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仪式音乐与乡土社会秩序的探讨

时间:2023-02-27 15:19:34

民间仪式音乐与乡土社会秩序的探讨

摘要:《民间仪式音乐与乡土社会秩序》这本书出版于2018年,作者是孟凡玉。著述内容丰富,著述特点表现在研究理念的创新、研究方法的独到以及研究成果的创建,著作为中国仪式音乐研究再创新见,是一部综合性较强的仪式音乐研究佳作。

关键词:仪式音乐研究;中国礼俗音乐;书评

一、《民间仪式音乐与乡土社会秩序》概述

国内仪式音乐研究分为早期的音乐资料集成、中期的音乐形态分析以及后期的民族音乐学探究三个时期,经历了由单纯的形态研究到文化探究的发展历程。从1993年开始,曹本冶及其学术团队对国内部分地区的仪式音乐进行了田野调查,相应地产生了《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南卷、华东卷、东北卷、西北卷)等系列成果,此后其他学者也在该领域继续探索,推动了仪式音乐研究的“中国化”进程。目前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所获得的成果多是建立在微观角度的考察研究,少有从宏观角度进行整体性的探讨,《民间仪式音乐与乡土社会秩序》这本书则是作者结合多个个案对民间仪式音乐进行宏观上的综合性研究,书中讨论了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范式,还从整体上对民间仪式音乐进行了分类,着重探讨了与社会生活相关的民间仪式音乐如何构建整个社会秩序的,以及维系社会秩序的民间仪式音乐如何对人们生活发挥作用的。《民间仪式音乐与乡土社会秩序》出版于2018年,作者是孟凡玉。著作以我国民间礼俗活动中的仪式音乐为中心,结合作者个人对多地区、多种类民间音乐的实地考察研究,本书内容富有深度、见解独特,不仅介绍了仪式音乐的研究范式,概述了民间仪式音乐的分类和特点,还在探讨民间仪式音乐的文化功能和社会意义的角度上,揭示了它们在维系乡土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作者认为,围绕人类自身的生产以及物质生产是乡土社会的两大基本秩序,民间仪式音乐是维系这两大乡土社会秩序的核心内涵,民间仪式音乐对乡土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作用。书中作者对中国仪式音乐研究的突破不仅在于个人对仪式音乐的分类和特点的概括,还在于讨论仪式音乐与乡土社会秩序的关系时所做的规律性总结。

二、《民间仪式音乐与乡土社会秩序》内容

著述内容丰富,内容上详细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性与学术性。全书共七个章节,章节之间联系紧密,内容体现了作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考逻辑。七个章节分别是研究范畴和基本概念、仪式音乐的研究范式、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的分类和风格特征、维系物质秩序的民间仪式音乐:以求雨仪式音乐为例、维系人生秩序的民间仪式音乐、符号视角下中国民间仪式音乐、功能视角下中国民间仪式音乐。前三章围绕民间仪式音乐的概念界定、研究方法、分类及特点进行概述,第四章、第五章论述维系物质生产秩序与人生秩序的民间仪式音乐,第六章、第七章从符号、功能角度探讨民间仪式音乐对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

第一章首先对“仪式”“仪式音乐”“民间”“乡土社会”“秩序”“乡土社会秩序的基本内容与特色”等关键词进行概念解释,在厘清相关概念、界定范围的同时强化文章的主旨,深层阐述民间仪式音乐与乡土社会秩序之间的联系。正如作者所言:民间仪式音乐与维系乡土社会的秩序相关联,各种仪式音乐的精神实质都是指向人类企盼以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两大基础需求为核心的有序运行的社会群体及个体诉求。界定这些概念所指的具体对象和范围,也是在阐明作者选题的原因。全书研究的对象是民间仪式音乐,是流传在普通民众中的仪式音乐。书中所述的“乡土社会”并不是“乡村社会”,而是人们以农、牧、渔、猎为基础,保留与传统社会相关的风俗等乡土属性的社会组织。“秩序”是指社会运转和维持的一种规律性规则。仪式在乡土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乡土社会仪式秩序着眼点在于物质秩序及人口秩序,社会的文化内核存在仪式之中,仪式维系着社会的正常秩序。第二章表述了不同视角下仪式音乐研究的范式。作者借用“范式”概念,从“礼乐范式”“音乐范式”“音声范式”三个方面展开了对中国仪式音乐研究范式的探讨,这里突出体现了作者对中国仪式音乐研究方法的经验总结。第三章集中体现了作者学术思想的创新性及开拓性,综合地探讨了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的分类及风格特征。中国民间仪式音乐内容丰富,归类上略显困难,观如今的研究成果较少系统提及民间仪式音乐的分类问题,作者欲突破研究“瓶颈”,参考中国古代礼乐分类及国内外仪式研究方面的成果,结合中国民间仪式音乐情况,作出了概括性的分类。第四章以农耕社会中的求雨仪式为例,探讨维系物质生产秩序的民间仪式音乐情况。从古代求雨仪式、“奏姑洗歌南吕”看祈雨的用乐观念、《青蛙求雨歌》《蜥蜴求雨歌》等祈雨仪式音乐个案为例,深入浅出地探讨由古至今求雨仪式中的用乐观念——仪式音乐的来源与自然条件有关,和物质生产相关的仪式音乐在满足人们祈求风调雨顺、渴望五谷丰登的文化心理以及维系良好的社会运行秩序上有重要的意义。第五章讨论了关于维持人生秩序的民间仪式音乐,维系人们的生、老、病、死,和人类自身成长、健康有关的仪式及其音乐对人们的生活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六章从符号学的角度探讨了仪式音乐的文化意义,此章节作者首先阐释了仪式音乐研究中的符号学原理,再将理论结合田野实践引向最终的文化内涵。第七章从功能视角下探讨了民间仪式音乐的文化功能,同样作者也是在透析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说明仪式音乐对人类自身以及所处社会的功能效用。

全书内容上汲取了大量学科知识及学术前沿的理论,参考了大量资料和文献。如借鉴人类学的仪式分类研究展开针对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的分类;运用符号学理论展开仪式音乐文化符号意义的研究等,多学科知识及理论的运用让全书论点有理有据、层次分明。全书在内容上能体现出作者将理论结合田野、音乐联合文化的学术理念,集中表现在第四、五、六、七章中,对相关人类学、符号学、功能主义的理论方法在研究中的应用,都是在理论阐释明晰的前提下结合具体案例来谈的,都是透过仪式音乐的表面现象深刻理解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三、《民间仪式音乐与乡土社会秩序》特点

全书作者的研究重点是以中国礼俗活动中的仪式音乐研究为中心,打造符合中国仪式音乐研究范式。著述在研究上结合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仪式学等理论,以历史文本为主结合田野个案;在方法上作者对理论的深度透析加深了读者的理解;对方法的创新见解扩展了民间仪式音乐研究的视野,作者结合自身的田野经验得出的创建性研究成果将中国仪式音乐研究提升到新的高度。

(一)研究理念的创新性

研究理论的创新性表现在作者引用库恩的“范式”理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不同研究范式做的分类与总结,以“礼乐范式”“音乐范式”“音声范式”三个方面探讨仪式音乐研究的中国经验。这是作者对中国仪式音乐研究在“结构层”和“理念层”上作出的创新,致力于运用西方理论方法,立足中国实践,定位仪式音乐研究路向,从整体上分类和总结中国仪式音乐的研究范式。“结构层”的创新在于作者借鉴中国仪式音乐研究成果,并将这些研究做结构上的梳理和分类,“理念层”的创新表现在作者对西方理论方法运用到中国实践的不足之处的改造。作者在结构上将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分为“礼乐范式”“音乐范式”“音声范式”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这些范式的起始、研究特点、学术理念、发展及现状。“礼乐范式”的仪式音乐观从西周形成体系,发展至今仍在延续,“礼乐范式”的仪式音乐研究重点在于音乐的社会功能,礼乐中“乐”不仅能表达情感,也可以教化民众,礼乐在维系封建等级制度、维护社会秩序运转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音乐范式”的仪式音乐以音乐形态为中心,着眼于研究音乐中有关的音体系、乐体系、和声学、曲调学、乐谱学、乐器学等方面的音乐本体规律,主要代表人物是刘半农、杨荫浏等,集中在律、调、谱、器方面的研究。“音声范式”的仪式音声研究,是在仪式音乐研究领域所形成的具有人类学品格的仪式音乐研究范式,多借鉴了西方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此方面的研究学者将音乐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音乐研究领域,立足田野工作,重视音乐民族志的完整性和体系化,借鉴了人类学的理论与研究视角进行仪式音乐的文化阐释。方法上,作者创新性地改造了“梅氏三角”模式。作者认为赖斯模式没有关注自然的影响因素,自然条件对一种文化形态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自然条件对文化内容有着长期孕育和塑造的作用。鉴于对中国民间仪式音乐文化的研究,作者将“自然的孕育与塑造”加入赖斯“重塑模式”之中,将平面三角模型变成“金字塔”的立体三角模型,形成对音乐文化的立体考察。作者提出的模型也映射出四种交互组合关系:“历史—社会—个人”“社会—个人—自然”“个人—自然—历史”“自然—历史—社会”,这四组组合互相作用,互相联系。此模式全面透射出研究模式的宏观、微观角度,宏观角度上增加“自然”维度,彰显自然因素的重要作用,微观角度上形成历史、社会、自然和个人的“四维空间”,形成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全面考察。作者在方法上做的改造足以见得其学术思维深度,其方法为仪式音乐研究增加了观察的角度。

(二)研究方法的透析性

著述研究方法的透析性主要体现在作者对相关的理念方法的来源、发展及其方法运用作的概述性讨论。以符号学为例,民族音乐学在借鉴符号学研究理念和方法论的时候,一般以音乐为文本符号,探究音乐文本的生成与建构。作者在阐释符号学方法及原理上,概括性地谈及了符号的概念、方法,并在此程度上探讨“符号的象征”“符号的隐喻”及“仪式音乐的符号特征及过程”等热点话题,厘清了相关概念的关系及特征,以言简意赅的方式,加深读者的理解。在此内容上,作者说明了符号、象征和隐喻之间的关系,象征手法中的“具体媒介物”和“所表达的特殊意义”对应符号的“能指”与“所指”,隐喻中的“本体”和“喻体”同样也对应符号的“所指”和“能指”。作者针对仪式音乐的符号性特征,创造性地提出要重新审视仪式音乐研究中的“符号化”问题,认为重复率、稳定性、唯一性、受众面及接受度是衡量音乐符号性强弱的五个方面。这里作者对符号、象征和隐喻三个概念的解释,对仪式音乐“符号化”问题的探讨,体现了作者层层递进的学术思维,理论方法及问题论述明晰的写作特点。

(三)研究成果的创建性

著述中作者的研究成果具有创建性,主要表现在作者站在宏观角度上对中国民间仪式音乐进行了分类,整体概括出仪式音乐的风格特点。由于中国民间仪式音乐内容丰富、种类杂乱,在归类上颇有难度,较少有学者系统讨论。针对这样的问题,作者参考中国古代礼乐分类及国内外仪式研究成果,依据仪式音乐特点进行创建性分类,为中国仪式音乐研究整体性研究作出典范。书中作者从不同角度将民间仪式音乐进行分类:在“基于音乐自身及仪式情境的一般性分类”里,将仪式分为“声响性仪式音乐”“场景性仪式音乐”“信号性仪式音乐”“介质性仪式音乐”及“符号性仪式音乐”,主要依据仪式音乐内容、形式、背景及功用方面做的一般性分类。在“‘五礼’视角下的中国民间仪式音乐分类”里,依据仪式性质和古代“五礼”制度及史书记载,划分为“吉礼类民间仪式音乐”“凶礼类民间仪式音乐”“宾礼类民间仪式音乐”“军礼类民间仪式音乐”“嘉礼类民间仪式音乐”。“在当代人类学视角下的中国民间仪式音乐分类”中,借鉴西方人类学对仪式分类体系,依据仪式主客体对象分为“人生秩序仪式音乐”“自然秩序仪式音乐”“鬼神秩序仪式音乐”“社会秩序仪式音乐”“综合仪式音乐”。以上作者的分类标准建立在广泛的资料收集和梳理基础上,体现了作者综合性整体性研究特征。作者创建性地对中国仪式音乐进行分类的思维观念,开拓了仪式音乐研究的学术视角,对中国仪式音乐研究的建构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结语

在著述内容上,作者综合运用相关研究成果,为仪式音乐研究在方法、理念及成果上取得了新的进展和突破,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研究方法中,作者从个性中找出共性,带动仪式音乐研究的整体性思考维度。研究理念上,作者由表及里的思考方向,加深了学术思维深度。仪式音乐研究的中国范式、民间仪式音乐的分类、仪式音乐的社会秩序等创建性成果,对中国仪式音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观全书,作者的研究对象界定在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上,是作者仪式音乐研究的中国经验总结。全书还有可展开深入研究的空间,比如,书中作者的田野实践多建立在前人研究上,个案研究在数量上略少,容易导致仪式音乐分类的整体适用性问题,为了分类体系的完善还需要增加多个个案来佐证。另外,书中多体现作者纵深维度,缺乏横向扩延。研究个案多建立在丰富的历史资料上的整合,缺乏田野现场的民族志书写。综上所述,《民间仪式音乐与乡土社会秩序》一书,是以我国民间礼俗活动中的仪式音乐为研究中心所做的概括性整体研究,不仅创造性概述了中国仪式音乐的研究范式和总结了民间仪式音乐的分类和特点,还在探讨民间仪式音乐的文化功能和社会意义的角度上,揭示了它们在维系乡土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著述研究理念具创新性、研究方法具透析性、研究成果具创建性,为中国仪式音乐研究再创新见,为相关研究开拓了学术视野,是一部综合性较强的仪式音乐研究佳作。

参考文献

[1]孟凡玉.民间仪式音乐研究与乡土社会秩序[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8.

[2]胡晓东,彭小峰.仪式音乐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22,(01).

[3]蔡际洲.探索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中国范式”[J].音乐研究,2019,(02).

[4]赵书峰.符号学理论与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9,(04).
[5]曹晓亮.仪式音乐研究再上新台阶——评《民间仪式音乐与乡土社会秩序》[J].人民音乐,2021,(09).

[6]秦序.音乐人类学综合研究及深化发展的新收获——为孟凡玉新作《民间仪式音乐与乡土社会秩序》代序[J].人民音乐,2019,(05).

[7]秦展闻,汤亚汀.民族音乐学导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

作者:卢玉玲 单位:哈尔滨音乐学院

上一篇:民族民间音乐古筝传承的策略 下一篇:数字媒体视听语言的核心特质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