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发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06-02 04:08:11

“情境―发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情境―发现”教学模式就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再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就是让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探索发现的导航者”;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能学”,通过主动的学习去发现知识,发现规律,增强创新精神、协作意识和收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能力的一种创新教学手段。

一、“情境―发现”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符合现代教学论的观点

“情境―发现”教学模式通过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的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探索、发现、交流、学习,改变“以教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开创“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学生主动学习”的新局面。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在运用“情境―发现”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探索发现、交流反馈、应用提高等环节,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二、“情境―发现”教学模式的结构与操作程序

(一)结构流程图

(二)操作程序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情境的创设是提出问题的前提条件。问题不能凭空而来,要让学生有问题可提,必须立足教材,联系实际,提供科学的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如《爱护花草树木》一课,为引导学生弄懂“不摘花,不踏草坪”的道理,教师出示了两种截然不同情境的画面,一幅是公园里百花盛开、绿草如茵、游人众多,一幅是鲜花被折断、草地上一片狼藉,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在这样情境的感染下,学生的思维受到启发,产生了求知欲望,主动去发现知识和规律。

2.体验感悟,强化认识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之一,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获得知识。如《秋天的消息》一课教学中,教师就作了一个很好的尝试。根据现场教学实际,教师在学生“交流秋天”、“展示秋天”活动后安排了一个“品尝水果”的情境体验活动。二年级的小孩子面对着各种诱人的水果,谁不想咬一口呢?那么就尝一尝吧,于是师生共同品尝,来个水果大餐。秋天在学生的眼中不再空洞,他们不仅观赏到了秋天的美丽,聆听了秋天的啁啾,还品尝到了水果的香甜,这样的感受才是学生最真实的感受。

3.个别指导,主动探索

教师的善诱、点拨,是启迪学生思维活动的有力保证,也是创设问题情境的立足点。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要适时适度地予以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使其进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境界。如教学《和风在一起》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制造风”时,教师就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小组合作的意识,积极引导学生讨论、合作,想方设法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成为主角,教师则成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而当学生受到现有知识的制约,遇到难题无法进行下去时,教师可及时进行适时的点拨、诱导,促其思维顺畅,最后理解并掌握方法。尽管创造的方法不同,但都实现了教学计划,同时也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自我教育提供了一把释疑解难的钥匙。

4.整体控制,交流反馈

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发现而得到的结论是暂时的、不固定的,有的是模糊的,必须通过交流反馈、得到师生确认后,才能成为有效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整体控制,实施有效组织,以小组合作、全班合作等多种形式发表对问题的见解,交流自己发现的知识和规律,彼此启发,拓宽思路,实现认知结构、思维方式的互补。对于学生感到困惑或有意见分歧的地方,教师要给予适时点拨,保证交流反馈的顺利进行。

5.给出题目,巩固练习

《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发现知识和规律后处于兴奋状态,急于运用观点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问题,围绕问题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讨论或练习运用、巩固知识,从而使学生在课堂内形成的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达到“用生活教育生活”的目的。

实践证明,在品德与生活这门融活动性、生活性、开放性为一体的综合型活动课程教学中,“情境―发现”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优化课堂教学的手段,它既能引领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活动化的情境中感受活动的乐趣,又能在连续的情境中不断地强化其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学习生活、感悟生活、享受生活。

上一篇: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探微 下一篇:浅谈数学新课标下的“体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