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想说爱你不容易

时间:2022-10-29 02:21:54

新课程改革,想说爱你不容易

摘 要: 新课改要求教师按照新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并积极有效地组织教学,但旧的教学观念的沿袭与惯性的冲击依然影响很大,老师们依然用处理传统教材的方式方法组织教学活动,其结果必然是教学效果不好,教学效率低下。

关键词: 新课改 教学效果 教学效率

新课改如雨后春笋在人们的期盼中悄然萌芽并得以蓬勃发展,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校作为第一批新课改实验者,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实践,新课程改革确实取得了一些可喜变化。例如:当新课改的一些新颖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入课堂后,课堂教学竟一改往日死气沉沉的局面,无论是学习的“冷漠派”,还是学习的“热情派”,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与兴奋,创新的火花在课堂教学的每个角落随处可见;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得到完美呈现;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丰富多彩,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大大增强,学生在主动参与中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培养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但是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不够深刻,理解不够到位,在“摸着石头过河”让学生们“动”起来的过程中,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跌倒、一次又一次地爬起,终于体味到新课改“酸甜苦辣”的个中滋味。现就新课改教学中我们遇到的问题一一阐述如下。

1.新教材内容的精简――让我们无所是从。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由于我们对新课程的理念理解不够深刻、不够透彻,因而出现了种种偏差。新教材从减轻学生的负担出发,做了很大的变动,但部分有一定教育年限的老师唯恐这些知识不够用,把旧教材中的许多知识都添补进了新教材之中,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而且与新教材所需课时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因为补充内容太多,差点发生完不成教学任务的事故,但因我们及时调整了思路,改变了教学思想,只讲新教材内容,才按时完成了第一学期的教学任务。

反思:以新教材课本为基础,结合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实践,才能少走弯路。

2.新教材内容要求结合生活实际――远离的贴近?

政治科新教材内容很多,需要学生进行实践体验的要求也很多,例如,课本上有要求学生找一家公司进行经营与发展方面的探讨,这样的设计看似贴近生活,实际上可操作性太低,没有兼顾到学生、学校实际,老师不得不对这样的课程内容进行“打折”:老师讲解代替学生实践。老师还要对课本中突然冒出来的关键词加大力度进行解释,例如:社会保障、国家职能、国家机构等词。新教材把学生的能力估计过高,认为学生不用学就知道了,老师往往也要为历史或现实中的一个现象解释半天,而且很多是要求掌握的“重点”,什么都要讲,时间总是不够用。

反思:“教材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种观点老师是认可的,毕竟孩子们学习知识是为了指导实践,使他们不再觉得知识是无用的,是与他们距离很远的东西。教材内容更要贴近学生的实际,使其易于操作,要贴近学生的智力水平和能力。

3.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存在着固定时间与不可控的教学容量的矛盾。

采用探究式、参与式学习方式会使课堂中出现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难把握时间的分配。多数情况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他们提出的内容和方法往往纷繁复杂,层出不穷。这种势头固然可喜,但是却在无形中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和不可控制性。教师往往因此或完不成教学任务,或拖堂,或教学虎头蛇尾。

反思: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能不拖沓,及时肯定正确思路,选择最优,从而迅速点出本课重点,使学生发散的思维迅速集中,就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既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又完整地达成教学目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的点拨,教学机智的运用,严谨的问题设计和合理的分组也是同样重要的。

4.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课堂秩序与课堂结构严谨的矛盾。

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权威”,课堂教学在教师的操控下按“程序”进行,因而,教师感到心里比较踏实。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充分的空间与时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因而常常出现“无序”的状态,有时教学内容甚至无法完成,使教师感到不安,甚至焦虑。

反思: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需把握分寸,既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又要培养、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既要学会等待、学会倾听,又要积极引导、善于沟通。当然,宽松并非不要纪律,不要学校管理准则和行为规范。我们要在营造宽松愉悦环境的同时,让学生成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我们让学生参与制定制度,参与管理过程,参与评定结果,使学生产生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5.选修课和校本课――无奈的选择,减负还是负?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所有科目都要学,一天到晚都在上课,上午下午各四节,“像赶集一样,好像是跑着读书”,就拿政治学科为例,高中前两年至少要完成4本必修和2―3本选修课,再加上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等课程,如此看来学生的负担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如果还要选修或者上校本课程,一些学生不堪重负。

我们认为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师生负担,老师们正常的课时基本饱和。很多学生认为选修课和校本课就是为了拿学分,而不是要学到什么东西。我们一周十几节课下来,又忙又累,再加上选修课,真的是很累,感觉比往年教毕业班还要累。

反思:新课程改革对于传统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任何新生事物也不一定就是完美无暇的,它也有一个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

6.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是否意味着教学效率的提高?

新课程改革使中学课堂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教学手段不断进步,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利用课件教学,这是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形式。随着课件不断广泛地用于中学课堂,这一教学的辅助手段有由“配角”取代“主角”地位的趋势。网络的运用,为学生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确实吸引了学生的“眼”,但也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课堂的效率值得考虑。

反思:只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真正服务于教学目标和内容,才能取得实效。而寻找这个“结合点”的困难确实相当大。

尽管在新课改实验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但毕竟教育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新课改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坚守在教育一线的志士同仁共同去探讨和摸索。

上一篇:刍议孔子的忠诚 下一篇:女性主义视角下对语法性属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