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中存在教育公平问题

时间:2022-10-27 10:20:32

职业教育中存在教育公平问题

[摘要]职业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人们通常把教育公平作为衡量社会公正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而在现实的社会中职业教育一直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普通人是教育公正的受益者,但是,职业教育对象没有能充分的享受公共的教育资源。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低,国家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严重缺乏。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教育公平 教育公正

一、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教育分流的产物,由一定的机构或组织通过某种公开的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向不同年龄的人提供从事某种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作或职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的、不同形式的教育服务,旨在促进学习者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就业能力和工作质量,它是一种以受教育主体掌握某种技艺、技能为主要方式,以就业为导向、关注人的个性发展和就业能力提高,为生产、管理和服务培养“职业人”的教育服务。职业教育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也需要受过职业教育的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工作的类型也越来越多,就需要大量的、不同的“职业人”为社会所服务。职业教育作为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另一种类型的教育,自有其不可取代的特点。普通教育的目的在于教授不同学科知识和帮组受教育者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我国职业教育一般是在学生完成普通基础教育以后及在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以后开始的。学生进入职业技术院校开始系统的专业技术学习。

二、职业教育公平

(一)什么是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不是一种单一型态,而是一种复合型态,它是一种通过教育系统的外部公正和内部公正的统整,最后达到开启智慧、张扬人性、寻求合作、促进发展的目的。其实,我们主要关注教育内部的公平,教育内部的公平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权益交换上。教育是解放人的潜能,促进人自由本质的实现,以面对迅速变化的世界,体现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第一,人的自然性存在;第二,人的社会性存在;第三,人的精神性存在。教育的本质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教育公平在促进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虽然教育公平不直接的涉及学生的某方面素质的培养,它关注的是在教育领域中如何贯彻应用“公正”这一价值原则。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由于教育机会、资源、条件、利益等分配不均,发生了一些教育事件。教育公正或公平是现代社会中政府在教育公共资源(机会、权利、利益、条件等)供给或配置过程中所坚持的“应得”原则和所应实现的“相称”关系,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教育资源的平等、均衡、合理安排与有效的利用,以保障和促进不同的个体或社会群体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得其所应得。教育公正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教育价值观。在现实的教育中教育公正主要体现在教育机会、教育权利、教育利益、教育条件等方面,这几个方面应运的是否合理,是我们普通老百姓来看教育公正的标准。

(二)职业教育公正

职业教育是教育内容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公平是指职业教育平等地满足每个人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断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的基本平等和对差异发展的尊重,以保障个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现实和自由幸福的生活。职业教育公平问题实际上是对从事工作岗位的人们的生活的公平问题反映。不管你的出生如何、出生在哪里、受过什么样的教育,都要走上具体的工作岗位(排除特殊的个人情况)。职业教育公平具体包括三个层次,即尊重和保护每个人接受职业教育起点的公平;学校和教师能公平对待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每个人都能有效利用所提供的职业教育机会.取得符合其个性智力、能力的学业成就.从而为其未来就业和发展创造条件,最终体现学业成就和教育质量平等的教育结果的公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职业教育公平:一是所有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的基本平等于对个体发展差异性的尊重;二是职业教育在满足处境不利的群体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上具有的补偿性;三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的发展机会、获得同等的待遇和社会认可。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是规模最大、跨度大的教育。职业教育包括中职教育、高职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等等。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和人民性。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曾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职业教育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职业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正义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教育公平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公平问题

第一、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低。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是指职业教育及其结果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被接纳程度。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低,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既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也存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职业教育观念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不公平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使在职业教育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如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在人们的观念中,职业教育的地位也不如普通教育的地位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有密切关系,而且更制约着职业教育的现实发展。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直接关系是通过就业状况体现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低,与职业教育自身的质量问题也有密切关系。在我国,接受职业教育的人都是普通教育选拔后淘汰下来的人,中等和高等层次都是如此。生源质量难以保质职业教育的质量。

第二、职业教育经费存在公平危机。在我国,由于国家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投资采取的不公平政策,导致了公民受教育权利的不公平,也导致了职业教育的不公平发展,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合理,职业教育经费地区不平衡,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

第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不公平。职业教育应该是一种多形式、多类型的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它应该更具多样性以满足不同人的职业教育需求。缺乏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实质关怀。这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思想有关,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一直落后于城市,这与我国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低,职业教育还没有能力培养出更多的创业者有关。忽视对处境不利群体的职业培训。我国职业教育政策重视学校职业教育、城市职业教育,而忽视了残疾人和妇女、少数民族、农民工和城市下岗职工的培训。

(二)职业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对策

第一、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提供职业教育公平的物质保障。经费是职业教育事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作为国家公共资源,政府应公平对待,因为大众接受教育应该是多层次、多规格的,这也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政府应给社会成员提供大致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即使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应提倡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参与,以社会分担的方式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资,把职业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促进职业教育在教育资源分配上的相对公平。

第二、改变社会对职教的观念。要改变人们对职教的观念,要求社会和学校一起努力。首先,政府应该重视职教,改变现有的招生制度,实行职业教育单独招生,将学生由目前的“分数分流”向“兴趣分流、素质分流”转变,提高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改变社会企事业单位用人按学历划分的条条框框,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社会地位。其次,职业院校本身也要重视自己,加强教学管理,改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使职业院校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第三、按学科建设配置资源,保障职业教育的公平性。学科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龙头,职业院校应根据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化配置职业院校的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按照学科建设项目划拨经费。可突出重点专业,但不能偏废其他专业;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充分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机会,教给他们生存和发展的职业技能,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为此,需要建立具有积极导向性的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监测评估体系和制度,其核心是以学生进步程度为绩效评价新标准,并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督导制度,对职业院校的发展和重大政策的落实状况等进行检查监督,以保障职业教育的公平。

第四、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完善《职业教育法》。通过公平、公正的竞争途径实现就业是职业院校学生的渴望,也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所必需的。要实现职业院校学生公平就业,职业院校发展就要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吻合,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农村办学;要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专业和课程结构调整,推动教育与产业、院校与企业、专业与职业岗位、教材与岗位技术标准、继续学习与专业引导的对接;要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考试制度,优化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调整就业心态,掌握求职就业的方法和技巧,并注意培养他们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能力,既给学生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又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总之,职业教育公平是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也是缩小社会差别的重要手段。职业教育不公平会演变为知识和人才的差距。而要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就要缩小这种差距,减少和消除不公平现象,保障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这需要政府发挥其在推进职业教育公平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职业院校自身也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延平.职业教育公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5月.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苏君阳. 论教育公正的本质[J]. 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第二卷第5期.

[4]舒志定. 教育哲学引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5]石中英. 教育哲学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单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滁州)

上一篇:试谈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困难及解决策略 下一篇:浅析高中思想政治“自主―合作―创新”三维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