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保障方式转型需求分析

时间:2022-10-23 04:33:58

装备保障方式转型需求分析

摘要: 本文通过对未来作战部队装备保障特点的讨论,分析了当前我军装备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进一步明确了装备保障方式转型的需求和目标,对于促进我军装备保障方式的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differences of our army equipment support mode by discussing characteristics of future forces equipment support. And the paper further definitudes the requirements and object of equipment support mode transition in-depth, which play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role in transition of our army equipment support mode.

关键词: 装备;装备保障;需求分析

Key words: equipment;equipment support;requiremen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E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209-02

0引言

装备保障方式是由一定的装备保障主体、装备保障对象、装备保障内容、装备保障手段等因素综合决定的,是装备保障体制和装备保障能力相统一的产物,也是军事需求和装备客观物质基础矛盾运动的结果。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体化联合作战模式的牵引和武器装备科技含量的提高,对未来作战部队装备保障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需求。研究分析一体化联合作战对未来作战部队装备保障的新要求,并通过对比现行陆军装备保障方式现状,找出当前装备保障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明确装备保障方式转型需求,对于实现精确化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未来作战部队装备保障特点

未来的作战部队是以构建基于信息系统的一体化综合保障体系为核心,以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模块化、网络化、智能化保障平台为重点,以优化装备保障指挥体制、组织模式、制度机制和力量结构为关键,使得装备保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保障任务、保障体系、保障过程、保障方式等方面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对装备保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1 保障任务复杂多变未来作战部队由于集成了更多保障对象和保障主体,注入了大量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要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任务,使得保障主体承担的任务呈现复杂易变性。复杂性的根源在于关系的非线性、多样性、紧密性等,既有对建制部队的保障,也有对加强和配属部(分)队的保障,既要保障硬摧毁的战损装备,也要保障软摧毁的战损装备;既有传统的平面保障,也有信息流控制物质流、技术流的立体精确保障;既有建制部队实施的保障,也有军民一体化实施的融合式保障,各种关系错综复杂。易变性主要指多变、快变和不确定性变。所谓多变,是指装备保障变化形式的多样性,它既与装备保障环境、任务需求的多变性相关,也与装备保障适应环境、满足任务的多样性方式相关。所谓快变性,是指装备保障变化的快速性、加速性,这主要是由信息化对信息的精确性、信息流程的快速性,乃至业务流程的高效性提供支撑和促进作用所导致的。变化的不确定性是指装备保障变化的难以明确预知的性质,它是装备保障复杂性特征的突出体现。随着装备保障内外部关系的日益丰富、多样化,随着装备保障流程效率大为提升、运转周期大为缩短、演化进程日益加快,装备保障变化的不确定性也将越趋明显。

1.2 保障体系内聚外联未来作战部队按照陆军全域机动作战的要求,在信息系统的联通融合下,实现了各类装备保障实体的“硬联接”和装备保障指挥控制流程的“软联接”,使各种保障力量、保障单元、保障要素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聚合成基于模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保障体系。这个体系,通过压缩保障规模,减少保障层次,将过去按条块划分、功能过于专一的保障力量编组方式,转变为按任务、能力和需要进行编组,发展多功能、小型化、模块化保障力量,实现保障结构的优化;通过广泛采用网络信息技术,将作战指挥、后勤保障和各级装备保障指挥、各种装备保障资源、各类装备保障信息连成协调一致的网络,实现装备保障纵向综合、横向联合、整体高效;通过建立具有装备状态监控、故障预测、智能诊断、损伤评估、信息处理和辅助决策等功能的维修管理信息平台,将信息流贯穿到装备保障的全过程和全要素,实施精确保障。

1.3 保障资源全维可视全维在这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信息化战场的各维战场空间和装备保障各个要素;可视,是指对保障对象和保障资源信息的准确掌握及对其需求的准确预测。未来作战部队广泛运用故障自动诊断技术、战损评估技术、自动识别技术、计算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实时准确地掌握战场装备的作战技术状态及保障需求、装备保障各要素的战场状态,以及装备保障行动的视讯、声讯、数据等信息,达到战场装备保障状态的“透明”。其主要标志是:一是保障力量可视。就是通过装备保障信息系统,能够实时掌握通用装备、弹药、维修器材、机具设备、保障人员等保障力量的数量、质量和战场分布等信息。二是保障需求可视。就是通过装备保障信息系统,能够实时掌握装备战损、弹药消耗、器材补充、保障人员及保障装备、机具设备需求。三是保障态势可视。就是通过一体化指挥平台和装备保障信息系统,能够实时掌握保障对象的战场动态变化,以及各级保障机构遂行任务的情况。

1.4 保障方式综合一体未来作战部队基本作战形式是诸军兵种一体化联合作战,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未来作战部队装备保障的基本形式必然是一体化综合保障。其主要标志是:一是各专业保障综合一体。就是适应武器装备一体化和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的要求,打破机械化条件下装备保障各兵种专业自成体系、自我保障、分散管理、重复建设的模式,按照作战编成和装备技术、保障技术,依托综合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手段,对各专业装备保障,按技术门类重组定岗,按作业需求模块编组,按保障任务综合编成,建立功能聚合、专业组合、资源整合、力量统筹的装备保障体系,形成装备保障合力,为部队作战行动提供精确高效的装备保障。二是各层级保障综合一体。就是着眼体系作战要求,按照“建设向上集约”、“保障向下聚焦”的原则,科学统筹战略、战役、战术各级装备保障任务和军队、地方装备保障任务,改变传统的机械化条件下按级保障、按计划预先协同的粗放型保障模式,实行按需求适量保障、按信息实时协同的精确保障,实现各层级保障效能的有效聚合。三是各保障要素综合一体。就是着眼信息化装备平战时管理保障需要,运用基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横向一体化技术的装备保障综合集成技术,建立集装备管理、修理、供应、训练于一体,集平时建设管理与战时保障于一体的一体化综合保障体系,实现装备保障各要素融合互动、平战时保障整体高效。

2当前部队装备保障方式转型需求

现行装备保障方式是基于传统手工作业的兵种专业分割的规模型定时计划保障,与未来作战部队装备保障需求相比,仍然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与差距。

2.1 保障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我军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保障能力尚处于初步建设阶段,难以满足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战装备保障需要。一是信息主导程度还不够高。信息在保障能力生成上的比重不大,信息系统对保障要素、保障单元、保障系统的聚合作用还不强,也难以有效将装备保障的技术侦察、指挥控制、抢救抢修、储备供应、快速机动等集成一体,形成具有倍增效应的体系化保障能力。二是体系保障程度还不够高。自成体系、分散保障的保障体制,致使诸军兵种之间、战略战役战术之间、军地之间的装备保障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重复建设,资源难以有效配置,行动难以有效衔接,制约体系保障能力的形成。三是综合集成程度还不够高。我军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技术体制和标准规范还未完全统一,现有信息资源的整合及利用率低,横向一体化技术、集成保障技术、全资可视技术、远程支援技术、精确保障技术、预测维修技术、C4ISR技术等尚未转化为技术手段,制约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能力的生成和提高。

2.2 一体化综合保障体系亟待健全目前,我军装备保障仍以立足军内、自成体系、自我保障、分散建设为主,体系结构的优化更多的是各专业、各领域、各系统的局部优化,与形成一体化综合保障体系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一是军地一体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国防军工企业和社会保障力量尚未有效引入军队装备保障领域,军地保障资源配置、力量运用、信息共享的机制还没有形成,难以有效发挥国家整体保障效能。二是诸兵种一体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各兵种专业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的建设格局和大而全、小而全的建设模式没有根本改变,难以有效发挥整体保障效能。三是战略战役战术一体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各层次保障力量之间任务分工相互交叉,保障力量运用相互脱节,影响了一体化综合保障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2.3 保障手段科技含量亟待增强总体看,保障装备体系与装备体系不配套的问题仍然存在。一是保障装备技术含量低。现有保障装备的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尚未建立集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检测、抢修、补给于一体的通装保障手段体系。二是保障装备体系不完善。现行保障装备体系主要基于装备型号,通用化、模块化、组合化水平还不高。装备保障技术观察装备、通用装备电子系统综合检测装备、通用装备机械液压系统综合检测试验装备、野战弹药器材装卸载装备等尚未纳入陆军武器装备体系,两栖作战、高原高寒作战、空降作战保障装备还未形成系统配套的体系。三是保障设备机具体系滞后。由于缺少系统整合,保障机具设备按兵种专业开发多、通用化少,型谱种类多、系列化少,单一功能多、组合化少,与综合保障的要求不相适应。

2.4 保障方式快速灵活亟待拓展陆军现行的管理机构设置采用总部、军区、集团军、师(旅)、团五级树状管理体系,构成多级制的一条树状管理链。自上而下,各级相应编配有修理厂、修理分队及器材仓库,分别承担装备的大修、中修和小修。战时则展开成修理抢救机构和器材供应机构,完成抢救和抢修任务。作战营一般无建制维修力量,战时主要靠上级支援加强。这种树状装备管理机构设置便于组织建制保障和逐级保障,但随着信息化战争的不断发展,这种体系表现出信息流程长、平级之间不能横向沟通、抗毁能力差等不足。一个装备保障问题的发生到解决,需要从战斗单元开始逐级反映到相关职能部门,经决策后,再按相反的顺序将指令下达到执行部门。中间若有反复,则需要重复以上环节,容易造成决策流程长、反应速度慢,容易造成时间上的延误和管理资源的浪费,导致工作效率的低下。

参考文献:

[1]梁海滨.一体化装备保障[M].北京:出版社,2009.

[2]张引,姜自友.适应信息化需要推进装备保障转型.炮兵学院学报.2009,117(2):46-47

[3]李智舜,吴明曦.军事装备保障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

[4]简明百科.装备保障方式.装备.2008,5:23-25.

上一篇:医院财务会计管理中信息失真防控措施 下一篇:DSP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