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民间信仰现状研究

时间:2022-10-23 06:57:59

农村民间信仰现状研究

【摘要】民间信仰的神灵信仰体系在本研究中狭义界定为俗神信仰、鬼的信仰和祖先信仰。通过实证研究,阐述俗神信仰、鬼的信仰和祖先信仰的观念和行为的基本现状,并对信仰行为做社会学分析。

【关键词】民间信仰;俗神信仰;鬼的信仰;祖先信仰

一、民间信仰概念的界定

学界并未形成确定的民间信仰概念,依据民间信仰性质的界定,其概念可归为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民间信仰不是宗教,仅是一种信仰形态,尤其强调民间信仰具自发性、民俗性和功利性等,否定宗教的本质属性。第二种,认为民间信仰本质上是宗教,为将民间信仰与制度性宗教区分但同时将其纳入宗教范畴,特称其为普化宗教或扩散性宗教。还有两种观点值得关注:第一种,认为不必精确界定民间信仰概念,民间信仰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的广泛性有利于创新型研究。第二种,认为民间信仰介于一般宗教和一般信仰形态中间,民间信仰与宗教共通之处在于信仰某些超自然力量,但民间信仰不以来世幸福而以现实利益为信仰诉求。

本研究中“民间信仰”的概念狭义的界定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区别于制度性宗教的一套崇拜神灵体系的观念和行为习惯。本研究中,神灵信仰体系是指俗神信仰、鬼的信仰和祖先信仰。

二、民间信仰实证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选取江西省南部的Q村作为调查地点,共发放自填式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38份,有效回收率为79.3%。样本基本特征为:从性别上看,男、女各占50.4%和49.6%,男女比例持平,既抽取的调查样本较均匀。从年龄上看,大多是超过四十岁的中老年留守村中;从文化程度来看,被调查对象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各有约三分之一调查对象文化程度为未上学和小学。从职业分布方面,以农村劳动者(64.7%)和打工者(21.8%)为主,符合当前农村职业分布基本格局。该地制度性宗教的基本信仰状况,83.2%的调查对象没有制度性,仅有16.8%(频次为40)的调查对象信仰一种制度性宗教,其中,36位是佛教信仰者,4位是基督教信仰者。显然,本村的制度性宗教的信仰者不多,但信仰者非常虔诚,只信仰一种制度性宗教,没有信仰杂糅的现象。民间信仰的性质,认为民间信仰是、民间习俗和封建迷信的人数比例分别为38.2%、47.1%和14.7%。显然,调查对象倾向于将民间信仰视为民间习俗,这呈现了民间信仰的世俗性,“民间信仰的仪式没有人为宗教那样严整、系统,除了一部分由民间信仰活动的组织者如巫师之类的人物所举行的信仰活动可以称之为仪式之外,大量的信仰活动主要表现为民众的一般生活习俗。”

(一)俗神信仰

1.俗神信仰观念。世界上是否存在神?持“相信”、“不相信”和“半信半疑”态度的调查对象分别占36.1%、13.0%和50.8%。自填式问卷反馈的信息是调查对象倾向于怀疑神的存在,但通过无结构访谈,发现他们的言谈中透露出心中有“神”,他们常将生活中的幸运事件部分归因于神的护佑。显然,他们心中信仰神,但表面上不认同神的存在。神的形象如何?问卷中将这一题目的备选项设为:慈爱的,公正的,宽容的,万能的和灵验的。经调查,“灵验的”、“慈爱的”、“公正的”、“宽容的”和“万能的”的被选率分别为73.9%、24.6%、19.8%、11.1%和0.5%。这一问题的备选项都为积极性词汇,考虑到答案的完备性,进而对调查对象进行访谈,访谈中得知他们也认为神的形象是积极倾向的。“神是灵验的”被选率为73.9%,但“神是万能的”被选率仅为0.5%,显然,他们认为俗神虽能对人的祈求做出“回应”,但他们也认识到神不是万能的,当自然界的灾害来临,当现代化的风险型社会来临,人们并不能逃脱这些意外之灾。人们对俗神信仰的态度如何?经调查,持“比较赞同”、“非常赞同”和“无所谓”态度的调查对象分别占47.1%、19.3%和21.4%,持“反对”和“非常反对”态度的人数比例都在10%以下。尽管仅三分之一左右的人相信世界上存在神,但对于俗神信仰行为,人们倾向于持赞同态度,与民众中“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俗语相契合。

2.俗神信仰行为。结合文献查阅和当地实际情况,本研究中划分了自然神、职业神和人神三大类俗神信仰。自然神分为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土地公公和城隍爷;职业神分为送子观音、灶神、财神、门神、福神、寿神、禄神、弥勒佛;人神分为黄大仙和关帝。俗神信仰类型,人们倾向于信仰职业神,“灶神”“送子观音”“财神”“弥勒佛”“门神”的被选率分别为84.5%、45.9%、36.7%、30.9%和13.5%;自然神中,仅有“城隍爷”有信仰者,被选率为2.4%;人神,该地没人信仰黄大仙和关帝。显然,关于俗神信仰,具有多样性;民众的祈福禳灾与日常生活休戚相关,即求财、求平安等,凸显了俗神信仰的功利性;俗神信仰还有杂糅性,他们既信仰佛教中的观音、弥勒佛等,也信仰道教中的城隍爷。俗神的信仰方式,不同的俗神其信仰方式也不同。调查对象倾向于以口头诵念和祈祷(18.1%)和到宗教场所祭拜(10.9%)的方式信仰送子观音。高达73.5%的调查对象家中会供奉灶神像或者设香案,该地对灶神的信仰程度较高且信仰方式较统一。调查对象倾向于以口头诵念和祈祷(14.7%)及在家中设财神像和香案(8%)的方式信仰财神。门神的信仰方式较单一,主要以在家中悬挂或粘贴画像(11.3%)的方式信仰。调查对象倾向于以口头诵念和祈祷(13%)和到宗教场所祭拜(9.7%)的方式信仰弥勒佛。

俗神信仰这一行为的社会学分析。“韦伯将社会行动分为四种类型:目的合理性行动、价值合理性行动、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本研究依据人们祭拜俗神的动机,将祭拜俗神这一行为划分为四种类型:以想得到神仙的护佑、想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带来吉祥平安的环境氛围和缓解最近遇到的困难为祭拜俗神动机,视其为目的合理性行动。认为世界上存在神而祭拜俗神,视其为价值合理性行动。以对社会现实不满为祭拜俗神动机,视其为情感行动。以顺从家人生活习惯和顺从本地风俗习惯为祭拜俗神动机,视其为传统行动。经调查,人们倾向于目的合理性的祭拜行为,“想得到神仙的护佑”和“想得到心理上的安慰”的被选率各为69.6%、60.4%。其次,人们也倾向于传统性的祭拜行为,“顺从本地的风俗习惯”和“顺从家人的生活习惯”的被选率各为49.8%、6.3%。而价值合理性祭拜行为和情感性祭拜行为,人们的参与度较低,“认为世界上存在神”和“对社会现实不满”的被选率各为18.4%,其他选项的被选率都在10%以下。这凸显了祭拜俗神的功利性和传统性,但若要称民间信仰为普化宗教或扩散性宗教,俗神信仰就必须凸显它的“信仰”价值,激发民众对俗神的虔诚信仰,树立民众心中的信仰理念,而不是将其视为达到祈福禳灾的工具。

(二)鬼的信仰

1.鬼的信仰观念。世界上是否存在鬼?63%的调查对象“不相信”世界上存在鬼,持“相信”(17.6%)和“半信半疑”"(16.4%)态度的调查对象的比例持平,民众倾向于认为世界上不存在鬼。鬼的象形如何呢?问卷中同时用消极词汇和积极词汇描述了“鬼的形象”,鬼是“邪恶的”、“贪婪的”的被选率各为70.7%、29.3%,而“善良的”的被选率仅为1.3%,显然,关于鬼的形象,闪现在民众脑海中的多是消极词汇。因原始宗教的传承过程中,“鬼”的面目总被描画成狰狞相;各种舆论中,“鬼”总被归为晦气的形象,因此,民众倾向于用消极词汇来形容鬼的形象。对驱鬼消灾类活动的态度,持“无所谓”、“比较赞同”和“非常赞同”态度的人数比例分别为58.4%、29%和2.9%,持“反对”和“非常反对”态度的调查对象都在10%以下。尽管对世界上是否存在鬼持相信和半信半疑态度的调查对象仅34%,但对于民众的驱鬼避灾行为,持“赞同”和“无所谓”态度者居多,说明民众虽不信鬼但不会倾向于反对民众的驱鬼避灾行为。

2.鬼的信仰行为。调查对象在是否遇到或听说别人遇到与鬼相关的事情?对于世界上是否存在鬼这一问题,持“相信”和“半信半疑”态度的人数比例为34%,在这些调查对象中,59.0% 的人自己遇到或听说别人遇到“鬼压床”,35.9%的人自己看到或听说别人看到“鬼火”,17.9%的的人自己遇到或者听说别人遇到“鬼附身”,7.7%的人自己受到或听说别人受到“鬼的惩罚或保护”。遇到与鬼相关的事情是否需要驱鬼避灾?18.9%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驱鬼避灾。其驱鬼避灾的方式众多,且会同时采用多种方式,期望达到殊途同归的驱鬼效果。其中,“烧纸钱”和“烧香”的被选率各为100%、82.2%,应该说民众一般采用较惯常的工具和方式驱鬼;"挂桃符"、"做法事"的被选率各为46.7%、42.2%,如果在特定地点烧香和纸钱没达到效果,民众便会求助占卜先生指点明路,会挂桃符或做法事;另外,“燃放爆竹”、“粘贴门神画像”和“跪拜”的被选率在10%左右,“悬挂缠有红布条的镜子”和“身上带护身符”也是调查对象采用的驱鬼方式,但用这两种方式者较少。

(三)祖先信仰

1.祖先信仰观念。据前期的民间信仰调研了解到,该村的扫墓祭祖节日分别是清明节、中元节、冬至和春节,调查对象祭祖节日的知晓程度较高,但“为什么要过这几个节日”,其知晓程度略有下降,知道为什么过清明节、中元节、冬至和春节的调查对象分别占83.2%、76.9%、76.5%和100%。显然,民众虽知有特定的扫墓祭祖的节日,但并不全知道为什么要过这些节日。民众不一定在这四个节日中都会扫墓祭祖,依据他们对节日的了解、自己的习惯和生活安排,他们会选择特定的节日扫墓祭祖。当地有句不够雅的俗语其大意是清明节不祭祖,祖先就当没有这个后代,流露出当地民众祭拜祖先的本能性和诚恳态度。对于祭拜祖先行为的态度,持“比较赞同”、“非常赞同”和“无所谓”态度的人数比例分别为55.9%、35.3%和8.8%,根本无人持“反对”和“非常反对”的态度。显然,民众倾向于赞同祭拜祖先,尽管他们认为祭拜祖先是在遵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同时,也有想让祖先保佑的功利心,但他们对祭祖高度赞同的态度,及他们对俗语的脱口而出,可以说,民众已经将祭祖内化为他们的信念。

2.祖先信仰行为。关于祖先信仰的方式,99.6%的调查对象会扫墓祭祖,其扫墓方式:"烧香"的被选率为100%,“燃放爆竹”、“烧纸钱”和“烧符包”的被选率各为99.6%、97.5%和95.4%,“清明节清扫坟墓表面”和“冬至清扫坟墓表面”被选率各为69.7%、69.3%,“跪拜或者磕头”的被选率仅为21.8%。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烧香、燃放鞭炮和烧纸钱是祭祖时常使用的方式。而“烧符包”一般是中元节的风俗。清明节和冬至,民众除了烧香、放鞭炮祭祖,还需要带工具修葺祖先的坟墓。祖先信仰这一行为的社会学分析。遵循韦伯对社会行动的划分,本研究依据民众祭祖的动机,将这一行为划分为四种类型:以想得到祖先的保佑为祭祖动机,视为目的合理性行动。以尽孝心和认祖归宗为祭祖动机,视为价值合理性行动。以陪伴家人扫墓为祭祖动机,视为情感行动。以遵循传统习俗为祭祖动机,视为传统行动。经调查,“遵循传统习俗”的被选率达92.9%,“尽孝心”的被选率为78.2%,“陪伴家人扫墓”的被选率为23.5%,“想得到祖先的保佑”的被选率也达21.8%,显然,民众倾向于认为祭祖是遵循习俗和尽孝心的行为,祖先信仰的功利性弱于俗神信仰。

社会转型期的来临导致农民的精神信仰危机,民间信仰所宣传的各种主流价值观可规范民众日常行为,民间信仰是重建农民的精神信仰体系及促进农村社区稳定的媒介,显然,民间信仰有非常重要研究意义。

参 考 文 献

[1]陶思炎,何燕生.迷信与俗信[J].开放时代.1998(3)

[2]陈勤建,衣晓龙.当代民间信仰研究的现状和走向思考[J].西北民族研究.2009(2)

[3]向柏松.民间信仰概念与特点新论[J].武陵学刊.2010(4)

[4]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二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8)

上一篇:国际私法理论中“和谐”价值的融入 下一篇:改进支持向量机的商业银行评级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