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音乐古筝传承的策略

时间:2023-02-27 11:21:50

民族民间音乐古筝传承的策略

摘要: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分支,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丰富的艺术种类、深厚的文化底蕴,散发着璀璨之光。内蒙古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风格独特,种类繁多,代表着各民族的文化精粹,亦是长期历史文化交融发展的艺术结晶。古筝影响着青年人的人格塑造,也是影响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因素。如何将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传承好,该文提出几点传承策略。

关键词:内蒙古;民族民间音乐;高校教学;传承策略

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丰富璀璨、深广久远、独特多样,中国传统音乐又可分为民族民间音乐、宗教祭祀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四类,其中,民族民间音乐是数量最多、形式最广的一种,好似一片浩瀚的大海,仅仅从民歌、器乐、曲艺、戏曲的数量来看也是令人惊叹的,也是当今世界上溯源最久远而又绵延不绝的东方古老音乐文化的代表。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分支,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丰富的艺术种类,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成为中国北方蒙古高原上的珍贵艺术瑰宝。

一、内蒙古民族民间音乐概述

内蒙古地处中国北部,与8个省、自治区毗邻,与蒙古国和俄罗斯接壤,占地面积为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包括9市3盟:从东到西依次是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内蒙古自治区是汉族、蒙古族与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地,中国境内约500万人的蒙古族,大多聚居在内蒙古。这里幅员辽阔,资源广博,贯穿着阴山山脉和大兴安岭,远在两千多年前,先人们就在蒙古高原、呼伦贝尔草原、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平原这片广袤的农、林、牧交错地区劳作生活,形成了久远、丰富、多样、极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音乐。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包括民歌、歌舞、说唱、器乐、戏曲。蒙古族民歌历史悠久、体裁多样,有呼麦、牧歌、叙事民歌、风俗歌、狩猎歌等,按照音乐特点也可分为长调和短调民歌。蒙古族器乐艺术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如马头琴、潮尔、火不思、四胡等,用于器乐独奏、民歌伴奏、阿斯尔合奏、乃日合奏等场合。二人台、爬山调、漫瀚调则是内蒙古西部地区蒙汉民族交融发展的艺术产物,近些年也都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三少”民族歌舞、仪式性歌舞和娱乐性歌舞以及说唱音乐等,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内蒙古的民族民间音乐既有各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着各民族的文化精粹,也是长期历史文化交融发展的艺术结晶,是内蒙古地区宝贵的音乐文化艺术瑰宝。

二、内蒙古地区高校古筝教学现状

内蒙古东部地区的高校如呼伦贝尔学院、赤峰学院、中部地区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包头师范学院,西部地区河套学院等高校中,这些综合类、师范类、专业类大学均开设古筝专业。目前,内蒙古地区的高校古筝教学多以基本功训练和演奏专业乐曲为主,如在曲目方面,主要有传统流派乐曲《高山流水》《四段锦》《蕉窗夜雨》《秦桑曲》等,还有创作作品《夜深沉》《望秦川》《秦土情》《西部主题畅想曲》等,在演奏技法方面也是对基本功训练和专业演奏技巧的提升,少有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内容。

三、内蒙古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古筝教学中的传承路径

自古以来,口传心授都是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重要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高校教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对青年学子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和专业技术的掌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国各地高校音乐专业也都十分重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大多开设有民族民间类音乐课程,高校音乐教育也成为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和民族民间音乐传播传承的主要途径。古筝作为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其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代,筝之声温润典雅、含蓄柔美,可谓是中国传统音乐中耀眼夺目的奇葩。古筝,也被当代人们称之为“中国钢琴”,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当今环境下少儿古筝培训、中小学古筝第二课堂多如雨后春笋,成年老年爱好学习者多不胜数。在高校中的古筝专业以更深入系统的学习和更专业长期的积累,成为古筝教育传承的中流砥柱,培养出的古筝传承教育者的质量又直接影响着社会中的古筝教育传承。因此,高校古筝教育绝不可忽视,它作为青年人思想政治重要阵地,不仅影响着每名学生的人格塑造、人生观、价值观导向,也是影响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因素。针对如何将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运用在高校古筝教学中,又如何将内蒙古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与不断革新的高等音乐教育有效衔接,适应社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学习民族民间音乐曲目,传承经典作品

民歌在整个民族民间音乐中是一个产生最早的基本的组成部分,也是民间舞蹈、民族器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的基础,它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在以往的高校古筝教学中主要以技巧基本功训练、演奏传统流派乐曲以及演奏现代创作作品为主,地方民歌和器乐曲的演奏基本不被列入教学内容。然而,民歌中蕴含了地方音乐的精髓,当地男女老少皆可唱上几句。高等院校毕业的古筝专业学生虽然技法娴熟,但真正深入到民间进行器乐合奏时却无所适从,原因就是,民间合奏全都演奏地方民歌,这些大学生们从没有听过。因此,在高校古筝教育中加入民族民间音乐曲目的学习,对于传承民间音乐文化至关重要(见表1)。

(二)学习民族器乐演奏技法,传承特色

古筝蒙古语称为“雅托噶”,自明清时期就有民间、寺庙、宫廷等不同的传承方式。如今,内蒙古地区的古筝传播传承有以汉族古筝为主的各类教育、演出,也有以蒙古族雅托噶器乐独奏、合奏的表演形式,主要流行于鄂尔多斯、锡林郭勒等民俗活动中。民间雅托噶演奏并无固定指法要求,常常依照心中的民歌曲调即兴演奏,食指、中指向外挑弹是鄂尔多斯当地民间艺人常用的独特技法,在锡林郭勒民间常用的演奏技法是“双指应弦”,娜仁格日勒传承谱系常用的右手演奏法是“拖劈”。在乐曲即兴加花改编时,常在每个乐句结尾处用下属音或同音低八度重复,但每位乐手的每一次演奏都有可能和上一次不同,没有绝对固定的模式,这也体现了民间音乐的灵活性和即兴性。从乐器演奏法来说,保留并传承这种特色的演奏技法,在乐曲风格的把握和情绪的表达方面,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创设民族民间音乐表演情境,传承民俗

在田野调查时,总听到民间艺人说“不会唱民歌的人弹不了”“专业学古筝的人来我们这里和别人合作不了”“不会弹阿斯尔的乐手不是好乐手”之类的话。倘若不了解地方民俗文化,失去了文化语境,乐器演奏也就失去了生命。古筝在内蒙古民间民俗中的演奏方法灵活多变,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以及为不同的人表演时,乐人加花变奏的方法和弹奏的指法技巧都会随语境的不同有所变化,同一首乐曲可以用不同的乐器独奏、合奏,在不同的场合演奏不同的曲目,不熟悉当地民间音乐的人是没办法演奏的。民俗环境是乐器演奏存在的支柱,在高校教育中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曲目、传承技法是方法,创设民俗文化情境,真正让学生参与、体验文化情境,才能感同身受,达到音乐与文化的融合。高校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绝不能只满足于会唱、会演奏,而是尽可能通过网络媒体、田野调查、假期体验、参观等形式创设民族民间音乐表演实践,传承民俗文化。

(四)开发课程资源,发挥课程优势,促进内蒙古地区教育发展

内蒙古地区高校古筝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为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教师,毕业后大多从事基础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工作,长期服务于内蒙古地区的基础教育事业。高校音乐教育应发挥课程联动机制,完善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形成高校特色民间音乐教育传承模式,如《民族民间音乐》《内蒙古民歌教唱》《地方音乐作品排练》《中国音乐史》《内蒙古地方音乐作品赏析》等具有弘扬传统文化和地域音乐特色课程的开发。完善课程建设,构建“理论实践结合,校内校外联动”的民族民间音乐教育传承模式,以田野调查、假期体验、参观等形式“走出去”,将民间艺术家、乐团演奏员等“请进来”,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内蒙古民族民间音乐传承教育”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思想阵地作用,在学校教育中提升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从而促进基础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

结语

在社会变迁中,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和古老的传统乐器正以新的面貌与之融合发展,显现出当今社会的时代特点。内蒙古地区的高校古筝教育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民间音乐财富,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致力于本地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立足实际,彰显地域特色,发挥示范作用,辐射带动内蒙古地区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专业建设与弘扬民族民间音乐相联系,不仅有利于加强在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其感受美、创造美的优良品德,更大的意义在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播,不仅承袭着专业知识和传统技艺,更是对中华五千年深厚历史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契合了高校人才培养导向,为各地的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岳龙.古筝走进课堂接受民族音乐熏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1).

[2]章莹.古筝教学创新及对民族音乐精神的发扬[J].考试与评价,2020,(06).

作者:刘小璐 单位:包头师范学院

上一篇:民族音乐元素在萨克斯音乐中的体现 下一篇:民间仪式音乐与乡土社会秩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