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五大误区

时间:2022-10-24 02:33:02

绩效五大误区

2010年,财政绩效管理在全国铺展的同时,财政部财政科研所专门设立了研究各地财政绩效评价管理体系建设及推行方式的课题。在课题调研过程中,发现各地普遍存在绩效管理的几个误区。

1普遍存在“富裕地方有条件推行,穷地方不具备推行的条件”的错误观念

在财政绩效管理实践当中发现,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于财政绩效管理实践的普遍想法是富裕地区能推行是因为资金宽裕,各种需要能够满足,有条件推行,而自身由于钱不够花,还不到推行绩效管理的发展阶段,这是一个大错特错的观念。实际上,正是因为不讲绩效,所以这些地方才会穷,而富裕地方并不是富了以后才讲绩效,而是讲了绩效以后才会富裕,并且是越富裕越讲绩效,所以发展就越快,这就是贫富地区差距越拉越大的深层次原因。绩效蕴含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当中,只有事事讲绩效、处处讲绩效,不断地积累,才能提高发展水平,不讲绩效的观念可以说是导致贫穷的思想根源。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财政资金满足不了了支出的需要,通过财政绩效管理对支出进行“轻重缓急”的判断后科学地统筹安排,把资金安排到绩效高的支出领域和支出项目,就更能发挥资金的作用,提高资金使用的效果,加快贫穷地区的发展。因此贫穷地方加快发展,首要的是要破除不讲绩效的错误观念,转变认识,以财政绩效管理为抓手,培养绩效观念和绩效意识,不断提高发展绩效,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唯指标论的误区

国内很多地方、学者都在致力于研究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在财政绩效管理实践中,很多地方都认为需要财政部门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覆盖面广的指标体系,财政才能实施科学的绩效评价,实际上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因为财政绩效管理的实际并不是评价项目究竟应该给多少钱,主要是通过各种管理手段建立外在压力体系,促使部门单位形成内生绩效动力,达到自我约束、自我改进和自我提升的一种过程,因此由财政部门去设计指标,一是用钱单位不认账,他会说财政部门不了解我单位的实际情况;二是预算支出范围广,财政部门不可能设计一套涵盖所有支出领域的指标体系,而且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管理的重点要相应发生改变,过去的指标也就需要相应变化,因此由财政部门设计从管理上来讲根本没有效率。从道理上来说,各个部门单位从职责上讲应该知道自身职责,知道通过什么指标来反映自身的工作成绩和绩效,有责任和义务提出合适的绩效目标和相应表达指标,否则由财政部门来提,各个部门单位只是“被绩效”,达不到管理的目的。

3重指标、目标,不重视执行过程的管理的误区

有人认为绩效管理就是以目标为导向的管理,只要能够给单位设定目标,绩效管理就实现了。事实上,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单位不将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过程想明白,事情应该做多大才是合理有效的想明白,目标就是空中楼阁,是不可能切合实际的,其导向意义、激励作用也必然会失去。因此,真正体现绩效管理内容的就是如何有绩效的去做事,做事的过程科不科学、精不精细是工作绩效的前提,也是财政分配的核心依据。

4对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认识误区

财政部门往往从财政分配的角度来看绩效管理,只求如何少花钱,多办事,而忽略了“办好事”。少花钱多办事是对财政分配的基本要求,而办好事才是最根本的要求,无论如何少花钱多办事都必须服从“办好事”这个根本要求。办好事是对预算单位的要求,也是党政和人民的要求,从这个道理上来说,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的要求是统一的关系,有统一就有和谐,财政部门在推行绩效管理的过程中通过专家帮助预算单位提升办好事的能力是应有的题中之意。

5财政绩效管理参与方关系之间的误区

绩效管理中,财政部门习惯于把绩效管理当成一种临时性的和应付性的管理手段,更多的是考虑怎么缓解收支矛盾,一旦有所缓和,推进的动力就不足了。没有帮助部门单位理解绩效的内涵,财政绩效管理的推行对部门单位来说是“被绩效”。在操作中缺乏财政的全局观,习惯于就财政论财政,习惯于财政主导的模式,容易陷入孤军奋战的局面;没有一种替政府理财的受托感和责任感,不善于与相关部门如人大、审计、监察和人事等部门的协同配合;更多的只是看到眼前利益,缺乏深入持久开展绩效管理的观念和意识,浅尝辄止,没有形成以绩效管理为抓手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的理念,不能科学地认识绩效管理的作用,以及提升绩效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的。

(本文作者马晓玲为财政部财政科研所综合研究处处长,许航敏为广东省财政科研所博士)

编者按

绩效认识误区,在现实工作中均有体现。特附广东省绩效评价专家致省财政科研所所长黎旭东的一封信。

黎所长:

关于中山绩效评审后的一些想法,想与您讨论一下。

很多预算为高端产品价。请投标单位列出当地市场价、市场占有率以及自己公司的报价和依据,不得不正当竞争。中标后要有公示,允许异议,防止围标,防止出现重建设轻管理、重建设轻运行、重硬件轻软件的不良倾向。

投标书可以增加基本标书要求以外的额外承诺,作为评标的参考。在中标之后的运行阶段,要像北京奥运申办一样,有制度保证拨款的大部分用于标书中既定的开支。大部分如果用来还向集团公司借款的利息的话,就是一个寄生在财政血管上的毒瘤黑洞(水处理开支现在比例低于20%)。建议今后由财政接收固定设备的投资部分,以事业单位的运行方式运作。

建议以后核定绩效目标时,尽量将可评价性较好的数值量化为目标要求。特别是一些难以量化的项目,如引进第三方的结论则较为客观。

由于备品备件的可预见性较低,为了有效的使用经费,建议要求中标方在投标书上作出承诺:可以在标书内指定的,最高金额限制的框架内自由变换各种配件的数量和品种,以期提高资金利用率。

由于招投标公司方、投标方和招标方的利益都和价格呈正相关性,都有推高标的物价格的原动力。而由招投标公司及投标方共同长期对招标书的填写单位进行公关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因此,每年的中标的标的物也比市场价高,有的甚至高很多倍。损害的是人民的共同利益,肥了少数人。

为公平起见,建议以后的招标书由第三方来填写,招投标公司的佣金与招标金额不挂钩。也可以避免评标专家被“绑架”的现象。

致礼

王强

(王强系广东省财政厅特邀绩效评价专家,本文经写信人授权刊发,未经收件人确认)

上一篇:H市市长批示项目“被绩效掉” 下一篇:九问财政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