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策略

时间:2022-08-24 10:05:49

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策略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方面,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建成区面积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城市改造更新也在大力开展。但是相对应地,如何平衡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当前,世界各国对历史文化保护都给予较高的重视,然而以我国城市更新的现状来看,仍然呈现一些矛盾和问题有待解决。本文首先对城市更新理论进行了简要分析,其次结合实际情况探讨了我国城市更新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最后基于历史文化保护理念,提出了一些适合我国客观情况的城市更新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历史文化保护;城市更新;城市规划;城市文化

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突破60%,快速城市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与此同时,城市建设总量也会不断提高。但是目前我国对于快速城市化建设仍然缺乏一套成熟且完善的调控机制,因此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举例来说,很多历史文化名城都经历着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和改造,其中旧城改造和历史文化保护之间形成了一对显要矛盾,建设性破坏问题屡见不鲜,很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古迹、遗址都已经不复存在,所以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已经成为城市更新中的关键课题,针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城市更新理论概述

1.1城市更新理论的产生

城市更新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其是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让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得到解决的手段,改善老城区的功能和环境,从而将老旧城市变为现代化都市[1]。城市发展的历史虽然由来已久,但是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才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城市化的浪潮,在工业发达的国家,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促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张。但是这种盲目而无序的城市发展方式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人口集中、环境破坏、交通拥堵等[2]。在“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大多破坏严重,很多大城市都出现了人口和工业区向郊区转移的情况,中心城区衰落明显。为了让城市得到复兴,缓和新老城区矛盾,很多欧美国家都大力开展城市更新,同时城市更新也逐渐独立于城市建设之外,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科。

1.2城市更新的模式

1.2.1重建重建是一种最激进的城市更新方式,这种城市更新方式会造成最高额的耗资,但也最容易形成创意。这种形式是直接将城市中功能严重衰退的地区进行清除,之后将空余出来的空间进行合理使用。例如,在“二战”后,国际建筑师协会就大力倡导拆除重建运动。虽然这种新建的城市建筑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给城市带来繁荣,但是由于建筑物的千篇一律、城市风貌个性化的缺乏,反而容易导致新问题的产生[3]。所以,“重建”这种城市更新方式仍然是应用最少的方式。1.2.2整建如果城市的整体功能仍然满足使用需求,但部分地区出现了衰退情况,则需要将局部拆除重建,并改良环境,这样的城市更新模式就是整建。整建更新所需要的资金总量小于重建更新,同时也因为大大缩短了更新时间,而避免了安置和拆迁问题,所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城市更新方式。1.2.3维护维护是针对城市中环境状况较好的地带所进行的城市更新方式,经过必要的保护和维修及补充设施,从而在一段时间内避免功能衰退。这种城市更新方式适合于目前城市建筑仍然可以保持使用、功能仍然较全的情况,也是一种最为经济的城市更新方式,有一定的预防性。

2我国城市更新存在的问题和误区

2.1千城一面,磨灭城市特色

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较早,彼时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理论并不完善。在“形体决定论”理念的推动下,开发模式大多选择了重建,这种城市更新方式也带来了社区瓦解、历史文化丧失等问题,因此我国在开展城市更新时,也需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但实际上我国很多城市在更新过程中,也出现了急功近利的现象,并没有遵循更新规律,突发改造的情况比比皆是,在短期内就进行规模较大、速度较快的城市改造,对部分旧城区甚至采取直接重建的方式,没有顾及城区的原本建设情况[4]。其结果就是不仅让城市原本的组织结构遭到了破坏,同时也由于不重视保护传统街区,从而导致传统风貌的传承被中断,历史文化特色遭到破坏,形成了“千城一面”的情况。

2.2利益至上,忽视历史文化遗产

城市更新改造工作一般由开发商来承担,而开发商参与城市更新项目建设,目的就在于获得利润,因此开发商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会尽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挖掘土地的价值。具体表现在,旧城区更新改造过程中,开发的密度越来越大、容积率越来越高,这种开发模式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环境恶化。除此之外,在错误的价值观引导下,在对市中心土地利用的过程中,片面地强调土地价值,从而导致商业建筑、办公建筑和高级住宅建筑占据市中心,市民被驱赶到生活配套设施相对不完善的城市郊区[5]。如果城市中心区域的更新目标和开发商的利益得到统一,城市更新和开发可以起到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但对于历史文化遗存较为集中的地带进行更新,则要进行综合考量。

2.3财力有限,无法满足更新需求

很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或街区的更新,都需要遵从整体、长远的价值取向,以获取长期的文化和社会效益作为主要目标,并不可能在短期内获取巨大经济利益。这就决定了这些城市更新建设活动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推动,如需要政府投入资金或转让利益,常见的形式包括对开发商减免税费或给予政策优惠等。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大多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还非常有限,但是很多历史文化名城的改造往往存在着面广、量大的特点。与此同时,由于规划方面的缺失,在建设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干扰,在进入城市现代化建设时代以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城市更新也有了新的需求,但是时间的紧迫也无可避免地给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6]。

3新时代历史文化保护理念下的城市更新策略

3.1完善管理模式,增强公众参与机制

对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保护的管理,需要基于一套全面的操作规范来实现。例如,对于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来进行精细化管理,探索一套精确、细致并且符合城市更新规范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需要基于专业化和系统化,同时借助信息化和数据化的新技术来提高城市规划和城市更新的效率,获取更多经济社会收益。但是城市精细化管理需要从对系统进行优化入手,从整体上进行规划和建设,确保城市各功能运作体系的完善,如生活、教育、环境、商业等,从而形成一套功能全面的体系。城市精细化管理需要对城市管理细节予以重视和完善,但是其前提在于形成一套完善的规范和流程,从而制定一个完整的管理制度框架,为刚性管理的实现创造条件。同时要经由立法手段来明确和统一各级政府在城市更新和保护中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经由地权界定来划分保护对象区域范围,从而给城市改造和更新等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还要增强公众参与的机制,完善公众参与的体系,从规划的前期调研论证到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和管理,都需要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

3.2塑造整体形象,寻找城市个性

片面地从唯一性和排他性的原则出发,不仅不利于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同时也会对城市功能的发挥产生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寻找城市的个性,为城市制定一个精准的定位[7]。结合发展的需求,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订,在保证城市得到适合的功能定位基础上,经过空间布局,进一步凸显城市特色和文化品位。举例来说,城市的历史和城市的现在、古城区和新城区,都要通过“文化”这个纽带实现对接和融合。在城市建设中,需要将文化融入各项建设工作中,如景观建设、绿化建设等,从物质和行为、制度等多个层面来开展文化规划,从而塑造城市形象,寻找城市个性,尤其是对于城市的历史遗存和传统文化则要尤其给予重视[8]。从城市规划者的角度来看,需要认识到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不仅是精神文明遗产,也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可利用资源,所以对于“文化资源保护”这一课题,我们需要从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历史文化保护问题要正确处理,不能片面地将城市历史文化视为“包袱”而加以摒弃。城市文化延续的根源在于继承和保护原有的城市文化特色,具体来说,包括了民族特色、历史特色及风情特色等几个方面。而在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挖掘过程中,可以经由历史故事的挖掘、历史名人传说的传播、历史文物遗迹的保护和利用形式来开展,同时新建具有本地区文化特点的建筑,从而推动城市文化的整体发展[9]。

3.3形成个性标志,开展城市营销

文化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是灵魂,也是名片,需要在城市更新当中,同步进行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样才能促进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存[10]。纵观全世界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保存较好的城市,其也往往具备较高的现代化程度,如伦敦、巴黎、罗马等,这些城市在历史文化的开发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所以城市更新和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二者之间并不是互相冲突的,甚至城市更新可以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提供条件和契机[3]。与此同时,城市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可以给城市更新提供推动作用,城市只有沉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特色,才能成为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延续城市的文化脉络,发展城市文化,将其作为纽带来实现古今之间的交流沟通,也是提升市民认同感的重要手段,更有助于吸引外界投资,这对城市经济发展也有极大的积极作用[11]。在形成城市个性标志方面,可以从城市主题文化入手,形成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景点、建筑体系,在文化领域,可以通过影视作品、音乐宣传作品、传媒节目来构成一套具有鲜明特色和通俗性的核心体系,从而获取市民群体的认可,进而向外部扩展受众。在城市传播口号上,需要做到通俗、简单,让人们自觉传播,如“桂林山水甲天下”等已经是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的城市口号,并且在国际范围内也形成了影响。

3.4活化城市历史,留住城市记忆

一座城市的发展对城市中的人有着深刻的影响,而城市历史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牌,那么在城市设计中就需要保留完整的城市记忆和城市文化,城市的记忆可以使得本地区的符号和特色进行传承,如采用浮雕墙、建筑小品等设计元素。当地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随之增加,将城市历史储存于建筑、景观、公园等物质载体中,城市记忆就可以有效地融合于在地群体记忆与本地文化之间的文化建构,搭建记忆、人、城市文化三者的桥梁,使得城市历史、城市记忆和地方特色充分彰显出来。对于现阶段我国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因为城市建设同城市进步之间的矛盾、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及城市总体规划发生变化后造成部分土地功能发生改变,造成局部历史街区被淘汰及新建仿古建筑难以高效配置、利用,以及完整地保留城市文化,所以对于城市的开发建设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去活化城市的历史,而事实上我国许多富有历史文化的城市现存许多古迹和遗址,这些都是城市千百年来发展的缩影,优化设计和建设方案,为本地区提供了有力的文化保护支持,这样就能够对这一地区的居民不断进行地区历史文化熏陶,使其能获取深刻的城市记忆。这些人的记忆融合起来就是这座城市鲜活的记忆,也是鲜活的文化,是城市的文化、城市的符号,以及城市刻在人们心中的烙印。

4结语

在前文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我国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保护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化的过程,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保护的理念、理论和方法也随着经验的积累而不断更新。目前,我国城市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不断将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相结合,保留城市历史文化就是发展城市名片、留住城市血脉的重要措施,也是保留城市记忆的根本,那么在城市更新中就需要不断去探寻和实践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更新之间的共生关系,最终找到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平衡点。

作者:里志胜 龚彦俊

上一篇:跨境电商零售出口供应链优化对策 下一篇:气排球赛事融合发展困境及纾解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