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好说难做

时间:2022-10-26 04:45:11

自主学习,好说难做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以及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反思传统教育理念和方式的不足,寻求解决的良策。其中一个重要的主张就是要着力改变学生机械被动学习的现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在“自主”“合作”“探究”三者中,“自主”又是前提和基础,所以自主学习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最为推崇的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说好说”

毫无疑问,自主学习是有其先进性和生命力的,也是深得人心的,而且,绝大多数教师,无论其做得怎样,都能多多少少说出一些相关的理念来。

1.“自主学习”不深奥。

“自主学习”一词本身并不抽象,我们常说顾名思义,只要看到这四个字,多数人都能大致体会和说出它的字面意思。

2.“自主学习”不新鲜。

实际上,“自主学习”并非因新课程而诞生,即使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教师们也在常常反思着教育的问题,不少人就已经或朦胧或清晰地提出了“自主学习”的理念,在“中国知网”精确搜索“自主学习”一词,2000年以前的文献就已达到119篇,而在过去十几年中,以“自主学习”为主题的书籍也甚多。

3.“自主学习”不陌生。

我国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1993年开始酝酿、2001年开始实施,至今已是十几个年头,并且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人们向往美好的教育,也对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充满期待,所以,许多人自然也就能对课改说出些“道道”来,又更何况是基础教育领域中的广大教师呢?

无论是否有意识,无论是否需主动,教师们教学所使用的教材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材,所依据的教学纲领是区别于传统教学大纲的《新课程标准》,看到的诸多资讯、文章也与新课程有关。时常接触着明显反映新课程理念的素材和信息,教师们对于其大力倡导的自主学习方式不可能毫不知晓、毫不关心,甚至也不能完全置之不理。而且,教师学习、培训在当前也已成为一种常态,对于什么是自主学习,教师们理所当然“说会说”。

二、自主学习“做难做”

虽然“自主学习”被倡导了许多年,在形式上也早已进入了“实践”阶段,但是它似乎依然还是那么飘渺、遥远,还是给人一种距离感和陌生感。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仍然还在大声呼吁自主学习,且有增无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衬出,其在现实中的落实情况并不能令人满意。还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例,仅2010年至2012年3年间收录的与“自主学习”直接相关的论文就多达5052篇,试想,如果“自主学习”真的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习以为常的事,还需要再在上面做多少文章吗?这至少说明它不成熟,并没有得到全面、深刻的落实,更何况,许多文章仍是对“自主学习”的一种强烈呼吁。不难想像,自主学习一方面“说好说”,另一方面又“做难做”,不易落实。

1.教师的观念与习惯难改变。

观念和习惯往往是根深蒂固的,是很难改变的。自主学习的落实情况不尽如人意,在本质上说明它还是没有能深入人心,没有能从根本上触动人心,彻底地改变人的行为。

对教师而言,尤其是对那些老教师而言,他们已经适应了老教材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指导思想,已经习惯了“一支粉笔一张嘴,上课从头讲到尾”的落后的传统教法,已经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教学模式,为此,他们都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的,从情感上讲,很多人是不愿意改的。一旦要改,就必须否定自己原有的教学观念,就必须打破原本熟门熟路的套路,相应地,教学目标、教案设计、教学手段、课堂呈现方式等等都需要更改,这需要教师额外地付出许多,牺牲许多,也会使教师受到许多挑战甚至面临失败的危险,于是,他们或者不愿意改,或者改不过来。

正如南通市教育局某局长在一次基层调研活动中所说的,当前,许多学校的课堂从外表上看,与他二十多年前在某中学当教导主任时的课堂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这反映出的是相当多的教师至今在教学行为上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改变。

2.教师的责任心与能力不足。

新事物有其先进性,但是,并非人人都愿接受它,甚至也并非人人都清楚地知道它的优势。自主学习不能在基层广泛落实,不能不说还和教师的责任心与能力有关。从事教育事业,教师应有足够的责任心。但是,有少数教师得过且过,虽然知道新的方法好,但是为了自己的方便而不肯尝试新的方法,甚至,有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关心得不够,根本就不能深切感受到应试教育、灌输式教学对于学生带来的影响,所以也就谈不上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去作出改变。

另外,新的课程体系、新的教学模式都需要教师首先能在理念上跟得上,在知识储备、教学技能、学习指导能力等方面有所更新和突破,为此,还需要接受一些系统化的培训。如果在主观上不愿意接受培训,在客观上,有些地区、学校对于教师的培训工作又没有能跟得上,都会对教育改革所大力推行的自主学习方式形成障碍和阻力。

3.评价机制没有大的改观。

虽然素质教育深得人心,广受欢迎,但是应试教育却始终没有退出“舞台”,在一些地方,表面上是光鲜的素质教育,内地里却是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在一些地方甚至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与评价机制有关。

一方面是考试方案和学生升学的评价依据没有大的改变,在旧的评价机制下,灌输、应试有其适合生长的土壤,自主学习反而可能水土不服。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教育改革的成效具有滞后性,不会立竿见影,甚至会有短期的起伏,如果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学生都还不适应,则可能导致教学成绩的滑坡,经不起考试的检验,更容不得在高考这样决定学生终身的检验中有所失利,哪怕其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是多么地可贵。

另一方面,有些地方政府、有些学校的管理层在教育理念上并没有改变,他们对教学行为仍然沿用的是老一套的评价方式,依然只盯着眼前的分数,而不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可是,他们的话语权往往能决定着一个教师的前途命运,在这种背景下,教师怎么能放开手脚去实践美好的教育理想呢?

4.许多客观条件都有限制。

(1)来自课程深度与课时方面的问题

实现自主学习需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时间,需要对学生在知识获得方面可能出现的暂时低效有所包容,尤其是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抽象性的知识内容,更是急不得、催不得。然而,客观地说,当前的多数课程知识量依然很大,依然还是具有相当的深度。即使新课程的出现,原义就是为了解决原有课程体系的“难、繁、偏、旧”问题,就是为了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但是,直觉告诉我们,这种改观还是十分有限的,从目前来看,来自课内学习和考试的负担、压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减轻。而且,与自主学习相适应的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更是以时间为前提,否则只会流于形式。

以历史学习为例,现在的高中历史教材改变了传统的通史体例,采用模块、专题的形式,用下来的人都知道其难度并没有降低,相反对学生的要求更高。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很好的办法。如在讲欧洲的启蒙运动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与中国早期的启蒙思想进行比较是必需的。通过提供材料供学生自主研读,然后再组织讨论中国的启蒙思想为什么没有像欧洲的启蒙思想那样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学生围绕材料展开讨论、争辩和补充,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态势,通过合作,学生对中外两种启蒙思想的联系与区别就有了较清晰的认识,认清了中国早期启蒙思想所具有的历史进步意义和局限性。经由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的调动,创新精神得到激发。这本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学习所需要的一种方式,但却是以消耗时间为代价的,学生自主研读材料需要时间,组织讨论需要时间,交流讨论的结果需要时间。还有其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很可能造成教师不能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远不如采取直接灌输的方式来得快捷、简便。所以,许多时候课堂上该引用的材料、该组织的讨论都省略了。

(2)来自配套软硬件设施的问题

自主学习需要软硬件设施的支持,例如师资、校舍、教室、上网的条件、各种电脑程序、实验的器材、实践活动的工具等。国家虽然正在逐步加大教育的投入,但是,在许多地方,仍然不可能在短期内保障学生自主学习所需要的一切条件。我们知道,鼓励学生从事综合实践活动往往需要具有一定能力层次的师资,而相应的一些选修课程科目的开设还需要学校有足够的校舍、教室等硬件。如果完全放开让学生自主选择新课程所允许的各种模块、各种课程,恐怕没有多少学校能应付得过来。所以,所谓的选修,往往只能是“半自主”的,学校常常还会结合自己的现有条件对学生的志愿、意向作出二次分配。完全自主在当前还只是一种理想。

(3)来自学生与家长方面的问题

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都是参差不齐的,有些学生在学习上可以做到更为独立,而有的学生离不开教师的帮扶,在同一个班级里,教师不可能只针对某一个小群体乃至个人,而是要兼顾大多数。所以,最为稳妥的办法就是走“中道”,但是,这对那些“吃不饱”的学生来讲,自主性却大大受到了压制。原本,“分层教学”“分层作业”“分组学习、组内异质”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这些也都是目前较为提倡的教学措施,其初衷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水平上自主地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但问题是,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又有多少是能够完全正视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的真实水平呢?谁会承认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能力低?人人都往“高层次”上靠,苦了自己,也把“自主”变成了负担和低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中学)

上一篇:自主学习:“是”还是“否” 下一篇:以审美的诉求教学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