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讲师”到“导师”

时间:2022-05-30 04:31:29

从“讲师”到“导师”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大讲、特讲,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殊不知这种做法会减少学生自己阅读、思考、消化的时间,阻碍他们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单向输入。这样既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又造成教师“教”的主观性和盲目随意性。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事情学生办,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新的教学理念提出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

2010年,“80分钟大课堂学案教学模式”在反复论证后,正式在我们垣曲中学全面推开。“80分钟大课堂学案教学模式”,简单地说就是把高效课堂的所有环节集中放在80分钟(即两节课并为一节课)的课堂上统一完成,在其过程中更强调学案的导学、提升作用。

具体说来,此模式分“两段六步”,第一段是学生自主合作,包括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两个环节,主要任务是完成学案的全部内容;第二段是学生展示提升,包括展示反馈、教师点评、学生质疑、总结提升四个环节,主要目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能力。在整个过程中学习的主体都是学生,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各个环节,而教师作为“导师”起着引导的作用。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善“导”、会“导”。做一个循循善诱的“导师”,讲在关键处。经过学生自己思考过的问题学生印象深刻,理解透彻。我作为青年教师经验不足,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时有时候会不自觉的开始按自己的思路讲解,讲课时认为学生的反应不错,自己的课讲的顺利就感觉成功了。记得在太原五中学习交流时,一位特级教师张老师说过:“你的课成功不成功,不是自己感觉出来的,是评课老师听出来的,看学生从课堂上收获多少知识和技能”。

作为中学教师,我们在课堂上要从“讲师”变为“导师”。“讲师”与“导师”体现了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存在,重视他们的需求,他们的情感,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其次,强调双边的参与,积极互动。再次,强调师生之间理论观念的坦诚碰撞思维方式的交流沟通。

首先,教师要放弃师道尊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挑战权威,提出个人不同的见解,把课堂作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作为物理教师,在课堂上,我们要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即使学生的解题思路繁琐冗长,我们也要耐心地让学生表达清楚,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该生的思维亮点和进入思维死角的原因。对于一题多解的题,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阐述自己的解法,对同一种解题方法的不同表达形式,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的本质相同点。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的改错本改的不错,上面的思路分析很清楚,因为这是我们讲过的问题,对于学生听懂了就可以做到。但当问到自己的错误在哪里,如何在自己的错误上进行修改时,学生显的无从下手。这就是学生完全摒弃了自己的想法,而完全只是机械接受教师所讲的问题。并没有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所以我们在讲解问题时要适当引导学生,而不是只是机械的讲授。

其次,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对学生来讲授鱼和授渔都是次要的,首要的问题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解决的学生学习的“第一推动力”问题。居高临下给任务的思维,以长者、权威自居的方式都是不可取的。而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精心设计问题。在编写学案的问题导学和问题探究的时候,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我们的问题能否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行动欲望;能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活动的意义;能否给学生带来成就感。

同时,我们教师要充分地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在课堂模式的合作和展示环节应给学生创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对话氛围。让学生们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一线教师从“讲师”到“导师”的转变,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我们本身都是具有巨大意义的。

(作者单位:山西运城市垣曲县垣曲中学 043700)

上一篇: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教学剖析 下一篇:技能竞赛促进实训基地建设的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