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对审美想像力的陶冶作用

时间:2022-10-23 02:23:19

诗歌对审美想像力的陶冶作用

中国被称誉为诗歌的王国,第一本诗歌总集《诗经》被孔子誉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自《诗经》之后,自古及今,诗人之多,佳作之多,真是浩如烟海!我们作为堂堂的中国人,作为在诗的王国里浸润长大的中国人,如果没有学会如何诵读和欣赏一些脍炙人口的著名的诗歌的话,恐怕就是一种遗憾和缺憾了。诗歌对人生修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集中表现,丰富地展示着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它要求高度概括、准确凝练、含蓄深沉、富于音乐性和浓烈的感彩。一首短短的诗歌,要想给人无穷的回味、深刻的启迪,就必须在使用语言文字上下大功夫,用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多的内涵,给读者留下想像和联想的空间。“世界没有联想,人类将会怎样?”本来是一句广告词,但我如果改用一下就变成“世界没有诗歌给人带来的联想,人类精神境界将会怎样?”难怪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诗歌从根本的意义上讲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唤起人无限联想的活的灵魂。诗歌对人的想像力的锻炼是其它文学体裁难以比拟的。

美诗如画,诗歌语言中蕴涵着美丽的图画,给人以极大的想像空间,也给人美的陶冶。有人说,诗写无形画,画绘无形诗。此话说得太恰当不过了。的确,美妙的诗歌会让人产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并产生一幅幅动人的诗画让读者感受到美的享受和愉悦。这种诗画根据诗歌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的不同特点,则展现出不同类型的诗画,给人不同的审美陶冶。

清新秀丽的诗美图,它给人一种清新怡人的审美想像,仿佛使人感受到一股清新怡人的空气,顿时觉得山也美呀、地也美呀、水也美呀、人也美。清新秀丽这类诗美图体现的是葱绿柔和、明净清幽、枝嫩花红、勃勃生机,而绝对不会有波涛汹涌、峭壁险峰和电闪雷鸣的意象,有的是小桥流水人家,绿树小草红花环绕院落,有的是老翁老媪的悠闲,有的是年轻人的劳作美,有的是顽皮小孩的可爱,有的是小狗嬉戏小猫,小鸡嬉戏小虫,小鸭嬉戏小鱼……比如说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本词描绘了一个农村五口之家的恬静的生活画面:一长满青草的清澈小溪旁边,有一小茅屋,一对老公公和老婆婆正亲热地坐在院子里,一边喝酒,一边用软绵而好听的吴语聊着天。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在家编织着鸡笼,老两口最喜爱的小儿子是个调皮蛋,躺在溪边剥着藕莲蓬吃。这首词仅46个字就把一个农家五口人的身份、容貌、情态、动作和性格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了,尤其是小儿的可爱写得特别逼真。

另一类是雄伟壮丽的诗美图,它给人高远辽阔、雄伟壮阔的审美想像。这种诗美图表现为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有长度、有力度、有气势。在这类诗美图中,有的是无限风光在险峰,有的是惊心动魄的震撼力,有的是雄壮崇高感,有的是狂放粗旷,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有的是波涛汹涌、峭壁险峰和电闪雷鸣……如北朝民歌《敕勒歌》所描述的那样:“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芒芒,风吹草低见牛羊。”诗中的“天”用“穹庐”作比喻,是由于站在草原上仰望天空,天和地连成了一线,似乎无边无际。人就好像置身于一个巨大无比的苍穹中一样。后面还有自然美和人的勤劳美在映衬。

在诗歌语言中,音调和谐,节奏鲜明,押大体相同的韵,就会使读者感觉悦耳动听,而且对渲染气氛、表达感情、创造意境和增强感染力也很见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空”和“中”押韵。这描绘了一幅春天山林美丽的夜景图!在这个寂静得没有人声的地方,芬芳的桂花轻轻飘落,静静的夜晚,使春天的山林更加空寂。月亮升起,惊动了正在树林里栖息的山鸟,它们清脆的叫声在空旷的山涧中传响。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的动景来突显月夜春山的幽静。

诗歌语言有很强的意境性,给人营造出丰富的想像空间。诗歌的意境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能诱发和开拓出丰富的审美想像空间。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是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歌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如风和日丽、鸟语花香、莺歌燕舞、山青水秀、蓝天白云、夕阳晨辉。好的意境有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有强烈的富有感染力的思想内涵,能给人以丰富的想像空间。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不禁让人头脑里生出这样的一个图画,一个站在幽州台上的充满了思古情怀和忧今情怀的文人,感叹天地之广阔宏大、人立于天地之间是如此的渺小,禁不住潸然泪下。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显示的意象,是他给读者指出的一条引向他的心灵的一个线索,表明了他情感的“痕迹”,这个“痕迹”足以让人细细品味,产生无限遐思。又如岳飞的《满江红•写怀》:通过抒写雨后凭栏处的一个“怒发冲冠”、“仰天长啸”的抗金将领,我们沿着这一个“线索”去洞察作者的心灵:壮志未酬――“靖康耻、犹未雪”,却还不失大英雄的乐观和豪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表达了建功立业、精忠报国的崇高精神美和语言形式的豪放美。

总之,诗歌美丽如画,给人美的享受与陶冶,给人想像的放飞。(本文作者供职于宁波大学基础教育学院)

上一篇:《立秋》的滋味 下一篇:抹不掉的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