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卡现金替代效应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10-24 07:39:16

【前言】我国银行卡现金替代效应的实证研究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Viren(1992)证明在芬兰信用卡的使用会减少流通中的现金,另外他认为ATM与信用卡之间存在相关性。Jussi Snellman(2000)等证明在欧洲国家现金和银行卡、ATM机与POS机之间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王鲁滨(1999)认为电子货币替代了现金,流通中的现金减少使得货币流通速...

我国银行卡现金替代效应的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选取我国1993—2011年的M0和M1,以及相关的银行卡数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我国银行卡的现金替代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的银行卡消费已经对现金产生了替代作用,而且这种替代作用是稳定长期的,并且还没有饱和。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完善立法,加强银行卡风险管理,增加ATM机和POS机的数量,改善用卡环境等举措来推进银行卡消费替代现金的进程。

[关键词]银行卡;现金替代效应;实证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4-0016-03

1引言

我国的银行卡业务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银行卡的日益普及,银行卡也逐渐改变了人们的支付习惯,银行卡消费额逐年增加。尽管持卡消费的经历会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银行卡替代现金,但精确地分析银行卡以什么样的比例以及通过何种途径替代现金,对判断银行卡市场的饱和度、降低支付成本以及促进银行卡消费进而推动我国金融行业发展仍有着积极的意义。

Viren(1992)证明在芬兰信用卡的使用会减少流通中的现金,另外他认为ATM与信用卡之间存在相关性。Jussi Snellman(2000)等证明在欧洲国家现金和银行卡、ATM机与POS机之间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王鲁滨(1999)认为电子货币替代了现金,流通中的现金减少使得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董国滨(2008)研究认为,银行卡可以减少现金流通,降低社会支付成本,提高资金安全性。从中外文献来看,国内基于银行卡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学者对于银行卡的研究多集中于定性研究,实证研究较少。

本文简述了银行卡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并选择相关统计数据,运用计量的方法检验我国银行卡对于现金的替代作用,以促进银行卡产业在“十二五”时期更好更快的发展,进而推动中国的银行卡市场国际化。

2我国银行卡消费发展现状

21银行卡市场迅速扩大

中国人民银行历年来公布的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这些年我国的银行卡市场发展迅猛。截至2011年年末,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275亿张,同比增长了139%,其中借记卡累计发卡量与信用卡累计发卡量之间的比例约为9∶1。现在,全国平均每个人就拥有2张银行卡。

22银行卡的支付地位显著提升

作为我国居民使用最频繁的非现金支付工具,银行卡消费支付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1年银行卡渗透率达到658%,处于一个较高的位置。2010年,全国银行卡卡均消费金额和笔均消费金额分别为4318元和2151元,与2009年相比分别增长30%和95%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

23银行卡产品与服务创新密集

近几年,随着银行卡发卡量的增长,商业银行为争抢和做大银行卡业务,不断推出各种新的银行卡品种及服务措施。一方面除了推出适合各种人群的银行卡外,另一方面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改进。此外,银行卡的金融服务模式也在不断创新,网上银行、电子银行等服务模式日渐普遍,增加了银行卡的使用途径。

24银行卡休眠状况严重,风险突出

我国虽然银行卡的发卡量持续增长,但银行卡休眠状况非常严重。据统计,现在中国银行卡处于休眠状态的达到了发行数量的九成。

银行卡风险,指经营银行卡业务的金融机构在运营过程中遭受直接或者间接财物损失或者获利的可能性。[1]随着银行卡业务的快速发展,银行卡风险也越来越频繁地显现出来,银行卡风险体现出涉及面宽、风险种类多、危害性大、风险的可识别性差等特点。[2]

3我国银行卡消费现金替代效应实证分析

31实证指标的选取和数据收集整理

在表1中,I和P并未通过T检验,即两者对现金使用率的影响不显著,这和最初的假设不符。可能是由于我国现在整体收入水平偏低,收入的变化还不足以显著的影响人们持有的现金,而且系数为负,说明收入增加时现金使用反而减少,这可能是受到我国自古以来宣扬的对储蓄的偏好以及现在的消费不旺、投资渠道不畅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POS机对现金使用的影响可能主要是受到了我国现在签约商户较少以及刷卡环境不安全、不健康的约束,也和人们的支付习惯和一些商家的偏好有关。另外,利率的系数为正,说明当利率升高时,现金使用率反而增大,这一点和原先预计不符,可能是受到了贷款利率的制约和现在实际利率以及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其他的银行卡渗透率、银行卡发卡量以及ATM机数量的增长都导致人们现金使用率下降,符合原先预测。

在表2中,加入上一期的数据作为解释变量的理论依据是消费习惯和发卡行为都具有延续性。其中,POS机和ATM机对现金使用的影响是正向的,与国外文献及我们的推测相反,这可能与我国银行卡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受理环境以及各项设备还很不完善有关。

另外,在长期和短期模型中,ATM机和POS机的系数符号不同,短期是正向,长期是反向,这就要考虑到另一个经济理论:替代效应和存量效应,一般影响情况取决于两种效应的比较。根据表1和表2,在短期模型中我国机器数量的弹性系数为正,说明短期内我国ATM机和POS机对现金的替代效应小于存量效应,在长期模型中弹性系数为负,说明在长期的发展下银行卡的替代作用愈加明显,最终大于存量作用。

总而言之,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我国银行卡的发展已经开始对现金产生替代作用。而且,我国银行卡渗透率和现金使用率的曲线变化趋势明显且没有出现明显拐点,说明我国银行卡替代现金的过程还在进行中,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各种举措来推进银行卡消费替代现金的进程。

4促进我国银行卡消费的对策

结合上面的实证分析和与其他一些国家做比较,看出我国银行卡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银行卡交易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伴随着银行卡产业近年来在我国的高速发展,我国必将迎来银行卡支付大规模替代现金的时期。[3]在此基础上,我国金融机构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才能做到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于银行卡消费持续增长的金融环境中获利。

41银行卡消费多元化

银行卡消费多元化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消费方式从被动刷卡变为主动刷卡;二是消费内容从传统领域拓展到新兴领域;三是消费习惯从支付功能拓展到透支功能。

42改善用卡环境

改善用卡环境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支付成本、提高支付系统效率。我国现在ATM机和POS机数量增长迅速,但在数量扩张的同时也应关注机器使用率。商业银行要改善银行卡用卡环境,降低用卡手续费,加大数量的同时注意签约商户的质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用卡机器的使用效率。

43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

在目前个人存款“实名制”的基础上,由中央银行牵头,各商业银行积极响应,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个人信用数据库”,实现银行卡不良信息在人民银行、商业银行以及相关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同时完善中国的征信体系,尽快推行个人信用评级制度。

44加快中国内地的EMV迁徙

加大对银行卡的科技投入,增强银行卡的科技含量。为了顺应国际银行卡智能化,促进我国银行卡国际化,现在全世界火热进行的EMV迁徙自然而然成为我们现在发展银行卡不可忽略的一个行动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联风险管理部银行卡犯罪司法认定和风险防范[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155

[2]朱青论银行卡风险特点成因及防范[J].金融与保险,2010(12):78-79

[3]连小辉银行卡发展对货币供应结构的影响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9

[作者简介]何丹(1989—),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大学商学院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与投资管理。

上一篇:“中国书画最高段位在宋元” 下一篇:邯郸市老年人体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