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也有诗情画意

时间:2022-10-26 05:34:08

数学也有诗情画意

此前,笔者曾有幸聆听浙江省特级教师、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王崧舟的一节课,颇有感触。听着王崧舟的课,就像行走在江南某个细雨后的石板小街,让人心情舒畅,引人悠悠沉思。王崧舟把自己对语文教学的理想追求融入了课堂,把自己的语文素养传达给了每一位学生,把自己的诗意语文像一粒粒种子播进了听课教师的心田。笔者虽教数学,但仔细想想,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中挖掘可利用的资源,创设情境,解决问题,数学课其实也可以上出诗情画意。

诗情画意的数学元素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把育才办成一个诗的学校。”“我要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一节好的诗情画意的数学课,可以像激情昂扬的战斗诗,催人奋进;也可以像闪烁银光的温情小溪,缓缓流进学生心田。这样的课堂,教师如歌者,如舞者,如演说家,亦如魔术师――去影响和感染着学生,让他们爱上数学,领悟数学。

例如:1除以3,可以一直除下去,永远除不完,其结果可以用一个无限循环小数表示出来,给人无穷的想象空间。又如: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被推崇和赞赏了几个世纪,后来的历代数学家都把它当作数学界的象征,IT界的编程语言也少不了π的身影,甚至有部电影叫《π》,有首歌曲叫《圆周率之歌》。那小数点后的十亿余位数字,还未将其穷尽,似是在彰显着数字的无穷魅力,引领人们继续为之探索。还有高低错落的条形统计图,似琴键弹奏着美妙的乐曲,曲折起伏的折线统计图,犹如舞者舞动着优美的旋律。可以说,诗情画意在数学课堂无处不在,不经意间,你已看到点点智慧融入了诗画之中。

诗数一体的数学魅力

数在诗中 清代画家郑板桥的咏雪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几个数字就将雪花从飘飘洒洒描绘到漫天飞舞,让人身临其境。清代诗人陈沆的一字诗:“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仅仅用了十个“一”,就吟出了景物,吟出了意境,吟出了他的心情,真是颇具韵味。

题在诗中 明代数学家吴敬《九章算法比类大全》中有云:“远望巍巍塔七层,红灯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尖头几盏灯?”看似一首诗,实则一道题,一首七言二十八字的诗,寥寥数语就把一道题描述得清清楚楚,真可谓是言简意赅。唐代诗人李白有斗酒百篇之美誉,曾有人以此编了一个趣题《李白沽酒》:“李白街上走,提壶去打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借问此壶中,原有多少酒?”

乐在诗中 有个顺口溜:“山巅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把酒吃,酒杀尔,杀不死,乐尔乐。”这虽是一则好玩儿的打油诗,但仔细读读,却是一首背诵圆周率的谐音诗。寥寥二十四字,取其谐音,暗示了圆周率π值的小数点后22位,即3.141592653587932384626,这真是让学生在开心的同时记住了知识。

数形结合的数学意境

画中有诗,形中亦有诗 “不能平行,亦无法相交M甚至,不能仰望同一片蓝天M无论如何努力地伸长臂膀M也无法交握我们的双手……”这是一首哀伤的爱情小诗吗?不,这是一位数学教授在给学生讲解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作的一首数学诗,这样的数学知识想必学生们会终生难忘。

图画以美为佳,图形也美不胜收 最简单的图形,“点”便让人思绪万千,遐想连篇,似乎它是万物的起源;一条直线,一边可以伸向浩瀚的天际,另一边又直入海底;许多图形拥有对称之美,长方形、正方形、圆等,似古建筑般端正、稳重;螺纹曲线中的斐波那契数列,更是蕴含了自然界最完美的黄金比例。

想象之画,变化莫测 在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后,笔者出示了一个长方形,见图1:“阴影部分占整个长方形的几分之一?”学生轻松答出。接下来,笔者把图1变成图2:“现在阴影部分占整个长方形的几分之一?”又把图2变成图3:“现在呢?”经过这个变化过程,学生们很好地巩固了、、这三个分数。变化并未到此结束,笔者再次出示图4:“现在阴影部分占整个长方形的几分之一?”学生们惊讶于这种变化,该怎么数呢?当他们用估一估的方法说出时,笔者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们回答想法之时,又学会了估计的策略。图形的变化变出了学生们的想法,变出了课堂的精彩,更变出了数学的智慧。

数学,有时像诗一样美,一样真,回味无穷;有时像画一样直观形象,一样美妙无限,意味深长。诗情画意的数学,谁不愿教,谁不愿学!当前数学教学更多的是在最低层的技术层面操作,而很少在数学背景、数学文化和数学思想等方面有所侧重。希望通过上面的点滴实践,将数学背景、数学文化、数学思想等进行渗透,改变数学僵化、沉闷的教学现状,让数学回归它的本质,使数学之美像诗像画一样弥散在课堂上,充盈于校园之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72-76.

[2]朱良才.小议数学中的诗情画意[J].人民教育,2000(1):59-59.

(作者单位: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区教育局教研室)

上一篇:文化贯穿班级,百花 齐放异彩 下一篇:奥尔夫教学法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