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在诗歌中的作用

时间:2022-06-04 09:29:22

隐喻在诗歌中的作用

摘 要: 《J.阿尔弗雷德・普罗弗洛克的情歌》是艾略特早期的文学作品,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本诗运用多重隐喻。隐喻在整个语篇结构中起到轴心性作用,并奠定了整首诗歌的语言基础和情感基调,使诗歌的氛围明朗,清晰。本文通过对《情歌》的分析,论述隐喻在诗歌中的运用对诗歌的意象性创作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J.阿尔弗雷德・普罗弗洛克的情歌》 隐喻 情感 现实

1.引言

艾略特的《J.阿尔弗雷德・普罗弗洛克的情歌》(以下简称《情歌》)是一首反传统反英雄主义的重要诗歌作品,本诗歌描述一位贵族青年矛盾复杂的求爱过程,作品虽然以情歌为主题,但始终都没有传统爱情诗歌中浪漫温馨的甜美意境,它是围绕主人公纠结的心理冲突展开,诗歌开头主人公就被笼罩在压抑低迷的氛围中,消极颓废的意境贯穿整首诗。诗人通过视角转换,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把主人公的心理最深刻贴切全面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象征性手法使诗歌拥有多重实景意境。而诗歌中多重意境的运用,使读者在阅读中可以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神经,直接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更细致入微地体味主人公眼前虚伪而颓靡的世界。隐喻在诗歌中的全面运用使诗歌的读者更容易理解它的主旨,产生共鸣,同时使诗歌的色彩更丰富,感官性更强。诗歌传达出连贯的画面和图景,使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和心理冲突全面地渲染于篇章之中。

2.诗歌的隐喻

隐喻包括明喻、转喻、提喻、类比、象征、拟人等。诗歌中参与了隐喻元素后,其指示性效果和感官效应更加明显。廖美珍指出,隐喻基本是“比较理论”、“替论”和“互动理论”推演和嬗变。所谓“比较论”就是喻体和本体有相似之处,比喻的意义就在于那一组在语境中被确定的相似点。“替代论”就是在生成隐喻的时候,喻体被用来替代本体,本体是真正的内涵,喻体用来使语言更具吸引力。“互动论”把本体和喻体看作相关的常识系统。在比喻中,与喻体相关的一些常识性构项被应用到本体上,从而改变本体的常识系统。[1]诗歌中的隐喻充分利用了它“比较”“替代”及“互动”的功能,使语篇的构建更加严密生动贴切。从莎士比亚时代开始隐喻就在诗歌创作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他的诗歌里的“夏天的太阳”(summer’s sun)及一系列的物喻转换的运用,使诗歌跳出贵族专属的怪圈,进入平民视野。象征性和意象性在诗歌中应用使诗歌创作更加灵动和通俗,在诗歌中传递的通感意境,使诗歌细腻、精美。而隐喻正是象征和意象的牺身之地。在《情歌》中诗人用隐喻的方式将象征和意象巧妙结合,使诗歌的主题基调铺展在读者面前。

2.1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在法国等西方几个国家出现的一种艺术思潮。是当时欧洲一部分知识分子对社会生活和官方沙龙文化不满的反映。他们不敢正视现实,不愿直接表述自己的意思,往往采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在幻想中虚构另外的世界,抒发自己的愿望,这样便产生了近代象征性的艺术。象征派主张强调主观、个性,以心灵的想象创造某种带有暗示和象征性的神奇画面,他们不再把一时所见真实地表现出来,而通过特定形象的综合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和内在的精神世界。在形式上则追求华丽堆砌和装饰的效果。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产生于法国的文学艺术运动,在巴黎的知识界影响很大,并对20世纪美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象征主义不满足于描绘事物的明确的线条和固定的轮廓,它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并不是要使读者理解诗人究竟要说什么,而是要使读者似懂非懂,恍惚若有所悟;使读者体会到此中有深意。象征主义不追求单纯的明朗,也不故意追求晦涩;它所追求的是半明半暗,明暗配合,扑朔迷离。象征实际是以物比物,把两个事物的相似点联系起来,以达到一种含混的意境。

《情歌》中诗人写道:“房间里的女人们来往穿梭/谈论着米凯朗琪罗。”“米凯朗琪罗”在这里具有明显的象征性,指代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同时给出一个社会背景,指出主人公所要面对的人物的社会背景。这里它或象征高雅,抑或是虚伪颓靡。“我用咖啡勺把我的生命作了分配。”“咖啡勺”作为“生命”的计量器,很细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自己生命意义的深刻定义。咖啡勺在西方文化中的作用淋漓尽致地阐释出来。生命的宏大在这里用咖啡勺这样边缘性物品来象征,强烈的对比将主人公生命的琐碎与渺小形象的展现出来,充分显示了主人公作为一位边缘性人物的可悲。“而且我已熟悉那些眼睛,熟悉了她们所有的眼睛――/那些眼睛能用一句成语的公式把你盯住,/当我被公式化了,在别针下趴伏,/那我怎么能开始吐出/我的生活和习惯的全部剩烟头?”眼睛能运用公式来比量束缚一个人的灵魂。公式(世俗的眼光)被比作别针,把主人公别附着不得动弹,诗人用别针作象征,“剩烟头”也是被公式化过滤后的残余,诗人只是用常见的生活物品作为象征把主人公生命的无奈和其意识的渺小完全传达出来。“那我就会成为一对蟹螯/急急爬过沉默的海底。”“蟹螯”是对主人公状态的现实写照。它象征着无能,也是处于工业文明迷茫时代的年轻人的普遍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对于眼前的一切相对恐慌,他们无力面对工业文明与传统贵族生活方式的冲击产生的巨大矛盾。传统的贵族面对新兴的资本家,惶恐,束手无策。“我将把头发往后分吗?我可敢吃桃子?”主人公对年纪的无奈,年华似水的飞速流逝,使他没有信心去面对。“头发向后分”是年轻人的装束,而主人公此时只能以年长者的老化僵化心态去窥视新的文明的现实冲击力。“桃子”是一种符号隐喻,是一种爱情的标识符号,主人公在这里不敢吃桃子,也是一种自怜自叹自悲的心理表象。爱情纵容是整首诗歌的主题,但是主人公此时已经完全明示了自己已经不敢触及爱情。这里充分的证明了这个边缘人物的可悲性。

本体和喻体在互动过程中完美结合,演绎了主人公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宣泄了主人公落寞的感情及精神世界。在此过程中隐喻发挥了它从源点域向目标域的映射,各个喻体连贯衔接,使读者对《情歌》中议情却非情的主旨深刻消化理解,为整首诗歌精髓作支撑,完整地勾勒出诗人的茫然,无奈和颓靡。

2.2意象主义

意象派要求诗歌直接呈现能传达情意的意象,以雕塑和绘画的手法表现意象,反对音乐性和神秘性的抒情诗,提出“不要说”“不要夹叙夹议”,只展现而不加评论。意象诗的构成方式主要有:(1)意象层递: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条理,有层次地组合意象。(2)意象叠加:将有相同本质涵义的意象,巧妙地叠合在一起,意象与意象之间构成修饰、限定、比喻等关系。(3)意象并置:把不同时间、空间的两个可见意象并列在一起,借以启发和引起别的感受。

在《情歌》中,诗人把黄昏看成是手术台上的病人,穿行的街道被怀疑充满诡异的意图。主体在诗人笔下变成了复杂沉闷的意境,让诗人的心理气象展露出来。“黄色的雾在窗玻璃上蹭着它的背,/黄色的烟在窗玻璃上擦着鼻子和嘴,/把舌头舔进黄昏的各个角落,/在阴沟里的水塘上面流连,/让烟囱里飘落的烟炱跌个仰面朝天,/悄悄溜过平台,猛地一跳,/眼见这是个温柔的十月之夜,/围着房子绕了一圈便沉入了睡乡。”黄昏的天幕被描述成慵懒的猫,烟雾“蹭着背,擦着嘴”“流连在阴沟,进入梦乡”,工业文明的剧毒已经深入了每个角落,使人们无可躲避。“啊,那下午,那黄昏,睡得多平静!/被纤长的手指轻轻抚爱,/睡了……倦慵的……或者它装病,/躺在地板上,就在你我脚边伸开,黄昏的天空也在碌碌无为而慵懒的氛围中睡着了。”在整首诗歌中,黄昏是包裹着诗人的天空。而诗歌中把此时的天空用意象层递、叠加、并置的方式,使诗歌的背景更具有现实意义。

3.结语

《情歌》虽然以情歌为题,但整首诗歌并没有任何的情感元素。情感的冲动被现实的羁绊重重包裹,使情歌变成无爱情歌。诗人在诗歌中充分运用象征和意境的手法,使诗歌的整体情绪如绘画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将读者置身于一个低迷、昏暗、迷茫的现实图景中,潜移默化地使读者在感官上都可以认同主人公的整个心理旅程。这种隐喻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使诗歌更灵动、更感官化,诗歌可以以图景的方式呈现得更精准。

参考文献:

[1]廖美珍.隐喻语篇组织功能研究――标题与正文之间的组织关系.2007.

[2]苗兴伟,廖美珍.隐喻的语篇功能研究,2007.

[3]安德鲁・桑德斯著.谷启楠等译.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4]Piers Gray.T.S.Eliot’s Intellectual and Poetic Development 1909―1922.Brighton:Harvester,1982.

[5]查良铮.英国现代诗选,1985.

[6]Eliot,T.S.The Complete Poems and Plays 1909―1950.New York: Harcourt,1971.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

上一篇:《红楼梦》中的颜色词与翻译 下一篇: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