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副词“曾经”形成初探

时间:2022-08-13 07:56:06

时间副词“曾经”形成初探

摘 要: 时间副词“曾经”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经”的句法位置的改变,造成词义泛化和抽象化,最终使“曾经”在状语位置固定下来。又由于“重新分析”的作用,使得“曾经”的副词化最终完成。

关键词: 副词“曾经” 虚化过程 虚化机制

“曾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定时时间副词,在谓词前面充当状语。它“强调句中所说的事情或情况是以往的一种经历,其影响与效应具有非延续性和非有效性。”[1]时间副词“曾经”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短语“曾经”经常在状语位置连用,致使“经”的动词性减弱,副词性增强,最终使“曾经”在状语位置固定下来,成为典型的时间副词。

关于“曾经”的研究,一般都是从现代汉语角度,通过“已经”和“曾经”比较,讨论其语法意义,如马真(2003)、胡正微(2005)等,至于“曾经”的虚化研究,笔者目前只看到张谊生(2003)做过简单的讨论,并且他认为“曾经”的虚化是由于“重新分析”的作用,我们认为“重新分析”只是语法化完成的标志,而非语法化的过程。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曾经”的形成过程作深入的描写,并分析其成词的原因是由于句法位置的改变。

一、“曾经”的虚化过程

在古代汉语中,“曾”是一个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的时间副词,动词“经”为“经历/经过”义,约从六朝起,“曾”开始修饰动词“经”,作为一个词组而存在。如:

(1)时尔朱荣兵威渐盛,曾经肆州,庆宾畏恶之,据城不出。(《魏书》卷二六)

(2)周诗三百篇,雅丽理训诰。曾经圣人手,议论安敢到。(《韩愈全集》卷五)

以上两例,“经”在句中处于谓语这个核心位置,是典型的动词,后面跟表示地点的宾语。认知语言学认为空间概念是最基本的概念,因此“曾经”后面的地点名词作宾语也是最基本的。随着认知域的扩大,“曾经”后面的宾语逐渐由空间领域扩展到时间领域,即宾语的泛化,如:

(3)曾经新代故,那恶故迎新。(徐陵《徐孝穆走笔戏书应令》)

(4)仵起曰:“此榻曾经先王坐。”顺即哽塞,涕泗交流,久而不能言,遂令换之。(《北史》卷一八)

(5)曾经玉女照,屡被仙人磨。(《全梁文》卷六十三)

不过此时的宾语不是简单的时间名词,而是由主谓短语作宾语表示时间,虽然句中有两个动词共现,但“曾”修饰后面整个“经+N+V”,并强调在以往的时间内所经历/经过的事情,“经”的动词性依然很强,是句中的核心动词。有时,“曾经”后面可以直接跟动词,如:

(6)玄真祖、父,皆亡殁于岭外,虽曾经恩赦,而未昭雪。(《旧唐书》卷一九三)

(7)六翮曾经剪,孤飞卒未高。(杜甫《江头四咏・》)

(8)十娘咏曰:“素手曾经捉,纤腰又被将。即今输口子,余事可平章。”(张|《游仙窟》)

这3例中,两个动词在共现的同时又紧密相连,“曾经”一般在另外一个动词的前面,这样“经”的动作往往成为条件,而后一个动词的动作则成为这个过程的最终目的,因此“经”的动词性弱化,后一动词的动作性增强,谓词性短语“曾经+V”的内部结构关系逐渐地由动宾转向了偏正(状中),语义重心也转移到后一动词上面。由于主语为受事,“经”的“经过/经历”义还是比较强,但“曾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出现在状语的位置,两者之间粘合度增强。“经”的词义开始虚化,变得抽象,为副词“曾经“的形成奠定基础。

随着句式的发展,主语也可以成为动作的主动者,如:

(9)玉辇曾经陷楚营,汉皇心怯拟休兵。当时不得将军力,日月须分一半明。(汪遵《樊将军庙》)

(10)曾经谢病各游梁,今日相逢忆孝王。少有一身兼将相,更能四面占文章。(《全唐诗》第三六卷)

(11)问曰:“父祖之妾,曾经有子,父祖亡殁,改嫁他人,而子孙奸之,得同凡奸以否?”(《故唐律疏议》卷第二十六)

(12)答云:“此是楗槌集僧得住之相,颇忆曾经举手相引时不?”智者即悟。(《全隋文》卷十二)

(13)头焦鬓秃但心存,力尽尘埃不复论。莫笑今来同腐草,曾经终日扫朱门。(秃帚《邢君才旧宅三怪诗》)

(14)四面青山是四邻,烟霞成伴草成茵。年年洞口桃花发,不记曾经迷几人。(陆畅《题独孤少府园林》)

动词的主语为施事,语义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后面动词上面,如果把“曾经”去掉,不影响句意,并且,在“曾经”的前后还有其他时间词与之对举,如例(9)中的“曾经―当时”、例(10)中的“曾经―今日”、例(12)中的“此是―曾经”、例(13)中的“今来―曾经”等,这时候,“曾经”已经成为典型的时间副词,强调“曾经”在语法意义上着重强调的是行为、动作、情况发展成为过去的一种状态,而现在这种说情况已经不存在。

从上面的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到,最早的时间副词“曾经”在唐朝初期已经形成,但是有明显形式标志的副词“曾经”用例十分罕见,这表明“曾经”的副词用法还很不成熟;相比之下,未凝固的动词性“曾+经”则比较多,“从语法化进程来看,新形式的产生一般不会导致旧形式的消亡,新旧形式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会并存。所以,从唐宋至明清,未凝固的动词性“曾经”也一直没有消失。”[2]

宋代有明显形式标志的“曾经”用例稍多,副词“曾经”渐趋成熟:

(15)法达曾经见老卢,半生勤苦一朝虚。心通口诵方无碍,笑把吴鸾细字书。(苏辙《和毛国镇白云庄五咏》)

(16)多病正愁饧粥冷,清香但爱蜡烟新。自怜惯识金莲烛,翰苑曾经七见春。(欧阳修《清明赐新火》)

(17)曾经烂漫濯吾缨,忍别潺月下声。便入红应染诗思,吟魂犹合数年清。(王禹《别丹水》)

(18)金法,虽未易官而曾经任使者,永不可归,P遂令皓校云中进士试,盖欲以计堕皓也。(《宋史》卷三七三)

(19)主管步军司赵密言:“……缘旧效有曾经带甲出入,日止餐钱二百、米二升;有少壮善射者,既见初收效用廪给稍优,因逃他军希厚请。……”(《宋史》卷一九四)

到了明代,在相互竞争中,动词性“曾经”已经基本消失,副词性“曾经”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一直沿用到今天。

二、“曾经”虚化的机制

“曾+经”最初属于词组,副词性“曾经”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经”的虚化,我们首先来讨论一下“经”虚化后“曾经”的成词。一般认为,“汉语中的复音词往往是由词组演变而成,汉语中的复音虚词往往也先由词组演为成词,继而进一步演变为虚词,其由词组演变为复音虚词同样也是一种词汇语法化现象。”[3]时间副词“曾经”的形成,正是经历了这一条道路。“曾经”原本是由副词“曾”偶然修饰限制动词“经”而临时组合成的动宾词组,表示“曾经经过/经历”义。在随后的语言应用中,这个组合的“经”经常处于次要动词的位置而开始虚化,因“经过、经历”义蕴涵〔+已然〕这种语义特征,在虚化过程中,这种语义特征被凸显出来,随着“经”表义的抽象性增强和“一个核心动词”原则的促动,“经”必须服从和平行于“副词+动词”这种句法结构,再随后,“经”进一步虚化,动词性意义彻底丧失。“经”最终成为“具有强调句中所说的事情或情况是以往的一种经历”的时间副词,经过重新分析后,形成时间副词“曾经”。

所谓语法化过程,是人们在运用语言时所采用的一种经济、适用的原则,那么为什么“曾经”在成词过程中不采用简单的“曾”与“经”同义并列,而是通过复杂的“句法位置”的改变,经历“重新分析”这一复杂的过程呢?我们认为“经”的“曾经”义和“曾”的“曾经”义在六朝时期已经大量出现,这个时期,以“同义并列”为主要构词法的双音词大量出现,但是“曾经”作为副词出现却很少见,唐以后,“经”的“曾经”义才逐渐消失,“曾经”作为一个时间副词经常出现,直到明代才取代其他形式,成为名符其实的时间副词。所以我们认为“曾经”的成词是“经”句法位置改变造成“经”的虚化后,再与“曾”形成为“曾经”这个副词。

关于实词虚化的机制,解惠全在《谈实词虚化》一文中指出,“实词的虚化,要以意义为依据,以句法地位为途径。也就是说,一个词由实词转化为虚词,一般是由于它经常出现在一些适于表现某种语法关系的位置上,从而引起词义的逐渐虚化,并进而实现句法地位的固定,转化为虚词”[4],汉语中的虚词多有动词虚化而来,“动词通常的句法位置是在‘主―谓――宾’格式中充当谓语,在这种组合形式中,充当谓语的动词,一般只有一个,它是句子结构的核心部分,它所表达的动作或状态是实实在在的。如果某个动词不用于‘主―谓――宾’组合格式,不是一个句子中唯一的动词,并且不是句子的中心动词(主要动词)时(如在连动式中充当次要动词),该动词的动词性就会慢慢抽象化、虚化,再发展下去,其语法功能就会发生变化:不再作为谓语的构成成分,而变成了谓语动词的修饰成分或补充成分,词义进一步虚化的结果便导致该动词的语法化。”[5]时间副词“曾经”的形成,正是由于“经”在句中位置的改变,即句法位置的变化,最终虚化为副词。也就是说,主要是动词“经”在句中由主要动词降类为次要动词,并与“曾”经常出现在状语位置,导致“经”由意义实在的“经过/经历”义,逐渐开始抽象化,最终致使时间副词“曾经”形成。

那么“曾经”最终成为时间副词的标志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曾经”从“曾+经V”到“曾经+V”的副词化过程,是通过“重新分析”这一作用完成的。所谓“重新分析”,指的是“没有改变表层表达形式的结构变化。一个可分析为(A,B),C的结构,经过重新分析后,变成了A,(B,C)。”[6],在“曾经”处于“曾经经过/经历”和副词性“曾经”两可之间时,我们可以利用重新分析来其成为副词的标志,如:

(20)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卢照邻《长安古意》)

(21)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上面两例中的“曾经”既可以理解为“曾经经历/经过”,在这里,“经”在句中是连动结构的前面的动词;我们又可以把“曾经”理解为副词,修饰限制后面的主要动词“学”、“照”。虽然词汇句法位置和组合关系(即外部形式)没有改变,但由于在语境的作用下,人们对表达语义的结构功能进行了调整,词语被赋予一种新的解释方法和含义。这样,“曾经”作为副词形成的标志,最终完成。

总的来说,时间副词“曾经”的形成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虚化过程主要是“经”由于句法位置的改变,造成词义泛化和抽象化,又由于“重新分析”的作用,使得“曾经”的副词化最终完成。

参考文献:

[1]马真.“已经”和“曾经”的语法意义[J].语言科学,2003,(1).

[2]张谊生.从“曾经”的功能扩展看汉语副词的多能性[J].汉语学习,2003,(5).

[3]徐时仪.论词组结构功能的虚化[J].复旦学报,1998,(5).

[4]解惠全.谈实词虚化[A].语言研究论丛:第四辑[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5]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3).

[6]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述[J].古汉语研究,1990,(2).

上一篇:诗歌诵读如此“趣”味盎然 下一篇:试论先秦到汉代的公文文气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