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影响学习主体接受的原因分析及策略研究

时间:2022-10-23 09:56:34

语文教学中影响学习主体接受的原因分析及策略研究

摘要:语文教学因耗时长、效率低而饱受责难。本文主要从对语文教学中影响学习主体接受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因素的分析中研究如何做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学习主体接受的最优化,贯彻有效教学理念,以促进学习主体的发展,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有效 学习主体 传授 接受 最优化

语文教学因耗时长、效率低而饱受责难。语文教师们在教学中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在学生身上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学生经过十多年的语文实践,却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口不能言、笔不能写,语文能力低下。这不争的是事实成为语文教学者心中难以言说的痛。究其实质则是教学的高投入与学生接受的低成效之间的矛盾。在教学中我们所全力追求的是学生能在教学过程中完全接受我们所传授的知识,并转化为相应的能力。但让我们感到困惑的是:这些知识只是被学生部分地接受,有些学生甚至根本拒绝接受。在倡导有效教学理念的今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这使得我们有必要研究教学过程中学习主体接受的活动过程,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成效。

一、学习主体接受过程分析

什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接受?在教学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习主体的接受就是学生对教师传授的各种知识信息所进行的选择、理解、整合和内化。学生的这一接受,离不开老师的传授过程和他们自身的接受过程。就这两个过程来说,传授过程由传授者、传授内容、传授媒介、传授环境和接受者五个要素所构成;接受过程由接受者、接受客体、接受媒介、接受环境和传授者五个要素所构成。

传授过程与接受过程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在传授过程中,其核心是教师通过各种媒介准确地把知识信息传输给学生。在接受过程中,其核心是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信息进行合理的选择、理解、整合和内化。其中,在选择阶段、接受主体要依据自身的接受特性,在一定期望价值目标的作用下,把那些与自己的“期待视野”相一致、相吻合的知识信息摄取出来;在理解阶段,接受主体要按照一定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将已摄取出来的知识信息引入其“认识场”,并在认识场中对其做出合乎目的解码和复制,已形成动态信息集合;在整合阶段,接受主体要对知识信息进行思维再加工,经过再加工使之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对接,已达到对其认知结构中的知识要素尽心重新构建;在内化阶段,接受主体要在整合的基础上,将知识信息本身所蕴含的合理性和真善美,积淀在自己的主体意识中,以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强化,自身的素质得到提高。

二、在语文教学中影响学习主体接受的因素

通过以上过程分析,我们知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接受是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的。而在语文教学中,这些因素可概括为学生内部因素和教师外部因素。

先说学生内部因素,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的内在需要影响到接受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传授的知识信息是否被学生所接受,这与学生对这一知识信息是否需要密切相关。“没有需要就没有主动地接受活动的发生”。内在需要将作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调节主体自身的接受状态,形成对客体知识信息接受的欲求倾向,即接受动机。而接受动机又能激活主体的思维,引起接受活动的发生。内在需要还决定着主体接受目标和方向。因为主体有什么需要就将按什么样的目标和需要进行接受。当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信息与主体需要和目标方向不一致时,主体就会产生拒绝接受的心像。内在需要还往往与外在诱因相联系。当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信息对主体具有巨大的诱因时,会引起主体的情感反应,从而形成驱动力,使主体通过自我调节而主动接受,从而使教学走向有效。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忽略了学生的内在需求,按部就班的教学程式难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字词章句的分析又扼杀了学习的兴趣。

第二、学生的“前理解结构”和理解能力影响到接受的质量。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信息时,总是要先理解其知识信息。而学生对其知识信息的理解,又总是要根据他们的“前知识结构”来进行。所谓的“前理解结构”,是指学生原有认识框架结构,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来说,该结构由学生预先有的文化习惯、知识积淀、思维定式三个部分所组成,对不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这三个组成部分及其运行状态上的不同,使得他们的理解程度和水平也就不同,因而他们接受什么,如何接受以及接受的结果等也就有差异。比如在教学《我与地坛》时,文章中所体现出的对母亲的情感与怀念以及生命意识,有相关积淀的学生在接受上便会与没有相关积淀的学生有很大的不同。可见,学生正是凭借其“前理解结构”的功能,实现对知识信息的接受的。另外,就同一知识信息来说,学生的不同理解能力,又将直接的导致他们不同的理解程度和结果。比如对“刘兰芝之死的探讨”有的学生能结合刘兰芝的性格来进行分析,有的学生则不能理解刘兰芝之死的抗争意义;有的学生能创造性地、发展的理解,认为刘兰芝嫁入太守府后的种种可能性,有的学生只能消极地、被动的照抄教师答案;还有的学生是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去理解,认为刘兰芝不该为了焦仲卿这个懦弱的男人而死。学生理解能力上的这种差异性,造成了他们接受上的差异性。由此可见,学生不接受与自己的理解不相容或超过自己理解能力的知识。只有正确对待这种差异性,教学才会有效。而在语文教学中,由于语文教学文本特有的模糊性和多义性以及学生主体的前理解结构和理解能力的差异,造成了在理解和接受上的层次性。而课堂教学往往忽略了这种差异,一视同仁,直接影响到主体接受的质量。

第三、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倾向。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倾向包括学生对教师的情感态度、情感认可以及师生间的情感关系。他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教师传授知识的接受。如果学生对某个教师持肯定性情感和态度,他就特别愿听这位教师的课,接受他所传授的知识信息的效果就特别好。而一但师生情感、关系不融洽,学生对某个教师有反感,就会抑制他的教学。即使是高水平的成功的教学,学生也不会取得高效率的接受,但其内心的惰性和定势仍会使其固执地阻碍自己的心智活动。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老师在这一点上会更突出。一个知识丰富、言语机智幽默、品行高尚富有人格魅力的语文教师会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同;而知识贫乏、语言乏味、举止猥琐的教师则会招致学生的冷落。同时由于语文的大环境,学生对语文老师的要求项队来说会更苛刻些,这导致了情感倾向在语文教学中的接受上的重要作用。

第四、学生的预期“期待”。学生对教师所传授得知时信息总会有某种习惯性预期期待。一般来说,如果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信息正是学生内在欲求的,那么就能激发他们的接受动力,他们就愿意并且容易接受。如果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信息不在他们的预期之中,甚至是一些浅层次的机械的重复,就会限制他们的思维,从而导致他们对接受的排斥。这在语文教学中更为明显,语文学科不仅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更是一门人文学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课文虽是进行熏陶和培养的重要材料,但课文毕竟只是例子,太单薄,其烈度和浓度都大大不够,单纯的课文分析不能满足学生的预期期待,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的大量引入相关的有价值的知识信息。但现实是,有不少语文教师指把语文当工具,教识字,教写字,教技巧,讲语法,讲修辞,强调训练、训练,再训练,课文中的内在底蕴、神韵气质等学生期待中的东西全没了,从而使语文课变得死气沉沉,接受效果不好。

再说教师外部因素,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一个语文老师教师,他的身份、资历、人格魅力、业务素质、责任心和感召力等方面的美好形象尤其是他的文学素养,对生活的热情态度在学生心目中越深刻,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信任和爱戴也就越强,进而在课堂上接收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效益性也就越高,而且他们会坚信教师所传授知识的真实性和正确性。有时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学生敬佩和崇拜某位教师,即使那位教师在教学中偶有失误,学生也不会过多地进行指责,而且其失误之处还常常会在学生的理解接受中被消融掉。反之,如果学生对教师不信任,就会对他们的教育内容产生抗拒心理,这种“信任危机”直接影响他们的接受。这充分说明教师形象在学生接受中的重要意义。

第二、教师的传授水平和传授方式。从教师传授水平来说,在通常情况下,教师高水平的传授,必然带来学生高水平的接受;反之,必然带来学生低水平的接受。从教师的传授方式来说,教师不同的传授方式,必然带来不同的接收方式和接受效果。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这一教学方式,学生的接受效果是较差的;若教师和学生双方能保持课堂上的双向沟通,则接受效果较好;若教师成为师生双向沟通的中心,并且能促使学生间的双向沟通,则接受效果最好。这种认识与目前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语文教学由于其本身的特性,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予,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应该像一个高明的主持人,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不是一名播音员,喋喋不休的书个没完。比如在教学《祝福》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让学生写“我”的日记,编祥林嫂年谱,写小传,死亡鉴定书等形式在小组交流中完成对祥林嫂这一形象的认识及祝福的主题分析。再比如在教学《宽容〈序言〉》中可以假设这样的情境:你就是无知山谷里的村民,在那种条件下,你打算怎么办?然后结合回答展开讨论等。

第三、教师传授语言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语文本身的特性使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常有不确定性和多义性。不确定性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学生不确定性地接受,这会使教师传授任务得不到完成。多义性的直接后果是使学生在接受时常产生歧义,即有时学生接受的并不是教师所传授的“原意义”,而恰恰是他的“另外意义”。在这里,学生漏掉的“原意义”,也许正是他们应该接受的。而在这里的“另外意义”,可能是一种教学“噪音”而被学生接受了,也可能是学生接受了较设另外“寓意”。例如,当教师问学生“雪化了是什么”时,学生回答“雪化了是水”,这也许是教师的本意;但也可能学生不是从本意上来理解和接受教师的问题,而是从寓意上来理解和接受,于是回答“雪化了是春,是温暖!”学生的这种理解和接受,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理解和接受,这种创造性的理解和接受,正是教师传授语言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所造成的。

三、语文教学中学习主体接受的最优化策略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影响和制约主体接受的,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而我们的愿望是要排除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贯彻有效教学理念,实现语文教学中主体接受的最优化。

主体的最优化,是一个表示主体接受质量的概念。高质量的接受也就是最优化的接受。最优化的接受至少有这样几个指标:一是劲足量接受。在教学中,要求达到学生百分之百的接受是不现实的,但被学生最大限度的接近百分之百的接受,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学生在数量上接近百分之百的接受程度,也就是主体在接受数量上的最优化程度。二是优质接受,即准确接受。也就是在传授活动和接受活动的共同要求。对教师来说,传授知识信息的准确性和正确性越高,则学生优质接受的可能性就越大;对学生来说,他们在接受知识信息时的增删得越小、歪曲的程度越低、理解和把握得越深刻,则接受中的失真率便越低。这是主体在接受质量上的最优化。三是快捷接受。快捷接受要求知识信息达于学生时,学生的反应快捷、理解快捷、记忆快捷、把握快捷,即做到一次性接受,不需要教师进行重复性的教学和多次辅导。这是主体在接受速度上的最优化。四是低成本接受。无论教师的传授还是学生的接受,都是有资源的投入和消耗,因而所有的接受活动也就都是有成成本的接受。接受成本包括教师和学生的物质消耗、精神消耗、时间消耗和传递系统的物质能量消耗等。降低接受成本,是为了优化接受,提高接受效益。“在可比性接受活动中,接受成本越低,则接受优化程度越高”。这是主体接受成本上的最优化。五是创造性接受。由于接受主体个性的存在,学生的接受不应消极被动的进行,即心灵的“底板”不应一片空白的任教师任意得去“描绘”,而应掺杂进自己的主观因素,对知识信息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并内化自己的反应形式。这是主体在接受内容和方法上的最优化。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主体接受的最优化呢?我以为应从贯彻有效教学理念入手。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无效益的唯一指标。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课本内容或教的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了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那也是无效教学。具体可以这样做:

第一、明确传授和接受的目的性。“心理学研究表明,目的的效率明显地高于无目的。目的在教学信息的传输过程中具有启动、导向、激励、调节等心理功能”。因此,对教师来说,每堂课在传授知识信息时,都应有明确的目标,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传授,以及应该传授些什么,达到什么程度。这样,才能避免选择和传授知识信息时的盲目性。而且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生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因为对学生来说,有了明确地接受目的,才能掌握接受的主动权,从而踊跃的投入到接受知识信息的行动中。目的的直接指向是目标。因而教师必须按一定的目的将课堂教学的组织转化为具体而详细的传授目标,并按其目标,以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按目标进行接受。教师按一定的目的和目标进行传授,学生按一定的目的和目标进行接受,这是教师最优化的传授和学生最优化地接受的状态最好契合。在这里应该注意的是,在制定规范的语文教学目标时应注意四个要素: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2、行为动词必须是可可测量的;3、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学习产生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4、表现结果指学生学习接受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后接受的效果。

第二、创设良好的传授和接受情境,利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启动学习的动力系统。教师传授知识信息和学生接受之知识信息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离开了情境,传授和接受都难以实现。只有以良好的情境为中介,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进入良好的传授和接受的状态。研究表明:只有当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时,当他们的认识和情感斗进入教学而实现自觉、自主的学习时,学习和接受的效果最好,从而高质量的完成接受任务。教师创设良好的传授和接受情境,包括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良好的氛围情景、良好的情感情境、良好的环境情境等。比如在教学《鸿门宴》时,可以这样做:首先印发《高祖本纪》(节选)《项羽本纪》(“巨鹿之战”)李清照《夏日绝句》杜牧《乌江亭》王安石《乌江亭》汪绍兮《项王》等。然后导写,将课文改编成历史话剧《鸿门宴》,并指导话剧小组排练。最后演剧平说:1、演出历史小话剧《鸿门宴》;2、演员说戏,观众评点角色、分析人物;3、问题讨论:“鸿门宴”险象环生、危机四伏,刘邦为什么能顺利逃脱?项羽为什么不刹刘邦?失败的项羽为什么被后人誉为“英雄”,你是怎样看的?等问题。这样激发了学生主体的潜能,又突出了迁移发展,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更主要的是,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的接受达到了最优化。

第四、巧妙地把握传授的技能和技巧。学生接受知识效率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与教师传授的技能和技巧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刻苦追求教学艺术,巧妙地把握传授知识信息的技能和技巧。作为语文教师来说,教师传授知识信息的技能技巧表现为:一是传授路径的有序性,教师要尽量防止传授路径的杂乱无章与堵塞,要及时收,以免知识信息丢失,如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明确有序,在教学《项链》时可以拟定这样两个目标:一是理解情节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二是礼节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探讨人物悲剧的根源。再如组织教学讨论的时候,要不蔓不枝,切合主题。二是传授内容的准确性,即教师传授的内容要准确无误,学生接受的是“真”知识,是与其接受目标和要求一致的知识。语文教学固然有起模糊性和多义性的特点,但在具体环境中的理解和认识不能有偏差,尤其在引用论据的时候,更应做到真实准确。三是传授层次的清晰性,即教师输出知识思路要层次分明,能把知识清晰明确地呈现给学生。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向学生传授模糊的笼而统之的作文技法。而应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技法的运用及其所取得的效果,然后通过训练、评讲、修改等方法获取清晰的知识。四是传授语言的流畅生动性,即教师对知识信息能进行简捷而规范的描述、生动而具体的的表达,使学生理解和接受时明确无误。作为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能够简洁规范的叙说,更应以诗化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在诗词或意境优美的散文的的教学中。五是传授过程的启发性,即教师在传授的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主动探求中创造性地接受知识。比如在教学《守财奴》的时候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葛郎台为什么不花钱?在教学《项链》时可以问现实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人物,原因是什么?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可以问杜甫“倚仗自叹息”的内容是什么?等。六是传授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即教师不但要根据不同的传授内容灵活多样的选择不同的传授方式,而且还要根据不同接受状况灵活多样的变更其不同的传授方式。也就是说教师要兼顾教材的实际,自身的实际以及学生的接受实际来决定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学《孔雀东南飞》的时候就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刘焦爱情悲剧,也可以通过对刘兰芝之死的改写以训练细节的刻画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为刘焦写碑文。在选择主要教学行为的时候,教师还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以促进主体接受的有效性。可以说,教师具备了高超的传授技能和技巧,便具备了高超的传授水平,便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达成学习主体接受的最优化。

第四、建立起由传受到接受的师生合作机制。教学中的学习主体接受过程,并非是教师单向传授,也非是学生的单向接受,而是师生双方的相互建构、相互发展、相互交流的双向合作过程。这一点作得好,教师最优化的传授才能转化为学生最优化地接受。建立起师生合作机制,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民主原则。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和谐决定学生参予学习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接受的效果。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文本本身的多义性本是语文的特性。

2、合作原则。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信息多向交流过程,是主体发展的重要过程。合作学习,不仅仅是生生间的合作学习,而且是师生间的合作学习。教师与学生合作学习的角色扮得越好,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效果就越好。教学便越有效。

3、教会学生学习。这里主要是指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策略,使之在学习过程中能根据语文学习的任务,运用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觉调节和控制。主要抓好两个方面:一是要通过日常教学、专门的学习方法指导课的能方法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学习方法,如预习的方法,做笔记的方法,阅读的方法,摘记的方法,剪报的方法等。二是要帮助学生提高参与学习过程的自觉意识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的能力。如,在教学之前,能制定学习计划,科学安排时间,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能正确估价。在教学中能清楚的易绍学习目标、学习对象和学习任务,能根据课堂要求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再学习结束后,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估和反思,并采取补救措施。

4、让学习主体体验成功。让学习主体体验成功的喜悦,可以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因,优化主体接受的效果。作为教师,要特别注意满足学习主体的成功体验,努力创造条件,多给学习主体成功的机会。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建立起师生合作机制,就是要实现师生间的心理共振,即达到师生双方的心像、需求、愿望等心理场的和谐统一;就是要实现师生间的情感共鸣,即师生双方传授和接受的情感阀门要在心灵深处得到沟通。就是要实现师生间素质水平的匹配发展,即教与学要做到目标相同、方向一致、思路同步、过程协调。师生间合作机制的建立,意味着接受“合力”效应的产生。这样,在语文教学中学习主体接受的有效和最优化便会最终得以实现。

上一篇:邻室传热及对户内系统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肺炎性假瘤的放射学诊断(附38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