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专业实习自我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5 20:10:07

播音专业实习自我总结

播音专业实习自我总结范文第1篇

【最新本科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一】

本人在本科学习阶段,思想上要求上进,认真学习,努力钻研专业知识,毕业之际,回顾四年来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做自我鉴定如下:

思想方面。我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XX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心时事政治,关心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能认真执行学校、学院的决议;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勇于奉献,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能遵守国家法律、法令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和一名学生干部,我始终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在自己进步的同时还不忘帮助别人进步,先后担任了几位同志的入党介绍人、充分发挥党员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学业方面。我的专业方向为旅游管理,主要学习兴趣为旅行社经营管理。学术思想活跃、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学风良好,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成绩良好。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了校重点科研项目《珠三角地区经济型酒店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并顺利结项,使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和提高。

工作方面。我曾任校广播台播音员,旅游协会公关部部长,学院学生会多个部门干事,辩论队副队长。在担任辩论队副队长期间,我队荣获校广播台辩论赛季军;成功策划组织了首届"旅游学院班际辩论赛"活动。曾两次在五星级酒店实习,通过实习,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XX年在共青团广东省委和共青团汕头市委分别实习了一个月,提高了我的工作积极性和组织协调能力,也得到了认可,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作为党小组组长,积极的配合分管党务工作的老师、指导和协调团支书开展工作,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其它方面。本人非常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曾组织和参与了班级和学院的体育节系列赛事,并任院排球队队长;积极参加学校的辩论赛,曾荣获最佳辩手;多次被邀主持团总支学生会成立大会,文艺晚会,讲座等等。坚持听一些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名家讲座,提高自身的修养。业余时间爱好游泳,音乐和阅读,坚持自学法语,日语。

本人在本科阶段所获颇丰,从学业、科研工作,到个人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锻炼,是充实且有意义的四年。相信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本人将继续保持并发扬严谨治学的作风,兢兢业业,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最新本科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二】

四年的大学生活充实而紧张,我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经过老师的精心指导以及自己的奋力拚搏,我逐渐成为了一个能适应社会要求的新时代大学生,并为成为一名知识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方面:树立“坚持学习,学习是首位”的学习思想和“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学习理念,在刻苦学习中体会知识的奥妙。不满足于现状,不断挑战自己,顺利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并在第二学期获得校级三等奖学金。

社会实践方面:本着学以致用,实践结合理论的思想,在20XX年暑假,我在河南省辉县市百泉国际大酒店实习,通过做服务生的工作使我更加深刻认识到,一定要投入到社会这所大学校自己才会真正地长大:对世事的人情冷暖不再一味愤愤,而是多了一份接受与面对,用感恩的心来面对周围的世界,其实生活很美好!

回顾过去,自己仍然有不少缺点,如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有时候不懂得坚持,但我会尽可能地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着重提高这些方面的能力,争取做到各方面都具有新素质的人才。

我的优点是诚实、热情、性格坚毅。我认为诚信是立身之本,所以我一直是以言出必行来要求自己的,答应别人的事一定按时完成,这给别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待人热情诚恳,所以从小学到大学一直与同学和老师相处得很好,而且也很受周围同学的欢迎,与许多同学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我更懂得了,考虑问题应周到,这在我处理人际关系时充分展示了出来。我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不喜欢虎头蛇尾,做事从来都是有始有终,就算再难的事也全力以赴,追求最好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我把自己的意志视为主要因素,相信只要有恒心铁棒就能磨成针。一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的什么人,而是他本身。

通过这四年的求学生涯使我懂得了很多,从那天真幼稚的我,经过那人生的挫折和坎坷,到现在成熟、稳重的我。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不可能存在一帆风顺的事,只有自己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每一个驿站。当然,成绩已成为过去,未来属于自己。人生的道路还很长、很长,我希望能继续努力,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

【最新本科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三】

在大学里,我一直使自己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这使我能在快乐中学习,我相信付出总有回报,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大学的学习生活奠定了我扎实的专业理论,良好的组织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务实的工作作风,

回顾已经过去的的三年多,在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我觉得自己过得很快乐,也很充实,除了努力学习基础课程和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外,我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文体活动,在这三年多里我明显感觉到自己在学习成绩、工作能力、思想觉悟等方面比起刚来大学的时候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刚进入大学的时候,我并没有被陌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所吓倒,很快地克服了种种不适应,成功地完成一个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型期的过渡

在学习上,我一贯保持着高中时代的良好学习作风,并不断的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方面,除了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外,我还很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大二开始我就积极地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大三暑假自己也找了份兼职,终于也感受到了步入社会的艰难,通过这些社会实践。

我不但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还提高了我的实际动手能,平时我还非常注重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涉猎了大量计算机方面的课外书,并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二级和省计算机二级考试,同时我还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现代办公所需要的各种软件工具.

在工作方面,我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大二时在院学生会工作,赢得同事的好评,到大四的时候,我积极地搜集各种招聘信息,努力地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并获得了在沈阳爱普罗斯牧业咨询中心实习的机会,在实习期间我努力学习这些专业外的知识,弥补了专业上的不足,拓宽了我的就业范围,同时我还积极参加各种面试以求取得更多的经验,

在生活方面,也许是受家人的影响,我向来崇尚质朴的生活,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的作风,虽然家里经济条件很拮据,但是学校的补助和奖励以及老师的帮助和同学们的关心让我感受了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使得我并没有为生活上的问题而操太多的心思,同时我还积极参加学校、系和班级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以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

对于一名大四即将毕业的学生,踏入社会就是人生的一个新旅程,走好这段人生新旅程的第一步也非常重要。通过对这三年多的总结,我对自己有了一个更加系统地客观地认识,在以后的求职路上我会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以全新的面貌面向社会、迎接未来,迈好人生新旅程的第一步。

【最新本科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四】

时间飞逝,大学四年的时间很快就要结束了,回想起这四年的点点滴滴,一时间思绪万千,万般感慨涌上心头,这四年里,有喜有悲,体会过成功的喜悦,也尝试过失败的酸涩,从彷徨无助到成熟稳重,四年的时间让我如同褪变得蝴蝶向着阳光勇敢飞翔。

在学习上,我坚持以学业为重,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打好专业理论基础,如基础会计,中国税制,财务管理,税收筹划等专业课,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不仅如此,我还积极参加了一系列的选修课程,如环境保护,网页制作,公共管理等。

除此之外,报名参加了教师资格证的考试,经过一个多月专业的培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我的教师梦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除了教师证,我还取得了计算机,大学生英语六级,会计从业资格等相关证书,在学习与考证的过程中,扩大了我的知识面,丰富了我的阅历,也培养了我凡事充满好奇与求知欲的好习惯,在业余的时间里,自学法语,及电脑修图等项目。

学习之余,娱乐活动也是我大学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爬山,打羽毛球,外出旅游,参加活动,在大学四年里,我还尝试了一些新的项目,如溜冰,游泳,太极,剑术,排球,拉丁舞,极大的丰富了我的课外生活。在实践上,参加过惠州纳仕达电子有限公司会计部的实习,学习了如何进行会计实务处理,会计软件的操作,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我的专业操作与实际运用更上一层楼。

学到了不少课本里无法学到的知识,另外我还参加过美博城的"中华美容盛典"颁奖典礼的幕后协调,过程虽然辛苦,但是确让我学会如何处理危机和统筹管理。四年来,除了专业方面的收获,我还结识了很多新朋友,她们是我这四年来最宝贵的收获。

一起爬白云山,一起夜游珠江,一起见证奥运圣火的传递,一起奋斗,一起努力,如此令人难忘,令人回忆。虽然大学生活就要结束了,但他既是终点也是起点。即将踏入社会的我,对自己的总结和期望是:面对过去,无怨无悔。面对现在,淡定从容。面对将来,自信坚定。

【最新本科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五】

四年的大学生活充实而紧张,我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四年里,我始终坚持"天道酬勤"的原则,一日三省,自信品格的日趋完善;勇于行事,务实求新,自信工作有所成绩;三更灯火,寒窗苦读,相信学有所成。

在校期间,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奋斗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要求积极上进,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 各项方针政策,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于上期向党递交入党申请书,并在党校学习结业时被评为“优秀学员”;有很强的上进心,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树立了 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实践方面:本着学以致用,实践结合理论的思想,在20XX年暑假,我在河南省辉县市百泉国际大酒店实习,通过做服务生的工作使我更加深刻认识到,一定要投入到社会这所大学校自己才会真正地长大:对世事的人情冷暖不再一味愤愤,而是多了一份接受与面对,用感恩的心来面对周围的世界,其实生活很美好!

回顾过去,自己仍然有不少缺点,如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有时候不懂得坚持,但我会尽可能地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着重提高这些方面的能力,争取做到各方面都具有新素质的人才。

我的优点是诚实、热情、性格坚毅。我认为诚信是立身之本,所以我一直是以言出必行来要求自己的,答应别人的事一定按时完成,这给别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待人热情诚恳,所以从小学到大学一直与同学和老师相处得很好,而且也很受周围同学的欢迎,与许多同学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我更懂得了,考虑问题应周到,这在我处理人际关系时充分展示了出来。我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不喜欢虎头蛇尾,做事从来都是有始有终,就算再难的事也全力以赴,追求最好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我把自己的意志视为主要因素,相信只要有恒心铁棒就能磨成针。一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的什么人,而是他本身。

播音专业实习自我总结范文第2篇

如果不干新闻,迈克·华莱士也许会当一个音乐家。华菜士出生于1918年。他的父母都是来自俄罗斯的犹太人,擅长音乐,7岁起,他就开始受到严格的音乐训练,且拉得一手好小提琴。

华莱士也曾对自己的未来做过规划:“是做一个音乐家?做一个像父亲一样的保险行政人员?还是做一个网球明星?”这些念头,曾在这个上高中的年轻人的脑海中依次闪过。

真正的改变,来自于大学一年级末。华莱士被人推荐,首次走进大学电台。

“我一跨进演播室就像被电击一样,看着那些奇怪的设备,就像是童年的小摇车,里面藏着一种久违了的亲切。”后来,华莱士回忆道,“嗯,这正是我梦寐以求的事业。”

1940年从密歇根大学毕业时,华莱士本有一份在报社里当记者的好工作。为了圆梦,他一边当记者,一边去电台实习。

最初,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在电台接到的工作,是为广播剧《青蜂侠》配音,之后他又解说过摔跤比赛、智力问答,甚至为广告配音聊以度日。

这是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广播行业刚刚兴起。“播音员”这个职业,还是一个破天荒的新名词。

母亲给儿子打电话说:“迈克,很多人听到了你的声音,我也听到了。我们都以你为荣。但是,播音员是个什么职位?它可以竞选议员吗?”

“不,妈妈,它比议员更棒。因为整个美国都在聆听我的声音,而议员却做不到。”华莱士回答。1955年,美国的公共电视网络开始兴起,新闻界内部的从业人员还摸不着电视新闻的门道究竟在哪里,华莱士又迫不及待地从广播台转去电视台,他做过演员,播过商业广告,也担任过一些非新闻栏目的主持人。

“当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你面前开启时,不要安于做一个电台播音员。”这是华莱士早年总结的金科玉律。

不过,华莱士之所以开始专注于新闻,是因为长子彼得的死亡。那一年,华莱士44岁。彼得·华莱士,是美国战后“垮掉的一代”中的一员。19岁那年,因为内心苦恼,还在耶鲁念书的彼得只身去希腊旅行,不幸坠崖身亡。

处理完后事,华莱士想起儿子去希腊之前曾经对他说,美国的社会问题并不被政府和新闻机构认真关注,而父亲的节目却让很多人异常激动,因为他们在父亲的节目中看到了希望,“彼得过世后,我开始做一些有理想的事情。我要改过自新。我要放弃不叫做新闻的一切东西”。

不过,在60年代早期,几乎没有新闻媒体机构想雇用华莱士。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聘用了华莱士,并给予他“通讯记者”这个最高规格的记者职位后,有人评价道:“简直是世界末日。老板居然雇用了一个演员、一名做商业广告的人做CBS的记者。”

年逾七旬的CBS前任副总裁赫福德,至今仍然记得50年前的那幕场景:华菜士以记者身份加入CBS后,第一次参加新闻中心的小组会议,他对在座的众人说:“我知道你们都在想些什么。请给我一个机会,看看我能做到什么地步。6个月之后,如果你们还是决定让我离开,我就走。”

华莱士终于获得了一个主持电视新闻《深夜追击》的机会,最终,在1968年,这档节目演变成了影响了几代人的CBS当家节目《60分钟》。此时,华莱士已经50岁了。不过,华莱士担当《60分钟》的主播,被赫福德视作“一个乐的意外”。

当时,《60分钟》还有另一个主持搭档哈里,雷森纳,这是一个邻家叔叔般的人物,看上去能够给人以温暖与亲切感。为了形成鲜明的对比,节目需要一个更具侵略性的主持人。

在华莱士60年的记者生涯中,最著名的招牌就是在节目中抽烟,而他的尖锐问题也像那些无孔不入的烟雾般具有侵略性。

“华莱士惯于钻入被访者体内,30分钟后留下一具‘尸体’。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本领。”一个同行钦佩地说。

华莱士总是带着绅士般的微笑,用力抛出让人焦头烂额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像一把投枪,扎起了一串儿“20世纪名人录”。

美国总统老布什、里根、卡特、福特、尼克松、肯尼迪,巴拿马独裁者诺列加、伊朗总统内贾德、俄国总理普京以及中国的两任领导人邓小平和,都成为华莱士的采访对象。

“华莱士不只是采访,他是在审问他们、反复盘问他们,有时候是在搜肠刮肚。他有很多武器:刨根问底、挑起眉毛、发出质疑声‘算了吧’,以及抛出直接得让人窒息的问题。”有人评价道。

水门事件中,他采访尼克松的助手埃利希曼,挑衅地说:“查税报复、偷窃病情记录、妨碍司法……这是尼克松的管理方式?”埃利希曼只能反击:“这是问题吗?(还是下结论?)”

1991年,他尖刻地问美国著名歌星、影星芭芭拉史翠珊:“为什么会落下‘’的名声”,这个提问把芭芭拉当场逼哭。

2006年,他专访伊朗总统内贾德。内贾德对华菜士说:“我听说这是你最后一次采访?”华莱士则回敬:“你认为如何?是不是现在你退休也是个很好的主意?”

华莱士总结自己的采访,是“介乎虐待狂和理性的好奇心之间”。他抛出那句口头禅“请原谅我”之后,就是“血滴子”般的必杀式提问。媒体甚至形容它是“绞刑前的”。

“对方回答完毕,你再沉默三四分钟,仿佛你还在期待着他更多的回答。对方会感到有点窘促,而向你谈出更多。”他说。

华莱士的精力异常充沛,他把自己形容成一个“好管闲事又坚持不解的人”。每天都早起晚睡,一周七天都在工作。

即便是去旅行时,一下飞机,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抓起电话问:“有啥新闻吗?”他的口头禅是:“采访肤浅的人别找我。我宁愿辞职也不会这么干。”“水门事件”发生后,美国国内引发了一轮对调查性报道的狂热。按照华莱士的话说,“这阵流感扩散到美国所有的新闻编辑部,我们也没能幸免”。

当时新闻界的主流观点认为,电视不适合做调查性新闻。人们认为,“摄像机是个招人注目的玩意儿”,电视记者没法像纸媒记者那样,在揭露腐败和其他违法事件中使用隐蔽。

但是,华莱士觉得这是一个特殊的挑战。他开始着手证明:《60分钟》“能和印刷媒体的弟兄们做得一样好”。

20世纪70年代末期,《60分钟》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调查风格。有一次,华莱士和同事们“像便衣警察一样”,进人一家儿童色情音像店,他以顾客的身份用40美元买下了一盘带子,然后突然变脸指责店主,店主知道大事不妙,力图抢夺带子。全部过程都被现场隐藏的摄影师拍摄下来,片子未经剪辑,如实播出。

难怪有人这样评价:“如果你在周一清晨走进办公室,看到《60分钟》的摄制组在等你,接下去的一周将会十分难熬。”

华莱士还开创了“伏击”式的采访模式,即在现场出示采访对象始料未及的暗访证据,捕捉对方惊诧反应,制造戏剧效果。

在人们眼中,华莱士是个“传媒王国的异教徒,新闻行业的盗火者”。华莱士的小儿子克里斯也说:“他是巡逻中的警员,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上街巡逻,挥舞着警棍捕捉坑害社会的嫌疑犯。”

在近40年的《60分钟》生涯中,华莱士做了800多个独家调查性新闻报道。他奠定了《60分钟》栏目专业、独立的新闻风格,连续22年高居美国电视收视率排行前10名,该节目也成为获美国电视最高奖“艾美奖”最多的电视节目之一。

在与同事们的论战中,华莱士还曾毫不客气地抨击美国的新闻风气。“什么叫新闻?新闻工作者的良心是什么?社会有这么多的问题摆在前面,但我们更多的新闻工作者只把双眼盯在白宫的胸脯和好莱坞的屁股上,这不仅是渎职,而且也是可耻的逃避行为!”

1996年,《新闻周刊》刊登了一则华莱士的专访,这个世人眼中无所不能的“王牌记者”,第一次公开自己换上了抑郁症,他还透露自己曾试图自杀。

“我知道我这一生都得服用Zoloft(郁乐复),但我别无选择。我愿意服用它,我不认为我会因此失去别人的尊敬。”他说。

事实上,华莱士独特的主持风格,在美国一直备受争议。

《60分钟》的新闻团队,一度被人形容成“为挖到猛料而不惜代价”。1975年,CBS为华菜士独家专访尼克松助手埃利希曼支付了10万美元。批评者称其为“支票新闻”。甚至有批评家称,华莱士为“电视宗教审判所可怕的托尔克马达”(15世纪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神甫,以残醋迫害异端著称)。

1981年11月,CBS播出了一期针对这些批评的《60分钟》特别节目。节目邀请了3位著名的报纸记者参与讨论,其中一位还是普利策调查新闻奖获得者。

这些顶尖记者们认为,《60分钟》“伏击式采访”和“诱捕”的调查手段,“是违背新闻伦理的”。

镜头前的华莱士一脸谦卑,事实上,他根本不认同这些指控。“在我看来,我们最大的问题是过于狂热。”他引用莫利·赛弗说过的话辩护,“骗子,不会感觉他自己是个骗子,直到我们在《60分钟》里讲述了他的故事。”

1987年,公共电视网系列节目“美国伦理”展开了一场辩论。华莱士和美国广播公司晚间新闻主播彼得·詹宁斯各执一词。

主持人问两位记者:某交战国与自己所在的媒体达成协议,允许他们对敌国部队进行跟踪报道。其间他们发现祖国部队正进入敌人埋伏圈。他们该怎么办?是迅速给我军通风报信,还是继续拍摄敌军残杀我军的情景?

詹尼斯思考数秒之后说:“我会通知美军,哪怕丢掉报道或性命。”

华莱士反驳:“当然要继续报道,你是个记者!”

不过,秉持新闻专业主义的华菜士,还是被1982年播出的纪录片《没被算在内的敌人:越战中的谎言》压垮了。

在纪录片中,华莱士以一贯的作风,逼问参加越战的威斯特摩兰将军是否谎报军情,导致美军在越战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节目播放后,将军提出了高达1.2亿美元的诽谤诉讼,CBS下令进行内部调查。华莱士不得不在法庭上面对律师犀利尖刻的质问,就像他在采访中把别人逼到走投无路一样。

在这个过程中,华莱士“似乎突然被击倒了”。抗抑郁症药的副作用,使华莱士的手会不自主地颤抖。他意识到这对他出庭作证不利。法官们会怀疑他为什么手抖,是因为害怕?还是因为紧张?不过,正在他焦虑的时候,威斯特摩兰撤销了诉讼。

后来,华莱士回忆道:“日复一日地坐在法院里,不断地听着自己和同事被辱骂成撒谎者、骗子甚至卖国贼。我清楚,有关我们的大多数话都是胡说八道,但这无法安慰我。我作为一名记者的名誉,被法院上的这些诽谤撕得粉碎,即使法院最后作出有利于我们的判决,也无法弥补这种伤害。”

无论怎样饱受争议,华莱士依然是美国新闻界一个标杆性的人物,他甚至有可能进入政坛,成为新的“白宫发言人”。

由于曾经参与报道尼克松的竞选活动,尼克松竞选班子中的关键人物伦加门特曾受尼克松之托,邀请华莱士加入竞选班子。面对巨大的诱惑,思虑再三后,华莱士还是拒绝了。

随后,他给尼克松写了一封信,感谢对他的邀请,他拒绝的理由是:“我认为自己的秉性不适合担任任何一名政治家的发言人或辩护人。要我‘文过饰非’是件难事。”

“水门事件”后,华莱士意识到自己的决定是多么明智。

“每当想到自己本可能是总统的新闻发言人时就不寒而栗。”华莱士说,“我还是愿意当一辈子记者。”

但这个行当越来越不一样了。随着新闻道德和商业利益冲突的加剧,美国的调查性新闻已经从过去的高峰期狠狠跌落。《60分钟》节目的调查成本也被大幅削减。

1995年,华莱士采访了一名烟草行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这位

“污点证人”披露,烟草工业内部早就知道烟草会致癌。但CBS的管理层却害怕节目会得罪烟草行业,惹上官司,迟迟不愿播出。

最终,《60分钟》的制片人休伊特在管理层的施压下,播出一集删改后没有“污点证人”访谈的节目。

在这期被的节目最后,华莱士说:“我们《60分钟》的人一共有100多人为每周播出这档节目而工作——为我们在这里工作而感到骄傲。所以,当CBS管理层因为担心烟草业巨头可能对我们提出法律诉讼而要删改报道时,我们感到失望。”

CBS自我审查事件引起了《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的关注,被删改的节目在电视上原貌重现,三年后,好莱坞公映了一部《惊曝内幕》的电影,讲述了整个故事。

后来,华菜士在自传中这样写道:“我永远不会在这一点上原谅休伊特——公司管理层钳制言论的行为践踏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也污损了《60分钟》长期来具有标志性的无畏精神。”

正如很多有成就的人一样,华莱士是不服老的。2006年,华莱士宣布退休,人们感慨“这标志着美国新闻界一个时代的结束”。可令人瞠目结舌的是,隔年,他突然以客串记者身份,采访了俄罗斯总理普京。

节目中,华莱士毫不客气地向“沙皇”开炮:“为什么俄罗斯腐败盛行?1所有问题都得靠这个解决?”——他做了一个捻钞票的手势。普京一听就傻眼了愣在那儿说不出话来。

这是华莱士在《60分钟》的最后一次亮相,随后,他饱受老年痴杲症和抑郁症的折磨,病情时好时坏。在生命中最后几年里,他一度只记得儿孙的名字,但不记得工作,不记得《60分钟》。

“曾经那么重要的事,对他来说都没有意义了。”他的儿子克里斯说。

2010年,克里斯曾经在一次电视访谈中与华莱士对谈,他问父亲:“你恨不限变老?”

华莱士说了半天与主题无关的话,最后话锋一转:“不,我不喜欢变老。”

这次采访后,他的健康进一步恶化。2012年4月7日,华莱士在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的一间疗养院里去世,临终前,华莱士的妻子与子女—直陪伴着他。

消息传出,全世界范围内的新闻媒体都用各自的方式表示了对这个新闻斗士的哀悼,CBS电视台也在黄金时间推出了华莱士纪念专辑。《纽约邮报》这样评价道:“迈克·华莱士的访问不是单纯地进行访问,他是在走入受访者的内心世界,对他进行灵魂剖析。只是以后,没有人能再做这种事了”

播音专业实习自我总结范文第3篇

电视台实习报告范文精选一

一、实习目的;

1.通过本次实习使自己能够将多年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里,使理论高度上升到实践高度,更好的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为自己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更好的基础。

2.通过本次实习使自己走出生活多年的校园,与社会来一次亲密接触,通过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体验由学生转变到职业人的过程。为不久后真正步入社会积累经验,也为离开象牙塔接受社会的历练提前做心理准备。

3.通过本次实习,学得更多学校里获得不了的知识,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接下来的求职之路增加更多的筹码,以获得满意的就业机会。

4.通过本次实习开拓眼界,使自己有一次丰富充实又富有新鲜感的实习经验,拥有一次难忘的实习经历。

二、实习时间

20XX-01-21 至 20XX-02-22 除去周末及春节假日,真正实习日数为20日

三、实习单位及介绍

邓州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邓州市有线广播电视台

邓州市电视台建台超过25年,是河南省全省县级的首家电视台,为基层电视事业的起步书写着第一。主频道覆盖人口300万,全天播出时间为6:00-24:00,有线台自办栏目数6个。下属采访部、编辑部、广告部等7个部门,共有在编工作人员29人。近年来,邓州广电局大力实施宣传创新工程,以开展宣传质量年活动为抓手,拓展办台思路,创新办台手段,全力打造《邓州新闻》、《明日之星》等知名栏目和特色品牌。《邓州新闻》由多年的一名播音员,发展到现在的两组男女对播,并通过新闻改版,增加了大量的典型和民生新闻,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和可视性,节目质量明显提高。电台实现由录播到直播的飞跃,全天17个小时播音,丰富的节目使听众耳目一新。

四、实习主要内容

由于我实习所在的邓州市电视台是县级电视台,虽然近年取得了长远的发展,但规模还是很小。电视台分为采访部、编辑部、广告部等7个部分,实际上工作的时候分工没有那么明确,除了固定栏目的制作者,普通记者通常将采访、编稿、新闻视频制作等工作揽在一起,个个都是全能人才。再加上自己并不是科班出身,对电视台的各项工作都很陌生,需要一个熟练上手的过程。所以,作为实习生的我没有固定的职位名称,作为台里的机动人员,随时待命,哪里需要去哪里。

整个实习过程就是我对电视台各项工作从陌生到熟练的过程,随着实习日子的推移,我的工作内容也逐渐从逐步深入,最后接触到整个电视台核心的工作晚间新闻的制作。所有的实习内容可以归为四类:

新闻采集、外出采访 台里视频的后期制作 稿件的编写、校对 参与邓州市春晚的录制

(一)外出采访

整个实习期的20天里,我共跟随进行了4次外出采访任务,三次集中在实习的前半期里。带我的记者姓肖,因为只比我大6岁,所以平时就称呼他肖大哥。

第一次采访是在我开始实习的第二天,跟着肖大哥去都司镇取景拍摄,为都司镇拍摄一个宣传片,以帮助其提升乡镇形象,吸引更多的招商引资项目,提高农民的收入。都司是元代军事机构都指挥使司的简称,元代这里曾是军事重地,此后这个名称便作为地名一直沿用下来。都司镇位于豫鄂两省交界,省道、

铁路都绕镇而过,导致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较其他乡镇也相对滞后。接近11点的时候,我们到达了都司镇,看了镇里的宣传册,商讨后确定了将近20处需要录像的地方,打算先拍摄,解说词回台里再配。我们在镇子里东奔西跑了几个小时,到了下午六点,还有三四个地点没去,可是天色渐黑,只能留到以后,再来一趟补镜头。

第二次采访是为了配合市委宣传部组织的2012年度邓州市优秀党员评选活动进行的,肖大哥要去采访的是邓州市电业局城区供电分局的营销管理中心主任武勇胜同志。我们需要拍摄的就是武勇胜同志日常工作的场景。武勇胜今天需要去两个事业单位,一个企业进行日常安全隐患排查,保证过年期间的用电安全。与上次采访不同,这次我主要负责递话筒、记录采访人员的信息。采访过程中,我发现武勇胜同志业务熟练,在面对企业负责人提出的问题都能迅速给出解决方案,但当他面对镜头时,却十分紧张,与工作时的从容完全相反。我有些明白他作为优秀党员候选人的原因了,兢兢业业,避免浮夸,在平凡岗位上,成就一番事业。

第三次采访是在医院进行的,是由一起轻微交通事故引发的斗殴事件。一辆丰田跟一辆电动车发生了擦刮,两位车主在路上吵得不可开交,于是被带往附近的派出所进行调教。谁知两人在派出所内竟大打出手,出现了流血事件,负责的民警只能将两人带往医院进行治疗。此事件正好可以配合近期市里开展的交通安全教育工作,所以,主要对负责该事件的交警、民警同志进行采访。让他们讲一些注意道路交通安全的事项,另外再对市民素质进行简短的评论。我们采访任务完成后,民警同志还在对那二人进行调解,苦口婆心说了很久,二人的态度都有所缓解,最终二人还是达成了和解。生活中总会遇到与人发生摩擦的情况,退一步海阔天空,给自己和对方都留些余地。

最后一次采访发生在我实习期的最后一周里,这次是去市郊的南阳颐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访。我市近年在城东建设了一片经济开发区,几年来的招商引资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此次采访的颐宝公司是我市的纳税大户,通过对该公司的采访,来宣传我市的经济开发区,为进一步的招商引资造势。虽然是正月初十,工厂里已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这不禁让我有些吃惊,看来效益的确是很不错。颐宝公司主要负责各知名饮料的代加工,最近代加工的是著名凉茶王老吉。春节正是凉茶销售的小高峰时期,因此工厂初五就恢复了生产。我们采访了医保公司总经理助理张先生,他向我们简单介绍了公司的情况,提到了政府在税收、厂房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我最后一次的采访任务也圆满完成。

在这四次采访工作中,我的任务有以下几方面:

1.拍摄前的准备工作,记录要拍摄的内容,准备好备用电池、三脚架等工具; 2.拍摄过程中的辅助工作,比如打板、记录受访者的信息、传递话筒、向受访者提问等;

3.采访后的收尾工作,整理采访过程中记录下的文字和受访者提供的相关资料,将整理好的文字材料交给肖记者。

(二)台里制作视频时的辅助工作

制作视频时的辅助工作贯穿我整个实习过程,主要工作内容是为视频添加字幕。这项工作在整个视频制作过程中可以算是最简单的,接触两次后我已经能够熟练完成这项工作。

为视频添加字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看视频记录文字,将文字整理成word文档。由于很多新闻的受访者都为普通市民或者农民,普通话在我所在的城市并没有推广开来,我必须将很多方言性的词语转换成普通话的表达方式,怎样准确将方言的意思用书面语表达出来,着实费了我不少脑筋。

第二个阶段,运用视频处理软件After Effects,将文字粘贴到专门的制作框里。这个工作的困难在于时间轴的确定,字幕出现的时间点、出现的时间长度都要掐的比较准确。这就需要反复地校对视频和字幕的同步度,这是一项需要耐心的工作,有些枯燥,但是却让我学到了一门技能。

实习期间,我所接触的文字工作大多是关于校对稿件、打印稿件,只在临近实习期结束时,独自撰写了一篇新闻。

校对打印稿件,主要是对记者编写的新闻进行错别字的校对、修改,以及将编辑们修改后的文件重新打印出来。

我独自撰写的一篇新闻是与献爱心有关的。我拿到采访的视频,又向负责的记者询问了些背景资料,便开始了我的构思。一名家境贫寒的女生赵某身患红斑狼疮,却因无力医治而延误病情。另一名女生王某得知她的情况后,向社会呼吁为赵某捐款献爱心。原来王某以前曾患败血症,无力医治的她正是通过社会各界的爱心捐款最终得以痊愈。因此此次王某主动跟赵某联系,并向几个企业求助。于是由两个企业牵头,在市人民公园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募捐活动。募捐现场,王某向路过的各位市民讲述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呼吁广大市民进行爱心捐助,赵某的母亲和姐姐捧着两个募捐箱接受着来自广大市民的捐款,场面十分感人。我将新闻的标题命名为爱心接力,温暖寒冬,然后按照时间、地点、事件经过进行了撰写,过程十分顺利。完成后拿去给编辑修改,他删减了些内容,修改了部分词语,便最终完成了这则新闻。虽然这则新闻并不长,但是这是我独自完成的第一篇新闻,还是十分具有意义的。

(四)参与录制邓州市春晚

参与录制邓州市春晚,是我这次实习过程中一次意外的经历,也是我最难忘的一段经历。从为录制春晚做准备工作到正式录制,历经4天,时间不长,却是极其忙碌的4天。在做准备工作的两天里,我们几个实习生虽然想帮忙,但是又怕自己业务不熟导致更多的麻烦,因此几个人商量了下,分散到几个办公室里,让每个办公室都能有一两个打杂的人。我所在的办公室是负责主持人主持词和一些稿件的编写,所以我的工作就是校对错别字,打印稿件,将稿件拿去给负责电视台工作的刘局长审核,再将修改后的稿件打印出来,有时候也参与到一些字句斟酌的讨论中。值得一提的是,春晚现场大屏幕上要播放的市长向全市人民拜年的视频里,字幕是我添加的。

春晚的彩排和正式录制的那两天,基本上是在做体力活。要把设备收拾好,运往人民剧院,搭建设备又要花费很长时间。录制当天,我们一行20多人,抬着大大小小7、8个设备箱奔赴录制地点,设备组装好后,也就快下午5点了。我和另外一名实习生被派去买晚餐,由于时间紧张,只买了些面包牛奶方便食用的食物。晚会在19:30正式开始,每台摄像机旁要有一名实习生待命,预防紧急情况出现时没人的状况。我被分配到舞台右方紧靠舞台的摇臂那里。由于摇臂占地面积较大,又要经常大幅度摇摆拍摄全景,因此我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制止一些观众靠近舞台右边摇臂附近。整场晚会,我给两台摄像机换了电池,还跑去场外报告一起紧急情况:一位摄像师的耳麦突然接受不到声音了。晚会压轴出场的屠洪纲,引发了全场观众的沸腾,有不少观众想通过摇臂这里到达舞台前与明星亲密接触。我也顾不上看明星了,只能一个个将他们拦回去。由于音响设备就在前方,我只能尽量大声音吼。等到晚会结束的时候,我的脑袋一直在嗡嗡响,嗓子也嘶哑了。晚会结束时九点半左右,等我们把设备整理好已经快11点了。虽然很疲惫,但是看到自己参与制作的视频在大屏幕上播出时,心中的那种喜悦跟自豪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什么劳累都值了!

五、实结和体会

(一)实结

在为期一个多月的实习期里,我正式工作日为20天。在这20天里,我时刻谨记自己是一名重庆大学学生的身份,认真工作,努力学习电视台的各种知识。从对电视台工作一窍不通发展到现在能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台里领导的亲切关怀,同事的倾囊相授,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能够在短短的实习期里学到很多知识和技能。同事们积极工作的热情也感染着我,使我认识到作为电视台的意愿是值得骄傲的,因为我们的工作是真真正正在为人民服务。同时,通过实习,我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首先是在工作时,我不够积极主动,总是等待着任务,而不是主动去获得任务。其次是在与人交往时,还不是很放得开,没能够马上融入新的环境和集体。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克服的,我也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

(二)实习体会

1.第一次去都司镇采访的经历给我留下了很多感触,接待我们的是一名女士,负责镇里宣传、计划生育、妇女工作等方面工作。她开着面包车,载着我们在镇子里穿梭。第一次接触基层干部,看到她走在乡间小道上,跟很多大妈大爷打招呼,大家跟她也是很熟识的样子。我能够感受到她工作时的负责,也明白了基层干部要想做好工作,必须跟群众打成一片。这次采访,还让我真正意义上感受到了农村的变化,钻进大棚里拍鲜花,站在房顶上拍养殖的野鸡,走进希望小学里被小学生们围着。这些跟我小时候的农村简直太不一样了,原来新闻里播放的那些农村变化并不是做样子拍出来的,我的所见所闻证实了这些变化是真实存在着的。

2.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总能干出一番成绩。我这次实习的单位跟我的专业并不对口,起初我是想着这个工作可以多与社会接触,能够让我得到更多的锻炼。事实也证明的确给了我很大的挑战,但是挑战就意味着能够学得更多东西。这次实习让我领悟到,以后找到的工作可能跟自己所学专业并没有很大联系,但是只要你能够在这个岗位上认真工作,总能发现一些工作的趣味。而这个工作也很有可能开发出自己都意想不到的能力,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3.学无止境,有了工作不代表学习的停滞,相反,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将工作做得更好。我在电视台的实习过程就是我不断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比如添加字幕要求我必须学会使用After Effects软件,没实习前,我是绝对想象不到要学习操作视频处理软件,也没有学习的动力。但是当我来到电视台后,我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让自己融入这个集体,才能够获得大家的认可。活到老,学到老,在职场中只有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才有机会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总之,实习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基本达到了当初定下的实习目的。这是一次丰富充实的实习,我完成了一次成功的社会实践,相信此次实习对我的求职也会有很大帮助的

电视台实习报告范文精选二

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不仅要在学校里努力学习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完成应有的专业水平,更要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在实践中体会真理、检验自我。带着这份热情与执着,我来到了我的实习地涪陵电视台。

从XX年7月9日到8月11日,我在xxx电视台实习了整整一个月。在实习期间,我不光学会了如何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掌握和了解了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实习,大大提高了我的交际能力,增加了社会经验。

首先,谈谈我在专业水平上的认识。

在短短的一个月内,我在电视台节目部先后参与了《xxx》和《xxx》栏目的策划、撰稿及后期制作十余期。在此期间,我对栏目的策划、撰稿、后期制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一、 策划。策划是每个节目的关键,而策划也是最不容易做出来的。它需要策划人、编导在对节目的定位、内容和形式等作出精心计算、更改、考究、探讨后才会真正出炉。因为策划就相当于金字塔的最底层,是根基,也是最主要的一层,任何一档节目都要根据前期所作的策划来完成,可见,任何一档节目的成功与否都在于它是否一个好的策划。

二、 拍摄。原本我把拍摄想得很简单,单一的认为镜头的好坏仅仅与一个摄像师的技术水平有关。其实不然,拍摄方法的好坏当然与一个摄像师的技术水平有关,但画面所交代的内容不仅需要摄像师具有较好的拍摄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现场构思画面和捕捉镜头的能力。假如摄像师没有这种能力,那么,所拍摄到的大量素材将平凡无奇,少了出彩的画面,再好的编辑也只能做出一期平凡的节目。

三、 撰稿。撰稿是我在实习期间做得最多的一项工作,所以体会颇深。首先,我学会了电视节目撰稿的基本模式,还学会了如何把稿子写得更贴切、更深入。在写前一两期的节目时,我写的稿子有很大的漏洞,编导用到我稿子的内容很少。但经过老师的指点,在后来几期撰稿中,我的写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得到了老师的赞扬,因此,我的稿子大部分内容也被编导及节目部主任认同并采用。

四、后期制作。比起前面几项,虽然我自己的动手实践相对较少,但通过一个月的见习,学习思考编辑老师们的后期制作,觉得后期制作还是多容易的,主要还是要看编辑的技术功底是否深厚。值得高兴的是,我在学校所学的后期制作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自如地运用到节目制作中去,也因此,我得到了编辑老师的夸赞。

其次,再来谈谈我在社会实践中的另一些收获。

一、待人要真诚 。踏进节目部办公室,只见几个陌生的脸孔。我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从那天起,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见到他们都要微笑的说声早晨或早上好,那是我心底真诚的问候。我总觉得,经常有一些细微的东西容易被我们忽略,比如轻轻的一声问候,但它却表达了对同事对朋友的关怀,也让他人感觉到被重视与被关心。仅仅几天的时间,我就和电视台的哥哥姐姐,还有老师们打成一片,我心变成透明人的事情根本没有发生。我想,应该是我的真诚,换取了他们的信任。

二、要善于与别人沟通 。沟通是一种重要的技巧和能力,时时都要巧妙运用。认识一个人,首先要记住对方的名字。了解一个人,则需要深入的交流。而这些,都要自己主动去做。因为人一旦踏入社会,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三、热情让我们对工作充满激情,愿意为共同的目标奋斗;耐心又让我们细致的对待工作,力求做好每个细节,精益求精。激情与耐心互补促进,才能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工作才能做到最好。我的信心打动了带我的记者和老师,他们都十分信任我,也愿意把工作分配给我。所以,我悟出了一个道理,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拿出应有的自信,不管是谁,都会被那份自信所眷顾并被打动。

最后,我要总结我在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足。

作为一个好的编导或传媒人,都必须得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功底。从我在撰稿这块上,便暴露出了我浅薄的文化底蕴,也感到了文学功底的薄弱。所以我必须加紧丰富文化常识和文学写作能力,要保持肚里时刻有墨,能在任何时候都能随之发挥。

同时,我还缺乏的就是创新。我不断努力探索、坚持创新理念,创新是源动力,有创新才有发展。比如说,在工作中能做到不循常规,以一种创新的形式去完成工作,这不但能为工作赢得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能赢得领导或同事的肯定和表扬。还比如说,在讨论一个课题或者在写一份调研报告的时候,如果能用独特的思维提出新的思路、新的观点、新的方法,这对的个人发展十分有利。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次社会实践不仅让我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学习并掌握了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而且教会了我如何融入社会,与人交往。既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实践操作能力、丰富了生活阅历,这将是我走向社会的一笔最为宝贵的财富。同时,我还要感谢台长给我这次机会让我在电视台里实习,感谢每一位电视台里帮助过我的人,是他们教会了我欠缺的知识和人生道理。短短的一个月实习期,让我深切地体会了知识的可贵,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展现自我,积极向上,努力进取!

电视台实习报告范文精选三

永远难忘的日子从XX月XX日到XX月XX日一个月的时间里,是我在海淀新闻中心实习的日子,在这里我收获了一段快乐而珍贵的时光。在行文开始前,我要衷心地感谢贵台领导为我提供了这次宝贵的实习机会,同时我还要衷心地感谢《XXXXXXX》栏目组里老师们的辛勤栽培,谢谢您们为我传道、解惑,我从老师们身上学到了太多的东西。在贵台实习的这段幸福时光值得珍藏,实习过程中点点滴滴的真实和刻骨铭心也让我经历了一个逐渐成熟的心路历程,这将是我一生的财富。

一个月的采访经历让我变得成熟和稳重,让我的内心更加的丰富,所以我很感激这个月的时光带给我的采访经验。

恩格斯说过,新闻工作者的最大荣幸就在于他们能够目睹历史怎样形成。一次次的采访使我真切地感觉到新闻发生时我在现潮是何等荣幸,我是如此享受身在新闻现场的感觉假如你在残奥会闭幕式进行现场报道,假如你对奥运冠军进行现场采访,你会感到何等的自豪和荣耀!

在具体的采写过程中我既感到荣幸,也感受到了压力,感觉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要弥补的东西也太多了。

我很幸运,第一份工作就为张琳这个北京奥运会上为中国男子游泳队实现零的突破的银牌夺主做专题片,我第一个采访对象是张琳的小学班主任,在和老师的交谈中,我不仅要了解张琳的尽可能多的信息,并选取其中有价值的、与短片主题联系密切的,还要理清正式采访的思路以及问题的顺序,虽然之前已经做了大量的资料查找等准备工作,采访课也学过相关的采访知识,但这对毫无经验的我来说并是件容易的事情。一拿麦克风,学到的东西就丢掉了一半,在正式采访中,我紧张得根本无暇认真听老师的回答,只顾考虑自己下面的问题,也无法按照她的回答继续跟进问下去,有些可再细问的问题或不完美需要重录的地方,我当然都没有发现,幸好有经验的摄像老师都一一指出并安排重录,使采访能够较好的、顺利的完成。这宝贵的第一次采访使我深深了解到,保持平稳的心态是很重要的,并且光学好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理论知识再娴熟并不代表能够很好地应用于实践当中,尤其是新闻行业,实践经验更是非常重要的。

而后采访张林学校的小朋友时又给我上了宝贵的一刻,我们想把张琳在此上过课的消息告诉他们,然后拍摄他们的惊喜反应与感受。我认为应该直接采访,这样才能达到想要的真实、新鲜的效果,但摄像老师却一下把我的想法否定了,说我太理想化,我大胆地坚持自己的看法一进班里,小朋友们看到硕大的摄像机后吃惊、惶恐、好奇、盯着摄像机,对我的提问置若罔闻,一连串的反应使我措手不及,我和摄像老师都无奈地笑了,只好先放下机器,和他们解释清楚并耐心地告诉他们应该看着我,不要紧张,之后的拍摄果真就顺利多了。虽然事后老师表扬我的问题既独特又切主题,并鼓励我会越来越好,但我还是又一次体会到记者这个职业真的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要真真实实地投入其中,才能明白其中的玄妙。 带着真诚去采访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各个阶层的人群,在与他们打交道的同时,自己也学到了以前所没有学到过的东西,那就是交流,沟通。这两个词看似简单,而且人人都会,重要的是如何交流如何沟通。作为记者,要善于把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要让被采访对象能够信任你,把积压在心里的话向你倾诉,这样才能使一条新闻能够丰满起来,而不至于只是个骨架没有内容。除了要善于交流沟通外,还要对别人真诚,只要你拿出真诚对待他人,尊重别人,别人也会谅解你,配合你。就像我们采访陶行知的学生音乐家杜鸣心先生时,80岁的老艺术家低调地拒绝了我们,但我和老师并没有放弃,诚心地向杜先生解释我们做这个新闻的出发点、用意以及它的社会意义,宽厚仁义的老先生最终非常配合地完成了拍摄。我想也许就是我们的真诚打动了他吧。

写作是采访的表现和结果,实习期间,我用文字记录下了一个个的新闻事件。犹记得自己在写第一篇新闻稿时是多么不知所措:抓不准切入点,抓不住事件的重点,文字不够紧凑,一连改了好几次。不过这在我的意料之中,毕竟自己只是一名实习生,不可能第一次就写出专业记者的水平。后来通过认真拜读老师们的文章和自己被老师修改后的稿件,我渐渐领悟了电视新闻写作,也逐渐地认识到电视新闻写作与报纸新闻写作在很大方面存在着区别。具体的说,是从它的报道格式,语言等方面有了较深地认识和体会。例如,在写电视新闻稿前,应先浏览一遍拍摄录像,做到心中有思路,新闻稿中,每一句都要提前想到用什么画面,如果旁白较多的话,要斟酌有没有画面对应。语言上面,要简练,通俗,流畅,尽量少用书面语。比如,尽量说谁和谁,而非谁与谁,使对白听起来亲切。

为了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提高写作水平,我还在每天空余时间看以前节目的文案,看看其他记者的新闻是怎样写的,切入点都在哪里。就连看电视也不仅仅当作娱乐,看每一条新闻时,我会学习该节目新闻稿的语言,会注意整个报道的流程,会关注旁白和画面的搭配,而这些在以前我是毫无研究的。在老师们不厌其烦地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现在我已经能够把握和运用新闻稿了。总之,通过耳濡目染,我在台里真正学习到了经验,长了见识。

作优秀的新闻人勇往直前,作为新闻记者,勇敢无畏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我在实习中逐渐变得勇敢!在一个奥运会同心结活动中,采访本届残奥会SB级女子100米蛙泳冠军卡罗丽娜时,我们遇到了难题,羞涩的运动员不想离开自己的队伍,不愿接受采访,我和摄像老师都不愿放弃这个机会,当卡罗丽娜从大门口走出来时,所有媒体均抓紧时间拍照,摄像老师给了我一个眼神,我立刻大胆地走向前对她采访,卡罗丽娜没有丝毫地不高兴,非常配合的回答了我的问题。事后,我兴奋地无与伦比,为自己的勇敢、勇于抓住机会。可见,记者一定要大胆,带着闯劲,勇气是从事新闻工作最基本的素质,是新闻工作的起点,如果没有敢于拼搏、无所畏惧的气概,就不可能采访到有价值、有份量的新闻,也就不可能真正完成新闻工作的使命。

这个月的实习,我参与了节目的许多环节,选题策划、配音、采片,后期剪辑等,对领域内的各个岗位都有所了解,对新闻行业和新闻工作也有了更具体、更直接、更深刻的认识,专业态度铸造职业辉煌。

一个月的实习时间里,我强烈地感受到了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辛苦和压力,充分了解到什么叫做跟时间赛跑,同时,我见证了节目组老师们的敬业精神,感受到了什么是专业态度铸造职业辉煌。不管气候条件如何,只要有任务,记者就得出发。无论是暴晒的晴天还是潮湿的雨天里,只要有新闻发生,就得迅速到达现常加班赶稿更是家常便饭,就拿20分钟的教育新闻来说,稿子审定后,要将文字和影像以最完美的方式组合起来,其中要注意远、中、近景的搭配,光线强弱的组合,镜头要保持稳定不颤抖,画面的角度和历时,景别的运用等等,镜头需要不停的修改,继而还要编辑音乐、配音、上字幕,编辑们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天,就为了让几个镜头更精彩,他们一遍又一遍地精心修改。我在他们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有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专注的,充满激情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我感受到他们对工作的热爱,我也真切地感到,唯有勤奋才能做一个称职的记者。 实习过程中有件事对我触动挺大的。

在一次会议采访中,由于新闻稿中没有确切的参加人数,编辑老师找来了所有的会议资料查找,无果后,又打遍了电话询问,直到问出了具体数字并确定了无误后,才将稿子确认。 也许这个数字完全可以用近百人或全场参会人员代替,从而省去这其中的麻烦,但老师的专业态度使她理所应当地耐心确定这个数字。

这件事还给与我启示:新闻一定要保证准确,这样才能提高新闻事实的可信度。我对新闻的真实性、客观公正原则等新闻理论中的基本术语也有了切身具体的感受,它们不再是空洞的教条,而已成为我切实生动的人生体会。

电视台实习报告范文精选四

一、实习目的

1、基本了解使用和维护摄影机;2、基本掌握了社会新闻的采写3、基本了解编辑新闻摄像带的大致流程;4、基本学会电视新闻稿的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等。配合各位师兄一同出去采访拍摄工作,争取可以自己独立外出采写完成具体的新闻作品。老师每次安排的采访任务要顺利完成。

二、实习单位

吉县广播电视台

吉县电视台成立于1970年。作为吉县重要的新闻媒体,承担着宣传市委市政府大政方针、为百姓解疑释惑、加强舆论监督、确保正确舆论导向的任务。近年来,吉县电视台的节目制作、传输、播出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前后期全部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每年承担了大量的直、录播任务。

三、实习内容

了解电视节目制作过程、电视台的结构及功能,理解新闻理念在实践中的应用,主要深入实践,了解记者这一个行业,记者需要着怎样的素质,怎样与被采访对象沟通,怎样让新闻真实的呈现给受众,怎样去做新闻。

1.撰写新闻稿

在开始的两天里,电视台的老师指导我看他们以前发过的新闻稿,熟悉电视新闻的写法,慢慢的进入新闻状态,还让我参与他们的组织学习。我也渐渐的在学习和实践中了解了电视新闻和报纸新闻的不同,电视新闻都很简洁明了,文字说明少,大部分用画面去表达。稿子它是由口导(主持人说的话,起到提起下文内容的作用,也是新闻事实的陈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同样不可少,事实上体现的是5w模式)、正文(主持人或配音人员说的话,主要配合接下来画面中的同期声来设置的,也可以说是引出被采访者的话语)、同期声(被采访者回答的话语,声像同步)、编后语(主要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面的事件进行总结和点评,再引出下一个话题)组成,与真正的新闻稿不同的是,它是把新闻融入到了节目语言中,但都还在新闻这个范畴。对于我这样一个初学者,当然先是看样本,一边看一边思考他为什么这样写,这么写到底有什么目的,从模仿开始,一步一步地跟进。有时候可能还会遇到点小麻烦,比如,我刚开始的练习写稿的时候,就不注意简洁,稿子写的普遍冗长。后来,这里的老师指点我,让我注意自己的稿子,看看编辑做了哪些修改,并请教老师为什么要从这个角度写,仔细比较一下,找出给我启迪的东西。因为这个稿子写法很灵活,所以在我还并不是很明白每个小段的作用时,就会感到疑惑,为什么两份稿子有这种差别呢。最后在请教老师后我明白了,其实这个变化是根据编者的想法走的,可以灵活多变,而不是硬走一条道路。

2.采访与拍摄

在了解了写法之后,就是实战阶段了。我的实战就是跟记者们去跑新闻,我们到各个地方去采访。提着摄像机,拿着新闻用具,就直奔目的地,由于我还不会用摄像机,所以就只做一些记录,比如某某人的身份,事件的关键词,时间地点人物等,还有一些重要的数据,以便于后面在编辑的过程中间给编辑人员提供方便。我自己不仅仅要写一些东西,还要认真观察我的实习老师是怎样运用镜头来拍摄新闻的,出去采访的内容涉及的还是比较广的,政府会议、社会新闻、人物采访都有接触,感触也比较多。每次采访的时候,老师就教我如何使用摄像机。以前我以为摄像就是简单的录下眼前的画面,这时才发现,摄像中大有学问。就比如:如何端的稳,使镜头不摇晃;如何端的水平;如何捕捉光线和黄金分割点等等。小有所成之后,老师也开始让我带着摄像机单独出去采访和录制。比如为了体现新闻的真实感这个目的,在拍摄上就有很多讲究的地方,白平衡有没有调好,在不同的光线下调到什么程度最好;拍摄的时候稳准平匀的要领把握好;采访时焦距应该怎样,需不需要跟焦;镜头的前焦点与后焦点的距离的把握;采访时,切忌出现被采访者的半个部位,我采访时角度怎样才合适等等,都是要讲究和必须拿捏好的。这样你拍出来的新闻才真实,才可信。在采访中还有一个问题也是要注意的,就是采访者问的问题要精准,我需要被采访者回答什么,就用最明白的语言说明,不要提出的问题让被采访者理解有误差,切忌的是问题大而空,尽量小角度提问,被采访者回答起来也容易不易答偏,这需要采访者在提问技巧上下功夫。

实习时最累也最有趣的事情就是下乡跑新闻,俗话说,新闻是跑出来的,一点不假,没有实际走访,就不会有准确详实的材料,更不必谈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鲜性,但切身采访后写的新闻稿件就存在一个质量的问题,这就得看记者剖析问题的角度和记者的综合素质。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的思维使师傅的稿件获得了领导的赞赏,采访过程中自己的思想很重要,如果一切都被程式化了,我想媒介也就变得呆板了,媒介的意义也就有待商榷了。每一次采访,积累点自己的思想,哪怕并不全面,哪怕并不独到,哪怕是偏颇的,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思维在丰富,你的经验在丰富,既灵活又求实的思维在慢慢被培养。

四、实习收获

实习是我步入社会前的第一课,教会我怎么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各种事情。虽然在短短的一个月里看到的只能是工作的一个侧面,学习的只能是一些初步的方法,但这些对于我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次的实习我发现自己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不仅仅是动手能力不足,相关的电视新闻类的专业知识也比较欠缺,在学校学习时涉及的面太窄,学到的知识太单一,而且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体系。联系实际的能力比较差,课本上得到的知识不能运用到实践中去,没有一个知识储备体系。在今后的学习中还需要在各方面去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尽可能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相关的理论以及实践知识,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播音专业实习自我总结范文第4篇

2012年4月8日,《纽约时报》的讣告栏里,添上了一个熟悉的名字。讣告这样写道:“在我们纸媒圈子里,流传着这样的段子:那些依赖于制片人的电视记者都是肤浅之徒,但从没有人给华莱士贴过这样的标签。”迈克.华莱士,美国著名记者、主持人,2012年4月7日,他在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一间疗养院里去世。“迈克.华莱士在此!(Mike Wallace is here!)”这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60分钟》节目为主持人迈克.华莱士设计的宣传词。后来,这句话成为英语世界里吓唬人的习惯用语,“对于任何保有秘密的人来说,这四个词是他们最害怕的。”作为一个备受尊敬的专业新闻人,华莱士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始终与说谎的政治家、行骗老手以及腐败官僚作斗争。他是公众利益捍卫者的化身;他与《60分钟》栏目的结合,创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电视新闻杂志”模式;他的“伏击采访”,为节目带来了“坚持追求真理”的声誉;他咄咄逼人的提问,常令受访者濒临崩溃。在88岁生日那天,华莱士曾对媒体说:“以前有人问我什么时候退休,我总是说,等我蹬腿儿了吧。”

如果不干新闻,迈克.华莱士也许会当一个音乐家。

华莱士出生于1918年。他的父母都是来自俄罗斯的犹太人,擅长音乐,7岁起,他就开始受到严格的音乐训练,且拉得一手好小提琴。

华莱士也曾对自己的未来做过规划:“是做一个音乐家?做一个像父亲一样的保险行政人员?还是做一个网球明星?”这些念头,曾在这个上高中的年轻人的脑海中依次闪过。

真正的改变,来自于大学一年级末。华莱士被人推荐,首次走进大学电台。

“我一跨进演播室就像被电击一样,看着那些奇怪的设备,就像是童年的小摇车,里面藏着一种久违了的亲切。”后来,华莱士回忆道,“嗯,这正是我梦寐以求的事业。”

1940年从密歇根大学毕业时,华莱士本有一份在报社里当记者的好工作。为了圆梦,他一边当记者,一边去电台实习。

最初,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在电台接到的工作,是为广播剧《青蜂侠》配音,之后他又解说过摔跤比赛、智力问答,甚至为广告配音聊以度日。

这是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广播行业刚刚兴起。“播音员”这个职业,还是一个破天荒的新名词。

母亲给儿子打电话说:“迈克,很多人听到了你的声音,我也听到了。我们都以你为荣。但是,播音员是个什么职位?它可以竞选议员吗?”

“不,妈妈,它比议员更棒。因为整个美国都在聆听我的声音,而议员却做不到。”华莱士回答。

1955年,美国的公共电视网络开始兴起,新闻界内部的从业人员还摸不着电视新闻的门道究竟在哪里,华莱士又迫不及待地从广播台转去电视台,他做过演员,播过商业广告,也担任过一些非新闻栏目的主持人。

“当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你面前开启时,不要安于做一个电台播音员。”这是华莱士早年总结的金科玉律。

不过,华莱士之所以开始专注于新闻,是因为长子彼得的死亡。那一年,华莱士44岁。彼得.华莱士,是美国战后“垮掉的一代”中的一员。19岁那年,因为内心苦恼,还在耶鲁念书的彼得只身去希腊旅行,不幸坠崖身亡。

处理完后事,华莱士想起儿子去希腊之前曾经对他说,美国的社会问题并不被政府和新闻机构认真关注,而父亲的节目却让很多人异常激动,因为他们在父亲的节目中看到了希望,“彼得过世后,我开始做一些有理想的事情。我要改过自新。我要放弃不叫做新闻的一切东西”。

不过,在60年代早期,几乎没有新闻媒体机构想雇用华莱士。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聘用了华莱士,并给予他“通讯记者”这个最高规格的记者职位后,有人评价道:“简直是世界末日。老板居然雇用了一个演员、一名做商业广告的人做CBS的记者。”

年逾七旬的CBS前任副总裁赫福德,至今仍然记得50年前的那幕场景:华莱士以记者身份加入CBS后,第一次参加新闻中心的小组会议,他对在座的众人说:“我知道你们都在想些什么。请给我一个机会,看看我能做到什么地步。6个月之后,如果你们还是决定让我离开,我就走。”

华莱士终于获得了一个主持电视新闻《深夜追击》的机会,最终,在1968年,这档节目演变成了影响了几代人的CBS当家节目《60分钟》。此时,华莱士已经50岁了。

不过,华莱士担当《60分钟》的主播,被赫福德视作“一个欢乐的意外”。

当时,《60分钟》还有另一个主持搭档哈里.雷森纳,这是一个邻家叔叔般的人物,看上去能够给人以温暖与亲切感。为了形成鲜明的对比,节目需要一个更具侵略性的主持人。

在华莱士60年的记者生涯中,最著名的招牌就是在节目中抽烟,而他的尖锐问题也像那些无孔不入的烟雾般具有侵略性。

“华莱士惯于钻入被访者体内,30分钟后留下一具‘尸体’。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本领。”一个同行钦佩地说。

华莱士总是带着绅士般的微笑,用力抛出让人焦头烂额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像一把投枪,扎起了一串儿“20世纪名人录”。

美国总统老布什、里根、卡特、福特、尼克松、肯尼迪,巴拿马独裁者诺列加、伊朗总统内贾德、俄国总理普京以及中国的两任领导人邓小平和,都成为华莱士的采访对象。

“华莱士不只是采访,他是在审问他们、反复盘问他们,有时候是在搜肠刮肚。他有很多武器:刨根问底、挑起眉毛、发出质疑声‘算了吧’,以及抛出直接得让人窒息的问题。”有人评价道。

水门事件中,他采访尼克松的助手埃利希曼,挑衅地说:“查税报复、偷窃病情记录、妨碍司法……这是尼克松的管理方式?” 埃利希曼只能反击:“这是问题吗?(还是下结论?)”

1991年,他尖刻地问美国著名歌星、影星芭芭拉.史翠珊:“为什么会落下‘’的名声”,这个提问把芭芭拉当场逼哭。

2006年,他专访伊朗总统内贾德。内贾德对华莱士说:“我听说这是你最后一次采访?”华莱士则回敬:“你认为如何?是不是现在你退休也是个很好的主意?”

华莱士总结自己的采访,是“介乎虐待狂和理性的好奇心之间”。他抛出那句口头禅“请原谅我”之后,就是“血滴子”般的必杀式提问。媒体甚至形容它是“绞刑前的”。

“ 对方回答完毕,你再沉默三四分钟,仿佛你还在期待着他更多的回答。对方会感到有点窘促,而向你谈出更多。”他说。

华莱士的精力异常充沛,他把自己形容成一个“好管闲事又坚持不懈的人”。每天都早起晚睡,一周七天都在工作。

即便是去旅行时,一下飞机,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抓起电话问:“有啥新闻吗?”他的口头禅是:“采访肤浅的人别找我。我宁愿辞职也不会这么干。”

“水门事件”发生后,美国国内引发了一轮对调查性报道的狂热。按照华莱士的话说,“这阵流感扩散到美国所有的新闻编辑部,我们也没能幸免”。

当时新闻界的主流观点认为,电视不适合做调查性新闻。人们认为,“摄像机是个招人注目的玩意儿”,电视记者没法像纸媒记者那样,在揭露腐败和其他违法事件中使用隐蔽。

但是,华莱士觉得这是一个特殊的挑战。他开始着手证明:《60分钟》“能和印刷媒体的弟兄们做得一样好”。

20世纪70年代末期,《60分钟》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调查风格。有一次,华莱士和同事们“像便衣警察一样”,进入一家儿童色情音像店,他以顾客的身份用40美元买下了一盘带子,然后突然变脸指责店主,店主知道大事不妙,力图抢夺带子。全部过程都被现场隐藏的摄影师拍摄下来,片子未经剪辑,如实播出。

难怪有人这样评价:“如果你在周一清晨走进办公室,看到《60分钟》的摄制组在等你,接下去的一周将会十分难熬。”

华莱士还开创了“伏击”式的采访模式,即在现场出示采访对象始料未及的暗访证据,捕捉对方惊诧反应,制造戏剧效果。

在人们眼中,华莱士是个“传媒王国的异教徒,新闻行业的盗火者”。华莱士的小儿子克里斯也说:“他是巡逻中的警员,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上街巡逻,挥舞着警棍捕捉坑害社会的嫌疑犯。”

在近40年的《60分钟》生涯中,华莱士做了800多个独家调查性新闻报道。他奠定了《60分钟》栏目专业、独立的新闻风格,连续22年高居美国电视收视率排行前10名,该节目也成为获美国电视最高奖“艾美奖”最多的电视节目之一。

在与同事们的论战中,华莱士还曾毫不客气地抨击美国的新闻风气。“什么叫新闻?新闻工作者的良心是什么?社会有这么多的问题摆在前面,但我们更多的新闻工作者只把双眼盯在白宫的胸脯和好莱坞的屁股上,这不仅是渎职,而且也是可耻的逃避行为!”

1996年,《新闻周刊》刊登了一则华莱士的专访,这个世人眼中无所不能的“王牌记者”,第一次公开自己换上了抑郁症,他还透露自己曾试图自杀。

“我知道我这一生都得服用Zoloft(郁乐复),但我别无选择。我愿意服用它,我不认为我会因此失去别人的尊敬。”他说。

事实上,华莱士独特的主持风格,在美国一直备受争议。

《60分钟》的新闻团队,一度被人形容成“为挖到猛料而不惜代价”。1975年,CBS为华莱士独家专访尼克松助手埃利希曼支付了10万美元。批评者称其为“支票新闻”。甚至有批评家称,华莱士为“电视宗教审判所可怕的托尔克马达”(15世纪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神甫,以残酷迫害异端著称)。

1981年11月,CBS播出了一期针对这些批评的《60分钟》特别节目。节目邀请了3位著名的报纸记者参与讨论,其中一位还是普利策调查新闻奖获得者。

这些顶尖记者们认为,《60分钟》“伏击式采访”和“诱捕”的调查手段,“是违背新闻伦理的”。

镜头前的华莱士一脸谦卑,事实上,他根本不认同这些指控。“在我看来,我们最大的问题是过于狂热。” 他引用莫利.赛弗说过的话辩护,“骗子,不会感觉他自己是个骗子,直到我们在《60分钟》里讲述了他的故事。”

1987年,公共电视网系列节目“美国伦理”展开了一场辩论。华莱士和美国广播公司晚间新闻主播彼得.詹宁斯各执一词。

主持人问两位记者:某交战国与自己所在的媒体达成协议,允许他们对敌国部队进行跟踪报道。其间他们发现祖国部队正进入敌人埋伏圈。他们该怎么办?是迅速给我军通风报信,还是继续拍摄敌军残杀我军的情景?”

詹尼斯思考数秒之后说:“我会通知美军,哪怕丢掉报道或性命。”

华莱士反驳:“当然要继续报道,你是个记者!”

不过,秉持新闻专业主义的华莱士,还是被1982年播出的纪录片《没被算在内的敌人:越战中的谎言》压垮了。

在纪录片中,华莱士以一贯的作风,逼问参加越战的威斯特摩兰将军是否谎报军情,导致美军在越战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节目播放后,将军提出了高达1.2亿美元的诽谤诉讼,CBS下令进行内部调查。华莱士不得不在法庭上面对律师犀利尖刻的质问,就像他在采访中把别人逼到走投无路一样。

在这个过程中,华莱士“似乎突然被击倒了”。抗抑郁症药的副作用,使华莱士的手会不自主地颤抖。他意识到这对他出庭作证不利。法官们会怀疑他为什么手抖,是因为害怕?还是因为紧张?不过,正在他焦虑的时候,威斯特摩兰撤销了诉讼。

后来,华莱士回忆道:“日复一日地坐在法院里,不断地听着自己和同事被辱骂成撒谎者、骗子甚至卖国贼。我清楚,有关我们的大多数话都是胡说八道,但这无法安慰我。我作为一名记者的名誉,被法院上的这些诽谤撕得粉碎,即使法院最后作出有利于我们的判决,也无法弥补这种伤害。”

无论怎样饱受争议,华莱士依然是美国新闻界一个标杆性的人物,他甚至有可能进入政坛,成为新的“白宫发言人”。

由于曾经参与报道尼克松的竞选活动,尼克松竞选班子中的关键人物伦.加门特曾受尼克松之托,邀请华莱士加入竞选班子。面对巨大的诱惑,思虑再三后,华莱士还是拒绝了。

随后,他给尼克松写了一封信,感谢对他的邀请,他拒绝的理由是:“我认为自己的秉性不适合担任任何一名政治家的发言人或辩护人。要我‘文过饰非’是件难事。”

“水门事件”后,华莱士意识到自己的决定是多么明智。

“每当想到自己本可能是总统的新闻发言人时就不寒而栗。”华莱士说,“我还是愿意当一辈子记者。”

但这个行当越来越不一样了。随着新闻道德和商业利益冲突的加剧,美国的调查性新闻已经从过去的高峰期狠狠跌落。《60分钟》节目的调查成本也被大幅削减。

1995年,华莱士采访了一名烟草行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这位“污点证人”披露,烟草工业内部早就知道烟草会致癌。但CBS的管理层却害怕节目会得罪烟草行业,惹上官司,迟迟不愿播出。

最终,《60分钟》的制片人休伊特在管理层的施压下,播出一集删改后没有“污点证人”访谈的节目。

在这期被的节目最后,华莱士说:“我们《60分钟》的人—共有100多人为每周播出这档节目而工作—为我们在这里工作而感到骄傲。所以,当CBS管理层因为担心烟草业巨头可能对我们提出法律诉讼而要删改报道时,我们感到失望。”

CBS自我审查事件引起了《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的关注,被删改的节目在电视上原貌重现,三年后,好莱坞公映了一部《惊曝内幕》的电影,讲述了整个故事。

后来,华莱士在自传中这样写道:“我永远不会在这一点上原谅休伊特—公司管理层钳制言论的行为践踏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也污损了《60分钟》长期来具有标志性的无畏精神。”

正如很多有成就的人一样,华莱士是不服老的。

2006年,华莱士宣布退休,人们感慨“这标志着美国新闻界一个时代的结束”。可令人瞠目结舌的是,隔年,他突然以客串记者身份,采访了俄罗斯总理普京。

节目中,华莱士毫不客气地向“沙皇”开炮:“为什么俄罗斯腐败盛行?所有问题都得靠这个解决?”—他做了一个捻钞票的手势。普京一听就傻眼了,愣在那儿说不出话来。

这是华莱士在《60分钟》的最后一次亮相,随后,他饱受老年痴呆症和抑郁症的折磨,病情时好时坏。在生命中最后几年里,他一度只记得儿孙的名字,但不记得工作,不记得《60分钟》。

“曾经那么重要的事,对他来说都没有意义了。”他的儿子克里斯说。

2010年,克里斯曾经在一次电视访谈中与华莱士对谈,他问父亲:“你恨不恨变老?”

华莱士说了半天与主题无关的话,最后话锋一转:“不,我不喜欢变老。”

这次采访后,他的健康进一步恶化。2012年4月7日,华莱士在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的一间疗养院里去世,临终前,华莱士的妻子与子女一直陪伴着他。

消息传出,全世界范围内的新闻媒体都用各自的方式表示了对这个新闻斗士的哀悼,CBS电视台也在黄金时间推出了华莱士纪念专辑。《纽约邮报》这样评价道:“迈克·华莱士的访问不是单纯地进行访问,他是在走入受访者的内心世界,对他进行灵魂剖析。只是以后,没有人能再做这种事了。”

在遥远的中国,在一个怀念华莱士的网页新闻后,一位不知名的网友留下了这么一句话:“他采访了世界上很多领导人,终于可以去采访上帝了。走好,华莱士。”

交锋时刻

人们会舒服地躺在沙发上看电视。但当看到华莱士的节目时,他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前倾向电视,对他说的每句话都全神贯注。

提出最尖锐的问题是华莱士的风格,他激励着好几代记者如此勇敢地做新闻,“他报道什么不重要,我们只是想听他会问什么。”

华莱士VS里根

1980年,华莱士在里根家中采访时任总统的里根,他一直被认为与黑人社群关系冷漠。

华莱士:在你的竞选班子高层中有多少黑人员工?

里根:我无法给你一个数据,没法回答。

华莱士:那就让事实说话吧。

里根:什么?

华莱士:我说,那就让事实说话吧。

里根:不是这个意思,因为我真不知道有多少工作人员。

华莱士:但你总能分辨出白皮肤和黑皮肤吧。

里根:哦,是的,但是我的意思是人员很杂,有志愿者、工作人员—

华莱士:我在谈的是竞选班子里的高层成员。

里根:这样,让我这样说吧—

华莱士:不要在这个问题上浪费时间吧,我看,显然一个黑人成员都没有。

华莱士VS威斯特摩兰

1982年,华莱士采访威斯特摩兰将军。随着调查的深入,他发现关于西贡军事情报机构的证据是多么有毁灭性—军方在欺骗媒体与大众。他开始质问他非常尊敬的将军。

华莱士:是不是这样的,为什么在1967年夏天,忽然把一整支越共部队从“战斗序列”中剔除,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吗?

威特斯摩兰:不,当然不是。那是—

华莱士:难道你没有在你8月20日的电报中说明这一点?

威特斯摩兰:没有,没有。是的,没有。

华莱士:我这里有一份你8月20日的电报的复印版。

威特斯摩兰:哦,当然。好吧,好吧。

华莱士VS芭芭拉·史翠姗

1991年,华莱士采访明星芭芭拉.史翠珊,他早在史翠珊成名前便认识她了,因此,他并不吃惊于史翠珊在行业内不太受欢迎的现象。

华莱士:为什么你这么容易遭人攻击?

史翠珊:你来告诉我。

华莱士:因为你多才多艺、这么成功,所以你被别人叫做贱女人。这些,你都知道。

史翠珊:不,我只是跟别人不同,我会这么说。

华莱士VS南希

1989年,华莱士采访美国总统里根的夫人南希。南希带着刚出版的新书来上节目,没想到华莱士会问到她以第一家庭的身份收取高额演讲费来四处敛钱的事情。

华莱士:我听说你们将要去日本,你们两周时间要价200万美元。

南希:是他们邀请我们俩的。他们疯狂地游说我们。我们就让随行人员带上各自的妻子,这样她们就能陪着自己的丈夫。

华莱士:我的意思是,这是报酬颇为丰厚的两周。

南希:你也知道这是给整个团队的人的费用。现在,你需要再提这个问题了。

华莱士:你是否认为乔治.布什缺乏政治上的勇气?

南希:是你把这句话塞到我嘴里的,迈克.华莱士。

华莱士VS

2000年,华莱士在北戴河采访,江给出的条件是:不限时间,不限问题。有媒体报道称,采访进行到差不多一半的时候,用专用线路旁听采访的人坐不住了:让美国人停下来!问题问得太过分了!最后,华莱士的报道被认为是“中国对外宣传的一大突破”,同时,也被当成中国外宣的“成功案例”。

华莱士:您如何评价当前的中美关系?

:关系总的来讲是好的,但是我也常用人民形容天气的话来形容中美关系,我们的关系有时乌云密布甚至黑云压城,但有时又会雨过天晴,我们都真诚希望中美能建立起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

华莱士:这调子像极了一个十足的政客,这里面毫无任何的坦诚。

:我不认为“政客”是个好词。

华莱士:对,这确实不是个好词,因为这是外交辞令。

华莱士:你是这世界上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位独裁者。

:你说我独裁?

华莱士:当然,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改进了的独裁,不是吗?

:坦白说,我完全不赞同你的指责。

“粗暴但公正” ——中国新闻人眼中的华莱士

其实那一次我是一个人带着两个摄像过去的,小股部队。但为了壮大声势,我在通电话和对方的新闻官联络时,声称自己是许戈辉的助理,然后又把一个在当地生活的朋友拉来充当我们的外联人员。结果到了华莱士面前,他还问我:“哦,olivia,你的助理呢?怎么没有来?”

——许戈辉,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主持人, 2000年专访华莱士

作为华莱士来说,他是幸福的,因为他生在一个可以全心全意研究提问而且靠提问就可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地方,一个重专业水准的国家。他的专业发挥不受任何限制,因为他可以问任何观众想知道,当然也包括他自己想弄清楚的问题;他的工作有一个班子支持,他的工作环境相信个人力量,他也能不为琐事忙碌而专心于提问。

——王利芬,“优米网”创办人,原央视著名主持人,2005年曾专访华莱士

华莱士完全不同意记者是历史学家的说法。不错,新闻能保存记录,但这些记录必须放在上下文中来读……要想真正读懂历史,我们还是要像华莱士所说的那样,坐下来仔细观察。华莱士了解,不论他在某一刻揭示了什么,下边总还有更多的故事。

——胡涌,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不亢不卑”是很美好的词,但在汉语传媒世界里不易看见……华莱士算是洋版的不亢不卑,却亦终成绝响,《60分钟》与一个年代,皆远去。

——马家辉,香港作家、文化评论人

一名好的主持人,要有做记者的经历或者是经验。像华莱士是从记者、编辑一点点干起来。这是特别难得也是特别必要的一个积累的过程。如果主持人只会在演播室里坐着侃侃而谈,你理解新闻的厚度就不太一样。

——水均益,中央电视台记者、主持人

2002年我在纽约CBS见到84岁的华莱士。我说:“您也许不相信,我把《60分钟》当教材。”他惊讶并问我对他的评价,我笑道:“Rude!(粗暴)”他哈哈大笑:“Rude but fair!(粗暴但公正)!”

播音专业实习自我总结范文第5篇

职业学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升学生的就业水平。若能使职校学生了解求职面试时应该注意什么,进而刺激学生思考如何做好求职准备这个大问题,那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所以,我把求职类节目《职来职往》引入课堂。选择这个节目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他求职类节目“秀”的成分可能更多些,《职来职往》比较沉稳,达人们的点评更为中肯务实。

操作

每期《职来职往》一般为一个小时,四位求职者,十八位职场达人,还有一位(偶尔两位)点评嘉宾。每位求职者会经历“上台亮相”“求职展示”“互动问答”“完成任务”“嘉宾点评”“最后争取”几个环节。

看好《职来职往》节目,不代表每一集节目或每一个求职者的求职过程都适合学生观看。有的求职者学历很高,阅历丰富,求职过程很顺利,这样一段求职视频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可借鉴性并不大,可以舍弃;也有的求职者所求岗位专业性太强,求职者和达人们所讲的内容学生基本听不明白,也不适合学生观看。

为此,我总是一次从网上下载多集《职来职往》,选中满意的片断后,修改视频文件名,注明是第几个求职者,而且一般会写上“核心”概念,比如实力、坚持、善良、真诚、梦想、浮躁、功利,等等。对特别满意、以后可能还会使用的片断,我会用视频剪辑软件进行编辑保存。有时,为了突出某个主题,比如,为了让学生明白“做好求职准备”的重要性,我从正反两方面选择视频材料;为了让学生感知对职场新人来说,人品比技能更重要,我会在一段时间里播放同类求职者的视频,以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在节目选择上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看过《职来职往》的片断后,回到家里会主动在网上或电视上收看节目。如果班里这样的学生人数多起来,且有的学生上课时总喜欢显摆,我就会避开近期的节目,有意选择过往的合适的节目,因为学生一般不会痴迷到找旧节目看的程度。这样就防止了学生看到自己熟悉的镜头,容易兴奋,然后干扰其他同学,影响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

选择节目是前提,如何使用是关键。

我一般在《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就业指导与创业培训》等课程中会较多使用《职来职往》。在学生离校实习前的一段时间,也会相对集中地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观看讨论。

视频材料只是一种教学资源,观看节目其实是为讨论做准备,它不是教学活动的替代品。观看过程中,我会根据需要随时中止视频播放,或让学生点评求职者出场亮相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或让学生尝试完成求职任务,或要求学生记录下职场达人的经典话语。无论求职成功还是失败,都让学生综合评述,探讨原因。刚开始时,我一停止播放,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抗议声:“老师,不要停,放下去,放下去。”甚至有学生摔书、趴桌子上睡觉以示不满。这时候,我会用俗语提醒学生:“唱戏的是才子,看戏的是傻子,为什么?”我也会警告学生:“这不是你家客厅,我们看节目是学习,不是打发时间。”对个别闹得不像话的同学,我还会沉下脸来痛斥一番。慢慢地,抗议声消失了。虽然有的学生开始睡觉,但总有学生参与讨论。

每节课,我要求学生至少记录五点收获和感悟。重点讨论点评一位求职者后,如果时间还充裕,再不中断地给学生观看另一位求职者的求职过程。

范例

周一上课,看3月14日《职来职往》。

白玉洁出场,说想求得一份与行政文职有关的工作。我先让学生猜测结果,S说求职失败,问理由,说是女人的直觉。W说,应该能成功,因为看她说话一套一套的。Z马上接口说,现在的人喜欢天然萌。

白玉洁展示了她当兵5年获得的奖章,四枚是“优秀士兵”,一枚三等功。点评嘉宾雷鸣说,“优秀士兵”奖章表彰的不是功劳,而是一种品质,说明她在部队能把本职工作做得很好。我点了暂停,问大家班里哪些同学也有这样的品质。虽然班里学生的学习成绩几乎都拿不出手,但还是有几个有自己的原则和分寸,能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

“职场正能量”环节,白玉洁选择了测试自己的“逻辑性”。题目是:取款机对应银行职员,以下与此类似的是:A 收音机对应播音员;B 售货机对应营业员;C学习机对应辅导;D读卡机对应售票员。

我问学生会选择哪个?学生思维能力不足的问题就充分暴露,只会猜却说不上理由。还好,总算有人说对了。

第二个测试,二十分钟内统计报纸某一版面的字数。白玉洁先问清要求,然后很有章法地进行统计,获得达人认可。此时,我提醒学生注意达人说的:“做事要有方法……最好的方法是在工作中慢慢发现的。”

“职面新未来”环节,一个职场达人问白玉洁,部队比较封闭,她怎么能够适应职场环境。白玉洁说,现在的部队很先进,能够学到很多,学习能力特别强。

白玉洁求职成功,一位达人说:“你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和方法。”我在此处发表议论:形成自己的一套逻辑和方法很重要。班级里比较成熟稳重的几个人,都是有自己想法的人。对不对可以先不管,有想法肯定比没想法强。

最后,我自己爆个料,白玉洁的学历有可能是伪造的,百度搜不到她说的“南京学院”和“河北政法大学”。问学生,如果白玉洁的学历真有问题,假如你是老板,你会录用她吗?

Z说,学历不重要,能力是关键,她有能力,学历造假无妨。

S说,这是品德问题,哪个老板敢用这样撒谎的人。

F讲了个故事:有个职员以身体不舒服为由向老板请假,然后和女友去海边玩。有人发生意外,这个职员挺身而出救人。有人拍下了这一段并在电视上播出,老板看到后辞退了这位职员。听完,大家想起以前讲过的哈佛图书馆的故事来。

大家分成两派,一派认为有能力就好,撒谎也是被逼的;一派认为人品很重要,撒谎的人不能用。

到下课时间了。计划下节课深入讨论一下:老板该不该给机会?如果不给机会,白玉洁有没有权利抱怨?什么样的老板愿意给机会,什么样的老板不愿给机会?

效果

期中考试时,我让学生写了一篇感受文字,摘录几则:

茅老师给我们看过很多期的《职来职往》,他经常会停下来分析其中的一句话或者其中一个场景,虽然有时候我感觉很不耐烦,但他的做法给了我很多的帮助。他对情景的分析让我慢慢试着去思考许多的现象和问题。

――董春红

我喜欢闫丽坤身上那种宠辱不惊、对过往一片云淡风轻的感觉。一个女人,在经历了丧子失夫后仍能乐观向上已属不易。更难得的是,无论做什么工作,她都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在她身上,我看到了职场女性的知性美。――刘萍

这个节目不仅给我们带来欢乐,还能让我们了解许多社会现实,让我们学到许多学校无法教给我们的东西。现在看这个节目,我最关注的不是求职者能否成功,而是关注他们为什么会成功或失败。

――朱轶男

……

在学生体会的基础上,我也帮他们总结了求职中要注意的事项,并写在一篇博文里:

看了那么多的求职者的求职经过,至少应该知道以下这些了:

第一,求职时注意仪容仪表,大方得体为要,自我介绍以及回答面试官问题时要有条理性、有针对性;

第二,求职前应该对自己的求职岗位以及所需技能有所了解;应该明白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与求职岗位的匹配度;

第三,相对技能和经验,求职者的学习意识、团队精神、责任心、诚实品质在求职时更为重要。

知道了这些之后,你要做的是:

第一,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某些能力。比如,上课主动发言,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比如,坐车时留意乘客的不同表情,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比如,每天坚持跑步以提高自己的体能并培养自己的毅力;比如,为自己承担的班级工作设定一个较高的标准……当然,学会技能是最根本的。

第二,主动地、深入地了解自己。比如,用文字为自己画一幅“自画像”,将自己的兴趣、特长、优点、不足都一一翔实地罗列出来;邀请家人、好友谈谈对自己的看法,给自己一些建议;征求一下老师们的意见;通过一些心理测试软件,了解自己的性格气质、职业倾向性……

第三,主动去获取某些相关信息。比如,本地有哪些求职平台,像靠谱的求职网站、人才交流市场;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岗位都分布在哪里,各单位都有什么门槛……

这些都是你可以准备的,你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或许,你现在最需要做的不是问老师应该怎么办,而是拿出一张纸、一支笔,把你面临的问题、需要做的事情一一列出来,然后行动!

播音专业实习自我总结范文第6篇

丁 柳

影视专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热门专业。这一专业之所以越来越受到学校、老师和家长以及学生们的青睐,是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潮流和人们的观念相一致的。人们对影视行业的崇尚,是近几年影视专业火热的主要原因,各院校顺应这种火热的需求,大力发展影视专业,从招生人数到专业设置每年都有所增长。而家长们大多认为,孩子选择影视专业,就很有可能进入媒体工作,这无疑为今后的就业选择了一条光明之路。然而,现状并不容乐观,扩招带来的就业危机每年都给一万多影视专业的学子们带来压力,然而这些压力和教训l并不影响后来者前仆后继地涌入影视专业的大潮中。

影视专业,如何定位?

影视专业的设置目前在各高等院校内很不统一,有的隶属于各校的艺术学院(系)中,有的隶属于新闻传媒类的学院(系)中,也有的设在文学院中,常常称为“影视文学系“或”戏剧影视文学系”等。

而各院校对影视专业教育的方向与目的也不一样,有的学校偏重于理论学习,偏重影视文本的读解,偏重影视美学的教育,如那些设在文学院下的“影视文学”类专业的学生,有着深厚的文学基础,理论与理解能力都很强,但往往缺少视听语言的学习与训练,也缺少实践的过程,最后只能是“纸上谈兵”。有的学校则比较注重实践,偏重技术的学习,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却忽视了艺术修养的培养。也有学校能将以上两者结合,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但这样的学校是非常稀少的。

艺术与技术,孰轻孰重?

我们知道影视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既需要一定的艺术修养,理论知识,也需要有技术的支持,需要实践的能力。而在当前众多院校的影视专业教育中,艺术和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总是难以把握。在一些高等院校中,部分因为对影视实践课不重视,或是没有足够的资金建设影视实践所需要的实验室,教师的教学往往只能停留于理论的传授和案例的分析,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而与之相反,有一些院校急功近利,把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置于首要、突出地位,而常常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对理论教育和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不够重视。这种只注重实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实现人的精神和价值的教育,从本质上只能说是技艺教育而非现代大学教育。在这种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后只能沦为高级“操作工”。

我们应该清楚的是,大学的教育不是学习技术的,当然,为了适应就业形势,一定的技术学习必不可少,但一味地追求技能教育的学校无疑最终将限制其发展。如何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不仅是教会他们一两门手艺,而是应该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大学是启发人智慧的地方,是学习知识,增长见识,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地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建立健全的心智,才能适应千变万化飞速发展的社会。

我国著名教育家潘懋元教授在他提出的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中指出:“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同时他指出:这种适应,应当是主动的适应,而不是被动的适应,之所以如此,是由人才培养的滞后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非同步性所决定的。

硬件软件,是否配妥?

在影视教育中,硬件即实验室的配备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一些学校因为资金上的原因或是对实验室不够重视,缺少教学必需的实验条件。开设影视专业必须要有的实验设备是摄像机、非线编机房,演播室等。很多学校存在机器不够用,或是机房安排时间不合理而导致多个班级撞车的情况。

优秀师资,何处引进?

影视专业的师资直接影响到影视教学的质量。目前,影视专业的师资来源至少有三种:一是影视专业的专职教师。这类教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与学术能力,并有影视片制作经验,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学生。但这样的教师数量并不多,我们只能在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以及传媒大学等屈指可数的一些高等院校中找到。

另一类影视专业的专职教师,是具有文学背景的教师。有些学校在建立影视专业时,往往会抽调文学院(系)的教师参与其中(或者有很多是直接建在文学院下的),这类的教师有着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与学术方法,其教学往往从影视美学、影视史等出发,但缺乏对影视本体的认识,即视听语言的概念,如果一个影视专业的所有任课老师都由这样的教师组成,那至少说是不全面的。

第三类影视专业教师比较特别,他们与社会媒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或是有过媒体从业经验,转行到学校,或是身兼两职,在媒体工作之余在高院兼任教职。往往这一类的教师受到学生和学校的欢迎,这是因为其身份的特殊性及社会对媒体工作者的认同心理。这一类的教师有着媒体工作经验,带来一些比较前沿和实用的知识,给学生一定的新鲜感和崇拜心理。但聘请这样的教师也有一定的弊端,一些媒体从业人员往往心浮气躁,难以安心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如果是外聘教师,身兼两职,在教学时间上也难以保证,随意调、停课,迟到,早退的现象时有发生。并且外聘教师存在着流动性大,难以保证教学正常进行的情况。这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知识积累的系统化,形成“一知半解”的局面。因此学校应该对外聘教师的比例有所控制,也许这些外聘媒体的教师更适合给影视专业的学生开设一些专题讲座,传授一些传媒的前沿论题和工作中的实战经验,而不是开设一门专业课。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扬长避短的选择。

招生就业,何去何从?

招生和就业,是一个学校考虑开办一个专业的两大问题,因为近几年艺术专业招生的火热,大部分隶属于艺术类的影视专业也因此在招生大战中硕果累累。然而,大规模的扩招在四年后的就业大潮中尝到了恶果。据统计,去年影视专业的毕业生有一万多人,而这类毕业生的就业地点首选为大城市,方向首选为媒体,这就形成了千万人挤独木桥的趋势。而问题是,媒体对人才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以2008江苏广电集团在全国大规模进行的校园招聘为例,其岗位要求应聘者学历为硕士及以上的占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在中小城市,进入媒体工作却并不完全靠个人的能力与学识,而是有更多的不公平竞争在其中。那么,这成千上万的影视专业毕业生将何去何从7

影视专业的问题还很多,学校应考虑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及教育资源情况,合理确定专业的发展规模,切忌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学校应不断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室的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而有效的探索,寻找突破点,迎接未来挑战。学校还应与学生、家长沟通,疏导其某些不合理的观念,媒体并不是影视专业毕业生的唯一出路,他们应该会有更多的选择。

影视教育专业性缺失谁之过?

李建刚

上周,因工作关系认识一位新朋友J。他是国内知名电影摄影师,现在也拍一些纪录片。在 电影制片厂工作了19年后,回到大学母校任教。回到母校当园丁,他一方面觉得这是人生一个不错的归宿,另一方面也希望毫无保留地把经验传给后继的学生。

昔目的母校几年前已经扩张为大学,英文中University的意思就是要综合一切。国内的大学现在都分若干学院,学院下分系,系下再分专业。他所在的学院有着一块金字招牌――影视艺术,据说从来不用担心生源的数量与质量。他觉得自己虽然刚刚开始教师生涯,但是凭着自己几十年的修炼,认真授课,不会有什么问题。作为本科高年级的专业教师,J直接指导创作课程。那意味着在固定时限内,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必须有能力创作出一部影像短片作品,借此证明他/她们之前对于专业教育的掌握与理解。

我和J聊得很投机,他说,几个学期下来,他发现一个奇怪的问题:学生虽然在本科一,二年级都上过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但是在他的课程上要动手创作时,却发现他们之前所谓的“专业教育”太不专业,表现为无知、混乱和谬误。J为人厚道,从不在学生面前讨论其他专业教师的水平,只能在自己的课上查漏补缺,苦口婆心,春风化雨,亡羊补牢。

J所说的问题,其实反映了目前国内影视教育中致命的一点――专业性缺失。奇怪了,难道国内专业的影视艺术学院/系/专业不能提供专业的教育吗?当然不是。如果他们都不行,那么热爱影视的学生岂不是都要自学成才不成?影视教育是一个大筐,可装的东西太多,如制片,编剧、导演、摄影、灯光、剪辑、合成、舞美、表演,录音,化妆、动画,评论……,都可以称为影视教育。但不论是哪一块儿,专业的学院教育有责任,也有能力为学生提供与未来职业匹配的技能。

J所说的现状,我深有同感。可能很多人会把专业性的缺失或诸如此类的问题归因为教育部在1999年开始的扩招政策。扩招的利与弊不去讨论,但是为了提供与扩招相匹配的师资力量,的确近年大量高学历、实践少的年轻教师入职。“秤砣小,压千斤”,年轻不能简单当成负面因素,年轻的好处很多。就影视教育而言,真正判定的标准是:教师自己是否够专业f如果不够怎么办?可以去看,可以去学啊。可怕的是当教师的自己坐井观天,画地为牢,不汲取新鲜养分,盲目创新。这种状态的恶果不用很长时间,只需三到五年,就会让人思想僵化,观念保守,而所谓的特色与成绩,不过是一叶障目,夜郎自大罢了。

目睹国内喧嚣日上的影视教育现状,碰上一个真正懂专业的好老师,真乃学生之大幸也。可惜的是,这样的老师实在太少了。J君说,虽然薪水微薄,不过,他还会像自己先前在母校的老师那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良心。

身在象牙塔・学生说

学生所关注的无非是几年的大学专业学习后能不能在社会上找到一个好工作,而社会告诉你为工作,你需要积累更多实力。然而这实力究竟应当到哪里去积累?学校?社会?其实俗话说的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不管是专业院校的天之骄子还是综合院校的莘莘学子,不管学校是否给你提供了足够的设备师资及实践机会,其实学校教给你的只是一种学习方法,如

王健

毕业院校:中国传媒大学

专 业:新闻学

毕业时间:2008年7月

职 业:自主创业(和同学合创网站“三生之恋网城”)

你们的课程设置是怎么样的?你觉得是否合理?理论课与实践课两者比例大概多少?课程设置基本合理,我们专业基本把电视新闻学院的课全学了。理论课与实践课交叉上,先理论,再实践,最后是总结。两者比例看什么课程了,如果总体来算,实践课程肯定比理论课程少很多,但只就专业课来说,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比例能达到2:1

那你们的教学硬件设施呢,比如摄像机,实验室等使用情况怎样?硬件应该算同等学校中比较好的了吧。摄像机实践时候用的是180P或190P,录音室的设备也比较专业,调音台好像是瑞士的,用的软件是Audio cut。实验室还算大,录音棚对编室非编室都是分组共同使用,我们新闻学就一个班,45个人,基本每人都有练习的机会。你们平时在外面实习机会多吗,自己找还是老师介绍?大多都是自己找,个人关系。你们同学现在工作情况如何?差不多有一半回原籍,其他还在北京工作。有跟剧组的,去电视台的,千龙网,北青报的,进公关公司的,银行的,不太一样。还有我,自主创业,呵呵。不过加上回原籍的,有超过三分之二做媒体。你觉得你们学校毕业生好找工作吗?都一样吧,不见得比同类别的学校好多少,工作都能找到,就是喜不喜欢,待遇高低的问题。对现在影视专业的在校学生有什么建议?应当在学好理论课程的同时,多在社会上找些实习,这样能在毕业和进入社会之间创造一个过渡期。

秦航

就读院校:河南师范大学

专 业:广播电视新闻

毕业时间:2009年7月

职 业:大四学生

你们课程是怎么设置的?你觉得是否合理?课程设置我们感觉很合理,专业课占60%。新闻方面有采访,写作和摄影,电视方面有录音摄像,后期剪辑和播音主持,还学了一学期的广告。专业课面很广,我们能学到很多东西,如果能再深入一点当然会更好。学校的教学设备如何?每人都能亲手操作吗?

基本每人都可以亲手操作,我们班29个学生分成三组分开上课。我们有图片摄影实验室,广播电视播音实验室,录音摄像实验室和音频视频编辑实验室,每个实验室都对学生开放,除了上实践课外,课外时间办一定手续就能用。你认为老师的教学效果如何?老师教得都很不错。我们如果有想学的课就会直接跟老师说,老师再向学校反映,学校觉得合理的话就会开。我们的老师都非常负责任,我们系的那些设备都是我们的专业课老师天天跑学校领导那儿努力争取来的。你们学到的知识是否是最新的?我们的老师都曾经在媒体待过,我们系主任米格智老师是中新社河南分社的记者,我们还有外聘的媒体人员,他们都是根据自身工作经验给我们教课,所以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说是最新的。你们是如何实践的?学习到的理论有没有及时实践?我们一般理论之后马上就实践,专业老师会相互协作,把不同课程的实践联系在一起,比如我们做一个节目,从策划,播音主持,摄像,录音到后期非编整个过程结束后,各科老师会逐一讲评,实践课一直是我们的重点,从大一到大四一直都没放松过。你们平时在外面实习机会多吗,自己找还是老师介绍?平时实习都是在寒暑假。我们现在的实习都是老师联系的,学生自己有关系的也可以自己找。你对自己以后的就业有没有信心?信心挺足的,因为我们学的面很广,到哪种媒体都不怕。虽然我们专业刚开办,规模还不是很大,但是我们的老师和学校很重视我们,我觉得我们的专业会越办越好。

缘于观念教育发展滞后于技术进步

张 清

DV时代您能否结合音乐和DV的发展历程,谈谈您所了解的影视传媒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钱锋 音乐和影视分别代表听觉和视觉。可以打个比方说:人的大脑是中央处理器,而人的耳朵和眼睛就是传感器,而一个完人的视听艺术是离不开这两样东西的。100多年前,爱迪生发明留声机,人类开始 记录声音,就是一大突破,后来用影像记录历史更是人类的一大进步。纪录片和影像作品等新的艺术形式的诞生,当然也就催生了影视艺术教育的兴起。人类进入21世纪,DV日益普及,当DV进入家庭之后,更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可以说现在的时代是数字记录的时代,DV的时代,数字意识日益普及,教学、科研、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数字技术,现在很多人包括我,每天随身携带一部照相机和录音笔,时刻记录生活。但是与影视技术的高速发展相比,影视教育却远远滞后于其影视应用普及的自身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社会的需求。

DV时代您觉得这种滞后源于什么?主要表现在哪里?

钱锋教育应当超前,至少也要同步于社会的发展,学校育人是育“未来的人”而不是“过去的人”,技术虽然发展了,但相关教育却跟不上,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很多学校开设的采访课只注重培养学生文字语言的采访技巧,而对他们视听拾音感和镜头感的训练却很少。这主要是观念问题,而非技术问题。所以现在影视教育的一大问题就是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只有这样,教育的力量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专业方向:影视专业应当更大众化

DV时代 近几年有一大批院校都设立了影视相关学科,但大多数都在综合院校,甚至理工学院,而非专业院校。您觉得扩招对影视教育的整体发展有什么影响?扩招和您所说的教育滞后有关系吗?钱锋随着DV的日益普及,影视这个专业应当向更大众的方向发展。扩招使更多的学生接触到这个行业,当然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比如成本投入,师资、设备的配比、生源质量、就业等,但是扩招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扩大学生规模的同时,有没有同步扩大师资、设备的配比,有没有及时调整教育的整体结构。

DV时代 我们知道您在2003年创办了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科技系。那么现在开办一个传媒院系的成本是多少?与以前相比如何?

钱锋现在成本肯定更高了。因为这个专业本身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它需要技术设备的持续支持。要办好一个影视专业,从声音,影像、前后期,到技术支持、图书资料添置,我个人认为没有千万是拿不下来的。当然要办个一般的,几百万也够了。

课程设置:DV课程应当设为公选课

DV时代 现在影视专业课程设置如何,是否合理?

钱锋 有的专业课程本身设置的很合理,很严谨,但却没有配套的教材,没有合适并充足的师资。而有的课程本身就不太合理,主要还是没有根据社会需求来设。影视专业应当向更大众的方向发展。让更多人掌握镜头的运用,把DV作为工具,记录社会素材,记录生活事件,这才是数字影像化时代。

我觉得像DV这种课程应当设为公共选修课,不一定只影视专业才上,其他比如数理化专业的学生都可以选。我们学院虽然没有影视传媒系,但是却有交叉学科,比如音乐教育系,美术系,教育技术系,信息工程系,影视艺术文学系等都有这门课。

DV时代先理论后实践的这种普遍的教育模式有何利弊,是否会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您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

钱锋理论与实践课应当交叉着上,理论、实践,再理论,这样学而时习之,循环往复才最合理,两者说通俗点就是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我的学生大一的时候就让他们接触机器:给他们话筒,给他们调音台,让他们去办一场音乐会,有的学生兴奋得很,上来拿起话筒就噗噗的吹,哐哐的敲,但是我不会立即去阻止,等学生自己摸完了,才跟他讲,话筒是不能这样敲的,并且开玩笑地说“只有的村干部才这么用”,之后再将话筒的发声原理,话筒为什么不能这样敲的科学道理细细道来:哦,原来声音是靠振动膜发出来的,机械波是这样转换为振动波、电波的呀……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设备情况:基本满足不了学生实践需要

DV时代当前影视传媒院系的设备能否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

钱锋 基本满足不了。实践课开得少,设备少,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讲是不符合的。学生从最基础设备的应用,一直到独立运用全套系统完成整个前后期制作的流程需要大量的设备。有的学校资金不足,有老师没设备,或者师资不够,有设备没老师,这种现象很普遍。

我现在正在筹备一个DV应用研究专项,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去教一些退休老干部怎么用DV,让学生去采访、记录这些老人走过的历程,听老人讲述他们的故事,一方面是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记录下这些老人的故事,记录下他们所经历的那段历史。

DV时代您做过海外交流学者,在实践这方面,您觉得中外的影视教育有什么不同?钱锋在实践这一方面,国内与国外有着很大的差距。就拿实验室来说,国内实验室定时开放,比较死板,学生接触的次数有限。而在国外,学校会告诉你这学期要做满8个实验,时间自己预订,实验室随时开放,但管理非常严格。有的学校还虚拟用钱,告诉学生成本,普通的设备多少钱,专业的设备多少钱,让学生自己去衡量借哪一种,培养学生的成本意识,让学生提早体会毕业后的工作状态。而且国外比如美国,二手和租赁市场都非常活跃,家境不好的学生甚至可以租卡带出去采访,而国内这种现象很少,主要还是社会需求不同。国外在设备不足的情况下还会与公司合作,而国内这一方面就做得很欠缺。

师资状况:老师自身应当注重学术创新

DV时代您认为国内师资状况如何?

钱锋国内的高校用人制度很虚荣,大多只引进的是博士生,不重视人才的梯队工作群构成。多数博士生实践少,有的老师所掌握的信息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且教材更新滞后,老师自己实践经验就缺乏,又怎么去教学生实践呢?老师自身应当注重学术创新,在国外,学校要求老师在教学之外还要开设讲座,考察老师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而且没听说过老师上课的时候只拿一本教科书上课。我认为选老师应当像去医院看病一样,医术好,找你看病的人就多;医术不好,没人选就只能下课。

DV时代传媒机构介入传媒教育有什么利弊?会不会对您刚才所说的情况有所补救?钱锋传媒机构应当介入传媒教育,而且利肯定远远大于弊。老师及时到社会上充电,才能回到学校更好的教学生。这方面学校应当借鉴军队的用人管理模式,要讲究人才匹配,形成人才梯队。上一个连,就得配一个炊事班,作战的时候前有侦察兵,后有后勤兵,两者配合才能完成战斗任务。老师深入传媒第一线,了解了行业最新的动向,摸透这个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能回到学校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并把最新的理念和技术带给学生。学校与社会互动,吸收新鲜血液,才能使学生接触最新的知识和技术,才能有效避免学生与社会脱节,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在国外,比如美国Stanford(斯坦福大学)有很多教授就是公司大老板,有很多工程师也做老师,它的教育结构鼓励老师去做兼职,只要按校规管理合理纳税耕行。

DV时代您所教学生的就业情况如何?

钱锋 还好,只要不懒都有钱挣。我现 在主要是做研究,指导学生作科研,提高他们就业和自主创业能力。本科生这方面就是给他们做一些比较前端的讲座。音乐这个领域细分市场很大,像音乐治疗,新媒体音乐,汽车音乐,功能背景音乐……。比如北京奥运会把音乐治疗引用到运动员身上,效果非常好,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就想把它产业化发展,这样音乐治疗这块领域在中国又会有所拓展。其实一切都是围绕社会需求出现的,一旦踏入一个领域,你就会发现市场。影视专业的学生除了可以进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也可以选择其他领域比如法院,图书馆,街道办事处,医院等,这些领域也需要摄像师,录音师等人才。

DV时代您觉得近几年传媒教育发展情况如何?

钱锋 近几年中国的影视教育可以说是蓬勃发展,整体水平还是有所提高,但还是远不及社会需求。这里面主要还是一个观念的问题,近几年我国影视产业不断发展,现在社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能动手实践的人才,而不是只空懂理论的人,这些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也迫切需要我们的影视传媒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变革。学校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重视社会的需求,了解社会的需求,并满足社会的需求。

艺术和技术的结合――访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姚国强处长

李兰俊

编者按:“影视”和“传媒”到底是不是一个概念?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很多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疑惑,包括新闻专业出身的我在内。以前我总是认为影视只是传媒的一个部分,直到见到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处长姚国强教授,这个疑惑才终于被解开。

DV时代近几年,影视行业发展很迅速,取得的成绩也很明显,但是在大众的意识里对这个行业还是很陌生的。比如很多人都分不清“影视”和“传媒”的区别,您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

姚国强其实影视和传媒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主管科研处工作,对这点还是比较清楚的。从高校教育系统来讲,学生受教育的门类主要分为十二大类,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和管理学。而门类下面再分就叫做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是文学门类下面并列的一级学科。新闻学和传播学是新闻传播学下属的二级学科,其中传播学也就是我们俗话讲的“传媒”:而电影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是艺术学下属的二级学科。从这就可以看出,影视和传媒是分属文学门类下不同的一级学科的。

DV时代能不能谈谈您所了解的影视教育的发展历程?

姚国强关于影视传媒教育发展的问题,传媒方面我不是很清楚,但影视教育方面我倒是可以说说。我们学院是在京所有艺术院校中唯一获得教育部评估和党建评估双评优的艺术院校。学院到2010年就有整整六十年的历史了,据了解是在京艺术院校里最早建立的学校,始建于1950年,最初叫电影表演研究所,后来改为中央电影学校,1952年院系调整和南京金陵大学播音专修科与苏州美专动画专修科三校合并成电影学院,1958年北京电影工程学院成立不久并入为北京电影学院的电影工程系。期间,把北京的艺术院校合并成为“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当时电影学院占用的是农学院的校址,1984年后才搬到现在的校址。我们学院的发展经过了三个历程,最初是文化部部属院校,到了1986年国家调整电影管理体制时把电影局整体划转到当时的广播电视局内,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2000年后我院又划给了北京市管理,成为了北京市教委下属的市属院校。当年属于广电部直属的传媒院校有北京广播学院(现在改名为“中国传媒大学”,现归属教育部管理),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现在改名为“浙江传媒学院”,归属浙江省教育厅管理)、山西广播干部管理学校(主要是培养在职干部,现归属山西省教育厅管理)和北京电影学院。当时我们国家高校的一些影视专业名称是各叫各的,不太统一。如导演等专业有的学校叫电影导演,有的叫影视导演。我印象中98年以后教育部颁发了规定,将全国相同专业的名称进行了统一,比如我们原来的“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后来被统一改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艺术类“)电影美术专业”改成了“广播影视戏剧美术专业”等。

DV时代 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评价一个艺术高校的教育水平?

姚国强我认为应该从师资、教学设施、专业设置、学生结构、毕业分配等多方面来分析,最后得出一个量化比例。因此,最好是把全国不同院校中的相同专业设置方面的东西都拿来,把各种指标作一个统计学的调查。调查完之后,以某个学校最高的那个指标数为百分百来衡量别的学校的相同指标来看差距。这样就量化了那些我们定性分析所看不到的数据。比如对教授教学水平的分析,可以从学历、学位,外语水平,教龄、学术成果等多方面去对比,尽量去量化有关内容来进行定量的分析。在各大艺术院校的专业发展竞争中,我们要讲究对策研究。要研究你的特长是什么、你的弱点是什么,我们应该用古代“田忌赛马”的策略去牺牲局部以赢到最后。

DV时代贵校的教学硬件设施如何?

姚国强电影学院的硬件设施应该算是全国最好的了。我院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件数截止2006年底为8513件,总价值近2个亿。学院的这些教学仪器设备中,不仅有教学用的计算机和各种服务器,而且还有各类音视频计算机工作站和高清电影非线性后期特技编辑系统,至于各类电影摄影机、数字电视摄录一体机、高清晰度演播室录像机的数量和质量均占亚洲领先水平。

DV时代贵校实验室的使用率如何?

姚国强我们实验室的使用率我觉得应该是百分之百的。我们学院很重视学生的社会创作实践工作,一般大学的实验室在假期里都被关闭,十多年前我们学校也是这样的,但后来我们慢慢意识到学生是我们的宝贵资源,如果不把学生锻炼好,等他们走出校园就做不出成绩,那就是我们学院极大的损失了。我们的学生如果拍一部电影就会成立一个正式的摄制组,而所有的影视设备都由学校提供。我们拍电影的胶片大多由依斯曼一柯达公司提供,因为我们学校和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要求学生每年拍摄一,二十部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制作的35mm胶片,16mm胶片和数字高清影片联合作业。这些作业的设备都是由学校投资的,学生不用出一分钱。

DV时代学校的设备能不能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学生的实践如何?

姚国强我们学校的设备虽然很多,但对于渴望电影创作的学生来说还远远不够,还不能完全满足他们艺术创作实践的需求。我们学院如此,国内别的学校就更不用说了。我们学生在创作时是很积极主动的,自己选题、自己动手拍摄,因为学院从成立之初就是一个很注重艺术创作实践的学校,所以我们学院始终把学生的艺术创作实践放在第一位。这样注重实践,得到的效果就很好。学生创作的很多影片在国内外很多大赛上获过奖。我们学院以及我们做老师的责任就是不断地为学生创造艺术实践的机会,为他们搭起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让他们毕业后很快就能进行创作。

DV时代您认为先理论后实践的教育模式有何利弊,是否会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

姚国强理论与实践应该如何安排,具体应该看课程的教学内容。比如电影学系就要先学懂理论后再进行社会实践,而文学系也是要先学理论然后实践的。因为你如果不先给学生们讲授一些编剧的技巧就让他们去编剧本,那他们写出来的东西肯定就不能看。至于是否应该先进行实践然后再理论培养不好说。因为我们学校是艺术院校,招收的学生都是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一般都在某些方面实践(创作)过。所以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在我们学校是不存在的。别的学校我就不好说了。

DV时代 学校是否有外聘媒体人员7传媒机构介入学校教育有¨么利弊?

姚国强外聘的媒体人员也有,但是不多。今年我们引进了一些老师,其中有一位是当年从我们学校毕业后一直在中央电视台动画部工作的专家:还有一位是我们从北京电影制片厂引进的一级剪辑师;我本人其实也是学院在1997年从社会艺术团体引进到录音系的教师。当然,我们也请一些知名的社会人士来我们学校担当客座教授,举办一些“学院大讲堂”之类的专业学术讲座,很受学生们的欢迎。从五年前到现在,我们已经办了50多期的“学院大讲堂”,请的都是社会或艺术界的知名人士,不仅有电影界的、电视界的,还有各类影视传播媒体界的专家。但是好像传媒机构类的介入不多。因为我们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以电影学为主,广播电视学和其他学科为辅。当然我们也很欢迎社会传媒机构的介入,至少我们可以通过传媒机构的这种社会平台给我们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我个人认为传媒机构介入学校教育的利处就是可以拓展学生们的艺术眼光,学生最终要面临的是社会,不可能一辈子呆在学院的“象牙塔”里,我们必须让学生知道社会的真正需求和时展的脉络。其实传媒机构和学校的合作是一个共赢的摧施,比方说机构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同时学生也会给机构提供各种艺术创意,给机构带来社会和经济效益,这就实现了双方的共赢。我们学校现在和电影频道已建立了十分紧密的合作关系,学生的毕业作品在拍摄完成以后提供给他们审看,如果他们觉得达到了播放的标准就可以在中央电视台正式播出。弊处就是如果学生自制力不强的话,很容易被外面的世界搞的眼花缭乱,把握不住自己,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影响自己的学业。

DV时代你们学校培养学生的方向是倾向于艺术还是技术?

姚国强我觉得是艺术加上技术。但具体到哪个专业可能偏重程度会不一样。比如编剧和表演,更需要的是艺术灵感:而摄像,录音和动画设计等专业,就首先需要注重技术操作的培养。由于我们是高等艺术院校,所以招进来的学生都是有艺术特长的,因此对学生的培养肯定是把艺术放在第一位,从各个方面用各种手段来挖掘学生的艺术潜力,激发他们的艺术灵感。但达到高艺术水平的前提是你必须得具备一定的技术手段。比如你拍影片不知道摄像机应该如何使用的话,你怎么能够拍出好的片子呢?所以说,艺术和技术的结合才是我们学院培养学生的主流方向。

数字影视教育给学生一个职业――访北京数字影视学院校长郭翔

李兰俊

DV时代北京数字影视学院是培养专业数字影视策划与制作人才的机构,您创办这所学校的初衷是什么?

郭翔我以前是搞胶片的,那时候我直坚信胶片的魅力是无法取代的,现在也有很多人认为无论数码技术发展如何迅速,它也永远取代不了胶片。但现在的客观事实使我们不得不承认:数码科技的发展确实给从事影视行业的人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以前用胶片做一个片子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人力、物力,而现在我只要有一台摄像机,一台电脑就行了,我一个人可以干完所有的事情,而且效率也高。科技在发展,我们不得不接受现实,搞了这几年的数字影视我感觉挺好的,胶片能做到的数字也能做到。那时候毕竟数字科技还不是很流行,普通大众对这行的了解还很少,更不用说拿它作为职业了,所以我们就开办这么一个院校,目的就是把数字影视作为一个职业推出去。

DV时代像北京数字影视学院这样的影视职业教育机构现在有多少家?

郭翔 目前像我们这样培养影视全流程的影视学院在全国独此一家。其余的类似这样的学校只是培养软件技术的运用,不是全方位的综合性影视人才。近几年,随着数字科技的不断进步,影视行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看中了这个市场的潜力,不断尝试去办影视院校。除了技术的进步因素,还有就是人们观念的变化。以前,人们总是感觉好像影视离自己很远,对这个行业没有太多的关注。随着专业影视设备越来越普及,现在人们已经接受并试着努力去进入影视行业。但其实要真正办好一所影视院校会很难,它不止需要充足的设备,优秀的师资,科学的管理理念,更需要用心去维持。

DV时代办这样的影视院校所需的成本是不是很高?

郭翔很高,因为影视院校不同于一般的院校,它需要很多的高科技设备:摄像机、电脑,编辑机、各种实验室等等。要想把教育搞好,能让学生切切实实学到东西,必须要配备好的设备,这样花费就更大。一般的影视院校都很难配备一套完整的影视设备,没有好的设备就会影响教学水平,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DV时代学校的师资怎么样?老师的来源是什么?是否充足?

郭翔我们的师资很好,很充足,老师有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影视剧组等资深教师15名,有来自英国的多媒体艺术博士聂伯纳、奥斯卡奖提名摄影师赵小丁,知名第五代导演夏刚、北广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张光北,北京电影学院特技教研室教授刘晓清等等,他们中有些是客座教师,有些是专职的。我们还开办了“电影百事影视名家系列讲堂”,请一些有名的导演,摄像师等给我们的学生上课,每月一次,下期我们准备请《亮剑》的剪辑师来。

DV时代 老师的教学质量如何?怎样对老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考核?

郭翔 关于老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考核,我们有专门对策,就是学生给老师打分,如果老师做的不好,学生觉得没有学到东西,学校就会请老师“下课”。这一点与国家高校不同。我认为,职业教育主要就是弥补了大学教育里的“做到”环节,如果你想要得到,就必须要做到,你只有拿行动去证明自己,你才能得到你想要的。

DV时代 贵校招聘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郭翔 我们招聘老师时要看的就是你有没有自己独立完成的作品,我们原则上不会要刚从大学毕业的研究生或者本科生,不要只会空讲理论的人,我们要的是能踏踏实实干活的人,只要你有能力,有在社会上被认可的作品,能把自己积攒的财富教给学生,我们就要你。

DV时代 学校现在有多少学生?招收学生的标准是什么?

郭翔 学校现在有三百多个学生,我们招收学生的前提就是你必须从心底喜欢这个职业,没有基础没关系,只要有想法、 有心就行。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我都要求他们自己动手去做,必须要有作业,要有自己的作品。这样,你毕业去找工作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给人家看。

DV时代授课方式是怎样的,

统一授课还是按学生的知识层次分班授课?学生的课程都有哪些?高清课程占多少?

郭翔都是统一授课,不管学生的基础如何,以前是否学过,我们都从最基础的知识教起。我们安排的课程很全面,从前期的编剧,灯光、拍摄,到中期的剪辑处理,再到后期的包装,我们都设有相关的课程。我们用的摄像机都是高清的,可以说高清课程占百分之百。

DV时代学生的实践课和理论课的比例是多少?理论知识跟实践是如何结合的?

郭翔 实践课占百分之七十,我们很重视学生的实践,学生一学完理论知识就让他们马上实践,我们有专门的实践课,学生在课外时间也可以自己拿机器出去拍摄,理论跟实践脱节的情况在我们这可以说是不存在的。

DV时代学生是怎样进行实践的?

郭翔 学生的实践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自己拍片子。从确定选题,拍摄,剪辑,到后期处理,所有的步骤都得自己去做,老师审核,最后把作品交上。其次,我们学校会跟一些与我们签订的用人单位,像剧组,电视台的栏目组去沟通,让我们的学生亲身体验一下一个栏目、一部电影是如何完成的。10月10号我带领我们学校的新生去北影厂摄影棚,到中国著名导演夏刚拍摄的经典京昆舞台电影《桃花扇》的拍摄现场亲身体验。再有,我们会不定期举行一些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去参加,我们的学员有很多在全国举办的视频大赛中获奖。

DV时代 您认为现在影视行业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郭翔 现在市场最缺综合型人才。比如说,你会拍摄,也会后期编辑,最好还会开车。这样你一个人可以干几个人的活,用人单位需要的就是这种人。我们对学生进行训练的时候,从编剧、创作,到后期,再到包装,每一个流程学生必须都得学会,而这一串流程里又必须有一个是很专的。这就是“一专多能”!

DV时代学生就业情况如何?学校如何推动学生的就业?

郭翔从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的就业情况还是很好的,像中央电视台十套《人物》栏目组、《纸醉金迷》影视剧组,业内比较权威的光线传媒集团、国务院新闻办五洲传播中心等影视名企都有我们的学生。用人单位方面认为他们动手能力强,能马上上手,而这正是他们所需求的,也正是市场所需求的。我们有专门的就业部,随时反馈学生在就业单位的情况,反馈各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会根据市场的反馈合理地作出教学调整。我们每三个月会给学生上一节职业素质课,请一些用人单位代表来给学生讲一些就业方面的知识。这样学生就会知道这个时代到底缺乏什么样的人,他们要怎样做才能被社会接纳。

DV时代您认为中国的高校教育和民办教育的区别在哪?

郭翔 首先,高校门槛儿太高,想进大学文化课就必须得好,这样就导致很多文化课低但很有特长的学生被拒之门外。而民办院校的门槛儿低,正好为那些文化课低但很有天赋的学生敞开大门,让他们能学习自己喜欢的,出去之后能有一技之长。中国当前的教育模式是一种素质教育,而不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高校在大学期间为你提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但至于毕业之后是否会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任何大学都无法保证。大学是素质教育,而我们是给你一种职业,出去就能用的职业。职业院校要想能生存下去,就必须重视教学质量,因为你没有国家的支持,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教学质量,让我们学校的学生走向社会立即可以有稳定的职业和高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的薪资。这样学校才能一直办下去。

DV时代您对当前的职业教育有什么看法?未来高校教育和职业教育会共处一个什么样的局面?

郭翔我觉得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种趋势,大势所趋嘛,肯定会有越来越多像我们这样的学校出现。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影视教育会越来越受重视,无论是高校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得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影视教育才会越办越好,中国的影视行业才会整体有所进步。

教育,就是要对行业负责任――火星时代动画学院对中国动漫教育的思考

火星时代

火星时代集团自1999年起创建,自主的业内知名品牌“火星人”从1995年延续至今,已有10年的历史,也正好是CG产业在中国的10年发展历程。集团涵盖了全部的CG领域项目,集影视动画的设计制作、专业培训、教材出版,网络媒体于一身。火星时代网()是集团旗下全球领先的中文CG网络媒体,网站自2002年成立以来,一直以致力于为CG行业服务,目前已经拥有百余万专业的影视、动画、建筑、平面等行业会员,主要由CG领域的从业人员和各类艺术院校的在校学生以及广大的社会CG爱好者组成,是目前世界最大规模的CG网络媒体。

影视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影视动画是我国重点扶持的行业之一,中国影视动画的发展也是必然的。随着国家对影视动画产业的支持,在全国各地影视动画的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从事影视动画专业的学员数量也在成倍增长。虽然从事动画影视的人员数量每月都在增长,但是目前在我国,这个行业依然呈现出人才紧缺的局面。

教育,就是要对行业负责任。动画学院从一开始做培训时,就抱着教育的心态和对行业的尊重。这一点也许是国内其他培训I机构无法比拟的。国内许多培训机构的建立,一开始只是作为制作部分的补充而衍生。

由于我们一开始就抱着“既然要教,就要全部教给别人”的念头,发展到现在它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教育理念――“责任、爱心”。本着帮助更多的人实现梦想,希望为中国动漫的发展,为CG动画人才的培养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师资队伍:对教师负责就是尊重影视教育行业

优秀的品质源自完善的教学体系。火星时代动画学院先天具备图书优势和教学优势,制定了成熟的优秀教师培养机制,拥有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所有教师均来自制作一线,有极高的技艺水平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不过,并不是每一位技术超群的制作高手都能成为火星教师。因为高手并不等于好老师。

对教师负责,就是尊重影视教育行业。所有老师在上岗前都会接受全面培训,不仅在知识结构上要比一线的高手更具系统性和深度,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研究科学的教学方法,必须懂教育心理学。经过严格考核,反复听课,反复试讲后才可正式上课。

我们一直牢记:我们是在做教育,而不是商业机构。一直以来都有众多CG爱好者问火星为什么不开分校,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火星特别重视教师品质。很多机构纷纷表示想和火星时代合作培训,都被婉言谢绝了。因为真正优秀的教师并不多,如果盲目开分校很有可能无法保障火星一如既往的高质量教学品质。

课程设置:真正的教育要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

真正的教育必须做到企业有所需,学校有所教,人才有所供。由于有强大的就业平台,火星时代一 直保持与国内三千多家企业联系,不停收集用人单位的真实需求。还有专门的教研室会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和改进课程设置。

目前,动画学院总共设有26门课程,这里面包含了从Max基础、专业到高级应用,室内表现、室外表现,MAYA技术等等,几乎涵盖了CG领域的方方面面。每个月都有新班开课。最短的为期一个月,最长的八个月。 课程根据行业特点分为影视动画、建筑动画、影视广告(Maya/Max)四个方向。设置长期班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零基础开始,通过学习达到就业要求。比如,Maya影视动画片长期班,首先让学生从艺术理论方面入手,然后在教授软件技能的同时,贯穿运动规律等理论知识的集合应用,最后进行项目实战训练。这个环节完全按照公司标准流程分工,培养出来的学员不需要公司实习就可以直接上岗成为一线制作人员,大大缩短了人才和制作公司的磨合期。

学生就业:教育就是帮助更多的人实现梦想

对于火星时代的老师们来说,最欣慰的就是看到自己的学员学有所成,实现自己的梦想。

为了帮助学生顺利的就业,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动画学院建立了动漫培训,就业服务一体化机制,保证由专人负责的学生就业办公室,能够帮助大量学有所成的学员找到理想的工作,并且这项服务是终身制的,也就是说,只要是火星学员,就可以终身推荐。为此,火星时代网建立了强大的网络资源,建立企业黄页频道、建立网上人才招聘频道,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就业平台。

学院还会定期举办人才招聘会,专门针对动漫人才。把用人单位请到学校来,这成为行业内的首举。参加招聘会的企业大都是国内著名影视动画制作机构,不仅仅是学员,众多动漫爱好者和动漫从业人员都可以慕名前来参加。

目前,火星时代的学员已经广泛分布在国内各大影视动画制作机构和电视台,包括CCTV,BTV,东方卫视,阳光卫视,光线传媒等国内知名电视台和CG公司,并逐渐成长为中国CG业发展的中坚一代。2008年,火星时代的教育硕果累累:许多长期班的学员在校期间就被企业预订:刚毕业的学员作品三维版《哆啦A梦――奇幻眼镜》、《祖国版变形金刚》,《圣斗士星矢》,《建筑也摇滚》等等,一放到网站上就掀起三维动画热潮,分别被网易,新浪,优酷、56网等各大网站热烈报道,被东南卫视、厦门电视台等报道,引起广大网友的热烈反响和支持。

火星图书:要让读者感受到教育家的胸怀

火星时代也一直致力于计算机图形图像教学软件和图书教材的研发与销售,已有逾10年的历史和经验。早在1994年,国内还没有几个人听过“三维动画”、“CG”的时候,火星时代就出版了第一本三维图书《三维动画速成》。当时三维软件刚开发,国内只能找到几本类似帮助文档的图书,所以这本书的诞生就具有启蒙意义。所谓启蒙,并非仅仅因为是“第一”,更是因为它极高的品质和教育思想才决定了它的启蒙地位。无论从知识量,还是从解说细节的详细程度,它都能让读者感受到教育家的胸怀。

火星时代之后又推出“火星人”、“新火星人”、“火星课堂”、“白金手册”、“大风暴”等多个图书多媒体教学软件品牌,内容涵盖三维动画、影视后期、平面设计等相关领域;促进了国内CG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扩大了品牌在业内的影响力,被誉为“中国cG图书第一品牌”。这些图书持续影响了好几代CG从业人员和爱好者,行业里的高手前辈相当大的一部分人都是看着“火星”的图书成长为专家级好手的。火星时代网:教育最重要的精神就在于奉献

提到火星时代不得不提的就是资源丰富的社区交流网。7年的风雨历程,火星时代网一路走来,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中文数字艺术交流社区,目前拥有百余万会员,平均在线人数已达7000余人。一直秉承学习、交流,分享的原则,目的是能更好的带动整个CG行业的提升和健康发展,带领民族CG行业的发展。

“种花的人和闻花香的人,哪一个更快乐?这不需要疑惑,两者都会共同快乐着,既是在种花,也是在闻花香,火星时代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实现着一度为自己定下目标,这确实是一个快乐的结局。”这句话是火星时代社区的资深版主――糖豆儿秀秀在火星?周年的时候写下的。

她的这段话不仅仅是在说火星时代网,也是在赞扬广大的火星CGer――那群活跃在论坛的身影。他们不辞劳累的解决问题,讨论方案。很多人的CG之路就是在这样一个分享的平台中开始的,一步一步,从菜鸟到精英,从看帖到发帖。

教育最重要的精神就在于奉献。火星时代正通过不同的方式未带动CG人,带动CG行业。火星日、火星周、CG盛典……无一不在刺激整个中国的CG爱好者,提升他们的水平,促进中国CG整体水平的提升。这是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今年,火星时代又全力推出了CG视频、CG图库、CG人才等新模块,也都是为了中国CG行业能有更好的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免费的教程、免费的资源、免费的招聘信息,这一切的一切还是为了CG行业的明天。

海外印象培养具有真正能力的艺术人才――日本大学艺术学部影视教育散记

李建刚

2008年10月8日清晨9点30分,我们乘坐国航CA925班机,从北京起飞,2个小时50分钟后,飞机降落在东京成田机场。成田机场看上去简洁而朴素,与首都国际机场明显不同。我们看见很多辆工作车天蓝色的车皮已经斑驳,露出黄褐的锈迹,却没有一丝灰尘。19度的地面温度穿T恤足已,地上有少量的积水,似乎刚下过雨。我把手表调快1个小时,现在是东京时间13:45分。

日本大学,可以理解为对日本许多大学的统称。不过,我们要去的地方名字就叫日本大学,英文是Nihonuniversity。中国传媒大学每年和日本大学艺术学部(学部包含若干系,系下面再分专业。学部的英文为college)有交换教师讲座项目,我和另一位老师有幸各安排三次不同主题的专题讲座。

日本大学艺术学部(Nihon University college of Art),成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1年,最初只有美术系(Department of Fine Arts),放在文法学院内。随着其追求艺术与创造的理念的发展,逐步成为日本综合性的有广泛影响力的艺术学院,现在包含八个系,分别是:摄影(Dhotography),电影(cinema),广播电视(Broadcasting)、美术(Fine Arts)、音乐(Music)、戏剧(Drama)、设计(Design)和文学艺术(LiteraryArts)。中文所称的影视,日文中分别对应“映画”和“放送”。两种艺术的物理基础不同,决定了其表现和传播方式的不同,也决定了其截然不同的学科体系。而所谓“放送”,可以理解为电波传播出去,收集回来,可以涵盖广播、电视及其他许多媒体,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

日本大学艺术学部在日本国内享有很高声誉,是很多日本学生向往的大学,学费也比较昂贵。放送学科四年级的留学生小曾,来自北京,他说,一年的学费是120万日元,大约合人 民币8万多。国内很多人认为只有中国留学生才需要打工,如在餐馆洗盘子,在超市摆货、收银,其实大多数日本学生同样需要靠打工挣钱,除非家里非常富有。在东京,大学生每小时打工薪水一般是1000日元,一个月至少需要挣出10万日元的生活费。因为日本的大学是不提供学生住宿的,所以房租,吃饭和交通费用是主要的生活支出。而日本年轻劳动力缺乏,只要语言上过关,打工并不难找。

日本大学是一所私立大学,艺术学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小班上课,老师和学生可以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学院内八个学科体系,相互协作,为学生技能训练与兴趣培养提供扎实基础,尤其强调实践技术的学习(Practical technique),很多教员是所从事领域内的知名艺术家,担任着学科领头人角色。

放送学科的桥本孝良教授曾访问过中国传媒大学多次,我和他有数面之交,老朋友见面,自然格外亲切。我问到桥本先生,现在技术发展很快,放送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如何判断新技术融入课程的程度7桥本说,技术的融合是社会现象,学生在毕业之后会被要求拥有广泛的知识和技术,在校期间还是应该着重掌握基础的东西。因此,大学的课程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上掌握好平衡,这意味着在“软”与“硬”的艺术之间保持合适的关系。大学真正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真正能力的艺术人才,而许多取得成就的毕业生的成功正是来自于这样一种教育环境的熏陶。

日本大学艺术学部强调一种综合性的学习与训练,这从他们在八个分设学科的结构上可以充分体现。学校也积极推荐各系相互协作。例如,摄影系和美术系可以在环境/背景设计上合作:放送系与戏剧(Drama)系可以在公共演出上配合。在这类案例上,学生可以分享专业知识与技能,横向拓宽,发展实践能力。学校非常鼓励不同系的学生相互交流,无论在教室,社团还是其他场所,绝不将学生限制在本系内沟通与活动。因此,在平日的课程讨论中,学生们可以彼此激励与启发。

除了专业课程之外,学校提供丰富的选修课程,主要是文学艺术,立足于国际视角的艺术探索和语言类课程。学生也可以跨系选修。

电影系将自己的使命描述为,寻找影像的新的可能性,从新一代群体的视角探求影像文化,强调艺术创造与信息沟通。电影系山田教授问我们,中国传媒大学的理论课与专业技术课如何授课?他认为理论课和专业课应由不同的教师担任,而他自己则重技术,重专业,关键是做出好作品。

他的这种观点在日本大学电影系是有代表性的。我们在参观他们实验/创作设施时深刻感受到这一点。这既是学生就业压力所迫,也是坚持艺术学部成立之初所确定的创造精神。我们旁听了制作技术的课程,上午是一节理论课,(一节课90分钟,国内一节课为50分或60分钟),下午是在录制场景现场制作。学生分为现场制作组,转播组和导播组。拍摄的脚本由老师提供,每年修改或更新。同学按脚本完成制作。我看到老师站在一侧的角落里,仔细观察学生的行为。学生们在场上忙个不停,导演、演员、摄影、录音、转播、导播……,一个不落。老师偶尔走入现场给予指导,必要时亲自示范。

我很好奇,这是几年级的学生?因为我看到现场学生双机位Betacam摄像机拍摄,使用滑轨、推车和吊杆拾音,他们的操作专业而有序。山田教授介绍说,本科生在二年级时学习专业理论和操作,三年级开始独立制作,换句话说,三年级主要是在制作现场上课,老师重在指导。四年级时,学生搭班子,在10个月的时间完成3到4部短片作品,拍摄设备为16毫米胶片和BetacamSP,如果是纪录片,会使用HDV。放送学科专业课的安排时间也和电影系大体相当。

日本大学艺术学部分为两个校区,一、二年级的同学在所泽,电车(我们说的轻轨)车程距东京近1小时,三,四年级的同学在东京市内江古田校区上课。电影系为学生课程和大四作品提供16mm摄影机,Betacam sP和HDV的免费使用,胶片要由学生自己去富士或柯达的胶片公司购买,系里提供免费的胶片全系列冲洗设施(这一点在国内可能还没有大学能够做到)。我们在冲洗机房内,看到日本最早的东宝电影厂的老式摄影机,作为“古董”和最新的冲洗设备摆在一起。

课程之余,我们观看了电影系这两年学生的三部作品。第一个是来自内蒙的留学生小王和其他日本同学合作的16mm短片――《画板》,小王担任摄影。整部片子10分钟,拍摄用了1周时间,制作周期3个月。由于要租赁拍摄场地和雇校外演员,费用支出约60万日元(由学生自己支付)。观看的另一部科幻短片――《Interspace》,描述一个高中生与父母的矛盾,以及自己航天员梦想与现实升学压力之间的痛苦选择,费用支出约200万日元。第三部是一个20分钟的纪录片,拍摄的是一户日本人家的雪山旅馆,拍摄地点在瑞士阿尔卑斯山脉的一个峰顶上,拍摄时间选为当年的1月,3月,7月,10月,风格朴素,制作流畅,反映出制作者扎实的专业基础。

学生不同的发展方向在各个系里是通过专业课程系列来确定的。例如电影系的课程设置为:电影理论与批评、脚本/剧本写作,影像制作,表演,摄像与录音;而广播电视系(放送学科)的课程系列为:广播节目制作、音响技术、脚本/剧本写作,影像技术,广播电视广告制作、电视节目制作、主持、大众传播。学生一年级接受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二年级开始选择专业,他们称为“专攻方向”。这种方向通过课程系列来组织,每个课程系列在二,三,四年级呈递进式前进。不同方向的学生在同一个系内可以学习其他方向的知识,不同系的学生可以在不同学科之间互动。这种学科系统化的巧妙设计让学生可以获得较为饱满的知识结构。

日本近年来出生率不断下降,这直接影响到学校生源。日本大学作为私立大学,也难逃其困扰。艺术学部在学科发展上积极拓展,一座新的大楼正在建设之中,三年后建成。艺术学部的野田部长向我们介绍说:“为了腾出工程空间,我们现在的教务部门都在临时搭建的房屋中工作(虽说是临时房屋,在我们看来建筑质量非常好),等大楼建起来后,我们可以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好的环境,希望你们那时候能够再来。”

上一篇:小学教育实习自我总结范文 下一篇:口腔门诊实习自我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