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农村籍毕业生返乡就业对策

时间:2022-11-18 13:56:04

地方高校农村籍毕业生返乡就业对策

1调查结果与结论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临沂大学即将毕业的大三、大四的农村籍大学生、已经毕业一两年的农村大学毕业生。调查对象的年龄大多在25岁及以下(占94.4%);女性占比例较多(占63.9%),调查对象的专业包括各类专业,其中样本最多的是理工类(46.9%),其次是师范类(31.5%)和文法类(12.6%);此外,被调查对象是独生子女的占58%。最后的样本分布如表1。调查数据显示,关于返乡就业倾向度问题,首先从农村籍大学生个性角度来讲,比如是否独生子女、男女性别差异等其返乡就业的倾向度都有着显著的影响。农村籍大学生平时关注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村建设对家乡经济、生活发展带来的改变,他们的对农村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收入水平高低、生活便利等各方面的认知程度显著影响返乡就业的意向。其次,地方高校大学生对自己的毕业学校、所学专业,普遍自我评价过低,就业信心缺乏,返乡就业倾向更强。身处经济上较优越的家庭的大学生因为担心返乡就业条件艰苦,与其成长环境、生活状况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心理上难免存在抵触,家庭经济年收入3万元以下的农村籍大学生倾向于回原籍就业的意愿更加突出。此外,舆论宣传、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政策、就业压力等社会因素也严重影响了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意愿。是否有利的社会因素影响以及相关激励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政策,决定着农村籍大学生是否能够充分了解自身就业现实状况及农村就业的广泛前景,是否有更多的农村籍大学生甚至非农村籍大学生前往农村地区积极就业。

2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现状

2.1缺少职业生涯规划的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意向强烈

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目的是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式、调试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进入大学的学生应详细认知当今社会发展所需所求,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同时,学好专业知识。不断提高适应社会实践专业技能等自身综合素质,为早日实现就业做好万全准备。然而,由于自身家庭成长环境的限制,部分农村籍大学生直到毕业才认识到在大学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挫折教育不充分,夸大社会就业压力,降低自我评价,对未知的社会工作充满恐惧,或者进入职场时心理失调,导致退缩,难以适应,返乡就业既能回到自己熟悉的环境和地方就业,又可以借此以减轻各种消极的心理压力,综合各因素,导致返乡就业意向强烈。

2.2就业观念落后的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意向强烈

当前,新农村建设是缩减城乡差异,增强农村居民收入的一项重要的国家政策。国家及地方政府也正呼吁广大大学毕业生去中西部地区或者基层、农村就业,并提供了较好的待遇条件,作为地方高校临沂大学每年都有近百名毕业生赴新疆、西藏等西部基层工作,愿意从事大学生村干部(选调生)岗位的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但部分农村籍大学生仍限于自身成长环境,在就业选择上依然紧盯机关单位、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等待遇较好地单位,或者偏向于中东部一线发达城市,三线城市的就业意向不高,这种情况导致以上就业岗位或地区人才扎堆现象,对于地方高校大部分毕业生就业由于毕业学校层次的客观原因,屡屡受挫,最终选择返乡就业。

2.3就业能力不高的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意向强烈

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越来越重视,越是高薪稳定的工作岗位,对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基本条件要求越高。客观条件限制也很高,对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大。相对而言,迫切需求人才的基层岗位和农村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包容度更高,能够提供高校毕业生发挥个人能力的舞台,条条框框的限制也很少,毕业生在此更容易实现就业,所以,这部分农村大学生越有回乡就业的意识。

3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1农村地区经济有待进一步发展,充分就业实现程度有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速度和经济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的影响,特别是农村经济结构单一,持续增长力度迟缓,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太少,大学毕业生返乡就业不能充分满足就业需求。尽管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等多项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制度。但这些政策措施尚不完善,覆盖率不高,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拉大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和教育区域间的差距,农村大学生回原籍就业还不是很充分。

3.2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各高校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体系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并提供了相关的就业技能培训、指导、帮扶措施。地方高校在指导学生学业和就业方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临沂大学部分理工科院校普遍积极鼓励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很多就业政策宣传力度不够,这就造成了很多毕业生不去了解相关的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存在慢就业、缓就业现象。突出表现在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关系割裂开来,重规划、轻指导。一方面,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教育的工具价值。侧重于就业率,使其责任最终体现在学生就业统计结果,忽视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全方位和全程的指导系统的研究与建设。另一方面,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薄弱,职能部门和两级学院的合作表现不佳。

4增强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倾向性建议

4.1政府部门转变观念重新定位,建立长期就业机制

政府在增强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意向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关就业政策的引导及落实对改进大学生就业意向具有明显指向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意向,改变观念重新定位,建立长期就业机制,采取有效措施,提供充足、优质的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本。

(1)改变执政观念,明确责任范围

各级政府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展经济各方面的关系,调整产业结构,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为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造有利的良好环境。改变执政观念,明确责任范围,完善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面向市场的农村就业机制,实施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

(2)建立就业长效机制

政府部门要根据农村地区实际情况及经济发展需要,充分保障毕业生就业的权利,制定相关积极帮扶政策,促进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同时,建立积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的相关就业政策。落实好相关支持、优惠和保障政策。积极吸引农村籍大学生回家乡就业创业,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3)建设创业服务体系

各级政府要积极培育创业文化,营造创业氛围,鼓励农村籍大学生回乡创业,并为他们的创业提供相关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扶持。帮助农村籍大学生实现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充分就业,产生“二次就业效应”,从而产生更多就业机会。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2农村地区积极创造优质的返乡就业环境

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舆论宣传等方面对吸引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当地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和提高,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能够为农村籍大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从而吸引更多的农村大学生回到家乡就业。

(1)积极发展经济,加快实现农村城镇化

农村地区要依托乡村振兴背景下,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如经济、政治、教育和法律等。优化农村经济、社会结构、产业机构,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城市化建设的实现步伐。制定积极稳妥的就业和产业帮扶政策,完善就业服务管理体系,借此吸引优秀人才,建设新农村,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2)产业结构优化,推动第三产业健康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只有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协调发展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才能带动农村传统农业和工业的优化发展,推动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增加农村市场需要,提高农村地区消费水平,也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地区大学生回家乡就业难的状况。

(3)积极宣传就业政策,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目前,最常见的就业相关信息均在各种舆论媒体上。因此,舆论媒体要通过专业机构约束,通过相关政策规定,重视监督。加强规范指导,以确保其客观反映就业政策的内容及影响,为确保其正确传递民意、宣传政策、引导就业,并使毕业生对就业困难有正确的认识,对就业预期有正确的判断,合理规划就业。

4.3高等院校要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大学作为大学生的主要培训机构,在大学生就业意向、职业能力和就业观念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学生的就业意向的转变与就业能力的提高与高校的培养机制关系密切。

(1)形成具有层次性的高等教育体系

高校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就业导向等方面都要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和改革,高等教育层次的多元化格局最终将会形成。同时,要以人才梯度转移思想为指导,遵循从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转移、从城市向城镇和农村转移的人才转移规律。为培养和提供就业能力较好的新农村建设人才资源。

(2)建立相关约束激励制度

只有明确和规范相关制度,引起高校管理者,高校专任教师的普遍关注,引导返乡就业纳入高校教学计划,学校的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去,这样才有可能使农村籍大学生具备在家乡就业的相关知识和能力,有效地正面引导和促进农村生源毕业生回原籍就业。

(3)设置建设新农村所需的专业结构

高校的专业设置应结合行业需求和学科发展进行。将社会产业的需要与学科发展相结合,设立既能适应社会需求又符合学科发展方向的专业结构。比如设立地方企业所需的相关专业,培养他们紧缺的相关人才,并积极做好相关毕业生返乡就业的指导工作。如此既满足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也推动了农村本专科学生的充分就业。同样也可设立建设新农村所需的相关专业,采取“定向招生—高校培养、引导—地方吸引—返乡就业”的模式,有针对性地为农村建设培养人才、储备人才。

4.4农村籍大学生应积极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就业单位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渴求十分迫切。这就要求农村籍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有明确就业生涯规划,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投身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做好就业能力的提升和心理素质提升,为服务农村、建设家乡、实现自身社会价值做好充足准备。

(1)树立正确就业观,及早科学规划职业

只有把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好,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好。才能更有效地学习,把握好今后的发展方向,早日找到适合自己的事业。农村籍大学生的成长经历是有限的,更要及早清醒,避免在大学期间的迷茫期,尽快正确进行人生定位,树立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正确观。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以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要树立服务农村、建设家乡的新农村建设就业

观。对于农村出身的大学生来说,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建设中去。不仅可以实现就业,更是发挥自身才能、充分实现自身价值的大好时机,充分利用时代赋予的机遇,积极发挥自身价值,返乡就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此时,农村籍大学生应以服务农村、建设家乡为理念,才能正确引导自我更好发展。

(3)要有独立创业的意识

返乡就业的农村籍大学生。不仅指回到地方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也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开展自己的创业。以便更充分实现自身价值,当今科技的快速发展,处于“互联网+”的时代,大学毕业生学习能力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能紧追科技发展的步伐,快速高效的为家乡建设服务。这就要求返乡就业的农村籍大学生要坚持持续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扩大视野,有预见社会发展的洞察力,同时还需要他们有自主创业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以便在返乡就业时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实现充分就业。

作者:刘磊 单位: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上一篇:教师阅读生活的实然考察与改善建议 下一篇:数字金融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