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范文

时间:2023-03-15 01:52:18

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范文第1篇

本届工博会,在全球面临经济疲软、经济滑坡的大背景下,依旧逆势飞扬,成功实现“3+3+10”创举(即实现贸易3亿、意向贸易3亿与专业观众10万人次),并评出“海洋石油981”等四项产品荣获金奖,业已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最具影响力、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运作,通过UFI认证的国际工业品牌展;更是引领“经济革命”,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创新能力、最新进展,继而走向世界的一个大舞台。

盘点一:机器人玩“十八般武艺”

14届工博会主题“创新转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置了数控机床与金属加工展(E1E2E3E4馆)、工业自动化展(W1W2 W3馆)、新能源与电力电工展(W4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展(E5馆)、环保技术与设备展(N2馆)、信息与通信技术应用展(N1馆)、科技创新展(W5馆)等7个专业展,展位数6000余个,创历届最高。

是日,笔者步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工博会展馆——“创新科技馆”里更是人头攒动,成为展会现场最受关注的亮点之一。这里云集世界顶级工业机器人厂商,上海ABB工程有限公司展示最小的工业机器人,库卡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KUKA)最新的MyArc弧焊包产品系列,史陶比尔(杭州)精密机械电子有限公司的TP80新型快速拾放机器人,以及代表中国本土机器人产业领跑者的沈阳新松带来其自主设计研发的上下料机器人(机械手),一并同场竞技。

比如,上海交大设计四足仿生“小象”机器人,用于替代人工、以人机交互远程操控方式完成复杂危险环境下搬运、搜索、探测和救援……其最大负重70千克,速度每小时4公里,最大行走坡度10度,并具有步行、对角小跑、失稳瞬间的平衡快速调节等功能,拥有液压驱动单元、自带动力源,无外接动力线缆和通讯线缆等先进设备,使我国四足仿生机器人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能与人打乒乓球赛的仿人机器人,成为展会最吸引眼球的展品。这是浙江大学带来两款160厘米高能打乒乓的机器人,是我国完全自主研发,可进行多对厮杀,攻克了灵巧机械结构、快速视觉识别、精确轨迹预测、实时总线控制、协调运动规划等技术难题,完全满足了工业机器人在流水作业方面的条件。改造后,可成为家庭服务机器人,这也是智能制造广泛应用的新趋势,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两款ABB橘色机械臂形式的IRB 120并列摆放,在做了一套广播操式的灵活展示动作后,双双“转身”用手腕处的夹子开始取物,左边的机械臂很快夹取了一节七号电池,然后很有默契地在半空进行了几秒的停顿,等待右边的机械臂将一只雷柏鼠标底座安放在操作平台上,然后才从容不迫地将电池摆放到底座上的凹槽中。继而,右边的机械臂也已迅速取来了第二节电池……还将“手腕”转了过来,以厚实的“手背”用恰到好处的力度在上下部件卡扣的位置进行按压,使鼠标无缝贴合。据介绍,设计上为满足其高精确度,是采取的是并联结构,并且将控制马达置于头部之内,使得六根轴上的误差得以平均化,从而显著减小误差。

所谓工业机器人,就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人。具有将数控机床的伺服轴与遥控操纵器的连杆机构联接在一起,预先设定的机械手动作经编程输入后,系统就可以离开人的辅助而独立运行。可广泛应用于在工业生产中能代替人做某些单调、频繁和重复的长时间作业,或是危险、恶劣环境下的作业,例如在冲压、压力铸造、热处理、焊接、涂装、塑料制品成形、机械加工和简单装配等工序上,以及在原子能工业等部门中,完成对人体有害物料的搬运或工艺操作。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戴海波介绍说,机器人产业是目前国际上增长迅速的产业之一。“去年国际机器人市场销售量达16.6万台,比前年销量提高38%,销售额达85亿美金,加上系统集成和周边设备市场达255亿美金。”据称,中国机器人市场2011年比2010年增长了50%。他预计,“到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量将达到3.5万台,占全球总量的17.5%。”

盘点二:

新能源驱动“电动车时代”

笔者转身步入E5馆内,撞入眼帘的就是“创新绿能、驱动未来”——那是携主场之势的上汽集团,其麾下多款新能源汽车成为整场“主角”:荣威E50纯电动轿车,更是“节能与能源汽车展”新宠,一举斩获创新金奖殊荣。其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最高车速为130公里/小时,匀速测试工况下续航里程最高为180公里。该车型配备直流快充和交流慢充功能,快充可30分钟充至80%电量,慢充则能够利用家用电源,6小时充满全部电量;另一款,上海牌混合动力轿车是上汽承担上海市第二批科教兴市科技攻关项目的自主开发成果。它拥有怠速停机、电机助力、制动能量回馈、低速纯电动等多项先进功能,最高时速超过210公里,达到欧Ⅳ排放标准;还有荣威新750 Hybrid混合动力轿车、荣威550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君越”混合动力轿车、“朗逸”纯电动轿车、“申沃”纯电动大巴,和最新开发的动力电池系统、电驱系统、电力电子等新能源自主关键零部件,参观者大呼过瘾。

另一款电动轿车的“解剖”结构,令众多参观者驻足。“零”排放、喝氢排水的上海牌燃料电池轿车,是上汽自主品牌荣威750的基础上,集成国家863项目新一代动力系统研发成果,而设计开发的一款真正意义上,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概念样车。整车性能指标,完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还有“领驭”燃料电池轿车,是国家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项目的成果。它在PASSAT领驭平台基础上采用串联式混合动力驱动结构,装载国内最先进的燃料电池堆,并采用350巴的高压储氢系统作为动力燃料源,内部空间舒适性和行驶性与领驭传统车接近,氢能安全性达到国际同等水平。

同台炫耀的还有各大车企的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以及大型卡车,有的带来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充电设施、相关零部件、汽车设计等领域。东风公司的E30、E30L、A60ISG、S30EV、帅客纯电动车等5款整车产品亮相博览会,在展区现场对公司新能源汽车领域作出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了图文展示。另有一款贵族气十足的奶白式保时捷新能源汽车跻身其间,显得孤傲而不落寞,荣辱不惊。据悉:新能源汽车规划2015年累计销售50万辆,现在,离该预定的目标还超过20万,经过导入期之后,中国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会进入一个快速的成长期。

有人称:全球汽车业将迎来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两大特点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第一数字化技术、云服务、移动互联网,因为这种充电的方式,这种服务一定是依靠高科技手段来完成,谁可以被充电,怎么计费;第二可再生能源或者是新的能源,清洁能源,美国是用页岩气来转化成电源的,这一点在中国来说也不成问题,国土资源部已经在媒体当中披露中国的页岩气在全球是首屈一指的。那么,中国汽车产业如何看远一点,站高一点,想深一点,去创新研究开发,创新经营模式,创新更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真正迎接挑战、拥抱机遇。

上海电气集团在工博会“能源和能源装备发展战略”论坛上,面对全球有限资源与环境污染的挑战,提出“高效燃煤发电技术的发展趋势”,即从源头上降低烟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是世界上高效清洁燃煤发电的发展方向,是发电制造业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在核电、太阳能、风力、水力、再生生物等低污染排放发电技术生产的电量,其总量不够满足社会需求,清洁能源发电更显重要。

盘点三:拥抱“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美国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正在撬动全球经济走向。本届工博会60余场“发展论坛”、“科技论坛”、“行业与企业”论坛,旨在前瞻性地应对世界经济危机,能源、资源、环境和世界经济全球化、多极化发展,邀请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发表真知灼见,开展务实研讨,突出前沿性、专业性、学术性的特点,以增强社会吸引力,主动对接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其14届工博会院士圆桌会议就是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与上海的选择》为题。

事实证明,历史上数次重大的经济革命,都是在新的通讯技术和新的能源系统结合之际发生,这种新的能源是将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相结合起来,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创造强大的新基础设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催生了大量垂直的、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催生了分散郊区的发展,这种发展是线性的外延式发展;那么,第三次工业革命催生的结果,将是截然不同的……就是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高度融合,它不再是单一科技发明,而是将新能源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嫁接”融合起来,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创造强大的基础,创造无数的新商机和就业机会。

新工业革命,标志着以勤劳、创业和大量使用劳动力为特征的200年商业传奇故事的结束;同时,它标志着以合作、社会网络和行业专家、技术劳动力为特征的新时代的开始。3D打印机、碳纤维、机器人和页岩气将是这场“革命”的关键词,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要素上的任何变革,都将对装备制造、工程机械等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俗地说,3D打印机是可以“打印”出真实的3D物体的一种设备,比如打印一个机器人、打印玩具车,打印各种模型,甚至是食物等等。之所以通俗地称其为“打印机”是参照了普通打印机的技术原理,因为分层加工的过程与喷墨打印十分相似。“3D打印”是通俗叫法,该技术的学术名称为快速成型技术,也称为增材制造技术。“数字化革命”,关注点是数字化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它将改变制造商品的方式,并改变世界的经济格局,进而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今天,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全球蔓延,其特点是生产方式像个轮子一样兜了个圈又回到了原点,从大规模生产方式又转到了更加个性化的生产方式。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结合,使新一轮工业革命具备了现实基础。能源生产与使用、社会生产方式、生产流程、组织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革,将重塑比较优势,改变全球产业分工与贸易格局,解构产业关系,革新经济地理,使全球利益分配重新洗牌。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将对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提出严峻挑战;同时,也为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打开了“机会窗口”。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得益于蒸汽机的发明,通过燃烧煤炭以工厂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作坊;第二次工业革命得益于内燃机的发明与电力的广泛运用,通过石油等能源提供动力进行大规模流水线自动化机器生产。那么,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新型通信技术与新型能源系统的结合,预示着重大的经济转型时代的来临。前两者,是印刷技术与蒸汽机的结合、电信技术与内燃机的结合。而后者,则是以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能源技术的重大创新与融合为代表,从而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这一过程不仅将推动一批新兴产业诞生替代已有产业,还将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甚至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

装备制造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营;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比较

[中图分类号]F4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3)07-0040-03

近些年来,随着民营企业进入装备制造业,辽宁装备制造业形成了国有、外资、民营三分天下的格局,但是民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仍然相对弱小。发展民营装备制造业,既是发展壮大辽宁装备制造业、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有效途径,也是辽宁民营经济自身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

一、辽宁民营装备制造业的基本现状和主要问题

从辽宁民营装备制造业总体情况看,全省规模以上民营装备制造业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总量较大,发展速度快。2012年,民营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539亿元,占规模以上民营工业的30.2%。二是社会贡献明显。2012年,民营装备制造业上交税金227.8亿元,占规模以上民营工业30.1%。三是企业数量多,安排就业量大。2012年,民营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到5030户,从业人员年平均数达到74万人,分别占规模以上民营工业的31.7%和31.6%。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均占规模以上民营工业的30%左右,比2011年也大多增长30%左右。目前,辽宁民营装备制造业已发展培育六大产业,即汽车及轨道交通装备业、输变电制造业、重机业、造船业、专用设备业、仪器仪表和机电品业等。

辽宁民营装备制造业所面临的问题:一是长期以来,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主要是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占绝对优势,民营经济的参与度较低,致使民营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民营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的数量、质量都与先进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二是辽宁装备制造业缺乏专业化基础上的分工协作,大而全、小而全是其基本的结构特征。企业规模越大外购率越低,零部件自制率偏高,产业链协作程度比较低,大约只能达到日本的25%。企业零部件自制率太高的生产方式使民营经济难以进入装备制造业,也影响了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和产业集群的发展。三是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民营装备制造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不足,流动资金短缺,融资渠道狭窄,很难取得公开发行上市资格。四是与装备制造业密切关联的生产业发展滞后,限制了民营装备制造业发展。五是专业技术人员和复合型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差,产品附加值低,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二、民营装备制造业发展比较分析

从国际来看,日本、韩国都是通过产业立法和产业政策来规范产业活动,引导中小企业发展装备制造业的。从有关国家和地区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上看,中小企业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力量驱动下实现的。特别是德国的装备制造业,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集团优势,既有西门子、大众等世界级的巨头,也有大量的“隐形冠军”——中小企业。德国机械制造业主要以平均150名员工、年均营业额2600万欧元的中小企业为主,尤其是专业机械领域的小型企业,能够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绝对的优势。

从国内来看,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经验表明,无论是民营经济的发展,还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无不得益于民营装备制造业的超常规发展壮大。以浙江省为例,民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可为我省提供借鉴。一是鼓励传统民营企业转向装备制造业。近年来,浙江省不断加大科技、财政扶持力度,优化和健全政策环境,鼓励传统民营企业转向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一定成效。浙江的装备制造业增长贡献以新转型的企业为主。很多做袜子、衬衫贴牌加工的企业纷纷转型,开始进军装备制造业,现在已成为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生力军。二是装备制造业成长需要密集的资金型和高新技术的支持,浙江省以雄厚的民间资本为依托,在人才储备方面,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以及开放的政策使整个浙江人才济济,完善的产业链更是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转型。比如符合产业导向的装备制造业重点项目土地指标优先解决;企业新产品的研发费用优先落实;进口高端加工设备引进减免关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对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给予相应的补助,对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技术改造投资给予补助,等等。这样,越来越多的传统民营企业加入到装备制造行业中来。2011年,民营装备制造业企业19000多家,实现增加值占民营工业增加值的42%。

三、辽宁民营装备制造业发展对策

1.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辽宁民营装备制造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即使是高科技和新兴产业,也是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制约了民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对于民营装备制造企业来说,应该引导它们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具有专业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和知名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使中小装备制造业企业向“小而专、小而精、小而优”方向发展,可以使企业在自己专注的领域具有领先优势的同时,也增强了对相关领域企业的依赖。同一行业不同企业的相互依赖,有利于民营装备制造企业的良性聚集,形成产业集群,提升整体竞争力。

2.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重组。按照“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相结合原则”,支持社会资本以并购、参股等形式参与国有装备制造企业的资本重组,整合现有资源。在民营资本与国有产业良性结合、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重组方面,作为民营企业的特变电工重组沈阳变压器集团是较为典型的成功案例。

3.自主创新。民营装备制造业的的发展,关键是要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民营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根本途径。因此,要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企业也要创造条件,建立自己的科研创新机构,以实现不断创新。当前,特别要借助于省政府实施“千户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推进民营装备制造企业大发展。

4.实施名牌战略。民营装备制造企业一定要创自己的品牌。我省民营装备制造企业在品牌建设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缺乏对自身品牌的塑造与经营。民营装备制造企业要做大做强,就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制定名牌战略,充分发挥品牌战略的作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品牌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品牌战略,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出一批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市场前景好和经济效益好的名牌产品。

5.加快产业集群建设。要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大力发展以民营资本为主的中小企业,培育和强化产业集群建设中的新型主体,吸纳和支持民营经济参与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从事专业化生产和特色经营,建立与大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推动民营企业的专业化集聚,引导布局分散的民营企业加速集中到统一规划的产业园区内,形成专业化程度高、与国有和外资大企业协调发展的辅机配件产业群体。

装备制造业范文第3篇

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工业的支柱产业,建立新型工业体系离不开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制造业专家杨海成认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是要坚持两化融合,只有把信息技术全面融入到装备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之中,才能真正实现装备制造业的提升和发展。

“装备制造业的振兴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细数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内容,我们没有看到一条明确指出信息化的内容,但是规划中的这四条,都离不开信息化。”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杨海成说。作为国家“十五”863计划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总体组组长,杨海成对工业信息化研究还是颇有见地的。他明确指出,目前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要实现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的目标,首先要坚持两化融合。如果脱离信息化,发展装备制造业,就无法真正实现产业振兴,更无法做大做强。如果撇开装备制造业自身发展需求,为信息化而信息化,那同样也不能真正振兴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工业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水映了我国工业信息化的深度。杨海成认为,两化融合就是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逐步使用信息技术,使之渗透、融入到工业领域各要素和各环节(工业技术、工业装备、工业活动、工业产品等)之中,打造新型工业装备,构筑新型工业体系,大幅提升工业素质和工业能力。信息技术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要素。新型工业化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过程。信息化可以打造新型的工业装备,信息技术增强工业硬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程度。以工业软件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工业流程、工业技术、管理模式等综合集成形成的工业软装备与工业硬装备相互融合,成为新型工业体系的核心。

信息技术

全面融入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指出,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必须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大规模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工作;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基础配套件和基础工艺水平;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和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从这里不难看出,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是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核心,要实现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要求,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杨海成认为,信息技术在工业产品中的应用,提升了工业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程度;在工业活动应用中,产生了新型业务处理模式和业务协作方式;在工业装备中,增强了硬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程度,构建了软装备,形成了新型工业装备;与工业技术的融合,发展先进工业技术,形成了融合信息技术的工业基础设施。信息技术与传统的工业技术中的应用、渗透与融合变革,形成了先进工业技术,如虚拟设计、敏捷制造、精益管理、先进工艺、虚拟试验、质量与可靠性保障等。可以说,在工业活动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所以在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中,哪个环节都不可以忽视。

通过对中国工业信息化的长期研究,杨海成认为,信息化与工业化未实现深度融合,对工业能力支撑不足,大量软件仍停留在简单局部的工具应用阶段,与业务结合不紧密;缺乏根据业务需求对业务流程、组织结构进行相应的重构与优化能力,没有促进业务模式的创新和变革;没有通过对软件、业务流程、管理思想、知识、标准规范及信息化基础等要素的融合,建立业务能力平台,信息化整体效能发挥不足;工业信息化带来企业形态、业务模式和协作方式的变革,引发了生产业的出现,但总体来看发展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大量企业仍处于产业链或价值链低端,基于核心技术或产品的整体解决方案、运行维护、生命周期管理等高附加值服务模式发展不足,信息化与专业化服务融合不够,导致物流、外包生产等专业化服务发展相对滞后,影响我国工业的发展。

新型工业装备

是两化融合的重要载体

信息技术全面融入装备制造业,就是要坚持两化融合,而新型工业装备是两化融合的重要载体。杨海成指出,如果说重大设备和生产线等是工业能力的硬装备,那么,管理模式、软件、信息、标准和网络等就是新型工业能力的软装备。硬装备与软装备的集成产物就是提升工业能力的新型工业装备。进一步说,如果硬装备是为新型工业提供硬能力的“躯体”,软装备则是现代工业提供软能力的“灵魂”,也是新型工业装备的“大脑”。软装备是新型工业装备的重点,软装备是由工业软件、信息、流程、标准规范和网络等要素构成的支撑工业软能力的工业装备。

然而目前工业信息化的支撑产业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缺乏竞争力,基础软件、大规模集成电路、核心工业软件等方面对外依赖性强,支撑工业发展的软装备又缺乏。两化融合能够解决我国工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工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杨海成认为,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的未来重点是以集成软件框架为基础,将工业软件工具与标准、规范、信息、知识等与业务流程充分融合,形成软装备,建立数字化能力平台。

坚持两化融合努力创新

坚持两化融合是提升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前提。装备制造业只有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才能“调结构、上水平、跨越发展”。杨海成说,两化融合能够解决我国工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工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信息技术通过在基础设施、工业装备、工业活动和工业产品等要素中的融合、变革与创新,建立工业新体系,提升工业素质和能力。这要做到完善工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基础网络、信息安全、标准规范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工业信息化提供保障。此外,还要发展工业软件,大力发展支撑设计、制造、管理等工业活动的工业软件,并与业务流程、知识相结合,构建软装备。

杨海成认为,衡量两化融合的标准,关键要做到,在未来逐渐形成一批支撑工业发展的新型工业装备,注重信息技术的融入、改造和创新,形成一批区域工业发展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硬装备,发展区域特色工业软件,培育软件开发商,开发区域工业发展所需的软装备,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推进先进工业技术研究,共同研发新型工业装备。

此外,要有大量企业构建起支撑业务运行的能力平台、支撑产品设计创新的研发能力平台、融合现代管理模式的经营管理能力平台、支持柔性生产的敏捷制造能力平台以及企业全业务综合集成能力平台,并使一批信息化支撑下的新型业务模式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大规模定制和按订单个性化生产、面向服务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基于网络的多企业异地协同研制以及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敏捷供应链整体运作。

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突变,装备产品的国内外市场需求迅速紧缩,企业经济效益下滑,行业发展持续减速趋势已经显现。特别是原材料设备、常规能源设备、中小型机床、部分工程机械等产品受上游产业影响,市场需求急剧萎缩,一些企业陷入困境。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的出台,势必可以为这些企业解困,而解困的关键,是要坚持在两化融合的背景下发展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

杨海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国家“十五”863计划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总体组组长。

目前,有些企业对信息化通过融合在工业领域产生变革和提升作用认识不够,工业信息化仍处于应用阶段,尚未进入能力建设阶段;信息化推进人员仍然以软硬件购买、软件应用、网络建设等作为工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较少从工业需求、工业流程、工业变革等角度去融入信息化。

杨海成对装备制造业实现两化融合的四点建议:

第一, 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充分利用信息化建立新型工业体系,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第二, 完善快速响应的研发系统、经营管理系统,提高技术改造能力,形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工业产品。

第三, 鼓励地方企业重组,打造工业信息化平台。

第四, 促进工业基础信息化建设,围绕装备制造业的需求,大力开发一批国有软件。

杨海成认为,我国装备制造业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和发展重点如下:第一, 着重于产品创新能力。加大研发系统投入,建立数字化研发平台,做好异地协同。

第二, 针对目前产品定制能力差的问题,转向以订单组织生产、按需配置资源,加大对管理系统的投入。

第三, 针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的问题,大力发展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鼓励大批骨干企业做精、做专,建立数字化参评体系,完善产业服务平台。

装备制造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辽宁;装备制造;转型升级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是一国科技进步水平和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2013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20万亿元,位居世界首位。辽宁省是我国从“一五”时期开始重点扶持建设的装备制造业科研与生产基地,实现了国家很多重大装备首台(套)零的突破,并培养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共和国装备部”。然而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以辽宁为代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速出现断崖式滑落,装备制造业企业不同程度出现生产经营困难,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开始凸显:2014年8月,辽宁工业增加值月度增速由7月的8.2%骤降至2.8%,9月、10月更是出现负增长,分别为-1.6%和-2%。2014年9月,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计实现利润124.38亿元,同比下降40.6%。这一颓势一直延续至今,2016年一、二季度辽宁GDP增速分别为-1.3%和-1.0%,排名全国末位。“新东北现象”的背后,是辽宁省长期以来投资拉动和资源型产业结构的弊病;是重化工业、低端产能过剩而生产业发展滞后的顽疾;是长期只注重生产规模而忽视质量效益的恶果。与发达地区相比,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总体上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研发设计水平较低、试验检测手段不足、关键共性技术缺失等问题突出,从而导致缺少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基础配套能力不足、对引进技术的吸收转化能力差。因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是重塑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关键。

一、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截至2015年末,辽宁省拥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共计4825家,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0.8%;企业资产总额超过一万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资产比重的27.6%。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在全部七大行业185类产品中,辽宁有58类产品位居全国前列。目前,辽宁已经形成沈阳铁西区装备制造业和大连临港装备制造业两大集群,在重大成套设备、航空、造船、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数控机床、大型矿山机械、特高压输变电、机器人等领域均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并涌现出一批行业内的龙头企业:沈阳机床和大连机床位居世界数控机床制造前列,一重集团自主研发的15000吨水压机成功攻克了百万千瓦级核电的全部大型锻件,瓦轴集团成功攻克82T超大型船用曲轴,位居轴承行业的国内第一、世界第十五。特变电工沈变首创1000千伏升压变压器,中航沈飞在钛合金机械加工、大型复合结构件的数控加工、复合材料加工等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中航黎明研发的R0110中低热值重型燃气轮机创下中国发动机领域的多项第一,大连船舶长期位居世界船舶制造五强。辽宁省拥有17个部级技术中心和189个省级技术中心,近年来,通过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相继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累计攻克了200余项重大关键技术,并实现了如AP1000核主泵屏蔽电动泵壳体制造、12英寸PECVD设备、1000kv特高压升压变压器、十万等级空分装置用压缩机组、500公斤六轴工业机器人、128层螺旋CT等60余项重大创新产品的产业化。“十二五”期间,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实现年均增长13.4%,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近300亿元。在产学研联盟建设方面辽宁也取得了长足进展:东北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工业大学几家科研机构与沈阳市特种机床企业联合组建“辽宁省机床特种专用数控机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沈阳药科大学与东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另外几家国内知名制药企业组建“创新药物产学研战略联盟”等。如果以销售产值来计算,辽宁装备制造业共分为七大行业,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占33%,位居辽宁装备制造业首位;专用设备制造业占18%,位居第二。其余依次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制造业。但近年来,辽宁省七大装备制造业的经济绩效却不容乐观,2015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年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2%。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如资产总计、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等均出现明显下滑。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利润总额降幅最大,达到31%;通用设备制造业利润总额降幅达到2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利润总额下降了24%(见表1)。在衡量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方面,辽宁也落后于江苏、广东、山东等装备制造业大省(见表2)。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研发人员投入强度仅为江苏省的1/11、广东省的1/25。从创新投入来看,辽宁装备制造将大量资金用来做技术改造和升级,而在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上的投入明显不足。过分强调技术升级,其后果将是科技创新发展跟不上技术升级速度,最终会阻碍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因此,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不协调也是制约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辽宁省装备制造业部分关键零部件和许多大型设备依然要靠进口,全省原始创新的产品技术仅达到20.20%,近8成的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对科研活动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创新能力普遍偏弱。据不完全统计,辽宁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中只有3成拥有独立的研发机构,有经常性研发活动的企业不足1/5。另一方面,辽宁省还存在严重的科研成果和人才外流现象。据统计,中科院设在沈阳的研究机构只有6%的研究是与本地产业相关,其中只有20%左右能够实现本地转化;辽宁全省的技术交易额中,有50%的科研项目流向外省。

二、推进辽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十三五”期间,辽宁省要按照“高端引领、创新驱动、重点突破、转型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推动“两化”的深度融合,积极发展智能制造,加快推进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逐步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业的支撑作用,努力形成高层次、多元化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一)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实现传统装备制造业的高端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变辽宁制造为辽宁创造。以重大项目为依托,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装备首台(套)研发,探索并建立重大装备首台(套)自主研发的风险补偿机制。提升高端装备在企业销售收入中所占比重,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档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增材制造、IC装备、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形成高端引领、多点支撑、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优化产业布局,加快重大项目、重点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在重点领域,推进沈阳机床i5智能数控机床研发及产业化、沈鼓集团120万吨/年乙烯装置用压缩机组研制、北方重工超高压页岩气压裂成套装备研发等高端成套装备项目实施;加快建设中德高端装备产业园,作为中国工业4.0与德国产业合作的示范园区;以新松机器人、沈阳机床、东软集团、晨讯科技、沈阳远大等装备制造业企业为试点,在汽车制造、民用航空、健康医疗等领域建立一批智能制造与应用范例;加快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在企业设计、研发、制造、销售、服务诸环节的全产业链集成应用,重点项目包括:东网科技的超云平台建设,沈阳机床高端个性化定制的全生命周期云服务平台项目,远大博林特智能电梯项目,远大集团面向建筑运输业的数字化一体机项目,新松机器人的集在线交易、行业专业解决方案、权威信息于一身的机器人电商平台建设等。

(二)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加强企业研发投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加大对科技型企业扶持力度,激发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支持企业牵头、政府引导、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或参与标准制定;探索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机制;完善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创业孵化机构的市场化改革,扩大技术交易市场规模;支持沈阳材料与制造国家实验室和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等新型创新平台发展;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检测平台、科研仪器设备、科技文献数据库等向中小企业开放。

(三)加强生产业对装备制造业的支撑作用

加快装备制造业领域生产业的发展,逐步增加生产业增加值在服务业总额中的比重。支持装备制造业企业采取生产业分立,鼓励和引导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和社会开放研发和检验、检测平台;推进国家装备制造业工业设计中心建设,实现工业设计的产业化发展;鼓励装备制造业企业参与重大工程成套装备的产品竞标,促进企业由单纯的制造商向成套装备服务商转变;带动相关配套的中小企业共同发展、完善企业盈利模式、优化产业链,提升生产业对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的贡献度。1、逐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探索产业金融体系建设。加大对中小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企业采取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短期融资融券、中期票据、信托计划等手段;完善股权投资、产权交易、风险投资、融资租赁和中小企业信贷担保等金融服务创新。2、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和新一代宽带技术的研发应用;鼓励发展包括交互式网络电视、手机电视、视讯宽带在内的融合性业务;支持公用设备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建设“智慧辽宁”;加快新一代通信技术及其关键部件及测试仪器的发展,推进数字化集群通信设备,新一代网络系统和设备,高速光传输、交换、接入设备的产业化发展。3、拓宽电子商务的应用领域。实现电子商务与装备制造业、生产业的深度融合,鼓励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探索电子商务技术和应用模式创新,建设以电子支付、社会信用、物流配送为主干的电子商务标准规范体系,加快推进第三方电子商务支付平台和现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4、进一步发展科技服务业。围绕IC装备、现代建筑装备、超高压特高压输变电、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光电信息等重点领域,力争建设一批提供设计研发、检验检测的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各种所有制性质的企事业单位及科技从业人员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中介服务机构,重点在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大学科技园、民营科技园、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建设一批符合国际标准的综合性、专业化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争取在现代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工程和制药产业、节能和环保产业、航空航天制造业等领域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基地。5、做大做强商务服务业。建设一批具备高端服务职能的总部基地,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较强公信力和较强竞争力的中介服务品牌机构;发展多门类、高档次、强辐射的现代会展业,积极推进会展经济实现品牌化、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建设“设施升级、效率提高、体系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与配送体系,鼓励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通过流程再造、服务外包、资产重组等方式释放物流业务,实现装备制造业与物流产业的联动发展。

(四)培育富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队伍

吸引国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来辽宁创新创业,酌情解决工作条件、住房保障、薪资待遇等现实问题;完善人才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为在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中贡献突出的人才在职称评定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建立健全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科技创新型企业兼职;依托职业技术院校,加强装备制造业急需人才的技能培训,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设立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基金,通过创业本金补助、贷款补贴等方式,引导高校毕业生实现本地就业创业;充分发挥企业家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建立政府与企业间创新创业交流的常态化机制,依托知名跨国公司、国外高水平大学和境外培训机构,培育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优秀企业家队伍。

(五)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服务

全面清理和简化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审批、认证、收费、评奖事项;加强营商环境建设,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广“一址多照”、“一照多址”和“多证合一”;完善市场准入“一个窗口”制度,推进“先照后证”,尽快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完善落实财税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和统筹力度,落实普惠性税收措施,减轻创业者负担;优化资本市场,创新银行支持方式,丰富创业融资新模式,引导更多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参与创业投资;组织实施东北地区创业导师计划,建设一批高水平创业导师队伍;支持高端人才、科研人员、大学生及返乡人员创业;加快“创客沈阳”建设,大力发展创业孵化器、第三方专业化服务和“互联网+”创业服务;鼓励企业、投资公司、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或管理运营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创新创业载体,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价值导向,大力培育创客文化与企业家精神;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生动讲述老工业基地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创新创业故事,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公益活动。

参考文献:

[1]梁启东,刘晋莉.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5):40-44.

[2]刘春芝,毕翼.“互联网+”时代辽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14-117.

[3]刘春芝,史建军,边恕.辽宁装备制造业比较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5(12):138-143.

[4]王青,安亚革.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估———以辽宁为例[J].科技与经济,2016(3):29-33.

[5]邹华,孙健,孙金良.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耦合发展研究———以辽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8):76-79.

[6]吉海涛.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发展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33-36.

[7]李雪松,吴巨,闫峻.沈阳工业发展与转型升级对策研究[J].沈阳干部学刊,2016(2):25-28.

装备制造业范文第5篇

本文通过对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和浙江五个省份1996―2012年间的面板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度和贸易比率较低,对辽宁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产业集聚水平、劳动者平均受教育程度和固定资产投入。笔者认为,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要从存量改革入手,依靠内生发展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体包括分类推进国有企业存量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升产业集聚度、发挥集群效应、加快区域合作、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等。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产业聚集度;贸易比率;存量改革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12013806

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辽宁装备制造业是辽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是实现财政收入稳中有增、就业人数持续增长和拓宽外贸出口的主力军。改革开放以来,辽宁通过调整工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基本建立了体系较为完善、配套设施较为齐全的装备制造业体系。可见,辽宁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支撑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因此,研究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探索辽宁装备制造业进一步拓展与创新的有效路径,对助推辽宁产业振兴与经济增长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纵观国内外学者在装备制造业发展领域的理论阐述,主要的侧重点在于对市场的竞争性以及产业组织的构建等内容。自马歇尔对微观经济进行了经典的解释后,市场理论的讨论便一直成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在张伯伦等早期经济学家开创性的努力下,市场竞争和垄断问题得到深入的研究,人们对经济领域微观部分的认识大大加深了。产业组织理论正是在不断汲取前人的营养下逐渐从微观经济学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和发展为解释微观市场的主流理论。

近年来,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辽宁装备制造业进行了理论阐释和实证分析。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其一,通过全面分析辽宁装备制造业存在的各种问题,从多角度提出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提升对策。梁启东和刘晋莉[1]采用SWOT分析法,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进行分析,在总结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的基础上,从制度设计、自主创新和集群式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解决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应对策略。郭长义[2]通过构建竞争力评价模型,系统论述了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与辽宁老工业基地改造之间的关系,采用实证分析法指出辽宁装备制造业需要通过改变产权制度、深化对外开放水平、提升技术层级与规范金融资本市场等措施提升整体竞争力。张青山和徐伟[3]对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做了研究,对辽宁装备制造业优势和劣势予以分析,指出辽宁装备制造业应从技术与产品、制造系统与企业、装备制造业基地、产业链高端化和发展潜力等方面提升自身的产业层级。魏玉芝和翟文[4]在分析辽宁装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时发现,影响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企业上市数量、产品出口规模和企业研发资金投入等方面,据此提出了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具体对策。常丽[5]采用区位熵系数法和比较分析法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提升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就是延伸产业链,增加链条中每一个环节的技术投入,提升产品附加值。

其二,研究造成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指出今后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主攻方向。李姝和姜春海[6]指出,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创新水平不高,其综合运用横向比较法和纵向比较法对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现状加以系统分析,指出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技术创新投入少、自主创新能力弱、技术创新经费支出结构混乱和技术创新融资方式简单等问题。刘春芝等[7]认为,集群式创新才是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通过采取集群内企业合作、规范并完善市场中介组织、区域内部创新软环境建设等举措,达到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水平的目的。邵慰和陶晓丽[8]则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研究视角,指出辽宁国有装备制造企业所占比重太高,民营企业发展欠缺,提出了应大力发挥民营企业作用的建议。

此外,逄红梅[9]运用数据包络方法对2011年包括辽宁在内的27个省市装备制造业及子行业之一――专用设备制造业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并利用差值比较,对专用设备制造业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李绍东和唐晓华[10]使用226个装备制造企业及所在的产业部门的面板数据,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市场势力与绩效的相关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

尽管这些年来国内学者对于装备制造业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相对于国外的研究成果而言,仍有许多问题没有涉及。为此,本文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的研究采用了新的方法,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对行业内各产业分布情况、劳动力水平和固定资本投入等因素进行测算,力争做到较为全面地衡量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以期为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增长与持续发展提供可操作的对策与建议。

二、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比较

自马歇尔提出产业集聚概念以来,学者对产业集聚问题不断进行深入探索,从不同视角对产业集聚理论进行研究。目前学界通常采用区位熵指标衡量产业的空间分布水平,测算不同行业、不同地区间产业分布的不均衡程度。区位熵指标是测度某一地区某一产业相对于参照地区的产业集中程度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LQij=(Lij/∑jLij)/(∑iLij/∑i∑jLij)(1)

式(1)中,i为i地区;j为j产业;Lij为i地区j产业的产出指标;LQij为i地区j产业的区位熵。区位熵表示i地区j产业在本地区总产出中的比重与全国j产业占整个国民经济产出的比重之比,其含义是假定各地区的产业结构与全国相同,意味着这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而当各地区的产业结构与全国的产业结构存在差异时,意味着地区间存在着地域分工和产品贸易。

通过计算某一地区某产业的区位熵,可以衡量该产业在该地区的集聚程度。区位熵值越大,则集聚度也越大。

一般来讲,如果某产业的区位熵值大于15,则该产业就具有明显的产业集聚优势。

为了充分了解辽宁装备制造业近些年的产业集聚程度状况,本文根据1996―2012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区位熵指标对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和浙江五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集聚度进行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1996―2012年的17年间,辽宁除2011年的产业集聚度小于1以外,其他年份均大于1,表明辽宁装备制造业在满足全省国民经济需求的同时,还为省外(含国外)经济体提供了数量众多的装备制造业产品。通过与吉林、黑龙江、江苏和浙江四省比较可以发现,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度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从自身纵向比较来看,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水平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由表1可知,在1996―2011年的16年间,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度由1996年的409下降到2011年的090,出现这一情况的部分原因在于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即这一时期辽宁乃至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工作正在有序地展开,一大批产能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资不抵债或发展前景渺茫的企业被破产、兼并或重组。

第二,从省际横向比较来看,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效果已远远落后于东南沿海的一些省份。2000年以前,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区位熵水平要远远高出样本中其他四个省份。2000年之后的区位熵水平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基本保持在130左右,尽管辽宁装备制造业在东北地区仍然作为“领头羊”在发展,但集聚效果已远远落后于东南沿海的一些省份,特别是江苏和浙江。可见,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较低、高附加值产品的竞争能力较弱是困扰辽宁装备制造业走向高端市场的障碍。

第三,从发展趋势来看,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水平和集聚效果将会进一步提升。由表1可知,2012年,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度由2011年的090上升到132,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趋势,说明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实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辽宁装备制造业的贸易比率比较

为了进一步了解辽宁装备制造业与省外经济体的贸易条件,本文引入贸易比率这一指标,贸易比率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获取贸易利益空间大小的重要指标,其是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通过将区位熵值减去1得到。本文测算的五省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贸易比率对比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份的贸易比率绝大部分年份为负,表明贸易条件恶化,交换效益下降,存在进口比率。其他三省份的贸易比率排名依次为江苏、浙江和辽宁,这三个省份的贸易比率均为正值,但辽宁的绝对值较小,说明辽宁的区域市场占有能力所代表的区域劣势较为明显,辽宁装备制造业在与区外经济体做往来时,其贸易条件仍有改善的空间。

从影响产出各具体指标上来看,比较五省份的C-D生产函数,受教育程度L的弹性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吉林、江苏、浙江、辽宁和黑龙江,其中,除黑龙江外,其他省份的弹性系数均为正值,表明各省份产业工人受教育程度对国民生产总产出的影响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与吉林、江苏和浙江相比,辽宁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固定资产K的弹性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黑龙江、吉林、辽宁、浙江和江苏,可知辽宁老工业基地在历经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固定资产存量还是数量可观的,其对国民经济总产出的影响性也不能小觑。产业集聚程度A的弹性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黑龙江、辽宁、浙江、江苏和吉林,表明装备制造业的集聚效应在辽宁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挥。

从地理区位上来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因所处不同区域而呈现显著差异。五省份回归模型中,吉林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产出弹性为2 32464,远高于辽宁的3853,说明辽宁装备制造业内部劳动力素质不高、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弹性程度较弱。固定资本原值一项,辽宁的弹性系数为264,低于黑龙江的427,但与其他省份基本持平,表明辽宁装备制造业生产设备和固定资产投入发展状况尚可,但还有可发展的空间。产业集聚指数一项,辽宁装备制造业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弹性为13445,较其他省份有较大的优势,表明辽宁的产业集群发展程度较高,集群的集聚效果明显。

从区域内部各指标要素来看,衡量1996―2012年五省C-D生产函数,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这一因素对吉林、江苏和浙江的贡献程度较大,高素质的产业工人为这些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产业集聚程度指标一项在辽宁和黑龙江两地区表现地较为突出。从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因素角度分析,对本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影响较大的是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程度,其次为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最后是固定资产原值。可见,今后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更加突出集群对产业的扩散和带动效应,在集群内产业链条上增加横向和纵向的广度和深度。

五、存量改革与内生发展的对策性建议

鉴于过去三十余年改革的经验,人们原本以为通过“增量改革”的方式,新增的民营经济的“外部”力量最终会对原有的僵化而缺乏效率的“内部”体制进行整合,最终实现市场化的改革。然而,近年来的“国进民退”现象却令人们对此改革思路有着越来越多的质疑,这种“以外推内”的增量改革方式正在逐渐丧失其应有的动力。存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增量,如果不能对存量进行有效改革,那么,增量的增幅就会受到限制,出现“存量不改,增量难增”的现象。因此,辽宁装备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还要从存量改革入手,依靠内生发展推动辽宁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针对五省横向比较中发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分类推进国有企业存量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通过与江苏、浙江的比较发现,辽宁装备制造业的集聚程度较低,除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辽宁装备制造业中国有企业比重偏高。由于国有企业更为偏好自制而非外部购买或协作,因而必然导致集聚效应不足。国有企业比重越高,则地区产业集聚越差。因此,辽宁应借国务院发文支持东北振兴、深化国企改革的有利契机,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一是针对能源、电力、钢铁、石油化工和交通运输等垄断性行业实施存量改制重组,渐次引入非国有资本,实行企业股权多元化重组,成立企业集团,推动产业资源整合,通过混合所有制形式放下包袱,淘汰劣势企业,形成新的市场势力。二是针对机械制造、农林牧渔业等竞争性行业实施存量转型升级,进一步向民营资本开放,通过合资合作、相互参股等方式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推动现有企业向现代农业、现代物流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逐步转型升级。

第二,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度,发挥集群效应。虽然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效果远远落后于江苏和浙江,但通过五省生产函数比较发现,在影响辽宁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各项指标中,产业集聚度位列第一,其次是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最后是固定资产原值。这表明产业集聚效应是拉动辽宁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辽宁应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度,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一是注重发挥集群内中小企业的作用。在产业集群较为发达的江苏和浙江等省份,中小型工业企业的产值已经占到50%以上,相比而言,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却只有大中型企业的骨架,缺少中小型企业的身影。因此,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要想进一步发挥集群效应,必须在发展大企业的同时加快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加快发展中小型民营装备制造企业。二是协调城市群与产业集群的关系。城市群是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后出现的一种新型城市关系。辽宁已经形成了以沈阳和大连为核心的沈阳经济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在基础产业、配套服务、金融支持和政策保障等方面都已形成了各自独立的经济体系。这种彼此分割的小区域发展模式,一方面,可以优化资源结构,对区域内的要素进行高效的利用;另一方面,区域间的条块分割又会给产业集群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如产业集群可能会因地处两个产业区而出现市场分割、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的现象,以致破坏了区域间的正常经济关系。因此,在鼓励发展城市群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协调其与区域产业集群的有机联系。

第三,加快区域合作,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通过前文的比较可知,辽宁装备制造业的贸易比率较低,产品的交换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推动辽宁装备制造业深入发展必须扩大开放、锐意改革,使装备制造业产生最大的“红利”。一是鼓励国内外有实力的投资者以购并、参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到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改组改造中,在涉及外资入股的问题上要有胆量、有魄力地取消比重限制。二是允许区域外企业依法购买金融资产公司的不良债权和股权,并对其拥有的资产进行重组和处置。三是积极引导外部投资与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相一致。四是鼓励区域内条件成熟的企业走出去,大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五是优化投融资环境,为区域内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第四,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发挥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通过对五省的比较发现,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吉林、江苏、浙江、辽宁和黑龙江,辽宁排名较低。但五省拥有普通高校的数量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江苏、辽宁、浙江、黑龙江和吉林。

根据教育部2014年7月9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 246所(包括民办普通高校444所),其中,江苏134所,辽宁104所,浙江82所,黑龙江78所,吉林52所。截至2014年7月,辽宁拥有普通高校104所,在全国总排名第7位。但是,若以平均多少人“拥有” 一所高校来排名的话,辽宁每4210万人“拥有”一所高校,在五省比较中排在最末位,并且在全国总排名为倒数第5位。因此,辽宁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发挥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是加大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扩大高校的数量与规模,培养和造就高质量的专业人力资本。可以采用增加民办、私立高校的方式来解决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短缺和培养方式问题。二是加强产学研用的无缝链接,改变“先有成果,再找企业”的思维模式,进一步明确应用科研要以市场为导向、紧盯需求的原则,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机制,实现高校与企业紧密合作进而推动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梁启东,刘晋莉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5):40-44

[2]郭长义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4-118

[3]张青山,徐伟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与对策[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89-296

[4]魏玉芝,翟文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6):77-78

[5]常丽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实证研究与提升战略改革与战略[J]改革与战略,2011,(9):145-148

[6]李姝,姜春海基于技术创新的辽宁装备制造业振兴途径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0,(5):82-88

[7]刘春芝,丁玲,夏晓蕊集样式创新: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路径探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6):5-8

[8]邵慰,陶晓丽基于制度创新提高辽宁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6):47-50

[9]逄红梅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效率测算与空间分布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4,(1);34-41

装备制造业范文第6篇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的

各制造工业的总称,其产品范围包括机械工业(含航空、航天、船舶和兵器等制造行业)和电子工业中的投资类产品。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柱性产业,是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及综合国力的战略性产业。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主要技术50%以上来自国外。在行业主导产品中,发电设备的50%、汽车工业的70%、基础机械的60%、农业机械的30%来自引进,很多产品的品牌、关键技术和销售渠道掌握在跨国公司手里,知识产权矛盾越来越突出。而且随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进步,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戒心不断增强,为了保持国家竞争力和国际领先地位,它们对高技术实行了种种的禁运和封锁手段。为此,国务院领导曾在三峡工程质量检查报告上批示,重大技术装备中的关键铸锻件,我国技术不过关,被国外公司控制,受制于人,要加强科技攻关,实现国产化。

产业转移中莫忘自主创新

按照中央部署,“十一五”时期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实现自主创新和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中心任务。

经济全球化导致了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积极接纳了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尽管 “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在今天这样开放的时代已难以奏效,但是在不违反WTO规则的情况下,政府应继续推行“市场换技术”的方针,因为政府作用发挥得好,产业转移才对国内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自主创新不是关门创新,它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于当前跨国公司收购我国装备制造业“排头兵”企业的明显倾向,我们要注意引导企业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不忘增强自主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于我国目前还没有掌握的装备制造技术,我们应以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近年来,我们这方面成功的案例有过不少。比如,大型水轮式发电机,我国通过三峡工程左岸14台机组的对外合作,不但形成批量生产能力,而且自主改进了转轮模型的设计。在燃气轮机制造方面,多年来,GE等跨国公司一直不肯转让燃机制造技术,国家发改委利用39台F级燃机捆绑招标,终于使GE、三菱、西门子等公司与国内的哈电、东电、上海三大集团合作。第一台9F级燃机已在哈电秦皇岛出海口基地装配试车成功,发给浙江半山电厂。在火电超临界机组制造方面,通过与国外公司合作制造,我们不但引进了技术,而且改善了国内企业的管理,提高了质量。国内电力公司对600MW机组的需求达200台,其中超临界机组有100台,通过捆绑招标,国内制造厂中标后纷纷向国外订购部件,极大改善了国内企业引进技术的谈判条件。

政府该干什么

针对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工作存在的问题,在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的同时,还要努力开发目前还不能满足国内需求的产品和装备,减少装备产品的进口依赖。对于进口税收政策调整问题,国家应该缩小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减免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的范围,即对目前国内已能制造或决定进行国产化的装备产品和设备,不再减免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而对国内尚不能生产的关键配套件,应该减免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为我国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同时,建立装备制造业的贸易摩擦监控和产业安全预警系统,建立信息畅通的快速反应机制,运用国际贸易规则合理介入贸易争端,帮助企业妥善化解矛盾,维护行业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我国政府应以安排依托工程的方式,鼓励用户优先使用国产装备,特别是首台、套国产技术装备。国产化依托工程项目应由国家给予适当补贴;对率先采用国产装备的重点项目,项目业主贷款时由国家财政给予贴息。对于确实需要从国外引进的技术与装备,在项目启动时就要制定出关键技术装备的消化吸收方案,并从工程的总费用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引进后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工作。同时,应设立装备制造风险基金,由政府、制造企业共同出资,主要用于对初次自主化的大型国产设备进行风险担保。

当前企业竞争的焦点已经由生产经营前移到研究开发。国家应在现行的各类科技计划以及国家投资的重大工程项目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门用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装备的自主创新工作。建议国家财政设立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由国家综合经济部门管理,用于重大技术和重大装备,以及共性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重点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的技术联盟。政府应对产业共性技术、竞争前沿技术等公共产品,以及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产品进行支持。国家应指定有关政府部门,负责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的综合协调工作,在调查研究、制订政策、信息、特殊领域和项目的组织实施等方面,对装备制造业给予特别关注。

对于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政府应该加强企业技术开发机构的扶植,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大型企业建立自己的技术中心,形成比较健全的开发体系;通过政策引导、基金扶持、技术转移、人事制度改革等措施,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办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技术开发机构;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促进科技基础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科研水平的提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和事业单位的服务职能,建立和完善中介组织面向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只有继续开放才能提高创新能力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将面临许多新课题的挑战。这些挑战即使从世界范围来看常常也是前所未有的,比如设计制造100万伏交流和80万伏直流的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这必将为扩大中外合作提供强有力的市场驱动。为迎接这些新课题的挑战,我们提倡自主创新,同时也鼓励国际同行与我们合作攻关,在合作中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十一五”期间,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合作工作围绕的重点项目和关键领域有:清洁高效发电设备(其中包括大型水电、火电、核电及风电等可再生能源装备)、50万伏及以上交直流超高压及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大型薄板冷热连轧成套设备、大型乙烯等石油化工成套设备、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大型露天及井下矿综合采煤成套设备、全断面隧道掘进机等大型施工机械装备、大马力农业机械、大型数字化、智能化控制系统及精密检测仪器、高性能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环境保护及治理设备等。这些重点装备的研发和制造,从目前我国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来看,重视利用国内外优势资源,实现集成创新的条件比较成熟,时机比较有利,可能收效会比较快。在此基础上,会更有利于我们向原始创新发展。

装备制造业范文第7篇

[关键词]沈阳;产业生存环境;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对外依存度;产业控制力

产业安全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具有保持民族产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始终保持着本国资本对本国产业主体的控制。

朱钟棣,孙瑞华(2006)在其发表的《人世后评价产业安全的指标体系》一文中从产业生存环境、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对外依存度和产业控制力四个方面设置了产业安全评价的一级指标及相应的二、三级指标体系。由于他们提出的评价体系比较完整,因此,本文采用该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和部分二、三级指标,对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笔者主要分析沈阳装备制造业中的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等7大产业。为了分析方便,表格中的7大产业分别用A、B、C、D、E、F和c表示。由于公有制企业承担了产业安全的重任,因此,笔者将各产业中的国有及国有控股的企业与“三资”企业分开分析,通过比较找出问题。

一、产业生存环境分析

1产业融资环境分析。资本效率与资产负债率是产业融资环境分析的重要指标。资本效率通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体现。

(1)流动资产周转次数。综合分析表1、表2和表3可知,在装备制造业中,全国“三资”工业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最高,而沈阳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最低。

(2)资产负债率。由表4可知,沈阳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表明其面临较高的债务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治理机制如果不能有效运作,将会损害国家的利益。通过比较表4和表5,可知沈阳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除金属制品业外)资产负债率高于沈阳“三资”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由表4与表6对比可知,沈阳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在金属制品业、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的负债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其他制造业领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产业劳动力要素环境分析。由表7可知,沈阳装备制造业各产业科技活动人员比例较低,表明沈阳装备制造业所需要的高级人才是缺乏的。

3产业技术要素环境分析。通过表8与表9,可知2006年沈阳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占总成本比重整体高于沈阳“三资”工业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除外。表8表明沈阳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占总成本比重还比较低,今后应加大对研究开发费用的支出,以确保产业发展所需技术的有效储备。

4产业市场需求环境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工业产业对装备制造业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这既表现在数量的增加上,又表现在对其质量、技术含量、性能及功能等的提高上。

国家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一大批重点工程都为沈阳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创造了较大的市场空间。整体来看,沈阳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需求环境是良好的。能不能借助于良好的市场环境来发展自己是沈阳装备制造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小结:对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生存环境的分析表明,其面临良好的产品需求市场,但其自身又存在融资结构不合理,资本效率低下、产业劳动力要素环境欠佳等问题,因此存在产业安全风险。

二、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1产业市场竞争力分析。通过分析沈阳装备制造业国内市场份额就可大体判断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市场竞争力。如表10和表11所示,其国内全部销售额用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相关数据近似代替。由表10可以看出,沈阳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市场竞争力低,由表10与表11可知,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市场竞争力低。

2产业效益效率分析。产业效益效率包括利润率、劳动生产率、产品增值率等。

通过表12可知,除金属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外,沈阳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产业效益均低于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产业效益平均水平,更低于全国“三资”工业企业产业效益平均水平。

表13表明,在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方面,沈阳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产品增值率高于沈阳“三资”工业企业产品增值率水平,也高于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和“三资”工业企业产品增值率。

小结:对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表明,沈阳装备制造业没有完全建立在集约经营模式上,仍然在受粗放经营模式的影响。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还很弱,从而可能引发产业安全问题。

三、产业对外依存度分析

1产业出口对外依存度分析。通过表14可知,沈阳装备制造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对外依存度高,因而面临很大的风险。

2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分析。由表15可知,2006年沈阳装备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外资投资比例高于港澳台商投资,外商投资于金属制品业的比例已超出30%,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投资比例已达到26.40%。说明这两个产业对外资的依存度偏高,因而存在产业安全问题。由表16可知,在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所有者权益分配中,外资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比例最高。沈阳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存在一定产业安全问题。

小结:对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对外依存度的分析表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对外依存度很高,因而存在高度风险。

四、产业控制力分析

1外资市场控制率分析。外资市场控制率是指外资产品市场占有率,可以用外资产品销售额与国内销售额之比表示。笔者选取了沈阳2006年外资产品销售额和2006年全国销售额,沈阳装备制造业中的外资市场控制率是很低的。沈阳装备制造业中的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等七大产业的外资市场控制率分别是0.96%、0.29%、0.32%、1.73%、0.60%、0.06%和0.09%。

2外资股权控制分析。由表16可知,在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中,外资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占有较大的股权。

装备制造业范文第8篇

一、从专利角度看我国装备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技术积累不足,缺少核心专利

通过统计l985年4月L日(我国专利法于该日生效)以后装备制造业的相关专利申请,我们发现,德国、日本、美国三国申请人在世界不同国家申请的专利数量大大领先于其他国家。我国排名第四,申请数量分别相当于美国的34%、日本的35%、德国的38%,如果考虑到我国合资和外资企业众多,权利归属母公司的情况,这一比例可能会更低。这一结果反映出了我国在本领域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专利保护意识的欠缺。从国内专利申请的情况来看,申请和授权的总量国内申请人占有优势,大约是国外申请人的3倍。但是,从不同专利类型的统计来看,国内申请人的优势主要来源于实用新型申请,发明专利的申请量相差不多。另外,目前发明专利授权量国内申请人仍然低于国外申请人,授权占申请的比例更是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尤其是在一些基础元器件和高端技术领域这一情况更加突出。

以我国基础电器元件领域为例,2004—2009年主要电器元件电阻器、电感器、电容器、半导体、二极管和三极管的中国发明专利中国内申请人21254件,国外申请人38939件;在授权统计方面,国内申请人lO770,国外申请人29386件,差距更为明显。深圳拥有各类LED(半导体照明)企业1150家,是国内乃至全球LED产业最大的产业基地。深圳LED产业从上游芯片的设计制造,到中游封装,再到下游的LED显示屏、背光、照明等方面的应用及配套材料、加工及检测设备等各个环节,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但是深圳的绝大多数企业手中没有LED核心专利和技术。目前按区域分布看,全球绝大多数的LED专利主要由日本和美国、韩国等国企业申请和垄断,全球初步形成以日本日亚、丰田合成、美国Cree、LumiledS和欧洲0sram为专利核心的技术竞争格局,我国大陆申请比例仅约为5%。从专利申请的技术领域或整个LED产业链来看,国内企业的专利主要集中在比较低端的封装、应用等下游产业,技术含量高的专利很少。由于缺少核心专利技术,深圳已有3家LED企业遭到美国“337”条款的侵权;众多进军国际市场的深圳LED企业,必须警惕国际巨头布下的专利陷阱和诉讼风险。

2.产业集中度低,缺少技术实力突出的大型企业

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有了不少中国名牌,但真正能成为世界驰名品牌、在世界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的,微乎其微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业全行业只有6万多家规模以上企业,但是其中进入世界50O强的只有一汽和上汽。根据机械工业协会的统计,截至2OlO年底我国机床工具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共有7l42家但是,中国专利申请总计仅17000余件。进一步在德温特专利数据库中统计机床行业的专利申请后发现,申请人主要来自日本、德国和美国;排名前50的申请人中仅有两个来自中国,分别位于第24和第50位。反观国外,利用Aureka软件对排名前两位的三菱和博世的专利申请制作专利地图后发现,这两家公司在机床技术领域的研究范围广泛,并且建立了各自的优势技术,形成r同的技术风格。由此可见,我国的机床企业数量众多,但是平均专利申请数量偏低,缺少技术实力突出的大型企业,与国外同行业相比差距巨大。

3.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R&D经费投入强度,是指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美、日、德等装备制造业强国的R&D投入强度总体都在2.5%以上,其中日本、韩国已超过3.4%,远远高于我国1.47%的水平。2004年-2008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三种专利申请量的平均比例为25.8%%,发明专利授权量占三种专利授权量的平均比例为11.9%,而国外这两项指标分别为85.8%和76.4%,分别高出国内60.0和64.5个百分点,表明国内倾向于专利质量相对较低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国外倾向于专利质量相对较高的发明创造。2006年-2008年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占三种专利的比例仅为l4.1%,国外高达78.5%;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29.62万件,比国外少23.56万件,说明国内原始创新能力和技术储备水平相对低下。目前我国专利平均寿命仅为3—5年,说明专利质量和价值总体上还不高。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中有效期不足7年的占81.0%,而国外这一比例只有48.4%: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中,有效期超过l0年的只占4.5%,而国外这一比例达到23.6%。

二、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专利工作发展的建议

1.制定行业专利战略规划全面系统的分析装备制造业的专利现状、发展趋势和竞争规律,结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7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相关目标、措施制定符合我国装备制造业特点和发展规律的专利战略规划。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专利保护意识

装备制造业作为一个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创新是行业向前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也是企业问、国家问竞争的主旋律。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特点决定,专利是核心创新成果的最佳保护方式。

3.发展一批有较强知识产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我国应发展一批拥有自有品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产品和技术覆盖范围广、结构合理,市场驾驭能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通过这些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带动其{也套行业和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形成我国自己的完备的技术、产品体系。

4.推进行业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体系的建设

装备制造业范文第9篇

关键词 辽宁装备制造业 产业集聚 两化融合 协同创新

在辽宁的工业构成中,装备制造业一直占有突出地位,但总体上看,辽宁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仍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获利水平低、市场拓展与产业配套能力差等问题亟待解决。要适应成本、柔性、创新等方面的竞争要求,辽宁装备制造业必须具备走集群化、智能化的发展道路,通过转型升级实现增长与盈利。

一、辽宁装备制造业特点及供应链协作中存在的问题

辽宁装备制造以重型装备为主,涵盖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及电子信息产业等多个行业,[1]各行业之间技术关联性强,在工艺流程及知识创新方面具有一定的衔接性和交叉性。目前,辽宁已形成了以沈阳、大连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格局,拥有一批销售收入超百亿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产业集聚效应初显。但产业分工低度化、市场响应能力差、集成创新水平低等问题仍十分突出。

(一)产业组织存在结构缺陷

由于历史的原因,辽宁装备制造产业纵向一体化特征明显,上、下游产业链关联效应较弱,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不健全,企业同质、产品同构等现象大量存在。这既造成了本地基础材料、零部件、元器件产业不发达,大量关键材料和基础件不得不从外地采购或进口;[2]又使得专业化服务企业难以嵌入生产制造企业供应链,无法形成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高度融合发展的格局,削弱了产业竞争的整体实力。[3]

(二)公共信息服务发展滞后

目前,辽宁多数装备制造企业虽然有较完善的内部网络,但由于多数企业信息资源单独规划管理,数据往往局部有序,但兼容性不够。同时,由于社会化信息服务基础较差,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智能制造装备技术的两化融合程度相对较低,使得企业间信息交流内容较单一,对技术和市场变化响应不及时。

(三)创新资源整合不佳

辽宁装备产业虽具有良好的技术基础,核心制造企业和科研院所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内部创新数量也较多,但同一区位的科研、高校等机构与制造企业缺乏良好的信息沟通以及成果转化机制,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尚较少,企业创新行为普遍呈现出模仿化、个体化的特征,企业内部技术存量与外部知识资源难以整合、优化,进而导致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速度较慢,无法获得由此带来的竞争优势。这也是辽宁高端装备制造落后、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重要原因。

二、促进辽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策略

装备制造业日益呈现信息化、智能化、服务化发展趋势。辽宁装备产业必须适应这一趋势,通过资源、流程以及管理技术方面的改进与优化,逐步向高端化迈进

(一)科学规划产业园区,积极推动产业集聚

辽宁装备制造应依托园区推进结构进化,按照制造企业集聚、物流布局集中、使用土地集约的要求,统筹制造业的生产服务体系,将单纯的制造业聚集转变为集成制造与服务功能的产业链聚集。为此,一方面要实施以核心制造企业主导的工业园区计划,将空间布局与产业集聚相结合,形成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则要为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创造良好的公共环境,抓好公共要素建设,扶持相关配套企业的发展。

(二)提升核心企业集成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分工

国际装备制造业集成化、服务化趋势明显。为此,辽宁装备产业必须加大投入,力争在重大工程成套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培育具有总体设计、系统集成、成套生产等“一揽子”功能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同时,顺应制造服务化趋势,促进制造企业延伸产业链条,逐渐形成在工程承包、解决方案提供、再制造等方面开展增值服务的能力,提升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此外,要促进核心企业主辅业务分离,外包非核心业务,实现组织和流程的优化。

(三)推进两化融合,加快智能装备发展

辽宁装备制造业首先应通过实施信息化工程,提升节点企业的底层数字化和内部信息化能力,增强各企业间基础设施或信息系统的兼容性,大力发展信息服务,有选择地刺激和扶持软件开发应用产业和数据库服务业的发展。其次,应着力推进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装备企业并购海外先进企业,加速提高装备制造产品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力争尽快形成产业规模,拓展市场应用,为辽宁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提供动力。

(四)整合知识资源,提升供应链协同创新能力

辽宁装备制造业应进一步整合区域内外的创新资源,加强合作创新。应着重提高工程机械、船舶、汽车、航空、医疗设备等领域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技术自给率,掌握关键流程工艺技术和系统集成配备技术,推动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在此基础上,要积极搭建技术交流平台,推进研发力量与企业结盟,鼓励核心企业与国内外科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在技术研发、信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广泛对接,通过核心能力互补和伙伴合作形成知识集成与扩散效应,实现重大成果产业化、市场化。[4]

三、结语

加速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是辽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转型升级既要对传统产业进行组织改进和技术提升,又要积极培育智能化装备产业,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共同努力,方能促进辽宁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迈进。

(作者单位为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论辽宁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供应链协同体系建设”(2012401029);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加速推进辽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战略与对策研究”(L14BJY030)。]

参考文献

[1] 邢军伟,荣宏庆.沈阳装备制造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探索[J].企业导报,2013(9).

[2] 王竹芳,李莹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3] 杨淼,殷艳娜.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政策体系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装备制造业范文第10篇

作为制造业的核心部分,装备制造业目前领跑中国工业。2016年统计数据显示,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高于整个规模以上工业3.5个百分点,较上年提高2.7%。

尽管如此,在一些专业人士看来,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仍在“L”型底部盘整,不仅面临外部挑战,行业内部也逐渐两极化:工业机器人、通用航空、卫星导航等高端装备制造保持了强劲的增长。而传统装备制造,如农机等通用类设备,增长则继续放缓。

“装备制造业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这导致了很多类似于产能过剩现象的出现。”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吕莹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采访时表示,“我们的技术、能力和水平以及我们的发展历程和产业分工处于相对初级阶段。”

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的破解之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样也适用于装备制造业。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型行业,重资产、大规模、多门类、长链条的行业特征,注定装备制造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不平坦。

规模增长与结构失衡

新f动能转换,是当下中国工业的主要特征。

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等单位的中经产业景气指数,2016年第四季度装备制造业生产合成指数为109.3,较上季度提高0.3点,比全部工业平均水平高出3.3个百分点,实现连续4个季度上升;汽车、电子设备、仪器仪表、电气机械等行业同比增速持续高位运行,在13%至8%之间。 在工程机械行业,由于采购资金较大、全款购机的可能性比较低,需要像国外一样有足够的金融支持。

相比之下,传统工业行业的增速继续回落:三季度采矿业增加值由上半年的0.1%转为同比下降0.4%,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较上半年回落0.4个百分点。

在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推动下,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在2016年9月终于翻红――这是自2012年3月以来的第一次,而12月同比增长已达到5.5%。一年前这个数字还是-5.9%。

虽然整体增速大多是个位数,但这是在主要用户行业投资趋缓、行业总产出增速大幅回落、出货值同比下降的背景下完成的,无疑是中国实体经济中的一大亮点。

新近数据好看,但在经历多年黄金发展之后,装备制造业仍面临较为明显的内部结构失衡问题。

201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位于增长头部的行业与消费民生紧密相关:2016年1-11月机械工业全行业平均主营收入增速为7.41%,而汽车制造业的主营收入增速为13.73%,农副食品加工专用设备的增速为12.51%,光伏设备为11.07%,光纤光缆为14.21%,仪器仪表为8.52%,环保设备为7.70%。

与之对应,服务于投资活动的行业增速普遍比较低:机床工具行业的增速为5.42%,石化通用行业为2.74%,而工程机械行业仅有1.22%的增速,重型矿山机械行业也仅有1.74%的增速。

“不少装备制造企业生产的是‘大路货’,轻车熟路,门槛也不高。”吕莹说,整个行业表面看产能过剩,背后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供应不足、中端相应饱和、低端过剩。

事实上,在过去十多年,中国在多个装备制造业的子行业都跃居全球第一。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产量和销售额在2009年双双跃居全球第一。同年,中国装备制造总产值也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而在跃居世界第一若干年后,中国的企业家终于发现,装备制造业的水平高低不能单纯用规模来衡量。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数控机床,“机床是个GDP不大的行业,它不像电子信息行业,动辄上千亿元、万亿元的规模。比如,沈阳机床和大连机床也就是100亿元的营收规模。再如,武汉重型机床集团,被称为‘亚洲的明珠’,营业收入一年也就是十几个亿。”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吉红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然而,在重要性上,‘工业之母’数控机床却是一个战略性行业,始终受到国外的技术封锁。”

“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是时候考虑如何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了。”鞍山森远路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占军说。

一个装备影响一个行业

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为重资产、长链条行业,装备制造业的供给侧改革挑战直接而影响巨大。

一个例子来自徐工集团的4000吨级履带吊。这个2013年投入使用的世界最大起重机,其最大意义是改变了许多其他行业的生产方式。

比如化工行业的丙烯反应塔安装作业。丙烯反应塔是一个高压容器,过去因为吊装能力有限,需要分段吊装,然后再室外作业焊装。

“分段吊装的作业质量和在车间里用机器加工的质量有很大区别,现在有了徐工履带吊这样的大型起重机,就能够保证容器有较高的压力,实际上就是缩短了化工产品的生产流程和时间、提高了化工产品的纯度和质量。”吕莹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可以说,这一个大吨位起重机的出现,改变了整个化工的流程。

另一个供给侧改革影响一个行业的例子是电动叉车。

随着电商的发展,超大型集中仓储基地在全国雨后春笋般出现。仓储领域传统的柴油叉车从环保角度而言,无法适应这种几万平米的超级仓库,电动叉车的出现,则支持了大型仓库的建设,推动了电商公司的大型化发展。

机床领域同样不乏这样的案例。

陈吉红说,智能手机现在流行使用的金属背壳,必须用数控机床加工。在我国东莞,手机配套企业动辄用几千台、上万台的投资强度购买数控机床。在2016年绝大多数数控机床上市公司亏损的情况下,华中数控等企业正是依托3C等行业的发展,通过高端化的细分市场产品实现了良好效益。

当然,这种结构性改革和转型也有挑战。

“与目前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转型,转得好可能就起来了,但是也有很大风险。”陈吉红说,“比如,3C加工对数控机床的指标要求很高,华中数控盯着3C行业熬了5年,一直到最近两三年随着技术的进步,才转型成功。”

对于更多的装备制造企业而言,“因生存形势所迫,很多企业在人力、物力、财力都不足时去研发高精尖的产品,一旦没有找到好的切入点,几百万、几千万元的资金投入,最后就有可能打水漂。”陈吉红说。

同样,在工程机械行业,由于采购资金较大、全款购机的可能性比较低,需要像国外一样有足够的金融支持。这时候,顶由杓坪筒业政策的介入,导方向、补短板,就显得尤为必要。

“市场为主导的装备制造业产业政策,需要从直接干预微观经济行为为主,转向通过培育市场机制间接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同时,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吴占军说。

产业政策发力点

装备制造业需要怎样的产业政策支撑体系?

常规的政策发力点并不难找,比如普惠性的财税优惠。

机器人是装备制造业的典型代表行业,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公司总裁曲道奎称之为“供给侧改革中需要补短板的重中之重”。

随着我国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构建以智能制造为根本特征的新型制造体系迫在眉睫,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将呈现大幅增长。同时,老龄化社会服务、医疗康复、救灾救援、公共安全、教育娱乐、重大科学研究等领域,对服务机器人的需求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国家针对机器人行业出台了众多规划和扶持政策,对此,曲道奎认为,在规划行业的同时,还应加大税收优惠力度、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结合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减税范围和强度。

金融方面的支持是另一个显著的发力点。

在当下经济背景下,装备制造业内部存在一种声音,“中央对制造业很支持,也希望银行金融部门支持制造业的发展,但政策往往落不了地。”

“银行一看报表,甚至一听在这个产业,就不愿意贷款。国家的产业扶持基金也较少涉及,金融问题就凸显了出来。”一位受访者如此说,“其他支持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比如,免税、减税在我们行业极少出现,但是金融支持制造业是实实在在的。只有金融支持制造业的发展,才有可能把实体经济做起来。”

在优化企业金融环境、降低行业杠杆率方面,曲道奎认为,鼓励政府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共同发起设立产业基金,进一步撬动社会资本,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成为世界级企业。同时,可以通过差别准备金、利率、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装备制造企业的支持力度。

在吕莹看来,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政策体系必须科学设计,才能应对现实的复杂性。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补一降”的要求下,从工程机械行业来看,早几年杠杆率用得有点过多,造成了市场透支,而同时要注意到,国外工程机械整机的销售70%通过银行按揭。

此外,由于行业特殊,除了常规的财税金融政策发力点,甚至于交通运输这样一些领域的政策体系,也深刻影响着装备制造业。

上一篇:企业管理培训范文 下一篇:企业经济性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