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焦虑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2-10-27 06:23:53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焦虑的影响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特质焦虑的影响。方法 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特质焦虑问卷”(TAI),对306名被试进行调查,采用典型相关分析和层次回归分析。结果 EMBU和TAI典型相关系数显著,层次回归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特质焦虑有显著影响。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特质焦虑程度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父母教养方式;横断面研究;大学生;特质焦虑

Parental Rearing Style and Anxiety of Adolescents. Hou Donghui, Tong Lijun, He Min.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Parental Rearing Style on Trait anxiety of Adolescents. Methods 306 college students and graduate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EMBU and TAI. Results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scores in EMBU and TAI have a significantly correlation,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 that Parental Rearing Style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Trait anxiety. Conclusion Parental Rearing Style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rait anxiety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Parental Rearing Style; Cross-sectional study; College students; Trait anxiety

1 引 言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传达给儿童的态度以及父母的行为所表达出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它包括父母履行其职责的专门的目标定向的行为,又包括非目标定向的教养行为,诸如姿势、手势、语调的变化或是情绪的自然流露[1]。父母教养方式是子女心理发育、人格形成、必要心理防御功能获得的首要途径。成功的家庭教育,能够为子女奠定心理健康的基石。

特质焦虑是指相对持久的人格特征中焦虑倾向上稳定的个人差异,它是体验焦虑的高倾向性和一种对危险情境的预先反应倾向。特质焦虑越严重的个体越有可能在受威胁的情境中经历更高度的状态焦虑。个体若长期处在焦虑状态下,必然会对工作、生活和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很多相关研究表明[2],大学生的焦虑水平要显著高于一般人群。近年特质焦虑作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成为研究者们的焦点[3,4]。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表明[5,6],父母长期不当的教养方式及不良的社会环境与子女的诸多心理问题形成过程有明显的相关性。本研究分析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如何影响子女特质焦虑,并结合理论分析原因,研究结果可为父母教养方式提供有益指导。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本研究在哈尔滨某大学采用整群取样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06份,有效率为76.5%。其中本科生69%、研究生31%;女生85.9%、男生14.1%。

2.2 研究工具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共11个分量表,本研究删去父母“偏爱”因子,父亲教养方式5个分量表为:情感温暖、理解(AFF1),惩罚、严厉(AFF2),过分干涉(AFF3),拒绝、否认(AFF4),过度保护(AFF5);母亲教养方式4个分量表为:情感温暖、理解(AMF1),过干涉、过保护(AMF2),拒绝、否认(AMF3),惩罚、严厉(AMF4)。共有60个条目。李克特4点计分。EMBU量表经长期使用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并适用于我国[3]。在本次测验中,EMBU父亲分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839,母亲分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846,量表总信度为0.915。特质焦虑问卷(T-AI),T-AI由20项目组成,本研究共分析得出5个主因素:不安烦乱(BF1),满足愉快(BF2),自信镇定(BF3),紧张(BF4),宁静(BF5)。李克特4点计分。T-AI量表拥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12],在本研究中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822。

2.3 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11.0进行所有统计分析。具体进行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信度分析、层次回归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

3 结 果

3.1 父母教养方式与焦虑程度的关系 为进一步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特质焦虑程度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了典型分析[7]考察了父母教养方式与焦虑的整体关系[8]。结果显示,母亲教养方式与特质焦虑程度产生了1个显著的典型相关系数(见附表)。

母亲教养方式与焦虑特质的典型载荷结果表明,母亲教养方式所产生的典型变量与特质焦虑程度各维度之间的相关较高,能较好代表特质焦虑程度的5个维度。母亲教养方式所产生的典型变量与母亲教养方式的4个维度相关较高,对母亲教养方式的4个维度代表性较强。结果表明,母亲教养方式对该典型变量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通过冗余分析可以发现,母亲教养方式通过典型变量可以分别解释特质焦虑总变异的5.2%。将上述结果整理成母亲教养方式与特质焦虑的典型相关结构图如下所示:

由父亲教养方式与焦虑程度的典型相关结果可知,父亲教养方式与特质焦虑程度产生了2个显著的典型相关系数:0.409(P

3.2 父母教养方式对特质焦虑的影响 使用层次回归分析,依次引入人口统计学变量(年龄、性别、是否独生、年级、12岁前居住地、家庭结构、父母受教育程度)、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结果,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之后,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对子女的特质焦虑均有显著影响(F父亲教养方式=3.627,P

4 结 论

本研究中,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母亲。同时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的因子得分都是最高,这一点与方晓义[9]等人的研究结论一致。说明情感温暖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使用最多的方式。而“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并不是家庭教养方式的主流。而父亲在3个因子上的得分高于母亲的现象造成可能的原因是:中国传统育儿经验就是“严父慈母”,加之父亲的文化水平普遍高于母亲,所以在养育子女时通常有父亲扮演赏罚分明的角色,这也反映出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作用十分重要、不可替代,不符合传统观念中母亲对子女影响大于父亲。在“过干涉、过保护”因子上母亲得分高于父亲,这符合传统观念。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同母亲的这3个因子存在及其显著的相关。这说明父亲和母亲教育子女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也说明父母对子女的态度、行为可能与子女自身因素有关。男女大学生只有在父亲“过度保护”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可能是由男女生对此认知差异造成的,男生往往把父亲的保护看作过度。在母亲“惩罚严厉”因子上,男生的得分高于女生,这跟上一个因子分数有相同解释。各因子得分均不受是否独生子女影响,差异不显著。通过方差分析,得知在父亲“过分干涉”因子上受“12岁前居住地”这一因素影响,说明父母所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其对子女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使用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父母亲教养方式对子女特质焦虑水平没有显著的影响作用。但使用层次回归,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之后,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对子女的特质焦虑均有显著影响。表明从总体上讲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特质焦虑有很大影响[10]。很多研究表明,母亲的过保护、过干涉和父亲的严厉惩罚对初高中学生的焦虑水平影响很大[11]。

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的过度化趋势导致了父母对子女过干涉、过保护,经常使用惩罚拒绝的方式对待孩子,反映为研究中这些因子与子女特质焦虑水平呈正相关[9]。而家庭教育的情感化、民主化趋势,又使得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所以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的因子与子女特质焦虑水平呈现负相关。

综上所述,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焦虑的影响作用不可忽视。消极的教养方式会加剧子女特质焦虑的水平;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越和谐、情感越沟通,越有利于降低子女的焦虑水平。

5 参考文献

[1]Nancy D, Laurence S. 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 An Integrative Model.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3,113(3):487-496

[2]朱惠丽.大学生焦虑心理及其调适.商丘师专学报,1999,15(3):68-70

[3]岳冬梅,李鸣杲,金魁和,等.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3):91-101

[4]肖凌燕,邹泓.大学生特质焦虑:结构及其特点.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4:44-50

[5]钱铭怡,夏国华.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2):58-59

[6]Arrendel WA, Emmeikam PMG, Brilman E, et al.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an inventory for assessment of parental rearing practices: a data form of the EMBU. Acta Psychiatr Scand, 1983,67:63-167

[7]Wong EH, Wiest DJ. Adolescent depression: links to academic coping and perceived autonomy support. Education,1999,119(4):668

[8]李超平,孟慧,时勘.变革型领导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心理科学,2006,29(1):175-177

[9]方晓义,郑宇.初中生父母抚养方式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4:33-35

[10]王欣,苏晓巍,王岩,等.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水平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5):344-345

[11]马伟娜.父母教养方式及相关因素对医学生人格特质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3):204-205

[12]付建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构想效度的验证性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4):216-219

(收稿时间:2007-08-21)

上一篇:大学生日常琐事应激与健康的关系 下一篇:河北省躯体形式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