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6 03:20:57

播音主持实训总结

播音主持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主持与播音;特色;因材

随着艺术类考试的日益升温,高校开办艺术类专业也成为热门,主持与播音专业就成为了新的关注点。同时随着传媒业的迅猛发展,这个行业的娱乐化倾向又成为了许多受到时尚文化浸染的当代年轻的追崇。但从这个专业的就业得情况看,由于媒体所需求的主持播音人员数量有限,大量的该专业毕业生并不能真正走上专业对口的岗位。一方面是这个专业的急剧扩张,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与同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相比,没有技能特点,缺乏竞争能力,就业面临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个专业的职业面向除了主持播音之外还有什么,是不是能结合市场需求,给该专业的学生找到发展发方向,就成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作为高职院校,本身就是特别强调技能的培养,该专业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方式也就必然要进行一些新的探索和改革。以我院为例,自2005年开办主持与播音专业以来,以人才培养现状调研、分析为基础,积极总结主持与播音人才所要求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探索实践教学体系,创建专业特色就业平台,无论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课程结构,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都已经进行了多次调整,去糟取精,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现做如下几点的浅析:

一、抓“特色”,重“专业”。市场是导向。在信息多元化、媒体密集的传播环境中,一档节目可以引起社会和公众的关注与支持,获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其中,节目主持人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当今的节目主持人不同于过去的播音员,他既要服从公众的、社会的和共性的要求,又要有突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自我院2005年开办主持与播音专业以来,秉着“实践检验真理”的原则,在实践中探索教学,在反思中完善教学,经过多次教学改革,逐渐总结出一套具备我院特色、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主持与播音专业教学模式,更科学、更合理的为社会培养主持与播音专业人才。我院前身为气象类专业院校,应时下各地气象影视中心的兴起,急需专业的气象节目主持人,针对这一市场需求,我院抓特色办学,在人才培养中强调“气象节目主持人”的专业性和特色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毕业生得到了各气象影视中心的一致好评。

二、“单一型”——“复合型”转变。抓市场办学,就应该知市场所需。气象影视中心一般承接的栏目比较单一,对于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主持节目,还要有策划、撰稿、编辑技能,实现一人多能。因此在教学中,针对高职院校同学的就业能力上,应由单一的主持播音能力变为多方面复合型,除了打造采、编、播一体化媒体行业人才,也倾力培养学生的组织、策划、沟通、交际和礼仪等综合素质。

(1)策划、写作要过硬。开设专业课程,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采写能力的同时,还要有好的组织、策划、创新能力。高职院的学生在策划和写作能力上存在弱项,应突破难点,把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上去。

(2)增加摄像、编辑课程。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让学生掌握节目的后期制作要领,要熟悉或掌握节目采录完成之后的编排和处理,熟悉运用节目制作的各种设备,包括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等,可以独立完成节目后期制作,充分参与节目的采录和编发。在培养学生后期编辑和制作技能时,有效的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能让学生胜任台前和幕后,符合媒体中一体化人才的要求,也适合企、事业单位对于制作人才的需求。

高职院校主持与播音专业学生应以主持播音为基础,灵活运用语言表达能力,并且熟练掌握采访、写作、编辑技能,再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自己擅长的行业从事,从很大意义上拓宽了主持与播音类学生的就业渠道。

三、因材施教,进行高职特色教学。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对比情况有所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高职主持与播音专业的教学上因结合高职特点,因材施教,教学模式上要突破传统,循序渐进,由简渐繁。

第一,理论知识为基础。讲授概念,在界定概念的时候,通过简化和系统化的手段,建立一定的概念来理解专业领域,使学习者通过体验所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讲述理论时还注重理论到实践的循环往复,整个教学模式的设计,先理论后实践再总结,完整的循环过程,让学生能及时的查缺补漏,提升学生水平。

第二,范例教学为辅助。范例教学是给学生授之以形,让学生能通过实例提高分析理解能力,是理论和实践构架的桥梁,借此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遵循人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在教学时从一些典型的案例入手,从电视节目制作中的个别情况延伸到电视节目采编播的整体要求,逐步提炼本质属性,进行归纳总结,感知原理与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第三,实践教学尤为重。从理论中获真知,在实践中求经验。主持与播音播音专业是一个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很强的专业,所以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必不可少。把教学的重点放到实训上,手把手教会学生采编播各环节技能,让学生亲自动手,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把学生带到各实训基地的影视中心,亲自采访、亲自编辑、亲自播音、亲自制作,通过亲历亲为,把理论运用到时间中,获取一线工作的宝贵经验。同时聘请专家来校讲学,让一些业内的资深人士到学校进行专业讲课,传授经验,让学生与业内精英零接触,吸取宝贵知识。

第四,总结反思求提升。通过理论知识为学生建立概念,通过范例教学让学生形象感知,通过实践实训让学生真切体会,把每一个环节得到的感知和领会再加以总结和反思,巩固了知识的同时,还能发现不足加以解决,使学生更上一层次的得到提升。

播音主持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媒体;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艺术实践活动;现实问题

【基金项目】我校广播电视艺术学被列为“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广播电视艺术学重点支撑专业,本文属于其相关研究。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担负着培养传媒人才的重任,是使广播电视事业不断繁荣昌盛的根本保证。现行的专业教育模式诞生于传统媒体时代,在新媒体时代既要保持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经典经验和方法,同时,如何适应新媒体语境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学策略,成为当今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中亟待思考的难点问题。

特别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实践教学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是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主要渠道。然而,在重学轻术的文科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不少高校的实践教学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法,将实训时空局限于课堂上、教室内,将实践环节定位于课堂实践教学方面,忽略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综合提升,忽视了课堂以外艺术实践教学的开展与延伸。诚然,课堂实践教学固然重要,但脱离真实媒体环境的仿真演播场景的模拟,无法满足真实岗位的实际需求,因此,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艺术实践教学研究迫在眉睫。

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艺术实践教学概说

(一)新媒体背景下艺术实践教学研究背景

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事业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媒介融合下的广播电视事业对传媒人才的素质与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新媒体语境特点,在实践教学中应渗透一些调整和改革,最大幅度的完成“播、说、诵、演”的能力训练要求,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专业技能。

艺术实践教学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课堂实践教学所不能替代的实际功能。艺术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以演带练、以赛促学”,使学生能够尽快提升专业素养,尽快适应媒体融合背景下工作岗位的综合性实践需求。实践证明,艺术实践活动已成为检验播音专业实践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切合媒体融合背景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实践教学改革和专业人才的培养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研究意义。

(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艺术实践教学概说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艺术实践教学,是指围绕专业领域在课堂之外进行的、以提升学生“播、说、诵、演”的专业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所有艺术实践教学过程。艺术实践教学主要依赖于课堂外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主要指以竞赛或展演的方式进行,在过程中考查学生解决实际运用能力的实践教学活动。包括各级各类的比赛(比如朗诵比赛、演讲比赛、配音比赛、主持人比赛等)、展演活动(比如各种社会性的演出、礼仪性活动主持、讲演、表演等)等。

二、新媒体背景下艺术实践教学现实问题分析

现如今,大多数高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已经认识到艺术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艺术实践教学属于课堂以外实践教学的延伸拓展部分,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还是侧重于课堂实践环节方面,对于艺术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投入与重视,缺乏具体的拓展方法与培养途径。在艺术实践教学的探索过程中,遇到诸多现实问题的困惑。

(一)偏重课堂实践教学的开展

课堂实践教学,即在课堂这一特定空间中开展实践内容的教学,主要体现为实践课程的教学,实践课程主要指教学计划中设置的实训内容的小课课程、技能实践性质的专业课程。

课堂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占有一定比重,客观上改变了“重学轻术”的传统教育观念,弥补了大多数课堂理论教学脱离实际运用的弊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实践课程,主要在课堂这一特定空间中讲授与实践运用相关的原理、技巧、方法等,通过模拟现实场景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比如四门主干课程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播音主持创作基础、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以及相对应的四门专业实训小课,还有文艺作品演播、即兴口语表达、表演基础、电视摄像与编辑、综艺娱乐主持、文化礼仪主持等课程。

尽管课堂实践教学对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课堂实践教学无法与真正的专业实践相结合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课堂实践教学在课堂中总是模拟现场,课上课下不能形成良好互动,亦无法将学生带到真实的现实场景中。探索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应只满足于课堂实践教学环节的完成,更应注重把专业技巧运用到各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教学活动中。艺术实践教学具有课堂实践教学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增强艺术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建立课上课下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立体交叉的实践技能训练体系,注重艺术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改革中的特色推动与拓展,实现实践课程与专业实践的高度契合。

(二)与课堂实践教学沟通、反馈较少

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中,课堂内的实践教学与课堂外的艺术实践教学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课堂实践教学是必要的基础保障,艺术实践教学是重要的实战延伸。

艺术实践教学活动有着特殊的创新教育功能,突破了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育模式,有着鲜明的特色:首先,组织模式多样,有的是学校自行组织的各级各类的艺术实践活动,有的是学校作为单位外出参与的艺术实践活动,有的是学生自行参加的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其次,活动类别多样,有的是竞赛活动,有的是舞台展演。竞赛活动中有的是朗诵比赛,有的是演讲比赛,有的是配音比赛,有的是主持人比赛……舞台展演中有的是朗诵展演,有的是话剧展演,有的是主持展演,有的是播报展演……

事实上,艺术实践教学与相关专业实践课程渗透较少,艺术实践教学与课堂实践课程的教学几乎分道而行。

1、艺术实践教学缺乏阶段性追踪与反馈

由于对艺术实践教学活动本身缺乏必要的申报备案机制与跟踪监管机制,课堂实践课程老师并不能真正了解艺术实践教学活动的具体情况,对于过程性表现一无所知,很难通过各种艺术实践教学活动的反馈作用于课堂实践课程的教学。

2、艺术实践教学缺乏针对性总结和训练

艺术实践教学活动带有较强的竞争机制,太看重结果,忽略对过程性表现的总结与评价,不会落实到具体的支撑课程教学中,针对出现的每一个相关问题去总结、练习与提升。

3、艺术实践教学不能结合相关支撑课程针对性开展

实践教学应突出阶段性训练,根据每个阶段不同的训练内容,结合相关支撑课程设置艺术实践活动内容,进行阶段性评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战水平,带动实践的参与热情。但事实上,支撑课程普遍缺少实践运用,不能与艺术实践教学活动互动沟通。

4、课堂实践课程太倾向于书本训练体系

课堂实践课程的教材具有比较完备的训练体系,每一章节内容都有典型的讲解材料和训练材料,尽管这些材料越来越缺失新鲜感与时代感,但依旧是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的重要支撑材料。而对于艺术实践教学活动的总结和概括太少,并没有给课堂实践教学带来一定的推动与促进。

(三)与真正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不成正比

媒介融合背景下,需要具备综合素质的语言传播专业人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是整体性、综合性的培养,这就使得教学要从以往单一的业务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复合的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传统的以对口型专业能力培养转变为更注重适应性的职业能力提升。

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一直沿袭着传统的实践课程模式,即大课理论与小课实训的结合模式,也就是说偏重于课堂实践课程的授课方式。这种授课方式太依赖于书本训练体系,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缺乏个性化培养,更加注重技术性,不能有效的将技术、学术、能力融为一体。实践教学中,忽视了艺术实践教学的开展与规范,忽略了职业定位与真实体验的训练,弱化了职业素质、社会经验和应变能力的培养。

(四)缺乏具体的拓展方法与培养途径

目前,大多数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还是侧重于课堂实践环节方面,对于具体的拓展方法与培养途径各个高校均自成一体、各有一套。相反,对于艺术实践教学活动的训练体系普遍欠缺。拓展方法与培养途径的制定是保证艺术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它落实于各个方面,主要包括组织、培训、监督、评价等各个环节的制定。大多数高校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艺术实践教学作为办学理念加以探讨,议题主要集中在师资培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鲜有探讨艺术实践教学活动的具体拓展方法与途径的论述。

(五)缺乏必要的组织、监管、评价机制

艺术实践教学活动是在课堂之外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对其规范管理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和开放性。此外,受制于内容、形式、场所、环节等诸多复杂性因素的影响,艺术实践教学活动自由灵活程度太大,更多的表现为学生的自主,学校缺乏有力的机制保障。比如组织单位不明确、规章制度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到位、激励制度不完善、培训辅导不充分、统筹宣传不得力、组织分工不平衡等。

总之,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艺术实践教学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使我们对艺术实践教学的健康开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提高。艺术实践教学的开展不应仅停留于表面,应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媒体传播特点,一方面,大力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善于围绕新变化、新形势积极推进艺术实践教学改革;另一方面,应使实践教学向艺术实践教学环节倾斜,按照实践岗位需求开展艺术实践教学,制定具体的拓展方法与培养途径,真正提升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最后,应将艺术实践教学与就业紧密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就业向新媒体领域倾斜,比如现在的网络主持等职业已成为学生就业的新去向,善于根据社会现实、传媒需求特点以及艺术实践教学需求调整就业方向,缓解学生就业压力,使其能够应对各种就业环境和就业岗位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章蔚中,张兴旺,王颖.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8(4):62-64.

[2]叶辉,程备久,胡文友,等.高等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2005(10):40-42.

[3]王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艺术实践活动评价方案研究[J].大舞台,2015(10).

(作者: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讲师)

播音主持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行动导向;项目教学;播音;作品创作

广播电视媒体的转型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产生了新的要求,推动以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高校教学改革积极吸纳新的教学理念。“行动导向”理念起源于苏联唯物主义学习和行动理论代表人物维果茨基、列昂耶夫、加里培林和德国的批判心理学家及一些工作心理学家的行动内化理论和行动的等级结构理论等。我国学者姜大源在其主编的《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一书中将则“行动导向”教学的理论基础划分为两大块,即行动理论和教育学理论,并由此划分了行动导向教学中的两个体系:学科体系和行动体系。在此基础上,我国职业教育者和高校学者们进行了一系列与专业相关的实践课程开发设计和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设计。

一、“行动导向”理念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意义

“全媒体”时代,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范式要适应媒体快速发展变化,需要新型的教学设计理念———“行动导向”理念,建立与媒体工作过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对职业实践的整体性把握。“行动导向”教学非常适合在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中运用,它可以把广播电视媒体不同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充满矛盾的生活工作实际情况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做”的实践中运用习得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完成活动任务,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能力体系,尤其是经验共享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当代传媒日益互联网化的媒体操作和激烈的市场竞争。高校学风建设需要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行动导向”教学是以学生为主导的自主学习,行动构成学习的起点,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行动导向”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用行为来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团队中进行自主控制的学习。这一过程能够改变高校传统教学刻板、抽象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的不足,以学生行动为主,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行为的指导者和咨询者。此外,这种教学的激励是内在的,是通过由不会到会的喜悦的心理感受来实现的,其结果往往表现为学生要学。培养善于解决问题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媒体策略型人才,需要提高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是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探索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基于媒体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校播音主持专业“行动导向”教学有助于对播音主持专业现有实践教学方法进行整合、提炼和深化,有关方法和规律的探索将进一步推动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改革,完善以培养媒体策略型人才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符合媒体从业者职业核心能力要求的学生能力培养教学模式。

二、基于“作品创作”的项目教学法在高校播音专业的应用

当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仍面向广播电视传统媒体,但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基层广播电视媒体的变化对就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其职业能力的核心要求就是独立或团队合作完成广播电视节目产品的制作与播出。项目教学法作为“行动导向”理念下的重要教法在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被发展为各种具体的实践训练方式,但基于“作品创作”的项目教学法无疑是其中具有整合与融合意义的教改形式。

(一)基于“作品创作”的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三部分,其中,专业课与媒体实践结合最紧密。以《中国播音学》为理论体系的播音主持专业核心课程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节目创作的基本能力,那么,如何将各种基础能力整合并融合为职业力呢?最终形成作品成果的项目教学法在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

1.选择适合“作品创作”项目教学法的课程或载体

“作品创作”项目教学法比较适合在大二下学期及以后的课程中应用,先修课程的学习使这一阶段学生已初步具备开展项目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熟识的同学关系便于项目小组成员的组合与沟通。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中适合“作品创作”项目教学法的课程或载体有三类:一是学习后以创作的作品为作业或结课考查的课程,如广告播音、文艺作品演播、影视配音等,这类课程学习后可以通过创作形成作品,并通过媒体上传直接面向受众,有的甚至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第二类是与课程形成呼应和互动的项目或比赛,如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媒体或相关机构组织的广播剧、微电影、广告等各类作品创作比赛;第三类是与课程形成呼应和互动的结课活动,如结课汇报演出、应聘作品创作等。

2.合理设计“作品创作”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方案

在培养方案中将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是值得肯定的方式,大模块下还可以围绕核心课程或者能力课程聚集下一层级的模块,并展开课程之间的整合与互动。开展以作品为目标的项目教学法应当明确学习与行动的双重目标及其关联的职业能力要求,构建能获取行动成果的教学方案。确定的任务目标难易适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项目小组的划分可打破班级界限,以寝室室友等良好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小组常常能更有效地开展项目活动;项目策划和步骤实施的设计最为关键,这一部分关系到项目能否顺利实施和作品的艺术水平,教师可在了解学生创意后给予启发、指导,但应以学生的动机为主;创作计划实施阶段要注意项目的推进,可通过制定推进时间表或关注阶段性进展的方式实现项目按时完成;最后需要对项目成果进行检查评估,传统方式是学生互评、教师和专家点评,可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网络平台,让作品直接面向受众,实现作业向作品的实质跨越,此阶段,教师应发挥把关人作用并做好反馈与总结。

3.科学协调学习领域和行动领域二者之间的关系

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不是产品说明,而是围绕行动的知识单元,同时,不完全拒绝传统学科体系的内容。对于播音专业课程而言,既包括理论常识,也包括关联知识和具体功能性知识。学习与行动应处理好时间、空间的关系,有机互动,相互融合。

(二)基于“作品创作”的项目教学法的案例

“广播剧演播与制作”1.项目任务演播制作1部时长不少于5分钟的广播剧作品,并在完成作品后撰写心得报告。广播剧作品类型不限,要突出广播剧特色,合理安排广播剧三要素;心得报告包括广播剧名称、时长、演职人员表,所担任角色或工作的任务分析,本次广播剧演播制作的收获和心得;可附其它相关资料(如网络的地址、安排表等)。2.教学安排本课程为8周32学时的选修课,根据广播剧制作的一般流程安排相应教学计划。第一周教师的作用是要点讲解、布置任务,学生自主组成小剧组;第二周学生提交剧本、阐述编导思想、角色分工,教师可协调、启发和引导;第三、四周学生进行预演练习,教师做指点;第五周教师讲解音乐、音效运用和后期制作,学生自主选择制作作品的相关素材;第六、七周学生独立完成广播剧的正式录播和后期制作;第八周进行作品展播、点评研讨,教师及时总结相关经验。3.其它说明课程需限选,合理安排音频教室的使用。结课展播可安排多媒体演播中心等容纳人数较多的教室,邀请学生、听众、广播电台及相关行业专业人士参与点评,对优秀作品给予奖励,激励学生主动探索与创作。

三、“行动导向”理念对高校播音专业教学的启示

播音主持专业伴随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已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但培养规格与市场需求的反差为播音教学研究提出了严峻的课题。其中,教学体系的更新问题亟待解决。中国播音学的基础理论已经比较成熟,但实践体系则没有形成符合当代媒体要求的模式。就此而言,“行动导向”理念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启示如下。

(一)构建课程体系,创新实训方法,推动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

当前,我国各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师都在积极探索符合专业培养规律的教学方法,如“小课训练法”、“节目带教学”、媒体实习等。这些方法或与媒体岗位具体工作实际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或将学生直接推向媒体,缺乏后续指导,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缺少理念的统领和课程体系的确立。在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引入“行动导向”理念,主张创设真实工作情境,将工作项目引入课程教学,创新了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实训方法,对推动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现一专多能,培养复合人才,形成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本科人才特色

目前,我国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区分不明显,本科与大专、双学位、研究生在专业教学上区别不大,还没有完全形成各自的体系。基于媒体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校播音主持专业“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研究将把媒体岗位进行区分,并将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本科学生的人才标准进行定位,研究开发相应的“行动导向”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设计。课题的确立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培养一专多能、符合媒体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切实的意义和价值。

(三)整合教学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形成高校播音主持专业课程的教学联动

基于“行动导向”理念的实践教学主张通过完整的行动过程实现工作任务目标,使播音主持专业本科学生的策划、采、编、播的专业能力和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得到同步培养和提高。通过“全过程、有目标”的行动构建提高学生能力的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实现教师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的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张颂.播音主持艺术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吴郁,曾志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4.鲁景超.电视口语传播理论和实践:校台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启示录[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5.应天常.节目主持人通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播音主持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话筒前的状态 ,是指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在话筒前工作时的心理和生理的状态,是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能否自如驾驭节目,使节目按照既定目标有序推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一档节目能否完美展现的关键所在。

我们常说,办成一件事情要“心无杂念”,其实,这里这个“杂念”指的是话筒前一切与节目内容无关的念头。 “杂念”的出现不仅干扰播音员和主持人的正常思路,还会破坏良好的心态,造成在播音或主持中出现差错,影响节目的质量。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紧张

在话筒前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紧张了。适度的紧张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过渡到积极的状态,是学生对练习重视的一种体现,但是紧张过度就容易引起心理和生理的严重障碍了。

紧张的状态往往表现在大脑出现空白,一句话也说不出,或者思维混乱,嘴上说的跟脑子里想的完全不一样,语言和思维完全不同步,自己是边说边忘,别人也完全听不懂他到底想说什么,想表达什么,两边都痛苦。另一方面,心理紧张时,生理紧张现象也随之产生。全身肌肉僵硬,手脚也不知道放在哪才好,导致了喉部肌肉僵硬,面部表情不自然,气息不通畅,声音呆板,缺乏活力,艰涩难听,不能感染别人。还有一种现象是,紧张者的语言越来越快,快的让人无法搞清楚说的是什么,语言就好像一辆失去控制的赛车。

2、懈怠

学生们容易出现的第二种不正确的话筒前状态是懈怠,这种状态的纠正往往比纠正学生的紧张更费劲。在播音或主持练习中,学生的心理状态懒散、松松垮垮,没有对要播出的内容产生一种积极的认知。这种懈怠跟放松是两回事。懈怠的情绪是消沉的,没精打采,面部表情呆滞,反应也十分迟钝,没有一种创作的激情和热情,给人一种不想说、不愿说的距离感,交流感等于零。

懈怠的另一种表现来源于对学习的不重视,或不能正确的认识到自己工作的特点,表现在不能调整好自己的语言基调,呈现出一种骄傲的状态,认为谁对着话筒谁就说了算,因此,出现了“说教型”“领导型”的练习特点,拉远了与听者之间的距离,语言表现出一种一甩一甩的调子,不可一世,使人难以接受。

说了半天在学生身上出现的不正确的话筒前状态,那么,怎样的状态才是正确的呢?在教学中又要怎样调整学生的话筒前状态呢?

张颂主编的《中国播音学》中指出,正确的话筒前状态具有以下特征:1思维清晰,信心十足;2知觉活跃,愿望强烈;3讲稿迅速,注意力集中.。也就是说,对整篇稿件内容或节目内容以及语言的表达方法成竹在胸,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安排合理;说话时精神高度集中,热情高;语言与思维表达同步完成,且表达流畅,有起伏有变化有感受,气息运用自如,肌肉松弛,体现声音的美感和亲和力。

由此看来,调整学生的话筒前状态应该从对专业的学习态度、消除杂念、加强锻炼等几个方面入手。

1、端正态度,充分准备

话筒前状态不积极,不主动,懈怠、懒散,说到底,是一个学习态度问题。

有些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专业特点,态度不端正,什么也不放在心上,崇尚“当场发挥”“自由发挥”,华而不实。表面听上去好像自然流畅,可细听起来无精打采,什么也没有听懂,不知所云,只是一味模仿,硬装出样子来,不能明确播音的目的,分散了注意力。这样的练习作品听上去矫揉造作,虚情假意。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至关重要。因此,在学生拿到任何一个练习作品后,都要带领他们认真准备。消化、理解、熟悉所播报的内容,理清思路,明确主题,了解内容结构,按照备稿六步,划分层次、概括主题、联系背景、明确目的、找出重点、确定基调,认真做好稿件的准备工作。禁止没有准备充分,对内容似懂非懂的学生做练习。老师的重视会影响学生。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备稿的速度可以要求越来越快,但是在教学中绝不能省略这个重要步骤。

2、消除杂念,加强训练

准备工作做好后,学生要对话筒进行练习了。在学生坐稳后,为了消除紧张情绪,通常我们之间要进行一些简单的对话。话题 从与练习无关的内容开始,边聊边进行话筒前声音的调试。在学生放松的情况下,请他以复述的形式,把播报的内容说一遍,并针对内容重点进行提问,检验是否认真做了准备,并逐步使学生能够把注意力转移到将要表达的练习中去。在进行正式的实训练习。虽然这种方法比较费时间,但对于那些一见话筒就紧张的学生来说,效果较明显,易寻找到话筒前松弛感。

当学生的紧张情绪有所好转的时候,就要逐步提高要求了。检测目标也有所不同。在形式上,一开始可以以录播的形式来要求,什么地方没有说好,再重新开始,当然重复的次数也要有一定的限制。再后来,就要以直播的形式来作为练习要求了。认真备稿后,采取一遍过的方式来要求学生,使他们能逐步养成在话筒前心无杂念的学习态度,面对出现的问题,我们戏称为“直播事故”,登记在案,共同分析原因。

在练习中,有的学生只把流畅当做练习的目标,认为只要一字不差地把稿件念完就完成了任务。为了扭转这种错误的认识,我们就要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讨论色彩的新闻练习稿件,将多方面多角度的相关报道收起,叫学生进行选择。然后叫学生进行分析、练习。在上机前,还是先进行简要复述,讲清新闻内容,然后就其中争议性比较大的环节进行即兴讨论,调动学生急于想表述自己观点说服老师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确定自己播报这条新闻的目的是使听众对这个新闻事件有一个怎样的认识,在收听新闻时有怎样的心态,哪些地方会点头称道,哪些地方特别感兴趣等等。在讨论中,帮助学生设想交流对象,设想在听众收听的心态,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产生“一吐为快”的良好的话筒前状态。在进入正式练习之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可以帮助学生坐在话筒前消除紧张感,纠正无交流不正确状态,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话筒前状态的重要前奏。

3、认真总结,提升自信

广播节目直播化的普及要求在广播节目中是不允许出现错误的,但刚刚开始接触实训练习的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是很频繁也是很正常的,练习的不成熟,甚至不完美也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压力,直接影响了学生积极的话筒前状态。

我们要鼓励学生,但并不是一位称赞而忽视问题的存在,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采取总结式的学习方法。在小组训练时,每做完一次练习,就让学生把今天练习的自我感觉忠实地记录下来,什么地方处理的较好,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紧张程度是几级,为什么,在正式播报时想了些什么等等。当然,这些记录并不是为了训斥学生,而是根据学生的记录和他练习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及时掌握自己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加强学生对语言基本功在专业学习中贯穿性的认识。这样,学生在每次练习后都能对自己的练习情况有一个认识,了解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下一阶段练习目标,不仅解决了学生话筒前的问题,也调动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一举两得。教师在教学中既要纠正学生练习当中的问题,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学生克服紧张、消除心绪烦躁,加强自信。

播音主持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 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教学改革时提出的新概念。它突破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倡导师生双方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边教、边学、边做,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以全面构建学生素质与技能的培养框架。“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试图在理论和实践上突破教育中传统的“通识教育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等学科化的教学模式的框架,强调在所有课程教学中都融入“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的教学理念,既做到理论知识的“必需、够用、提升”,又进行科学、规范、实用的技能、技巧、技术训练和后续创新。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而是包括课程体系、教学设计、教学场所、教师知识和能力、教材建设和教学考核评价在内的全面的一体化。我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在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分别就以上六方面积极进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及探索,以期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一、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

职业领域的调研分析是开发“理实一体化”课程和课程体系的起点,只有准确地定位高职新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岗位,分析岗位所需职业能力,才能准确知道学生就业与发展所需的职业技能与知识,进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普通高校传统新闻专业的培养目标瞄准的是狭义新闻媒体,旨在培养新闻采编人员和新闻研究人员,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记者、编辑职业,就业岗位主要是报社、杂志、电台、电视台等新闻传媒机构。我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根据新的人才需求动向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瞄准整个文化产业对传媒专业的人才市场进行了细分,重新定位高职层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传统的新闻传媒扩展到商业传媒、企业传媒、个人传媒,从而将学生的就业去向也从新闻媒体单位扩展到文化产业各行业及一般企事业单位的文化宣传部门,并将职业岗位划分为5大类,分别是报纸新闻采编类岗位、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播类岗位、网络媒体新闻采编类岗位、普通企事业单位宣传类岗位、普通企事业单位宣传类岗位和广告、传媒类公司相关岗位。根据对职业岗位所需岗位能力的具体分析,我们形成了如表1的课程体系。

二、教学设计的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根据教学对象确立教学目标,对教学诸要素进行有序、优化的排列组合,形成可行性教学方案,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

表1 我专业毕业生职业岗位类型、岗位能力分析及课程设置

工作岗位类型 岗位能力分析 课程设置

报纸新闻采编 报纸新闻采访,报纸新闻写作,报纸编辑,报纸排版校对,报纸评论,新闻摄影,新闻策划 《新闻采访与写作》《报刊编辑与设计》

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播 广电新闻采访,广电新闻写作,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广电节目主持,广电播音,广电节目策划 《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新闻摄影》《电视摄像》《播音与主持》

网络媒体新闻采编 网络新闻采访,网络新闻写作,网站内容策划,网络新闻编辑,网络新闻评论,摄影摄像,音、视频软件运用,图像软件运用 《网络新闻编辑》《网页设计与制作》《photoshop图像处理》《flas设计与制作》

普通企事业单位宣传 新闻采写,摄影、摄像,新闻编辑,图片及音视频制作,企划、宣传 以上课程及《媒体公关》

广告、传媒类公司 摄影、摄像,图片及音视频制作,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写作,婚庆视频制作,广告制作,媒介关系 以上课程及《广告实务》

根据我院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对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专业技能型课程都进行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其中,项目任务式教学成为教师实践“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的主要方式。以《播音与主持》课程为例,结合高职院校学生擅长形象思维,喜欢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习内容的学习特点,教师以项目、认务为导向,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划分为4个项目,分别是汉语普通话语音规范化训练,普通话用气发声基本功训练,播音员文体业务播音训练和主持人话题主持训练,并在项目下下设14个任务,每节课针对一个任务进行集中训练与讲解。在教学中采用实训练习为主,理论讲解为辅的授课方式,摆脱以往重理论,轻训练的课堂教学方式,取得显著教学成效。

三、教学场所的一体化

教学场所的“理实一体化”体现在教学场所不仅应满足理论教学的要求,也应具备实验实训教学的条件,这就要求专业能够建成一系列基于职业工作过程,同时能够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知识的实验实训教室。就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而言,我们将学生所需的职业技能以媒介类型的不同划分为报纸媒体技能、广播电视媒体技能和网络媒体技能三大类,并针对三种技能分别建设了报刊编辑实训室,演播厅,非线性编辑实训室和多媒体实训室等实验实训教室,以满足“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要求。

除了“理实一体化“实验实训教室,模拟仿真的实验实训基地也是教师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场所。模拟报刊社,模拟电台和电视台以及模拟网络工作站无疑给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创造了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一试身手以提升职业技能的良好机会。这些基地可以采用完全由学生组织、操作和管理的运行模式,也可以采用教师牵头,学生主导的运行模式。有条件的话,最好可以和相关媒体单位或企业合作,共同运作和建设,使学生能够更加近距离地接触到行业一线人员的实际工作过程,更加清晰地了解职业所需能力,以帮助自己不断提升适应于真实职业环境和工作过程的技能水平。

四、教师知识和能力一体化

教师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的主体,其知识和能力的一体化程度直接决定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然而,目前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毕业于综合类高校,在以学术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培养下,从学校到学校实现就业的。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本身就缺乏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实践过程,也没有相关行业的从业经历和背景,在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时,难免力不从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应当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通过自学,参加培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和到行业实践等途径,多寻找机会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会贯通,以更好地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

五、教材建设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教材是一种通过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将教师授课与学生实训一体化,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一体化的教材。这种教材的内容和体例比较特殊,既有普通理论教材的特征,也有实践指导手册的特征,但更多的是将两者有机融合的独有特征。

通过大量参阅相关教材和资料,以及对于如何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融入教材进行的深入思考,本专业最终将教材编写的体例确立为项目任务式编写体例,将每一个项目下设的任务都划分为七个编写板块,分别是任务目标、任务内容、知识链接、任务要求、任务总结、案例分析、拓展训练。

该编写体例的确立体现了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一般规律,即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首先,通过实践引入任务,并提供相关知识储备,使学生在做中发现问题并形成知识和能力需求;其次,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提炼归纳理论知识,对问题和知识进行梳理总结;最后,以理论再次指导实践,在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引领下,更为科学地进行实践。

六、教学考核评价一体化

播音主持实训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播音主持;广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2-0110-02

当前,全国各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发展如火如荼,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具有本科学历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00所。为了提高陕西师大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质量,笔者于2010年10月23日至10月29日,对宁沪杭地区的代表性播音专业院校――南京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南艺”)、上海戏剧学院(以下简称“上戏”)、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以下简称“南广”)、浙江传媒学院播音系(以下简称“浙广”)、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播音系(以下简称“钱江学院”)――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下面笔者就主要负责的《广播播音主持》课程调研情况进行汇总并予以分析总结。

一、播音主持专业广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播音主持教学模式主要是中国传媒大学教学体系为主导,包括陕西师大播音系在内,相当一部分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在广播播音主持课程等多门课程的授课方式、教材等方面多年因袭传媒大学的教学模式,笔者结合多年广播教学经验,认为当前播音主持专业广播播音主持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一)人才供需错位

当前我国播音主持教育中,广播节目播音员主持人的培养,不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满足不了广播电视发展的要求,尤其是质量上和一线需求差距较大。当前优秀新闻记者型的广播节目播音员主持人匮乏,以陕西地区为例,从2001年至今的十年间已增加到了近10个广播电视频率,急需大量的新闻记者型人才充实岗位。但是,每年大量培养的播音员主持人毕业生,又无法完成或胜任广播新闻工作。于是在广播人才培养和一线需求上出现供求错位。

(二)教学内容陈旧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发展迅猛,节目形态千变万化。很多老节目都已逐步退出荧屏和广播。当前广播播音主持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实用播音教程3》(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其内容仍然延续以前的节目体系,与一线差距较大。很多稿件陈旧、理论滞后、节目形态消失,无法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为学生今后走入工作岗位带来不利影响。

(三)教学模式“填鸭”

播音主持教学尽管主张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小课学习,但是长期以来“单向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是学生主动学习动力不足。教学中统一规格、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统一内容的做法,使学生个性发展不足,因材施教的教学设想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另外,在传统播音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大而全、多而烦的教学内容,往往使学生学习没有重点,无的放矢。

(四)师资队伍不齐

这里谈到的队伍不齐,主要指各高校广播播音主持教师队伍。据笔者了解当前许多院校广播播音主持教学大量聘任电台一线播音员主持人给学生授课,这些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能力,但部分教师理论根基不扎实,学术修养参差不齐,在教学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且由于其工作繁忙的个人因素往往不能保证学生的正常授课。

二、宁沪杭地区广播播音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作为陕西师大播音系广播教研室主任,就宁沪杭地区的广播播音主持课程设置、上课方式、课程安排做了相应的考察,部分学校的经验值得借鉴。

(一)打破广播电视界限(上戏、南艺为例)

上戏和南艺由于其培养目标定位在电视节目主持人上,所以这两所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打破了原有广播和电视界限。南艺在经过一二年级基础课程(包括普通话、有稿播读)训练后,三年级课程大量融入表演、演播空间处理、主持人言语训练等相关内容课程。其中广播的节目形态课程并未单列,在大二学生的言语表达授课当中,即在周8课时的学习中,以广播节目形态来训练有稿播读和口语表达,最后以成品节目交作业。上戏四年的教学中,专业课主要有《主持艺术概论》、《节目比较分析》、《自选节目读解》、《演播言语组织》、《演播空间处理》、《主持节目创作》、《节目编辑制作》、《主持艺术研究》。上戏的教学中基本上把广播播音主持训练内容杂糅在一年级的节目分析当中,由于其学生培养目标主要是电视节目主持人,弱化广播播音与主持倾向明显。这使得其在教学模式和内容上大量向电视节目语言、副语言、演播空间等方面倾斜,广播播音部分已经弱化或融合。

(二)广播、电视分流教学(钱江学院为例)

钱江学院的教学模式中,在广播和电视部分进行了大幅的改革。改革后的教学模式中主要侧重电视。学生在大三时,进行广播和电视教学的分流,即学生自选希望学习电视或者广播并以此分组。电视授课则以不同节目类型分组,每一个老师对一个类型节目负责并分别授课。值得注意的是,钱江师院在大三整个学年都是采用这种授课方式,且大小课分开进行。大课上课时不分组也不分广播和电视,全班统一上课,讲授广播和电视的通用理论,即学广播的学生也学电视理论,反之亦然。小课一对一时则分开指导教学,采用学生和教师双向选择的方式教师上岗。期末考试时,要考察学生所有广播和电视的理论,而口试则根据学生的方向选择各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另外,钱江学院在每年的五月份长达2周的时间里,举办一次称之为《实训课》全播音系的挑战主持人大赛。参赛者不分年级、班级、专业,以同一标尺进行评比,将学生广播和电视的课堂教学成果与一线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对学生的锻炼卓有成效。

(三)遵循传统教学模式(浙广、南广为例)

在笔者走访的六所院校中,浙广、南广基本上因袭了中国传媒大学的传统授课方式,即在一二年级进行语音和语言表达的基础课授课,到三年级区分广播和电视方向上课。课时量基本上是周八学时,另有一定的实验辅助课程。浙广的模拟广播直播间及投资12亿的广播电视大楼在考察中给笔者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其设备完善、可用性强、仿真度高、面向教学等优点是其他地方院校所不及的。浙广的广播教学设备极为完善,其中模拟广播台就有6个,各专业教室的音视频设备也一应俱全。另外,笔者在调研中也发现,浙广和南广存在大量外聘教师,其中在南广的广播播音主持授课教师中,外聘教师比例超过一半。这一方面由于南广本身是企业管理,教师属于“打工”地位,另一方面两所院校的招生人数较多(浙广每年80人,南广每年150人),现有师资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三、广播播音主持教学的改革方向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系始建于2001年,同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在面对各高校大量办学和广播电视行业迅猛发展的压力下,广播播音主持教学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和创新,笔者就此提出以下构想。

(一)立足西部,明确定位

明确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和市场,是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确定的首要任务。当前,陕西师范大学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存在学生培养目标模糊的问题。尽管我校播音专业教学一直强调培养一专多能、业务全面、面向西部的高素质广播电视人才,但是实际效果并不佳。原因上文中已提到,大而全、多而烦的课程,会使学生不能学有专长,学生进入单位后都觉得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不精,就业定位也会无所适从。明确西部地区广播电视发展规律的同时,找准学生培养定位,进行适当分流教学。例如广播人才需求中,对播音员要求较高,所以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喜欢或都适合做播音员,其他人就可以以不同节目进行定位和训练,或者类似钱江师院直接进行广播电视的分流,使学生在校有限的学习时间集中在某个点上,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革新内容,推陈出新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广播节目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单向传播、居高临下、耳提面命的播音主持样态在广播节目中早已过时。广播节目在肩负党和政府喉舌作用的同时,近年来更注重服务功能、沟通意识、节目创新。特别是在2008年冰雪灾害和“5.12”汶川地震后,广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移动传媒优势。而这些正是播音主持教学中应当增加的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现在学生使用的教材大多汇编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不仅内容陈旧且有些节目形态已经消失,对学生的指导缺乏针对性。很多毕业学生反应课堂上的知识在实践工作中可用的不多。因此,课程内容改革迫在眉睫。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已经对传统广播播音主持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例如引入案例教学法、重新更换训练内容,而整理编写新教材等工作也正在有序进行中。

(三)学用结合,有的放矢

学以致用是多年来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一贯原则,而教学理论知识最终是要在学生实践中体现和展示的。在教学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必须通过相关的组织活动来得以检验,单凭教室当中的模拟状态和一线的实际直播总是有差距的。因此,让学生走出去、到一线去锻炼和感受,在检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学以致用、有的放矢。南艺的播音主持教学中,电台和学校结合,共同培养主持人的方法值得借鉴。其中,用人单位提出用人要求和岗位特征,学校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和培养,同时可以使用一部分电台设备和场地。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就业门路,又提高了学校教学的效率。反观我校教学中,学生实践基本上是散兵游勇,没有相关部门的组织与协调,学生的实践效果不佳。另外,以学校名义,适当的组织兄弟院校间的广播节目中大赛,也同样可以起到锻炼学生的目的。

(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播音主持实训总结范文第7篇

一、 播音专业人才“知”“行”不合的表现

(一) 语言基本功差

语言基本功差主要体现在播音主持过程中句子停连、重音处理不恰当、换气不从容、归堆儿、抱团儿不好。理论上掌握了,在专业实践中不一定就能完全做好。如:新闻播报时,因为对稿件理解的问题,抱团儿、归堆儿不好,会导致断句断错地方,也就是句子停连不当,严重的可能会让受众理解时产生歧义;因为换气不从容,也可能导致句子停连不当;重音不当或者重音太多;语言节奏没有变化或者变化太小等等。

(二)心理状态不稳定

心理状态不稳定主要体现为播音主持过程中不自信、慌乱、紧张、磕巴、回读等,导致传递的信息不准确。节目过程别是在直播节目中,因为不自信导致上述情况出现,给受众的感觉是:播音员提供的信息他自己都没把握。有时候越不想出现这样的问题,也就是过分追求赞美心理,越导致出现失误现象。有时,节目过程中遇到突发事件或者意外情况,不能随机应变,应急处理,也会导致正常播出节目受到影响。

二、“知”“行”不合对节目和主持人自身的影响

播音员主持人在节目过程中不能做到“知行合一”,也就是主持过程如果出现语言、行为等的失误,会影响节目的质量和节目的正常进行,进而影响受众对本节目的信任度和喜爱度。更严重的是会导致受众质疑媒体。如主持人背错对联、抢话还忘词,“黑色三分钟”成为2007年春晚不可回避的话题。虽然总导演金越解释说,临时调整节目顺序造成直播时间失控,从而影响了主持人的状态,导致失误,但是“黑色三分钟”造成的坏影响不会因为导演或者谁的解释而消除的。主持人在节目过程的“知”“行”不合,使节目不能顺利进行,影响节目主持人的形象,甚至媒体的形象。

三、播音专业人才怎样做到“知行合一”

1、专业技能的提升

实践是播音主持专业技能提升的核心,也是播音主持专业人才脱颖而出的土壤。实践的目的是调动播音专业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除课堂实验外,学生自主实训是培养学生主动性、创新性最好的方式。学生通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多媒体声像,在录播、直播实验室,根据教师各阶段不同的教学要求,解决对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结构的认识。已经走上播音主持岗位的专业人员,则要在实践中注重积累和总结经验,特别是那些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训练就走上播音主持岗位的播音员们,更有必要去专业院校学习提高。加强理论修养,对解决专业上的很多实际问题具有很好的帮助。

2、心理品质的培养

播音员主持人如果具备好的专业心理品质,对于专业技能的发挥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好的专业心理品质主要有:好的心境、抗干扰能力和应变能力等。心境是一种使人的一切体验和活动都感染上情绪色彩的、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持久弥散性的特点。好的积极的心境,会使人看什么都顺眼、做什么都顺手,以往困难的事情这时候都能比较轻松的解决。所以,主播人才要培养好的积极的心境。播音员主持人还要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因为在节目的过程中,总是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这个时候,就要求播音员主持人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组织好自己的语言,使节目能顺利进行下去。播音员主持人的应变能力强,取决于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情绪经验的积累,更主要的是,知识的积累,因为只有思维应变强,语言表达才可能言之有物,出口成章。

3、 创新精神的强化

知识经济要求人才在拥有知识的同时,还特别需要科学创新精神。谁掌握了更多的创造性知识,谁就更有竞争力。所谓科学创新,就是创造新的知识,发现新的规律,丰富科学知识的新体系,形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如何培养播音主持专业的创新精神呢?首先,我们应该善于思考,善于质疑。可以多观摩和评价各级广播电视媒体播音员主持人的播读及主持风格,同学之间、同行之间可以相互探讨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达到锻炼创新思维的目的。其次,播音员主持人应多参与节目的策划,要加强对传媒发展方向、过程及播音主持特点的研究,在节目中尽量体现当今传媒观念,把握现代主持特征,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与特色。再次,要广泛参加各类文艺活动,如演讲、朗诵、辩论、话剧等,积极参加各种专业赛事,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充分展现自己的魅力风采,同时也虚心地向他人学习,在各项社会活动和业务活动中提高创新所需要的经验和灵感。

4、 知识结构的拓展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全方位的渗透,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文化、艺术、道德等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是知识社会,未来的经济是知识经济。它在社会各个方面占据着一个中心的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播音员主持人要不断更新所学,开拓思路、活跃思维,切莫书到用时方恨少,腹中空空,无言以出。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应该是具有交叉学科知识背景的,博和专相结合的,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批评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由于播音主持学科涉及新闻与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美学等,具有交叉的特性。因此,播音员主持人要从广播电视传播业的需要出发,注重边缘学科的交叉渗透,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学术视野,尽可能多掌握一些新闻学、传播学、文学、艺术学、语言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完善和充实自己。因为落实到具体的播音实践中,对播音作品的把握和创作首先就是要靠创作主体的理解,而理解的根基就是创作主体的文化基础,有了扎实的文化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稿和编辑意图,更好地把作品的情感转化为内心丰富的感受,再把感受通过有声语言传递给受众。

播音主持实训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实训课时;自编实训教材;政校行企四方位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2-0059-02

一、引 言

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指出,要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建立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节目主持艺术》课程自2009年开课起,已历经8年,这期间不断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作为一门实用性强的课程,《节目主持艺术》的实践教学质量不仅影响活动主持的水平,对整个企业形象、宣传工作也会产生影响。从2014年1月始历经三年的时间,本课题组成员,通过问卷调查、会议座谈、跟踪走访、电话采访、email、QQ、微博及微信等多种方式,对《节目主持艺术》课程的所有在校生、部分优秀毕业生、教师和业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调研。经过资料整理分析得出,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在不断的教学改革中有所改善,但是理论多于实践的教学模式仍是主流。

二、《节目主持艺术》课程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对这门课程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实践教学没有规范化、系统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理论课时多于实训课时的教学现状仍然存在

1.实训课时过少。围绕在校生和专兼职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尽管在不断调整,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节目主持艺术》课程设置方面仍然呈现出“理论课时多于实训课时”的特点,课时设置无法为实践教学起到指导作用。针对理论课时与实训课时的比例问题,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老师授课多理论少实践;而对于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调查中只有约37%的学生认为,老师授课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55%的优秀毕业生反映:他们的主持技能多是在实践教学中习得,应该增加实训练习的比重,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配套教材稀缺。关于“节目主持艺术课程的教材或实训指导手册使用情况”这一问题,大于75%的专职教师表示没有高职院校专用的实训教材或实训指导手册,目前为止仍然在沿用普通本科院校中较优秀的教材。32%的学生反映实训课时偏少,没有实训教材,实训流程不够规范。

(二)具备双师素质的师资力量不足

1.实训室设备有待完善。70%的专职教师认为,学校的播音主持实训室主要是专业老师带领学生社团在使用,而专业学生使用率反而很低。56%的学生认为,实训室设备陈旧,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正常使用。70%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设立专项资金投入及时更新实训室设备。有部分学生反映,一个班级有30名左右的学生,教学过程中每个组六七个人共用两只话筒和一台摄像机,而且大部分设备都已老旧或损坏,每次实训课都有半数学生只能旁观。还有个别学生反映,在学校很少使用甚至从未使用过实训设备。

2.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力量薄弱。据调查显示,超过30%的学生认为“学校有舞台主持经验又受过专业训练懂主持艺术的老师非常少。大部分学生们认为,专业老师进行课程实践教学的项目内容过于保守,场所过于局限,形式过于单调,实训练习有“走过场”的现象。这门课程的所有任课老师中,既有舞台主持经验,又有媒体实践技术运作的双师型教师不足20%。为弥补这一不足,学校定期聘请业界一线精英,如广东电视台的新闻主播孙愈等作为兼职教师开设专业讲座进行授课。但是,这样零碎的安排并不能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 12%的学生表示聘请业界兼职教师的措施有走形式之嫌。

(三)片面追求就业率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就业率,以此来扩大招生,提高学校声誉。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创业就业工作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被评为2013年“全国就业50强院校”,但是在创业就业的推广工作中,片面追求就业率,讲求市场化,淡化专业意识,没有重视专业的转型升级,没有营造专业学习氛围,使得部分学生的专业学习目标不明确,只顾埋头创业, 脱离了专业学习,有本末倒置之嫌。

(四)校企合作不系统不规范

学校与广东广播电视台、南方报业集团等当地媒体有不同程度的合作,如参加南方电视台的《舞林争霸》《全城热恋》等栏目的策划筹备工作,在多家媒体和企业设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职业化实践平台。但实训流程很不规范。

三、《节目主持艺术》课程实践教学教改思路

据调研统计得出,超过半数的老师和学生都希望学校在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培育师资力量和拓宽实训渠道方面有所作为。在专业教学方面,大家普遍希望教师能够重视教学形式和内容的改革,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资源。

(一)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1.自编实训教材和指导手册。介于高职院校没有专用实训教材和实训指导手册的问题,学校应鼓励师资团队联合业界兼职教师自己着手进行实训教材和实训指导手册的编写,将集体备课中涉及的实践教学案例编进教材,结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练习,使得实训教材更具独特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2.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理论课和实训课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理论课是实训课程的前提和基础,而实训练习又是对理论知识的检验和提升,实训练习同时又为理论的总结和升华提供了依据。在人才培养体系的课时安排上,应加大实训课时的比重,国外许多著名的传媒院校实训课时至少是理论课时的3倍,这种做法值得借鉴,在质和量上保证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升。

3.加强实践教学监管力度。完善实践教学的规章管理制度,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适当增加实践课时的比重和学分。学校为节目主持艺术课程的每一位学生都单独设立了实训档案,详细记录了学生课上课下主持实践的内容、表现、评价、提升途径,并跟踪记录后续教学成果,以此作为期末综合成绩的重要参考。

(二)通过校企合作和培训的方式提高师资水平

通过三种方式提升整体师资水平。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积极引进几位既懂理论知识受过专业训练又有一定舞台主持经验的具备双师素质的高水平人才,带动和激发师资队伍的内动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实践教学水平;其次要将教师顶岗实践的制度落到实处,通过一定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全职深入企业、媒体进行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实践教学资源的开拓;再次,学校应该制定规范的教师培训制度,加强本校师资和外界的沟通交流,着力提升师资理论与实践水平。除此之外,在新媒体已然成为主流媒体的今天,学校要与时俱进,聘请具备互联网与新媒体双重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为学生授课,提升学生的新媒体应用能力。对于外聘兼职教师,要将业界讲座等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相应规范制度,要求他们定计划、定时、定点、定人到高校授课,使之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三)着力打造政校行企四方位合作的实训平台

要培养学生真正进行节目主持的实战能力,需要专业的实训场所做支撑。因此,完善实训室管理制度,提供相应的设施、设备和资金支持,构建科学系统的实践体系,成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1.对内加大实训室建设的投入。大力加强人财物力的投入进行实训室建设。设立专项资金对实训室的设备进行更新补充,尤其是二级学院用于专业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的补充和更新,并完善实训室的管理与使用制度,为学生实训练习提供保障。将学校的广播台、文艺社团设为实训基地,全员进驻并充分整合校内实训资源进行实践教学。

2.政校行企四方位合作打通实训渠道。产学研合作要基于互惠、互利、共赢的原则之下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高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与政府、媒体、企业、其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参与政府活动、媒体节目制作、企业宣传、校级竞赛等方式加强合作,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并规范实践制度,把学生的实训课堂搬到校外实践中去。

3.社会实践也是专业实践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社会实践月,以广泛的社会活动作为实践教学的拓展平台,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和社会实践月深入基层,进行社会实践调查,获取专业信息源,进行实践锻炼。鼓励学生参加各类部级、省级新闻传播类竞赛或电视竞赛等,这些举措都是学生快速提升社会实践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尚恒志.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与实践研究[J],新闻传播,2014(2).

播音主持实训总结范文第9篇

传播学研究的方向很多,涉及到人与社会的各个方面,其培养的人才主要以科教影视传播为特色,以计算机网络媒体和电视为传播手段,以人文精神和传播现代科学技术为宗旨,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化社会要求,熟悉人文科学和自然社会科学,能够驾驭现代媒体技术的技艺结合、文理交叉的中高级综合型传播人才。要求学生具备现代媒体传播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现代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与网络多媒体传播的基本技能,胜任影视传播、网络传播、新闻传播、媒介及广告经营管理等领域的各项工作。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1传播理论研究

主要包括传播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思想、传播体制研究、传播效果研究、危机传播管理研究等领域。

1.2新媒体研究

主要包括新媒体研究,以“全媒体、大传播”理念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使学科建设不断适应传播形态的变化和媒介技术的发展。

1.3视觉传播研究

主要包括电视传播和摄影传播。

1.4策略传播研究

策略传播主要是传播学科的国际前沿地带,也是西方应用传播近年兴起的重要分支,研究方向包括了广告、公关、营销传播、品牌构建等多个具体学科领域。传播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厚实的理论功底、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毕业生能够胜任公共关系、广告、新闻宣传、传媒管理、教学研究等多方面的工作。

2传播学实验室体系的建设

为了适应现代化教学、更好地开展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实验室体系建设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2.1实验室建设规划的理念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办学规律,迎接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及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对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带来的新挑战,把握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教育、文化领域的发展动向,紧紧围绕教学中心任务,加快实验室改革和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和创新能力,适应专业结构和学生知识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强创新型、设计型、综合型、探索型实验,在不断改善现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创新实验室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加强管理,形成规范、创建科学的实验室管理模式。

2.2根据专业课程开设的要求

要结合专业课程的要求开设传播学、新闻采访、广播电视新闻、广播电视节目主持、播音基础与播音创作、新闻摄影摄像、节目编辑制作、电视艺术、网络新闻、音响基础、节目策划与编导,以及广告等实验课程的开设于建设,专供学生实验实习,培养学生文字基本功及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这也是当代新闻工作者所必需的素养。

2.3根据学生实践的需要

根据学生实践的需要制定实验室建设规划。实验室建设规划的总体目标是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把实验室建设成符合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管理科学、体制规范、手段先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基地。根据专业开设情况,建设用于学生专业实习实践的播音室、平面媒体编辑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语音训练室、声音合成实验室、网络新闻编辑实验室、摄影棚等,以满足课程教学实验的需要。

2.4硬件设施的扩充和更新

传播学实验室需要为实验实训所用,电脑、打印机等仪器设备是实验室的基础设备,方便教师及学生的创意采图,电脑作业,新闻/广告等影视学习,相关硬件设备的好坏既体现了现代实验室建设的功能性、先进性和完备性,又体现高科技化、便捷化和人性化等特性,硬件对于信息的流畅及索求更是非常重要。

3结束语

应加强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觉悟、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实验教学队伍的学历层次,形成合理的队伍结构,这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播音主持实训总结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对自己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中几点做法的总结、思考,以及对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的探索。

一、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定义

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技术能力教育”之外的,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其将来的工作,获得就职并在就职中发展自我的“职业能力”教育就称为职业道德教育。

二、根据我国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对高职学生应当主要实施以下五个方面的职业道德教育:

(一)首先要大力强化高职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

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上依据社会要求和人生条件,借想象而确立的奋斗目标。它是人们实现个人生活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手段,并受社会理想的制约。职业理想是人们对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与个人的价值观、职业期待、职业目标密切相关,也与世界观、人生观密切相关。同时它也是人生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因为理想职业带有很强的个人主义色彩和主观主义,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的同时,也一定要加以引导学生从根本上将职业理想和理想职业区分开来。在学生步入社会的时候要求要以大局出发来选择就业,坚持不懈为人民服务。以此为基础,才能在个人职业道路上得以满足、发展和升华。

(二)以爱岗敬业为基础开展职业感情教育。

顾名思义,爱岗敬业就是认真对待自己的岗位,对自己的岗位职责负责到底,为实现职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爱岗敬业看似平凡,实则伟大。没有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是做不好自己本职工作的,这是职业道德所倡导的首要准则。只有爱岗敬业的人,才能热爱本职工作,才会努力一心钻研现职业专业技能;只有爱岗敬业的人,无论从事什么行业,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不断进步,从而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成就!爱岗敬业不但是个体生存发展的基石,更是社会存在发展的给养。因此,爱岗敬业不单单是一名合格大学生就业时应有的觉悟,更是现代社会主义建设对其最基本的要求。

(三)大力开展以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为要求的职业纪律教育。

职业纪律的核心是遵纪守法。廉洁自律,这是从业人员必备的法律意识、道德品质和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是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要对学生实施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必须培养其法律意识,遵纪、守法、律己。这也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伦理精神的大前提。其次,在律己的同时进而律人,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全面履行法律义务的意识,这非一朝一夕之功,要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潜移默化。

(四)教育高职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挑起职业责任。

发扬吃苦耐劳作风,培养艰苦创业精神,是这项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要指导和教育高职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正确而客观的认识存在的职业差异,能够科学的确立和养成自我评价和批评的良好观念和习惯。这种观念和习惯的确立和养成,是职业道德规范得以有效推广和执行的有力保证。要将择业观念和职业责任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操作之中,让学生在实践性的教学中受锻炼,受教育,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

(五)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核心。

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各种职业道德内容不尽相同,却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适用于各行各业,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实守信!这是一切本质品质形成的保证,是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社会对广大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要求,这才是职业道德的大纲的核心与魂灵。

三、针对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两课”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在自己的教学和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让学生从根本上掌握职业道德理论体系,加强课堂理论教学。

1、实现德智统一,职业道德课与其他课程搭配。

职业学院在授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首先可以让专业授课讲师熟悉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穿插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将本专业所需的特殊职业道德教育结合在专业课教学中,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这种专业课与职业道德知识相互融合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更具体详细地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特殊职业道德要求。如此,“?浴薄爸恰蓖骋唬?浇膛浜系慕萄Х椒ǎ??窃诠残缘那疤嵯拢?Χ粤颂匦缘囊?螅?醚??芄桓?泳咛逑晗傅牧私狻⒗斫獠⒂τ米约核?ёㄒ档奶厥庵耙狄?蟆?br>

2、教学方法的改革。

与以往呆板的,枯燥无趣的教学方法相比较,我们不如这样试试。

例如在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授课中,讲到爱岗敬业的含义,做到什么程度才能符合这个标准?自身利益和岗位需要,两者该如何取舍?在经过学生们的一系列讨论后,给出一个实例:

王建平,祖籍山东莱阳,出生于1956年冬。青少年时期由于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条件,16岁就进了工厂。1975年刚过18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八十年代初,他拍摄的作品《阳光与阴影》入选了全国摄影艺术展。1986年担任山东淄博日报社的摄影美术主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一直是淄博市乃至山东省摄影界的骨干力量。1997年进入山东电视台文艺部《走四方》栏目组,开始了他所热爱并为之献出生命的电视事业。

1998年拍摄大型系列片《珠江大漂流》,在拍摄过程中经历了激流险滩、风雨烈日和生死的考验,面对各种困难,王建平每天顶着38摄氏度的高温拍摄,晒得最黑的他即使被烈日灼伤也只是一笑而过,没有退缩过半步。2000多公里的水路,100多天的漂流。

1999年底,王建平进入高海拔的可可西里地区寻找科考队拍摄《生存的权利》之《最后的家园》。除了对付高原缺氧,还要应对盗猎者的枪口。面对危险王建平毫不畏惧,还从盗猎者手中解救出一只刚出生的小藏羚羊。在自然环境极为严酷的情况下,一次拍摄途中车辆被陷遇险,在等待救援的几天里,食物耗尽,王建平把省下的最后一块粮食留给了队友,而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

像这样的例子,在王建平身上还有很多很多。他的职业精神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2003年底,拍摄人文地理节目《中国海疆行》,中国大陆海疆18400多公里,到处都留下了王建平辛勤工作的身影,由于多年来的忘我工作,王建平积劳成疾,但他从不休养,从不言半个病字,而是在工作间隙悄悄吃药。

2004年12月16日在安徽合肥出差时,终因劳累过度心脏病突发倒在了街道上,不幸因公殉职。时年48岁。

在讲述实例过程中可以使用一些例如投影仪一类的教育工具,以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的爱岗敬业的一生,来带给学生们更深刻的体会和感动,引发其共鸣,从而对职业道德规范更深刻的思考。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方式更为直观,易于接受和理解,让学生很自然的了解职业道德规范。

(二)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可塑性大,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环境就要重视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校园文化。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使外在的道德要求逐渐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行为。

1、鼓励创建组织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是一个兴趣爱好基本相同的学生团体,这些学生的个性意识和人际交往意识都较强,他们在配合院校实施职业道德教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我们在社团中定期开展一些命题讨论,帮助同学们在讨论中激发思想的火花,醒悟到职业道德素养的高低对工作成败的重要性。

我曾经利用一个案例开展过一个题为“我喜欢的职业却不适合我”的大讨论。案例是讲一个学生毕业后,从事播音主持工作,他很喜欢这个工作,但是他的工作成绩一直不佳。但在新闻创作上,他却很有天赋,他的作品得到过学校的大奖。一个是喜欢的播音工作,一个是合适的新闻创作工作,他到底应当如何选择呢?社团共有32人,刚开始时,24位同学认为应当做喜欢的播音工作,8位同学认为应当做合适的新闻创作工作。经过热烈的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应当从事喜欢的播音工作。之后,又展开了如何提高播音主持效果的讨论,最终大家认为,要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要提高工作效果,就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工作技能,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和理解受众所关心和关注的问题,这样才能有好的工作业绩,而这些素质的养成只有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才能达到。通过这些命题大讨论,同学们渐渐明白,只有不断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才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2、在校园内组织开展例如:教室美化大赛、先进班集体、主持人大赛、摄影大奖赛、网页制作大赛等多种形式的竞赛,这样的活动在我校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目的是要通过开展这样的校园活动来培养学生热爱专业,服务大家,与人友好相处合作等优良的职业道德品质。丰富了校园活动的同时,也有助于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可以更好的促进在校生整体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

3、良好的班风和校风,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品质的养成。每个人在潜意识中,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外界所处环境的影响,所以坚持不懈的做好每一名学生的日常操行评定和班级校园良好氛围的建设,也是高职学生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的隐藏条件。

(三)树立优秀的职业道德典范。

在课堂之外,院校之中,充分的利用报纸、黑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等手段,对先进人物,尤其是各行各业的杰出典型大力宣传,用他们高尚的形象、精神激励同学们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职业道德规范意识。一方面,可以请先进典范给同学们做报告,或者是互动的访问,到达润物无声的爱岗敬业教育效果。另一方面,教师的表率对学生的敬业意识形成也非常的重要,教师对学生的关心,教学活动的出色程度,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忱,本身就是敬业爱岗意识具体化表现。

(四)紧密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每一名学生最终都会走向社会,因此在职业实践中切身感受和锻炼,能够刺激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

(1)案例教育活动。

请企业家、知名人士或有着成功经验的校友来校给学生做演讲,将他自己的成功创业经验介绍给大家,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摆正职业理想,逐渐认识到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给今后走向社会打好心理基础。

(2)社会调查活动。

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在校生自愿的走访调查已经毕业在职的校友,通过两者的交流,使在校生了解社会对人才职业道德素养方面的要求,认识到自己职业个性与各行业职业要求的差别,从而通过思考对自己准确定位,进行总结和自我教育。

(3)模拟上岗活动。

通过一系列的模拟求职和就职活动的预演,例如模拟人才市场、面试,模拟企业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及销售模式活动等,从侧面帮助学生积累将来的职业经验,切身的了解体会自身职业个性。

(4)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利用。

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有效具体化手段,就是实践。在校内建立并使用实训基地,对在校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实际操作训练,培养其职业意识的同时,将职业道德规范渗透其中,明确各职业对从业人员的道德要求,给学生未来的职业人生奠定基础。我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学生将理论更好的转化为真实的体验和经验。通过实践过程中的严格要求,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其提前养成一个良好的遵守规范习惯,把外在的职业道德规范理论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自身职业修养。

在实际教学中,理论学习是基础,社会实践是手段,在校授课讲师为标榜,同时发挥社团的作用,尽量结合一切教育方式,走出一条职业道德教育的新途径,打造新一代的职业道德规范楷模。

以上是我对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几点粗略看法,希望能对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各位同行批评指正,提出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年印发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10月28日

3. 黄朗: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论略(j),探索,2003(2)

上一篇:药品安全实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毕业实训专题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