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环境对居住建筑的影响

时间:2022-10-24 04:10:31

地域环境对居住建筑的影响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全球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在我国近二十年里,居住建筑作为解决城市居住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伴随着住宅建造数目的大量增长,也产生了很多的忧虑。地域环境居住建筑设计的影响,涉及自然环境要素、社会环境要素、现代建筑运动和全球化。

【关键词】地域环境;居住建筑;影响

建筑的最基本功能是作为人类在自然界里生存的蔽护场所,因此,必然要受到多种自然因素的直接制约和影响。居住建筑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纽带和交流场所,它凝聚着人类美化自然,与自然交流的永恒体验和智慧。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居住建筑设计的深层次核心问题,不同的自然观也会产生不同的建筑观。建筑的地域性正是对这种关系的集中体现。因此作为自然界的一员,我们仍需要创造与之相适应,符合生存与经济发展要求的“有生命的”建筑。具体来说,与建筑地域性有关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理和资源三部分。

一、气候条件的影响

1、综述

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来大气变化的综合体现。它是由一系列称之为气候参数的大气变化数据来描述的,例如参数:太阳辐射;气温;湿度;风等等。远古时期,人类就开始在自己的居留地_七建造遮蔽物,来抵御风霜雨雪和其他外来生命的威胁。建筑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是决定建筑物形态、建筑材料和技术的主要特征。客观的自然气候,让长期栖息于此的人们通过生活、生产形成独特的建筑特征。古人“挖地建穴、构木筑巢”体现出当时建筑对气候的关注。

2、查尔斯・柯里亚的观点

在深层结构层次上,气候条件决定了文化和它的表达方式,它的习俗,它的礼仪。在本源的意义上,气候乃是神话之源。比如,在印度和墨西哥文化中,开敞空间的玄学属性乃是伴随着它们所依赖的炎热气候。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认为气候不只是影响建筑的一个自然环境因素,还与文化息息相关,他甚至提出了“形式追随气候”的口号。这种提法虽然过于绝对,却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思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域文化差别很大,设计中应体现这种差别,而从特定的气候条件出发进行设计是体现居住建筑地域性的一种可行方法。

实际上,我国南方的骑楼、湿热地区的干栏式建筑、北方的窑洞、云南民居“一颗印”等,都是适应气候而衍生出来的特定建筑形式,是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的历史印证。

3、肯尼斯・弗兰姆普顿的观点

弗兰姆普顿在《批判性的地域主义:现代建筑与文化认同》总结第三点说:“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地域性,是由于必须强调某种由地势产生的基地特有因素,考虑适当容纳建筑物的三度空间结构,增加当地光线通过建筑物时的变化旨趣,光线必要被视为首要媒介物,藉此表现作品空间与结构上的效果。因此明确地回应气候条件是必要的结果。……批判性地域主义倾向于把所有的开口处理为微妙的过渡区域,有能力对场地、气候和光线作出反应’。”由此看出地域自然环境中的气候要素对于建筑物的影响。

4、路易斯・康的观点

而路易斯・康说:“光是一切存在的赐者,是来自意欲,也是定则,你可以说光,那一切存在的赐者,是所有材料的创造者。同样来自太阳的光,照在不同的地域,确有截然不同的个性,因此塑造建筑对光的情感与对建筑本身的样子。材料是为了产生阴影,而阴影则是属于光的。”光的丰富来自没有一刻的相同,不只是日出到日落的不同,春夏秋冬也皆尽不同,光是活的,有其可变可动的生命。从环境的角度来看,从建筑的立面与空间的反应与诊释来看,光的语言是无限的,透过材料与细部,表达各种情境,逢释每一个地域独特光的个性与忠实地反应当地的环境特色。由建筑物的开口部就可以呈现出地域的光与气候的环境意识。路易斯・康说:“我们因光而生,季节因光而被感知……光使人有共同的认知,它置我们与永恒接触,自然光是唯一的光,它使建筑为建筑。”

总之,气候作为重要的环境因素影响着地域建筑文化的形成,一个地域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在过去的一百年或者将来的一百年中不会发生质变,与其他的设计考虑因素相比较是稳定的。

二、地理条件的影响

地理条件是居住建筑地域性原则的基础性因素。它在微观上是建筑对具体的建造场地的应答,决定着具体建筑的处理,体现为场地性;在宏观上,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场所意象和心理认知。这两个方面相互融合,不可分割,体现了技术与艺术的兼顾。例如我国古代设计思想中的“倚山面阳、逐水而居”等风水思想,作为一种基本的选址原则,就体现了全面而朴素的地理环境观。

例如,在日本见到的很多居住建筑不是方盒子就是一下大上小的形式,这与其地质条件有密切关系。日木是个地震频发的国家,一般在居住建筑的造型上都尽量采用对抗震更为有利的形式。从建筑的侧向位移和稳定性出发,宜采用这种下大上小、下重上轻或者由下向上逐层收分的平面空间布局及造型方式。这样,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居住建筑风格,因此也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三、资源条件的影响

居住建筑作为人工构筑物,其建造过程离不开对材料和资源的利用。在传统地区建筑的发展中,资源条件为居住建筑的生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限制因素。地区建筑在对有限资源的巧妙运用中积淀出形象鲜明的地区风格,例如色彩、肌理、构造等。在对地方资源的巧妙运用中形成的建造工艺和审美倾向也逐步融入地区文化的内核,也构成人们对地区的记忆和情感。

例如,中国天津地区由于土壤原因,大型树木较少,因而传统建筑中除了使用木材,还出现了因通商所带来的金属和玻璃等材料。这样一来,特定地域的资源必然影响当地的建筑材质和整体风格,经年累月慢慢形成人们对整个地区的记忆和情感的寄托。这种由资源演变而来人们对地域文化的一记忆和情感需求对建筑的影响远远超过资源本身对居住建筑设计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梁思成.《梁思成文集》「M].北京一中国建筑l:业出版社.1982.

[2](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北京一华夏出版社.2001.

[3](美)阿尔多・罗西著.黄十钧泽.《城市建筑学》【M.北京一中国建筑!一业出版社.2006.

[4](意)曼弗雷多・塔夫里等著.刘先觉等泽.《现代建筑》.中国建筑l_业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张淑香,女,1991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注册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焦作市荣晟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上一篇:从学科经典视角看新闻经典 下一篇:吸引,在点滴间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