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科实验室与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时间:2022-10-25 01:38:08

高校工科实验室与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摘要:文章对高校工科实验室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了较详细的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存在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并对今后工科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工科;实验室;实践教学

一、现有的高校工科实验室的现状

(一)高校工科实验室的现状

随着我国高教改革,高校扩招规模不断扩大,各类学生人数增长较快。工科学科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招生专业、招生人数不断扩大。但由于高校工科建设独特的专业特点,随着学生规模扩大,在迅速发展过程中存在这许多不足和矛盾。具体表现在:教学设备的相对短缺与学校学生扩招的矛盾;学校规模扩大和各处教学实验场地的合理整合矛盾;教学项目增多与学生实验课时压缩的矛盾;设备利用率与设备归属不同部门管理不协调的矛盾;学生的自由时间与实验室工作时间不同步的矛盾;学科发展互相促进与各实验室之间交流闭塞矛盾等。

高校相关管理部门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如加大设备资金投入、加紧建设教室、实验室,整合教学资源,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矛盾,但深层次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二)对国内多所著名高校工科实验室实地调研

我们通过各种学术交流的机会,走访和参观了多所国内“211”、“985”学校,学习到了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和管理方法:一是参观的高校管理规范,制度严格;二是设备先进,台套数多,有规模,人员素质高;三是社会信任度高,社会贡献率大;四是学生学习兴趣高,课时设置灵活,如有学校设小学期集中上综合性实验课;五是课题较多,学生参与程度高,成为小助手,小专家。

二、对高校工科实验室存在的主要矛盾、主要问题的分析

通过参观各类高校工科实验室,也结合高校的实际对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些深入分析:

(一)教学科研思路较狭窄

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只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发展,脱离实践谈发展是不行的。

因此,作为高校的工科专业来说,更应该紧密联系实际,拓宽办学思路,去工厂、去农村、去生产建设第一线,把部分实验搬到实践中,去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只有深入到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得到检验和发展。

(二)教学科研手段种类少、较单一

教学手段要多样化,要有课堂讲解,实际现场演示,学生动手实验,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科研组讨论机制,幻灯演示,电影视频教学,生产现场实践等等。只有丰富了教学手段,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充分发挥学生的右脑功能。

(三)教学科研设备规模小、技术更新慢

由于历史原因,高校工科的发展与其他学科的发展相比是较为缓慢的,但发展势头很猛。学校应抓住国家建设步伐加快的有利时机,增加工科专业的投入力度,使工科发展提速。众所周知,由于工科仪器设备价格较高,场地需求大,学校的资金有限,我们可以尝试社会资金介入,如社会用人单位可以定向向一些专业提供资金支持、提供免费实习场所、提供生产基地供学生参观学习,学校在学生分配时可优先向这些单位输送推荐优秀人才。

(四)教学科研大型设备利用率较低,机制不灵活

近几年,各级各类高校利用各种贷款购置了一些仪器,学校也十分重视这些仪器设备的利用,许多高校也都不同程度上存在购置时紧缺,使用时利用率不高的现象,这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五)工科之间联系少,不能形成合力

工科专业之间也有联系不紧的问题。如社会上有实际问题要解决,他们往往不可能找好几个单位,只能找一个单位谈,这时工科联系问题就出来了,联系紧密的话,可以互相协商,共同研究解决。实际情况是工科各学科之间互相了解很少,不知道对方在研究什么,研究的重点和强项在哪方面,结果会造成合力不够,不能接大项目,不能变成整体优势。

(六)与社会建设发展联系不够紧密

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基本建设日新月异。工科专业具有与实践联系紧密的特点,十分适合与社会接轨。工科可以在全国建立若干个实习、实践基地,也可以在其他高校建立基地,不定期派人员进行交流,可以把社会相关技术人员请进高校为学生办讲座,做学术报告,加强交往。

(七)缺少与社会各行业接轨的平台

还有一个与社会接轨的平台建设问题。有的教师有很好的项目、技术、思路,却不知哪里需要;有的厂家需要某方面的技术或智力支持却不知资源在哪,联系方式、联系人是谁?教师本人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到处联系,只能守株待兔。接轨平台的建设问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问题,也是制约工科发展的问题,解决好会使工科发展提速。

(八)与社会建设所需人才在培养上技术脱节

学校在工科课程设置上存在滞后,社会的发展是迅速的,新技术、新装备层出不穷,高校工科教学要紧跟新技术的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的人才。有报道说某高校毕业生在大学毕业后又去上了技校学技能,这也反映出了课程设计与社会需要的关系是多么重要。

一切应从“人才市场”入手,不能闷头工作。我们高校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合格的接班人,这里的“合格”就是指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九)教学团队建设有待加强

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十分重要。由于工科的特点,许多实验项目要求多人合作,一两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如有的大型仪器,最少要求三人以上才能完成操作,没有团队不行;有的项目涉及到多方面知识,没有团队不行。团队建设的好坏,也反映了一个单位的凝聚力、向心力。教学团队可以包含一部分的学生,让高年级学生参加进来,参与教学科研活动,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教学相长硕果丰。

(十)教学科研攻关能力不强,社会贡献度不高

总理曾说过:“高校发展的规模、速度都不错,可是‘教育大师’却不是很多”,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也说过:“搞教学科研,要顶天立地才行”,这就是说高校不能仅有大楼,高楼,而是主要有一批“教育大师”,做文章做学问要顶天――就是要争取教学科研的世界先进水平,做文章做学问要立地――就是要争取教学科研要面向社会需求实际。

所以,工科的发展要有“教育大师”才行,都来努力争做“教育大师”。

三、改革创新高校工科实验室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

(一)大胆尝试,勇于实践

有利于学生,有利于教师,有利于社会的事都要大胆尝试,勇于实践。先有思路,后有行动。要考察认清高校工科的实际情况,一切以高校的实际出发,研究制定总体思路,确定具体步骤,一步一步推进。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问题,不同条件,最大化地去试验新思路、新方法、新形式,不断总结经验,创出一批新模式来。

(二)改变实验教学体系,使理论与实践在人、财、物上相统一

现行的教育教学体制为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相对独立各自按不同的方式运行,工作方式、工作内容是相对分割开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分割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关系。

我们可以做一些新尝试:

1、把教师分为A类人员、B类人员,简称教学A类人员、教学B类人员,根本打破长期以来的理论是理论,实验是实验的传统,更好的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成为统一的整体。

2、教学A类、B类人员均划入教师系列管理。

3、教学A类、B类人员可互相转化,每三年可申请变动一次,这有利于互相学习,互相提高。

4、教学A类、B类人员的考核选拔同样标准、同样条件。

5、教学A类、B类人员实行持证上岗,一人经过学习和培训考核均合格后允许同时持有A、B两证,待遇从优。

(三)课程体系协调问题,解决高分低能

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以社会需求为标准,每三年调整一次,教学科研要围绕社会需求来做。

所谓经常说的:高分低能,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往往会表现为高分低能,可真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就不行了,甚至有的会表现为高学历、低能力,学历和能力是不能直接划等号就是这个原因。

这就提醒我们要改变工科教学课程体系的结构,使它更符合社会实际,更合理,从而培养出复合型高素养的人才。

(四)教学科研技术问题

建设智能化无人值守全天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真正的能力,提高设备运转效率,提升技术实力。

工科实验室应利用新技术,可以建设几个无人值守全天开放的实验室,使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得到发挥,同时也解决实践课时相对不足,设备利用率低的矛盾,可以一举多得。

这就解决了学生自由时间与实验室时间不协调的问题,学生按规定步骤一步一步就可独立完成实验,显著提高学生的水平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五)提高大型设备利用率部分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把全校的大型设备建立IC卡管理制度,这些设备对那些被授权的人开放。任何人不得无理由拒绝。

2、给一部分有科研任务的教师发放使用识别高级IC卡,这些教师凭此卡可进入全校任何实验室,申请使用大型设备。每年可设定用卡100次。

3、给其他老师发放大型设备使用识别会员IC卡,这些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科研教学需要申请使用。每年可设定用卡30次。

4、每年学生凭学生证和任一位教师IC卡在相关教师带领下也可申请机时。

5、每年根据每台设备的使用情况发放设备操作人员课时开放补贴和下年度设备维护费,直接发放到设备具体管理人员账户,中间不做任何中转。

6、对使用积极效果好的教师可充值IC卡20次作为奖励,对长期不用的教师逐渐减少IC卡使用次数,直至收回。

四、加强社会交流平台建设问题,面向社会,使教师教学科研有的放矢

加强与社会的交流平台建设,了解社会需求,使教师的教学科研瞄准社会需求,有的放矢,少走弯路。

同时,在国内重要企业设立信息员制度,及时和大型企业建立联系,对提供重要信息的信息员给予奖励,对提供信息并成功设立课题的给予重奖。

五、工科实践教学团队建设问题

建设一批顾大局、识大体、肯奉献、讲团结、说实话,干实事的优秀团队。只有建设团队,做到老中青相结合,才能长远发展,建设一批干实事的优秀团队才能保证后劲十足。一项课题有时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取得重大突破,无疑团队是重要保障。

要讲奉献,讲团结,任人唯贤,对不能起到模范作用、学科带头人作用又不能胜任的应定期更换,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人才培养机制。

持之以恒,坚持发展,必然会在不久的将来,高校的工科实践科研水平会有大发展、大飞跃。

参考文献:

1、赵霞.新时期高校实验室探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5(2).

2、王海燕.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出路[J].科技创新导报,2010(13).

3、于新刚,罗志文.地方高校大型实验设备的科学化管理[J].职业技术,2010(3).

(作者单位:顾虹,河北大学教务处;苏胜昔,河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阎宇杰,河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胡英,河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陈二中,河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上一篇:高职教育办学理念\成绩考评与教学评价透析 下一篇:中职财经类专业人才技能培养的思考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