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语文课的预设与生成

时间:2022-10-24 11:29:29

探究语文课的预设与生成

摘 要: 语文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一个值得考虑与探讨的话题。理想效果是暗预设、明生成,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鼓励他们质疑。教师在预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关键词: 语文课堂 预设 生成 “统一”和“转化”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基于这一点,我认为,能够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语文课才是好课。语文教师不能囿于只重预设的传统教学方式,而应使课堂教学走向商议与交流,使有些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因此,如何恰当地处理好语文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将是一个值得考虑与探讨的话题。

语文课堂要达到的理想效果是暗预设、明生成,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鼓励他们质疑。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要上好一堂课,充分的预设是必须的。那么,怎样才能让预设充分呢?

一、如何预设

传统的语文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有充分的预设,即精心备课,然后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堂驾驭能力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预设,从而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这样的预设由于过于精细和强韧,成为学生思维与想象的桎梏,使他们在课堂上既役于人(教师)又役于物(教材)。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应是有弹性、有留白的预设。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白。留有空白的预设才是生成的生态环境,它的操作应该是精心而不精细、预设更应预计。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精心的安排,但精心不等于精细。因为语文是人文学科,有着丰富的内涵、多义的语词、多样的美感,甚至还有多向的价值追求;语文教材中的一个个文本有着复杂的结构,有语词和文化的一面,有思维和逻辑的一面,有伦理和道德的一面,有审美和情感的一面,还有非理性和无意识的一面,同样,面对文本的心灵也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变的,当这样的心灵和这样的文本相碰撞时,体验、理解、思维与想象的开放性可想而知。好的预设是在教师理解教材、把握目标的基础上,围绕中心全面辐射的整合。因此,针对学生的教学过程要依据中心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辐射:教学内容怎样呈现,学生会怎么说,自己该如何引,质疑该如何发生?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结合教学重点,把教学环节设计成几个大的板块来辐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穿插、变化。这样,即使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问题,出现未曾或无法预料的情况,由于有了灵活的预设,教师也不会手足无措,也能够很快想出应对的策略,以足够的智慧应对、化解、生成,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

只有充分的预设,才有足够的生成的底气,才能为课堂的生命勃发提供原动力。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教师在预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课前放手让学生立足文本,放眼课外,学会搜集查阅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课内通过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高度,开放预设,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文本中神奇的瑰丽语言、丰富的多彩内容、意味绵长的内蕴;课后让一个个超脱文本的“?”像一个个小钩子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拓开他们的思路,使学生敞开心扉,遨游知识的海洋……只有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创造性地把握教材,有效开发课程资源,不拘一格巧妙预设,智慧地以预设促生成,迈好走向动态生成的第一步,生成才会更加精彩,才会更富实效。

二、如何生成

尽管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并且是“以生为本”的人性化预设,但有时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进行,它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才是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生成呢?

1.教学节奏的动态生成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所以有人把节奏当作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若一堂课像一段美妙的音乐,节奏抑扬顿挫、疏密相间、跌宕起伏,则会让学生如沐春风,深受感染。所以,动态生成的课堂一定要把握内容节奏的详略缓急、语言节奏的抑扬顿挫、思维节奏的强弱交替、情感节奏的人文相宜。比如,简单有趣的内容快节奏,枯燥、抽象的东西慢节奏,注意在课堂上突出重点,主攻难点,解决疑点,精雕细琢,只需略讲的地方就一笔带过,而且对所提出的问题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分析、讨论。

2.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

古人在谈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言外之意,是说要留有一定的空间。和理科相比,语文学科在内容上不那么注重前后知识的衔接与过渡,注意的是课程内容的甄别和整合,以及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同生,即将口语交际与写作教学及阅读和综合性学习相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既贯穿着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又渗透着语文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还交织着语文方法的把握和学习,尤其要留有较大的空间让学生生疑、质疑、辨疑,并引导学生跳出教材,扩展探究,给学生立言评点的自由。

3.教学语言的动态生成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不应一成不变,而应亦庄亦谐。所谓庄,即用词准确、严谨、逻辑性强;所谓谐,即用语生动、有趣、幽默。现行语文教材大多情文并茂,若老师的教学语言平淡、生硬、枯燥甚至有失严谨、准确和科学,则势必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4.教学活动的动态生成

既然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那么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就是非预设的,是动态变化的,它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即使教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设想到课堂上会出现的形形的情况和事件。而这些变化往往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我们要拥有职业敏感性,敏锐地发现、捕捉这些资源并加以利用。要根据课前的预设和课堂生成情况组织教学,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式教学活动。在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同伴对话中互补、互构、互融,从而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鼓励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我认为这种开放应是有条件地开放。有时,在课堂上学生生成的问题也有道理,但与文本不一致,对此教师要注意把握好方向,及时作出反应和调整。既要让学生感受到心灵的自由,又要尊重事实,尊重文本;既要有教师的宽容和学生的自由,又要有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律。这提醒我们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时,必须深入研读文本,用心去读,用情感去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出文本的内涵。局部性调整指腾出较短时段处理好预料之外的情况,实现生成,然后迅速回到预设上去,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预设与生成在语文课堂中是相辅相成的。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收获,而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同时,真正的新课程又不排斥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一堂充满“生成”活力的课离不开恰到好处的预设。教师应当把课堂教学营造成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过程,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和“转化”,如此,我们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活力”(叶澜语)的。

上一篇:试论先秦到汉代的公文文气演变 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的特征与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