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在点滴间实现

时间:2022-10-30 06:00:36

【摘要】现如今,各类企业为了让自己的产品通过广告宣传片在纷纷扰扰的产品宣传中脱颖而出,可谓绞尽脑汁。企业在策划、制作广告宣传片时,让片子快速、精准地抓住读者是其重要目标之一,而摸准受众心理、强化视觉冲击、融入故事情节、体现审美情趣、把握时间跨度、细腻言语要素是抓住读者的重要手法,他们对提升企业广告宣传片的宣传效果有辅翼之效。

【关键词】企业广告宣传片;读者眼球;路径

企业在喧闹的媒体时代得以生存、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来自不断扑入受众视域的广告的支持,而广告宣传片所具备的画面形象逼真、传输多源快捷、受众面广等特性为提升其宣传效果提供了支撑,在视觉冲击强盛的时代,广告宣传片无疑成为企业进行广告宣传的宠儿。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纷纷扰扰的广告宣传片之中,有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使人们因为视觉上对宣传片感兴趣,进而关注产品,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额;而有些广告片喧闹纷扰,铺天盖地,却宣传效果不佳,引发不了人们的注意,甚至徒增人们的厌恶。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广告宣传片能快速精准地抓住读者的眼球,保持视觉命中率居高不下,这其中有规律可以考究。

一、 广告宣传片要摸准受众心理

企业制作广告宣传片,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受众接受其产品。因而,在拍摄广告宣传片时,要特别注意摸准受众的心理,如果受众在心理上对广告宣传片都无法接受、认可,那么,让其接受产品就更加难上加难。

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想法在进步,广告宣传片拍摄的思维也要进步。举例而言,我们在拍摄某营养品广告宣传片时,由于现代饮食,人们讲究的是绿色、营养,所以我们要在其元素构成、科学制造等方面做足文章,至于其精美的包装、美妙的口感、客观的报价等虽不可缺,但绝不能作为主要因素在片中表现,这样,就偏离了现代人的饮食心理。再比如,我们在做某款汽车的广告宣传片时,由目前人们对车辆的安全性能比较关注,所以我们可以在与行车安全相关的车辆构造上逐一做科学的描绘、解释,使人们买车放心、开车舒心,这也是一种摸准受众心理、在宣传上找准侧重点的宣传。

拍摄广告宣传片,要摸准受众心理,还要注意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要认清产品所针对的受众群体是个什么样的群体,因为不同的群体,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生活背景、职业背景等都有所差异,他们的社会心理也是不一样的,不能简单的用人们的普遍社会心理去揣度衡量某个群体的心理需求。举例而言,在拍摄儿童系列产品宣传片时,要特别注重摸准孩童的心理,在拍摄老年系列产品宣传片时,要认清老年人的心理诉求。

二、 广告宣传片要强化视觉冲击

如何在特定时间内让产品完美展现,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手法就是强化宣传片的视觉冲击力,视觉冲击(下转第274页)力越强,越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人们越关注某项事物,认可、接受它的几率就越大。

广告宣传片要强化视觉冲击,不外乎以下几个途径。首先在选景、色彩搭配上要能吸引注意力。现代社会,各类屏幕上精致万千,如何选取较为扎眼的场景作为宣传片背景,是有难度的,如果将司空见惯的场景拉入片中,宣传片第一时间跳入受众眼帘的几率就会降低,宣传片的宣传效果自然会打折。在色彩搭配上,也要做到能吸引注意力,让产品作为抢眼的亮点脱颖而出。举例而言,我们在做珠宝的广告宣传片时,我们将透明的柜台、人们的脖颈作为凸现珠宝的背景显然有点太平淡,为了体现珠宝的光泽,我们可以选择一处较为暗淡的地方,运用灯光辅助照明,其金灿、闪亮的特质被衬托的更加美丽。其次,要强化广告宣传片的视觉冲击力,还要在片中的动态事物中加入更多跃动的感觉,有时甚至可以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来凸显所要宣传的产品,引发人们的注意。

拍摄广告宣传片,要强化视觉冲击,还要注意把握度。物极必反,在强化其色彩时,不要过为夸张,让人的视觉最终难以承受五颜六色的冲击,产生厌烦情绪,在产品和背景的选择上,只要采用比较鲜明的色彩对比,让产品凸显出来就恰到好处。在强化其动感时,动作也不能过于夸张,如果场景让人应接不暇,受众眼睛看的疲惫,眨得泪水出,也不会再强忍视觉疲劳关注这个宣传片,这个宣传片的宣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三、 广告宣传片要融入故事情节

曾经有人对人们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做过科学的调查,其中有一个相关的问题就是,究竟什么样的文章能够引发人们的阅读兴趣,能够长时间在人们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调查结果是:有故事情节的文章,这点估计很多人都有同感,那些让人心动、让人感动的文字,多数都是蕴涵故事的,有故事的人喜欢有故事的生活,这是人的天性。

基于这个认识,在拍摄广告宣传片时,要适当的融入故事情节。有故事情节的广告宣传片更有看头,也就更加能吸引住人们的目光,深入人们的内心。反观现在的很多广告宣传片,拍摄者在这方面的努力随处可见。他们经常用一段简短的爱情故事、亲情故事就牢牢抓住了受众的心,描绘这个故事的可能仅仅是意义深刻的拥抱、暖人肺腑的微笑、慢慢走远的牵手…….在画外音的辅助下,它们就是一个美妙的故事,人们在这样一个个简短故事中记住了宣传片,记住了把宣传片主人公串联起来的那个事物,宣传效果也就达到了。

拍摄广告宣传片,融入故事情节,要注意在故事的主要情节点上架入产品,一般不要在产品出现后再展开故事情节,因为这样容易让人生成厌恶、抵触心理,会让人觉得宣传产品太繁文缛节或者产生为了宣传产品俘虏人的感情的意念,而如果用故事做铺垫,把铺垫做足了,做得顺理成章,再慢慢地引入产品,就不会那么唐突了。同时还要注意,产品在故事中出现的时机要把握到位,只要在故事主要的关节点上出现即可,不要在故事中时时流窜着产品,这样也会使人腻烦。再者,故事本身也要具备一定的吸引人的地方,受众耳熟能详、陈芝麻烂谷子似的故事情节不适合做产品宣传片的背景故事。

四、 广告宣传片要体现审美情趣

美的事物让人心旷神怡、趋之若鹜。在企业的广告宣传片中参杂、尽显美丽元素,会给广告宣传片增色不少,人们对美追求的天性会把人拉到所要宣传的产品的身边。

在广告宣传片中体现审美情趣,大致有以下几种手法。首先,对产品本身进行美化处理,在坚持不造假、不失真原则的前提下,利用背景设置、灯光烘托等方法将产品衬托地美妙一点、鲜亮一点,虚幻一点,都是可以的。其次,在拍摄的背景选择、物件颜色搭配等方面尽力体现出美。背景选择既要衬托出产品,又要自身具备美丽元素,这是画面整体上显现出美的必要条件,同时,出现在画面中的物件颜色要和谐美观,既不能喧宾夺主,抢了产品的风头,又不能置之似土,毁了产品的整体美,他们与产品整体上要颜色合拍、美妙尽显。再次,广告宣传片中如果出现人物,要“美丽”一点。在这个方面,受众大概都有所体会。现如今,帅哥美女做广告宣传片主角已经成为一种惯例,这其中有一定的道理,“美丽”的人会让人看着舒服,会让人记住,欣赏片子主角的美丽,就会关注片子,进而会关注到产品,这个道理不言而喻。

在广告宣传片中体现审美情趣,还要特别注意、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辅助产品宣传的其他事物,如背景、人物等要尽力展现美丽元素,切不可喧宾夺主,把产品的光彩淹没住,如果过分展现美景美人,那么这个广告宣传片就成为一部风景游览片、人物宣传片,其广告宣传价值实现的将会微乎其微。

五、 广告宣传片要把握时间跨度

拍摄广告宣传片,不像拍摄电影、电视剧,从开机到结束,有很长的时间跨度,一部广告宣传片,它持续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恰当的时间内,完美的展现产品,是衡量广告宣传片优劣的重要标准。那么,拍摄一段广告宣传片,究竟应该怎样把握时间跨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这个广告太长了”,这冗长广告的质量优劣我们暂且不论,只论它的时间跨度问题,一旦它持续的时间过长,受众就会看不下去,产生厌烦心理,这点很好解释,因为,广告宣传片它尽管也可能有故事情节,但毕竟它的故事情节不像电影、电视剧那样的跌宕起伏,能牢牢地把人圈住。所以,在认识广告宣传片的时间跨度问题上,要理清楚,广告片并不是越长越好,时间跨度的长短不是衡量广告片优劣和宣传效果的标准,广告片较为冗长,多会产生负面效果。

那么,拍摄广告宣传片,在时间的把握和控制上怎样才算恰到好处?在这个方面,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拍摄之前要有缜密、科学、合理的策划,事前策划可以清晰地展现出哪些情节冗余、哪些情节必需,使整个策划案做到多一个情节多余、少一个情节不行。其次,拍摄过程要严格按照策划案进行,所有该表现的元素都淋漓尽致的表现,所有不该出现的元素都遁无踪迹,把拍摄主题显出来,拍摄产品凸出来,这样既可,即使很短,也对宣传效果影响不大。

六、广告宣传片要细腻言语要素

广告宣传片有影像,也离不开语言的辅助。一定意义上说,广告宣传片要想把宣传主题和宣传产品完美的展现出来,语言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广告宣传片普遍较短,因而其所运用的语言也不会是长篇大论,所以广告宣传片语言要精,要细腻,不能在言语上有瑕疵,以免影响片子的整体效果。

拍摄广告宣传片,要有细腻的言语辅助,这些言语究竟可以起什么作用,是怎样为片子增色的?总结而言,言语的作用在于可以将宣传片修饰更加主题鲜明,画面灵动、故事完整、美妙别致。细腻的言语可以让画面中隐含的、没有表现出来的东西显现出来,可以将画面中表现出来的东西再描绘出来,增强其美感和故事的完整性。举例而言,有一个老年人保健品广告宣传片,画面上两位耄耋老人手挽手行走在林荫道上,婆娑的树影中流动着两位老人平稳的背影,当你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幅画面,或许会想到某个公益广告,但它实际上是一个广告宣传片,因为影像、音乐结束后,有一句细腻的言语“XX,让他们重享安康,幸福地携手在林荫路间。”

企业广告宣传片,不是电影,但是在策划拍摄时,要有拍巨片的理念和思维,在宏观上精密谋划,在细微处恰当点睛,让广告宣传片的吸引力在点滴间凝聚生成,待广告宣传片搬上荧屏后,能够快速、精准的抓住读者,实现较好的宣传效果。

作者简介:

戚维燕(1969.5-),北京人,工程师,研究方向:影视编辑

上一篇:地域环境对居住建筑的影响 下一篇: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