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02:58:41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 播音主持批评对象备忘 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教学初探 播音主持如何掌控电视新闻播音之技巧 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与主持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播音主持专业日常教学评价研究 播音主持语言评价问题研究 播音主持高能素质能力培养研究 英语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创新研究 非播音主持专业背景下播音主持课程教学初探 广播播音主持素养及主持技巧研究 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体系的探讨 播音员主持人评优方法初探 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初探 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播音主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播音员主持人多角色播音主持的应变能力研究 播音员与主持人之区别 当代广播传媒播音主持风格“雅俗”之辩 挑战金话筒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播音主持基本功之普通话训练 关于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艺术实践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播音主持批评研究之体系初探 播音主持批评研究之体系初探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王秋硕")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播音主持的理论现状与实践发展显现出播音主持批评研究的紧迫性与必要性。本文从学术发展、实践需求、媒介变化的层面分析了播音主持批评的可能性,从学科自身及相关学科的层面探讨了批评的可行性,从本体、功能、主体、客体、方法、标准等六个具体方面论证了如何构建批评的系统性,以期对播音主持批评研究体系提出基本的框架布局。 关键词:播音主持批评;可能性;可行性;系统性 中文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7-0052-02

一、引 言

播音主持是“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运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通过广播、电视等传媒所进行的传播信息的创造性的活动”[1]。但“播音主持批评”并非只局限于对实践活动的批评,而是从主体、作品、现象、理论、思潮等层面对播音主持所涉及的整体系统进行阐释、分析、判断和评价。播音主持作为媒介与艺术体系内一门新兴的艺术活动,随着传媒事业的大发展呈现出蓬勃的文化景象,但播音主持的理论研究与其实践活动相比却略显苍白,而播音主持批评研究更是鲜有人问津。展开播音主持批评的理论研究对于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完整、创作实践的匡正与规范、艺术接受的拓宽与升级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播音主持批评研究的可能性

(一)学术研究发展的需要

播音主持的学术研究大致经历了空白期、零散期、探索期、发展期、成熟期等五个阶段。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展开播音工作,这一阶段的理论发展几乎全部来自于实践经验,学术研究处于空白期。20世纪50年代,随着《苏联播音经验汇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地方台播音员经验汇编等三本相关参考书籍的问世,播音主持的理论研究进入了零散的发展阶段。1963年9月,北京广播学院中文播音专业正式招生,播音主持的学术研究迈进了理论的探索期。20年代80年代,随着《播音基础》《播音发声学》等学术理论著作的相继出版意味着研究体系迈入了发展阶段。90年代,《中国播音学》的问世标志着一个新学科的真正诞生。进入新世纪以后,播音主持的学术研究与理论构建逐步跨进了成熟阶段。

但是,相比于纷呈的播音主持活动,理论研究的发展推进仍旧略显缓慢。播音主持批评就是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却被忽视的课题。长久以来,虽然有不少经典的评价性文本,但缺少系统的批评学术研究,更遑论“批评学”的学科建设。批评长期落后于创作实践,尚未走向自觉已成为显而易见的理论困境。批评理论能够指导实践、预见趋势、指明方向;但是在播音主持学术研究中,播音主持批评研究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播音主持学术研究自身的发展呼唤着肩负着重任的播音主持批评研究。

(二)播音主持实践的需要

播音主持是一门实践性的专业。但是这种实践不是盲目的、无序的,而应有正确的理论作为基础和指导。“实践需要理论,理论归于实践,当实践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对其进行理论高度的梳理与整合便成为实践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性条件。[2]”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代表的热火朝天的业务研究,到1993年开始评选的金话筒奖,播音主持的实践活动也在不断发展进步。

当下,播音主持的实践活动在时代环境、媒介环境的影响下风生水起、炙手可热,却又好似陷入山穷水尽、四面楚歌的尴尬之境。严肃节目娱乐化、娱乐节目低俗化,播音主持模式化、肤浅化、冷漠化、私欲化。面对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面对播音主持的实际境况,受众困惑,播音员主持人同样困惑。从专业教育的角度来说,应当让播音主持批评成为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因为对播音主持进行学理层面的批评,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运用播音主持批评理论的观念和方法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更能为他们将来走上播音主持岗位指明方向。播音主持的实践呼唤着播音主持批评的出现。

(三)传播媒介变化的需要

一方面,社会经济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传播媒介的具体形式。传统媒体对于信息的需要前期的设计规划。就广播电视而言,时间顺序、编排意图、受众效果、广告效益等因素都会影响传统媒体的媒介行为。但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应用对于信息的是随时、快捷、简洁、个性化的,同时几乎是无成本的;另一方面,新媒体消解了传统媒体中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边界,使得传播状态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每个人都掌握了传播的主动权。“自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在“关注”与“被关注”的关系下,人人都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客观上造就了一大批业余“评论家”,这些评论用或朴素或夸张的方式表达个人化的情感。尽管这些评论是只言片语、不成体系的,但社会的需要也是催生播音主持批评的重要动力。

此外,新媒体的出现完全依赖于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则得益于社会的发展。因此,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便显得尤为重要,中西文化的碰撞,域内外文化的差异,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对立,需要坚持正确的创作观、需要坚持坚实的立足点,也呼唤着播音主持批评的出现。新形势下,播音理论的研究只有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才能打开新局面、迎接新气象。

三、播音主持批评研究的可行性

(一)本学科层面

批评是一种理论活动,其在基础理论之上对批评对象进行提升。播音主持自身的学科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完善,业已初具规模、走向成熟,给播音主持批评提供了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此外,当下的一些评论文章,或由于缺少批评理论支持,或由于缺少批评职业素养,呈现出随意化、模式化、个人化、功利化等“伪批评”状态。尽管播音主持批评的展开活动虽未蔚然成风,却也有片光零羽,播音主持批评研究大有可为。

具体到播音主持批评的学科话语构建,应该是在坚持基本的学科标准、审美标准以及评价标准的批评模式下,对本学科范畴内的相关的业界动态、学术现状、现象思潮、学科融合、理论前沿等问题进行系统性、科学性、归纳性的分析、阐释、判断、鉴别,用严谨地思想观点和学术立场、正确的价值定位和情感取向进行清晰明确的理论阐述,形成科学化、复合化、专业化的批评路径。

(二)其他学科层面

媒介批评、电视批评等专业批评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论著也不甚丰饶,但其与播音主持密切相关。一般来看,播音主持多为其批评对象的一部分。由于批评主体对此缺少专业认识,批评显得不甚专业和深入,有待播音主持专业批评的补充和完善。文学批评、文化批评、艺术批评等伴随人类历史几千年的发展,理论较为成熟、体系较为完善,多有可供借鉴之处。值得注意的是,现下与播音主持相关的评论文章大多从艺术批评的角度出发。诚然,艺术性是播音主持的重要属性,但绝非本质属性,切不可枝附叶从、失去自我。由此亦可见,播音主持批评理论研究的出现已迫在眉睫。

另外,音乐、美术、设计、雕塑、建筑、影视等具体艺术门类的批评有的方兴未艾,有的根深叶茂,它们有着各自的价值尺度和衡量标准,这些亦可作为播音主持批评的参照。

四、播音主持批评研究的系统性

播音主持批评理论研究的系统构建应是全面的、整体的、开放的、发展的,而不应是零碎的、局部的、封闭的、静止的。因此,明确播音主持批评的系统性成为展开播音主持批评研究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播音主持批评的系统性可以从本体、功能、主体、对象、方法、标准等六个具体方面进行考量。

第一,播音主持批评的本体论。阐释什么是播音主持批评、批评的内涵是什么、如何进行批评的分类。以此为基础,深入到批评的具体范畴,理清播音主持批评的内在含义、本质属性和外在特征。

第二,播音主持批评的功能论。批评的功能并非局限于对理论研究以及学科前沿的补充与创新,更在于对相关文化现象、实践创作、艺术接受等环节的指导,体现为理论构建、填补空白、督导创作、匡正标准、审视现象、推动传播等具有指向性的功能。

第三,播音主持批评的主体论。哲学意义上的主体,一般指的是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批评人员成为批评主体的集中表现。互联网时代,批评人员的范围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人士,而是以一种批评泛化的趋势使得大众群体逐步成为批评的创造者。但是正在从事播音主持批评事业的主体理应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学术定位,具备丰富的阅历、广博的专业知识、睿智的艺术判断能力、高尚的理论人格魅力。

第四,播音主持批评的客体论。客体即对象,包含播音主持作品、播音员主持人、播音主持理论、文化现象、相关学术思潮等。明确播音主持批评对象的指向性、厘清对象的类型与特征是展开具体的、细致的、深入的批评活动的重要结点。

第五,播音主持批评的方法论。方法是一种指导创作、引导接受的现实方式,必须强调其自身的有效性、及时性和创新性。不同社会环境、审美标准、消费趋向,以及不同的学术视域、表现对象、作品形式,都会产生不同的批评方法。同时应当警惕方法的局限性,要以开放语境接受各种具体的批评方法。考虑到播音主持学科的特殊性,民族化的批评方法理应是研究的重点,必须强调批评方法在形式、标准、内涵等具体路径上的民族特征。

第六,播音主持批评的标准论。批评标准的确定是批评活动的关键问题之一。不同的批评标准会催发不同的批评结果。播音主持批评的标准界定必须依托于政治、文化、艺术、媒介等社会环境,没有相对统一的衡量标准就难以对不同的批评对象进行把握。

播音主持批评的这几个方面相互联系又分工明晰,紧紧围绕着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音声性”特征,在“美学的、历史的”宏观框架之下,追求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和谐统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标准,可以形成较为完善的播音主持批评体系。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 艺术培训“新东方”? 新东方明珠诞生 重归新东方以设计激活传统匠艺 一个新东方老师的自白:培训机构只教书,不育人 从新东方英语培训看高校英语教学改革趋向 “新东方精神||” 新东方的苦恼 新东方的精神 新东方真相 新东方VIE疑云 新东方的烦恼 新东方浑水劫 新东方“ 防空”计 新东方的忧患 YY“挑战”新东方 如果“新东方”没了 第五届“新东方优能杯”创新作文大赛分赛区决赛作品选 新东方名师麻辣语录 新东方不败传奇 新东方的今天、明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艺考培训领域能诞生“新东方”吗 艺考培训领域能诞生“新东方”吗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王辉辉")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2015 年10 月31 日,江苏南京部分美术培训机构联合组织美术高考模拟考试后,专家为考生现场指导

时间进入了2016年,也就进入了一年一度的艺考季。

各地区各高校的艺术类招生考试渐次拉开帷幕。近百万艺考生在进行最后冲刺的同时,也带动着整个艺考培训市场进入了白热化的竞争阶段。

近年来,艺考大热,“每年几乎都有10%的高考生选择参加艺术类考试。”北京奥尔华艺教育中心(以下简称奥尔艺考)校长蒋雍告诉《t望东方周刊》。

根据公开资料,自2005年开始,中国每年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就超过了800万,其中2007~2009年3年更是超过了1000万。如果按照蒋雍所说的10%计算,就是说每年有80~100万的考生参加各类艺术考试。

而大部分参加艺术考试的学生,都需要参加至少3个月的考前培训。以目前北京市普通艺考培训的收费标准为例,根据培训科目的差异,学生每月的培训花费从3000~9000元不等。

“像美术这样可以大班教学的培训,收费会低一些,一般在3000元左右;而像播音主持、表演这样必须小班教学的科目,收费一般在9000元左右。”北京星干线艺术学校(以下简称星干线)副校长王丰福向《t望东方周刊》透露。当然如果是一对一的培训或者名师班会更贵一些。

庞大的市场需求催生了艺考培训市场的疯狂增长。但同时,这个市场始终因“小、散、乱”而备受争议。

2015年以来,随着艺考政策的不断收紧,艺考培训市场能否借此淘汰一批教学质量差、收费标准混乱、问题多的小机构,培育出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大企业,甚至形成一个艺术教育领域的“新东方”?

大市场里的“小作坊”

对于中国来说,艺术类考试由来已久,而艺考培训市场的兴起却是最近10年的事情。

在王丰福的记忆里,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艺考培训机构应该是1997年山东地区的一家美术考试培训班。但是作为一个行业,艺考培训市场的起步要更晚一些。

随着参加高考人数的不断增加,考大学,尤其是在河南、山东、四川这样的高考大省,变得越来越困难。

而艺术类考试对学生文化课的成绩要求要低得多。“前几年,只要专业课过关,文化课考300多分就可以上国内一流的大学。”王丰福说,如果是普通的高考生至少要考600多分才能上同等级别的学校。

另一方面,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中国艺术人才网的《2013艺术教育行业分析报告》显示,2002年全国设置艺术类专业的高校仅有597所,到2012年时,这一数字增加到了1679所,10年间增加了1.8倍。

参加艺术类考试也因此成为许多学生进入大学的捷径,并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上述《报告》还称,全国参加艺术类高考的人数也从2002年的3.2万增加到了2013年的近100万。

大部分参加艺术类考试的学生都会在考前报班培训。中国青年报社201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61.4%的受访者确认周围参加艺考的学生会在考前报培训班。

中国的艺考培训行业在此推动下逐渐起步。

北广之星艺术教育培训中心(以下简称北广之星)创始人陈丹告诉《t望东方周刊》,2005年她刚进入这个行业时候,艺考培训市场才刚刚萌动。

据陈丹介绍,北广之星原本是一家隶属于中国传媒大学的校办企业,当时主要是针对在职人员做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但是在办学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很多要参加高考的学生到机构报名。

“那时候艺考培训的市场需求已经慢慢起来了,但是机构还很少。”陈丹说。于是北广之星在原本的成人培训项目之外,增加了艺考培训项目。

之后,越来越多的艺考培训机构成立。“毫不夸张地说,2007~2012年艺考最火爆的时候,几乎每天都有新的艺考培训机构诞生。”蒋雍说。

奥尔艺考便是在这样火爆的市场形势下创立的。

然而,与庞大的数量不对称的是,这些机构大多规模较小。很多机构甚至是创办人租一间教室,招2~3名兼职老师,就能开班招生。

王丰福说,尽管目前还缺乏权威的统计数据,但可以确定的是,全国范围内现有的艺考培训机构中,每年培训人次超过1000的寥寥无几。

确实如此,像奥尔艺考这样创办了近8年、并已在全国建立了4所分校的培训机构,其2015年的培训人数也仅有300人。“大部分机构每年的培训人数都不会超过100人。”蒋雍坦言。

乱象丛生

随着小机构的不断增多,艺考培训行业乱象丛生。

“大部分培训机构都是规模小,实力弱,谁都没有办法迅速占领市场。”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因此,越来越多的小机构为了获取生源,争夺生存空间,势必要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缺乏资金和能力提升教学质量的情况下,多数机构便只能在招生时大打营销牌,通过“名校名师班”、“考官专业辅导”等噱头,吸引升学心切的考生及家长。中国青年报社的调查显示,在受访的1874人中,40.2%的人直言一些艺考培训班招生靠“忽悠”。

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小机构,尤其是一些在校生创办的培训机构,没有能力或不愿意花大价钱聘请高水平的教师,也不会花费资金和精力开发自己的课程体系和教辅材料。因此它们的辅导培训往往流于表面,缺乏针对性,效果并不好。

2015年9月考入四川某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的赵宇(化名)告诉本刊记者,在他备考过程中所接触的3个艺考培训机构中,有两个机构的教学质量都较差,“老师都是只讲基本的专业知识,很少教我们哪个学校的考试有什么特点,我们应该怎么去应对。而招生宣传中所称的授课教授,直到培训结束也没有出现过。”

陈丹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些乱象,最大的原因是这个行业的门槛太低。很多机构甚至不需要经过任何的批准或备案就可以开班招生。

在蒋雍看来,艺术培训属于非标准化的个,很难形成统一的标准,自然很难设置门槛。

据王丰福介绍,目前创办艺考培训机构的主体主要有高校老师、高校艺术类专业在校生或毕业生,也有地方掌握招生渠道的个人。

“这些人中要么不懂专业和技术,要么不懂市场和经营。”王丰福说。不懂专业技术的很难保证教学质量,不懂市场经营的很难将机构做大。鱼龙混杂之下,必然乱象丛生。

连锁的可能性

在这个“小、散、乱”的行业中,仍有一些艺考培训机构试图通过加盟连锁等方式,打造品牌影响力,在全国占领更多的市场。

2005年开设了艺考培训项目的北广之星主要依靠的是中国传媒大学的招牌和师资力量。“当时我们的发展主要是依托中传,包括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师资都是由中传提供。所以报名参加培训的学生很多,场地很快就无法满足培训机构的发展需求了。”陈丹介绍说。

2007年起,北广之星开始在地方开设京外基地。当时跟地方机构合作主要是加盟的方式。地方机构只是使用北广之星的品牌,北广之星除了定期为机构提供师资培训外,并不介入机构具体的招生、培训和日常管理。 北广之星艺术教育培训中心通过模拟现场报道,训练学员的现场反应能力

“那时候我们的品牌优势非常明显。”陈丹说。因此,地方机构不仅需要支付固定额度的品牌使用费,每期开班,还需要将所得利润的四成分给品牌方。

陈丹认为,当时的合作模式下,地方机构的教学质量,包括人员和财务状况都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并不利于品牌维护,弊端明显。所以2010年时,北广之星停止了跟所有京外培训机构的合作,尽管“当时已经发展到十几家”。

而同样是成立于2005年的星干线,在2014年进行了新的股份重组后,获得了资本支持,在合作模式上也更加灵活。

目前星干线与地方的合作主要有全额投资直营、股份制、免费加盟、合作办学等4种模式。

“4种模式中以直营和股份合作为主。这样方便对各个分支机构进行标准化管理和星干线的品牌维护。”王丰福说,当然这对总公司的资金实力要求比较高。

在他看来,未来这种合作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北京这些大机构的优势是成熟的课程体系、教辅材料和雄厚的师资力量,缺少的是对地方招生渠道的把握和控制。

原本这些机构主要是通过网络推广来吸引地方生源。后来随着艺考培训机构招生乱象出现,人们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度不断下降,网络推广的性价比变得越来越低。王丰福坦承,现在艺考培训机构的营销更依赖于线下推广和口碑推荐。

这样,外地的机构想要进入本地市场,必须找到本地掌握艺考生信息资源的机构或个人进行合作。但是在陈丹看来,能够掌握地方招生渠道的机构,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规模,“而这样的机构一般都缺乏与外来大机构合作的动力。”

对此,王丰福显然要乐观一些,只要企业能够做得足够大,有雄厚的资源,能够给地方机构带来更多的利益,到时候合作、购买或者兼并都不是问题。

本刊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只有大机构、大品牌多了,竞争自然会拼教学和服务质量,这样才能促进行业的规范。

谁能成为下一个“新东方”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尽管艺考培训行业在中国已经走过了10年的发展历程,但能够打破地域限制的机构寥寥无几,遑论能叫响全国的大品牌。

艺考培训行业能不能出现一个像新东方那样的培训集团,是业内人士一直探讨的问题。

在蒋雍看来,艺考培训不同于英语培训,也不同于职业技能培训,因此很难出现新东方、北大青鸟那样的集团公司。

他认为,首先艺考培训的产业链很短,就是高中学生参加艺术考试前的突击训练和辅导,一般培训时间只有3~6个月。而新东方的英语培训却涵盖了从幼儿园、小学直到大学的英语辅导,以及出国留学、商务英语等各种类型。

尽管这些年参加艺考的人数急剧增加,但对于推动一个行业发展的力量来说,80万~100万的消费群体还是太少了。人社部的《2014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有1935万人次参加了职业培训。这样算来,艺考培训的人数只占约百分之五。

不同于普通的辅导培训,艺考培训的科目复杂,其中很多培训科目,如表演、播音主持等都需要小班教学,一个班最多只能排十几个学生,教师的人力成本要远远高于普通辅导培训机构。

但王丰福并不这样认为。他说,尽管与其他行业相比,艺考培训属于小众市场,但仍有其发展空间,而且资本已经入场。

在王丰福看来,资本方看中的可能是逐渐崛起的艺术培训和教育市场。而艺考培训机构在这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他们一头连着优质的艺术教师资源,一头又在不断输送和培养艺术领域优秀的新生力量。“如果有资本的支持,再加上艺考培训机构自身的人才优势,完全可以在未来的艺术教育市场中占得先机。”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 《话里话外》DJ 立新 京味儿主持如何炼成? DJ DJ伍洲彤 挥别《零点乐话》 画里话外 话里话外看“味道”女兵 怪调DJ 现场DJ DJ奶奶 画里・话外 大碗茶里的“京味儿” DJ很强大,DJ指导流行 如何确立新型师生观 如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如何建立新型体育教学观 DJ单身生活 电台DJ大迁徙 DJ,‘唱片骑士’ DJ是我! 专业DJ专属 聋子DJ的世界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话里话外》DJ 立新 京味儿主持如何炼成? 《话里话外》DJ 立新 京味儿主持如何炼成?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立新")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大家好!我是立新。1990年进台,除了门口看车、保卫、传音,以及总台领导这些工作没做过外,到1996年,一个记者、编辑能做的岗位我都做过了。在大学我学的是中文,对播音主持那种穿着西装、打着领带、正襟危坐、字正腔圆的工作,其实还是挺隔膜的,这不是说看轻这个职业哈。一个很偶然的机会,1996年我在新闻台开始做主持,《新闻1996》《时事观察》《听说世界》《边走边聊》《828军情t望》,一直到到今天的《话里话外》,京味儿读报,且编且说,这茶……算是吃出点味儿来了。

1996年,我开始尝试做新闻节目主持人,现在回过头来看,自己当初挺傻的,因为太“板”了,你想那时我们都是受《东方时空》《焦点访谈》这种节目影响。电台做播音主持的老前辈就曾给我提过意见,就是那时我主持起来像记者播报。但是,记者播报和主持节目应该是两种不同的感觉,这种转变我大概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大概1年后,我开始做比较轻松的调侃类节目。虽说轻松调侃,但基于当时的大环境,与我们现在节目的调侃绝对不可同日而语,但也正是因为有点“放不开”,有程式化的东西,所以就还挺锻炼人的,因为你总会试图在不突破边界底线的情况下寻找更好的方式诠释你想表达的思想;也就是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不动声色地传递给大家一些理念。 京味儿

1989年,我大学中文系毕业,恰逢经济台招人,就去了。其实我进台考试的成绩并不理想,当时我记得还写了一篇命题作文,但是木有写完……后来台里的领导就说“哎,这孩子可以进来。”为啥哩?因为当时一个京味儿的主持蜀黍要开一个类似脱口秀的新闻节目,台里想给他找一个。因为我吧文笔可能不咋样,但是从小喜欢老舍,上学时候老爱看他的作品,所以写出来的东西可能还透着点京味儿。 标准发音

北京人读音方面的毛病我都没有,因为我家里父亲是河北人,母亲是东北人,你知道方言是可以矫正本土读音上的一些毛病的。普通话确实是以北京音为基础,但北京话中也有一部分是跟普通话不兼容的,比如北京人说话带“尖音”,语言特色嘛,但这些我都没有,在家里语言矫正是潜移默化的。人家在广院发音培训的课程,我在家里由一个河北人和东北人合作事先完成了。 琢磨“人”

说实话,我本人对郭先生真的没有恶感。抛开他之前那些负面的传闻和报道不谈,但从他说相声这种艺术理念而言,还是很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的。郭德纲的眼睛和脑子里不是光有活儿,还有人,他不是在几分钟内把相声说完争取把大家逗乐了就完了,他是真的要把你逗乐,所以他会琢磨人的心理,琢磨你想要听什么。

1、2年的时间里,我一般会在健身的时候听郭先生的相声,这对我的改变还挺大的。(一边听相声一边健身?您没事吧?我们也是醉了!)所以,你知道现在我身上好多块肌肉拉伤是怎么回事了,哈哈~话说回来,听郭德纲之前,我很长一段时间都听刘宝瑞的段子,但我听刘宝瑞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等听郭德纲后,再回过头听刘宝瑞、侯宝林,甚至包括姜昆、李文华,我就逐渐有了很多感悟,那就是――无论是做主持还是说相声,虽说专业不同,但目的都要吸引大家,吸引大家“过来过来,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艺人文化程度不高,大字不识几个,但人家懂“人”这门学问,观众心理学拿捏的不比那些高学历的人差,这样就能走得更远。

听相声的人是说相声的人的主顾,同样,听众也是我们的主顾。这也是我做读报以来观念上的变化,我不知道同行怎么做,我进电台这么多年,从没把自己当成一个服务者,可能是我这个人服务意识差吧。是不是一定要以“俯首甘为”的姿态听众才能买我们的账?我觉得这是值得商榷的。我认为我能做到的就是吸引主顾,提供给他一种感官上或愉快或悲伤的体验。

话说我“人”这门学问的学习还要得益于我们新闻广播65159063新闻热线~这个你要做十年还能保持心里充满了正能量,在下佩服,因为这确实是需要很大定力的。你知道反映问题的亲爱的听众朋友们真的有各种各样的诉求,各种各样的语态和语调,每天每听还确实是挺磨练人的。听众反映过来的问题你经常要向有关部门核实,这时候压力和负担都会向你袭来。而且,你能感到很多人在生活中确实有很多的烦恼,很无助,他们就是想找个人倾诉。甚至有些听众不是跟你反映问题,而是跟你谈很宏观的事儿,比如我们的世界啊~和平啊~战争啊~这个时候就需要咱有耐心,不挂断电话,时不常地应和着,因为他说了一段时间后会问:“喂?在吗?”虽然这个热线我没有接多久,但你要说我这个人有天赋吧,就是我接一天就知道一百天是什么样。 感情不宜太激烈

你看我在节目中能那么不要脸,那么折腾,那么放得开,但生活中的我,其实不那样。我从小生活在一个革命干部家庭,这家庭的特点就是严肃、端庄、理性、冷静。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我上班,当时我们节目的监制他就很震惊,他一宿没睡着觉,脑子里全是第二天怎么全方位报道之类,然后上了班就问我:“你听说了么?!”之后第一句说完,我回“怎么样呢?”第二句说完,我回“怎么样呢?”第三句说完,我回“怎么样呢?”他再也不理我了……我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经历的人和事多了,变得理性和客观了?这是往好了说啊,往不好了说可能就是身体不好,感情不宜太激烈~ 传统文化熏陶

京剧吧我不是很懂,也不是特别痴迷,这不是跟人家划清界限啊,是确实达不到那种字正腔圆的境界。但又为啥听呢?原因有两个:

1,上大学时我喜欢研究戏曲发展脉络,因为唐诗宋词不行啊,班里那些男女文青又都灵,老谈社么康德啊弗洛伊德啊~行!你们说这些我不知道,那我说一个,你们知道么?哈哈!我躺在床上、路过书店翻了好多戏曲方面的书,得到了很多零星碎片化的知识点。

2,上小学中学的时候,我家住的那个位置啊有着很浓郁的文化气息。往远处走一走就是中央乐团的宿舍,李谷一老师、胡松华老师都在那个宿舍里住,有时候晚霞正美家里开始炒菜的时候,他们就从乐团的排练厅出来经过我们楼前,时不时还意犹未尽地哼唱两嗓,可惜因为离家远,我并不能得到他们太多直接的艺术熏陶。不过,我们家楼后面是国家京剧院的宿舍,这近啊,唱沙家浜的洪雪飞、周和桐这些名角都住在里面,早上起来你就听见武生啊在花园里喊嗓练功。这也算是一种耳濡目染的熏陶吧。 默戏成习惯

在说新闻故事时我是不看稿子的,这是我在谈话节目中形成的习惯。稿子放在眼前,我默戏一样看一遍,在脑子里生成一个逻辑关系,逻辑关系生成后就会有一些碎屑,再把这些碎屑的前后顺序再捋一遍。这些习惯的养成确实和我做过新闻编辑有关,因为这就是编辑的工作嘛。不看稿子不是说我特别牛,特别追求这个,而是当时谈话节目有搭档,我老看稿子那人搭档多别扭啊,咱就像在咖啡厅聊天,自然点多好。在新闻行当这么多年,不是自夸哈,我就是觉得自己还可以的一点就是在知道事情来龙去脉的前提下,能脱稿把事情说下来。

链接:阅兵小札记

50年国庆阅兵小趣事:当年大家都是顺长安街从东往西走,而我因为要回台里发稿,又不想绕大圈子,只能从天安门往回走,但是你要知道从西往东走整个长安街上除了标兵和警察叔叔,几乎一个人都没有!好家伙~我这走着走着就含糊了。之后,无奈之下警察叔叔只能一路陪我回去了,走到咱电台门口,警卫一伸手不让我进,后面送警都汗了,说:“赶紧让他过去!”心里话送来一趟容易么?!

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小感悟:我参与了电台关于70年阅兵的整个直播,包括策划、设计、确定采访对象、嘉宾邀请,到整个的文案的撰写。

相比50年大庆阅兵的振奋、激动和喜悦,这次阅兵带给我的更深感触更多体现在两个词上:记忆和责任。我们之前采访过很多老兵,心里还是觉得挺悲凉的,真的觉得这些人就是那句话“老兵不死,他们只是渐行渐远”,但是其实这话也不对,因为按照客观规律人不能不死,他们早晚有一天会离开我们。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如何促进县级广电事业的发展,是目前一个急需解决的新问题,本文将具体分析其发展的优势。关键词:县级广电;发展优势中图

>> 构建县级广电发展新优势浅议 利用广电优势资源构建网络新媒体平台 努力构建黄石发展新优势 县级广电台的创新发展之路 浅议构建县级公共财政 浅议新媒体技术在广电行业的应用 新媒体时代县级广电媒体的坚守与改变 开拓县级台绩效考核 再创广电队伍新活力 基于广电城域网构建县级教育宽带数据通信网络 浅谈顺应广电技术发展的趋势实现县级台技术升级 新形势下对县级广电的再认识及其再发展 新形势下县级广电改革发展 三种模式 新广电 新BOSS 广电媒体发展的必经之路—新媒体融合 新媒体语境下区域广电媒体的发展 浅谈广电手机新媒体发展模式 2009广电媒体:构建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传承弘扬大庆精神 铁人精神 加快构建大庆科学和谐跨越发展新优势 立足农村服务农民 努力打造县级广播电视新优势 县级广电媒体的融合之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浅议构建县级广电发展新优势 浅议构建县级广电发展新优势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谭小军")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如何促进县级广电事业的发展,是目前一个急需解决的新问题,本文将具体分析其发展的优势。关键词:县级广电;发展优势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8-0184-01一、提升节目品质,构建强势宣传平台(一)围绕大局,正确导向。坚持党管宣传,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是党和政府赋予广电媒体的神圣职责,是广电传媒坚强的政治背景。广大市民需要一个具有民生意识、有平民视角、为大众发声的地方媒体,这也是县级广电坚强的受众基础。因此坚守广电舆论宣传主阵地,搭建好党委、政府与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服务好大局,不仅是我们的使命所在,更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二)创优节目,多产精品。广电传媒说到底是一种创意产业,只有始终保持创新的热情,不断通过视听产品内容、形式上的创新创优,才能聚合更多的注意力资源,才能提升社会影响力、受众认可度。县级广电要关注本土元素的注入,创造亲和、融洽、平等的栏目气质,打造一批质量高、影响大、声誉好的本土品牌节目。注重发挥主持人、播音员的带动作用,对其进行重点包装,培养独特的主持风格,并通过举办活动出镜亮相,以此提高栏目品牌的知名度,增强频道、频率的影响力。(三)对外宣传,扩大影响。利用广播、电视、网站、报纸、杂志等一切媒体资源,不遗余力地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当地城市形象,切实提高地方美誉度、知名度,吸引投资,发展旅游,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广电对外宣传工作的目标追求。二、完善基础设施,筑牢事业发展平台(一)加快完成网络升级改造。改造有线用户,大幅提升了有线电视节目容量和信号质量,减少了群众投诉。我们要集中力量,落实责任,加大投入,克难攻尖,加速推进网络升级改造,全面完成网改任务,为数字电视整体平移打下扎实基础。(二)积极推进数字电视平移。在建设数字电视平台、实行数字电视整体,平移的同时,我们还将积极探索建设三大产业平台:以基本广播电视服务和公共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服务平台;以高清电视、互动时延电视等付费电视为主要内容的扩展业务平台;以电子政务、行业专网、电子商务为主要内容的增值业务平台,拓展终端,延展触角,开发产业链,为数字电视网的综合开发和多元化经营提供平台保证。(三)着力提升综合服务水平。技术优势的发挥需要优质服务来保障。随着网络服务经验的进一步积累、广电团队素质的提高、各项规章制度的进一步细化和可靠的落实,2008年,我们成功地战胜了雪灾、报道了抗震救灾、保障了奥运节目安全传输。在今后,我们还需在网络维护上,特别是在临时抢修方面多下工夫,除将接报受理、抢修效率、用户满意度等内容加以考核外,还须加快全市统一的呼叫中心的建设,对各类报修投诉快速反应,真正践行“高质量、不间断、全满意、零投诉”的服务承诺。三、探索多元经营,拓展产业经营平台(一)做好广告主业,保结构性增长。进入新世纪,广播电视广告经营的高利润时代已经结束,当前,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广告经营遭遇严峻考验,但广告创收依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主业,继续做好广播电视广告主业是广电事业的立身之本。要依托广播电视内容生产,利用地区相对垄断的媒体影响力和市场终端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整合系统内广播、电视、报纸、网站、杂志等固有资源,实现不同媒体的多向联动,抱团协作;强化氛围营造,开发广告“盲区”,激活广告“冷门”,启动广告新业态,着力拓展、引进房地产、金融等一些大品牌外来广告,提升广告单位播出时间的利润率。认真总结广告分类经营的成功经验,努力使广告主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二)涉足新兴媒体,促裂变式发展。合理的利用有线电视丰富的频率资源,积极开发多功能服务,不仅可以为广电事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而且还会带动整个信息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国内宽带舞台需要广电的加入。面对新兴媒体,一步跟不上就步步跟不上。四、坚持以人为本,强化考核管理平台(一)强化绩效考核,奖优罚劣。广电作为事业单位,真正走上市场经济的时问还较短,思想观念上还不能适应改革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广电在管理观念和制度建设上,需要按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要求,更多得关注成本意识的提升与全面考核机制的建立。(二)强化利润考核,激发潜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盈与亏决定着企业生死存亡。从企业再生产来讲,必须保本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有了利润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投入,企业才能发展壮大。广电产业性质的这一面决定了其在保障舆论引导有力的前提下,对利润最大化追逐的必然性。(三)强化和谐稳定,形成合力。家和万事兴。一个单位要兴旺发达,团队必须要和谐,能够形成合力,取得共赢。下阶段,我们将一手抓内部管理,要理直气壮地管理;一手抓教育,春风化雨抓思想,宣扬协作精神、明确发展共识、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公平公正、凸显人文关怀,建设团队文化、构建和谐团队,营造团结向上、昂扬奋进的良好氛围。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 建筑识图技能训练方法研究 西方电视出镜记者的启示 电视出镜记者的表现作用 柳琴演奏技能训练方法要点 分析技能训练方法探索 电视新闻记者出镜方法分析与探讨 电视记者出镜报道存在的问题 出镜记者在电视新闻的作用 电视记者出镜采访的技巧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的出镜记者 浅谈电视出镜记者的采访表现 浅论电视新闻记者的出镜 试论电视新闻记者出镜报道 电视出镜记者应该淡化主持人角色 电视记者的现场出镜探讨 电视新闻记者出镜技巧探讨 电视新闻记者出镜要点解析 关于师范生教师口语技能自我训练方法研究 中职化工技能训练方法的探索 职业教育技能训练方法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电视出镜记者综合技能训练方法研究 电视出镜记者综合技能训练方法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马骋霄")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随着广播电视行业的不断改革,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样,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已经成为电视新闻节目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出镜记者在节目中发挥的作用也是愈来愈重要,那么出镜记者在节目中所起的作用、它所存在的问题和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出镜记者,本文就对上述问题加以评述。 关键词: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现场报道;职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4-0091-02

一、引 言

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出镜记者在节目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因为2000年后广播电视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在第一时间让人们获得新闻消息;另一方面,随着大众知识文化水平素养的逐渐提高,人们对于新闻的关注度大大增加,在关注新闻的同时也更加要求新闻的时效性。在新闻发生的第一现场,怎样将现场发生的事件及时传达给收看的观众,只靠镜头是不足够的。镜头所能表达涵盖的内容有限,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声音更加清楚详细地向人们讲述现场的情况,出镜记者也就应运而生。出镜记者在新闻第一现场的表现直接影响到观众对于新闻事件的了解,出镜记者的观点和表述也会影响到大众的舆论导向,并且随着出镜记者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出镜记者的表现也直接影响着该节目的整体质量。所以,什么样的出镜记者算是合格的、优秀的,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出镜记者,显得尤为重要。并且,笔者在本科期间所学习的是播音主持与艺术专业,对于出镜记者应具备的机能与素养也有自己的理解。因此,本文就电视出镜记者的综合技能训练方法进行研究。

二、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的作用和位置

在《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一书中这样定义出镜记者:“出镜记者是指在新闻现场、在镜头中,从事信息传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主播的总称)”。由此可见,出镜记者是现场报道中的关键人物,也是一档电视新闻节目的生命力所在。追根溯源,第一位出镜记者应该是丹・拉瑟。人们知道丹・拉瑟大多是因为他在1963年肯尼迪遇刺事件中迅速而智慧的现场报道。而在1962年时,丹・拉瑟在德克萨斯州海岸的一次特大飓风中的表现已经让他崭露头角。当时他一人在加尔维斯气象大楼进行现场报道,当海水升到他所在的大楼二楼时,他仍然站在摄像机前,三天没有离开麦克风。他顽强的工作作风与报道能力受到了观众的赞扬,称他是“休斯顿旋风”。由此可见,丹・拉瑟在肯尼迪遇刺事件后名声大噪并非偶然。也自此,出镜记者这一身份日益被受众所熟知、接受,并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个出镜主持人,他就像一个枢纽,他连接的不仅仅是镜头的两端。出镜主持人是采访者,在新闻现场要采访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和目击者;出镜记者也是演播室主持人的眼睛和刀尖,为主持人和专家带来第一手的消息;出镜记者也是新闻现场和受众之间的纽带,可以带领受众身临其境,第一时间了解事实真相。作为三方的一个枢纽,出镜记者的位置显得十分关键。

三、出镜记者的现状和问题

出镜记者的身影在现在的电视新闻节目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论是现在的新闻节目、体育节目,还是娱乐节目都有出镜记者的位置,他们可以丰富节目的形式,充实节目内容,带领观众身临其境深入第一现场。但是现在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也存在一定问题。

1.对新闻事件判断有误和语言表述的混乱

现在很多初入电视台的实习生都是从记者做起的,记者似乎给人一种很简单很低级的感觉,由于很多年轻的出镜记者并没有实际的经验和训练,当他们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并不能抓住要点,在第一时间清晰明白地传达新闻事件的现场,或是在慌乱中报道有偏差,甚至有些出镜记者由于紧张和准备不充足,在镜头前词不达意说不出话的情况都屡见不鲜,这就直接影响了受众接受信息的准确性和正确性,也直接影响了一档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

判断力则表现在对新闻价值和事实的把握,在突发和多发的新闻现场,受众是茫然的,受众所看的只是新闻的一角,哪些信息是受众想知道的、哪些信息是受众应该知道的,这就需要出镜记者来为我们挑选。这是我国特别是地方电视台的出镜记者特别欠缺的一个方面。

2.在采访时的不专业性

对于突发事件的采访,许多出镜记者对于事件的了解、准备时间是有限的,这也导致了一些没有经验与知识储备的记者在提问时特别泛泛和没有价值。在一次电影的会中,有一名记者质疑其中一名演员的演技,并作为问题提问导演,导演反问,你看过这部电影吗,记者回答没有,导演说,你没有看过凭什么这么说。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的一次唐突的提问。特别是出镜记者在采访一些专家学者时,如果没有提前准备,无法提出有效关键的问题,就无法获得平等的话语权。也会让受访者感觉到你们不尊重,这样采访就很难继续下去。出镜记者作为提问者,他的问题是这个采访的最核心内容,如果只是流于表面,那么大家都会是众口一词毫无意义,新闻的价值,也在于出镜记者对于他的发现和挖掘。

四、出镜记者的综合技能培养

说到出镜记者的技能培养,笔者认为可以按照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来论述。

1.德。作为一个新闻人、一个记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虽不能要求其品德高尚,但起码应该是品德端正的爱国之人。政治敏感性是每一个新闻人所必须的,记者也不例外,因为新闻永远和政治相关联。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也是一个成熟的新闻工作者的标志。在新闻事件现场,他可以真实客观地向我们反映、描述所见所闻。记者是接受信息的第一人,他的讲解直接影响我们对一新闻事件的认识和判断。就如2007年,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的记者自导自演的纸包子事件,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恐慌和波澜,也在国际形象中留下了负面影响。每一个记者都渴望在新闻界、在社会中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但是特别是作为一个新闻人,一言一行是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所以,对于出镜记者,真实客观还原事实是现场报道的基础。

2.智。不仅指我们平时对文化知识的积累,更是指出镜记者对于专业素养的要求。作为记者,在现场报道,最重要的就是语言的表述,对于一个新闻现场的报道,信息是稍纵即逝的,所以要求出镜记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对事件进行快速反应、准确判断,并且准确、流畅、清晰、有层次地表述出来,这项技能也是一个主持人的核心竞争力。出镜记者身处现场,大多时候是处于新闻事件发生的进行时并且第一现场信息渠道多,完整性差,这就要求记者对于整个事件的发展有一定的判断力和预见性,只有具备对于一事物的判断力和预见性,才可以对采访和报道有一定的掌控力。在这次亚航事件刚刚曝出时,演播室主持人第一时间连线了当地的记者,出镜记者在讲述时,将还未定性的亚航飞机失联事件说为事故,演播室主持人在第一时间提醒了出镜记者,表示事情还没有查清楚,飞机只是失联,现在并不能定性为事故。这样一个在我们看来细枝末节的词语却体现了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敏感度。并且,出镜记者的职业素养并不止表现在表达上,倾听也是一方面。《远方的家》大型纪录片中的记者在走访边疆部族时,因为语言障碍,有时在没有完全明白当地村民的意思时就主观臆断,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来向我们转述村民的意思,这是对客观事实的歪曲也是一种不尊重。心智也是出镜记者的职业素养之一,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保证我们在冷静理智的前提下进行报道,也给我们的语言表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3.体。我们都知道出镜记者所面临的环境是各种各样,甚至是无法想象的,他们可能随时出现在灾区、战区、闹市、森林,因为地点、时间、环境等种种的不确定性,就要求我们必须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下完成工作。在新闻行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很多新闻都是靠记者“抢”来的,所处的采访位置,捕捉新闻的及时性,都会影响出镜采访的效果和信息的传达。

4.美。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外在的形象。作为出镜记者也相当于场外的主持人,电视作为大家可以观看的媒介,出镜记者展现给观众的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得体的着装和妆容、自然亲切的体态都是出镜记者必备的素养。虽然出镜记者要注意自身形象,却不能本末倒置,过于重视自己而忽略报道的本质内容,平衡自我的表现和事实的阐述是一个优秀出镜记者所必须的。另一方面,美也指内在美、心灵美。出镜记者的职责是及时有效地向我们传递新闻现场的第一手消息,可是并不代表可以借着记者的身份伤害他人或受众。在马航MH370的报道当中,记者蜂拥围堵在失联成员的家属身旁,一遍又一遍地提问、追问,看着那些伤心欲绝的憔悴的面孔,作为一个人的人性、人文关怀在哪里。有些出镜记者也会为了博取眼球和收视率,故意将血腥、露骨的画面展现给受众,在及时报道新闻的事实的同时,新闻人应该守住底线。

5.劳。指勤劳,作为出镜记者脑、眼、口都要勤劳,张泉灵曾经说过,做新闻的动力来自于好奇心,当我们愿意多在脑海中出现几个为什么,多问几个怎么了,多去看看镜头所在的意外的地方,那么就会获得更多的信息。勤劳也不只是指个人的行为,它也代表集体的状态,一个现场报道传回演播室、呈现给观众,不是出镜记者一人所为,是集体的协作做的,团队精神是各个领域都不可或缺的精神。

五、结 语

出镜记者在未来的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宽广,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出镜记者有一天或许会直接面向观众,而不再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一个版块,这也代表,未来的出镜记者会在专业上更加明晰化,我们接受的讯息会更加快捷、准确、有深度。这也给出镜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论将来出镜记者以何种方式来向受众传递信息,其本质和内核是不会改变的,提高综合技能才是出镜记者应该牢记的。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 语言是桥还是墙: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探析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创新要点 广播电视新闻语言的群众性 试论电视新闻节目画面的构图语言 试论新时期电视新闻节目的语言要求 创新是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竞争力的永恒动力 “三贴近”是电视新闻节目改革创新的突破口 广播电视新闻内容提要的语言规范 广播电视新闻视觉传播语言设计原则探索 浅议电视新闻节目中播音员与主持人的语言风格异同 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规范思路初探 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度”的探析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探析 浅析电视新闻节目中方言化现象 方言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传播特性 论创新电视新闻节目 浅析电视新闻节目编辑 电视新闻节目类型刍议 浅谈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电视新闻节目制作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语言是桥还是墙: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探析 语言是桥还是墙: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探析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金宇")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可以更加贴近群众,更加适应本地居民生活的语言表达,但是随着各大电视台收视率竞争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国家政策的实施开展,这种方言广播电视节目,逐渐呈现低俗化、小众化、地域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于方言的运用是桥还是墙,得到了众多媒体专家和学者的注意与研究。本文首先探究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出现的动因,继而分析方言类广播电视节目的特征,再具体的分析方言电视节目存在的“桥”的作用,以及其存在的“墙”的作用,从而对如何改革方言广播电视节目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方言;广播电视新闻;优势和障碍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8-0097-02

方言在广播电视节目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电影、电视剧和小品中,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部方言电影《抓壮丁》受到了当地民众的喜爱,从而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风靡起来。从而开创了在我国电视节目中应用方言的形式。再比如曾经家喻户晓的在中央元旦晚会由宋丹丹、黄宏表演的小品《超生游击队》,就是将我国的方言应用其中,从而更加的贴近生活实际,受到了大众的喜爱,直到今天方言类节目依然有其存在的必然性。由此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也开始出现,例如杭州电视台在2004年推出的《阿六头说新闻》就开创了方言类新闻节目的发展先河,以及后期的湖南卫视的《越策越开心》,山东齐鲁卫视的《拉呱》等方言新闻节目开始在各地方电视台兴起。但是随着其不断的发展,方言新闻节目也相应地出现了一些不良后果,造成了地方发展的阻碍,因此未来方言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成为了各大传播学者和电视新闻研究者的一大课题。

一、推动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的因素

1.丰富的地域文化的支持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和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个地区在中华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丰厚的地域文化底蕴,因此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一个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在这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的支撑下,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可以更好地面对地方的受众,可以更好地贴近群众的生活、可以更加深入地应用地方的文化特色等优势不断地发展起来,并成为地方广播电视收视的保障。

2.分众化传播理念的发展

在新闻传播的理论中,对“分众”的研究逐渐深化,一些学者认为今后广播电视的发展应该更加趋向于地方化和地域化。并且由于地域环境的发展,人们对于大众的兴趣逐渐弱化,而对于自身利益的关注逐渐明显,从而促使将普通的“大众”逐渐地分化成由统一利益和价值组成的“小众”。因此各个地方电视台一方面抓住人们的心理需求,一方面受到建设技术、经费和新闻资源等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迎合区域的受众需求,所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大众的支持和喜爱。

3.媒体竞争的推动

随着我国广播电视台的市场化以及改革的不断深入,广电总局对于电视台的直接管理权利逐步下放,各个地方电视台将市场发展的模式应用到电台的建设中,因此在经济效益的推动下,各个地方电视台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主要表现在:一是地方电视台没有办法像央视、省级电视台那样拥有丰富的新闻资源、制播技术、资金等支持;二是地方电视台会受到节目播出的限制,只能在本地方的卫星收视中进行播出,所以在这种形式下,地方电视广播新闻节目为了发展节目的特色,适合本地节目竞争的发展实质,促使了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

二、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特征

1.传播形式的独特化

首先在新闻播报的形式上,大型的新闻节目通常是主持人坐在直播间进行播报,形式较为正式,但是在方言新闻节目中主持人通常活动较为自由,或站或坐等播报形式的运用拉近了主持人和民众之间的距离。再者是节目形式更加的生动,例如山东方言中的“耍”就是“玩”的意思,重庆方言的“棒棒”代表“挑夫”,湖南方言中“啥子”是“什么”的意思。这些有趣的语言形成了方言广播新闻的独特亮点。

2.播报内容的群众贴近化

首先是在我国大型的新闻节目中多以国际、国内的大事新闻为主要内容,节目内容趋于政策性和说教性,但是方言新闻节目的内容选取,多为本地方发生的民生新闻,因此新闻的资源更加的贴近群众生活;再者是方言新闻节目的内容多为当地群众感兴趣的话题,同时也包含为居民排忧解难的形式。例如《阿六说新闻中》内容的选取都是当地的平民百姓感兴趣的话题,如各家的家长里短、食品安全、文化娱乐八卦等内容。《拉呱》中又推出了为民众解决现实生活困难的形式,如家庭矛盾调节,群众生活困难扶助等形式。 3.主持人的特色化

在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通常都是由一个或者两个固定的节目主持人进行播报,主持人从穿着上和行动上,尤其是话语上更加接近普通大众,在群众之间就像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例如《拉呱》的主持人“小么哥”,就是山东方言,“有么说么”的意思,并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趣事的讲述来使当地的群众产生共鸣,以拉近和群众的距离。

三、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桥”和“墙”

1.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桥”

(1)实现地域文化的有效传播。因为我国的地域辽阔,省区划分众多,所以在这种形势下通过不断的文化积累,形成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而方言更是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我国提倡普通话的形势下,促使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开始衰落,实际上相关学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和争论也比较多,但是笔者认为普通话的推广不应该建立在传统民族语言的消亡上,要在进一步实现普通话普及的基础之上依然留存地方的特色方言。这时候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就可以很好地实现地域文化的传播,首先在内容的选择上可以推广民俗风情,其次在语言的应用上可以实现传承。

(2)民众自身身份的认同。方言的产生是来自当地民众智慧的探索和自我的表达,是一个地域独特文化的展现,但是随着现今人口流动的巨大提升,促使许多区域的居民开始向外地进行移民,或者去外地工作,同时普通话的应用逐步扩展,促使许多区域居民的方言开始消融,尤其是年轻人。因此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可以将独特的区域特征、文化和语言很好的展现出来,勾起许多观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过去生活的回忆,从而找到“自身身份”的界定。例如《阿六头说新闻》栏目的整体宗旨就是要本区域的居民自己演自己的故事,使观众可以通过方言来提升内心的趋同心理。

2.方言广播电视新闻的“墙”

(1)方言的使用触动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在该项法律中,国家明确规定在各大电视台、广播电视台中要使用国家规范的标准普通话,如需使用方言必须要经过国家或者省级电视台的标准,这项法律的出台主要就是为了使电视台的群众语言服务功能更好的发挥,从而满足大众的整体交流和需求。但是一些地方电视台开创的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为了追逐收视率和经济效益,而使节目的形式更加的媚俗化,或者直接抛弃普通话的应用,这样就违背了相关法律的规定,因此方言电视新闻节目必须要不断在文化提升上进行改革,在贴近民众的生活中,传播积极向上的文化内容。

(2)削弱了媒体语言的示范功能。国家提倡普通话,是为了更好的团结民族,增强凝聚力,有效地适应市场化的发展和人们之间交流的统一性,所以推广普通话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广播电视,以其独特的视听功能和强烈的画面感成为普通话推广的重要载体,所以在其功能上必须要将普通话进行很好地传播。近几年随着电视的普及,许多区域的居民都可以听懂普通话,但是方言广播电视新闻的产生,会使一些当地的民众只选择此类节目进行收听,因此没有将普通话应用政策很好地落实。国家强调要在2050年,达到95%的公众都可以在公共场合自由地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所以广播电视新闻应该要对其存在的价值和功能进行很好地定位,因此方言广播电视新闻就成为“墙”。

(3)会产生群体的分化和歧视。随着社会交通状况的改变,以及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使我国人口流动现象愈加明显,因此许多区域已经成为了本地人和外地人交融的现象。一些外地人也需要通过电视新闻来了解国家和生活的大事,也需要通过舆论导向来提升自我的社会认同感。但是方言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却不能使这些“外地人”很好地融入进去,致使许多外地人在收听时对当地方言的使用产生厌烦的心理。

四、如何改革方言广播电视节目

1.内容的创新应用

电视节目的内容往往是一个节目可以提高收视率,并长期发展下去的关键,所以内容的创新是一个节目保持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方言电视新闻节目为了满足国家对电视栏目的要求和电视功能的定位,就必须进行不断地改革。首先在内容上,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不能一味地发展,也不能一味地取缔。可以通过栏目方言和普通话交叉进行方法来进行改革;在内容的选择上除了要保证内容的生动性、有趣性和贴近性,同时还要保证内容的深化性;要传播积极向上的观点,打造自身的独特个性。

2.把握方言运用的“度”

由于方言的运用主要是根据地方的特性进行安排,所以一般在中央电视台和省级电视台内,这种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不能适应全体的大众需求,所以通常都是经过各地方进行实现的。但是为了更好地为外地人服务,其在栏目的组成和时间的定位上要把握一个很好的“度”。例如:国家规定在市级电视台中,方言类节目不能超过两档,通译频道不能超过一档,并且在7点到9点的黄金时段不能播放方言新闻节目等,都是对方言节目进行了很好地规范和限制。

近几年一些地方电视台为了提高当地的收视率,开始大量的复制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这并不能很好地遵循国家的政策和发展。所以在方言电视新闻节目的应用和发展上要正确地认识其存在的“桥”和“墙”,从而可以推动国家整体电视节目的功能发挥。

上一篇:播音主持艺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视觉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