导师培养制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2 17:14:54

导师培养制工作总结

导师培养制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本科生;就业;导师制;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一、就业导师制的内涵与产生背景

“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在借鉴国外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在本科教育中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教育制度。虽然本科生导师制在国外已实行多年,然而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本科生导师制”的引入仍然是一个新课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根据某些高校已经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的经验,结合我国高校各有特色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应该视不同高校采取多种不同的模式。“就业导师制”就是现有的一种特色鲜明的“本科生导师制”。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人数逐年攀升,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大学生就业难是目前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解决大学生就业是高校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指导大学生顺利就业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河北金融学院根据现实总结、实行的“就业导师制”就是目前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个社会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制度。

“就业导师制”是一种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指导学生就业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制度,即将学生随机分组,每组由专门的指导教师即导师负责,就学生成长、发展、毕业、就业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指导、全方位的帮助。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导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发展,使学生成长为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又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一定的交际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从而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实力,提高就业能力。所以,“就业导师制”是以就业指导为重心,以思想指导为方向,以学习专业指导为基础,以生活心理指导为依托的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机制。这种制度的实施可以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提高人才质量,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二、就业导师制中指导教师的任职资格

构建行之有效的“就业导师制”,挑选好的导师是重点。导师的任务就是对学生全面负责,“因材施教”,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管理学生的日常行为,对学生的成长进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所以,聘请的导师应具有以下基本要求:

第一,专业知识方面,应选用具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平和合理知识结构的教师任导师。本科教育需要培养学生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本科生导师必须在本专业领域有所专长,能够给学生实在的专业指导,帮助学生扩展与深化所学的专业知识。

第二,工作态度方面,应选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教师任导师。导师制工作需要导师经常性地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进行有主题的活动。一方面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状况,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增加学生对导师的信任,有问题愿意向导师咨询。所以,导师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工作态度与责任心显得尤为重要。青年教师承担本科生导师工作时,由于工作年限的限制,在专业知识、教育经验、生活阅历等方面与老教师相比有一定的差距,而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一般认为高级职称或有两年教学经历的讲师,师德良好、作风正派、治学严谨、责任感强、对学生富有爱心者,可被聘为导师。

三、就业导师制中指导教师的职责

明确导师职责是实行就业导师制的关键。我们认为,导师应具有以下基本职责:

(一)思想品德指导。导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其道德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导师通过各种途径,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努力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既具有渊博的知识,又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和高尚的人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激励学生立志成才。

(二)专业指导。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端正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不断帮助学生正确了解专业发展趋势与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个人志趣、学习基础、社会需求及学校的条件,区别对待不同年级学生,帮助学生制定和调整学习计划和人生规划,不断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同时,导师通过充分利用自己在治学、科研、教学等方面之所长,可以有效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从而促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三)科研指导。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能力和社会实践的技能。对于高年级学生科研动手能力指导尤为重要。导师可以让学生参加自己主持的研究项目,让学生帮助收集资料,写综述报告,提高其写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心理指导。目前,由于学习、就业竞争压力大,导致一些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甚至患上抑郁症以及发生自杀事件。这就需要导师配合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思想、心理工作。通过面对面交谈、Email、QQ聊天等方式与学生交流,了解其动态,尽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减少不幸事件的发生。引导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五)就业指导。“就业导师制”的核心内容是指导学生就业。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显现,一些学生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处于待业状态。这就需要导师加强对学生就业形势和择业观的教育和指导,特别是加强对毕业班学生就业观念与择业技巧的指导。对学生就业心态进行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走出过于看重地域差异和职业层次的误区,正确定位及时就业,减轻社会和家庭的压力。

四、建立导师工作质量监控和激励体系

为确保“就业导师制”工作的成效性,要加强对导师制工作质量的监控工作,同时制定具体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方法,作好导师的评定和激励措施。

(一)制定制度。建立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来保障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包括考勤制度、责任制度、奖惩制度等。

(二)明确主体。加强对导师制工作质量的监控工作,要有明确的监督主体。高校可以由教务处、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的教授、专家组成校级督察组,对各院系的导师制工作情况进行督导。同时,各院系组建系级导师工作督察组,由院长或系主任和资深教授专家组成,对本部门的导师工作进行督导。

(三)切实监督。督察组应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导师的工作情况,走访学生,了解工作成效。发现问题并及时帮助解决。对于优秀的导师和失职的导师都要记录在案,以备教师年终业绩的考评,加大年度考核的公正性。

(四)作好奖惩。应给予导师以相应的带教经费,并且将导师的工作按照指导学生的数量和质量直接记入教学工作量之内。对导师进行综合评定后,对工作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导师的表现与评优评奖和职称晋升紧密挂钩,在职称晋升上,其工作量可视同为班主任工作量。

五、就业导师制工作实施的具体程序

(一)“就业导师制”启动

1、召开“就业导师制”工作动员大会,向导师说明有关要求与办法。

2、根据“就业导师制”中指导教师的任职资格在专业教师中选适合的人员做就业导师。

3、导师向院系申报计划,包括个人基本情况、科研方向、课题内容和工作设想等。

4、在新生入校一个月内,向学生介绍就业导师的基本情况,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学历、职称、专业方向、主要研究成果、性格描述、指导学生情况等。

5、学生“自主选择”导师,学生在详细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志愿、兴趣爱好、特长和专业基础填写志愿表来选择导师。

6、通过师生双向选择,院系进行宏观调控,组织协调、统一调配,确定本导师。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数可根据师资条件、学科、专业的不同情况由院系具体确定。

(二)“就业导师制”运行

1、导师关系确定后一周内,导师制定指导工作计划,以学期为单位对指导工作作出具体的设计。

2、导师每学期开学两周内与学生见面,安排本学期的主要工作内容。

3、导师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集中专题指导,同时视学生的不同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或个别指导。

4、就业导师在工作中要经常性地与辅导员、班主任沟通交流学生情况。就业导师每学期要参加由班主任组织的班会一次。

5、院系每月开展一次导师工作经验交流会,导师集中反映学生情况,总结、交流经验。

6、每学期期中和期末召开由学生和导师参加的工作汇报会,听取导师自我汇报和学生及导师督察组对每位导师工作的评价,形成文字材料记录在案。

在“就业导师制”运行过程中,导师可根据自身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比如,导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与专业特长,不定期地为学生开专题讲座;并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组织参观学习,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历;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工作实践活动,缩短将来的执业适应期;可为学生指定专业学习和有关个人成长的书籍,并一起讨论,形成文字材料。同时,鼓励学生写学术文章,锻炼学生的读、说、写的能力,密切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就业导师制”总结

1、导师在工作过程中要做好“就业导师制”工作总结,每次指导学生后要及时填写工作日志;学期结束后做学期导师工作总结。

2、院系以学期为单位对“就业导师制”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总结、评估。院系通过审核导师的学期导师工作总结,在学生中收集反馈信息,对一学期的工作情况进行分析,撰写总结报告。同时,通过一学期导师工作的总结、分析,对导师的工作进行评估,形成文字材料记录在案,依此做好对导师的奖惩。

3、“就业导师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还有许多方面应当探讨、完善。我们应当注重对这种新生事物的理论总结和研讨工作,学校可以召开研讨会,聘请专家参加,探讨“就业导师制”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理论研究。从而指导现实中“就业导师制”的运行,使其发挥最大的成效。

六、需要完善的主要环节

“就业导师制”作为新型的教育制度,需要完善的还有多个方面,但我们认为首先要解决好以下两个重要问题:

(一)加强导师培训。“就业导师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导师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加之出任导师的专业教师多数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生疏,所以应当注重加强对导师的业务培训。导师的业务培训内容包括学生工作的内容、工作技巧和方法、各种规章制度等。

(二)处理好导师与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的关系。在实施“就业导师制”时,要正确处理就业导师与辅导员、班主任的关系,三者之间既分工又合作、既有侧重又相互协调,建立实现三者配合和衔接的工作机制。同时,要科学区分开导师与辅导员、班主任的职责。导师是专业教师,主要以课程和专业方面的指导为主,以思想品德等其他辅导为辅;辅导员及其他学生工作者以思想品德指导等为主,学习和专业指导为辅。这是划分导师与学生工作者职责的一条界线。本科生的就业导师和研究生导师一样,应该以指导学生专业学习、专业发展、动手能力及研究能力为主,思想引导、生活指导为辅。对本科生导师工作的考核也应以专业指导为主要考核指标,其他方面的指导为参考指标。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谢应东,陈丽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和探索――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英学院为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7.

[2]靖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高等教育研究,2005.6.

导师培养制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完全分离,教学和管理难度都很大。专业导师制作为一种创新的管理方法,让任课老师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去,不仅能够让学生透彻的理解自己的专业,而且减轻了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压力,取得了教学和管理双赢的效果。

【关键词】

民办高校 专业导师制 实施

民办高校由于其存在的特殊性,在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中,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通常两条平行线管理,学生工作由辅导员负责,隶属于学生处,教学工作由任课教师负责,隶属于教务处。这样导致了辅导员依据个人考评评价学生,任课教师依据学习成绩评价学生,单一方面的考评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造成不良影响。

导师制作为三大教育模式(学分制、班级制、导师制)之一,在民办高校教学运行机制中,其最大的特点是加强了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减轻了辅导员的班级管理负担。专业导师制是指高校中富有经验,具有良好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师,在专业学习领域,给予学生指导性帮助。专业导师制的推出,是为了充分利用学校内部资源,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并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烟台南山学院作为普通民办本科院校,率先在学生中实行专业导师制度。在新生入学开始,给每个班配备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专业导师,进行专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原则上要求每名专业导师跟踪指导学生直到学生毕业

一、专业导师工作职责

(1)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学分制实施细则》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提醒学生定期浏览学校教学管理网站。

(2)向学生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和学分制教学体制,进行专业介绍,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了解所学学科、专业的知识结构体系和各课程之间及其与相关学科、专业之间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掌握本专业的学分构成。

(3)向学生介绍大学的学习特点,引导其掌握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良好的学风和考风。督促学生按时上课,携带教材,记好笔记。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沟通,掌握其动态情况,与任课教师、班主任共同研究解决方案。

(4)在每学期选修课选课前对学生进行选课指导,包括如何选(选课具体操作)和选什么(选哪些课)两方面,同时督促学生在规定时间进行选课操作,避免出现学生漏选、错选。指导学生“选什么”时要结合专业培养计划及学生自己的实际能力与个体差异。

(5)在教学学期内,每周安排与学生见面时间,平均每周见面(或谈话)时间不低于两小时,时间、地点等指导情况要在导师工作手册中体现出来,每月定期召开一次班会。

(6)考试前应向学生介绍考试纪律、违纪处分等相关文件,做好考风考纪的宣传工作,考试结束后及时了解学生各门课程的学习情况与考核成绩,并有重点的给予指导。针对有科目不及格的学生,应帮其分析原因,督促学生按时重修。

(7)督促学生进行学业规划、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学生就业,帮助有进一步学习愿望的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或参与科研项目,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和科技活动

(8)每学期结束,导师要对所指导的学生班级和学生个人进行学习方面的评定,给予符合实际的评价并做好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同时针对本学期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下一学期的工作计划。

二、专业导师指导方式。

主要采用了集体和个别指导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导师每周与被指导的学生面谈或集体指导不少于一次,地点在学校合堂教室或者办公室。在实际指导过程中设计了《导师工作手册》,专业导师每次指导都要有相应记录,内容包括:导师指导计划(指导时间、专业班级、学生数量、指导方式等)、指导记录(指导过程、指导学生名单、总结)、学年春(秋)季学期周工作总结以及导师指导学生汇总表。

每位指导教师按照《烟台南山学院专业导师制实施办法》中的规定进行指导,即:在学生专业知识方面、选课方面、学习态度方面等进行指导。指导过程中,对于一些个体差异大的问题,进行单独指导;对于一些共性问题,进行集体指导,做到“有分工,有合作”的指导自己的班级。

三、专业导师考核方式

(1)成立导师考核小组

学校成立以教务处督学办领导为组长,各二级学院助理为组员的导师考核小组,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的对导师工作进行检查、督促、评估。

(2)建立量化考核的长效机制

建立导师考核激励机制,设立导师考核档案,将导师制工作纳入教师年终考核的重要方面,每年评选出优秀导师。

每学期末由领导小组对导师的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其中量化考核包括:导师自评(20%)+导师领导小组评分(40%)+日常工作评分(40%)。其中日常工作评分由被指导班级学生按照下表评价内容给专业导师评分构成。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促进教师工作能力的快速提升。

四、专业导师制在民办高校教育教学中的意义

大学生刚刚入学,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较高中不同,所以新生不容易适应大学初始阶段的学习,尤其在民办高校中,很多学生是通过调剂过来的,还有一部分学生是自主招生进来的,对于自主招生的学生,他们基础较差,对所学专业不了解或者不满意,很多同学会直接选择退学,这不利于民办高校学生工作的稳定性。

专业导师制的实行,有利于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通过开班会的形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专业培养计划,教学执行计划的介绍,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专业导师在其专业领域之外以课外辅导或者参加学生集体活动的形式,融入到学生班集体中,通过和学生的非正式化接触,在学习态度和日常生活方面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行为方式,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另外,专业导师制的推行使任课教师不仅达到了教书育人的效果,更做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表率。

五、结束语

我校在实行专业导师制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拉近了任课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减轻了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压力,导师制让每个学生都被兼顾到,能有阵对性的指导,让每个老师都有使命感,有跟学生深层交流的机会,能体会到任课老师之外的收获。今后,民办高校在教学改革方面,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加大专业导师制的实施力度,积累经验,不断创新,使专业导师制这一重大教育改革举措取得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王廷臣. 高职院校实行学生导师制的实践和探讨,交通职业教育,2007年第2期.

[2] 任京民. 关于大学生导师制若干问题的探讨,合肥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导师培养制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班导师管理制度建设述论

班导师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直接管理者。其工作开展的效果如何关系重大。下面,我将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就新形势下的班导师管理工作新思路作一探讨和分析。

一、深入分析班导师制度,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

由于辅导员工作的重点在于学生的日常管理,而基础课教师侧重于课程的教学,他们所带学生人数多、专业情况复杂,所以深入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难度较大。因此,“班导师制”应运而生。“班导师制”有如下优点:

1.班导师进行思想导向的形式更加灵活,它不受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制约;

2.由于管理人数较少,班导师更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性格,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新生进行引导;

3.班导师可以通过言传身教,指导学生的学习,起到“解惑”的作用;

4.班导师以自己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精英意识,起到“传道”的作用。

二、准确认识学生群体特征,合理构建班导师工作目标

1.学生群体的家庭背景。一般来说,班导师应重点关注家庭背景优越和极差这两端的学生,特别是后者。家庭较差的学生极易在心理上出现问题,因为这些学生不仅是“经济上弱者”,而且更是“心理上弱者”。因此,班导师,不仅要重视这些学生的经济扶贫工作,更要重视对他们心理上的“扶贫”。

2.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而进入大学后,社会性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学生摆脱以往的应试学习,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空间。在社交中,学生的个性在受到外界影响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他人。因此,班导师一方面要注意周围环境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一些学生的消极个性对群体或其他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三、规范班导师管理制度,有效实施重点教育工作

1.班导师的选择

(1)班导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与事业心。

(2)班导师的选择要以青年教师或研究生为主。

(3)班导师最好选择高学历的教师。

(4)班导师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2.制定明确的班导师管理制度

制定明确的聘用标准及聘用条件、评优原则等,并形成书面材料,作为班导师工作的准则,此文件的及时颁布与有效实施大大促进了我院班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班导师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3.与班导师拉近情感,培养全员育人意识

辅导员与班导师进行沟通,仅仅用权力和领导身份指挥导班导师工作是不可取的,利用有效的方式与各位班导师拉近感情交朋友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辅导员应该抓住日常工作中与班导师接触的每一次机会,及时了解班导师的具体工作情况,灌输全员育人思想,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帮助和分配工作任务。

4.实事求是,方法灵活,完成学院任务

班级管理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这个时侯,作为辅导员一定要尽快与班导师进行沟通,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此时,辅导员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因为碍于班导师面子将问题置之不理。当然,在与班导师沟通时可以采用灵活的方法,完成既定目标。

5.班导师之间的经验交流

大学生自己独特的思想特征往往会与年老的教师形成代沟,为了消除师生间沟通的障碍,班导师一般都由年轻教师担任,但年轻教师担任班导师不像年长教师那样富有经验。所以,年轻的班导师多向有多年学生工作经验的老教师进行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思维的碰撞也会有利于各班导师的工作的完善。

6.辅导员与班导师之间定期交流

辅导员和班导师的及时的沟通,一方面有利于学院任务的向下传达,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出现问题的及时反馈。我院每学期会召开辅导员与班导师的交流会,以便调整学院整体发展方向。

7.兼顾全局,严抓重点

学习是学生的本职,班导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尤其是在大一期间,帮助学生打下一个扎实的学习基础是非常重要的。整个班级的学风的建立,需要班级每个同学都要将学习重视起来。班导师不仅要及时向学生灌输学习的思想,也必须严抓个别学生的成绩,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8.提前计划,及时沟通,适时总结

每名班导师每学期初有一份工作计划,期末有一份工作总结;每个月与所指导的学生至少见面2次;每学期同所指导每一个学生有一次以上单独谈话,并作记录。要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并且每学期期末上交谈话记录和工作总结。

9.树立班导师人格魅力

一个人对他人的影响力包括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而作为班导师而言,他的权力影响是相当有限的,这就要求班导师注重培养和发挥自己的非权力影响作用。在非权力影响中,班导师的人格影响力是巨大的。为此,要求班导师应当作到以下几点:(1)形成良好的心态。(2)培育高尚的情操。(3)培养探索的精神。

10.提倡班导师参加班级活动,有利于言传身教

如果班导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太少了,就很难达到管理的效果。所以,学院提倡班导师参加班级的活动,增进班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班导师的信任。

11.班导师的考核

学院依据发展目标对教师进行中期检查和年度考核。班导师的考核结果将作为工作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的条件。考核的项目包括:班导师责任心、班级进步幅度、班级学习成绩排名、班级活动组织效果、班级凝聚力、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学生对班导师打分、各授课教师对班级评价等。

参考文献:

[1]王宜勤.对大学一年级新生教育问题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3):86-88.

[2]韩锟.大学新生班导师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论坛.

[3]李岩,王中兴,黄影.本科生班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7(3):295-297.

[4]顾孔珍,王晓春,胡元佳.班导师管理学生模式浅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222-223.

导师培养制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一、深入分析班导师制度,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

由于辅导员工作的重点在于学生的日常管理,而基础课教师侧重于课程的教学,他们所带学生人数多、专业情况复杂,所以深入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难度较大。因此,“班导师制”应运而生。“班导师制”有如下优点:

1.班导师进行思想导向的形式更加灵活,它不受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制约;

2.由于管理人数较少,班导师更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性格,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新生进行引导;

3.班导师可以通过言传身教,指导学生的学习,起到“解惑”的作用;

4.班导师以自己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精英意识,起到“传道”的作用。

二、准确认识学生群体特征,合理构建班导师工作目标

1.学生群体的家庭背景。一般来说,班导师应重点关注家庭背景优越和极差这两端的学生,特别是后者。家庭较差的学生极易在心理上出现问题,因为这些学生不仅是“经济上弱者”,而且更是“心理上弱者”。因此,班导师,不仅要重视这些学生的经济扶贫工作,更要重视对他们心理上的“扶贫”。

2.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而进入大学后,社会性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学生摆脱以往的应试学习,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空间。在社交中,学生的个性在受到外界影响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他人。因此,班导师一方面要注意周围环境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一些学生的消极个性对群体或其他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三、规范班导师管理制度,有效实施重点教育工作

1.班导师的选择

(1)班导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与事业心。

(2)班导师的选择要以青年教师或研究生为主。

(3)班导师最好选择高学历的教师。

(4)班导师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2.制定明确的班导师管理制度

制定明确的聘用标准及聘用条件、评优原则等,并形成书面材料,作为班导师工作的准则,此文件的及时颁布与有效实施大大促进了我院班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班导师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3.与班导师拉近情感,培养全员育人意识

辅导员与班导师进行沟通,仅仅用权力和领导身份指挥导班导师工作是不可取的,利用有效的方式与各位班导师拉近感情交朋友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辅导员应该抓住日常工作中与班导师接触的每一次机会,及时了解班导师的具体工作情况,灌输全员育人思想,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帮助和分配工作任务。

4.实事求是,方法灵活,完成学院任务

班级管理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这个时侯,作为辅导员一定要尽快与班导师进行沟通,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此时,辅导员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因为碍于班导师面子将问题置之不理。当然,在与班导师沟通时可以采用灵活的方法,完成既定目标。

5.班导师之间的经验交流

大学生自己独特的思想特征往往会与年老的教师形成代沟,为了消除师生间沟通的障碍,班导师一般都由年轻教师担任,但年轻教师担任班导师不像年长教师那样富有经验。所以,年轻的班导师多向有多年学生工作经验的老教师进行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思维的碰撞也会有利于各班导师的工作的完善。

6.辅导员与班导师之间定期交流

辅导员和班导师的及时的沟通,一方面有利于学院任务的向下传达,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出现问题的及时反馈。我院每学期会召开辅导员与班导师的交流会,以便调整学院整体发展方向。

7.兼顾全局,严抓重点

论文网为您提供免费的论文,毕业论文服务,希望加强和完善班导师管理制度建设述论]能给您带来帮助,学习是学生的本职,班导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尤其是在大一期间,帮助学生打下一个扎实的学习基础是非常重要的。整个班级的学风的建立,需要班级每个同学都要将学习重视起来。班导师不仅要及时向学生灌输学习的思想,也必须严抓个别学生的成绩,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8.提前计划,及时沟通,适时总结

每名班导师每学期初有一份工作计划,期末有一份工作总结;每个月与所指导的学生至少见面2次;每学期同所指导每一个学生有一次以上单独谈话,并作记录。要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并且每学期期末上交谈话记录和工作总结。

9.树立班导师人格魅力

一个人对他人的影响力包括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而作为班导师而言,他的权力影响是相当有限的,这就要求班导师注重培养和发挥自己的非权力影响作用。在非权力影响中,班导师的人格影响力是巨大的。为此,要求班导师应当作到以下几点:(1)形成良好的心态。(2)培育高尚的情操。(3)培养探索的精神。

10.提倡班导师参加班级活动

有利于言传身教如果班导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太少了,就很难达到管理的效果。所以,学院提倡班导师参加班级的活动,增进班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班导师的信任。

11.班导师的考核

导师培养制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教书育人

1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概况

1.1本科生导师制的起源与背景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随后本科生导师制也在世界高校中得以广泛推广。所谓本科生导师制就是指经由指定导师个人或群体具体指导特定对象的个别化教育实践,以促进个体不断创新发展的程序范型。而这种个别化教育在西方可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可追溯到先秦私学。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分制普遍推行。新的变化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扩大,另一反面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当今高等教育和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来看,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竞争和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职涯规划、心理疏导等工作都显得更为迫切。

1.2我国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概况

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许多高校在借鉴国外高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其宗旨在于增加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让本科生充分接触高层次、高水平的教师,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把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结合,严格管理与人格感化结合,创造集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于一体的教育机制,更加关注本科生个性化的成才环境。

1.3我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及成效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从2001年开始扩大招生,2006年转外延发展为内涵建设,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合理整合专业、学院,发展相关专业、方向。商务信息学院即在此背景下,于2008年6月正式成立。学院下设两个新专业,即统计学专业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由于目前学生人数少,生师比相对合理,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有一定优势。学院首先出台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指导性意见,明确了导师的工作目标及职责;设计了指导过程记录表,使指导工作能够形成文字记录。虽然本科生导师制实行至今只有一个学期,但从整体情况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加快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速度。由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大多数处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态,任何事情均由班主任及家长全面负责;进入大学阶段,在学习方法、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疑惑,好像失去了前进的方向。特别是针对现在的大学生已进入独生子女阶段,自理能力较差、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日益凸显的现状,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显得尤为重要。

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结合。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的需要”,符合“以学生成才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采取各种形式的指导,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教学相长,更好地实施了因材施教,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本科生导师的责任是塑造一个人,特别是塑造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学术品质,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

增强了职业发展的指导工作。本科生导师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职业目标、职业发展道路、将要进行的准备工作等,并从专业角度分析自身的竞争优势,明确职业发展的总目标。导师还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搭建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的平台,为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导师组织所指导的学生成立了课程读书小组,针对当学期的专业课程进行课外讨论与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发掘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习更有积极性。

2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作为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新尝试,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在今后的工作尚待不断完善。

2.1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

学分制条件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来相配合。而现在很多高校都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教学指导条件、选课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实习实验制度、导师指导制度等学分制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另一方面,高校的人事制度、学生工作、财务管理、后勤保障服务等方面不能配套跟上,使学分制条件下本科生导师制难以推行。

另外,目前许多高校导师制实施效果不佳的最大原因就在于疏于管理,缺少有效的管理系统,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往往导师工作安排下去,以后的事也就“无人问津”,导师制基本处于一种游离于管理之外的“自由”、“随意”状态,更谈不上考核与评价工作。久而久之,造成“做好做坏一个样”,导师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本科生导师的考核制度与激励制度还不够完善。大多数导师所得到的报酬远远不能反映他们对学校教育做出的贡献,本科生导师制的报酬相

对来说普遍偏低。

2.2部分导师缺乏积极性

导师们虽然对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意义有一定的认同,但由于多数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再承担导师工作,尽管许多教师非常愿意与学生交流,却难免力不从心。

受聘导师的整体素质虽然比较高,但是对于学分制下导师工作的认识和态度还是参差不齐的。有极少数的导师对导师功能工作性质和目标仍没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和把握,对学分制中各门课程,特别是对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了解有限,这些都导致了其工作状态不尽如人意。2.3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

刚刚进入大学的部分新生还沉浸在喜悦和放松的状态当中,来不及思考大学生活的规划,对于大学学习的方式方法还没能适应,甚至关于已经开始的学习、生活还提不出像样的问题,更不会主动地利用导师制提供的新学习指导方式。这些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热情和兴趣,影响了导师制实施的双向的互动过程。

3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

3.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配套的考评体系

构建有效的管理系统。导师制的建立与推行是一个综合性工作,由导师、学生、管理人员三者构成导师制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导师制要在教学中体现出明显的效果,则必须由相应管理系统组织开展,必须多方面齐抓共管。要有组织保证,成立导师制工作小组,以确保导师制的正常运行。

制定科学的导师制评价体系。首先制定导师制工作制度。明确导师的权利与义务,导师的组织管理等,从制度上规范导师制工作,确保考核评价工作有章可循。其次,建立导师制考核制度,定期准确评价导师的工作绩效,包括检查导师工作计划、工作记录、工作总结及学生指导记录等,指导和监督导师各阶段培养计划的完成。再次,通过《导师活动调查表》、定期召开各层次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及时掌握导师职责履行情况及学生的反映,完善导师的约束机制。但学校在制定评价体系的同时,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给教师提供独立思考和自我表现的空间,培养导师自我管理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3.2建立导师培训制度

学校应建立导师培训制度,提供有关信息,使导师懂得如何去导。要让导师获得充分的信息,包括国家、学校、学院的教育改革、招生就业、学生培养等方面的新动向及有关政策,使导师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指导工作更有效率。信息还包括被指导学生的有关情况,如学习、奖惩、家庭情况,以便于导师因材施教,达到本科生导师制个性化教育的目的。

除此之外,还可以定期举办导师工作总结会或经验交流会,激励优秀的导师,并使导师们有一个共同研究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的空间,取长补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导师的整体工作水平。

3.3转变学生观念,拉近导师与学生的距离

在导师和学生的关系中,学生希望导师既要关心学习,也要关心思想与生活,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而事实上,师生之间“有事联系,无事不联系”是最普遍的关系现状,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导师制要有效实施并可持续传承下去,是学生和导师共同的事情。学校在实行导师制之前,应对学生和导师预先进行导师制阐释,使双方都明晰导师制的宗旨、意图,清楚自己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在落实中也好更默契地配合、互动。

4结语

导师培养制工作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机械学科;本科生;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017-02

现阶段,我国大学本科教育中的学生管理模式主要是辅导员制。1953年清华大学率先建立辅导员制的学生管理模式,后来国家在1956年出台了《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该条例对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工作等问题都做了明文规定,该条例标志着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初步形成,随后的几十年内辅导员队伍不断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发展、壮大。沿革至今,辅导员制仍是大部分院校的学生管理主力军,但该制度存在许多问题。

与辅导员制相比,导师制显得更为科学。所谓导师制,是指由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单独、个性化指导,同时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生存智慧和学业智慧的成长为目的,最终发挥教师的导引、协调作用的一种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1]。导师制普遍被认为是由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提出、起源于14世纪英国的一种学生管理模式,该制度产生的条件之一是学分制的改革。17世纪英国牛津和剑桥大学首先实行该制度。20世纪90年代,本科生导师制度被引进中国,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名校率先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度,该制度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随后,国内很多高校开始纷纷试行,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效果[2]。

机械工程学科本科生在完成大学通识教育后,学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时,其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高等特点,需要在培养过程中将课堂授课和实践教学及第二课堂有机结合。传统的辅导员制度虽然久经考验,有大量的学生教育经验,但对学生培养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技能锻炼方面略有不足;而导师制度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缺,即对每个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细化培养,并把学生的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实乃当前教育背景下的精英化培养模式。

一、机械工程学科本科生的适应性问题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适应。每个学生都会面临生活环境改变、人际关系改变、学习模式改变等挑战,顺利完成这些挑战,不仅可为整个大学的学业成就、职业规划提供良好开端,而且能为个体人格健康成长拥有和谐人际关系提供重要保障[3]。

1.人际交往危机。在初入大学时,学生正处于心身迅猛发展的阶段,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应对从高中生活向大学生活的转变。当代大学生的环境适应性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独生子女等问题,相比上一代人在性格和习性上存在诸多差异。对于机械学科学生来说,理性思维高于感性思维的是他们的特性,这样也促使他们比文科的新生们更快地接受新环境。但适应很难,对于从原来固定时间的课堂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从原有的固定座位和同学转变为教室、座位、同桌不断更换,从原有单调的学生生活转变为丰富的大学生活,面对这些转变,在应对这个“校园小社会”时,部分同学无法转变新的社交方式,从而产生茫然和偏激心理。新的环境下他们的朋友圈逐渐缩小,而之前的交友方法又显得不合时宜,较差的交际能力,让他们感慨“举目四望,茫然无亲”,却又无力着手、做出改变,只好自怜自叹,自怨自艾,这就出现了人际交往危机。

2.学习危机。高中阶段,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是考入大学。进入大学后,缺少了原有的明确的学习目标,大部分人由初期的欢快喜悦变成后期的茫然无措。此时如果学生对专业学习没有相关的兴趣、缺乏学习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则易产生学习怠倦等问题,即对学习感到厌倦、疲乏[4]。雪上加霜的是,机械学科的难点又在于机器结构异常复杂,学生多但实验样机少,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透彻理解,学生习惯了传统的学习方式,面对这样一门实践性强,内容涉及机械、液压和电子等学科,各章节之间联系很少的专业课,他们在短时间内还难以适应。又因为部分学生对机械学科的认知度几乎还是零,或者说是停留在高招填报志愿阶段,他们仍是仅从专业名称上来直观判断这个专业的未来就业方向,所以对于更进一步的科研工作完全没有具体的渠道进行了解。对未来的迷茫,造成了学生目标的缺失,进而导致学生们荒度时光、得过且过,这便造成了学业上的危机。

二、导师制度

导师制度的设立,将会是针对机械教学模式创新向前跨越的一大步。学校通过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来选拔优秀的机械学专业老师担任本科生的导师,同时具体规定导师的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和详细要求,使导师开展工作有章有循,有依有据。

在导师制度的推行中,应处理好“导师”与“辅导员”的关系。首先要明确两者之间应是并存关系并非替代关系,两者相辅相成而且分工明确。辅导员以年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指导,包括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进行日常管理工作,为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等;导师则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管理,包括积极开展优良学风班的建设,引导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学习、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做出成绩等。双方通过密切合作,真正体现出该制度的优越性。

1.建立章程,规范管理。建立专门的导师工作条例。制定专门的导师条例,规范导师的遴选、任命、奖惩、工作职责等。在院系建立导师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遴选、任命和联系导师、协调导师工作、反馈导师意见建议、接收学生投诉和反馈等情况,使导师工作顺利有效开展。

交流探讨,互利共勉。在院系层面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定期开展导师工作总结和工作经验交流活动,探讨更适宜本班的教学办法。每个学期,导师办公室通过组织相关活动,如新老导师经验交流会、工作总结会、师生互动座谈等来促进导师与导师、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

量化考核,奖惩有据。每学期末学院组织导师工作办公室的相关工作人员和专家对所有导师进行量化考核,即考核导师投入到所带班级的成效,建立导师激励和考评制度,例如评选“年度导师”等,将导师的工作量纳入人事绩效考核中,并将导师的工作业绩作为人事晋升中的加分条件,使导师有充分的积极性投入到学生培养当中来。

2.机械工程学科导师的具体任务。首先明确导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能力和素质双优的技术人才。能力主要包括机械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与人交流沟通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而相关素质是指心理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

导师在学生入学初期,应向学生介绍机械专业的特点、未来发展趋势以及社会需求,勾起学生对机械专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在完成对于大学的良好适应后,导师应着力于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动手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具体来看,导师可以组织校内课堂机械物理实验或校外工厂观摩、校企合作实践来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从而引导学生对机械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完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导师也要广泛调研,与同学谈心交流收集意见,如导师可以时常进入学生宿舍与学生交流,或者进行规律的学生单独谈话,如此,导师全面掌握了学生的性格、特长、潜质和知趣,才能从专业角度帮助分析学生自身的竞争优势,继而因人而异地指导学生做好制定职业目标、选择职业发展道路等工作,使学生合理配置周边的各种资源,真正让学生明白知识是成为实现个人和社会价值的重要内驱动力[5];导师还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积极参加大学生课外素质拓展活动,让同学们在课余时间相互交流、相互接触。

3.导师制度的意义。导师制是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教育教学制度。它要求导师能在“顾问、思想导师和心理医生”等不同角色之间转换,把工作的重点内容具体到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正确引导上来。

导师制度本质上是研究生教育模式在本科教育阶段的一种变换性尝试。其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学术兴趣,让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其效果是令专业教育不断深化,使实践体验提前,该制度对学生工作学习推动作用极其巨大,同时也能调动导师的工作自主性、积极性,最终形成教风、学风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从而为社会的科研工作提供健康有益的支持和补充。

参考文献:

[1]卢国成.浅谈高校本科生班导师工作的理念和范围[J].新西部,2007,(6):129.

[2]曲永军,姜丹.关于完善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几点思考[J].高教管理,2011,(12):168-169,172.

[3]邓胜柱.大学新生学习倦怠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12):89-91.

[4]罗志勇,胡向东,罗萍,等.自动化专业强化班班导师的实践与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56-58.

导师培养制工作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导师带徒模式 护理人员 培养

不管是业务熟练能独挡一面的护理骨干,或是经验老道果敢决断的护士长,都是从新手一路成长起来的。护理人员队伍作为一支主观能动性与业务技能双重要求的队伍,在人员培养方面,医院本身传帮带的传统文化底蕴能在技能培训之余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应用技能较强的岗位,更加要求护理人员理论结合实际,以实际情况、现实案例为基础,在日常的医疗护理过程中逐步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所面对的实际问题,在传帮带的过程中快速成长起来,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

1.护理人员培养的重要性

首先,护理人员队伍的人员流动和更替,需要新鲜血液的加入,与此同时,作为护理队伍自身人才梯队的建设,需要为后续未来工作业务的发展做好人员储备和培养,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护理资源需求。此外,人力资源成本是与岗位人员的业务熟练程度和经验丰富程度成一定的反比,岗位人员的业务熟练程度更高和经验越丰富,所能在单位时间完成的任务和创造的价值越多,所需的人力资源成本就越低。其次,护理人员培养是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新毕业的护士。在从事专业的早期给予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养指导,有利于她们尽快适应临床环境,有利于她们从学生到专业护理人员的角色转变,更有利于她们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2.护理人员培养特点

2.1 时间紧 用“时间紧”这几个词能比较准确地描述当前新任护理人员岗位的主要特点。在现在医疗系统内紧张的护理人员资源状况下,对新任入岗的大中专护理专业毕业生,要求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见习和熟悉工作内容及流程,能够相对独立地处理日常护理工作。

2.2任务重 从课本到操作,从理论到实际总是会有些许的差距,对新任入岗的护理人员,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并修正这些差距,调整心理期许,另外动手实践能力不足的制约将在短期内影响岗位工作的开展。在进行轮班制的值班时刻表中,需要新人能尽快融入队伍,同时医院的各类规则规范、操作流程、新员工考察,都要求新员工要在较短时间完成多项任务。

3.导师带徒模式及考核制度

3.1导师带徒模式 结合实际护理工作岗位,制定符合本区域岗位的导师带徒协议,规定各项内容及详细考核指标,一般以半年或一年为期限。针对新任护理人员,选定区域业务骨干作为导师,一对一辅导,导师与徒弟签署带徒协议。导师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依据实际案例和具体情况,对徒弟进行工作检查和传授经验。徒弟向导师进行固定频次的工作进展汇报,如需支持解决问题,需及早报告。

3.2 考核制度 只管布置任务而没有工作进度检查,那任务就是不受控的,只设工作目标而没有具体实施方案和制度,那目标就是一句空话。除了参考徒弟固定频次的工作汇报外,导师可参考PDCA管理循环法进行计划[1]、实施、检查和总结的四步阶段回顾,导师应该进行定期的工作任务进度检查和在平时的交流中获悉更多的信息,以及时修正或指导徒弟的工作。徒弟应每季度进行具体的工作总结和下季度的工作学习计划,与导师充分沟通,定期更新修正下一阶段的工作方向和内容。此外,为了能提高导师带徒培养工作的积极性和持续性,在本区域内进行继续优秀导师和优秀徒弟的季度评比、半年评比和全年评比,在精神上进行表彰和鼓励,进行有力的宣传以扩大影响力。

4.小结

护理人员的培养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2],导师带徒模式作为护理人员培养制度的一种能动性补充,需要医院传统文化底蕴的积淀和持续以恒的坚持推动,需要群策群力、共同献计献策,需要在有限的条件内进行传帮带的指导工作。在护理人员培养制度逐步完善和导师带徒模式应用的双重辅助下,护理人才的培养将呈现新的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1]马翠业.PDCA循环在临床护理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2).

导师培养制工作总结范文第8篇

大学生 兼职班主任(导师)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十分深远,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讲,是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为了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青年党员教师都担当起兼职班主任(导师)工作。高校班主任(导师)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由高等学校聘任到学生年级、班级,协助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行为引导、学习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师。为积极推进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班主任(导师)制度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探索。

一、兼职班主任(导师)的设置与管理

设置兼职班主任(导师),以自然班为单位设置班主任(导师),每班配备一名。各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本院系班主任(导师)的管理工作。任期一般与所带年级学制一致。聘任时向应聘教师颁发证书,明确任期、工作职责等事宜。

二、兼职班主任(导师)的工作职责

同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他们与辅导员的作用不同,兼职班主任(导师)是指在高校各班级配备学历层次高、专业指导性强的骨干教师。他们将依托专业优势,负责指导学生学习、成才。

1.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经常深入学生了解情况,每周抽出一定时间与学生谈心,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对在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的学生要随时关心、教育和帮助;坚持思想灌输和人格影响结合,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2.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考研准备、择业就业等工作。

3.对学生进行行为引导。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大学生行为准则等。

4.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关注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优化个性结构,注重心理疏导,塑造健全人格;指导学生参与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文艺、科技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完善意识。

5.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协助辅导员做好学生干部的选拔、使用和培养,以及学生综合评定、奖学金评定、助学贷款申请、困难补助发放、勤工助学等工作。

三、兼职班主任(导师)的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院的兼职班主任老师自上任以来,能够掌握学生基本情况,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对在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的学生给予关心、教育和帮助,在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指导学生考研准备、择业就业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学院也加强了对兼职班主任的管理和指导工作,经常和兼职班主任沟通信息,定期督促兼职班主任提交学期和学年工作总结等,有力地促进了我院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1.在日常工作交流中,我们注意到有的老师对兼职班主任工作兴趣不浓,整体投入不足。

2.工作中存在兼职班主任给所带班级授课期间工作效果更为突出,不授课期间投入不足等问题。

3.兼职班主任的相关待遇不高、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等。

四、兼职班主任(导师)的工作制度的建议

1.进一步大力宣传并广泛动员,号召学院教职工继续积极参与,勇挑重担。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兼职班主任工作制度,明确了兼职班主任工作职责,即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对学生进行行为引导、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协助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等。并制定兼职班主任工作政策保障,如班主任工作应计入教学工作量,或给予一定的工作职责津贴,学校为班主任的业务进修、脱产培训、国内外学习考察等创造条件,并在同等条件优先做出安排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青年党员教师原则上都应担任班主任等。

2.为进一步加强对兼职班主任的管理和指导,明确相关管理规定,如每学期和学生谈话人数不得低于所带学生数的1/3,每学期召开一次兼职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每学期期末提交一份学期工作总结等。

(上接第17页)有效地预测硕士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因此,在提高医学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干预中,一方面要发动家庭、学校、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与帮助,另一方面要提高医学研究生有效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邢占军.测量幸福——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尤瑾,郭永玉.大学生人格、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5(1).

[3]禹玉兰,郑希付.扩招时期研究生心理压力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3).

[4]汪向东,王希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增刊).

[5]冯翠仙.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08,25(4).

[6]杨东蕾,王志中.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2).

[7]王贝贝,胡红霞等.境外生源医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3).

导师培养制工作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导师制 职责 聘任 考核

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近年来在人才培养中实行导师制,通过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特长,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在日常教学和各项活动中,通过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对学生实施个性化培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4年,又将导师制赋予新的内涵,创新实施“青蓝工程导师”、“学生人生导师”和“学生创新团队导师”三种形式的导师制,收效良好。其主要经验和做法是:

1.明确导师职责

学院出台了《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导师制实施办法》,明确了各类导师的职责和具体工作要求。

1.1青蓝工程导师

通过教师间以老带新结对子,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要求。青蓝工程导师职责:

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指导,提出培养措施和目标。在指导期内(暂定2年)使青年教师达到较好的教学水平;关心青年教师师德教育,培养青年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辅导、答疑;每月深入青年教师任教的课堂指导性听课不少于2次;每学期向青年教师开设2次以上教学示范课;每年带领青年教师深入企业生产实践2次以上;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科研工作,在指导期内,督促和指导被指导的青年教师写出1篇学术论文或教学研究论文;要详细记载青年教师培养的全过程,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指导的工作质量及效率。

1.2学生人生导师

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其职责为:

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进行具体指导,督促学生完成必修课程、毕业论文、社会实践、技能训练等任务。指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心理健康和品德修养,对学生的困惑疏导;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指导学生就业;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加强交流,为完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

1.3创新团队导师

由团队负责人牵头,组成学生创新团队(命名如**项目组、**工作室等),在导师指导下,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进行技能训练、产品开发等实践创新活动。创新团队导师职责:

结合专业实际,制定学生创新团队工作计划和活动方案,明确目标;负责组建创新团队,搞好团队的整体形象设计、宣传和对外联络;对创新团队在专业学习、技能训练、项目研究、产品开发、社会实践、自主创业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每周指导时间不少于2小时;为团队开展相关活动联系场地、仪器设备等或提供相应的便利条件;做好对相关工作的检查和总结,并负责对创新团队成员的考核。

2.做好导师聘任

在《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导师制实施办法》中,规定了各类导师在思想、业务及学历、职称等方面的资格条件,学院严格按资格条件和聘任程序做好导师的聘任工作,具体的聘任程序为:

第一,聘任前,各系部上报教师导师、学生导师、创新团队(团队成员、活动方案等),附导师简介。经学院审核后,向全院公布。

第二,学院召开教师、学生动员会,介绍导师制的实施方案及操作程序等,并组织教师、学生选择。

第三,教师、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发展方向选择导师,导师根据自己的要求在报名教师、学生中选择。

第四,导师在任职期间外出进修,无充足时间指导教师或学生,应向学院提出申请,学院相关系部门重新选派指导教师。

3.注重导师考核

为避免导师制留于形式,使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应注重对导师的考核。具体做法是:

第一,对青蓝工程导师的考核:通过督导听课、学生测评、教学竞赛、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等方式进行考核。

第二,对学生人生导师的考核: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测评、教师测评、系部考核、取得成果等方式进行考核。

第三,对创新团队导师的考核:通过展示团队活动成果、听取各团队工作汇报、检查团队活动场地,现场观摩团队活动内容、与部分师生进行交流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考核。

第四,学院将每年进行一次辽地院导师制成果展。并按《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导师学年度考核表》进行实际业绩总结,按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级确定考核等级。对考核合格的导师,按实际情况每学期给予20~50学时的工作量奖励。并将导师的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评优、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的重要参考依据,优秀者可优先聘用。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取消当期导师资格和工作量奖励。

第五,青蓝工程导师、学生人生导师考核由各系部具体负责实施,各系(部)要对导师进行有效管理和严格考核。同时按导师人数10%的比例,评出本学年度“优秀学生人生导师”和“优秀青蓝工程导师”候选人,考核材料一并上报学院。经学院审核后评定出“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优秀学生人生导师”“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青蓝工程导师”;创新团队导师由教务处进行考核,全院评选出3个“优秀创新团队”。学院每年举办一次导师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并为获奖导师颁发证书和奖金。

4.导师制工作成效

导师制实施几年来,广大导师立足自身专业、教学实际,切实履行导师职责、认真开展指导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青蓝工程导师通过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升,多人在全国各类技能大赛、教学竞赛中获奖。

创新团队导师结合专业和教师特长,成立了工程测绘队、首饰设计制作工作室、室内装饰工作室、刘野动漫工作室等26个创新团队,在项目开发、产品制作、学生技能大赛等方面都初见成效。

学生人生导师在学生心理疏导方面,有的导师与所带学生变成了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在思想教育方面,有将差等生转化为品学兼优学生的典型;在专业技能辅导方面,导师辅导的学生参加省级技能大赛全部获得优异成绩,多数学生毕业后很快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在就业指导方面,大多数导师积极为学生推荐顶岗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出现不少成功就业的案例;在生活帮扶方面,有的为学生寻找勤工俭学岗位,有的为学生提供生活补贴等,给予学生父母般的关怀;在学生兴趣培养方面,有的从体育技能、有的从文学创作等方面使学生具备了专项特长等等。

导师制作为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教学改革的一个特色创新项目,受到有关专家和同类院校的一致好评,被辽宁省教育厅作为省级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并获2014年辽宁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5.结束语

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下步将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精神,结合现代学徒制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不断完善和改进“青蓝工程导师”、“学生人生导师”和“学生创新团队导师” 三位一体的导师制模式,全面提升服务地矿行业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延臣.高职院校实行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交通职业教育[J].2007.1.

导师培养制工作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生物科学专业;微生物学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它是一种学生在校期间为其配备专业导师,并由导师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和人才培养的制度[1]。本科生导师制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个性化指导,强化对学生的培养,形成教学互动的良性机制,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随着高校学分制的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因其提高学习效率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而被众多的学校所推广。

1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管理制度

为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我校于2005年起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度,并对导师工作提出具体实施办法①。1.1要求导师任职资格本科生导师制要求导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和生活指导,我校对导师的任职要求:(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懂得教育规律,熟悉本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3)熟悉学分制下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相关规定,熟悉学分制的运行机制;(4)导师需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1.2明确导师工作职责要求所聘请导师需了解学科和专业的基本情况,掌握所指导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指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整体学习方案,进而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并通过各种方式经常与学生保持联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指导。1.3规定导师配备考核导师的聘任工作需在新生入学后2个月内完成,并明确指导学生名单、工作任务和任期,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一般不超过20人。导师工作的考核由院系负责,并将其与教师年度考核结合起来,对认真履行导师各项职责的教师按每生每学期0.4学时记教学工作量,对不切实履行导师职责的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整。

2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现状问题

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由生物科学教研室负责分配安排,教研室按照学校管理制度在每学年初将大一、大二学生分配给专业教师指导,分配结果由教研室负责通知导师,由班长负责通知学生,每学期期中要求导师提交指导记录接受学校的教学检查。本科生导师制度在生物科学专业开展期间,教研室严格按照学校制度进行分配与管理,但是实施过程中发现仍然存在一定问题。2.1导师工作没有完全落实主要体现在部分导师工作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对学生的指导或流于形式,或没有规划,使导师工作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分析原因主要是:(1)个别教师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不够;(2)多数教师虽然认同导师制工作,也很愿意与学生交流,但是因为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繁重,很难抽出时间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3)导师没有实质权利对学生进行表扬或处分,所以即使导师有时间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但当遇到学生对导师的指导不接受或不配合时,指导也就没有实际意义。2.2学生对导师制认识不够多数学生对导师制度和导师职责不是很了解,每学年初只知道自己被分配给了哪位老师指导,但对导师会指导哪方面或自己希望导师从哪方面指导不是很清楚,造成两种极端,一种是大事小事都找导师,把导师当成了班主任或辅导员;一种是导师不组织见面,学生决不会主动找导师交流。

3本科生导师制的改革探索

3.1统一对导师工作的认识[1]首先在每学年开学初,教研室组织教师就导师制的重要性、改革创新等组织专题教研活动,师对导师工作的认识,在符合学校制度要求的前提下,结合生物科学专业特点,明确本专业导师的工作职责。因为生物科学专业各班级都配有班主任,所以关于学生生活、思想等方面的教育相对较少,导师主要职责是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教育,让学生了解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目标、专业技能,结合各学科竞赛、毕业论文等进行指导。3.2依据制度,选聘导师对仍未认同导师制工作的教师可暂缓分配学生;在统一认识的前提下,对教学、科研等工作任务重的教师,可适当减少分配学生人数,以保证每学年选聘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3.3组织学生,讲解制度教研室在每学年初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向学生介绍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办法和生物科学专业导师的主要职责,使学生理解辅导员、班主任与导师的职责区别,鼓励学生主动联系导师,使导师工作成为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思想教育的延伸。3.4分配制度改革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导师制只针对大一、大二学生,为了更好的发挥导师制的作用,教研室对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大一新生因为对老师不熟悉,对自己的方向也不清楚,所以主要采取随机分配原则;大二学生因为经过一年的学习,对导师比较了解,有些学生已经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了相关实验,所以分采取学生选择导师的分配原则,如遇冲突,需结合导师的意见进行调整。3.5制定《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指导手册》手册中明确学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细则、指导学生联系方式、导师每学期的指导计划、指导记录表及年度工作总结。手册的制定,可以提高导师及学生对导师制的重视,同时也便于材料的检查、整理及归档。3.6以微生物学课程为例介绍导师制的具体实施对于大一新生,导师负责指导其了解微生物实验室,认识各种仪器、器皿和试剂,鼓励其走进实验室,参与实验室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大二学生已经开始学习微生物学课程,导师负责指导其为实验室基础实验做准备,提高微生物实验技能,同时尝试开展实验;大三学生不执行导师制,可在这一年分配毕业论文导师,继续开始相关实验;针对大四学生,毕业论文导师可指导其对实验数据进行验证、整理、分析并形成毕业论文。使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基本形成“大一分配、大二选择、大三确定、大四完善”的四年指导原则。

4结语

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期间,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变革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师、学生及学校的管理等各方面工作,需要各方努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上一篇:传帮带导师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导师制上期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