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命题的新观点

时间:2022-10-23 05:48:44

历史高考命题的新观点

一、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文明史观强调文明之间的传承和交流,高中新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这一教学目标已经涵盖了文明史观的精髓,可以说文明史观更能实现新课程标准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

当前,我国基本的史学研究理论仍然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强调社会生产力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与唯物史观是相通的,所以文明史观在中国的兴起时间虽然不长,但大有取代革命史观的趋势。

近几年高考体现文明史观的试题比比皆是,其答案体现文明史观强调文明的传承、发展和碰撞,很多考生感觉解答此类试题难度很大的原因就是没有理解文明史观的本质内涵。

例1 (2011·天津文综)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古雅典将军)之口说出来这样一句话:“男人就是城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三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四 第十六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1)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男人就是城邦”的内涵。

(2)材料二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哪些特点?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4)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外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问题(1),“男人就是城邦”强调的是男人在城邦政治中的地位,回答时要指出雅典民主在民主范围上的局限性。问题(2),“阶段”根据材料中的时间顺序很容易概括;从1832年到二战前,经历了100多年的时间,英国才最终实现了普选,所以其特点可根据其时间跨度比较大来思考。问题(3),从1953年以来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到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变化可以看出农村地区的代表比例明显增加;这一变化事实上体现的是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与此相关的时代背景主要是改革开放。问题(4),解答本问的关键是要对以上几则材料进行对比,从雅典民主的缺陷到英国工业革命之后民主制的逐渐完善再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民主制的发展,我们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

答案:(1)雅典城邦由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妇女、外邦人、奴隶不享受政治权利。

(2)1832年选民人数增加,1885年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二战前夕已实现全民普选。英国实现全民普选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广大民众为此进行了艰难的斗争。

(3)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4)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等。

二、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也被称为社会史观,即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它是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等一般问题的观点和理论体系,是人类对本身相互交往活动的条件、过程和结果的反思。以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简单地说,唯物史观的本质是大众化调整生活化,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历史”。所以唯物史观关注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对民众生存状态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关注社会的进步。

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是探究社会发展的本来面貌,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社会进步,所以高考对该部分内容的考查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如中外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对列强侵华基本史实的论证,国际格局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对世界人民生活的影响,探求世界近现代思想、文学艺术发展的基本轨迹等等。该部分内容虽然考查范围很广,但也并非无规律可循,只要充分理解其基本内涵即可。

例2 (2011·广东文综)有学者认为:“19世纪70年代的新欧洲,可以看作是唯物辩证法所指的历史上阶级斗争的新阶段。”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俄国十月革命

C.《共产党宣言》发表 D.巴黎公社革命

解析: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主要表现是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新的国家机器,体现了社会主义暴力革命由理论到实践。答案:D

例3 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但现行的历史教育,把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内容也纳入了研究的范畴。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

上一篇:阅卷,不仅仅是打分数 下一篇:定语从句高频考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