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生国际合作与联合培养新模式探索

时间:2022-10-29 09:46:29

我国研究生国际合作与联合培养新模式探索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忽视创新能力培养等人才培养机制缺陷,探讨了研究生国际化意识培养对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根据国际化培养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研究生出国渠道多样性和培养模式差异性教育的新方案;通过对比不同外出留学模式,阐述了外出留学研究生和留学回国研究生管理与教育的新举措,并分析了国际合作与联合培养模式的重要实践意义。

关键词:联合培养;国际合作;研究生教育改革;公派出国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76-02

一、我国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培养受传统人才培养机制的影响,有很多不足之处。与西方发达国家自由化、个性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相比,我国当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死板单一,不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体现学科交叉的发展趋势和优势[1]。在此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研究生视野较狭窄,并缺乏灵活多变的学习能力,结果束缚了其知识面,最终限制了创新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提高。另外,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我国研究生专业学科前沿知识陈旧,知识面较窄,创新性学科专业交叉较弱,而且研究生课程过于偏重基础理论的学习,对国际学科前沿领域知识的介绍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略显不足。在这种模式下,研究生虽然专业基础坚实,但由于缺乏学科交叉知识的基本储备和国际科研动态的最新信息,对新兴问题的发掘缺乏科学研究者必需的敏锐眼光和创新思维。要改变这个局面,就必须加大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国际合作与研究生联合培养新模式,逐步实现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国际化。

二、研究生国际合作与联合培养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跨国联合培养是中外高校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培养的研究生创新能力更高,知识水平更宽泛,是培养国家建设所需创新精英人才的全新教育模式。它有利于增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意识,推进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轨。研究生教育从单一化转为多元化、从国内教育转为国际教育的改革如想顺利完成,需要解决以下主要问题。

1.提升基础教育水平。教学模式国际化改革是实现研究生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基础,也是研究生培养模式国际化的难点。对于外出留学的研究生,在其出国前应加强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培养。教育内容国际化要求各个高校要倡导双语教学。教学内容国际化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比如引用原版教材开设研究生课程,鼓励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用英文与国外同行交流研究成果等。通过基础教育国际化,留学生将更容易融入国外科研。引入国际留学生后,通过国际化的研究生基础教育的学习,国际留学生将能更快适应国内教育模式,融入国内课题研究,而国际留学生的引入又促进了国内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

2.实现多渠道国际化培养模式。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有多种渠道可以选择。虽然邀请一些国外专家和学者来华讲座或支助研究生导师外出学习国际化先进理念可以给研究生带来新的学术视野,但是真正能够使研究生融入国际化的还是让研究生“走出去”模式。研究生基础教育国际化意识的培养理念会激发研究生去国外攻读博士学位的兴趣。外出攻博对于研究生的要求很高,只有少数尖子生才能达到此标准。近年来国家注重博士生教育质量的提高,通过国家公派联合培养等项目帮助国内博士生走出在国外进行半年到两年的访问与研究[2]。这种出国学习访问对于博士生来说要求较低,很容易实现。另外除了研究生“走出去”,引入外国留学生参与国内课题组,也会增添课题组的国际化氛围,开拓研究生的全球化视野。

3.国内外导师交流零障碍。如果选择国家公派联合培养的方式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经常会遇到国内外课题不一致的问题。提前沟通,选定最适宜的课题组是解决本问题的最有效方法。但在实际过程中,仍然可能存在双方课题不完全一致的情况。研究生应该在国内的前期研究和国外的新课题之间做个平衡,在与两边导师协商后做出最优的决定。研究生出国后,其科研工作受国外导师的影响更大,因此国外导师很自然会以他自己作为文章通讯作者。针对这一问题,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生最好在出国前就把所需文章发表出来,另外要就国内学位答辩的要求和海外的联合培养导师多沟通,以争取他的理解,而不要寄希望于把论文拖着带回国内发表。

4.发挥好回国研究生的国际交流的后续优势。外出留学的研究生既具备了国内扎实的基础理论,同时又具备国外科研的先进技术,使其具备了国内其他研究生所不具备的优势。出国研究生除了努力将国外的先进研究方法和科学理念引入自己国内的研究当中,还需要担负着扩大国内研究生科学研究视野,拓展国内研究生学术研究视野的责任。研究生回国后将自己在国外开展学术研究的经历和经验分享给国内研究生,实现一人出国,受益全体的目的。另外还应发挥好回国研究生的纽带作用。回国研究生与国外导师在学生联合培养中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对其他研究生的出国和双方学校的项目合作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我国研究生国际合作与联合培养新思路

改变研究生传统教育单一模式,以培养研究生专业基础教育国际化为前提,结合出国渠道多样性和培养模式差异性教育的方案。寻求研究生以出国攻博、公派联合培养或交换生最适宜出国渠道,同时增强外出留学研究生和引入的国际留学生适应性,同国外导师培养相结合管理留学研究生。注重外出留学研究生回国后的反馈和经历分享工作,以点带面,激发周围研究生的出国意识,并进一步完善各学科研究生培养国际合作与联合培养新模式(图1)[3]。

该模式是结合现阶段国家支助博士公派出国的相关政策和国际留学现状提出的,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研究生教育“导师―学生”的单一模式,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和实践得以实现。

1.国际科研合作教育平台构建。增强国内教师国际化意识的培养观念,注重研究生基础教育国际化培养,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并与国际学科知名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增强研究生出国的多样性和外出留学研究生快速适应性打下基础。加强高校与国外知名高校之间的互访,及时交流研究生在国际化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生在国外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后勤保障。

2.短期合作互访模式常规化。加强高校与邻近国家,如韩国、日本等之间短期合作的关系,增强与港澳台地区知名高校建立研究生国际合作教学、师生互访合作教学活动,支助研究生利用暑期等时间出国(境)学习访问。通过两校之间共同制定课题,限时完成任务等方式提高了研究生交换访问的成果输出率。

3.“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接受国际留学生并促进外国留学生的快速融入,通过将其课题引入国内的科研平台达到国际合作目的。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和教育部等相关部门,高校应积极接收外国留学生,外国留学生的到来提高了高校研究生的外语水平和国际化意识,而外语水平和国际化意识的提高可以增强国内研究生“走出去”的意识。

四、我国研究生国际合作与联合培养模式的实践意义

高校以中外合作办学和中外交流合作为基础的研究生教育国际联合培养项目创新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探索了一条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主要具有以下实践意义。

1.学术视野国际化。中外院校间以研究生交流和互换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国内外交流,打破了研究生的视野局限性,培养了研究生全球观念和国际意识[4]。同时以全球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国际交往能力和生存能力,再加上宽阔的就业途径、丰富的就业信息,使得他们能够在国际人才市场上求得一席之地。另外对于国内教育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体制、促进教育改革、引进和利用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国际化人才、提高办学水平、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合作平台现代化。合作双方制订单独教学计划的学历教育合作形式,优化教学安排、课程设置等条件,同时注重形式灵活性强,有针对性、紧扣市场、专业较新颖、学制时间短的非学历教育,研究生回国后都会对国内科学和技术发展带来不同的发展。同时研究生留学回国后可以成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排头兵,在涉外事务中尽展才华。国际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因其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独特性,使得他们更加熟知中外各项事务并发挥极大的作用。

3.教育模式先进化。高校国际联合培养学生中一部分回国后可以在大学担任专业课双语教学等工作,他们不仅把令人耳目一新的前沿热门知识带回国内,更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融入教学改革实践,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还有一些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国外大学任职,这些研究生不仅以其自身的优势和实力实现了美好的就业梦想,更因其特殊的教育背景,使他们成为反哺教育、反哺社会的栋梁之才,更成为中国在海外储备的高级专门人才。

4.人才培养多样化。国际联合培养学生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具有国内高等教育的特点,他们在学习过程的前期就奠定了扎实、深厚的基础知识,后期的国外学习或外教的传授使得他们能够接触前沿的理论和学科动态,同时专门的外语培训和严格的标准使他们熟练地掌握了外语;另一方面,通过中外联合培养、学生交换等平台,这些同学就能到国外名校留学,学到具有与国外硕士、博士同等的知识体系。

五、结语

我国研究生国际合作与联合培养新模式以加强外出留学研究生和引入国际留学生的国际化基础教育为基础,发挥国内外高校科研的各自独特优势,通过资源互补、互相促进,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增强研究生国际化的意识,提高研究生知识水平,优化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的知识结构,扩大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同时,建立一套完备的行业研究生基础教育国际化、国外培养和管理合理化、回国反馈最优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实现多个留学地区、多种留学渠道、对口专业和交叉专业相结合的教育路线,形成一套渠道多而稳定有效的研究生出国培养的体制,全面实现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为国家建设培养一批各行各业拔尖创新的国际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学慧,吴志宏.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探讨[J].中国科技纵横,2010,(22):104,137.

[2]张晓丹.浅谈“双导师制”对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深远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0,(18):41.

[3]周涛,王晖,满瑞林,叶红齐,钟宏.化工类研究生创新型研究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114-115.

[4]马方来.国际联合培养学生就业优势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9):33-34.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项目编号:JGZZ12_072);江南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A2011042);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3JSJG138)。

通讯作者:王潮霞(1969-),女,陕西西安人,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一篇:加强语文实践体验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下一篇:试论网络写作对中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