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4-09 08:14:07

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具有时代特征和历史价值,但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建设中面临诸多的问题和矛盾。针对当前城市建设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本文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总结并分析了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城市化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完整面貌早已改观,但许多城市中至今仍然保存着一些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这些历史文化街区保存有大量的历史建筑甚至成片的历史街巷,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俗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历史文化街区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城市悠久历史文化的实物例证,得到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当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现状

当前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局面比较复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是由于剧烈的社会变革,历史文化街区的许多历史建筑的产权发生了变化,长期缺乏有效的维护和保养,传统木构建筑如果缺乏维护和保养,保存的时间有限,要维持其基本使用功能已很困难,有的甚至已经成了危房,却得不到维修。历史文化街区的有些部位已经挤进了新建的现代建筑,风格的统一性和景观的连续性遭到了破坏。并且由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交通方式的改变,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商业、手工业渐渐衰退,被商业大潮逐渐淹没,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历史文化街区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二是历史文化街区现有建筑和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居民改善生活条件与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完善造成乱搭乱建等损害历史建筑及其传统风貌的现象不断增多。又反过来造成环境质量的低下,一些居民迁居他处,有的历史建筑长期闲置。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后,原住民多被迁出散落他处,回迁的比例极低,导致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灭失。历史文化街区有空心化的倾向。

三是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张,开发力度的加大,以及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传统城区地皮的日益减少,历史文化街区越来越受到了开发商的青睐,取得这些土地以“旧城改造”的名义进行房地产开发而获利的事件时有发生。历史文化街区有被蚕食的危险。

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随着社会各界越来越多地看到了历史文化街区潜在的发展商机,主张利用历史文化街区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丰厚的文化积淀,促进经济发展的呼声空前高涨,部分城市着手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有的将历史文化街区确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有的在城市规划中强调兼顾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与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部分城市以市场运作的手段,以开发、改造带动保护、更新。

从实践来看,一些城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许多城市则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有的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与发展中对所在城市的个性特色研究和保护不够,移植了其它地区和城市的建筑样式,丧失了本地的建筑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与周边环境缺乏联系和过渡,影响了景观的连续性和风格的统一性。在改造更新中,有价值的街巷、院落、建筑没有保留,历史格局遭到破坏,整个街区缺乏历史沉淀。这些问题表明,部分城市在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中,只注重改造和发展,而保护的力度明显不足,背离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初衷。有的城市管理者决策缺乏民主,忽视居民的合理意见和要求,在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中出现野蛮拆迁现象,造成群众意见很大。

针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工作的得失,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发展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特别关注:

一、在城市建设观念上应充分认识到历史文化街区既是历史的遗存又是在发展中的城市街区,它既要保护又要发展。妥善解决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定位,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建筑文化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如果改变了,就不能说明当时的历史,进而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因此,对建筑历史文化应采取规划性保护,包括历史文化街区的格局、古建筑群、单体古建筑和各种文物古迹等等,都纳入其中,使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新的发展相互协调、相得益彰。

二、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个城市特定的文化遗产,价值就在于真实性。应当采取正确的保护措施,努力保持其真实性、完整性,延续传统建筑的使用年限。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在内的文化遗产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其真实性,不可再生。只有保存和保护好原物才具有真实性,只有保持其真实性才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或艺术价值。要防止为了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对历史文化街区实行过度开发,甚至借发展之名,行房产开发之实,致使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资源整体丧失。

三、应当集思广益高质量高标准地编制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尤其要预先编制好详细规划,细化到每一座建筑、每一条街巷。要充分发挥各有关学科专家、文化遗产保护与规划建设者、当地居民、历史建筑所有人等方面的作用,促进规划的科学化、民主化,增强规划的权威性、可行性。加强对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人文状况及现状的调查与研究,评估其价值,并将调查研究的成果纳入规划,尽最大可能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的历史信息,努力延续街区的历史文脉。建立详实的历史文化街区资料档案,对一时还没把握的尽可能不去改变其现状。必须贯彻以保护为主的方针,在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发展规划实施以前,要把历史文化街区有效地保护起来,避免还没保护就已破坏的现象。

四、充分吸收世界各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理念,吸取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强化整体保护的理念,对不同的建筑区别情况分别对待,积极而又慎重地解决保护与发展工作中的各种问题,避免简单粗暴的方式方法,防止拆除货真价实的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新的仿古街区的方式替代科学规范的保护与发展更新。

五、不应片面强调全面保护,无视历史文化街区中居民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合理性要求,忽视动员居民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着力解决历史文化街区环境与基础设施较差的问题,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活力。保护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生活方式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力求使之在与发展中得到充分的保留和延续。

三、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良性发展的策略

为了进一步搞好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努力推进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机制不断完善。

阀先,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要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领导责任制,纳入领导考核,关键是加强文物保护机构及其能力建设,为其依法行使法定的职权,履行法定的义务,有效地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员编制和工作条件。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工作中,文物保护机构要特别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未核定公布为文保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监督管理,依法划定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

其次,可以建立类似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专职机构那样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工作机构,建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听证制度,吸收文物、建设、社区等部门和相关居民、专业工作者、社会有识之士参加,协调处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必要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各施其职、合作联动,社会各界参与的机制。

第三,完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资金筹措机制,努力克服资金瓶颈的制约。一是落实地方财政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支持。二是落实有关税收政策,鼓励企业捐资、投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接受社会特别是与特定历史文化遗产有关系人员的捐资,鼓励历史建筑的所有人按照要求维修、保养历史建筑。三是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可以学习发达国家在历史城市保护与发展中采用的“发展权转移”的管理政策,即将旧区更新的项目和新区开发项目捆绑在一起,统筹兼顾,在老城区改造一片街区,可在新区项目建设上获得一定的奖励。

第四,必须选择具有良好资质特别是具有古建筑维修资质的企业,强化专业监理,加强监督,保证施工过程、选用材料等环节符合要求,以达到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后仍然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效果。

重庆市磁器口位于沙坪坝区嘉陵江畔,是位于都市核心圈的历史文化街区。昔日这里是一个热闹非凡的水陆码头,为嘉陵江下游物资集散地。磁器口有12条街巷,街道两旁大多是明清风格的建筑。为加大磁器口保护、建设、开发力度,于2009年成立磁器口管委会,由区委常委兼任管委会主任,统领片区旅游开发建设。开展独有的品牌文化形象设计与运用,引导商家按照统一规范设置店招、店牌、旗幡等,制作统一风格的景区导识系统,引入市场化管理体制,街区环境实行企业化管理。磁器口街区体现了历史风貌的完整性和历史遗存的真实性(图1)。

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地处福州市中心,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建筑结构严谨,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但由于历史原因,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内古建筑缺乏维修保护,破坏、老化严重;街区内人口密度过高,居住条件拥挤;街区内现代市政基础设施缺乏,居民生活条件恶劣,缺乏必备的消防设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2008年,成立福州市三坊七巷管理委员会,全面统筹开展各项工作,根据“镶牙式、微循环、渐进式、小规模、不间断”的原则进行保护修复,让那些有代表性的民间商业,如老字号、手工艺作坊等留下来。修复后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留着明清到民国时期的福州特色传统建筑风格,成为福州的城市名片(图2)。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加强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保持城市的个性与特色,促进城市的发展活力,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谐共存,共同构成鲜活的文化遗产,使城市历史文化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一项迫切而又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罗哲文. 历史文化名城与古建筑保护文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01

[2] 赵炜.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城市空间文化及其实践. 规划师,2004.02

[3] 张祖刚.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 建筑学报,2006.12

[4] 赵中枢.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及保护的若干问题. 城市规划,2002.07

[5] 王景慧.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与规划. 城市规划,2004.10

[6] 马武定. 对城市文化的历史启迪与现展. 规划师,2004.12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浅析现代居住区园林设计 下一篇:阐述建筑电气节能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