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新健康

时间:2022-10-30 09:10:08

新医改新健康

2009年4月6日至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两份文件相继公布。

新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摈弃了市场化,回归到公益性,承诺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不断增加投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事件

国务院公布新医改意见

2009年4月6日,新华社受权公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意见》明确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意见》全文13000余字,共分六个部分: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力争近期取得明显成效;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意见》指出,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医药卫生工作任务繁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都给医药卫生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意见》认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区域差距大,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明确方向和框架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才能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因此,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既要坚定决心、抓紧推进,又要精心组织、稳步实施。确保改革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标。

透视

新医改关键词――创新、全民医保、均等化

1、理念创新――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成为公共产品

《意见》要求: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改革方案设计、卫生制度建立到服务体系建设都要遵循公盏性的原则,“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胡祖才说:这为深化改革明确了方向和目标,为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认为,这一制度强调保障基本、加强基层、扎实基础,既体现了初级阶段的国情,又体现了卫生工作追求“社会公平”的重要原则,很有针对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部长葛延风认为,建立政府主导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回归公益性,这不但符合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属性固有特点,也是绝大多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其他人口大国的通行普遍做法。

北京大学教授李玲认为,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从“基本制度”的高度保障人民健康,对医疗卫生事业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作为公共产品的制度,必然覆盖全民、公平享有,而且制度一旦确立,就是长期稳定的。

2、全民医保――缓解“看病贵”顽疾的良药

根据《意见》,我国将逐步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首次实现医保的全覆盖。国家还将把关闭、破产企业和困难企业职工、大学生、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城镇职工或居民医保范围。

建立覆盖全民的医保制度,目的在于实现医药费用的合理分担,这是解决老百姓“看病贵”最核心的措施。同时,医保覆盖全民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明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增幅为50%,并逐步提高政策范围内的住院报销比例和门诊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

另外,城镇职工或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分别逐步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逐步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

3、首次确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疾病预防控制、预防接种、疾病监测与报告、妇女保健与生殖健康、儿童保健、老年保健、健康教育、健康信息收集报告、健康危险因素的监测干预等9类内容,这些项目主要通过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全体居民提供。

从今年开始,国家将逐步向城乡居民统―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力争让群众少生病。

“均等化”意味着每个人,不论性别、年龄、种族、职业、收入水平等,都享受同样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说,中国面临双重疾病负担,一是传统传染病,如肝炎、肺结核,二是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同时慢性病威胁越来越大,慢性病治疗占卫生总资源的80%。如不进行早期干预,慢性病的疾病负担将难以想象。

4、建立基本药物制度遏制虚高药价

《意见》提出我国将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推进这一制度旨在降低费用,是保证老百姓有药可用,用得起药,能合理用药的手段。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312种西药可以治疗80%以上的疾病。我国正制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估计将有数百种,其中包括中药。我国有6000多家制药企业,美国也就10多家。我国药厂低水平竞争问

题严重,生产、流通不规范,是造成药价虚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对医保药物将实行统一招标、配送,将规范药品流通。

5、增设药事服务费推行医药分开

《意见》指出,通过实行药品购销差别加价、设立药事服务费等多种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同时采取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投入等措施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药事服务费主要用于补偿其向患者提供药品处方服务的合理成本。与销售药品的金额不直接挂钩。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余晖说,对于看病就医的患者来说,虽然增加了几元钱的药事费支出,但却大大减轻了医院以往多开药、开高价药带来的负担。而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使其真正反映医疗服务成本,将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和劳务价值,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6、管办分开转换政府职能

《意见》提出从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和政府有效监管出发,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多种实现形式。上述改革将明确医院所有者和监管者的责权。解决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既办医院又管医院的问题,有利于多元化办医和加强对公立医院的监管。

根据国际经验和国内近年的探索,管办分开有多种具体实现形式,主要有在卫生部门内或外设立专门监管公立医院的机构,从行政职能上分开。也有“社会办医,政府管医”,采取企业化管理模式等。

7、多点执业改革破冰

《意见》提出“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这意味着我国医师制度的重大变革,有助于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煤炭总医院院长王明晓表示,我国医疗人才管理是封闭式的,医师为医院所有,人才流动受制约。医师多点执业一方面可以增加医务人员的经济收入,而且自身价值也得到社会认可,另一方面也使得基层群众能就近得到较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医师多点执业对医院的发展来说可能会有一些影响。多点执业目前主要是外出做手术,如果术前术后配合不好,将难以保证医疗安全和质量。

《意见》中创新举措还有不少。例如,为遏制“大处方”,过度医学检查,鼓励探索建立医保和医院的谈判机制;试行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这些创新举措,将为我国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注

新医改8500亿的投向

在新医改方案的实施细则中,最引人关注的内容是3年内各级政府预计投入8500亿元。平均每年有2800亿元之多。

三大去向

一是补需方,即主要为居民获得医疗服务实惠着想;二是补供方,即为提供服务的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能力建设经费;三是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资金支撑。

“朴需方”:1300个亿经费主要投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首先,是1200亿元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的政府补贴:新农合现在的参保人数为814亿。由于农业户籍人口不会有大的增长,城镇居民医保的目标参保人口,保守的估计有3亿多,因此,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参保者人数,应该在10亿左右。在未来3年,政府最低补贴水平要提高到年人均120元,因此年支出至少为1200亿元。其次是50亿元城乡医疗救助体系支出。2007年,我国有2272万城镇低保受益者。4173万农村低保和传统救济受益者,医疗救助支出总额为36亿元。估计未来3年内会有所提高,最保守的估计也要50亿元。再就是50亿元困难企业职工城镇职工医保参保补贴。因此,把上述三项加起来,未来3年内,政府预算用于医保的开支,每年平均至少需要1300亿元。

“补供方”:大约1300多亿元,留给了“补供方”,即投入到各种医疗卫生机构之中。根据2008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的数据,2007年所有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获得的财政补助总额为1118.55亿元,上级补助收入为61.42亿元,共计1179.97亿元。因此,如果新增“补供方”的支出大约在1300亿元,几乎在原有的基数上增加了一倍多。

这笔巨款流向的如下原则已经确定:例如,支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能力建设;加强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能力建设;对中医院、传染病院、精神病院、妇幼保健院和儿童医院等在政府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对其他一般性公立医院,政府也将增加投入。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新医改5项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为全体国民新增年人均15元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2007年,我国人口总数为132亿。假定人口总数变化不六,每人15元,一年需要198亿元。

卫生部解析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将取消药品加成

4月12日,卫生部医管司司长张宗久、卫生部人事司副司长王苏阳、财政部社保司医疗保障处处长宋其超、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卫平教授等人通过央视网络,专门解答新医改方案中“公立医院改革”有关问题。

专家指出,新医改方案中明确说明将公立医院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这两个渠道一个是真正体现医疗的服务价值,第二个就是财政。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有效遏制不合理的处方行为,促进合理用药,保障人民的健康,这是有利于群众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通过这样的调整,服务收费主要是医生的劳务,比如说手术、各种检查操作,此外还有一些通过医疗设备来体现劳务收费,还有就是护理、生活护理以及护理的技术操作。通过这一系列的技术操作和劳务来产生这些收入是实实在在的,真正的补贴了医务人员。

另外还有就是财政补贴,通过财政的补偿、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政府指定的一些任务、包括人才培养等诸方面进行补偿。

专家声音

“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体现政府职能转变

――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贾康谈新医改方案

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贾康4月6日表示《意见》最大的亮点是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改革基本原则,标志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整合。

贾康说,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其最大特点就是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责任。

他指出,《意见》之所以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是因为它符合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效应,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体社会成员的和谐不可或缺。

“当市场不能有效提供这些公共服务时,政府理应成为主要提供者。一方面要为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必要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要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卫生投入机制。”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制度安排,正是一种公共产品。

《意见》提出的这一改革基本原则也标志着我国公共财政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公共财政最基本的定位,就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公

共产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其公益性、公平性。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财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为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解决包括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在内的民生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此外,《意见》明确改革“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是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属于公共产品”这一基本判断而来的必然取向,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并内在地要求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政府投自序力度,建立起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但贾康同时指出,“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除了加大政府投入外,还要坚持投入与改革并重的原则,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包括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完善医疗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入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和规范财务收支管理办法等。

“只有多管齐下,调动多个积极性,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才能得到维护,老百姓才能真正得到实惠。”

(转自新华网)

新医改方案将保证卫生投入的绩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我国将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专家表示,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需要政府履行其应尽职能,加大投入力度。

《意见》明确了政府、社会与个人的卫生投入责任。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均等化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用。特需医疗服务由个人直接付费或通过商业健康保险支付。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说,《意见》对政府卫生投入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不仅要加大投入力度,还提出要转变投入机制,保证卫生投入的绩效。

《意见》强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要增加对卫生的投入,并兼顾供给方和需求方。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使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有效减轻;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新增政府卫生投入重点用于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

在完善政府公共卫生投入机制方面,《意见》提出,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和业务经费由政府全额安排。政府负责其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和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使其正常运行。对包括社会力量举办的所有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地都可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核定政府补助。

此外,《意见》还强调落实公立医院政府补助政策,并完善政府对基本医疗保障的投入机制。(转自新华网)

“8500亿中绝大部分应该用于社区医疗网络的建设和健全。”

――钟南山

“8500亿中绝大部分应该用于社区医疗网络的建设和健全。”钟南山说,设备场地、教育培训、社区医生待遇、医疗科研的投入至为关键。他认为,公立医院的改革并非当务之急;未来3到5年内,社区医疗才是医改关键。钟南山强调,医改的5项改革中,最核心的一条应该是建立和健全社区医疗网络,目前这一阶段,公立医院不应该成为改革重点,公益性问题不解决,公立医院的改革很难操作。

社区医疗可以使得医疗模式的关口前移到社区,早防早诊早治,减少小病变成大病重病,同时医疗机构也可以重心下移,这也是解决医疗公平和建立防腐败制度的一个路径。

最核心问题是,医疗系统构架必须拧过来。现在医疗构架是“倒三角”,下面是社区医院,上面是公立的大医院。有统计说,北京33%的老百姓有病首先到社区医院,广州就只有14%,大部分人有病都是首选去大医院,因此医疗结构是一个“倒三角”,越往下越小,这是不合理的。

而政府这几年投资基本都是投向大医院,这需要整个改变。这8500亿,姑且不谈够不够,首先谈合理分配,应该强化社区医疗,不仅仅是增加设备,社区医生待遇、教育、科研等各方面都要关注。

不过,钟南山表示大医院在医改中仍然任务艰巨:一是要与国家互动,建立基本药物目录报销制度;二是公立医院也有责任与义务,帮助把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建立起来,帮助培训全科医生。大医院应该在市场条件下伸出几条腿,包几个社区小医院,轻病就送小医院,重病则走大医院,这实际上也是社区医院在为大医院服务。

如果经过几年努力,大医院病人越来越少,那么说明改革方向是对的,大医院病人越来越少,就可以集中精力解决疑难病症。大医院不能越搞越大,而应该越搞越精。这才符合整个社会医疗卫生的模式,是个正三角形。

(转自南方网)

权威解读

新方案看病自付比例降低药价会降――卫生部部长陈竺

新医改出台,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新医改方案实施后民众看病自付比例会降低,药价会大幅下降。基本药物制度方面,常见病的一些首选药物,将得到高质量、足够数量的保障,并实现公平享有。基本药物目录并非仅是治小病的药。包括肿瘤、心血管疾病等在内的很多重大疾病的药物都在此目录中。此外,也应不断调整基本药物的目录,以为群众就医带来极大的实惠。

陈竺说,基本药物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应该全部配备,并且实行零差率销售,取消15%的药品差价。“可以说即将出台的基本药物目录既是高质量的,又相对来说价格是比较合理的药物保障体系。”他同时表示,此基本药物的报销比例也会高于非基本药物报销比例。

儿童白血病考虑纳入大病统筹

医疗保障的最终目标是做到应保尽保。现阶段,首先是扩大覆盖面,另外就是提高水平。他说,这主要是指大病补偿能力。在此基础上大医院也要考虑能不能通过进一步降低成本,尽可能采用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让人民群众基本医疗能够得到保障。

以近期关注度很高的儿童白血病为例,陈竺说,要在大病统筹范畴里给予考虑,一方面建立补偿制度、保障制度,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的诊疗,通过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的应用控制费用,使这些大病在现在基本医保的制度框架内,能够实现基本医疗服务。

食品安全实行严格召回制度

北京市质监局宣传教育中心时光寨主任表示,质监部门将继续加强食品安全监督工作,开展食品安全和重点产品专项整治活动。

对获证食品及相关产品生产企业100%进行产品安全质量监督抽查,全年抽查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不少于2500批次并公告抽查结果。此外,加强日常检测力度,加大检测频率,重点对桶装饮用水、熟肉制品、乳制品等高风险食品进行抽查监督,对食品质量进行抽查评价,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

2011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不低于20元

根据《实施方案》,国家将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2009年人

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对困难地区给予补助。

2009~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并逐步推开

根据《实施方案》,公立医院改革2009年开始试点,2011年逐步推开。国家将定期开展医疗服务成本测算,科学考评医疗服务效率。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

2009~2011年:每县至少1所县级医院基本达到标准化

根据《实施方案》,三年内中央重点支持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建设,使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基本达到标准化水平。2009年,全面完成中央规划支持的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再支持改扩建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每个县1~3所。三年内新建、改造37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万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央支持困难地区24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2009~2011年: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根据《实施方案》,国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用三年时间,分别为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剖训医疗卫生人员36万人次、16万人次和137万人次。从2009年起,对志愿去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工作三年以上的高校医学毕业生,由国家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

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

根据《意见》,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

根据《意见》,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延伸阅读

医改“时间表”均等与公益

2009年:开始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根据《实施方案》,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统_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

2009年:增加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根据《实施方案》,国家将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从2009年开始开展以下项目: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农村妇女孕前和孕和孕早期补服叶酸等,预防出生缺陷;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改水改厕等。

2009年: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

根据《实施方案》,2009年初公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率由卫生行政部门规定。从2009年起,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

2009年: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

根据《实施方案》,2009年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将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三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用两年左右时间,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城镇职工医保,确有困难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参加城镇居民医保。

2010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每人每年120元

根据《实施方案》,2010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具体缴费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将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新农舍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

2011年:城镇医保基本实现市(地)级统筹

根据《实施方案》,国家将规范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管理。新农台统筹基金当年结余率原则上控制在15%以内,累计结余不超过当年统筹基金的25%。提高基金统筹层次,2011年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基本实现市(地)级统筹。

上一篇:问医生 第5期 下一篇:车轱辘前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