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实施路径研究

时间:2022-10-28 02:51:38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实施路径研究

【摘 要】当代高校中大学生生命教育流于形式,没有足够经费投入以及没有高度生命素养和生命教育能力的教学团队的现状促使我们必须要寻找出现大学生漠视生命与生命教育的原因并研究提高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只有切实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路径,才能帮助高校大学生懂得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身心得以和谐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路径

生命教育是一种生命意义观的教育,是一种人生价值观的知与行合二为一的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我国当代大学生是朝气蓬勃,受过高等教育,科学技术与社会思想的前沿群体,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是国家与社会的栋梁。他们的总体素质是比较高的,然而也有为数甚多的大学生对个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常常会感到困惑和迷惘;自杀,自残,杀人于暴力等漠视生命的案件时有发生。大学生生命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和媒体的关注点。本文就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在实施路径上对大学生生命教育进行研究。

一、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生命教育,特别是大学生生命教育方面,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原则、内容、体系结构及途径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高校对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高校对生命教育流于形式,对生命的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问题以及对生命教育的教学团队建设队伍方面。

(一)高校中对大学生生命教育流于形式

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中普遍都没有开设关于生命教育的课程或举行与生命教育相关的活动,而只有部分高校,如医学类的高校才有开设生命教育的课程,且也没有形成权威统一的生命教育课程教材。这些开设有生命教育课程的学校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度也不太高,基本上开展生命教育的课程教学时数是否足够,教学质量是否有保证以及考核形式是否合理等问题都没有确定的机制与机构来规定。这是都是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流于形式主义的表现。

(二)高校没有高度生命素养和生命教育能力的教学团队

教学队伍中有没有高度生命素养和生命教育能力的教师是一个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有高度生命素养和生命教育能力教学团队的高校一般要比没有高度生命素养和生命教育能力教学团队的高校在大学生生命教育建设这方面质量要好。各高校在生命教育这方面的师资队伍明显不足,大部分讲授生命教育课程的都是思政部的教师,没有专业的生命教育方面的教师。而且有些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认为在课堂上与大学生谈论生死问题过于沉重,或者只讲“生”,不讲“死”,在生死观问题上避而谈之或闪烁其词,这样没能教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反而导致大学生对生死产生错误的思想。总言之,高校中没有高度生命素养和生命教育能力的教学团队是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之一。

(三)高校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问题

前面提到的高校对大学生生命教育流于形式与高校中没有高度生命素养和生命教育能力的教学团队两点,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高校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问题造成的。高校中生命教育课程教材的编写,举行生命教育课外活动或讲座,生命教育制度的制定以及高度生命教育素养和生命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培训等都需要经费的投入。高校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问题也是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的一个突出表现。

二、当代大学生漠视生命和生命教育产生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种种不到位的现状引发大学生自杀,杀人,暴力等漠视生命的案件时有发生。据部分学者对大学生的生命观所作的调查问卷分析发现,高校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差异,但是部分大学生的生命观是存在问题的。如,在对他们自身的生命的认知方面:部分大学生(约占 20%)的生命意识淡薄,他们缺乏对自身生命的感性认识对未来,没有信心。部分大学生则对他人的生命则表先出漠视的态度,不尊重他人的生命。而在对待自杀这一敏感话题上,倾向于持肯定态度的大学生不在少数。而当代大学生漠视生命教育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而且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都呈上升的趋势,而我们社会各种企业公司需求的岗位数量却变化不是很大,造成社会上就业人数远远大于岗位所需要的人数。另外,由于他们大学毕业,对工作薪酬和环境的期望都比较高,对那种累重的工作,他们不愿意去做,怕找不到好工作;或者工作薪酬达不到他们的期望值,又部分大学生由于压力太大,而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今年4月30日中午,中山大学历史系研究生二年级硕士蔡洁挺同学因找不到工作,也无法按时毕业,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就压压力大是当代大学生漠视生命与生命教育产生的一个原因。

(二)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经济压力

面临经济压力的大学生他们主要来自贫困家庭。许多大学生来自偏远农村地区的家庭,他们家庭因为供一个孩子读大学而欠债累累,这些孩子往往相对比较内向,更多考虑的是更多的是考虑如何筹集学费,如何还钱,而致使他们压力过大,当心里承受不住的时候变会产生自杀的念头,这些都是造成他们漠视生命,漠视生命教育的一个诱因。

(三)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

大学生永远都需要面对的主题就是学业压力,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都很大,他们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为了使自己成为全能的人才,他们去考很多证书来应对就业,因而就造成了更大的学业压力。有些人考证书话了很多的钱,也没考到想要的证书,从而当心理承受不住的时候诱发对生命和生命教育的漠视,导致自杀或者其他暴力行为。

(四)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人际压力

现代大学生承受的压力很多,其中人际压力,包括如何与他人交往,以及恋爱情感等都成为他们当中部分学生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有些大学生因为无法与室友和睦相处,造成很大心理压力,甚至有些出现心理疾病,变得性格孤僻,自闭,不愿与人交流。这些压力都成为当代大学生漠视生命和生命教育的重要诱因。

三、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制度机构的打造

关注大学生生命教育,并有效开展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项目,首先,国家教育部门必需要重视,并在制度机构方面做出积极的建设。国家教育部门可以借鉴国外及港台地区的有益经验,设立专门的生命教育组织,来规划全国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项目。再有省部级教育局以及各高校结合各省市级各学校的实际情况,组建专门的机构进行大学生生命教育方面的管理与部署。其次,还必需要完善在生命教育方面法律制度的保障。我国关于生命教育的起步比较晚,大学生生命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上都还不成熟,相应的相应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所以必需要完善生命教育方面法律制度的保障,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要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这方面法规的监督管理力度。

(二)教育队伍的培养

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开展,还需要培养和建设具有高度生命素养和生命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让广大教师自身首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为生命教育教学实践培养骨干力量并推广到每一位教师。一是教育部门需要求高校中思政部的教师都要接受生命教育能力课程的培训,在充分理解和掌握“生命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努力创新“生命教育”课堂教学的形式与方法。这是因为思政部主要是管理学生思想这一部分的,生命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属于这一模块的内容。当然,在培训进行过程中可以采取多样的培训形式,沙龙与课程培训等。而在课程培训时可以采用社会榜样的示范以及反面案例的警醒进行。二是要对全校其他的各科的教师也要定期参加生命教育能力课程的培训,帮助广大教师了解生命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使他们也可以在授课过程中把生命教育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高校中的教师高度的生命素养,还有利于教师与学生都形成对生死的积极思考,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三)教育经费的投入

除了以上这些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路径外,还必须要国家教育局部门加大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经费的投入。用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专项教育经费包括大学生生命教育教材的编写以及相关著作、文献的支出;邀请名师专家对教师进行生命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的培训费用;邀请名师专家对大学生开展讲座的经费;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实践活动的经费,以及相关法律文献的制定与实施等等各方各面都需要使用经费。国家必需要重视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建设,并在经费上提供充足支持进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一切活动,同时必需保障生命教育经费使用到位,开设专门的监察部门,保证公开、公正、高效地投入到“大学生生命教育”项目中,使得经费确实落到实处。

总之,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种种现状以及大学生漠视生命与生命教育的种种案例及原因,都在昭示着我们必需要重视大学生生命教育。而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开展,必需要确实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路径,使得高校具有高度生命素养和生命教育能力的教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从而更好地引导高校大学生懂得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其身心得以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泽环.敬畏生命:阿尔贝特・施韦泽的哲学和伦理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 张湘富,张丽颖主编.大学生生命教育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樊富珉,贾主编.生命教育与自杀预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4] 宋艳冰.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途径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3(04).

[5] 赖雪芬.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的途径[J].教育评论, 2005(1).

[6] 潘玉芹,朱美芬.当代大学生生命观调查与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09(08).

[7] 陈建华,肖家芳,江晓萍.大学生生命观的调查与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0(02).

上一篇:新一轮英语高考题型改革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下一篇:大学生厌学现象的特点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