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转型与政府的产业战略问题

时间:2022-05-13 04:49:43

职业教育转型与政府的产业战略问题

摘 要 为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职业教育转型重点应由“设计模式”向“内生模式”转变,政府在这种转变中应重新定位角色,在对职业教育的调控和管理中应充分尊重其“内生发展”的规律,重在营造环境、完善制度、促进协调,并逐步放弃传统的垂直管理方式等。

关键词 职业教育;产业战略;转型;政府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3-0022-05

职业教育主体、目标、形式、内容和办学效益等因素都受到社会产业需求和生产方式的深刻影响和制约,因而职业教育的同步转型是政府产业调整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最终成为影响产业经济转型成败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转型的背景因素大致可以归为两类:现有职业教育体制的不成熟不完善即转型内因;经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进化即转型外因。

一、职业教育的现状与转型预期

(一)教育的体制惯性及运行封闭性

我国职业教育长期以公立职业教育为主体,其体制几乎是普通教育体制的平行移植,如有学者指出的:“多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一直是‘计划’的产物,这种办学模式可以称为‘设计模式’,按照这种模式发展的职业教育,其与社会结合的紧密程度是非常有限的[1]。”虽然“设计模式”不直接等同于“计划模式”,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实际上是基于学者和政府而不是企业界的价值认识发展的,这种职业教育体系具有强烈的体制惯性,一旦社会经济转型情况超出规划预设,其体制目标就会显著偏离社会需要。

在“设计模式”下,政府主导教育资源的规划、配置和调控,职业院校的运行必然围绕政府要求,致力于教育资源的争取和院校级别的提升,而很少关心与产业界的互动。并且由于体制原因,我国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被人为分割,前者归入教育部门,后者归入劳动部门,这种二元管理体制更使得各级职业院校活动主要围绕教育性要求开展,相对于产业环境是封闭独立的。这种封闭性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障碍。

要使职业教育真正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产业人力资源环境有机结合,既有的“设计模式”办学体制应向“内生模式”转变,即将职业教育植根于经济产业之上,让产业界真正参与到职教体系中来。考虑到我国社会分层的复杂性,以及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和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同时并存的经济现状,我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应该坚持“设计-内生模式”的复合体制,即以设计的方式做战略规划和宏观调控,由内生来主导职业院校的运行和发展。

(二)教学体系的理论化或技术化倾向

现有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大致存在两种倾向,即理论化倾向或技术化倾向,前者注重理论学习,注重课堂讲授和考试,后者倾向于具体的技能学习,倡导“工学结合”“技术实习”的教学模式。教学的理论化倾向实质是职业院校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延续,虽然受到职教界和理论界的一致批评,但由于其教学成本相对较低,且有利于学生通过“升本”的学历性考试,所以在部分院校依然存在。而教学的技术化倾向则相对普遍,在许多职业院校职业教育被简单的视为“就业教育”,课程设置趋于功利,教学内容局限于狭窄刚性的操作技能训练。然而这样的教学内容培训出的学员专业视野偏于狭窄,成长潜力有限,面对产业技术的升级和调整其就业能力也明显不足,反而与“就业教育”的初衷相背离。

教学的普适性和专业性一直是职教领域的基本课题。一方面,教育在本质上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提供更好的人生机会;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必须有别于普通教育,即要求职业教育能够提供普通教育所不能提供的专业性强、职业素养高、适应力强的优质人力资源,这也正是职业教育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理由。要处理好教学的普适性和专业性问题,就必须明确职业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即能力本位而非学历本位或技术本位。而职业能力则是包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职业活动相关要素的综合有机体,职业能力诸要素应该如同普通教育中的德、智、体、美、劳一样有机融入和渗透到职业教育教学各类教学活动中。

(三)教育层次和结构的失衡

学历层次失衡主要表现为中等职业教育的萎缩和本科以上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缺乏和学历层次的单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等职业教育经历了一个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黄金时代”,但随着高等教育以及普通中等教育的扩张以及就业市场化,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90年代中后期以后出现了大面积滑坡,这一情况直接导致了长达十年的技术型劳动力断档,虽然近几年中等职业教育有所恢复,但仍然难以满足产业需求。我国本科层次以上高等教育主要包括学术型和工程型两类,技术型本科相当稀缺,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高校扩招本可以成为技术型本科的发展契机,但由于体制惯性,扩招的生源依然流入了学术型和工程型院校或专业,甚至许多专业性学院都纷纷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由此造成了今天学术型人才大量过剩、技术应用人才稀缺的局面。中等职业教育的滑坡和技术型本科的稀缺使得我国职业教育几乎等同于“大专教育”,未来职业教育体系转型的目标之一是要建立结构完善、层次多元的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一方面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流动和进修提供了更多选择。

专业结构失衡是我国职业教育一直存在的问题[2]。计划经济时代的专业结构失衡源于体制的僵化,而市场经济时代的专业结构失衡则主要源于职业院校办学的盲目性。由于缺少和产业界的有效沟通,许多职业院校对招生就业的功利和片面理解使得其专业及课程体系设置过分集中于热门领域尤其是新兴信息技术等第三产业领域,专业比例失衡导致人力资源市场第三产业人才过剩、第二产业人才稀缺。

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经济结合还不够密切,主要是指职业教育与地区产业不完全匹配的情况,其中尤为突出的问题是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工职业培训。农村劳动力是我国第二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主要人力资源,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原有的制造业基地出现产业升级,未经专门职业培训的农民工逐渐难以适应,同时部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但中西部原有的农村职业培训体系已经萎缩,产业转移所需的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

上一篇:企业职工培训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下一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