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初探

时间:2022-10-29 01:46:05

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初探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讲究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营造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1.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需要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只有情感融洽,学生才会敢想敢说。教师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爱,并且教态自然、亲切,眼神机敏、宽容,语言和蔼、幽默,学生就对教师有感情,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这样,师生之间互敬互爱,气氛和谐,情在学中,学在情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创设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对许多事情都喜欢问“为什么”,还常常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这样的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对此,教师必须加以保护和鼓励,并大力调动和培养。

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先在黑板上出示若干个按红、黄、绿顺序排列的气球,对学生说:“我闭着眼睛,你说第几个,我就知道它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兴趣很高,急于知道其中的奥妙,从而为探求新知创设了情境。

二、“再创造”新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注重感知,为“再创”新知奠基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接受知识的感官越多,知识就掌握得越牢固、越全面。”感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它属于认识的低级阶段。没有正确、充分的感知,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更不可能将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结合起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给他们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获得鲜明而又清晰的对事物的印象,为“再创”新知奠定坚实的基础。

(1)充分的观察感知

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生动形象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容易理解和记忆。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教师必须正确使用教具,合理利用插图,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充分地感知,以逐步完成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

教学“8的认识”时,教师出示主题图后,可提出以下问题:①这幅图画的是一件什么事情?②有几位老师?有几位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人?③戴帽子的几人?不戴帽子的几人?一共几人?④几个男的?几个女的?一共几人?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进行观察,为从中抽取其本质属性(数量都是8个),舍弃其非本质属性(师、生,戴不戴帽子,男、女等)积累了感性认识,同时也感知了“8”的组成。

(2)有效的操作感知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当学生学习某一概念或法则时,仅仅通过对教具、插图的观察是不够的,还应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等,使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作用于大脑,形成表象,以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达到借助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和发展的目的。

教学“两位数进位加法――34+28=? ”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这样进行操作:①在上面摆3捆和4根小棒(表示第一个加数),在下面摆2捆和8根小棒(表示第二个加数),整捆的与整捆的小棒相对应,单根的与单根的小棒相对应(表示相同数位对齐)。②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先把单根的小棒相加,4根加8根是12根,将12根里面的10根捆成一捆,放在整捆的小棒下面(感知计算方法:从个位算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这样,操作的目的明确、顺序合理,使学生清晰地感知了算理,为抽象概括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打下了基础。

2.强化表象,为“再创”新知搭桥

人的认识从感性向理性的转化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个飞跃是由表象作为中间环节来实现的。表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反映。小学生的思维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上,但如果只停留在感知阶段,就会影响抽象概括能力的形成。因此,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起清晰、完整的表象,还要强化表象,让学生闭上眼睛“放录像”――回忆感知。如回忆图示的观察过程、教具的演示过程、学具的操作过程等,以发挥其使知识逐渐内化、思维逐步减缩的效能,为“再创”新知铺路搭桥。

3.引导表述,向概括新知过渡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表述是思维的外化过程。让学生在感知基础上,借助表象,用语言表述探求知识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理顺思路,对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进而抽象概括。

仍以“34+28”为例,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层次表述:第一层次是结合操作,用有声的生活言语表述操作过程:“3捆和4根小棒加上2捆和8根小棒,先把单根的相加,4根加8根是12根,把12根里面的10根捆成1捆,放在整捆的小棒下面,剩下2根单根的。再把整捆的小棒相加,3捆加2捆再加新捆成的1捆是6捆,一共62根小棒。”第二层次是脱离实际操作,用“放录像”形式回忆操作过程。为了便于师生间的信息传递,教师也可在默默地“想想”之后,将无声言语外化――说出来,如:先把单根的相加,满10根捆成1捆,再把整捆的相加……第三层次是用数学名词术语、符号表述计算过程:34加28,先算个位上的,4加8得12,12满十,向十位进一,个位写2,然后算十位上的,3加2再加进上来的1得6,34加28得62。这一层次的表述要充分,不但表述34加28的计算过程,还要表述56加37、46加24……的计算过程,向抽象概括这类题的计算法则过渡。

上一篇:古诗教学的“支点”效应 下一篇:我的故事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