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特色资源 创新品德教育

时间:2022-10-23 04:47:37

开发特色资源 创新品德教育

教育部制定的(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内容不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根据社会生活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吸纳鲜活的生活事件,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可见,挖掘学校特色资源,优化品德课教学,对学生品德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谈福州市晋安区小学在开发、整合和利用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将“一校一特”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行为之中,有效促进品德课教学改革的探究与尝试。

一、挖掘地域资源,找准校园特色融合品德教学。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要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应挖掘和利用地域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少年儿童近距离的感知身边的山水、人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架设一条主动作为的桥梁。

1、善用物质遗产特色,融合爱家乡教育。

晋安区是全国著名的国石-寿山石之乡,寿山石文化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大特色。红寮中心小学地处寿山石的故乡—寿山乡红寮村,与寿山石文化的悠久历史有着不可分离的情缘。学校以此为契机,以石为题,以石为材,设置了寿山石文化课程。鼓山镇樟林村是寿山石两大雕刻派系中“东门派”的发源地之一,樟林小学的学生中寿山石雕刻艺人的子女占75%。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品德与社会中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课时,教师就有意识借助现有的寿山石探源和寿山石篆刻特色素材,结合教育主题,开展传承寿山石悠久文化,感受寿山石雕刻艺术”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带来自己创作的寿山石雕实物作品和图片,畅谈学习雕刻的乐趣,同时引导学生欣赏寿山石雕的魅力,亲身感受和发现寿山石雕艺术对人们生活的积极作用。

这样,品德教学的知识点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山水、人物来实践、体验、感悟,激发孩子们从喜欢寿山石提升到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实现教学目标。同时,有效的链接了“寿山石雕作品欣赏与篆刻”特色教育的校本课程,进一步拓展学校特色教育,达到了教育教学的“双赢”。

2、巧用民间艺术特色,融合传承美德教育。

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学会在社会生活中成长,让学生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因此,教师应充分整合社会生活中的美德教育资源,大胆开放课堂,开展丰富的体验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实现教育目标。

晋安区有处于全国著名民间艺术 “软木画之乡”的西园小学,腰鼓之乡的战坂小学;有位于福建省著名木雕之乡的象园小学,闻名八闽剪纸艺术之乡的古城小学等。丰富的校园文化都为品德课程学习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给有效的品德课堂教学提供了空间和素材。如教学品德与社会《浓浓乡土情》一课,老师就将“木雕、腰鼓、剪纸”等各类民间乡艺巧妙整合进教学中:带学生走进厂区,了解软木画生产过程;跟艺人交谈,鉴赏木雕艺术品;走进社区,敲打腰鼓,感受快乐;走访艺人,学习剪纸,感悟民间艺术的真谛。这系列的活动,萌发了孩子们对家乡文化的喜爱之情,提高了他们对传承家乡民间艺术重要意义的认识,自觉将爱护和传承家乡的文化遗产的优秀品德内化为实际行动,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成效。

二、把握课域特点,借助学科特色服务品德教学

《品德与社会》教学较之其他课程,它的综合性更强,并融入了各门学科的精粹,淡化学科边缘。有些看似与品德学科无关的学科特色教育资源,如果能用心去挖掘和把握,从中寻找到有效的教学载体,就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知识,培养情感,养成良好的对待学习、生活等态度,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突出特色学科创建,服务品德教学。

学校是一所特殊的“加工厂”,我们尝试通过对学科特色教育资源的研究,采取了因校而宜、因学科而宜、因教师而宜的方式进行整合,突出了以特色学科创建来服务品德教学,以品德教学来推进特色学科创建的方式。

例如:晋安第三中心小学,前身是铁路实验小学,学校英语学科基础好,师资力量强,学校以“铁路”为载体,将“双语”(英语和汉语)与铁路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铁路与英语》学科特色校。品德与社会的教材中有《交通与生活》这个主题,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交通服务中用上英语,无疑会为现今的生活带来时代的气息。

鹅峰小学地处偏远农村小学,学生数少,80%为外口学生,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可谓“先天不足”,但学校利用傍山依溪天然之优势,利用鹅峰溪盛产的鹅卵石,开展了“鹅卵石画”为特色的美术活动。这些美术特色融入品德与生活的《走进大自然》《金色的秋天》主题里,可以让学生用手中的画笔,用落叶,用鹅卵石描绘学生心中美丽的祖国的画卷;鳝溪小学的音乐特色“闽剧进校园”,成功培育了新的一代闽剧传承人,在国家组织比赛中屡获大奖,学校也被授予闽剧特色校。品德与社会教材中《乡音,乡曲》的教学中,闽剧的介入可以说是最好的素材了。

2、彰显书法实验区成果,内化品德素养。

汉字文化是中国传统精粹文化,是我们的国粹,书法艺术流芳千古、名传海外。晋安区是全国书法实验区,全区有12所国家级书法实验校,新店中心小学独创的小学生写字习贴 “中宫六六格” 还获得国家专利。每年春节,区内学生义写的春联,无不让人感叹“后生可畏”; 每年大批的书法艺术特色生被福州写字书法特色校招走;一所所焕发着书香之气的校园也引来了北欧五国大使和来自全国各地教育教学专家参观学习和赞叹。这么好的特色资源,品德教育完全可以将它融入学科教学。《追根寻源》《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孩子们了解了汉字的由来与发展,《出神入化的书画艺术》让学生在对书画鉴赏中,在感受书画魅力的畅谈中,体会着学习书法的艰辛与收获,感受到国粹的骄傲,更感受到传承与发扬书画艺术的责任。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大胆彰显学习成果,成功的体验更能让学生将我们予以渗透的品德素养内化于心。

可以说,把握课域特点,借助学科特色服务品德学科课程资源,在交融中铺就了一条相辅相成之路。

三、立足德域范畴,拓展活动特色提升品德教学

品德课程是学校乃至社会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阵地。新课程标准提倡: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的配合和联系中弹性地延展。

“德育”重在“育德”,学生的“德”靠说教是难以奏效的,只有让“德育”在活动中渗透,在特色活动中影响,浅移默化,才能收到实效。品德教学可以立足德域,结合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种类型的针对性强的特色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品德教学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结合德育活动着眼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升华思想道德认识。

1、平安教育,利用资源促健康成长。

鼓山新区小学,是一所创办不久位居城市中心的学校,学生近2000人,学校周边交通拥挤,学生安全隐患多。学校结合现状,开展平安校园活动,自编平安歌,自创平安操,出版平安校本教材,开设平安教育墙,组织开展平安系列活动。品德教学中有这样的主题《珍爱生命》《安全的生活》,我们就可以指导学校充分运用学生在学校训练中所形成的技能技巧,用于生活,指导生活,使交通安全的道德观念植根于学生心灵。此外,我们更引导学校充分合理的利用社会资源,针对当前的一些安全隐患作出具有可操作的防范指导,提高学生的自护自救的能力。《当危险发生时》这节课,我们充分发挥警校共建优势,指导学校将片区派出所民警请进课堂,对学生进行校园意外伤害事件应对的简单有效的指导与现场模拟训练,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2、民俗民风,无声渗透激爱国情感。

品德教学中有许多传统节日的认知,我区鼓山苑小学的民俗文化特色教学就采取让学生在传统节日中动手、动脚、动脑中认识福州的民俗、民风,培养学生知家乡,爱家乡的感情,效果显著。“方寸看世界”,区进修校附小的邮票带着激发学生爱国热忱的目的进入我们的品社课堂,孩子们在收集和鉴赏邮票的同时,了解到《五十六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民族习惯,感受到我们的《江山多娇》……在这些方面,我们都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通过课堂教学的呈现,实现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优势互补。

总之,立足德域范畴,不断拓展德域活动新途径,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在活动中感受德育、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德育,利用好各种德育教材组织开展好各种德育实践活动,借助特色德育活动提升品德教学实效,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古人云“处处留心皆学问”,而我们说“处处留心皆资源”。 按照我区“常态、有效、好操作;优质、高效、可持续;相融、创新、有特色”的办学宗旨,借助品德学科所具有的特殊教育性特点,我们以晋安区“一校一特”的校园文化成果为载体,充分开发与利用区域鲜活的教育资源名片,用活教材,让一切隐含着品德教育元素都萌发出勃勃生机,为品德教学服务,以凸显品德学科教学的地域、课域、德域特色,创新品德学科教学模式,我们正为此目标不断探索着。

上一篇:楼市维稳:“王”的盛宴风光难再 下一篇: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及制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