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控制风险范文

时间:2023-06-06 11:01:53

成本控制风险

成本控制风险范文第1篇

关键词:OLED 成本控制 风险观 对策

一、OLED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世界上第一个高效率OLED于1987年在美国成功问世,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OLED作为未来最重要的平板显示技术之一,在照明领域和背景光源显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成为当今研究的热门领域。目前,韩国、日本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推动OLED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OLED产业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极具发展潜力。与传统LCD相比较,OLED具有抗冲击性能好、工作电流电压小、寿命长、高效率等工作特点,符合超薄、低成本、环保节能等硬件要求,在制造工艺简单、材料消耗少的基础上,易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近年来OLED技术及产业的快速发展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2010-2012年平板显示产业发展规划》已将OLED产业列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

二、OLED的成本控制

(一)OLED当前的成本居高不下

OLED时代即将来临,但是当前仍然不是大规模推出新电视科技的好时机。根据DisplaySearch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OLED面板出货金额高达8.25亿美元,较2008年增长35%,而其中绝大多数的出货是应用在手机屏幕上的。大尺寸应用在电视领域的OLED面板增长速度令人沮丧。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现在OLED的研发成本依然居高不下,制造成本大约是LCD的2倍,而产量也远远少于LCD,OLED在大尺寸领域的技术缺陷仍难以克服,且这种趋势还将维持一段时间。

(二)业界在控制OLED成本方面的探索

从本质上分析,OLED产业化具成本优势,其在制程上省却了LCD中所需的背光板和滤光片构造。欧美国家在OLED制造方面获得了相当多的经验。比如采用具备彩色滤色器的白色OLED结构,此种结构可以提高有机材料的利用率并提升产品良率。三星、索尼、爱普生等国际企业在OLED方面的科技创新伴随着技术水平和制造效率的不断提升,其OLED成本控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三星采取了在扩大底板尺寸的同时提高生产能力并利用量产效应来降低OLED材料成本。

三、OLED成本控制中的风险

(一)OLED的制造成本过高

目前,显示器市场以TFT LCD为主流,虽然OLED的画质影像优异,显示效果较佳,但由于高昂价格,难以打入我国的主流市场,尤其是TFT LCD显像性能快速提升的同时,价格也同步下降中。与LCD相比,OLED一方面由于大尺寸技术上的缺陷而更主要的是在现阶段其在产业链规模及完整性方面的较大差距导致OLED的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并进而制约了OLED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

(二)OLED产品寿命的问题

在OLED的研发中,材料效率与寿命的提升是有待改善的问题。OLED的长寿化需要发光材料与驱动元件的开发来加以克服。OLED材料中的发光波长和寿命密切相关,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发光波长愈短则寿命愈低。因此,蓝光寿命的突破是OLED研发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个课题,蓝光材料的寿命成为OLED产品应用受限的重要因素。

(三)OLED生产企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OLED面板的生产厂商主要集中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这三个地区,而且这些地区的厂商在OLED的市场竞争实力越来越强。就目前而言,中国虽具有一定的OLED产业基础,但产业链尚未形成。中国没有面向产业化的成套OLED生产设备制造厂商,关键设备以及整套设备的系统化技术等都掌握在日本、韩国和欧洲企业手中。OLED研发及生产原材料,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目前AMOLED材料的核心专利主要掌握在美国的柯达、UDC、杜邦,日本的出光兴产、三洋、东北先锋、德国的Novaled、英国的CDT、韩国的LG化学等少数公司手中。

四、解决OLED成本控制风险的几点对策

(一)顺应国际大趋势,加大OLED产业扶持力度,加快产业链建设

目前,OLED正处于市场需求高速增长和技术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一部分国际知名企业看好OLED的未来发展趋势,陆续投入巨资进行量产化的开发工作。我国应顺应国际化趋势,加大对OLED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快OLED产业链建设,迅速改变在设备、原材料、专利等方面受制于人的局面,降低行业的系统成本,提升我国OLED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二)充分利用中国OLED产业发展的自身有利条件

我国幅员辽阔,在自然资源方面比日、韩更有优势。为降低OLED的制造成本,提升我国OLED产品的竞争力,我国要加快实现OLED原材料的国产化,相关企业要加大国产OLED原材料的开发与验证力度。

我国内地OLED技术的研究与世界基本同步。但是我国在OLED量产方面起步较晚,量产技术及经验相对比较欠缺。2009年,在有关部位的推动下,四川长虹旗下的虹视公司联合业内11家OLED关键材料和设备单位等,共同创建了当前我国唯一的OLED工艺技术工程实验室,旨在提升我国OLED工艺技术水平。提升制造水平,提高制造良率是我国OLED制造企业要奋力追赶的事情。

我国更有广阔的市场,相关企业需要在新品推出、前期市场开拓方面作出努力,国家在市场资源的保护方面也应该有所作为。面对外部的竞争压力,我国企业要尽快实现产能的规模化,利用规模效应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

参考文献:

[1]芦铃,黄兵.OLED发展现状及前景[J].市场分析,2008:30-32.

[2]季旭东.低成本制造小分子OLED的真空沉积技术[J].光电技术,2010,52(1):14-16.

成本控制风险范文第2篇

一、研发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研发投入总额有了大幅提高,根据资料显示:2003年三星研发费用经费达33亿美元,R&D强度为8%;2004年研发经费为36亿美元,R&D强度为8.4%。可否想过:企业是否从日益上升的研发投入中获得了预期的效果?企业研发项目带来的耗费能否与获得的收益一一配比呢?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必须从研发资源的有效利用谈起。研发资源有效利用关键的问题还在于研发成本的控制,控制不仅在于研发过程中成本的控制,更要注重研发失败成本的控制。

(一)研发过程中成本控制。研发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是整个项目成本控制的起点。研发成本作为新产品开发投入的研制阶段孕育了产品的雏形。新产品意味着开发新的或改进、改善某种原产品,仅仅是原产品的细枝末节的变动将会产生联动效应,随之而来的是采购成本、材料成本、仓储成本、装配成本、装运成本以及资金成本等的不期而至,这一后续成本的发生加大了企业的盈利压力。

(二)研发失败成本控制。目前国内很多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在产品研发成本控制方面显得薄弱和无能为力,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忽视了研发活动中失败成本的控制。根据资料显示,高新技术企业成本中由于研发失败引起的成本耗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研发失败成本的通常理解是,由于技术上不可行而造成研发活动终止所引起成本支出。然而,按照现代成本的理念,这种解释就显得有些狭隘。新产品开发是否成功取决于产品最终投放市场收益是否大于成本这一标准。笔者认为研发失败成本是一种风险成本,它还应该包括生产技术上可行,但产品上市后不符合市场需求造成收益不足弥补耗费所产生的成本支出,以及由于竞争对手的领先占据市场份额所带来的机会成本的支出。

二、对基于风险控制研发成本控制框架构想

在全新的企业经营环境下,以低成本战略为主要特征的企业竞争力的培育成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重心,如何树立全新的成本控制理念以适应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需要,是成本会计信息服务于管理的重要课题。很多企业研发的中止或失败失去的不仅仅是研发活动中的耗费,更多的还是潜在的市场机会。而这一影响往往非常的重大和广泛。这根本原因是我们的企业没有将企业研发成本控制和企业的风险控制相结合,以有效的回避研发失败风险,降低我们的研发成本,提高研发资源的利用效率。

笔者认为,构建以风险控制为基础的研发成本控制框架,其理论基础有以下三点:

1、风险的客观性。无论研发的产品和技术如何,对其效果的预测多么精确,其活动必然存在着风险,除非不实施研发活动。正是由于风险的客观存在,产品研发失败成本的出现也成为必然。

2、风险的相对性。企业各业务流程上的风险给研发成本带来的增量有大有小,涉及的各部门要对风险有一个预先的识别和评估,制定出有效的控制措施,从而相对降低研发成本。

3、风险的过程性。风险贯穿于产品生产周期的全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从企业整体出发,对各环节风险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相互协调,在此过程中降低研发成本。

经过多年在激烈竞争市场上的搏击,现代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的研发部门越来越贴近市场,始终围绕着公司总的战略目标展开研发活动。但是,在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除了有明确的导向和战略目标,还必须要有对研发活动的有力事前管理和控制。这事前的管理和控制不仅仅来自于研发部门的内部,还必须要有各个部门的有效参与和协调。笔者认为,研发成本控制的重心应该放在研发的成功率上。一项新产品或新技术提出之后,相关部门必须对其可能带来的与自己有关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制定出有效的防范和降低措施,再将各个部门的风险识别结果进行综合和协调,对产品开发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评价,以决定项目的取舍。笔者认为,企业研发成功与否主要与6个部门的风险控制有关:供应部门、财务部门、技术部门、生产部门、人力资源部门、销售部门。(图1)

三、建立基于风险控制链的研发成本控制机制

企业的风险控制链是建立在价值链基础上的,涉及到风险防范和控制的各个部门。风险控制链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协调性。如果把价值链说成是一条协作链,那么风险控制链就是一条协调链。作为一个新项目的开发,应该组织相关部门人员的参与,这样有利于大家集中精力从全局的角度去考虑风险的控制问题。研发设计人员往往容易陷入过于重视表面风险成本而忽略了隐含风险成本的误区。正是有了其他部门的参与,可以防止为降低某项风险成本而引发的其他相关风险成本增加现象的存在。

笔者认为,风险控制链上涉及研发活动的主要风险有:

(一)供应风险。企业业务流程的起点是物资采购,而物资采购过程中面临着质量、存量等多种风险。从某种程度上说,供应风险往往一开始就决定了研发成功与否。质量是研发产品的生命。在物资采购过程中,由于供应商提供的物资质量不符合要求,而导致加工产品的性能达不到质量标准,从而给采购方的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并给用户造成经济、技术乃至人身安全等方面损害的可能性,这就是采购质量风险。采购中还须关注的就是存量风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采购量不能及时供应生产之需要,发生生产中断造成缺货损失而引发的风险;二是由于进货批量过多造成物资积压,甚至造成冷背、残次品,使得大量资金沉淀于库存中,失去了资金固有的机会利润,在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很大时,甚至还会引起价格风险。

(二)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新产品上市后,往往需要一段与市场磨合的时间,这就意味着研究开发成本短期可能无法收回,从而造成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二是指在研发和生产过程中,因资金供应出现问题或新产品研发费用超支而导致研发失败的可能性。研发项目通常对资金需求量大且难于预测,在新产品开发活动中,可能由于估计不足或项目费用控制不力造成超支,如果此时资金供应链出现断裂,就会迫使研发活动中止,延误市场机会。

(三)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由于新产品开发技术本身的不成熟、不完善或新的替代技术提前出现所带来的风险。由于新产品开发具有探索性和不确定性,可能会因为技术上不成熟、不可行而造成研发项目半途而废,或者虽然能研制开发出来,但达不到预计的技术效果。现代科学技术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使得产品寿命周期和技术寿命周期大大缩短,因而现代企业新产品开发活动的技术风险愈来愈凸显。

(四)生产风险。新产品即使能在技术上成功研制出来,但在批量生产及规模化方面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企业的配套技术不适应、生产工艺不过关、设备适应性差、生产规模难以迅速提高或工程技术人员及操作人员专业技能无法满足需要等因素都会产生生产风险,导致研发产品质量与性能达不到设计标准、生产能力不足或者生产成本过高而无法满足市场需要。

(五)人力资源风险。人力资源是企业研发活动最重要的资源,核心技术人员的作用更是巨大甚至主宰着企业的命运。人力资源风险主要体现在人才流失风险和道德风险上。大约十几年前,北京中关村内资高新技术企业关键技术人员流入外资企业,致使多家内资企业一蹶不振。笔者曾经所在的一家大型国企,研发部门提出了一项在财务、技术上都可行、市场前景很好的绿色产品,并且已经为投产作了充分的准备,但是由于核心技术人员的突然“跳槽”,使准备的设备和原材料都成为了沉淀成本,使企业损失巨大。在市场竞争就是人才竞争的今天,识别、防范人力资源风险已显得尤为重要。

(六)销售风险。销售风险产生于新产品开发的市场化阶段,指由于研发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而导致未被市场有效接受的可能性。销售风险来源于:一是顾客需求不明,不了解目标市场的特点,不懂得顾客的需求重点;二是市场接受新产品的时间以及市场容量的不确定性;三是忽略销售渠道,缺乏有效的销售策略。一些企业在还没有确定销售渠道、选好商的情况下,就急于扩大生产,全面上市,这种做法是极其危险的。

四、小结

成本控制风险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统一风险偏好 银行风险成本 控制措施

在控制银行成本的实践中,经常存在如下问题:微观类型的一级分行,以及这些分行之下的银行,依照总银行对于统一风险的特殊偏好,所需要承担的那部分风险性成本,能否将分行在业务流程中出现的经济损失覆盖掉?统一性质的银行风险性成本安排机制,能否与银行产生的实质性损失的差异相协调?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重点研究银行应当担负的风险与所遭受的实质性损失的关联,提出一些针对性强的操作建议,力求提高一级分行在监管风险方面的水平。

一、成本的具体计算方法

(一)计算专门减值储备

目前,专门性的减值计提,主要计算方法包含了逐笔的方式和组合的方式两大类。前者主要运用在客户次级以及贷款性质有疑问的测算中,计算的依据全部为一级分行的数据;后者主要运用在客户性质正常、贷款类型为关注类、票据贴现、个人向银行申请贷款的类别估算中,采用滚动概率的模型,来估计出减值产生的损失,以及组合性质的计提比重。

在实际操作中,正常类型的同种贷款,其管理部门的信贷监控能力、行业状态的浮动周期、投入市场的信贷产品所处环境等要素,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这些类别贷款的实质性损失,也会存在数值上的差距,但是这种差距却很难体现为专项的测算数据。采用总银行的估算方式算出的减值,从微观上看,不一定能够完全弥补银行的损失。

(二)计算银行经济资本

在计算银行的经济资本时,需要正确考查银行对于顾客约定的违反频率,以及银行由于违反约定,而产生损失的几率。前者可以用字母缩写PD来表示,它属于资本测算中最根本的要素之一,其中约有40%的比重可以归结为系统自身的风险;后者可以用字母缩写LGD来表示,它属于另一个根本性的因素,可以运用IRB的方法来估测。

从这样的分析可以得出:在总银行的层面上,将全部的信贷资金视作整体,来计算相应的数据,体现了总银行在风险上的偏好。如果一级分行的经营管理人员不加修改地引用这样的结论,可能带来两类基本的后果:一类是分银行管辖范围内的资产进行整合,计算得到的风险成本比实质性的损失要小,这样偏低的成本,有可能导致资产组合内部产生投放的波动,带来更大的威胁和资产损失隐患;另一类是整合某些银行资产时,成本比实质性的亏损要大,这将抑制此类组合投入市场,降低资本运作过程的实际效率。

二、计算结论与实质损失的差别

采用总银行在偏好指引下的测算方式,能够对资产的总量进行覆盖,但是又侧重于平均数据,而银行实质性的损失概率,又是一种波动性很强的数值。在这样的形势下,可能出现某类信贷业务实质性的损失和银行需要承担的成本不一致现象。

如果平均数值的浮动较为明显,那么一些占据着优势的行业类型和产品种类,就会面临着较为严重的成本风险,这不利于促进企业良性发展;相反,一部分发展速度较慢的行业和产品种类,承担的风险也比较低,这些行业将会产生投资的冲动,从而带来更大的潜在风险。位于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对接部位的一级分行,应当充分认识到这样的差距,通过改善内部政策,来缩小差别,提高银行管理的实效。

三、实际控制的对策

(一)细化规则

首先,应当重点查看重组类型的贷款。从前述的具体分析中可见:位于前台的银行机构,存在着忽视重组类型贷款的问题。因此,需要对这类贷款给予更多重视,降低在重组贷款过程中的银行损失。

其次,需要妥善处理不同区域存在的定价差别。处在第二级别上的分行,应当注意提高自身调整贷款构成、对成本的计算进行覆盖,以及转移银行风险的实际能力。银行之间在实质性风险上的区别,在不同地区中体现得十分显著。这种差别的根源,在于银行驾驭贷款业务的能力不够。因此,在无法取消贷款类业务的前提下,需要适当抑制投放的增长趋势,选取限额监管、定价和配置经济类资本的具体措施。

(二)运用工具

现行的确定贷款价格的规则,既可以确保贷款数额达到基本限度,又可以取消对于利息向上波动的制约。高效利用价格这种调节工具,需要建立在完整的定价系统基础上。这样的系统应当具备明确的运作目的,且有很强的权威性。

管理目标的清晰,体现为贷款实际价格的确定,应当与银行监管人员的本意相吻合;在充分尊重总银行偏好的前提下,可以覆盖成本、将可能的风险进行分散、提升运作的实际效果,确保客户期待的回报能够兑现。贷款在正式投入运行之前,一旦价格被决定,就应当按照这个数额来实际执行。

四、结束语

为了妥善处理各级别银行遇到的监管风险,有必要重新认识在统一的风险偏好指引下,产生的控制成本与实质损失的关联。探讨这种联系的性质,目的不在于否定总银行的偏好与倾向,而在于帮助一级分行准确估测自身可能产生的损失,在外界的风险成本数据固定的前提下,实现银行系统信贷资金的最佳配置,以便更好地约束风险级别、提升系统的整体性收益。

参考文献:

[1]梁平.统一风险偏好下的风险成本控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09).

[2]黄宪,马理,代军勋.资本充足率监管下银行信贷风险偏好与选择分析[J].金融研究,2005(07)

成本控制风险范文第4篇

一、成本控制与成本控制风险

成本控制,即指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其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这些措施应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之中予以实现,从而保证成本管理目标顺利实现的一项管理行为。企业通过实施成本控制,可以有效的提高自身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同时,也可有效地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假如企业在成本控制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或策略不当,或者过于关注成本控制这一单一环节而忽略企业生存发展的长期性和整体性,也可能对其自身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由此,会大大增加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不确定性,即成本控制风险。

二、成本控制下风险的产生原因及表现

1、成本控制目标的短视性

企业所进行的成本控制活动,一般是以预先编制的成本控制目标为基础。为此,许多管理者会对短期成本目标是否实现给予过多的关注,从而忽视对制约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战略因素的影响,由此也影响了企业成本控制的可持续性以及成本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不利于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保持,从而大大增加了成本控制的相关风险。

2、成本转嫁发生的可能性

如果企业在成本控制过程中不注重统一协调,缺乏其整体性和规划性,只是将成本控制目标在各部门、各环节之间进行简单的分解,就极易引发各部门为完成各自的成本控制目标而进行的成本转嫁现象。由于成本转嫁一方面导致不可控成本或固定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则是成本转嫁过程自身产生了成本。因此可见,由成本控制目标所引发的成本转嫁行为,会对企业自身产生极大的危害,为此,必须予以特别关注。

3、成本控制方法措施不当

除了成本控制主体主观上的因素之外,管理者对成本控制方法及措施使用不当也极易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并有可能会对企业造成较大的损害。例如,某些企业过于关注对原材料、人工等变动成本的管理控制,而对于产品设计、市场营销、材料采购以及设备日常运营和维护等过程的成本控制则比较忽视,或者只对生产环节上的相关成本控制给予关注,而对于经营、管理环节上的成本控制则比较淡漠,这都会使企业成本控制的目标难以实现,因此,成本控制方法及措施的实施不当对企业成本控制风险的产生具有最直接的作用。

4、对社会外部成本的忽视

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在执行成本控制时,往往将对原材料、人力等可见成本的控制放在首位,并努力探索其改革途径,以实现单位成本的效益最大化。但是,这种单纯以降低企业内部成本为目的的逐利行为会使企业的外部成本增加,这种不可估测或量化的成本极有可能会使企业的综合利益下降。例如,日本企业素以节约成本而著称,但最近发生的丰田汽车召回事件,使包括本田、尼桑、铃木、大发在内的日本五大车商都卷入其中,再联想至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三菱帕杰罗,这些都使日本汽车的形象大受影响。再如,台湾富士康集团近期内连续发生的多起员工跳楼事件,无一例外地都同该企业所执行的人力成本管理策略有关,过低的工资标准,苛刻的奖金制度,已将该企业推至风口浪尖之上。

三、企业在成本控制下如何进行风险防范

1、加强对成本的预测与规划

为了防止企业在成本控制过程中出现短视行为,企业应在前期的成本预测环节内,对企业未来的竞争环境作出比较准确的预见和判断,并从企业长期、整体发展战略出发对其某一特定战略下的成本水平进行相关预测,以提高企业对不确定性因素的预见性和免疫力,从而降低成本决策失误所带来的风险。因此,企业所制定的成本控制计划也必须从战略角度出发,同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相匹配,使其成为衡量企业未来成本管理活动及成本管理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并随时根据企业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进行修订。从而,使其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对企业成本管理活动提出的新要求。

2、强化成本动因的识别分析

为防止各部门为完成成本控制目标所进行的成本转嫁,企业应在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成本的动因进行实时分析和识别,力求掌握对企业总体成本影响最大的成本动因,并针对其制定措施予以改善或优化,以降低成本转嫁行为给企业带来的危害。并通过成本动因分析来改进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提升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

3、改善成本控制的考核机制

为了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成本控制主体业绩水平,企业应以成本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对控制主体的短期指标和长期指标、成本指标和非成本指标、内部指标和外部指标进行综合评定,以确定控制主体的真实业绩。针对个别部门为完成指标所进行的成本恶意转嫁行为,要进行坚决制止,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严惩,以起到以儆效尤、未雨绸缪的作用,充分降低企业的成本控制风险。

4、重视企业的社会外部成本

最近一段时期,丰田召回风波、富士康跳楼事件接连为企业经营管理敲响了警钟,上述事件的发生无疑会使当事人承担巨大的社会责任,在其无差别产品竞争中丧失应有的市场份额,且其远期的损失无法估量。因此,为了避免外部成本的增加,企业需对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重新审视,改革先前成本控制策略及原则,不再一味追求成本的最小化,而从企业的长期、整体利益出发进行考虑,力求将企业的外部风险降到最低。

四、结语

成本控制风险范文第5篇

形成风险成本的原因有多种,通常包括:侵权与被侵权;合同违约;怠于行使法律权利;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的调整;国际局势的动荡;自然环境变化等。风险成本的形式主要包括:民事索赔与赔偿,行政与刑事处罚与制裁;有形与无形资产的损失及其他损害等等。企业应依据自身优势,发挥好在风险成本控制中的作用,大力提高防范风险的自觉性,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防范,重点把握事先预防和事中调控,注重对风险成本的识别,估测和评估,尽量提前防范和化解风险成本。要结合工作实际,建立比较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细化了决策、监督、实施的程序,使企业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效防止风险成本给自身造成的危害。

合同是现代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和对外经济交往的主要手段,是企业运营的具体体现,合同的有效签订与全面履行是企业赢利的主要途径,也是成本控制的好抓手。西方流行一句谚诲“财富的一半来自合同”。现代企业的运营过程实际上就是合同签定、履行的过程,如果订立合同的目的不能得以实现,必然会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合同管理的风险既包括合同本身产生的风险也包括外部因素产生的风险,企业应通过建立严格的合同评审机制,落实合同会签和责任追究制度,对涉及财物的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查,对台同的主体、签订的程序、相对方的履约能力、合同履行过程中相对方的履约能力的变化、台同主体和内容的变更、国家政策及国际局势的变化、特别是诚信缺失导致的合同欺诈等带来的风险,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避免合同条款中的瑕疵,做好合同风险的事先防范,最终使集团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风险的事后补救是风险成本控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当风险出现后,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减少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风险发生后,应尽快评估风险的损害状况。搜集证据,评估采取民事、行政或刑事方面的法律措施的效果,不断提高诉讼维权的能力。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减少了企业风险成本的开支。

“成本无小事,小事有成本。”成本控制永无止境,要实现降低风险减少成本的根本目的,还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牢固树立成本意识,人人、事事、时时讲成本,持之以恒地把这项工作抓好抓彻底。另外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创新的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风险成本控制人才队伍,形成专业精、素质高、会管理的一专多能的集团风险成本控制人才。同时要发挥系统集成的效力,健全企业内部风险成本控制的协调机制,将砍掉成本的理念,贯穿到企业发展及每一项工作的全过程,真正做到“人在成本之中,成本在人心中”。

成本控制风险范文第6篇

一、房地产企业成本及控制措施

(一)房地产企业成本的内容

1、房地产企业的成本房地产企业成本是指房地产企业在开发、建设和经营中所产生的各种费用的总和,主要包括土地的征用和拆迁补偿,建安工程费,基础设施费,前期工程费以及开发间接费和公共配套费等。2、房地产企业的费用房地产企业的费用主要指的是应摊费用,具体来说指的是房地产企业在开发、建设和经营期间应承担的各种费用。主要包含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以及销售费用。

(二)房地产企业的成本控制

1、立项阶段的成本控制立项阶段需要做好成本规划,成本规划的确定对成本控制具有指导性的意义,通过成本规划,可以对项目的预期成本分布、收入,利润和风险进行相应的分析。立项阶段的成本控制活动主要包括:项目可行性经济分析,成本规划及估算,现金安排及敏感性分析以及利润测算等几个方面。2、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设计阶段是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的核心,为有效控制和降低工程成本,需落实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具体来说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严格按照立项阶段确定的成本规划落实方案设计与施工图设计;二是要强化技术沟通,贯彻执行限额设计;第三要大力推广价值工程方法;第四要强化施工前对设计图纸的审核工作。3、建设阶段的成本控制建设阶段是成本控制中心环节,除了要做好现场控制,严格按图施工、控制变更及签证外,还应注意:第一,结合现场的情况,做好土方平衡;第二,对照施工图纸,做出详细的预算,拟定成本控制的重点和难点,与工程部一道制定详细的成本控制措施;第三,制定和落实招投标制度,选择质优、价廉的承包商;第四,规划和落实好工程款的支付时间节点,有效控制财务成本。4、交付阶段的成本控制交付阶段分两个阶段,第一是承包人按照图纸完成全部工作并取得验收合格证后向房地产企业交付,第二是房地产企业按照合同向业主交付产品。第一阶段成本控制关键在于加强竣工结算的管理,重点审核竣工图、审核施工过程的变更和签证以及审核工程结算。第二阶段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和物业管理方协调好,做好产品交付工作,防止出现产品交付纠纷、违约情况。

二、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分析

(一)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风险分析

融资风险指的是企业为取得财物利益而产生的举债,这会增加企业到期付息的负担,还存在着资不抵债和不能还本付息的可能。在财务的杠杆作用下,如果付息前的收益下降,那么股东的收益将会有大幅下降的风险。当前,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风险主要表现在融资规模持续增长,融资渠道集中于银行信贷,房地产资金信托等。

(二)房地产企业的投资风险分析

投资风险指的是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由于投资项目达不到预期的效益,从而导致企业偿债能力以及盈利水平下降的风险。当前,我国房地产企业投资风险的表现是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规模持续增长,房地产市场库存较高,房地产企业部分投资行为不合理等。

(三)房地产企业资金回收与收益分配的风险分析

资金回收风险指的是房地产企业由于财务问题而导致企业再生产时发生资金相对不足的问题。收益分配风险指的是利润分配给企业生产经营的活动带来的影响。房地产资金回收风险以及收益分配的风险的成因主要是由内外两个方面产生的。内部因素主要为管理层制定的企业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规定不合理;外部因素主要指的是房地产企业对所处环境了解不足,如未能掌握行业和国家政策的变动等。

三、房地产企业成本于财务风险间的关系

由于房地产行业自身的特点以及房地产企业的迅速发展,导致房地产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投资风险等财务风险,如果不能很好的对这些风险进行控制,将会带给企业非常大的损失,甚至会导致破产的危机。房地产企业的成本对于财务风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融资规模、投资时点以及资金回收等方面。成本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融资规模的大小及投资收益等。如果成本控制做得好,在一定程度上能防范企业财务风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分析了房地产企业成本的内容及其控制措施,然后分析了房地产企业存在的财务分析,最后对成本控制和财务风险分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希望通过本文分析,能够为当前我国的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提供一点建议,更好的发展我国的房地产事业,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成本控制风险范文第7篇

【关键词】EPC项目 成本控制 风险管理

引言:在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国建筑行业呈现了规模化、数量化、开放性、拓展性发展趋势。而随着工程量的不断增加我国建筑行业出现了建筑承包工程项目建设模式,其中EPC总承包则是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工程建设项目承包模式,并得到了广泛推广与应用。但是在此发展背景下,由于受EPC总承包自身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EPC总承包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其中成本控制风险则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建筑行业的竞争与可持续发展。

1对EPC项目成本控制进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由于EPC工程项目具有规模大、投资成本高、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因此在利用EPC总承包商进行工程项目建设时,受自身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会形成风险因素。而这些风险因素具有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对项目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导致资金投入加大、工期延长、工程变更频繁甚至会产生人身与财产安全问题,形成严重项目建设后果[1]。加之,EPC总承包模式多用于对外建设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建设行业的国际竞争发展。因此,加强EPC项目成本控制的风险管理可有效改善上述问题,提升工程质量与经济效益,加大竞争优势。目前,我国风险管理扔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系统、规范、全面的防范体系。因此,对EPC项目成本控制的风险管理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工程风险意识。风险识别技术、风险评估与管控的提升,其现实意义巨大。

2 EPC项目成本控制中的风险形成原因

据资料整合与经验分析发现,导致EPC项目成本控制风险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EPC项目自身因素:由于EPC总承包模式通常应用与工程规模大、建设技术涉及领域广且工程项目整体内容较复杂的工程建设项目中,且需对项目整体环节进行全面负责,而这一工程中存在诸多无法预测的因素,从而形成各种风险,如施工管理、合同、材料采购风险等[2]。其二,外界环境因素:由于EPC总承包项目工期长、其所用设备、材料较多,工程流动性大,在一定程度上受地质、水文、环境、技术等因素影响较大,从而出现不确性风险因素。其三,经济市场因素:由于EPC项目与承包商、业主、咨询单位、建筑单位等具有密切关联性,加之EPC项目最为一项投资活动,在激烈的市鼍赫中会存在一定的投资与利益风险,如政治、经济、市场等。

3 EPC项目成本控制中的风险管理策略

在EPC项目成本控制中,要想实现风险管理的优化性与科学性发展,则应依据存在的风险类型及时选用合理且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进行有效管理,用以化解风险,降低成本,提升工作质量。

3.1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主要是指,建筑项目某一环节或活动出现一定的风险作用时,如经济、技术、社会环境等。应结合EPC项目实际情况(包括风险将带来的损失程度、有无可替代方式、控制成本利益等)进行全面分析,通过改变建筑项目活动方式或完全放弃该项目活动用以进行风险回避,从而降低成本损失。但由于风险回避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且需对工程规划进行一定的更改,因此,针对一般的风险因素不建议选用风险回避方式进行风险应对。

3.2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又被称为“风险接受”,主要是指当EPC项目出现一定的风险因素时,由项目主体自行承担风险后果的一种风险应对措施。风险自留方法通常需在EPC项目建设与施工之前,对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与评估后,依据评估结果,制定一定的后备措施与管理费用,当发生风险时,利用以准确的措施与资金进行改善与补偿,从而保证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与此同时,该方法主要应用与其他风险应对措施效果不明显或所需成本过高的情况,侧重于对不确定风险因素的管控,并常作为互补措施与其他成本控制风险管理措施结合应用。

3.3风险利用

风险利用是对EPC项目投资风险进行管理与预防的重要举措。风险利用主要是指通过对投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预测与评价,探寻风险中蕴含的发展机遇与潜在利润,并进行有效把握,分析风险利用价值,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与管理方式进行有效利用,用以化解风险,提升经济效益。

结论:总而言之,EPC总承包模式以期所具有的集成性与高效性等特点在我国工程建设项目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已成为我国建筑领域项目管理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明确EPC总承包模式成本控制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从而化解成本风险,降低成本投入已成为总承包商、业主以及建筑企业关注的重点,对我国建筑行业竞争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曾惠玲.浅析EPC模式下建设项目工程造价风险防范和成

本控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6,01:22-24.

[2]秦丰高.中乌天然气管道压气站EPC项目设计管理的特殊

成本控制风险范文第8篇

一、成本控制风险产生的原因

企业产生成本风险的原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而且不同的成本控制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

1.宏观环境复杂多变

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企业产生风险的外部原因。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经营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风险。例如成品油价格上涨,使运输企业的营运成本升高。成本管理的环境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外部环境变化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使企业面临某种威胁。企业如果不能适应复杂而多变的外部环境,对外部环境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的预见,反应滞后,措施不力,就会产生成本风险,甚至使企业经营举步维艰。

2.成本控制意识淡薄产生的风险

企业作为一个经营活动的主体必然面临成本风险,成本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目前,许多企业风险意识淡薄,缺乏正确的市场风险意识,对于成本控制的重要性重视不够,对可能产生的风险也没有一个足够的认知,成本开支缺乏计划与控制,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大了成本风险产生的可能。

3.成本信息扭曲产生的风险 成本信息扭曲产生的风险包括由于企业不能正确进行及时核算、不能正确划分成本和期间费用、不能正确进行收入与费用的配比等导致财务报告质量降低,以及由于成本信息不完整、不全面、成本控制标准过时、不能准确合理分配制造费用、不能提供管理需要的多维度成本信息等导致成本信息扭曲而产生的两个方面的成本控制风险。

4.过分关注短期成本目标产生的风险

应该引起企业注意的问题是许多业绩评价系统过分关注年度短期成本数据,使管理者只注意短期成本目标的实现而忽视长期战略因素对成本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企业成本控制的可持续性及成本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许多企业缺乏科学完善的分析方法和评价考核方法,不能对被考核者的成本控制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和评价,不能充分调动被考核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感,反而产生消极、抵触等不利于成本控制的系统风险。

5.成本预算宽余产生的风险

预算宽余是成本的预算值和期望值之间的差额。成本责任中心常常在他们的预算中留有一定数额的宽余,以应付未预料到的不利事件,但数额较大的预算宽余可能是由于管理者企图使成本目标更容易实现而留有的余地,这意味着企业整体业绩可能低于应有水平。因此为了规避预算宽余造成的成本控制风险,成本管理人员需要重视预算宽余的程度及合理性。

6.成本控制缺乏全面性产生的风险

成本控制要求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许多企业往往只重视对生产人员的管理,却忽视了对非生产人员的管理;只重视对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却忽视了产品设计、材料采购、商品销售等环节的成本控制;只注重对价值活动实施控制,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非价值活动或与价值活动无紧密关系的活动,例如人事管理、生产计划、生产调度等却忽视了。由于缺乏全面的成本控制,往往顾此失彼,导致成本风险的发生。

二、成本控制风险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成本控制风险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但是一旦风险变为现实,必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不良影响。

1.不利于保护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企业各项财产物资的收发保管及使用,分别由不同部门和人员完成。因此,要通过完善内部牵制制度,为搞好财产物资的管理和控制创造条件。只要成本控制措施严密、完善并得到有效执行,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就有了保证,财产物资安全完整了,成本费用也就降低了。如果企业的成本控制失误,不能保证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就可能会发生贪污盗窃事件,成本就可能上升。

2.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增加企业成本

企业可以利用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制定成本控制的管理目标,使企业的成本控制在定额以内,从而节约企业资源,降低企业成本。如果企业的成本控制措施失效,企业实际发生的成本会大大超过企业的计划成本,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成本大幅增加,导致企业的利润大幅减少,企业的资金链就会紧张,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发展。

3.不利于保证企业既定目标的完成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一般应确定目标成本指标,以便于进行考核。目标成本的完成,需要企业采用切实可行的措施,而进行成本控制就是保证目标成本完成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成本控制,可以及时揭示生产过程中成本指标脱离计划的差异,便于采取措施纠正偏差,保证既定目标的完成。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成本控制做得好,都能使得成本水平有所降低,达到计划的水平,但是如果企业的成本控制失效,不仅不能保证成本计划的完成,而且会增加企业的成本风险。

4.不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成本。成本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如果企业的成本控制措施失效,不仅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在不考虑企业产品差异化经营的前提下,企业还会因为高成本丧失市场竞争力,出现亏损,甚至遭到市场的淘汰。

三、成本风险控制的策略

1.提高成本控制风险的防范意识

根据成本控制与风险的互动关系,人的因素是一个基于成本控制而控制风险的关键因素,也是将成本是否真正落实到人的关键。因此,要求企业重视对员工成本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的教育,树立“人人有成本和风险责任”的价值管理观念,使成本降低与风险规避深入人心。

2.防止过分强调成本降低

加强成本控制的目的是降低成本,取得成本竞争优势。但是,企业也不能过分关注成本降低的绝对值,避免因为成本的降低而影响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降低的风险,不能因为成本的降低而牺牲企业的差异化战略,企业如果能同时获得成本优势和经营歧异性优势,那么经营歧异性优势所带来的价格溢价和成本优势所带来的低成本将使企业获得巨大的收益。

3.形成全过程、全员、全方位的成本控制体系

成本控制既涉及整个经营活动过程,也涉及每一个员工,同时还要考虑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和各种影响因素。因此,企业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完善成本监控机制,形成全过程、全员、全方位的成本控制体系,控制和防范成本风险的发生。 4.充分识别成本风险因素 成本风险是风险控制的第一步,只有全面、准确地识别成本风险因素,才能衡量风险和合理选择应对风险的办法。企业成本控制面临的风险是复杂多样的,因此要加强对成本控制风险的管理,首先需要对产生成本控制风险的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

实际工作中,可以采用风险清单分析法、现场调查法、成本报表分析法、流程图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对综合性成本风险因素、产品研发成本风险因素、物资采购阶段的风险因素、生产阶段的成本风险因素、产品销售领域的成本风险因素、人力资源成本风险因素、财会成本风险因素等进行识别和分析。

5.进行成本风险衡量

成本控制风险衡量就是在风险因素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料和数据的处理,得出关于损失发生的概率及影响程度,判断是否达到预警临界值、目前的运行状况是否良好等,为选择风险管理策略提供决策依据。

成本控制风险的衡量方法有很多,如情景分析法、风险坐标法、关键风险指标分析法、压力测试法、敏感分析法、变动程度测试法等。

6.实施成本风险评估

成本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步骤,风险衡量和风险评估有时是同时进行的,有时是分步骤进行的,因此,往往很难确定哪一步骤属于风险衡量、哪一步骤属于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可以为确定风险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风险度评价法、检查表评价法、优良可劣评价法、单项评价法等方法。

7.制定正确的成本风险应对方案

由于各个企业内外部环境不同,所面临的成本风险也不一样。因此,需要根据实际制定特定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1)战略成本风险管理方案。企业战略面临许多风险,而且不同的成本战略有不同的风险,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选择与企业战略匹配的成本战略,充分考虑企业内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考虑竞争对手的实力

(2)财务成本风险管理方案。企业财务成本风险根源于自然和经济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市场经济的复杂性、企业理财过程和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和经营者认识能力的滞后性以及手段方法的有限性。财务成本风险贯穿于企业资金运动的全过程,企业财务成本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以最小的成本确保企业资金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效益性。因此,企业应通过专家意见、指标分析、报表分析等方法对财务成本风险进行识别后,再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与方法。

(3)竞争成本风险管理方案。企业竞争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谋求长期生存发展,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获得有利的生存能力和生存空间而争夺、较量和对抗的经济关系。由于企业现有的竞争性资源非常有限,为了获得对自己有利的各种资源,例如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就必须参与竞争。因此,企业应针对不同的竞争态势,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案,使企业有效降低或避免风险,获得成本竞争优势。

(4)组织风险管理。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否合理决定了该组织在解决问题时是否有效,在遇到风险时是否能够及时做出反应,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面临风险时的处理能力。不同类型的企业组织结构面临不同的风险,其采取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也会不同。因此,企业应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有效控制成本和风险。

参考文献:

[1] 杨小舟.企业成本风险管理[J].财务与会计,2009,(4).

[2] 高立法,曹云虎,殷子谦.现代企业成本控制实务[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3] 高立法,虞旭清.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实

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聂永刚(1968-),男,贵州遵义人,会计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战略成本管理研究。

成本控制风险范文第9篇

关键词:税务风险成本;税务风险成本控制;重要性建议

一、前言

近几年来,我国不仅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而且经济发展模式也发生了转变。这些都促使我国的企业向着集团化和信息化的道路迈进。因此,为了促使企业健康快速地发展,促使税务资源得到有效地利用,企业必须严把税务风险关;使企业的税务风险得到有效地控制,减少税务风险的成本;同时还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价值的提升。

二、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务风险

(一)企业财务管理中税务风险之纳税人员素质风险

在企业日常财务管理过程中,有专门的财务管理人员对税收业务进行处理。税务对税收处理人员有较高的素质和知识要求。如果税收处理人员不能准确地掌握有关税收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制度,或虽能掌握却不能与时俱进,这样将会违背他们不想偷税的愿望,即未能按照有关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去做;从而就会导致企业偷税,触犯税法,承担税务风险。

(二)企业财务管理中税务风险之重视程度风险

由于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务风险制度还不完善,导致有些企业不能正确地处理税务风险,甚至忽略税务风险对企业的严重影响。由于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中对税务风险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企业加大了以后处理税务风险的成本,减少了企业的盈利水平,降低了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水平,更加不利于国家税收的管理。因为市场经济对企业的税务水平没有统一的要求,所以不同企业之间财务管理的税务风险水平也没有可比性,无法对企业进行评判,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中税务风险的重视程度,显得极为重要。

(三)企业财务管理中税务风险之信息驱动风险

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的普及,数据信息情报在很大程度上驱动着税务风险的管理工作。但是根据往年实际情况来看,企业中的相关税务风险处理人员并没有对获取的数据信息情报进行分析处理,只是单纯地进行风险业务处理。由于风险处理等需要的信息不能批量和稳定地获取,更是由于数据信息情报应用的范围不全面;企业财务管理中税务风险处理所需的信息无处可得,从而导致税务风险成本很难得到控制,加大了税务风险控制成本。

三、企业财务管理中税务风险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随着企业现代化制度的完善,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更需要提高,尤其是风险应对能力。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简单来说就是盈利。为了推动企业的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求企业对财务的有效管理,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要学会控制风险应对成本。

(一)税务风险成本控制重要性之盈利

建立并运营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即盈利。而盈利,也就是利润是由成本费用和收入决定的。在企业收入变动不大的情况下,做好税务风险成本控制,可以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风险成本控制是成本控制的一种。如果企业成本太高,企业将会面临严重的亏损危机以及竞争压力。对于所有企业而言只有严格对成本进行把关,尤其是风险应对成本,才能使企业更好地在中国这个大市场中生存。在如今市场经济中,价格已经演变成企业可以在市场中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使企业在市场中存在竞争力,不仅要保证产品质量,更要控制产品成品。由于产品投入成本变化不大,所以要严格把握税务风险应对成本。

(二)税务风险成本控制重要性之股东财富价值

目前,我国公司最常见的有两种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并且股东这一角色在其中是非常重要的。公司的建立、运营都与股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股东在公司中的财富价值决定着股东的决策能力以及行为。所以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控制好成本,尤其是税务风险成本,才能获得令人惊喜的效益,这样也能使得股东获得较好的财富回报。

(三)税务风险成本控制重要性之其他

企业财务管理中税务风险成本控制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提高企业的市场地位;还会影响企业股东的财富价值,提高股东的投入回报水平,使股东更好地为企业谋福利;更会影响着其他各个方面。企业各个单位、部门之间的工作不是孤立的,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例如财务管理目标、销售部门的销售业绩、生产部门的成本、管理层的目标等等都与税务风险成本控制分不开的。因为税务风险成本控制是从源头上减少企业的投入,所以可以达到较高的利润水平,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水平,为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提供机会。

四、企业财务管理中税务风险成本控制的建议

(一)税务风险成本控制建议之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为了有效控制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务风险成本,企业必须提高有关涉税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所以,为了使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得到改善,企业必须实行一系列的举措。例如不定期举办有关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能力的讲座和开展相关的能力培训,提高涉税工作人员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掌握水平以及税收业务处理能力水平,降低税务成本控制风险;同时也要加强税收工作人员对公司基本情况和生产经营状况的了解,使他们成为企业不可摧毁的一道屏障。

(二)税务风险成本控制建议之提高风险应对的重要程度

随着税收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也在逐渐完善自己的税务风险处理体制,提高企业在财务管理中税务风险的重视程度。只有提高对税务风险的重视程度,才能减少企业在财务管理中的税务风险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地位。同时还能促进国家税收,促进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因此,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务风险的重视程度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

(三)税务风险成本控制建议之定期进行纳税检查为了有效控制企业财务管理中税务风险成本水平,保障国家的税收,企业必须定期组织相关组织和人员对企业的税务处理和对执行相关税收政策情况进行检查,因此,企业自身要不定期

地对税务工作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就要立即改正,并聘请专业审计师对税务工作进行审计,使企业的税务风险被消除。另外企业要聘请相关人员对税务风险成本处理和控制的体系和相关制度进行检查,并提出相关建议,使企业在财务管理中的税务风险成本控制水平越来越高。

(四)税务风险成本控制建议之提高信息情报质量

为了使税务风险处理人员更加积极地开展业务处理工作,企业中的相关税务风险处理人员必须从自身出发,搜集在税务发生中出现的各种信息。为了使搜集到的信息价值得到最大程度地呈现,工作人员必须学会整合数据信息,从中挖掘出最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对税务风险业务进行正确的处理,有效地避免税务风险,降低税务风险控制成本。

参考文献:

[1]王新平.精细化管理对提升企业管理能力的重要性[J].现代经济信息,2013(11).

[2]陆赟.精细化管理是提升企业管理效率的制胜之道[J].江苏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0(4).

[3]裴海宏.浅谈“破窗”理论在企业管理提升中的运用[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42).

成本控制风险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税务风险 成本 控制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供电企业的社会关注度、影响度越来越受到重视,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供电企业执行的购售电价政策主要由国家掌控,企业社会责任凸显而赢利空间越来越小。在当前社会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经济增长速度明显趋缓的背景下,供电企业的发展已经到了转型升级期,企业管理要从粗放化向精益化方向转变。供电企业必须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创新经营模式,努力挖潜增效,更加注重成本控制,以此提高企业内生增长能力。本文从税务风险角度研究企业成本控制的方法正是企业精益化管理的重要体现。

二、企业成本控制与税务风险的关系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成本的竞争。企业成本控制,首先要从控制企业风险入手,而税务风险的控制,即是为了控制和降低企业成本,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税务风险是指由于政府税收政策的变动以及纳税人经营行为的不当可能导致纳税义务增加而形成的风险。笔者认为,从税务风险角度研究企业成本控制的方法,不只是为了降低企业的税务成本,更多的是基于税务风险来源于并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理念,从控制企业税务风险过程中实现企业经营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和成本管理。

三、税务风险视角下的企业全过程成本控制

(一)企业物资采购过程中的税务风险及成本控制

1、固定资产抵扣进项税存在的税务风险及成本控制

供电企业是资本密集型企业,每年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额在供电企业成本中占很大的比重。2009年实行新的增值税暂行条例后,供电企业进项税主要包括水电、火电、固定资产及其他生产成本进项税。以YF供电局为例,近三年各类别的进项税实际认证抵扣情况如下(图1):

由图1可知,供电企业固定资产进项税占全部进项税总额比重较大,大约在35%-60%左右。供电企业设备投资大约占总投资的70%,实行新的增值税政策后,通过对电网投资测算,电网的工程造价大约能降低10%。固定资产进项税允许抵扣对于供电企业是一重大利好政策,但企业的固定资产进项税是否足额抵扣了,还需要看理论进项税(笔者所讲的理论进项税是指所有购进的固定资产均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并且全部在取得当期认证抵扣)与实际进项税是否相符。现以YF供电局2009-2011年数据为例探讨理论进项税和实际抵扣的进项税是否相符(图2)。

从图2可以看出,供电企业2009-2011年度固定资产进项税实际认证抵扣额低于理论抵扣额,可能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企业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时间与实际认证抵扣进项税的时间与不一致,造成了时间性差异;二是业务部门应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而未取得;三是相关部门延期提交增值税专用发票导致过期无法抵扣。我们认为,应充分利用固定资产进项税允许抵扣的税收优惠政策,实现固定资产进项税应抵尽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规范企业供应商管理,严格审核供应商资质,要求供应商提供有效增值税专用发票。二是加强物资采购部门与财务部门的沟通与联系,物资部门需及时提交增值税专用发票至财务部进行认证抵扣,防止产生超期增值税抵扣联,确保增值税及时、足额抵扣;对于超期而不能抵扣进项税的情况要实行问责制度或者将其纳入部门之间的绩效考核范围,对相关部门进行约束。三是企业制定有效制度,规范增值税进项税抵扣规范和流程。

2、企业选择产品对象存在的税务风险及成本控制

企业选择采购产品虽然都是基于企业发展需要,但对于产品对象的选择也会产生税务风险:一是采购产品的性能不符合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范围,导致不能充分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二是采购产品价格偏高,可能存在关联交易导致采购价格大大高于市场价格,可能被税务机关要求进行企业所得税纳税调增的税务风险。我们认为:采购对象要充分考虑税收政策,在符合条件的范围内选择有国家税收优惠的产品,如购买变压器时优先选择高效油浸式配电变压器和高效干式配电变压器等。根据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企业自2008年1月1日起购置并实际使用列入《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可以按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抵免当年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所以,只要企业购进了符合要求的节能节水设备并且实际转增了固定资产,则可以享受10%的企业所得税的减免优惠;规范物资采购过程中的招投标管理,确保招投标工作的公平、公正、透明,谨慎处理关联交易。

(二)电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税务风险及成本控制

1、“甲供材料”产生的税务风险及成本控制

“甲供材料”是指施工合同中的甲方(即建设单位)自行采购材料提供给乙方(即施工单位)用于建筑、安装、修缮、装饰等工程。供电企业工程建设项目大多采用“甲供材料”形式,施工方只提供零星材料和施工劳务。供电企业处理模式是:供电企业领用工程物资时直接计入工程项目成本;工程结算时根据与施工方签订的施工合同支付施工款并取得对方开具的建筑业发票;供电企业工程决算时考虑到施工方没有将“甲供材料”纳入工程成本计算缴纳营业税,因此自行计提并缴纳营业税。我们认为,目前这种由建设方计提并缴纳营业税的行为完全没有必要并且还可能导致税务风险:一是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不含装饰劳务)的,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价款。由此可见,尽管是建设方提供的工程材料,但纳税义务在施工方,建设方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因施工方不缴纳工程材料营业税及附加税费的风险转嫁给自己;二是建设方承担了本不应该由自己承担的税费,可能存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不予税前扣除的风险。

2、闲置物资再利用产生的税务风险及成本控制

闲置物资主要包括闲置固定资产、闲置工程物资、闲置存货。闲置物资再利用主要是为了盘活资产,做到物尽其用,减少浪费,这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意义重大。

目前,广东电网公司加大了对于闲置物资再利用的管理,一是大力开展母公司内部各分公司之间的闲置物资调拨利用,只需双方履行调拨手续即可;二是母子公司之间的闲置物资再利用,先由子公司所在地的分公司先在母公司范围内办理闲置物资的调拨手续,即由调出方将物资调入子公司所在的地市级供电局,闲置的固定资产按净值向子公司销售,按税法规定计缴各项税款;其它闲置的存货或工程物资由子公司所在的地市级供电局按账面价值向子公司销售,按税法规定计缴各项税款。企业对上述两种情况的处理规定看似考虑了税务风险问题,其实不然。第一种情况,分公司之间物资再利用存在税务风险。各地分公司之间调拨固定资产或工程物资若不涉及资金支付且不开具发票,则不需考虑增值税问题;若涉及资金支付,则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税局可能会认定为一种购买行为,需要缴纳增值税。若调拨的是存货,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因此,需要按视同销售计算申报增值税。第二种情况,母子公司之间闲置物资再利用,要先通过当地地级市供电局,再履行调拨手续。从税务风险角度我们认为是人为增加了处理流程节点,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因为独立法人之间的业务往来,无论是否支付资金,均需要缴纳流转税。

(三)企业人工成本支出中的税务风险及成本控制

供电企业的人工成本包括工资薪金、福利以及各项社保费用等。目前,供电企业职工收入分配制度引入了绩效考核机制,体现为“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同时,分配形式的多样化及个人所得税政策法规的复杂性使得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税务风险成为了企业税务风险多发领域。

1、个人所得税“雷区”引发的税务风险及成本控制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执行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有关问题的公告规定》(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46号)规定,从2011年9月份开始个人所得税超额累进税率由九级调整为七级,一方面降低了低收入群体的纳税负担,另一方面加大了高收入群体的纳税负担。但无论怎么变化,只要个人所得税率依然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制,且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税方法还是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9号)的规定执行,年终奖就存在(税率级数-1)个“雷区”,即增加的应纳税额超增加的工资额,职工收益出现了“收不抵支”的状况。目前年终奖存在六个“雷区”,分别是[18001元,19283.33元];[54001元,60187.50元];[108001元,114600元];[420001元,447500元];[660001元,706538.46元];[960001元,1120000元]。为避免“踩雷”,企业应该统筹安排全年职工各项工资、奖金及福利等应税收入支出。

在职工薪酬总额一定的情况下,虽然不管发放方式如何,都不会影响企业的人工成本总额,但影响职工税后收入额,若通过调整工资发放方式降低了职工的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相当于变相提高职工收入,何乐而不为?举例说明如下:某职工2012年度工资总额为104000元,1-6月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税前扣除额为1800元;7-12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税前扣除额为2000元。有四种分配方案(见表 1)如下:

由上表可知,方案3按季度发放奖金的方式应纳个人所得税额最高,为3500元;方案4计算的应纳个人所得税最低,为1400.04元,比方案3节约2099.96元;方案2和方案3均次之(图3)。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工资总额一定的情况下,有规律的月度工资薪金支出并不一定就是纳税额最少的(如方案2和方案3);而不考虑年终奖“雷区”则可能导致企业成本支出多职工反而收益少如方案1,企业年终奖从20000元降低至18000元,应纳个税从1895元降低至540元,即企业少支付奖金200元却给职工多带来收益1355元,出现企业和职工双赢的局面!企业完全可以按不同的职工收入层次,制定出不同的纳税筹划方案,达到提供职工收入的目的。

2、创新收入形式引发的税务风险及成本控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理财产品不断创新,企业可以选择的增加职工收入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比如实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为职工购买商业保险等,但正因为新兴事物的出现,税务风险也可能随之而来。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及所属单位从2003年开始实行企业年金制度,但因当时税务政策不明晰,未缴纳年个人所得税,在2009年的税务稽查行动中被要求补缴了个人所得税3.3亿元;另外,广东电网公司在2007年为职工购买的商业保险也被悉数收回,原已缴纳的商业保险个人所得税虽然按规定可以申请退税,但其中的代价实在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企业创新职工收入形式需先充分论证,在工资支出合理合法的前提下明确纳税义务及计税方法,防止在政策规定不明晰的情况下 “好心办坏事”。比如,企业年金的企业缴费部分单独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不与职工正常工资薪金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这对企业职工来说确实是的一种优惠。但要注意的是应严格执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27号)的规定的补充保险缴纳限额要求,防止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出现企业所得税纳税调增的情况。

(四)电力产品销售过程中税务风险及成本控制

1、线损问题存在的税务风险及成本控制

线损是指电能损耗率,是电力企业的一项重要综合性技术经济指标。线损包括统计线损和理论线损两个方面。一是,统计线损率=(供电量-售电量)/供电量;二是,理论线损率是各网、省、地区供电局(电力网)对其所属输、变、配电设备根据设备参数、负荷特性计算得出的线损率,计算公式为:理论线损率=理论线损电能/供电量。供电企业线损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关键是线损的产生是否是正常的、合理的?供电企业实际的线损率高低不一,可能是以下原因造成的:一是线路的合理 、客观损耗;二是管理不善造成的线损如偷漏电损失;三是核算不规范引起的,如供电企业福利部门用电、办公场所用电等自用电未装表计费。除以上第一种情况不存在税务风险以外,其余两种情况均涉及税务风险。企业发生的非正常损失,要计入“营业外支出”会计科目,同时要转出相应的进项税;供电企业办公场所和福利部门用电需要单独计费并缴纳增值税。因此,我们认为:线损是不可避免的,但要确定合理的线损指标,通过线损的变化分析企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企业自用电要装表计费,区分福利部门用电和生产用电进行准确核算,按要求计算缴纳相关税费。

2、营销活动中赠送营销礼品产生的税务风险及成本控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电企业以客户服务为中心,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管理模式,电力营销已成为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企业每年的营销费用支出中有一部分用于购买或定制营销礼品赠送客户,供电企业的营销礼品特点是量大价值小,购买价格从几元至几十元不等。从涉税情况来看,一是营销礼品要按视同销售行为缴纳增值税,对于该种情况只需对方提供了增值税专用发票并且已经认证抵扣,则对企业增值税没有影响;二是营销费属于企业业务宣传费,超过税法规定的标准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根据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因此,营销费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主要是时间性差异问题。三是需要按20%的税率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企业促销展业赠送礼品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11]50号)规定:企业在业务宣传、广告等活动中,随机向本单位以外的个人赠送礼品,对个人取得的礼品所得,按照“其他所得”项目,全额适用20%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企业在年会、座谈会、庆典以及其他活动中向本单位以外的个人赠送礼品,对个人取得的礼品所得,按照“其他所得”项目,全额适用20%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

企业营销过程中涉及最大的风险当属营销礼品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风险,原因在于:一是由于供电企业营销礼品量大价值小,涉及客户数量多,业务部门在赠送营销礼品时可能嫌麻烦或因“面子”问题而不愿主动代扣个人所得税;二是企业办税人员在计算缴纳营销礼品个人所得税时也存在客观的执行难问题,如个人所得税的申报需要提供身份证等个人隐私信息,客户可能拒绝如实提供。以上原因可能导致营销礼品应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最终由企业承担,增加了企业成本。为此,我们建议:一是积极向税务机关争取税收优惠政策。某项业务纳税与否也是税企“博弈”的结果,电力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商品以及企业客户群的广泛性是供电企业的特色。建议供电企业与税务机关进行磋商,积极争取税务机关的理解并明确给予电力企业营销礼品不征收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二是根据财税[2011]50号文规定,企业对累积消费达到一定额度的个人按消费积分反馈礼品,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因此,供电企业也可对客户实行积分制,在客户消费积分达到一定额度时才予以派发营销礼品,如此则可免去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义务。三是完善供电企业营销礼品出入库管理,对于营销活动中向客户派发的营销礼品的情况进行详细的登记。四是在明确企业需要代扣代缴营销礼品个人所得税的情况下,严格按税法规定执行,不该由企业承担的费用坚决不承担,企业要效益就要舍弃一些所谓的“面子”!

四、结束语

企业税务风险来源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其产生主要是由于企业自身业务处理的不规范或经营管理的不到位引起的,这一点常常被企业尤其是我们国有企业所忽视。企业一旦发生税务风险不仅仅只是经济上的损失,更是企业发展中的“危机”。因此,我们认为,控制企业税务风险的过程即是企业成本控制的过程,也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加企业效益的过程。从控制企业税务风险角度研究企业成本控制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关键是企业对税务风险的识别和管控能力!

参考文献:

[1]段书红.丰南配电网线损分析及降损措施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学位论文.2011年

上一篇:工厂安全管理范文 下一篇:古典贸易理论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