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同伴关系影响及同伴交往能力的干预

时间:2022-10-04 11:39:48

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同伴关系影响及同伴交往能力的干预

摘 要:同伴关系对于幼儿的个性和社会化的发展都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8是幼儿人格健康发展不容忽视的外在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等均会对幼儿同伴交往水平产生影响。针对同伴关系不良的幼儿,家长和幼儿园需要共同努力,可以从行为、认知、情感三方面对其进行干预训练,改善其同伴交往水平。

关键词:同伴关系;教养方式;干预

所谓同伴是指相同年龄或出于同一成熟水平的个体。而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幼儿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张文新,1999)。

良好同伴关系的形成对幼儿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尤其是对幼儿个性和社会化的发展均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是幼儿人格健康发展不容忽视的外在因素。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形成乐观、开朗、善于合作的性格特点,有利于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而同伴交往水平较差的幼儿,则有可能在今后出现社会适应性问题。因此,针对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进行教育和培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1.同伴关系的作用

1.1促进幼儿体会互惠原则

同伴交往对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幼儿会逐渐体会并学会互惠原则。幼儿在人际交往中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和观察,可以深入了解同伴的兴趣与个性,当同伴间发生矛盾时学会如何处理,学会如何更好地与人交流,将自己更好地融入集体中。

1.2满足幼儿生长需要的发展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同伴关系的良好发展可以满足幼儿归属和爱的需要及尊重需要的发展。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幼儿通过与同伴间的良好互动,逐步与同伴建立友谊,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得幼儿感受到来自同伴间的接纳与赞许,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从而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归属和爱的需要及尊重需要得到满足。

1.3为幼儿提供学习模仿他人的机会

第三,同伴交往为幼儿提供了与他人相互学习的机会。幼儿与同伴建立友谊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矛盾与摩擦,那么学会如何处理同伴间的矛盾,怎样对待同伴间的敌意等,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尤为重要。同伴间的相互学习则可以为幼儿提供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这些东西是幼儿与父母之间的相处无法学习到的,也是无法替代的。

2.父母教养方式对同伴关系的影响

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就是家庭环境。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托儿所学校班级等属于微观系统,是个体直接接触的环境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模式,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与方法、家庭人际环境及家庭结构对幼儿的人际交往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2.1放纵溺爱型教养方式

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均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也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同伴交往。目前我国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教养方式大多是放纵溺爱型,让孩子随心所欲。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长大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自私、蛮横无理、唯我独尊。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幼儿也会将这样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从而造成其无法和小伙伴友好合作,团结互助。而当孩子与同伴产生矛盾,发生争执时,采用放纵溺爱型教养方式的父母,通常会主动干涉,过分袒护自己的孩子。长此以往,孩子任性、自私、唯我独尊的性格会愈演愈烈,严重者可引发心理问题,使得其他小朋友不愿与其交往。

2.2权威型教养方式

有些家长采用的是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的支配欲过强,孩子的一切都要由父母来控制。这样的父母通常对孩子严加管教,有时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横加指责,甚至动手打骂。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胆怯、缺乏自信、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性格特征。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的幼儿可能会畏首畏尾,不敢主动参与到同伴交往的活动中;或是模仿父母的行为,对同伴采用言语或身体攻击,小伙伴都不愿与其交往,从而影响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2.3民主型教养方式

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是民主型的,父母尊重孩子的意愿,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并给予积极正确的指导。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长大的孩子,易形成活泼开朗、彬彬有礼、乐于交往、思维活跃的性格,这样的孩子也会受到小伙伴的喜爱,拥有良好的同伴关系。

3.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

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不良的同伴交往不仅会影响幼儿个性和社会化的发展,还会对其今后的社会适应行为产生影响,包括逃学、厌学、攻击、退缩等。因此,对于存在同伴关系不良问题的幼儿,应及时进行干预训练,培养幼儿与同伴正常交往的能力,促进其个性和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3.1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干预训练

针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干预训练方法较多,一般均从三个角度对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进行训练:行为角度,如榜样策略、行为塑造等;认知角度,如解决人际问题的认知技能训练等;情感角度,如移情训练等(王争艳,2000)。

庞丽娟针对存在同伴交往不良问题的幼儿进行综合训练,参与实验的幼儿均是在同伴交往中曾被拒绝和被忽视幼儿。训练方法主要采用教导法、角色扮演、强化法。结果表明,具有同伴交往不良问题的幼儿,在经过干预训练后,其在同伴中的社交地位有了显著地提高。

王争艳(2000)曾针对4-6岁有被拒绝和被忽视经历的幼儿进行实验研究。研究分别采用行为训练、认知训练和情感训练三种不同的方法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进行干预,并分析三种不同训练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均可以改善幼儿的同伴交往水平,没有优劣之分。

3.2家长与幼儿园的共同努力

家庭环境是幼儿生活的第一个环境,家长同样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与孩子的交往方式等都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要避免采取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的态度与孩子交往,需采用民主的教养方式,让孩子的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体会分享与合作的意义,了解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方法,并对孩子的日常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幼儿园作为幼儿主要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应积极创设各种情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培养其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进而影响其良好同伴关系的发展。幼儿主要活动就是游戏,有大量研究表明角色游戏易于让幼儿产生合作意识,体会到所扮演角色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故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会如何进行同伴交往。

参考文献

[1] 陈斌斌,李丹,陈欣银,陈峰.作为社会和文化情境的同伴圈子对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影响.心理学报,2011,43(1):74-91.

[2] 庞丽娟.幼儿被忽视社交地位的矫正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2(2):8-13.

[3] 桑标,徐轶丽.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其日常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1-6.

[4] 王争艳,王京生,陈会昌.促进被拒绝和被忽视幼儿的同伴交往的三种训练法.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6-11.

[5] 喻小琴.幼儿同伴关系问题及交往能力培养的思考.基础教育研究,2006,(7):49-51.

[6] 张文新.幼儿社会性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3.

[7] 赵冬梅,周宗奎,刘久军.儿童的孤独感及与同伴交往的关系.心理科学进展,2007,15(1):101-107.

上一篇:数字化校园的统一管理认证平台研究 下一篇: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