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县域治理创新研究

时间:2022-08-08 09:41:37

乡村振兴与县域治理创新研究

[摘要]县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构建科学治理体系,提高县域治理效率,对于保持经济社会持续稳健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治理有效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根据现实情况和发展形势深化改革,创新县域治理模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文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梳理乡村振兴与县域治理的社会逻辑性,针对县域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县域治理创新性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县域治理;乡村治理;乡村人才;现代农业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同时也提出了“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等措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节点在县域,以县域为核心的县域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基础环节。提升县域治理水平,不仅有助于当地经济社会环境的持续健康稳定,而且有助于缓解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缩短城市与乡村的差距,提高乡村老百姓生活幸福指数。因此,深入推进县域治理创新,是顺应时展的潮流,对推动更高层面的政治方针和社会管理创新,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关键性的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与县域社会治理创新的逻辑关联

乡村振兴战略与县域治理创新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乡村振兴战略给县域治理创新提供了理论方向指导,县域治理创新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体现,其治理目标有效性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及各方面。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筹划和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五个振兴”,县域治理也是往这五个方面去创新治理,二者具有统一性和协同性。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加强和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重要时机和现实依据,是县域治理创新的检验场和动力源。而县域治理创新,有助于解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诸多现实矛盾、问题和困难,有助于克服实践进程中的体制性、机制性、固有性的障碍、阻隔和制约。就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深化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而言,必须深刻认识到乡村社会治理的自身特点、特色和特征,不断增强基层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的针对性、适配性和实效性,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县域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

实践表明,县域社会治理的创新和完善是不断变动并持续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再无变化。随着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县域社会治理过程中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产业结构单一化。我国县域因为地理位置及历史发展的原因,大部分县域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农业的弊端是用时长、效率低、产量受自然天气影响大、技术落后、收益与投入不成正比,并且县域地区不重视发展现代化农业及其他产业,产业结构十分单一。所以,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经济较城市相对薄弱。——人员流失严重,人才储备不足。县域地区发展及收入有限,导致了大量有劳动能力的群体都往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地区寻求发展,留守县域的更多的是老年人。人口的流失造成了县域当地劳动力及人才缺乏,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老龄化较严重,这显然是不利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传统文化衰落严重。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城镇化、市场化、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传统乡村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文化价值有所改变,大量的青中年群体迁往城市,使得优良传统的节日风俗、手艺、饮食文化等得不到传承;另一方面,自然、淳朴和勤劳是乡村农民身上所富有的优良传统美德,外来文化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进行传播影响,使得乡村文化更趋向于利益化,人与人之间亲切友好关系也渐渐变为功利化相处模式。

推进县域治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治理是国家治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县域是城市与农村融合的连接点,也是乡村振兴的切入点。推进县域治理创新,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笔者针对上述三个主要问题提出创新性对策建议:——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县域治理的经济广度。首先,转变县域地区传统农业发展的模式,由原先以农民手动播种收割的低效率农业模式调整为采取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播种收割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大力提升农产品的产量与品质,提高农业技术创新,创建高效、有质量、富有韧性的品牌农业,打造农业现代化产业链。乡村振兴的关键是经济发展,而产业兴旺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所以县域地区产业兴旺,当地县域经济有所提升,群众安居乐业,县域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其次,培育新兴产业,以政府为主导招商引资,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吸引更多劳动密集型企业进入当地,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让老百姓能在“家门口”上班工作,提高家庭收入,缩短家与企业的距离,减少留守儿童现象,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最后,建立共享农庄理念,利用乡村的美好生态环境,大力开展绿色生态旅游业,与“互联网+”相结合,通过短视频、直播模式,宣传当地特色产品和景色,吸引更多的城市市民到乡村游玩,构建城市与农村相融合局面,推动县域经济现代化发展,拓宽县域治理的经济广度。——减少县域人员流失,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振兴乡村离不开人。有人才有人气,只有人气兴旺,才能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繁荣商贸,促进县域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地方政府要通过实施颁布惠商利企政策、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完善公共服务供给、重构传统文化价值、增设体制岗位等有效措施,吸引企业家及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县域,从而减少人员流失,增加乡村人气。与此同时,也可通过吸引城市人员来县域长期生活和消费,从而提升县域的人流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推进县域高效治理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产业的调整升级发展,需要大量受过知识教育、掌握种养技术、懂市场运营的新型管理经营人才,以及基层医生、基层教师、信息技术员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加入。县政府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吸引并留住优秀的人才下乡创业,组织医疗、教育等领域人才开展“组团式”帮扶,鼓励创建乡村振兴青年联盟,带领当地群众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重视文化建设,创新县域精神文明发展。如果经济及人才是为乡村振兴塑形,那么文化就是为乡村振兴铸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地方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重视文化建设,创新县域精神文明发展。第一,大力挖掘当地地方文化的创意特色,制作成工艺品,有依据地编写历史文化,在当地创建展览馆展示当地的风土民情,使得当地民众产生共鸣,让传统手艺、节日风俗等文化得以传承。第二,建设文化广场公园,在公园中增设宣传栏及LED屏,定时定点播放并宣传良好家风的家庭和勤劳、纯朴、励志的榜样人物,在潜移默化中延续中华民族优秀品德。不仅可以提高县域地区的生活配套设施,还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营造和谐相处氛围。第三,党员要以身作则,依托县级融媒体中心平台,组建县域精神文明宣传小组,对象化、分众化创新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最后,守住乡村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希望的火种,为乡村振兴打好坚实的基础。总之,推进县域治理创新,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是全国人民的期许,也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实现,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鼓舞,更坚定了我们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信心。因此,我们必须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不断创新县域治理方式,提高县域治理效率,确保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作者:陈木俏

上一篇:乡村振兴背景村干部职业化的现实价值 下一篇:高职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