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新课标下的“体验学习”

时间:2022-03-13 12:04:03

浅谈数学新课标下的“体验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玩数学”

新课程教学活动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使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天真好奇的心理特征及抽象思维弱的特点,在教学中尽量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变“教数学”为“玩数学”。教师组织一些游戏型活动“包装”数学知识进行教学,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可以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如实践活动“算24点”是一次玩扑克牌的数学活动。学生根据3张或4张牌上的数选择运算方法计算出来。如任意抽取到4张牌,先分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①5+1=6、8÷2=4、6×4=24;②5+1=6、6÷2=3、3×8=24;③5-1=4、8-2=6、4×6=24;④5-2=3、3×1=3、3×8=24。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仅熟悉了有理数的综合运算法则,还提高了对数字的兴趣。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关于这个问题,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则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做了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教师先让学生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必须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三、联系生活――让学生“用数学”

新课程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和展示其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展示其数学学习水平。因此,教师应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联系生活的数学实验活动,充分利用其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例如学了“时、分、秒”后,要求学生测量自己1分钟脉搏大约跳多少次,每秒钟拍手一次,学会用拍手的方式表示出1秒,在活动中体验1分钟、1秒钟的长短,建立1分、1秒的观念;回家问问家长1小时能做哪些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1小时的长短。又如学了“统计”后,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调查、统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小组内调查每个同学喜欢的课外活动项目,并进行数据的分类和整理。这些活动既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又可提高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实践能力。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经历知识获取的过程,经历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学生共同“体验学习”。

上一篇:“情境―发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下一篇:古诗教学的“支点”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