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对非投资:现状\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10-25 04:25:49

我国中小企业对非投资:现状\问题与对策

内容提要 随着中非经贸关系的日益深化和发展,对非洲投资已经成为中国中小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方式。目前中国中小企业投资非洲还是处于逐步探索的阶段,无论是企业本身还是政府层面都存在诸多问题。为促进中小企业更好地投资非洲,完成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大战略,政府应当积极引导,企业也应制定清晰的投资策略,正确认识投资风险,规范投资行为。

关键词 投资非洲 中小企业 政府引导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非经贸关系进一步提升。2008年中非贸易总额达到1068亿美元,提前两年实现总理2006年在第二次中非合作论坛(FOCAC)上做出的双边贸易额在2010年突破千亿美元大关的承诺。贸易和投资作为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在2006年中国政府加大力度实施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下,中国对非洲投资也出现了迅速增长。截止2008年末,中国在非洲投资存量达到78亿美元,占中国对外投资的4.2%,仅2008年一年就高达54.9亿美元,较2007年增加249%,占2008年中国对外投资流量的9.8%。2009年11月,第三次中非合作论坛对话在埃及的沙姆沙伊赫举行,在此次论坛上通过了沙姆沙伊赫行动计划(2010―2012年)。在该计划中,中国政府承诺在未来三年,将中非发展基金规模增加到30亿美元,以支持中国企业尤其是广大的中小企业扩大对非投资。可以预计,越来越多的中国中小企业将成为投资非洲的开拓者和实践者。

一、中国对非洲投资历史发展

中国对非洲投资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起步阶段。中国对非洲投资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在非洲开始了包括兴办合资、独资企业在内的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当时其主要动因是为了巩固以往的经济援助成果,同时带动工程设备、原材料以及其他产品出口。从总体看,此阶段中国对非洲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投资规模较小,每个项目平均投资额约50万美元。第二阶段:发展阶段。90年代初,中国开始将对非洲的援助转化为双边企业间的合资合作。1995年,中国政府改革援外方式,将中非合作的主体从政府转向企业,实行援外方式和资金的多样化,因此提出要积极推动双方企业合作,并把援助与投资、贸易和其他互利合作结合起来。与此同时,中国在非洲国家(肯尼亚、莫桑比克、科特迪瓦、喀麦隆、赞比亚、尼日利亚、坦桑尼亚、加蓬、马里、埃及、几内亚)逐步设立了11个“投资开发贸易促进中心”,为双边投资和贸易提供信息与服务。1998年,当时的国家计划委员会确定对非洲投资规划方案,第一次就对非洲投资领域、规模及投资目标进行了量化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指导意见(姚桂梅,2009)。90年代末期,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为适应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各方面的需要,中国政府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资源丰富的非洲成为中国实施此战略的重点地区之一,中国对非洲投资工作开始孕育面向新世纪的战略转变,即由贸易型投资逐渐向资源开发类投资转变。第三阶段:逐步成熟阶段。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建立中非发展基金等新举措不断出台,推动了中国对非洲投资的快速增长。截止2008年中国对非洲投资存量为78亿美元。据中国2008年对外直接投资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在非洲49个国家设立的境外企业达1600家,占中国对外投资企业总数的12.9%。中国对非投资主要集中在南非、尼日利亚、赞比亚、苏丹、阿尔及利亚等国,南非占中国对非投资总额的39%,中国对非投资前十名的国家占中国对非洲投资的82%。在非洲投资行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开采、轻工产品制造、建筑业、农业等行业。其中,除100多家大型企业外,大多数为中小企业。可以预见,随着第三次中非合作论坛相关政策的实施,更多的中小企业将走向非洲。

二、中小企业在非洲投资行业分布

近年来,随着中国中小企业的壮大和国际化程度的提升,中国中小企业对非投资领域也不断扩大,除传统的餐饮、零售业外,在工程承包、医药、纺织、机械、电信等行业中的发展最为明显。此外,在农业、采矿、能源等行业,中国私营企业也开始涉足,其中工程承包、医药行业、纺织行业由于涉及到非洲国家民生工程,且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因此是增长最快和最受非洲欢迎的行业。

(一)工程承包

非洲各国工业化梦想由来已久,他们都希望改变本国单一的经济结构,因而把新建和改善公路、港口、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作为发展经济的优先选择。这为中国对非工程承包提供了众多机会。对非工程承包包括商品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劳务输出等,往往可带动相关行业的对非贸易。近二十年来,中国工程承包私营企业对非承包工程的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含量也日益增加。它们在非洲赢得良好的声誉,也增加了投资机会。例如浙江天时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是浙江省宁波市的一所民营企业。2007年,该公司在商务部援建“贝宁中心”项目中成功中标,承担开发和经营“贝宁一中国中心”项目,并获得项目五十年的经营权益。该承包经营项目的实施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品的对非出口。又如,香港的中国国际基金有限公司2006―2007年间在安哥拉修复一条在内战中被毁的连接安哥拉东西的铁路,这条铁路修复后长1300公里,从本格拉港至靠近刚果民主共和国的洛武阿铁路,还延伸至赞比亚境内,在赞比亚铜矿区和安哥拉港口之间打开了一条运输通道。目前,在许多非洲国家都活跃着中国民营建筑与工程企业。

(二)医药

非洲是各种流行性疾病多发地区,多种致命疾病不仅威胁人的生命健康,而且也对各国经济发展造成重大负面影响。非洲医药工业研发和生产水平较低,大部分药品需依靠进口解决,是一个具有相当开发潜力的市场。因此,非洲国家非常关注医药产业的发展,欢迎在医药产业领域的投资。在非洲的各种流行性疾病中,艾滋病和疟疾是为害最烈的两种疾病。据WH02010报告统计,目前全球约有340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其中有2600万在非洲,在15-49岁人口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成人艾滋病感染率高达15-20%。疟疾是另外一个导致非洲人口死亡的重要因素,2010年非洲大陆平均10万人口中就有104人死于疟疾。中国医药企业近年也开始视不同地区的疾病状况和用药需求有针对性地投资非洲医药行业。1993年,“北京科泰”到非洲销售抗疟药品,2002年开始进军非洲市场。北京科泰被华立药业收购后,华立药业公司仍对此十分重视,不断改善产

品,提升技术,“科泰新”抗疟药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的特效药。2003年,华立药业开始改变经营模式,努力融入当地社会,招募本土员工,逐渐在这个贫困与疟疾盛行的地区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口碑。当其他医药企业甚至是西方跨国公司在非洲经营失败的时候,华立生产的抗疟疾药物在东非和西非市场的占有率已排在前两位。另外,目前已经有不少中国公民在非洲经营小型医院和诊所,利用中医中药为当地居地提供可负担的基本医疗服务。

(三)纺织

由于国内纺织品市场竞争激烈以及欧美对中国的纺织品配额限制,为开拓市场和节约成本,近年来,有大量中国私营企业在非洲从事服装批发销售,它们的注册资本都较小,但经营灵活,获益不小。此外,由于从非洲国家出口纺织品具有到欧美不受配额限制并可享受普惠制待遇的优势,从90年代后期开始,许多中国纺织企业选择在非洲开办服装加工厂。坦桑尼亚的中非友谊纺织厂,成立于1964年,近年经由中国常州一家纺织公司改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由山东青岛纺织总公司与赞比亚合资建立的穆隆古希纺织有限公司在赞比亚投资与经营的过程中,为了降低风险与成本,采取与赞比亚农场主签约的方式,为农民提供种棉花用的化肥、种子,并派专人监管,收获时再付棉花款,通过与农户建立的密切合作关系直接获取纺织用的棉花。穆纺公司用这种方式陆续控制了1万多公顷的棉田,成了赞比亚最具实力的棉花开发商之一,不仅为穆纺公司降低原料成本40%,增强了产品竞争力,更有助于平抑赞比亚当地棉花市场的价格,为当地经济的平稳发展做出了贡献。公司从1996年成立到2006年十年间,已经发展成赞比亚最成功的纺织厂,而且利用非洲产品出口欧美无配额限制的规定,将具有浓郁非洲风情的服装产品成功出口美国。

三、中小企业在非洲投资的特点

(一)自发投资,范围广大

大多数中小企业投资非洲完全是出于商业利益的自发行为,这促使中国投资非洲的地域范围空前扩大。截止2008年,中国对非投资项目已经遍布49个非洲国家,覆盖率达81%。

(二)小本经营,商贸活跃

在非洲各国开办的贸易性、生产性中小企业近900家,另外还有数百家从属于大企业的中小企业(主要负责承担大企业的一些分包业务,例如大型建筑工程的分包等等)。对于零售行业、技术含量较低的初级加工行业或可获分包的建筑工程、采掘作业等领域来说,中小企业经营灵活的特点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中国对非洲投资最多省份之一的浙江省截止2007年在非洲投资的中小企业达到200多家,但超过100万美元的只有14家。

(三)传统产业有较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非洲资源丰富,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但工业经济相对落后;而作为出口大国的中国中小企业加工制造能力相对较强。一些企业反映,在非洲特别适合于兴办制鞋、制衣、手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例如,由浙江台州市中小企业经营者李传法于2002年投资兴建的埃中兄弟鞋业股份有限公司,现有中方管理和技术人员30人,埃及员工500人,短短五年间,已拥有埃及50%以上的旅游鞋市场。

(五)投资创业的回报较为丰厚

一是许多非洲国家实行低税赋。如在埃及自由贸易区投资创业只需按销售额的1%纳税,其他税费一概免除。在工业区投资创业还可免费获得工业用地,这就给企业留下了较大的赢利空间。二是劳动力成本低廉。埃及普通技工的月薪仅为80美元左右。三是能源充裕、价格便宜。南非素有电力大国之称,企业用电非常方便,平均商业电价每度仅为2.5-3美分。鉴于上述原因,在非洲兴办的中国企业大多绩效良好,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如投资260万美元、于2005年兴办的达亨(博茨瓦纳)集团有限公司,在2006年就实现销售额1.09亿普拉(折合2725万美元),并带动国内产品出口1000多万美元,成为当地纺织行业的龙头企业。宁波兴隆车业有限公司在刚果(金)开发铜矿、钴精矿,投入当年即实现销售额2000万美元,第二年达到了6000万美元。

四、中小企业在非洲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清晰的投资策略

大多数中小企业企业对非洲的了解非常有限,投资非洲并没有全面明确的计划,多是抱着“试一试”甚至“赌一把”的态度。就目前状况来看,无论是企业层面还是政府层面在对非洲投资策略上都需进一步清晰定位。例如,在中国中小企业投资非洲比较集中的纺织行业就存在较大风险,这是因为纺织服装业也是许多非洲国家的支柱产业,尤其是自2000年美国颁布《非洲增长与机会法案》以来,非洲国家的纺织业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一些国家的纺织服装业逐渐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产业。但与纺织服装业大国中国相比,非洲国家的纺织服装业毕竟还显得相当稚嫩,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很难与中国产品竞争,这就导致非洲一些以纺织服装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和产业在全球的扩张充满戒备乃至敌意。特别是自2005年1月1日起,随着全球纺织品配额的取消及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大幅增长,中国与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众多纺织品出口国产生了摩擦与纠纷。鉴此,中小企业赴非洲投资前应当对所属行业前景和区域环境有清晰的认识、明确的投资计划,并进行相应的可行性分析。

(二)金融支持和保障体系不完善

目前,中国在非洲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不仅自有资金不足,而且在信贷、抵押等方面无法满足银行的要求,致使外汇资金的融通和汇兑渠道不畅,制约了企业在非洲投资的决策效率和投资规模。虽然国内出台了各项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有关优惠政策和措施,但缺乏相关配套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也有限。

(三)对投资风险认识不恰当

由于一些中小企业对非洲认识片面偏颇,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方面,在有些企业的认识中,夸大了非洲偏远、贫困,多疾病和灾难,经济落后,市场狭小,劳动力素质低下等表面现象,对非洲发展的潜力估计不足,从而在投资决策上犹豫不决,错过最佳投资时机;而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对非洲投资又过于乐观,认为非洲各国渴求发展资金,投资条件优惠,投资成本低等,以为非洲遍地是黄金。这种盲目又往往忽略了在非洲投资的风险。

(四)企业人力资源不足

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不具备海外运作的能力,不仅海外经营运作的经验非常贫乏,而且从目前在非洲的中小企业来看,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不能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尤其缺乏对非

洲情况非常了解,同时懂经营、会管理、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随着近年非洲经济的发展,非洲国家政府在颁布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政策外,也增加了对环境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要求,中小企业必须有充足的人力资源来应对所在投资国政策的变化。

(五)国际同行的竞争和指责

由于企业本身缺乏“非洲通”式的人才,对非洲文化、宗教、习俗了解不足;再加上有些企业缺乏长期战略目标,注重短期利益,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乃至中国国家形象,例如,在对非出口中占最大份额的电子产品,部分商品在售后服务上并没有做好,少数不法商人贩卖劣质产品等,这一切都成为西方国家指责中国企业的把柄。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对能源、原材料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西方国家也加大了对非洲的关注。美、欧、日等从投资及援助等多方面加强了对非洲的控制。西方国家还以人权问题为借口指责中国在非洲的投资活动,例如,2008年联合国人权年度例会上,欧美代表就苏丹达尔富尔问题、津巴布韦竞选问题指责中国在上述两国的投资活动。

五、促进中小企业投资非洲的对策

目前中国投资非洲的中小企业存在缺乏清晰的投资定位、人力资源不足、资金不足、经验不足等问题,在非洲投资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情况下,我国政府应当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在非洲投资。一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投资非洲的扶持政策和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制定相应政策规范中小企业的投资,变自发无序投资行为为政府引导下的有序竞争行为。

(一)加强落实政府的扶持政策

与大型国有企业不同,中小型企业往往规模小、技术层次低、对非投资过程中抵御风险的能力比较弱,因而更需要政府的扶持。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中小型私营企业投资非洲的政策。2006年1月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对非洲政策》白皮书,其中涉及到要与非洲国家共同营造促进中国私营企业投资非洲的良好环境。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决定设立总额达50亿美元的中非发展基金,用以鼓励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建厂,在非洲国家建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2007年8月,中国外交部在各经济贸易合作区内成立中国公民领事保护中心,为中国公民提供全方位的领事保护与服务。2009年,第三次中非合作论坛更强调进一步在非洲设立境外经贸合作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动更多中国企业人区投资,并为非洲中小企业人区发展提供便利。目前,需要加强上述政策与措施的实施与落实,有力地保障与推进中国私营企业在非洲的投资活动。

(二)设立投资基金,鼓励中资金融企业进入

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问题,政府一方面应当大幅增加优惠资金,在中非发展基金的基础上专门设立针对中小企业投资非洲的支持基金。另一方面应当积极鼓励中资国有金融机构进人非洲,为当地中国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融通、贸易结算、财务管理咨询上的服务。

(三)完善政府机制,提供投资公共服务

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不可能像大型企业那样有充足的物力、财力、人力来全面了解有关投资领域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这就要求政府能够建立相关机构来负责对非洲投资的信息咨询、评估,尤其需要学术界共同参与。目前,我国对非洲投资在数据收集、研究上还很不完善,国家关于对非洲投资信息的公布并没有规范化、常态化和细节化,这应当作为今后重点推进的内容。

(四)发挥行业商会的作用,规范投资行为

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规范中小企业投资行为、增强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性,并且鼓励通过行业商会的方式来实现。目前在非洲许多国家和城市,中国私营企业和商人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这需要及时建立中国商会或行业商会,以维护和规范中国私营企业的利益和经营行为。2005年3月,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政府和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联合发起建立了中非商会。其目的是在南南合作的框架下促进中国和非洲之间的投资与贸易项目,它也是中国和非洲在南南合作框架下举办的第一个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项目。2006年11月5日,中国――非洲联合工商会成立,中非签署19亿美元合作协议。此组织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与非洲商业、工业、农业、服务业商会联盟共同组建,旨在创建并发展中国和非洲工商界在贸易、投资、技术转让、服务业、工业等领域开展合作的综合性框架,推动中国和非洲间的商务活动,帮助中国私营企业进行合法权益的维护。

参考文献:

姚桂梅:中国在非洲直接投资的总体评估。《西亚非洲》,2009年第7期。

黄梅波、范修礼:中非经贸关系:现状、问题与对策。《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10期。

上一篇:不同公司治理情境下的企业决策机制评价 下一篇:主要发达国家对外援助管理体系的总体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