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24 08:28:07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当前,人文素质教育虽然引起了高职院校的广泛关注,却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对其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后,从课程体系、教师水平、评价标准、隐性课程等方面,探讨了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策略

在高职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开始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开设了一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如《演讲与口才》、《美学基础》、《健美操》等,但这些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其教育现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有赖于在合理的课程安排上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影响,最终培养学生的人文思维、提升人文素质。当前,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没有统一的设置标准。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缺乏宏观调控,哪些是必修课、哪些可灵活调整、哪些应该改革,没有统一的尺度进行衡量,因此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由此,当面临严峻的形势时,人文素质教育对于专业教育不得不“避让三分”,这样就造成了人文课程科目欠缺、课时太少,教学质量自然得不到保障。

(二)缺少职业性特点

高职院校开设人文课程的方式只是对普通高等院校的简单模仿,没有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没有考虑到高职院校办学的独特性,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没有考虑到与专业相关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因此,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缺少职业性特点。也即,要注重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文教育的探索与思考,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与专业发展密切联系的人文课程体系,让学生具备与专业技术相关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体现高职教育职业性的特点,才能使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双管齐下,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师资水平不高

由于高职教育“重技能、轻人文”的特征,学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经费投入等项目时会对专业课程有一定的倾斜,这就间接影响了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水平。一、人文学科教师缺乏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他们认为人文学科于专业课程有着天壤之别,人文学科已被“边缘化”,领导不闻不问,学生爱理不理,课堂了无生气,教师自动放弃。二、专业课教师人文素养有待提高。有的专业课教师受到自身成长环境、知识水平的局限导致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不高,这就很难在其专业教学中再渗透人文精神。三、教学方法落后。除了“一讲到底”的灌输方式外,教师完全忽视了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适时启发诱导、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现代技术丰富教学等,久而久之,学生昏昏欲睡,教师越讲越累,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四)评价方式单一

由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被边缘化”,对于人文课程的考核,学生认为只要临考前“背水一战”,考前熬几个夜死记硬背几道人文知识题就可以过关了,然而这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初衷大相径庭。人文知识的识记不代表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掌握人文知识的多少并非人文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这就说明,当前人文课程仍然沿用专业课程的评价标准,一纸试卷见高低,这样过分关注了学生的卷面分数,忽略了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过程,所以现有评价机制不太科学,评价方式片面单一,评价结果缺乏合理性,自然也很难推动人文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在当前人文素质教育日渐引起高职院校重视的情况下,部分学校纷纷增加了选修课的数目、加大了选修课的力度,但仅仅凭借增加几门选修课、多修几个学分就等同于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显然是有失偏颇的。我们应该把问题的焦点定格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样,我们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也即,应当注重专业学科与人文学科的融合渗透,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如此才能算是全方位的培养教育,教学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基于此,在了解了几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的开设状况后,我们认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应当包含以下四类:一是文史哲类,如《大学语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二是美学艺术类,如《美学基础》、《中外音乐发展史》等;三是社交伦理类,如《社交礼仪》、《伦理学基础》等;四是实践应用类,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在学校对所开专业权衡的基础上,选择四类课程中的2-3门为必选课,其他作为选修课由学生自主选择,更加凸显人文性、增强科学性。

(二)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水平

教师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和践行者。一个缺乏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感的教师,其课堂也必定缺乏人文气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可能获得人文思想的启迪,因此教师的人文素质水平是关键。一、加强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师队伍包括人文素质专职教师、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队伍和兼职教师。其中,人文素质专职教师要注重人文素质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相互结合,辅导员要注意对学生思想动态、学习生活的直接影响,专业课教师和兼职教师要注意将人文精神渗透到专业教学和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注意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质,与专业教学形成合力,强化整体育人意识,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二、优化教学方法。运用“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方法的课堂不可能迸射出人文思想的火花,因此,教师们要体现人文关怀、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大量运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讨论法等,还可借助视频、网络等多种资源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真正获得知识、培养思维、内化情感,使学生既掌握过硬的科学知识和实践技能,又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品质,以达到全方位的教育效果。

(三)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标准

人文素质教育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延续的过程,靠形式单一的“一考定成绩”的方式来评价学生人文水平的高低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因此,高职院校应当进一步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标准,使其操作性强、更加科学完整。其一,评价标准要注意评估内容的多角度。除了有关人文知识的纸质考试外,还可将学生获取资格证书、参加文体活动和竞赛、自主创新创业、参与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内容作为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重要指标,这样学生才会在活动中转变观念、加强交流、整合资源从而解决问题,提升人文素养。

其二,评价标准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可建立免试制度,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成绩形成自我评价、申请课程免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学生撰写的学术论文或参加的竞赛获省级以上奖项等,可申请考核免试。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评价标准应遵循的多维度和动态性等原则,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标,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提供科学、必要的决策保障。

(四)注重在隐性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是学校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学科教学活动之外、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影响的各项内容的总和,它包括校园物质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和校内外实践活动等,主要对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品质、价值信仰等起到渗透作用,因此其影响远远超过显性课程。具体如下:一、校园物质环境。学校可通过增加富有启迪意义的人文景观、图书馆、宣传橱窗等方式,陶冶情操,培养学生高品位的审美情趣。二、校园文化环境。它包括校风、班风、学风的营造,定期开展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举办人文系列讲座,组织学生社团活动,让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开拓视野、加强交流、提高素养。三、校内外实践活动。它包括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在实践活动前教师适当引导,然后确定实践任务,接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取“分组项目制”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开拓创新精神、人文职业素养等。

参考文献

1.聂国山,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2008。

上一篇:重力式片烟配方密集库系统的设计 下一篇:重庆内河危化品运输企业运输风险分析与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