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发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4 10:48:47

职业教育发展论文

职业教育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艺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面向市场;教育;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

在当今的职业教育中,艺术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艺术职业教育和高等艺术职业教育,担负着为各地培养艺术人才,为面向市场服务,为艺术类高等院校输送有备生源的三重任务。面对2l世纪,我们应认清艺术职业教育的现状,明确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探求一条适合21世纪艺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思路,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艺术人才。去服务与社会和国家。也为学生的继续发展和就业提供了好的方法和措施。

一、树立全新的艺术职业教育办学理念

面对21世纪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艺术职业教育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全新的办学理念,以适应新世纪的发展。就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而言,政府应适度扩大学校的办学自,学校有权自设机构、自主聘用教职工、确定教职工津贴和资金分配标准。教育主管部门还应从基础教育抓起,为“一专多能”的综合性艺术人才的培养创造一定条件和学习机会,为学生的就业开辟更广泛的途径。

就艺术学校自身来说,应建立一个廉洁奉公,锐意改革,敢于探索,勇于创新,讲求办学效益,带领全校师生不断前进的领导集体。艺术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还必须突出“特、优、新”的特点。特,即特色专业。学校没有特色专业就没有生命力。优,即优势专业。优势专业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支柱。新,即新设专业。新设专业是衡量一个学校在办学思路上是否具有预见性的标志。在办学形式上要面向市场,立足特色,灵活方便,做好三个结合:中、高职艺术教育相结合、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相结合、正规教学与业余培训相结合。

二、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艺术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

教师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生力军,抓住了师资队伍建设,也就抓住了教育改革的关键。1.观、总体、远近目标相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改变教师队伍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以适应学校发展规模及提高办学质量的需求。2.确立“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用人政策,一方面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加大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同时,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且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3.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创新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创新教育的关键必须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培养具有创新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变“灌输式”、“填鸭式”旧的教学方法为“启发式”、“讨论式”新的教学方法。4.建立教师聘任制、岗位工资制、学生选课制等措施,实行教师竞争上岗,激发教师的上进心。5.建立艺术教育科研机构,保证艺术职业教育的科学性。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把教师发表学术论文作为年终考核的一个方面,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和理论水平大有裨益。6.本着“不求我有,但求我用”的原则,在全国各兄弟艺术学校和表演团体之间实行互聘、互教、互访等形式,组织教职工考察、学习兄弟学校办学的先进经验,实现资源共享。

三、实行课程改革,为培养综合型艺术人才创造条件

艺术职业教育的专业性决定艺术职业教育更注重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1.艺术职业教育必须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开设“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课程;改变过去专业性太强、太单一的弊端,在中高职艺术教育中增设选修课教育,为培养综合型艺术人才创造学习的机会和条件。2.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开设与艺术专业相关的交叉学科的课程,增设艺术专业以外的课程,扩大学生视野,拓宽知识口径,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3.大艺术实践力度。艺术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艺术学校需加大艺术实践力度,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艺术赛事、文艺演出,使他们经受锻炼,在实践中得到教育和提高。4.艺术职业学校教材建设上,应体现出艺术教育所具有的文化传承功能,引导学生感知民族文化的精髓,有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中、高职”教育有机衔接是艺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途径

中等艺术学校升格,或在开设大专班,实行“3+2”教学体制,已成为中等艺术学校为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途径。这种“升格对于一些办学条件成熟、师资力量雄厚、基础设施完备、社会声誉良好的艺术学校来说无可厚非,但对于大多数中等艺术学校而言,“升格”为艺术职业学院,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中、高职艺术教育并存,进行有益的尝试与探索,首先要解决中、高职艺术教育衔接不佳的问题。要从培养目标的衔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衔接、师资力量的衔接三方面着手。

五、试行弹性学制办学方式,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艺术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实行弹性学制办学方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小建立实施方案,健全管理制度,对弹性学制的教学计划、学制类型、学籍管理等作出明确规定。2.修改教学计划,重建课程体系。做到“目标明确、学制灵活”,寓统一性与灵活性为一体。3.推行学分制与证书制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确定学制和学分,与证书教育制相结合,使学生不断学习、不断通过考试积累学分。4.严格施教流程,加强课程的考核,建立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强化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六、开发招生新形式,使学校在竞争中求发展

近年来高校扩招拉动了普通高中扩招,普通中专学校不再实行计划经济下的包分配制度,艺术学校必须开发新的招生形式,在改革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

1.确定宣传主渠道。通过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络,确定学校的宣传渠道。

2.与各地建立生源基地,邀请考生和家长来校参观。

3.深入细致地进行社会调研,保证招生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4.重视学生就业和升学,拓宽就业渠道。

5.根据区域间经济差异和自身实际,核算办学成本,适当降低学费,制定不同档次的收费标准。

6.招生专业设置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人优我特”的思想,塑造学校自己的“品牌”专业。

七、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是艺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的开发和应用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提高艺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益,推进艺术教育的科技现代化,是摆在艺术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具体可以从卜面几点着手:(1)建立现代化办公系统;(2)建立教师课件制作备课系统;(3)将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到艺术教育中去;(4)建立电子阅览系统。

八、拓宽办学融资渠道。建立教育产业化机制,实现艺术教育规模化、集团化办学模式

要保持艺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就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保障。但是,目前大多数的艺术学校的教学场地、教学设施和辅助设施不足,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再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完全依赖政府拨款解决办学经费已不可能。要解决这一难题,就要求学校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建立艺术职业教育产业化机制,实现艺术教育规模化、集团化办学模式。1、最大限度争取政府投资,减轻学校压力。2、助新的资金和资源整合优势,引进银行资金进行资本运作,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逐步扩大规模,形成滚动式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3、利用政府贴息,银行贷款,实现“银校结合”融资形式,购置教学设备,进行学校基础建设。4、教育层次上,以艺术类中高职教育为轴心,形成高职、中职、小学、幼儿园艺术教育一条龙的多层次艺术教育体系;在办学形式上,引进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机制,实行校园多种管理体制并存的管理模式;在教学结构上,以现代化教学设施、人才资源及专业优势为依托,形成产、教结合的教育产业结构;在教育经费上,形成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机制多元化,逐步建立艺术教育产业运行机制,实现艺术教育规模化、集团化的办学模式。

九、艺术人才的培养要面向市场,开展多元型产学合作

20世纪60年代以来,终身教育思潮引起高度重视,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摆脱以学校为单一中心.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办学。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的职业“合作教育”方式,把大学教学和到企业实践交替进行.加强学校与企业等机构的合作.把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德国高职”双元制”培养方式甚至要学员先与企业签订合同做学徒工.再到职业教育机构学习.通过工厂企业和职业学校两大系统密切合作来培养人才。企业自办或校企合办,教育与生产之间紧密配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日益成为发展趋势。多种形式合作办学.打破传统办学模式的局限.”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为培养行业适用人才开拓宽广的道路。1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共同促进、共同发展2建立多功能艺术设计工作室3优化整合教育资源.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超级秘书网

职业教育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普遍存在招生难和就业安置难的现象,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笔者从交通职业教育发展的角度评析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结合实践提出改革与创新的思路.

1.制约交通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目前,各地职业教育在发展问题上都遇到了一些相同的问题和困难。表面上看,问题和困难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招生难。受“普高热”和现行用人高学历的冲击,老百姓总想自己的子女上普高、进大学,不得己而求之才读职校,造成职业学校招生难、生源减少且质量下滑;二是毕业学生就业安置难。现时,各地都在进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国有大中型企业正在进行改组改制,出现了大量职工下岗,使与经济发展联系密切的职业教育就业形势严峻。但问题的症结主要还是在我们自己,一是对职业教育缺乏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二是职业教育界计划经济的东西多于市场经济,多块分割、布局分散、教育资源浪费、多头管理、统筹缺乏、重复办学、效益低下的现象依然严重:三是缺乏改革和创新的观念意识,虽然处在市场经济的年代,却仍然袭用计划经济的陈旧模式,不面向社会,不研究人才需求,与社会和市场需求脱节;四是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滞后,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的人员编制、聘用、考核、流动等人事制度没有建立起来;五是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封闭。这些问题的存在,是真正制约交通职业教育走出困境的根源。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消除社会上对职业教育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偏见和鄙薄,也是加快交通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2,改革和创新是交通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做为大连地区唯一一所以汽车技术专业为主体的职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前面所述的问题,也曾被这些问题所困绕。如何才能走出困境?找到一条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途径,结合这些年来我们为此进行的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谈点我们的一管之见。

2.1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走强强联合之路。历史上,大连地区曾是一城两交的格局,在这种格局下生存着专业雷同归属却不同的三所学校。即大连市公用事业中专,历史上归属公用事业管理局,而大连市交通局技校和大连市交通学校归属大连市交通局。2000年大连市进行体制改革,取消了一城两交的格局,将原口岸委、交通局、公用事业局、仓储局和市政府交通管理处取消,成立了大连市交通口岸管理局,三所学校从此归属一个局管理。由于三所学校在谋求发展的本质上有着诸多的雷同点,例如:三所学校在学历教育层次和专业设置上相同:从事岗前、岗后、行业培训的科目相同;均设有职能和类别相同的职业技能鉴定所,客观上为三校的整合改革提供了可能。当三所学校统一归口新组建的交通口岸管理局后,交通口岸管理局党委依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本着优化资源、配置合理、有序发展、扶强做大的原则,于2003年做出了对局属三所学校进行整合改革的决定。这一重大决策,彻底消除了历史上三校之间无序竞争的状态,使大连地区交通职业教育资源实现了优化组合,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大连地区交通职业教育多块分割、布局分散、教育资源浪费、统筹缺乏、重复力学的局面,客观上为大连地区交通职业教育的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2.2瞄准市场办学,人才培养要适应行业需求。职校学生毕业就业安置难,似乎成了职教工作者的共识,其实,这也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试想,为什么一方面社会对技能型紧缺人才需求量的缺口很大,另一方面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学校又出口不畅呢?关键的问题还是我们自身习惯性拘泥于传统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缺乏面向市场、灵活办学的招数,专业技能训练比较薄弱,自觉主动地与社会、企业联系不够,可以说是职业教育办学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导致的必然现象。解决的办法,就是职业学校必须面向市场办学,找准职业学校的专业定位,讲质量、创特色、树品牌,一切围绕市场、企业和本地区经济发展来转,这是十几年来我们在职业教育办学中总结的宝贵经验。

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是教育家,也应该是善经营的企业家,做为大连地区唯一的汽车技术专业学校,我们始终把眼光瞄准市场,研究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从而有的放矢地培养适应型人才。为此,学校每一年都要派人调查一线技术工人情况、行业发展趋势,同时调查相关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有什么举措。例如,在2000年快轨规划之初,我们就通过实地调查,论证了快轨这种城市交通新模式产生并逐渐成为交通动脉后,潜在的巨大人力需求,依据这条信息,我们主动与企业沟通,提前规划并开设了快轨站务、驾驶、信号等一批冷门专业,几年后,快轨投入使用时,我校毕业生捷足先登,凭借专业优势迅速拥有了这份被人羡慕的工作。再如:我们通过就业市场分析,敏锐地感到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出台及大连做为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确立,一定蕴藏着极大的用人空间。据此,我们主动出击,积极与港口码头企业进行沟通联系,及时掌握了港口场桥、岸桥、集拖、叉拖司机和物流、计算机等等,都将成为迫切需要人才的工作岗位,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及时有针对性开设了港口场桥司机及港口机械、物流管理、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及时为港口码头企业培养和提供了紧缺型技能人才.近两年来我校毕业生中有262人升入高职继续求学,有149人分别安置在现代轨道公司、一汽公司、二汽公司、联营公司、远大客运公司等公交企业,有143人被大连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聘用,有10人被一流汽车维修中心聘用,我校毕业生就业安置率2003年是98.19%.2004年是98.22%。如今,我校毕业生就业安置渠道宽泛畅通,初步形成了面向公交行业、港口行业、汽车维修行业三条主线,同时辐射其它行业的格局,为职业学校走出学生就业难的困境中探索了一条成功之路。实践证明,交通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市场,研究行业需求,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培养合格对路人才,是解决交通职业教育毕业学生出口不畅的有效途径。

2.3必须跳出单一学历教育的误区。职业教育,特别交通行业的职业教育,要走出发展的困境和消除瓶颈的制约,必须树立职业教育并不是单一的学历教育这样一个新的职业教育理念,不跳出单一学历教育的怪圈,职业教育走出困境就是一句空谈和奢望.那么,职业教育除了通过学历教育完成对社会所需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外,还有哪些作为可以发挥和挖掘呢?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现代社会中,不论被动的还是主动的,个人可能多次转换工作岗位,甚至改换职业。即使职业不变、岗位不动,劳动要求和技能也会不断提高。因此,劳动者为了适应和改善职业生活,在他的劳动生涯中就需要多次接受培训。由此,可以预见,职业培训市场潜力是巨大的。目前,全国各地已初步形成了职业培训市场,但作为我们职业教育学校介入的还不多,对这块潜力巨大的市场重视不够。我们认为,职业学校在教学设备、专业师资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应该有意识地去抢占职业培训市场,既可以使现有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又可以拓展职业学校的教育功能,逐步实现其职业教育的多样化,使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由单一的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并重的方向转变,应该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超级秘书网

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和认识,我们学校从一九九六年就开始把目光瞄向了职业培训这块市场,成立了培训中心,专门负责职业培训的信息收集和市场开发工作,通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我们成功地开发了几个职业培训市场并形成了稳定的职业培训渠道。分别是:第一、大连地区营业性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证培训工作,由我们学校承担,每年培训量在1万人左右:第二、我们与大连市交通警察支队联合办学,成立了大连市道路交通安全培训学校,承担大连地区从事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和机动车驾驶人违法再教育的培训工作,每年培训量在2000人左右;第三、我们学校是大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的为汽车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技能进行鉴定的定点单位之一,承担大连地区汽车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每年培训鉴定量3000人左右,被评为部级职业技能鉴定所;第四、作为大连市交通局培训中心,我们还承担着交通系统和行业的干部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行政执法人员等培训工作,年培训量在1000人左右:今年,我们学校又开发拓展了新的培训市场,承担大连地区交通行业下岗失业及新增就业人员再培训工作,是大连地区交通行业下岗失业及新增就业人员再教育培训基地,这项工作还刚刚起步,预计年培训量在500人左右。如今,我们学校以初步形成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教育并重和互补发展的局面,做为自收自支性质的职业学校,每年1500万元的办学经费中80%的经费靠我们自己来创收。实践证明,交通职业教育跳出单一学历教育的误区,走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并重的发展之路,是加快交通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职业教育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县域职业教育是地方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却遇到发展上的新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措施认真对待,促使其健康发展。

县域职业教育承载着多项职能,不仅要对学生开展学历教育、技能培养,还要对企业工人和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对满足地方的人力需求和提高的员工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保障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制定了一些相关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使得职业教育有了一定保证,但是我们在对连云港市四县职业学校调研中却发现,县域职业学校却面临着新的发展难题,陷入了另一种困境,可持续发展和作用的发挥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1县域职业教育发展上的困境

t.t政策落实问题

主要表现为在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中,政策难以落实到位。近年来,从国家到省市都对职业教育发展给予高度重视,既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也给予了资金上的扶持,不仅加强了实训基地建设,也加大了职教师资培养,为各地职教事业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但是,在一些县却没有给予职业教育应有的重视,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靠、要现象严重,没有像对待普通中学一样对待职业学校,致使学校发展得不到保障,不得下艰难度日。仅举两例,一个是教师编制问}!,这在普通中学基本不是问题,而在职业笋校却是一个大的问.题,教师严重缺编,普遍缺编在30%左右,有的甚至达50%以上,另一个是办学经费问题,学校事业的发展并没带来办学经费的同步增长,却因国家和省里的资助而导致地方投人的下降,一些积业学校新校区的建设、仪器设备的购置很本得不到政府财政支持,只能靠欠账或借贷维持。我们调研发现,这虽然与县财政拮据有关,但是更与县主要领导的观念有关,因此对待职业教育常常以文件落实文件,实质性的支持并不大。

t.2专业师资问题

除了因缺编造成师资短缺外,各县域职业学校普遍存在专业师资年轻化和“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问题,成为困扰县域职业教育发展,影响教学质量的大难题。近年来,由于中央和省对职教资助的加大,极大地促进了职业教育发展,使得县域职业学校生源趋旺,导致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加重了专业师资短缺困境,不得不聘用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以解燃眉之急。由于这些新教师没有专业社会经验,实践课教学只能凑合,照葫芦画瓢,致使教学质量难以保障。而“双师型”教师短缺更是县域职业学校短时间难以解决的困难,因为这些学校真正具有“双师型”资格(讲师十技师或工程师)的教师少之又少,普遍不到5%,即使把具有“高级工”资格的教师算作“双师”,多数学校也只达到10%左右,难以承担起专业实践教学任务。究其原因有三:一是难培养,由于“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时间较长,一般本科毕业生边教学边实践,从教学成熟到技术成熟至少需要5一10年时间,才能成为具有“双师”资格的合格教师,因此很难适应学校发展需要;二是难稳定,因为“双师”人才无论对职业院校还是对相关企业来说,都是宝贵人才,县里的生活环境.工资待遇以及教师个人发展和子女教育问题等都会成为不稳定的因素,如某县职教中心近年来培养的十几名“双师型”教师仅留下两人就是鲜明的例证;三是技师难为“师”,虽然一些学校为弥补学校实践教学上的不足,聘用了一些技师或高级工来校任教,由于他们的学历不符合相关规定而无法取得教师资格,只能按技术工人对待,从事着教学,却无教师名分,难以为“师”,身份非常尴尬。

1.3专业设置问题

专业设置是关系职业学校发展方向、办学特色,能否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大问题,这对于县域职业学校来讲更为重要。县域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主要存在着重复雷同、与县域产业不符的问题,不仅与市内职业学校,与相邻县区职业学校,而且也与本县内的职业学校雷同现象,造成了专业建设没特色,学校发展无后劲。究其原因,是因为学校没有很好的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没有与县域产业布局相协调,一味模仿其他学校专业建设,迎合学生及家长意愿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和满足地方人力资源需求是县域职业学校职责所在,也是存在的基础,如果学杖的专业设置不与县域经济格局和产业发展规划相适应,不能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就难以赢得地方政府的重视表支持的,从而难以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禾办学优势。尽管有的县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但是毕竟都有自己的经济特色和产业发展方向,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明确的,职业学校理应积极适应并有所作为。适应学生及其家长的需求是生源市场上的一种期望,有其合理成分,但是以乡镇和农村生源为主的县域职业学校,由于一些家长信、息闭塞、目光短浅,不能真实反映出社会发展需要,因此需要学校加以引导,不要因生源需要而盲目设置专业或放任某个专业过度招生,造成学生学无所用,无业可就,从而影响学校声誉。一些县域职业学校开设的诸如计算机、电子、数控、商务、会计、导游等热门专业,自有学校的苦衷,但是没有开设出一个与当地支柱性产业或经济特色相适应的专业,无论如何都是说不过去的,如某种农业大县的职业学校没开设出一个与种植业和养殖业相关的专业,某渔业大县的职教中心不设航运技术、水产养殖等专业,就说明了这一点。

1.4学校设置问题

职业学校的设置不同于普通中小学,不仅需要发挥好学校自身的办学资源优势,实现学校间资源共享以取得最大的效益,更要利用好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以实现最好的培养效果,从而达到符合职业标准需要的最佳程度,确保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职业学校的设置与布局不同于普通中学那样,在人口集中的乡镇多处设置以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即可,而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学校的专业设置问题和可供利用的资源问题,进而来规划和布设学校位置和专业教学地点。一些县域职业学校的发展状况,已经显露出学校的区位和设置上的不合理现象,如学校无论大小,300人的或3000人的都独立建制,五脏俱全,自成管理,相互竞争,难以协作;有的地处偏僻,难以为继,毫无出路;有的区位尚佳,却寻合作伙伴,资源难以共享。一个县之内的几所职业学校,却存在着重复建设、各自为政问题,严重制约着县域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师资共享,这既不利于学校的特色营建,也不利于县域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更难以灵活应对市场发展变化,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县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我们认为,要促进县域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以下儿方面措施。

2.,以专项评估为手段推动发展

各地教育督导和督学机构是当地政府的派出机构,负有对本地区政府办学和各类学校办学监督、检查和指导职责,应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以《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和教育部、各省市颁布的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为依据,对县域职业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检查督导,对办学经费保障、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国家和省级政府资助使用情况、相关资金配套情况等进行督查,以促进地方政府提高认识,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利用教学质量评估等手段,开展有针对性的评估检查,对师资结构与素质、办学条件与实训设备、专业设置与调整、办学经费投人与保障等进行评估检查,以促进县域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和建设情况达标。

2.2以专业建设为基础夯实发展

专业是职业学校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支柱。优化专业结构就是要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办学,积极与县域经济特色、产业结构、行业发展相适应,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和本地社会需求相适应,调整专业结构,以特色专业建设为突破,夯实学校办学基础,为人们提供出满意的职业教育,服务社会,服务地方,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县域职业学校以乡镇工业的发展与规划、县域的特色经济与特色产业和县政府的经济发展目标与规划为依托,积极调整专业设置以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同时这也是设置和营建特色专业的重要依据,如江苏某县的水晶业与水产养殖业、山东县级市的葡萄水果与中药种植业等,都应该成为当地职业教育专业的调整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校特色化发展。

2.3以资源配置为入手协调发展

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自身所具有的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另一个是社会上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协调配置与使用。传统的县域职业教育设置了多所职业学校,并以学校为单位配置职教资源,现在看来很不可取,因为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中学教育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专业教育,因此应以专业需要来配置教育资源,并很好地利用社会资源,以发挥出资源应有的最大效应。笔者认为,鉴于县域的生源与资源的有限性,以设置办学点为依托,形成“一校多点”的县域职教格局是可取的。“一校”就是在县域内只设一个职教中心或职业学校,以此作为教学中心和校本部开展主要教学活动;“多点”就是以专业教学需要为依据,以就近和方便利用社会资源为原则,设置教学与实训点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以县城为本部设校,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和社会力量的利用,以可用的环境条件来设点,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效对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一校多点”也有利于学校的专业建设,师资和办学条件共享,收放自如,集中力量、办出特色,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2.4以经费资助为调控激励发展

职业教育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远程职业教育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远程职业教育现状的分析,探讨了我国远程职业教育实施中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数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任务,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完善教育结构、建立健全教育体系的重要补充。《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推进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信息化,促进职成教育有更新的发展。远程教育以其便捷性、实用性和高效率等特点,成为了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探讨、尝试和研究的热点: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在远程职业教育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从实际应用层面上来看,没有真正融人到职业教育中去,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远程职业教育的现状

1.职业教育界进行的远程职业教育实践和研究

当前职业教育领域对远程职业教育的实践和研究还以探索职业教育界的硬件环境、数字化水平、师生的信息技能等为主,对于如何按照远程教育的规律和原理,切实地组织远程职业教育项目,有序地开展远程职业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和特长,如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建立和教学质量的保障等还没有考虑到。两者只在师资和招生环节上有一些合作,在远程职业教育实践组织、管理和办学上基本没有交叉,并没有深入到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等内核的合作上。真正体现远程教育本质特色的远程教学管理、学习材料开发、学习支持服务、质量保证体系等都尚有待关注和真正实施。也就是说远程职业教学应该包括“软”和“硬”两个方面。“硬”的方面是指技术、媒体和设备等,“软”的方面是指理念、思路和策略等。“软”和“硬”两方面形成了远程职业教育后续发展的两条腿,只有两腿都健全,路才能走得好走得顺,但现实中更注重的是“硬”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其它方面.特别是理念和方法的论证和探讨,教学实践等都没得到全面开展,这是当前职业教育界进行的远程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远程教育界进行的远程职业教育实践和研究

一些电大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开展职业教育,力图在职业教育中发挥自己远程教育的多年实践经验和教育资源。当前开办了高职学院的电大基本上是以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形式在运作着,即老师和工作人员们既处理电大远程教育这边的工作也兼做着高职学院的工作,但实际上由于电大的教师和管理者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尚不够深入,对开展职业教育的准备不足,对职业教育所面向的具体行业和企业的人力资源要求没有清楚的把握,当前电大的高职办学基本上以借鉴电大系统已有的办学而开展的。课程的设置仍以学科逻辑关系为主线,与职业的实际需要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制化”要求的对应并不明显,技能实践方式和安排与职业实操要求间也还存在距离。职业教育的特色没有被彰显出来。

各试点院校开办的远程教育和培训项目,多是根据院校本身依托的行业和对该行业所需要人才多年培养经验及教学资源积累的基础上开展的,由于脱生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培训还是以课程教学为主,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而面向从业第一线的实际操作还没能被放到第一位上来,因此这些远程职业培训课程的学术性较强,而与行业从业所需要的实践有一定距离,严格意义上更应该是一些在职进修课程,职业技能教育的特点并不突出。

各种教学机构和企业利用自己的资源向社会和企事业等提供远程培训项目和课程:这一类型远程职业培训活动的开展多是各教育机构利用自己的专长和优势,根据人力市场的需要,面向各级各类的职业技术资格考证开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较强:但由于对实践技能环节的培训过程和学生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等尚没能做到以用人市场的需要为导向的定制化,因此对考证外的实际职业技能培养效果尚有待考证。

我们可以了解到,现在职业教育界和远程教育界都根据自己对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的理解开展远程职业教育的实践,但由于双方都仅对自己熟悉的领域有深入了解,而分别对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都没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因此让远程职业教育出现要不就“不远”,要不就“不职”的现象,没能使职业教育达到如虎添翼的效果。

二、我国远程职业教育实施中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加强远程职业教育相关理论的研究

远程职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在教学和管理上有一些新的要求和特点。远程职业教育既要借鉴远程教育的理论方法,同时也要遵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重视发挥两方面的特点和优势,才能发挥出其本来应有的作用为了能使已经开展了实践和将要开展的实践活动能够科学地、可持续性地良性发展,应该在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理论方法的有机结合下,开展对远程职业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理论研究。否则,在教学和管理中还是“穿新鞋走老路”,不会遵循远程职业教育的实践规律来进行。

(二)制定远程职业教育的相关评价标准

标准对于现代社会的任何系统都是最重要的。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研制工作正在进行并已经陆续颁布了一些标准,但没有将远程职业教育评价标准研究纳入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之内,这无疑将影响远程职业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对远程职业教育教学和管理认识不足的情况。远程职业教育的实施目标是其实践最基本的指引。远程职业教育的实施应该是以促进职业教育信息化为目的,还是以提高职业教育的层次和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为目的,还是以满足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为目的,决定了远程职业教育实施的模式、过程和途径,会让远程职业教育走向不同的方向,因此应对远程职业教育的相关标准有个清楚的界定。任何实践在明确目的后才能有正确的实施方案。由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各级各类学校并没有开办远程教育的经验,同样远程教育院校也大多没有进行职业教育的经验,双方应该如何结合,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实施远程职业教育将由既定标准来决定,也才能达到有的放矢和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探索有效的远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远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与以往远程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需要专门的教学设计。现在有的学者在研究远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问题,如首都师范大学的杨卉、马陆等人的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为远程职业教育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和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它要求远程职业教育的教师团队不仅有一定的学术水平,更应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因此应由企业专家、学校教师组成教师团队,该团队应成为不仅拥有学术水平,也拥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团队。远程职业教育中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也处于研究摸索阶段,远程职业教育呼唤更多的有效的新的教学模式。

(四)丰富适用于远程职业教育的学习资源

职业教育课程的安排要注重应用性,实践环节以技能实践为主,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而目前,课程的设置仍以学科逻辑关系为主线,与职业的实际需要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制化”要求的对应并不明显,技能实践方式和安排与职业实操要求间也还存在距离。而职业教育应具备的就业导向、产学结合、职业本位、双师教员(教师同时为老师和高级技师)、双证学生(毕业证和职业技能证书)和实践主导等特色皆不突出。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有针对的丰富学习资源,满足职业教育的需要。

职业教育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确立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方针。1986年、1991年和1996年,曾经先后三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二十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经形成。2001年,全国初等职业学校在校生83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164万人,比1980年增长了4倍多。高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已达386所,在校生72万人,比1985年增长了11倍。各种形式的短期职业培训有了很大发展,每年接受各类培训的人员达一亿人次。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共培养了5000多万名毕业生,造就了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型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普遍提高了我国劳动者的素质,为国家的化建设和的全面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不断深化改革,调整布局结构,努力适应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的470多个指导性专业方向中,有一半以上是近几年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而新设立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数量从1996年的2.2万所调整到2001年的1.8万所,校均规模从592人提高到655人;一批职业学校正在做大做强,全国共建设骨干中等职业学校3200多所,办学规模在2000人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近3000所。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创业教育得到加强,学生就业观念有了很大转变。2001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占21%。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进一步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中等职业教育放开招生计划,扩大服务面向,面向下岗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开展培训,取得很好效果。

跨入新的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也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时期。同志强调指出:“努力办好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篇大文章。”他还强调:“现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虽然已经有了发展,但总体说来,还刚刚开始做。各地各部门要狠狠抓它10年、20年,必会大见成效。”朱róng@①基总理在200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着重指出,要“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化服务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李岚清副总理多次深入基层调查,对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在全社会进一步提高对发展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使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为我们进一步做好职业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1.实现“十五”计划和第三步战略目标,迫切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的新的要求。新职业、新岗位不断出现,也推动着职业教育向信息化、现代化方向发展。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着加快实现化和迎接知识经济的双重任务,不同的行业、的技术结构和生产水平、生产组织方式都很不相同,因而对人才的层次、规格、类型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正如同志所指出那样:“21世纪,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然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这是我国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发展态势,我们不仅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而且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往往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决定着的兴衰。大量的具有熟练职业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劳动者正是企业之竞争力的基础。而且,职业还关系到推进农业化、加快传统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等一系列战略任务的完成。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大量的训练有素的职业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是关系我国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国家竞争力的大事。

2.发展职业教育对促进再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始终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特别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已成为各级党政领导时刻关注的大事。同时,我国还有1.5亿左右的富余劳动力,将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压力十分巨大。另一方面,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有一些岗位合格人才奇缺,有些行业需求旺盛,但从业人员偏少,素质不高。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面向就业积极开展各种教育和培训,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一种长远、积极的就业支持政策,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和增加就业岗位,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实现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和调整,促进劳动者再就业,化解社会矛盾,意义十分重大。

3.在深化改革不断发展中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水平。

从总体上看,我国职业教育的基础仍然薄弱。主要表现在: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各地发展不平衡;统筹乏力,资源难以充分利用,办学效益低;职业学校招生困难,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教育在减少,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有所缩小;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没有得到很好落实,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学校学历证书之间的衔接不够;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和教学,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教师对生产服务一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了解不够,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不强,等等。这一切,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近年来,两会期间,代表和委员们对职业教育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提案。2001年,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对《职业教育法》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肯定了成绩,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实施《职业教育法》的建议。2000年,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对职业教育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并提出了重视和加强我国职业教育的若干建议。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引导、落实政策,解决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创造良好政策和思想基础,促进职业教育不断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思路

这次会议是在国务院领导同志亲自关心下召开的。今年4月27日,李岚清副总理听取了关于职业教育工作和会议筹备工作的汇报,提出重要指导意见。7月8日,朱róng@①基总理主持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讨论了职业教育工作,原则同意《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送审稿)》。为了做好会议的筹备工作,国务院办公厅三次召开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会,共同讨论有关政策措施。

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务院扶贫办等有关部门和教育部共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做好会议的筹备工作。有关部门还拟定了《关于进一步发挥行业组织、企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作用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等配套文件。我们相信,这次会议将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契机,推动职业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1.把职业教育的发展摆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

总书记在"5.31"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始终紧紧抓住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工作事关主义化全局,加快发展也同样是今后教育事业鲜明的主题。由于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比较薄弱的环节,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就显得更为紧迫。“十五”期间,我们要力争使职业教育迈上新的台阶,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并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城乡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劳动力和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培训,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乃至国家竞争力做出应有贡献。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十五”期间,我国初中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04年,我国高中阶段学龄人口将达到7000万人,要实现200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60%的目标,高中阶段在校生规模要增加1700万,因此,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必须有很大发展。为此,要大力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努力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统筹好各项教育工作,把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摆在重要位置,规划好,发展好。

2.增强服务意识,努力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学校要转变办学观念,进一步确立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服务意识,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在服务中赢得吸引力和社会支持。职业教育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与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紧密结合。主要是强化以下四个方面服务功能:

一是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要紧密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就业和广大人民群众终身的需要,拓展职业培训范围,增强职业培训的实用性,提高从业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工作能力。“十五”期间,职业教育将为社会输送2200多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800万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并为未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初、高中毕业生提供不同形式的职业培训,每年培训城镇职工5000万人次,努力提升劳动者队伍的整体素质,迅速改变我国企业中技术工人比例偏低的状况,以满足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全面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二是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培训,拓展职业培训范围,增强实用性,要成为下岗和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基地。“十五”期间,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要积极参与“三年千万”再就业培训计划的实施,每年培训城镇职工5000万人次,每年为300万下岗和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培训,使职业教育提供的终身学习和培训成为就业和再就业的长远支持政策。

三是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义务教育普及以后,农村将有大量初中毕业生,这是我们国家最庞大的潜在人力资源,也是我国新生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十五”期末,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年招生规模要达到350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1.5亿人次,每年为800万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实施多种形式的转移前培训。要把农村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办成教育培训、示范推广、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中心。

四是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西部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至关重要。要进一步扩大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力争到“十五”期末,从目前年招生79万人扩大到120万人,使西部每万人口中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达到目前全国平均水平,西部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规模要从目前每年的3200万人次提高到4400万人次。努力扩大西部地区高等职业院校的学校数量和办学规模,为西部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型人才。要采取切实措施,对西部骨干职业学校建设、师资培训给予支持,适当降低这类院校相关专业的学费标准,多种方式资助贫困学生,并认真做好东部地区对口支援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工作。

3.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建立起适应主义市场体制,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的职业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的联系最为直接、最为紧密。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形成了一整套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系和机制,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些体系和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体制要求,必须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进行体制创新。

一要进一步加大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逐步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关键,主要责任在地方。确立这种新的管理体制,有利于形成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合理布局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中、高等职业教育各类学校和专业的合理布局,促进多层次职业教育的衔接,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体现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办出区域职业教育特色。在加强政府统筹中,主要是要强化市(地)级政府在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责任。要进一步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加大布局结构调整力度,积极组织和推动行业、、事业单位与职业学校实行联合办学,改变分散办学、重复办学、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提高职业学校总体办学效益。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是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的必要保证。近年来我国青岛、烟台、宁波、苏州等城市的职业教育长期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其基本经验之一,就在于建立起了市级政府统筹的机制。

二要加大办学体制的创新,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近几年来,一些地方的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很快,这些民办职业学校紧贴社会和市场需要,灵活多样地开展办学,搞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要认真他们的办学模式和发展机制,在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中,也可以借鉴和汲取这些有益经验。要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的对外开放。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伴随其化进程,已有上百年的发展,积累了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经验。我们应积极引进国外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把职业教育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先领域。同时要鼓励有条件的职业学校主动参与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竞争,努力拓展职业学校毕业生海外就业市场。

三要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努力建立职业学校与劳动力市场密切联系的机制。要充分调动和努力保护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尤其是要鼓励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可通过企业举办或合办职业教育机构,提供学生实习场所和专业教师,与职业学校签订定向培养合同等多种方式,加强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联系。要建立跨行业、大规模、多功能的综合性骨干职业技术学校,使之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实践证明,职业学校没有一定办学规模,就难以适应社会需求,难以提高质量和效益。和西部职业教育发展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加强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促进农村职业学校、成人学校与农业示范园区、农业科技部门的合作。有条件的农村职业学校应当发挥专业优势,根据市场需要,围绕专业办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致富,做到“引进一个项目,培训一批人才,推广一项技术,致富一方百姓”。

4.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质量和水平,增强职业教育的活力和适应性。

原有职业教育模式单一、办学机制不活、适应性不强,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使职业学校在市场竞争中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一是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敬业、诚信、务实精神,培养造就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

二是要面向市场,突出特色,灵活设置专业及培训项目。要主动开展劳动力及人才市场需求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时改造现有专业,拓宽专业适应性,努力办出特色。要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开发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并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和教材。

三是要适应终身需求,坚持培养与培训并举,不拘一格办学。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把职业学校办成面向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育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实行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创造条件。

四是要切实加强实践环节,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动手能力。要把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紧密结合起来。职业学校相对集中的地区应建设一批可共享的实验和训练基地。

五是要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继续采取各种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相关学历层次,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带头人。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习和考察,大力提高专业教师的水平。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应参加其他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社会化或职业技能的鉴定,获得相应资格。职业学校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骨干教师和校长,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

六是要增强职业学校自主的能力,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扩大职业学校的办学自,提高学校面向市场自主办学、自主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加对职业学校实验、实习设施的投入,改善专业教学条件,建设一批具有化水平的骨干示范性职业学校和专业。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广泛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大力开发职业教育教学软件,发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为职业学校和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5.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一是要沟通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渠道。增加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特别是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接受本科教育的机会。要根据专业实际需要,适度发展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开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综合课程教育试验。建立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高等职业学校应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并可单独组织对口招生考试,对取得相应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可免试技能考核。

二是要进一步做好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及就业准入制度的衔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是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力资源开发的制度保障,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重要。,要进一步加大检查监督力度,严格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推动和密切配合这项制度的建设和实施,使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劳动力市场紧密结合,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并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劳动保障部门或相关行业部门的认定,使职业学校毕业生能够同时取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充分发展条件较好、办学质量较高的职业学校在职业技能鉴定中的作用。

三、振奋精神,狠抓落实,努力开拓职业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切实贯彻会议精神,开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

1.真抓实干,把会议精神落在实处。

这次会议确定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作出的一次重大调整,必将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切实做好管理工作,做好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工作的参谋和助手,制定本地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规划。

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部将全力与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与保障部、农业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制定落实会议精神的具体实施方案,为大力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提供政策和制度保证。中央将增加职业教育专项补助经费,重点用于扶持和中西部地区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课程教材开发和多媒体教育资源建设以及示范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工作计划,切实负起统筹管理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真抓实干,推动本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确保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性经费和生均事业费逐年增长。要认真这次会议所出台的各种政策,运用、税收优惠等手段,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过建立教育发展基金、为困难学生提供接受职业教育的助学贷款、对职业学校建设实习基地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等多种方式,增强职业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

2.统一认识,形成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

要注意保护和发挥好社会各方面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密切合作,主动沟通情况,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共同制定当地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招生就业、经费筹措、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师资聘用以及就业准入制度等方面的统一政策。要积极为、行业与职业学校的合作牵线搭桥,要主动争取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举办职业教育或对职业教育提供资助和捐赠。要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努力为地方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在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过程中,体现出职业教育在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以贡献赢得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3.振奋精神,开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

要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既要看到中等职业教育遇到了招生数量下降等困难和,又要看到职业教育的结构在调整,活力在增强,效益在提高;既要看到社会就业趋紧对职业教育的,又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对劳动者素质的更高要求,给职业教育所带来的广阔发展前景;既要看到一些职业学校尚未走出困境,又要看到一些学校和形式多样的职业培训正在如火如荼地蓬勃发展。所以,我们既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又要有知难而进的办法,努力探索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

要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鼓励改革创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创造性地推动本地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要以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这次会议的精神上来,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真抓实干,改革创新,把这次会议所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在实处。

职业教育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人才需求;品牌战略;师资培养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广东中等职业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到2004年底,广东全省有中等职业学校870所(含技工学校186所),其中部级重点学校98所,省级重点学校90所;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94.5万人;优质学位占40%,省级以上重点专业131个。在整体规模、在校生人数、优质学位比例和毕业生就业率等方面,均居全国同行前列。广东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

一、省委、省政府加强领导,大力扶持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统筹全局,十分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设和发展,省领导经常关心、了解全省职教工作情况,及时给予指示。2002年广东省举办了首届职业技术教育展示会,广东省委主要负责同志亲临指导,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熟练技术工人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一个很重要的人才层次,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和全社会要从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提高广东省的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广东省委、省政府把职业技术教育列为全省“十项民心工程”之一,要求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每个市要建设一所以上国家重点技校,经济发达的县要建设一所技校,力争5年内全省技校在校生规模扩大到36万人。”2005年,广东启动了“三年30万”技能人才工程。为了激励更多学生报考中职学校和从事技工工作,广东省还从政策上给予照顾和扶持,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和待遇,已经实行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在工资福利方面享受与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对等待遇的政策。下一步的目标是建立高技能人才奖励和津贴制度,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的福利待遇,促使全省技能人才队伍的稳定发展。

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增,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

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率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很大。但是,目前广东技能型人才在全部城镇从业人口中仅占43.89%,缺口很大。2005年初,广东经济发达地区出现的民工荒,实质上是技工荒;据统计,到“十五”期末,全省仅数控技能人才缺口就达到10多万。广东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以制造业为主,数控、汽车维修、计算机技术等几大类产业的需求人数超过100万。此外,在交通运输业、旅游业、房地产业、金融业、零售业、商务服务业、物资流通业、社区服务业和餐饮旅馆业等部门也都需要大量技术应用性人才。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需求.已经成为广东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制约点。

由于对技能应用性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广东省中职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20多年来全省技工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均保持在96%以上,2004年就业率高达97.8%。中职毕业生就业后的工资待遇也逐年有所提高,据调查显示,广州市初级工平均月薪是1470元,中级工月薪为1836元。就业有前途,促进了全省中职教育的快速发展。

三、学生、家长转变观念,讲求实效

过去,由于受到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社会上一些实际问题的困扰,不少学生不愿选读中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很多学生、家长对就读中职学校逐步有了正确的认识。

广州市教育局一位负责人为初中毕业生及其家长算了一笔账,分析了初中毕业生面临的四项选择及其优劣势,很有参考价值。

其一,读高中——考大学——就业。家庭投入:约4.7万元。优势是高学历,增值潜力强。劣势是要承担高中毕业考不上大学的风险,对家庭经济压力大,大学毕业生队伍庞大,就业形势严峻,教育投资有时很难回收。

其二,读高中——就业。家庭投入:约7000元。优势:无。劣势是无一技之长,很难就业。

其三,读中职——就业。家庭投入:中职3年约1万元。优势:有一技之长,就业容易,待遇逐步提高。劣势:边工作边学习,比较辛苦。

其四,读中职——高职一就业。家庭投入高于第三项。优势:专业优势较明显,就业较有保障。劣势:经济负担重,可能面临来自传统观念的压力。

以上四种途径,各自的优劣势十分明显。怎样做出合理选择?关键在于学生不要好高骛远,而要实事求是,根据各自的家庭经济状况和个人的学习能力进行统筹安排。就读中职,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早日成才的明智之举。

四、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实施品牌战略

(一)打破条条框框,进行制度创新

过去,中专、技校的学科门类设置单一,专业设置较少,技术工种不多,各校自成一体,相互缺乏联系,学生知识面较窄,技术能力适应面不广。进入21世纪后,面对广东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积极进行改革,首先冲破中专、技校、职中的界限.按照市场需求统一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这一层次上,在制度创新上先走一步,使各中职学校的内涵更宽,技术含量更高,适应能力更强。

(二)紧紧面向市场,调整、更新专业

随着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熟练技术工人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广东各类中职学校都依据市场需求,调整和更新专业设置。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在这方面的成绩尤为显著,其特点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扩大专业覆盖面。到2005年上半年,广州市中职学校共有400多个专业,涵盖11个大类,包括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能源、土木水利工程、资源和环境、商贸旅游、财经、文化艺术与体育、社会公共事务、农林等。二是大力发展高新、紧缺专业。广州市以发展成为国际制造业基地为目标,迫切需要大量机电类、汽车类、电子技术类、信息技术类等专业的技能人才。同时,作为华南地区商贸中心,广州对电子商务类、现代物流类、市场营销类、商务外语类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也非常大。广州旅游餐饮业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旅游业收入占全国的1/10,餐饮营业额列全国第一,因此旅游餐饮业的人才也十分紧缺。目前,广州市的建筑业正处在人才结构的调整期。需要大批现代建筑应用性人才。随着广州市民对生活与工作环境要求的提高,物业管理这一新行业得到迅速发展,对高素质的物业管理人才需求量很大。上述这些高新技术、紧缺人才,急需中职学校加速培养。广东省、广州市均把这些专业作为重点,给予大力扶持。三是实行“专业末位淘汰制”。通过中职学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所反映的市场供求情况来调整专业设置,就业率低的专业予以淘汰。

(三)放宽招生限制,扩大办学规模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群众子女求学的愿望,广东省放宽中职学校的招生限制,采取按中考成绩投档录取和注册入学两种招生办法:各中职学校先按考生中考成绩和志愿顺序从高到低、从前到后的顺序录取,然后再接受注册入学的学生。对注册入学的学生实行“三不限”:不限年龄、不限地域、不限应届生,只要有初中毕业证书或结业证书都可以到中职学校申请注册入学。没有报考中职学校的学生,或者想从甲校转到乙校的学生也可通过注册入学。以上办法,为中职学校扩招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生源。广东有关部门加大财政投入,想方设法扩大中职学校办学规模,增设一批中职学校,扩大招生人数,促使全省中职教育持续快速发展。2005年广东全省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划招生达40万人,占全省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40%,比2004年增加4万人,增长率达10.8%。

(四)关心弱势群体,实施职教扶贫

广东省职教扶贫计划规定,凡是家庭人均年收人在1500元以下,或者有《广东省农村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免费证》的,都可以到中职招生学校申请入学。全省有一批优质中职学校招收一定数量的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就读,并推荐就业。2005年广东职教扶贫计划安排招收2000多名贫困生入学就读。这些贫困生毕业后,将帮助其家庭实现脱贫,这是政府关心弱势群体、实现职教反哺农业的有力措施。

(五)增加优质学位,创立特色品牌

近几年,广东中职学校扩招发展,以创办重点学校、增加优质学位为主。到2005年初,广东省中职学校的优质学位占40%;广州市中职学校的优质学位占60%,比3年前增加了1倍。优质学位是指被评上省级以上重点学校的学位。这批重点中职学校的教学设施、硬件设缶、师资力量、专业设置均达到很高要求。广州市的省级以上重点中职学校(中专和职业高中)全部实行“学分制”,根据岗位需要重新构建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岗位需要灵活选择课程。这些重点中职学校的专业特色明显,教学质量较高,学生素质较好。毕业生常常是供不应求。

(六)办好实训中心,加强实践教学

为了培养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技能人才,各中职学校均注重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了一批高水平、高仿真的实训中心。学生在实训中心可以进行高度仿真的模拟训练,练就一手过硬的工艺技术,通过“上学如上岗,上课如上班”的模拟训练,可以达到“零距离就业”,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七)实行订单培养,学习、就业相联

广东很多中职学校都采用校企合作办学,实行人才“订单培养”。学校和有关企业约定:学校招收的新生根据企业岗位的需要进行对口培养,学生毕业后,由企业招聘就业。有的企业还为“订单培养”的学生提供3年的学杂费。

(八)广开办学门路,以利学生深造

为了打消部分中职学生怕一辈子当工人不能升学提高的顾虑,广东中职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广开办学门路,以利学生深造。很多中职学校与普通高校的成教学院、技术师范学院、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学生在考取该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外,还可以考取合作学校的学历文凭。广东省教育厅为了解决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准备采取“3+2”模式,学生在中职读3年以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读2年,毕业后获得高职文凭。很多中职学校还贯彻国际化的办学理念,与国外知名职业教育机构合作,邀请外国教师授课,引进先进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有些学校还选送优秀学生到国外学习。

五、建好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提供合格师资

20世纪90年代,随着广东经济的发展和中职教育的兴起,急需大批合格的中职教师。广东省人民政府于1998年在原广东民族学院的基础上创建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2002年改名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该院定位为多科性、应用型,服务职教。几年来,该院改革旧专业,增设新专业,兼并3所其他院校.附设两所二级学院(民办),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到2004年底,该校在校各类学生总数已达23503人,在校生规模已上升到广东省普通高校第七位。现已开设44个本科专业、24个专科专业,学科覆盖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六大门类(不含两所二级学院)。

该校建成的广东工业实训中心.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八五”计划重点投资项目,是华南地区高校最大的工业实训中心,是学生进行高新技能培训的基地。该校实行“3+0.5+0.5”的教学模式,即3年集中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半年进入工业实训中心进行专业实训,半年到中职学校、企业等单位进行实习,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成为“双师型”教师。该校先后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院校”,还是“广东省职业中学校长培训基地”、“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该校为广东职业技术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资源。

职业教育发展论文范文第7篇

一、职业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和高中后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以及大量从业人员岗位培训,这是21世纪相当长时期我国人力结构和教育结构调整时必须考虑的关键环节,它的发展关系到行业和企业的生存、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

(一)21世纪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必将对我国人力结构和教育结构体系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的表现之一,就是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初中级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我们国家目前并在相当长时期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们面临着加快实现工业化和迎接知识经济的双重任务。从经济发展形态来说,目前全国实质上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处在萌芽状态的知识经济等多种状态并存的状况。不同的行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组织方式、自动化机械化程度都很不相同,对人才的层次、规格、类型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是我们研究教育结构体系的重要依据。最近,我们组织了8个包括农业、电子、电力、冶金、建筑、铁道、商业、金融等不同的行业领导部门的有关领导和专家,研究分析各个系统人才的整体结构,并且注意他们合理的配比关系。结果表明,科学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及能进入世界高新技术前沿攻坚和不断开拓新的领域的科技带头人以及高级管理人才,在行业和企业发展中起统帅、引导作用,这类人才在人才总量中虽然只占少数,但他们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水平,乃至国家的综合国力水准,目前这方面的人才不足,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研究我国教育结构体系和人才培养,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生产的发展和提高,还需要有相当数量的在产品研究开发和生产组织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在当前仍然还是我国教育结构中的薄弱部分,它使我国大量先进技术只能停留于样品、展品而无法转化为产品。同时,任何时期也不能忽视劳动者也即大量操作人员的培养。人们可以从外国买到科研成果,但买不到生产的质量,这是靠生产者的技术、知识和正确的劳动态度创造来的。在这方面,本文拟多用一点篇幅。以农业生产为例,全国种植业生产的人力结构,目前仍以两亿农户为主,以家庭经营为主要特征。当然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农户家庭也发生很大变化,根据调查,按农户的经营规模、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大体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1)企业型农民。这些农户从事的农业生产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程度较高,他们所受的文化与专业教育的程度也较高,大部分是中专和大专生。这是未来农业劳动者发展的方向,但是现在为数还很少,仅占10%左右。(2)技术经营型农民。这些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较高,产品有较大的专业性和商品性,接受新技术能力强,是农村采用新技术和进行专业生产联合体的骨干。这类农民的素质,一般应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并具有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技术操作及经营能力。1998年这类农民的数量约占20.2%。(3)初级技术农民。他们具有当地农业生产的一般知识和掌握一般的生产技术,能在上述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下,较快地采用新技术、新成果。这类农民应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并经过一定的农业推广培训和应用技术的学习与实践。此类农民在相当一段时期仍是多数。(4)普通农民。是指较多地使用传统生产经验和知识技术的生产劳动者,目前一般是小学毕业或文盲。其数量将逐年减少,到2010年都应达到初级技术农民水平。1999年,我国农业劳动者中,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9.5%(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半文盲占46.75%)。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日本,农民中受过高中阶段和高中后教育的已达80%以上。在提高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方面,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二)从我国各行业现有人力结构学历水平来看,初中及以下阶段学历层次从业人员还占较大比重,对发展高中阶段和高中后职业教育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据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在全国6.79亿从业人口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占73%左右,同时还存在10%左右的文盲率。这两者所占比例高达83%。以铁路运输系统为例,到1997年底,受过大专、中专、技工等专业技术系统训练的仅占26.5%;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员仍高达42.3%以上。因此,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提高在职人员的素质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对发展各种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出了巨大的需求。

从当今世界情况看,根据1998年世界经合组织(OECD)28个国家和亚太经合组织11个国家共39个国家的统计资料,初中后分流(即高中阶段教育分为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两种)的国家和地区有29个,包括奥地利、比利时、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荷兰、挪威、葡萄牙、波兰、俄罗斯、西班牙、瑞典、瑞士、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韩国等等;高中后分流的国家有4个,包括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小学后分流的国家有5个,包括爱尔兰、墨西哥、菲律宾、智利、巴布亚新几内亚(其中智利、巴布亚新几内亚小学教育的学制为八年)。这些都说明,当前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需求。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如果忽视或者削弱中等职业教育将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二、大力发展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是当前和相当长时期我国教育结构体系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紧迫任务。

(一)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以及我国正处于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学龄人口的高峰,发展高中阶段和高中后各种层次和形式的职业教育,显得更为紧迫。

去年初中在校生已达到5811万。根据1999年当年的统计资料,全国有1589万初中毕业生,尽管当年普通高中招生增长10.23%,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共招生779万,其中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83万,将近1/2。特别是高等学校当年招生年增长率高达47%。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还有810万初中毕业生(占初中毕业生总数50%以上)和174.5万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和高等学校,需要在就业前进行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因此发展高中阶段和高中后职业教育的任务将是十分艰巨和繁重的。

(二)在业人员和非在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任务将十分繁重。

前面已经谈到全国6.98亿从业人口文化程度总体上较低的状况。另外,据1995年的统计资料,全国尚有近两亿16岁以上不在业的劳动力人口,约有1500万人有寻找工作的要求。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以及他们不同的志趣、爱好和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不仅有利于他们个人的生存、发展和提高,而且对促进各行各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对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首先要转变对人才的观念。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但究竟什么是人才?则有不同的人才观。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99年5月编制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职业划分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这些不同类别的职业活动都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相互关联、相互服务、不可缺少的社会活动,并都具有相当长时期的稳定性、规范性和群体性。这些不同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同志最近强调指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对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是有深刻意义的。对所有的儿童、青少年和社会成员来说,只要对社会对人民有强烈的责任心,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刻苦钻研,无论在哪一行,都会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人,都会对社会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成为人们尊敬的人才。有位教育家总结数十年教育工作的经验说,“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我认为是说的很有道理的。树立新的人才观,首先是我们教育部门的任务。当今世界,在教育观上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化或者革命。教育的空间已由学校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工作场所,教育的时限已由在学校学习,延续为每个人的一生。教育的价值不再仅是培育少数“精英”,而在于能否为各种不同潜能的人提供平等的、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才能的机会和途径,把成才之路铺在每个人的脚下。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先导,发展职业教育也是如此。

(二)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学习的终身化,职业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

为了使职业教育能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应当进行改革。这里我想突出强调两个问题。

(1)要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办出特色。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择业观的教育,使学生有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做有觉悟、有技术能力的劳动者和各类技术、管理、服务人员的志向和意识;要大力加强和企业以及实际工作部门的紧密联系和结合;在教学工作中重视对学生的技术能力特别是新技术能力的培训。

(2)根据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变化比较大的特点,要根据终身教育的思想,进行重大的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他们一生的工作接收继续培训和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融合和衔接,努力构建和发展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社会成员对学习多样化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

从世界范围看,许多国家从初中阶段开始,就把职业指导作为学生的必修课。1991年6月美国劳工部发表了《2000年的美国,要求学校做什么样的工作》的报告。该委员会对所有学校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无论直接参加工作的学生,还是计划进一步接受教育的学生都应获取五种基本能力(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综合与系统分析能力、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和三部分基础(基本技能、思维能力和个性品质)。对这八项都制订了详细明确的标准。这份报告反映了美国用人部门对包括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的要求。不少国家的初别是普通高中都相当普遍地开设各种职业选修课,以满足一部分学生进入社会的需要。同时,在许多国家的教育体系中,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有经过中间教育机构的文化补习,进入上一级学校学习的机会;普通高中的毕业生也有通过一定的教育机构的培训进入社会就业的机会。逐步缩小中等教育阶段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的差距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这对我国来说,可能是一个相当长期的发展过程,但是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和衔接,对我们来说则是十分紧迫的。

(四)积极发展非正规(非学历)职业教育。

我国当前初中和高中后教育结构存在某些混乱,同社会需求存在某些不相适应的问题之一是教育结构中过于学历化的倾向,加之教育管理又常常以学历教育规范各类教育,这就促使许多本应由非学历教育承担的教育培训采取了学历教育的形式,造成了教育结构的混乱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大量事实表明:在社会从业人员中,需要在初中或高中毕业文化基础上通过正规学历教育就业的只是一部分,相当数量的则只需要通过非学历教育培训。我国江苏阳光集团、三毛集团是我国最大的现代化的毛纺集团之一,企业的装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最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年销售额连续几年都在一亿元以上,从人员构成来说,三毛集团职工6000人,其中生产第一线工人有5000人,据这个企业的总经理说,由于设备自动化程度很高,对工人在操作上的要求比较简单,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初中毕业生经过三个月培训,就可以上岗。这个总经理诙谐地说,如果招大学毕业生做这个工作,不仅对这些学生是大才小用,而且这个企业也会因生产者没有积极性而倒闭。同时,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终身教育思想的实施,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更为广泛和多样,单一的学历教育不可能满足日益增加的社会教育需求。在普及基本教育的基础上,着重发展各种非学历非正规教育,是适应社会对教育多样化和终身学习需求的必然趋势,应该确立其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五)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发展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并为构建和发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社会化、多样化的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难得的良好机遇。我们应当抓住这个机遇。

(六)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只重学历而不重能力的情况,在各个行业中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和持证上岗制度。

职业教育发展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民职业教育;三农问题;就业导向;职教文化

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根本性解决“三农”问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先进制造基地建设都有赖于科技的推动与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面对新的发展目标,我们必须将职业教育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先进的科技、发达的职业教育作为社会经济再发展的源动力。只有推进在教育中占重要地位的职教的发展,将先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最终实现经济与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经济的进步。

一、职业教育再发展的法制、政策及经济社会新条件

(一)关于职教发展新的立法、政策资源

“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2004年3月3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职业教育工程”作为教育工作今后重点实施的六大工程之一。2004年6月17日教育部等七部委又一次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上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央提出,从2004年到2007年的高中段阶教育中,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要保持大体相当规模,在有条件的地方职业教育占比可以更高一些。根据国务院最近的发展目标,到2007年,我国将扶持建设2000所部级重点职校、3000所省级重点职校的发展目标。可以说,这些法律政策为职业教育的再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从最近一、二年看,职业教育迎来了其他教育不能企及的法律与政策优势。

(二)源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机遇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有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才能实现上述任务。现阶段,我国许多地区都正在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先进制造基地建设、新型工业化建设,这种经济的转型与重构,必将带来对一般技能型工人和高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同时,终身教育意识和学习型组织意识的觉悟,也都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参与。

(三)源于“三农”及农村社会的发展机遇

减免农业税与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农民负担,但不能彻底改变农村面貌。根本性解决“三农”问题关键还是在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农村的全面小康,建设农村小康有赖于农民文化与职业技能的提升。美国与德国的农村发展经验表明,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农村成人职业教育。鉴于此,就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来说,我国职教战线应积极衔接政府的“百万农民培训工程”以及对“三农”的政策与财政优惠,发挥与利用职校师资、设备、场地与教材优势,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工程中积极参与,长远规划,搭建职校新的发展平台。

二、当前职业教育再发展的突破点与路径

(一)围绕就业导向,转变办学指导思想、驱动力和本位诊治当前职教发展困境的良方,必须从转变办学指导思想开始。一是要把办学注意力投向“一切为就业”上来。当前,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文化技能服务是职教应确立的一个办学指导思想。只有瞄准“就业”这一准星,职教才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笔者在2004年l2月调研全国著名的北京劲松职高过程中了解到,北京劲松职高毕业生在北京这样的人才密集区,成为许多大单位抢不到的“香饽饽”。北京许多五星级宾馆要不到劲松职高毕业生,而北京所有五星级宾馆的厨师长清一色是劲松学生。他们的秘诀在哪里?如劲松职高贺校长所言:“瞄准就业需求,锻造适应社会的高质人才。”“出口(就业)好,入口就不愁不好。”二是在办学驱动力上应尽快从计划培养转到为市场培养上来。三是一定要实现以专业学科为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

(二)确立新的职教服务目标

针对“三农”问题,职教应发挥“近农亲农优势,积极参与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树立职教为“三农”服务的全新思想,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智力支持。同时,针对许多省区的新型工业化和先进制造基地建设,职教应积极探索与企业对接路径,面向知识经济与信息化社会,培养与生产、服务、技术与管理第一线相适应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加快管理体制、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专业学科改革进程

加快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教育厅(局)与劳动厅(局)交叉领导局面。探索职教集约化、连锁化发展路子。调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学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专业结构,建立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具有活力与张力的管理体制及灵活善变的运行机制,建构与人才需求动态衔接的专业学科体系。

对外通过“民办公助”、“公办民助”、“公民合办”形式,探索多元投资主体办学体制。特别是要吸引农广校、电视大学的教学资源共同进行“涉农教育培训”,吸引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办学,吸引社会力量,优化职教实验设施和实习基地。盘活职教师资,优化资产结构。有条件的可以组建企业化、专业化职教集团。就学模式上可以实行弹性学制,尝试学分储蓄。

(四)迫切解决好一个观念、两种能力、三层关系问题

一个观念是从源头上清除职教是末流教育的社会意识,帮助社会、企业、家庭树立新的人才观。两种能力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强化职业敬业与责任,注重实践能力开发,实施一本多证(特别是各种农技、务工技能证)。三种关系是处理好文化课与专业课、学历与技能资格、针对性与适应性的辩证关系。

(五)突破初级、粗放的办学发展阶段

职业教育发展论文范文第9篇

根据《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该法于2000年3月31日司法部令第59号,第51条规定:本办法自之日起施行。1987年5月30日司法部的《关于乡镇法律服务所的暂行规定》同时废止。)、《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该法于2000年3月31日司法部令第60号。)的规定,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一般是提供有偿服务的,如果是针对特别困难的群众,可以为其提供无偿的法律服务。并且2012年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第58条第2款将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并列为专业诉讼人,其专业性特征意味着他们以法律知识和诉讼技能为主要谋生手段,相较而言,法律援助数量占其业务数量的比例不大。目前,我国开展基层法律服务的主要机构是基层法律服务所,该机构主要是在各个乡镇和城市社区的街道设立。基层法律服务所主要是通过一些法律活动来提供法律服务,主要的活动是解决基层群众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民商事纠纷,以及基层群众和基层政府之间发生的行政纠纷。在提供法律服务之余,基层法律服务人才还需对基层群众进行普法宣传,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2法学职业教育革新与基层法律服务人才培养的需求

2.1法学教育职业化分析从法学的规范性属性和实践性角度来看,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紧密相关,法学教育是一种职业知识体系与职业能力教程,其原因主要在于法学的内涵表明这是一种职业知识所构成的体系,而不仅仅是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3]因此,法学这门学科的职业导向属性决定了法学教育不可能只关注纯粹的理论教学、学术研究。卡耐基基金会报告也曾指出,法学教育目标是要“培养新从业者像职业人员一样思考、行为及执业(其职业行为要符合职业道德)”。[4]一般而言,法学教育模式需要与各国的办学理念相符合,与各国大学法学院(法律系)学生的培养目标相适应,通过结合一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培养适应社会的法律人才的法学教育形态。

2.2法学职业教育的革新方向对于我国目前法学职业教育进行革新以适应我国法治建设的需要,关键是要针对我国的国情培养一批面向基层的法律服务人才,在这一过程中也需要借鉴发达国家法学教育的特点,进行中国特色的教育,培养具备法律思维、诉讼纠纷解决能力等在内的实践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司法机关尤其是基层法律服务机构的迫切需要,推动法治社会的全面进步。法学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注意三点理念,即:其一,法学职业教育应是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养成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其二,法学职业教育应是以培育法制理念和法律理念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其三,法学职业教育应是以塑造具有公正良知和刚正廉洁品格的法律职业人才为核心的伦理教育。

2.3法学职业教育的革新内容当前在我国法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培养一批有法律素养的基层法律服务人才,能够公平公正地适用法律,这样才有助于增强法的独立性,有利于法的信仰和法的权威的形成,那么当前就需要根据法治建设的客观需要和法律职业化要求对现行的法学职业教育体制进行革新。

2.3.1结合市场需求明确法学职业教育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上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来进行设定,在当前法学职业教育的总目标是需要培养适应社会的各类法律服务人才,基于中国现状,当务之急是需要培养面向基层提供法律服务的人才,其着眼点在于我国当前的问题主要是农村问题和城镇现代化问题,基层社会和基层政府是我国稳定的根基所在,基层人民司法是我国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3.2合理设置法学职业教育内容法学职业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法学专业知识、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这几个方面。法学专业知识教育侧重于法学专业知识的普及和讲授,兼顾其他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法律职业素质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包括职业语言、职业思维、职业道德;法律职业能力教育侧重于法律职业技能的训练,应重视法律思维、法律推理、法律证据、法律文书写作等的学习,同时注重实践教学的大量应用和充分的见习、实习机会。法学职业教育内容应具有统一性、系统性。目前我国每年举行的国家司法考试主要是针对法学的基本知识来命题的,对此,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要系统学习法学专业的十四门核心课程的学习。[6]2.3.3加强职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流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教师的授课能力和知识的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教学至关重要的因素。当前各大法学院(法律系)需要加大对教授的培养,鼓励双师型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律师实务教学,模拟案件的审判,举办法庭辩论等教学活动。

3完善体现中国特色的基层法律服务人才培养模式

3.1培养基层法律服务人才的职业能力基层法律服务人才在具体法律实践中需要有职业能力,这种能力是在法学教育过程中着力培养的,主要包括:对法律问题的明确认定和论证;运用法学方法和法律思维进行研究的能力;不断更新法律知识储备的能力;熟悉法律程序的能力,等等。[7]基层法律服务人才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运用法律为基层群众提供法律服务,需要有应对各类法律问题的职业能力,妥善地解决各类法律纠纷。针对基层法律服务人才的特点,法学院校就应进行针对性的职业能力训练,主要是在双师型教师的引导下使得学生有法律思维和法律视角,对复杂的案情能够梳理清楚脉络;同时也需要培养学生阅读裁判文书、法律专著的阅读能力,掌握如何进行司法文书的写作,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清楚地认识事实、裁决、推理的过程。

3.2培养基层法律服务人才实践能力法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科学,同时也是工具性科学,众多大学的法学院在培养目标上都设定为研究型的法学院,但是大部分培养出来的本科生、研究生往往欠缺法律理论研究的素养,同时又不具备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职业能力。法学学科从其性质来说主要不是以学术为导向的,而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当前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未来基层法律服务人才的实践能力:

3.2.1理解和运用法律资料的能力对于法律资料的理解和运用是一个实践能力培养过程,即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培养过程。根据基层法律服务人才的培养目标,对这一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五个阶段进行,即:第一阶段,法律基本技能培养阶段;第二阶段,法律法规理解能力的培养阶段;第三阶段,辅助办案能力培养阶段;第四阶段,综合运用法律、法规能力培养阶段;第五阶段,独立办案能力和办案技巧的培养阶段。这五个阶段循序渐进,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毕业后就能胜任其所担任的工作,缩短理论与实践的磨合期。

3.2.2进行法律实务训练各个法学院校在培养基层法律服务人才的职业能力方面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法律实务训练,如要进行诉讼业务能力培养,就需要播放真实的庭审录像,组织法庭旁听、开展模拟法庭等实训课程;如要进行非诉讼业务能力的培养,则需要设计民商事合同的签订模拟、法律意见书的写作、裁判文书的制作等实训课程;如要进行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则需要进行社会调查、法律咨询、创办校内法律专刊等综合实训项目。这些实训手段需要各大院校结合本校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方案来进行按需设置。

3.2.3以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各大院校应与当地的一些法律服务所和企业法律顾问处进行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这些实践教学基地承担为法学专业学生实习提供场所和指导的任务。在基层法律服务人才培养上,各个法学院校要组织教师们进行互相沟通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并对基层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共同进行探讨,共同促进我国基层法律服务人才的培养。各个院校积极开展校内实训教学与校外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活动,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方面真正受到全方位的培养和锻炼。

综上,基层法律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面对社会需求的革新,对于这类人才而言,其需要具备扎实的法学专业知识,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并积极了解国家关于司法、立法、法律服务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从而具有综合运用法学理论分析并解决法律实务问题的能力。当前的法学职业教育是要面向社会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基层法律服务人才,这类人才的培养需要紧紧围绕法学素养、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来展开,也就是说培养模式的设计中要突出对学生法学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从事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必备的法律业务知识和相应的职业能力,如此才能构建科学的基层法律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发展论文范文第10篇

一、职业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和高中后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以及大量从业人员岗位培训,这是21世纪相当长时期我国人力结构和教育结构调整时必须考虑的关键环节,它的发展关系到行业和企业的生存、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

(一)21世纪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必将对我国人力结构和教育结构体系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的表现之一,就是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初中级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我们国家目前并在相当长时期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们面临着加快实现工业化和迎接知识经济的双重任务。从经济发展形态来说,目前全国实质上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处在萌芽状态的知识经济等多种状态并存的状况。不同的行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组织方式、自动化机械化程度都很不相同,对人才的层次、规格、类型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是我们研究教育结构体系的重要依据。最近,我们组织了8个包括农业、电子、电力、冶金、建筑、铁道、商业、金融等不同的行业领导部门的有关领导和专家,研究分析各个系统人才的整体结构,并且注意他们合理的配比关系。结果表明,科学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及能进入世界高新技术前沿攻坚和不断开拓新的领域的科技带头人以及高级管理人才,在行业和企业发展中起统帅、引导作用,这类人才在人才总量中虽然只占少数,但他们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水平,乃至国家的综合国力水准,目前这方面的人才不足,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研究我国教育结构体系和人才培养,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生产的发展和提高,还需要有相当数量的在产品研究开发和生产组织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在当前仍然还是我国教育结构中的薄弱部分,它使我国大量先进技术只能停留于样品、展品而无法转化为产品。同时,任何时期也不能忽视劳动者也即大量操作人员的培养。人们可以从外国买到科研成果,但买不到生产的质量,这是靠生产者的技术、知识和正确的劳动态度创造来的。在这方面,本文拟多用一点篇幅。以农业生产为例,全国种植业生产的人力结构,目前仍以两亿农户为主,以家庭经营为主要特征。当然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农户家庭也发生很大变化,根据调查,按农户的经营规模、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大体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1)企业型农民。这些农户从事的农业生产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程度较高,他们所受的文化与专业教育的程度也较高,大部分是中专和大专生。这是未来农业劳动者发展的方向,但是现在为数还很少,仅占10%左右。(2)技术经营型农民。这些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较高,产品有较大的专业性和商品性,接受新技术能力强,是农村采用新技术和进行专业生产联合体的骨干。这类农民的素质,一般应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并具有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技术操作及经营能力。1998年这类农民的数量约占20.2%。(3)初级技术农民。他们具有当地农业生产的一般知识和掌握一般的生产技术,能在上述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下,较快地采用新技术、新成果。这类农民应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并经过一定的农业推广培训和应用技术的学习与实践。此类农民在相当一段时期仍是多数。(4)普通农民。是指较多地使用传统生产经验和知识技术的生产劳动者,目前一般是小学毕业或文盲。其数量将逐年减少,到2010年都应达到初级技术农民水平。1999年,我国农业劳动者中,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9.5%(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半文盲占46.75%)。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日本,农民中受过高中阶段和高中后教育的已达80%以上。在提高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方面,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二)从我国各行业现有人力结构学历水平来看,初中及以下阶段学历层次从业人员还占较大比重,对发展高中阶段和高中后职业教育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据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在全国6.79亿从业人口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占73%左右,同时还存在10%左右的文盲率。这两者所占比例高达83%。以铁路运输系统为例,到1997年底,受过大专、中专、技工等专业技术系统训练的仅占26.5%;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员仍高达42.3%以上。因此,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提高在职人员的素质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对发展各种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出了巨大的需求。

从当今世界情况看,根据1998年世界经合组织(OECD)28个国家和亚太经合组织11个国家共39个国家的统计资料,初中后分流(即高中阶段教育分为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两种)的国家和地区有29个,包括奥地利、比利时、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荷兰、挪威、葡萄牙、波兰、俄罗斯、西班牙、瑞典、瑞士、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韩国等等;高中后分流的国家有4个,包括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小学后分流的国家有5个,包括爱尔兰、墨西哥、菲律宾、智利、巴布亚新几内亚(其中智利、巴布亚新几内亚小学教育的学制为八年)。这些都说明,当前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需求。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如果忽视或者削弱中等职业教育将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二、大力发展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是当前和相当长时期我国教育结构体系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紧迫任务。

(一)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以及我国正处于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学龄人口的高峰,发展高中阶段和高中后各种层次和形式的职业教育,显得更为紧迫。

去年初中在校生已达到5811万。根据1999年当年的统计资料,全国有1589万初中毕业生,尽管当年普通高中招生增长10.23%,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共招生779万,其中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83万,将近1/2。特别是高等学校当年招生年增长率高达47%。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还有810万初中毕业生(占初中毕业生总数50%以上)和174.5万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和高等学校,需要在就业前进行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因此发展高中阶段和高中后职业教育的任务将是十分艰巨和繁重的。

(二)在业人员和非在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任务将十分繁重。

前面已经谈到全国6.98亿从业人口文化程度总体上较低的状况。另外,据1995年的统计资料,全国尚有近两亿16岁以上不在业的劳动力人口,约有1500万人有寻找工作的要求。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以及他们不同的志趣、爱好和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不仅有利于他们个人的生存、发展和提高,而且对促进各行各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对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首先要转变对人才的观念。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但究竟什么是人才?则有不同的人才观。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99年5月编制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职业划分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这些不同类别的职业活动都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相互关联、相互服务、不可缺少的社会活动,并都具有相当长时期的稳定性、规范性和群体性。这些不同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同志最近强调指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对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是有深刻意义的。对所有的儿童、青少年和社会成员来说,只要对社会对人民有强烈的责任心,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刻苦钻研,无论在哪一行,都会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人,都会对社会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成为人们尊敬的人才。有位教育家总结数十年教育工作的经验说,“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我认为是说的很有道理的。树立新的人才观,首先是我们教育部门的任务。当今世界,在教育观上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化或者革命。教育的空间已由学校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工作场所,教育的时限已由在学校学习,延续为每个人的一生。教育的价值不再仅是培育少数“精英”,而在于能否为各种不同潜能的人提供平等的、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才能的机会和途径,把成才之路铺在每个人的脚下。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先导,发展职业教育也是如此。

(二)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学习的终身化,职业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

为了使职业教育能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应当进行改革。这里我想突出强调两个问题。

(1)要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办出特色。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择业观的教育,使学生有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做有觉悟、有技术能力的劳动者和各类技术、管理、服务人员的志向和意识;要大力加强和企业以及实际工作部门的紧密联系和结合;在教学工作中重视对学生的技术能力特别是新技术能力的培训。

(2)根据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变化比较大的特点,要根据终身教育的思想,进行重大的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他们一生的工作接收继续培训和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融合和衔接,努力构建和发展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社会成员对学习多样化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

从世界范围看,许多国家从初中阶段开始,就把职业指导作为学生的必修课。1991年6月美国劳工部发表了《2000年的美国,要求学校做什么样的工作》的报告。该委员会对所有学校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无论直接参加工作的学生,还是计划进一步接受教育的学生都应获取五种基本能力(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综合与系统分析能力、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和三部分基础(基本技能、思维能力和个性品质)。对这八项都制订了详细明确的标准。这份报告反映了美国用人部门对包括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的要求。不少国家的初别是普通高中都相当普遍地开设各种职业选修课,以满足一部分学生进入社会的需要。同时,在许多国家的教育体系中,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有经过中间教育机构的文化补习,进入上一级学校学习的机会;普通高中的毕业生也有通过一定的教育机构的培训进入社会就业的机会。逐步缩小中等教育阶段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的差距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这对我国来说,可能是一个相当长期的发展过程,但是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和衔接,对我们来说则是十分紧迫的。

(四)积极发展非正规(非学历)职业教育。

我国当前初中和高中后教育结构存在某些混乱,同社会需求存在某些不相适应的问题之一是教育结构中过于学历化的倾向,加之教育管理又常常以学历教育规范各类教育,这就促使许多本应由非学历教育承担的教育培训采取了学历教育的形式,造成了教育结构的混乱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大量事实表明:在社会从业人员中,需要在初中或高中毕业文化基础上通过正规学历教育就业的只是一部分,相当数量的则只需要通过非学历教育培训。我国江苏阳光集团、三毛集团是我国最大的现代化的毛纺集团之一,企业的装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最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年销售额连续几年都在一亿元以上,从人员构成来说,三毛集团职工6000人,其中生产第一线工人有5000人,据这个企业的总经理说,由于设备自动化程度很高,对工人在操作上的要求比较简单,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初中毕业生经过三个月培训,就可以上岗。这个总经理诙谐地说,如果招大学毕业生做这个工作,不仅对这些学生是大才小用,而且这个企业也会因生产者没有积极性而倒闭。同时,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终身教育思想的实施,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更为广泛和多样,单一的学历教育不可能满足日益增加的社会教育需求。在普及基本教育的基础上,着重发展各种非学历非正规教育,是适应社会对教育多样化和终身学习需求的必然趋势,应该确立其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五)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发展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并为构建和发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社会化、多样化的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难得的良好机遇。我们应当抓住这个机遇。

(六)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只重学历而不重能力的情况,在各个行业中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和持证上岗制度。

上一篇:职业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初中继续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