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04:54:00

装备制造业论文

装备制造业论文范文第1篇

目前,国内对产出服务化的分析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所以本文从企业的角度来分析沈阳市装备制造业产出服务化的现状。沈阳市装备制造业企业不提高服务水平,顾客在采购产品时获得相应的产品安装调试服务和产品的操作培训,使产品的使用得到保证,对产品品定期维护和检查,保障了产品的正常运行。目前,沈阳市装备制造业的一些龙头企业服务化水平较高,已经有向服务转型的迹象。作为机床行业的领头企业,沈阳机床已经明确向服务转型的战略意图,从“工业制造商”向“工业服务商”转型。东软集团正在逐步转型成为综合性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2013年公司解决方案业务占总营收比重已经超过60%。软件和系统集成业务未来还将稳定增长,预计2017年收入将突破100亿元。

二、沈阳市装备制造业制造服务化模式目标和框架

1.沈阳市装备制造业制造服务化模式目标。本文建立制造服务化模式的目标是改变沈阳市装备制造业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使服务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动力,通过实施制造服务化模式,提高产业的服务化水平,使企业完成服务转型,为客户提品和服务,增加企业的收益,提高沈阳市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推动沈阳市经济发展。

2.沈阳市装备制造业制造服务化模式框架。沈阳市的装备制造业制造服务化模式主要有两部分构成,即政府引导,产业支撑。政府引导是制造服务化模式的外部客观条件,所谓的政府引导,即政府积极引导装备制造业向制造服务化发展,为服务化发展提供环境保障;产业支撑是必要条件,生产业为装备制造业提供内部服务支撑,使服务嵌入装备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两者从外部和内部共同推动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缺一不可,同时两者互相促进,即政府鼓励生产业支持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生产业支撑装备制造业服务化,使政府产业政策得以落实。

三、沈阳市装备制造业制造服务化模式建立

政府引导是沈阳市政府积极引导装备制造业向制造服务化发展,为服务化发展提业支持、助推科技创新、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政府针对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制定专门的产业扶持政策,以各个产业集聚区为中心,吸引和发展产业关联密切的生产业,鼓励专业物流企业为集聚区内的装备制造企业和客户搭建物流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其物流服务水平,深化铁西、浑南和东部集聚区内装备制造企业与科技服务企业。金融机构的合作,提高其科技服务水平和金融服务水平,同时,鼓励各产业集聚区以大企业总部基地建设为突破口,推进生产业的有效聚集,为其他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进而提高整个集聚区企业的服务化水平。政府成立专项资金,支持重大专项技术研发,加快推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牵动力强的重大科技项目,重点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双示范区”、汽车产业聚集区、部级检测平台等项目建设。同时,政府带头,沈阳市各高校、科研机构参与,发展以高技术关键类设备为主的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实现高新技术领域率先突破,为装备制造业推动制造服务化提供技术支撑。政府主动搭建产业互动服务平台,一方面使装备制造业迅速获得信息、技术、资源等,加快产业服务化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通过构建产业互动平台,集中各产业集聚区的相关优势资源,进行合理传递与配置,使企业将非核心部分外包,集中精力研究核心环节,最终使企业的生产制造更具有协调性。

产业支撑是指生产业支撑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发展,使装备制造业价值链实现升级,将生产业嵌入进装备制造业的各个环节,形成新的装备制造业价值链。在产业链上游,沈阳市各产业集聚区的科技服务企业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和科技研发支持,使得企业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科研成果通过科技企业扩散,进而提升整个行业的科技水平,也为沈阳市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在产业链中游,通过信息服务平台,三大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将非核心制造环节外包给其两大配套产业区的企业,实现集聚区之间的协同生产制造。在产业链下游,以沈阳制博会为代表的会展服务业,为沈阳市装备制造业提供展销服务,提高了沈阳市装备制造业整体品牌的知名度,拓宽了产品的销售渠道。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银企联合,形成金融生态区,提高整个集聚区的金融服务能力。在生产业对装备制造业支撑下,沈阳市的生产业也得到快速稳定的发展,尤其是具有高精尖技术特点的生产业,对装备制造业的新产品技术的研发、开发与应用能起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具有高精尖技术的生产业能够将新技术进行最有效的推广和传播,通过提高生产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沈阳市装备制造业的创新需求、技术开发需求、新产品的技术需求以及开阔新的市场需求的满足。

四、沈阳市装备制造业制造服务化模式实施路径

企业是制造服务化模式实施的主体,只有通过服务化转型,才能真正实施制造服务化模式。沈阳市装备制造企业转型主要有两种路径:一种路径是适合中小型装备制造企业的基于产品延伸服务即“产品+服务”。中小型企业科研能力弱,市场狭窄,导致转型风险高,所以,企业应该以产品为中心,积极拓展服务业务,不断提高服务在产品中的比重。企业在政府引导下,与科技研发能力强的大型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共同攻破技术难关,提高企业的科研水平,为企业服务化提高技术保障。沈阳市中小型装备制造企业大多属于专用、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应注重发展以下服务业务:产品设计,检测维修,备品备件,远程监控,工程成套,设备租赁等。通过服务业务的发展,企业积累服务经验,为服务化转型服务保障。另一种路径是适用于大型企业的整合性解决方案路径,大型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基本具备由“以生产为中心”到“以服务为中心”的转型能力,在这种路径下,企业的服务活动所占的比重已经在整体的利润比重中占据较大的位置,服务不再与自身原有的产品绑定,而是将企业领先于市场的研发、供应链、销售等运营能力向外延伸为服务,企业不再是产品的提供商而是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利用其在价值链上的运营优势,提供不依托于自身产品的专业服务。企业利用强大的服务体系帮助客户解决复杂的问题,交付给客户一揽子的解决办法。

装备制造业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制造业人力资源建设在企业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过程中具有引领、示范、推动、凝聚作用。要把知识与技术创新体系和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培训体系紧密结合,为企业培养培训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提供知识和智力支撑。

一、上海电气人力资源基本状况

上海电气集团共有企业387家,其中资产管理公司277家、有限公司103家,总公司下属7家。

集团共有职工114709名,其中,在岗职工为74584名。所属企业中,资产管理公司拥有职工68211名,其中32899名职工在岗;有限公司拥有职工45467名,其中40654名职工在岗。

在岗职工中,有专业技术人员共18221名,占职工总数的24.43%;有技术工人35535人,其中技能人才33139名,占职工总数的44.43%。根据电气集团人力资源分类统计表,在岗劳务工用工总数13480人。集团在岗职工中,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职工1277名。占专业技术人员的7%,占在岗职工的1.7%,职工的学历学位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集团共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38名,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0.6%,占在岗职工的2.6%。集团共有高级技师202名,技师1685名,两者分别占技术型人才的0.6%和5.1%,占在岗职工的0.3%和2.3%,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型人才比例为5.7%,占技术工人比例为5.3%,占工人(含劳务工14066人)比例为3.8%。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型人才比例为24.4%,占技术工人比例为22.74%。

在职工教育培训投入方面,2006年。上海电气职工教育培训投入3501.6万元,在岗职工人均469.5元,其中,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总投入1049.8万元。技能人才人均316.8元。技能人才培训占总投入比例为30%。有限公司职工教育培训投人2313.5万元,人均投入569.1元,其中技能人才投入566.1万元,技能人才人均276.8元。有限公司技能人才培训占总投入比例为24.5%。

同时根据调查,45%的职工在过去一年中参加了企业组织的培训。但有77.5%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群体中有52.5%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有26.7%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3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群体中38.2%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其中有65.20%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企业高层领导中23.1%的人员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8.5%的人员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

综合上述情况可见,上海电气集团已经拥有一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人才队伍。近三年来。职工队伍建设态势良好。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在岗职工比例在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为1.87%、2.17%、2.28%,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比例在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为7.68%、8.8,%、10.03%,呈现上升趋势。

二、上海电气人力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级技能人才在总量、结构和素质上还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根据2006年西门子年度报表,2006年西门子共有员工474900名。其中173000人(36.42%)的员工具有本科学历。2006年,西门子在世界范围内新雇佣了75200位员工,其中36%具有本科学历,在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新员工中,有60%是科学家职务或者是工程师。西门子公司高级技术工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0%以上。而上海电气高级技能人才从质量到数量都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技师、高级技师人数偏少;二是学历结构上偏低;三是高技能人才年龄偏大;四是劳务工技能等级低。缺乏相应的培训。

2、高端、紧缺、关键人才不足。对集团人才队伍存在问题的反映主要有:一是高端管理和科技人才比例较缺乏。西门子公司大学本科以上员工占50%,而上海电气仅16%;二是适应战略发展需求的人才缺口很大:三是高级技术工人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大的差距。西门子公司高级技术工人占1/3以上,而上海电气高级技术工人只占技术工人总量的24.4%。值得关注的是,根据电气集团人力资源统计表不完全统计,党政管理人员中的本科及以上学历3223人,占党政管理人员总数的25.16%;同时党政管理人员的总量较大。共有12809人,占调查企业人员总数的22.93%。

3、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存在不足。调查显示,54.6%的职工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77.5%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技术人员群体中52.5%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76.7%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中基层管理人员中33.6%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8%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35岁及以下本科以上学历群体中38.2%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5.2%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企业高层领导中23.1%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8.5%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

三、进一步加强上海电气人力资源建设的对策

1、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工人队伍。上海电气作为是中国最大的装备制造业集团,技术工人的水平和质量应该走在全国前列。按照集团发展规划和先进制造业发展要求,到“十一五”末,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比例要超过30%,其中技师、高级技师比例要达到8%,45岁以下中青年高技能人才占高技能人才比重达80%左右,并涌现一批中青年领军高技能人才,带动中、初级技能工人队伍相间梯次发展。全面提升职工队伍整体技能、素质水平。

要加强劳务工的建设。参加教育培训、提升工作等级已经成为劳务工的迫切需求。上海电气集团职工队伍结构老化的矛盾较为突出,劳务工的加入使得职工队伍老化的状况大大改善。目前集团一线劳务工10175人,占一线职工的35.7%,占劳务工总数的75.48%。如在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电焊和冷作两个主要工种中。劳务工已占在职工人数的30%,10年内30%的在职焊工和冷作工退休。在职技术工人学历层次偏低,年龄偏大;劳务工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技术技能的掌握也比较粗浅。76.9%的劳务工比较希望和非常希望参加教育培训,目前有39.4%劳务工参加过技术培训,55.9%的劳务工没有参加培训。要立足上海、延伸国内外,在外省市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围绕企业实际需求,加强对技术工人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与计划工作,通过教育培训、鉴定考核、择优选拔,建立分层、分类实施的技术工人培养体系,造就一支高、中、低合理配置的技术工人队伍。

企业通过建立能级体系,制订相对科学的、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培训体系,推进企业各类技术工人队伍的建设工作。

2、实施科技专家、项目科技带头人、首席技师的选拔制度,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培养科技创新领军旗帜型人才。要实施上海电气科技专家、上海电气项目科技带头人、上海电气首上海电气席技师的选拔制度。以推进集团科技进步、技术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激发广大员工的创造激情,培养和造就一批科技和高技能领军人才。与高校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以加强上海电气人才资源的投资和开发,大力提高人才资源对上海电气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构筑上海电气人才资源建设,使之成为上海电气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3、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使人力资源建设与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一是要坚持和完善学习培训制度。建立培训——上岗——使用——考核——奖惩的配套制度。完善制度建设,为教育培训工作有序开展奠定基础。制定规范和促进教育培训工作开展的制度,《生产人员持证上岗及技能鉴定实施办法》、《师傅带徒制度》、《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四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生产一线员工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供电企业生产一线用工管理暂行办法》、《“首席岗位制”管理办法》、《员工培训考试考核奖惩规定》、《兼职培训师管理办法》、《首席工程师管理暂行办法》、《优秀人才管理办法》。《高级管理人员学习培训制度》、《技术创新人员学习培训制度》、《技术工人学习培训制度》、《劳务工学习培训制度》等。

二是建立培训激励制度。要完善的岗位任职资格要求,建立公平、公正、客观的业绩考核标准;公平竞争的晋升规定和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分配原则。

为充分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公司建立员工能力素质模型,实施职业生涯管理,设立管理、技术、技能人才三通道职业生涯发展体系。对优秀高技能人才,在晋升、工资、福利、带薪学习、休假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

三是建立健全学习成果考核、评价、认证制度。使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互沟通,学历教育以教育部门为主,培训以行业为主,建立完善对学习成绩、成果、成就进行考核、评估、发展的权威机构,定期考核,统一发证。要建立企业终身学习指导中心,设立各种联席会议制度。提出规划,制定目标想象,掌握动态,指导工作,总结经验。定期交流。成立“学习证件认证中心”,对各种学习、进修、培训的结果予以认可并办理学习证件的认证手续等。

装备制造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产业转移转移模式沈阳装备制造业

近年来,随着沈阳经济的蓬勃发展,其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成本快速上升,装备制造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增加。根据产业转移的客观规律,有意识地组织产业转移,对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沈阳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和强大实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和数量可观的中小型装备制造业企业。根据装备制造业企业规模的大小,实施不同的产业转移战略。

一、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转移模式

1.直接投资模式

产业转移发生的主要形式是跨区域直接投资(包括对外直接投资)。跨区域直接投资是指企业跨越区域界限到其他区域去投资设厂,进行生产和销售。在运行上表现为发达区域企业对发展中区域的投资行为。在国际上,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及产业移入国的产业升级主要是由经济高梯度国家向低梯度国家的直接投资来实现的。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能够使抚顺迅速积累资金,为区域经济的起飞创造条件,产生要素注入效应。同时,伴随产业转出地沈阳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生产要素的价格将越来越高。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将那些传统的、技术含量较低的、已经失去竞争优势的部分环节转移出去,利用抚顺优越的地理条件,廉价的土地等生产要素,以及优惠的税收财政政策,也可有效降低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成本。

2.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

在国际市场上,企业一体化是指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地配置各种要素资源,精确地管理着各国的协作企业,形成一体化的产销网络体系。内部化是企业一体化形式的一种,是将各个生产协作企业并入跨国公司之内,再加以整合,通过使各子公司形成更为专门的内部分工来提高整体效率的模式。内部化的实质在于用内部管理取代外部市场,用内部分工取代市场分工。内部化的意义在于企业将各项在市场上进行的交易纳入企业内部进行以节省交易费用。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可利用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通过对抚顺企业进行股份购买、收购和兼并,然后对其进行改造或提高装备水平或加强管理等,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如沈阳机床一厂的原材料供应大部分来自于抚顺,通过对抚顺原材料供应企业的内部一体化,可有效节约交易成本、降低交易风险。同时,对抚顺企业而言,不仅为企业引进了资金、技术等有形资源,更为企业带来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意识和新的管理方式等无形的资源。

3.企业虚拟一体化模式

企业虚拟一体化模式是跨国公司一体化战略的第二种形式。它是指跨国公司仅保留最关键的功能,如研发和销售,其它功能通过外包或合作借助外部企业完成。在虚拟化组织形态下,整个产销网络体系中的众多企业虽然在同一个决策体系下运营,却并不属于同一个跨国公司,对该跨国公司而言,它们仅是执行其某种功能的一种虚拟组织。虚拟化模式的核心是企业借助外部力量完成某些内部功能,它的关键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附加值高的环节上,而将附加值低的环节虚拟化。

在虚拟化的具体形式中对产业转移具有重要影响的是零部件外包,即OEM或者ODM。实践证明,这种形式对沈阳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产业转移也是比较适合的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沈阳机床一厂为例加以说明。近年来,沈阳第一机床厂提出了“协力”的概念,认为企业的生存和兴旺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努力,而且取决于它与上下游企业的关系。协力是指与供应商和协作厂商之间建立的新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共同的市场,实现共同的利益。经过发展规划,沈阳机床一厂逐渐加强了专业化分工。在零部件生产上,仅保留关键件的生产,而将其他自身成本高于市场的零部件输出,交由外协外扩厂商完成。通过协力概念的成功应用,有效缓解了机床一厂生产能力不足的矛盾,改善了企业“大而全”的组织模式。同时,企业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内部管理效率明显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迅速增强。鉴于这种模式取得的良好效果,沈阳装备制造业大型企业都可以运用和发展这个模式。由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提供原料或提出样品的样式和规格等要求,必要时提供技术和设备,给予一定辅导,由抚顺装备制造业企业完成相应生产和加工环节,并收取一定费用。即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主要进行产品的最终组装、研发、提供关键技术和进行附加值高的配件产品生产。而抚顺配套企业主要生产技术含量低、批量低、专业性分工要求高的各种配件和半成品。这种模式的广泛应用将对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转移以及沈抚共同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中小型装备制造业企业转移模式

1.整体迁移模式

造成整体迁移的重要原因:一是一种具有更大增值能力的新兴行业造成了行业的成长替代。二是企业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时,企业须向一个成本相对较低的地方迁移。

沈阳中小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大多为零部件加工和配套企业,技术含量较低,规模较小。而沈阳装备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高端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研发制造,重点培育和支持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成长和发展,那些传统的、技术含量较低的零部件加工和配套环节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将越来越小。因此,那些已经失去优势的中小企业的整体迁移为大企业、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创造了空间。同时,随着沈阳的发展,各种要素价格持续上升,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将逐步提高。此时,中小企业应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地域,将企业迁移到具有区位优势的抚顺,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2.合作研发模式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和实力有限,或创新能力不足或生产能力不足,产业链短,因此,合作式的生产、研发的模式也比较适合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合作研发模式体现在前后向关联企业的合作、生产型企业与研发型企业的合作以及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上。首先,由于装备制造业工艺复杂,生产环节较多,造成一些企业只是在某一领域上有所擅长。这样,处于前后向关联的企业可根据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与其他企业合作生产,形成集群优势。其次,生产型企业应加强与创新研发型企业的合作。研发和创新是两个密不可分的环节,沈有一定创新研发能力的企业可与抚顺生产型企业合作,以弥补自身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最后,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也至关重要。众所周知,在科技创新中,基础研究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没有基础研究,就没有之后的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基础研究是一项新产品诞生的基础和前提。科研院所是基础研究的发源地,因此,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应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目前,抚顺拥有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部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中心以及一批重点大学,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何禹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组织模式[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俞国琴:中国地区产业转移[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9

[3]彭连清詹向阳:产业区域转移的路径选择、产业定位与政策取向[J].改革与开放,2007(5)

装备制造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投入产出效率DEA

一、引言

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是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Cooper等学者在“相对效率评价”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其主要思路在于通过对决策单元(DMU)进行线性组合构造有效前沿面,通过解每一个决策单元相应的线性规划来判断该决策单元是否位于有效前沿面来评价其相对有效性。DEA方法自问世以来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我国有不少学者应用此方法对不少领域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如马占新,唐焕文利用改进的DEA方法对东北某省的宏观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叶世绮,莫剑芳利用DEA方法中的C2R模型对四个经济特区宏观经济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分析;本文采用C2R模型来评价1998年~2007年四川省装备制造业的投入产出相对效率。

二、C2R模型基本思想

在一个经济系统或一个生产过程中,假设有n个决策单元DMU,每个DMU都有m种输入和s种输出,其中Xj=(x1j,x2j,…,xmj)T,Yj=(y1j,y2j,…,ysj)T,(j=1,2,…,n)为决策单元的输入指标和输出指标向量。则DEA方法的C2R模型线性规划问题如下:

假设上式线性规划求得的最优解为λ*,S*+,S*+,θ*,则基本结论如下:当θ*=1时,表示与生产可能集中所有投入产出模式相比,DMUj0的投入向量己不可能被等比压缩,也就是说此时加大投入不会再增加产出,显示了该决策单元的有效性,即DEA有效。当0<θ*<1时,即DEA无效。当λ=1时称为当年规模收益不变,表明当年达到最佳产出规模;λ<1时,称为当年规模效益递增,且λ值越小规模递增趋势越大,表明在这一年里,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投入,能获得更大比例的产出;λ>1时称为当年规模效益递减,且λ值越大规模递减趋势越大,表明在这一年里,即使增加投入,也难以获得更大比例的产出,甚至得不到原有的产出。

三、实证研究

1.工业行业效益评价指标的建立。从技术和经验上,DEA对DMU个数有如下要求,一是参考集中的DMU应该具有“同类型”特征,二是通常认为参考集元素的个数不少于输入输出指标总数的二倍为宜。除此之外,还应该避免输入(输出)集内部指标间的强线性关系,经过全面系统的分析,确定四川省装备制业业效益评价的输入指标为:固定资产投资、财务费用和利息支出;确定输出指标为:工业总产值和外销产值。由《四川省统计年鉴》整理出10年(1998年~2007年)各指标的数据,因篇幅有限,略去投入产出表。利用EMS软件实现,计算θ、λ和k值,得出DEA结果如表所示:

2.结果分析。(1)由表可知,在1998年~2007这10年中,2004年和2006年、2007年这三个年份的投入产出效率值θ=1,这三个近期年份相对于其他年份来讲,投入产出状态已达到最佳,投入无冗余,其固定资产投资、财务费用和利息支出投入都已达到最优程度。(2)四川省装备制造业的其余几个年份均为DEA无效,说明资源间组合未达到最优,存在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规模递增的单元均为技术无效,说明规模效益递增的取得大多是依靠资源的大量投入,对技术依赖不够,投入产出效率不高。这与四川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长期以来,四川的装备制造业过于依赖资源型生产,在技术领先、科技含量高的领域却发展不足,处于“三高一低”的局面。且由于装备制造业占到四川省工业总产值比重的20%,其产业内的资源利用率等现状,间接造成四川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

3.对非DEA有效的单元的改进。保持现有产出不变,根据公式x=(1-θ*)xn+s-*可计算出各个投入指标可节约量,即现有投入的投入剩余。保持现有投入不变,根据公式y=s+*可计算出各个输出指标可增加量,即现有输出的产出亏空。由此可算得装备制造业的1998年固定资产投资若为306.9727万元、财务费用若为12.9737万元、利息支出若为220.8926万元,可得到其最佳产出组合为工业总产值301.7067万元、外销产值8.1305万元,使该年达到DEA有效,即经营效率最佳,其他年份同样计算。

三、提高四川省装备制造业相对效率的建议

综上所述,提高现有投入资源的利用效率远比增加投入资源更重要、更有效。一是建立技术中心。由国家投资,依托东汽等大型企业,联合中国科学院工程所、东华工程科技公司、四川大学、重庆钢铁设计院等单位,组建国家装备制造技术研究中心,使之成为装备制造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的龙头。二是增加科技投入。建议设立部级的新材料创新基金,省、市两级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对重大科技攻关予以大力扶持。三是加强科技合作。引进先进的装备制造技术,与国内国际的大型制造企业合作,争取摆脱资源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向技术含量高的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J].科学通报,2000.4

[2]马占新唐焕文: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综合评价的DEA方法[J].系统工程,2002

装备制造业论文范文第5篇

中国装备制造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独立完整、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装备制造体系,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了一批重要装备,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总量规模居世界前列。但是,相对于国际发展新格局,相对于世界技术进步的大潮流,自主创新能力弱正在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软肋。有人曾把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大而不强,形象地比喻为“虚胖子”;有人透露,目前我国机械工业新产品贡献率仅为5.9%,仅为工业发达国家的10%;有人认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和国外的主要差距在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少,存在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古希腊神话中,阿喀琉斯刀枪不入,而脚后跟却是致命的弱点。当箭射中他的脚踵时,英雄的生命就此结束。将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喻为阿喀琉斯之踵,无疑是在揭示业内一个基本的共识: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研发能力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少。目前,装备制造业还没有完成承担起“装备中国”的重任。我们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非自主创新不可的时候了,如果不自主创新,我们就会被西方国家压制在产品的低端水平。

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竞争已经从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发展到了价值竞争、品牌竞争,要有品牌、要有价值,就必须要有自主知识产权,要有自主知识产权,就必须要有自主创新。面对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只有在装备制造业自主知识产权发展上占据优势地位,才能始终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更为有利的战略地位。加快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关键是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可以说,自主创新是装备制造业的生命。

“十一五”注定是我国制造业的战略机遇期,是制造业升级、跨越的关键阶段。从“十一五”规划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再到《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家对装备制造业的扶植力度一环紧似一环,并且把振兴装备制造业提升到了国家与民族安全的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一五”规划为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提出了总体目标:努力突破核心技术,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特别是在高效清洁发电和输变电、大型石油化工、先进适用运输装备、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控制、集成电路设备和先进动力装置等领域实现突破,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提出了技术目标: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2020年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其点睛之笔。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振兴装备制造业。十七大报告对自主创新也非常重视,“自主创新”在报告中出现了十次,充分体现了自主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之一,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自主创新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我国要通过自主创新提升经济和科技水平,装备制造业也必然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自主创新的对立面不是开放创新,自主创新不排斥开放与继承,自主创新也不是鼓励一切从头做起,原始创新是自主创新,集成技术是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改进进而再创新也是自主创新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往往孕育着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和飞跃,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源泉。同时,我们还必须把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再创新紧密结合起来。目前,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基本态势可以归结为四类:一是能够进行部分原始创新的航天技术、轨道交通等行业。二是能够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创新的通信设备、发电设备、军用飞机、载重汽车等行业。三是处于引进--消化--吸收过程而没有系统掌握核心技术的轿车、大型乙烯成套设备等行业。四是依赖于国外产品,国内基本没有开发的行业,如大型飞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设备、光纤制造设备、大型科学仪器以及大型医疗设备等(区贤明,2006)。从整体上来说,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主要处于技术引进的阶段,不但大量自主创新的阶段还没有到来,而且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也是有限的,重复引进现象屡见不鲜。另外,在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态势中,集成创新也是装备制造业所欠缺的。我们认为,解决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的关键在于根据其产业特征(产权、技术等)和外部环境(政策),给出切实可行的技术引进吸收的产业组织模式和产业组织政策,构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平台,然后向“自主创新”进行渐进的转变,最终达到独立创新的阶段。

我们的装备制造业,不能始终落在别人后边,吃别人的剩饭,我们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首先,要树立勇于自主创新的信心,以最大的决心培育创新能力。金钱买不来核心技术,单纯依靠技术引进实现不了现代化。自主创新不光是口号,要落实到行动中去才会有效果。中国装备制造业不能依赖国外、不能人云亦云,而应切实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过去有人以为什么都可以从国外买,这个观念很错误。即便是与国外的合作,也应该坚持“以己为主”,不要受制于人。产品可以模仿,技术也可以引进,技术创新能力是无法引进的,要靠企业自身的积聚。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装备制造企业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脚踏实地地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来。

其次,要加大对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一要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政府财政应从现有技术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等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贴息、重大技术创新项目补助,并视财政增收情况逐年递增,设立装备制造业专项发展资金,专项发展资金主要用于:装备制造业重大项目的前期费用,包括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和建立装备制造业专业园区的前期工作投入;优势拳头产品和重点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贷款贴息;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资金补助;重点骨干企业技术创新投入,重点支持系统成套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关键共性制造技术的研发;重大技术装备展示和使用首台(套、批)新型装备等专项补助或奖励。二要通过财税优惠政策促使企业自身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加大研发投入是自主创新取得较大突破的关键。三要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在高度货币化的当代社会,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金融支持,装备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就必然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国内金融机构尤其是政策性银行,应积极开发多种金融产品,签订银企战略合作协议,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四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要发挥风险投资的嫁接作用,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创新源得到很好的转化并产生经济效益。

第三,制定和完善政府首购和订购国产设备的政策措施。实际上,世界各国政府采购都有明显的“产权保护”特征。美国的购买美国产品法规定,联邦政府非GPA(政府采购协议)必须购买美国产品,其中,包括优先购买具有美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借鉴国外通行做法,着手研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为“国货国用”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加强政府采购的监管,抓紧研究出台有关规定。研究建立由项目业主、装备制造企业和保险公司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机制。引导用户单位和项目业主合理选择技术路线和产品规格,支持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加强政府监管和舆论监督,防止设备招投标中歧视国产设备。对于国内企业、科研机构生产或开发的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场的产品,如果其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先进技术发展的方向,并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经有关部门认定,政府应进行首购;对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的先进装备和产品,纳入政府优先采购范围;对订购和使用首台(套)国产重大技术装备的国家重点工程,可确定为技术进步示范工程,优先予以安排;建立由应用部门、制造部门和保险公司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机制。

第四,进一步加强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科技体制改革后,原有的产业部门研究所全部转制为企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形成“缺位”。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还未根本改变、广大中小型企业自主开发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多数企业无力支持共性、基础性及前瞻性技术的研发,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以推动产业共性技术研究能力建设,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政府要根据我国重点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目录,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业科研院所等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平台的建设,重点支持原创性技术、共性技术及战略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要制定装备工业技术发展战略,对重点技术发展领域的关键技术和关系行业整体竞争力的共性基础技术,应明确研究开发计划。对已经研制出来的技术,要加紧运用。注重用先进的技术来改造、提升装备制造工业,有重点、分步骤地将先进技术运用到重大技术装备的重点领域、重大项目中,让高水平、高效益的技术在重大技术装备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五,要合理选择创新方向和创新模式。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装备和重要基础装备,在立足自主研发的基础上,实现再创新和自主制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通过与国外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企业合作,广泛开发联合设计、联合制造,逐步实现自主制造的目标;引导企业开展联合开发,建立跨城市研发中心,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进行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重组。鼓励装备制造企业之间、关联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联合、重组,实现体制、机制的根本转变,从而促进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

装备制造业论文范文第6篇

>> 辽宁装备制造业“走出去”问题研究 中国制造业正陷入低谷 沈阳市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对策研究 装备制造业,谁主沉浮 装备制造业“拐大弯” 装备制造业:走向高端之路 民营装备制造业发展探析 全球装备制造业“盛宴” 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 装备制造业需要重组版图 先进装备制造业加速跑 江门:装备制造业腾飞加速 辽宁装备制造业比较研究 沈阳装备制造业进阶 装备制造业: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促进产业由大变强 “一带一路”背景下沈阳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对策建议 浅谈“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装备制造业如何“走出去” 一带一路战略下江苏加快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探析 推进智能制造升级 装备制造业市场广阔 装备制造业引领中国制造业海外并购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 > 装备制造业走出低谷 装备制造业走出低谷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艾西南")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由于市场需求的下降,产能相对过剩,投资增速开始降低。2013年,金融资本进入机械装备产业的脚步几乎停止了。

装备制造业作为最大的工业门类,其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举足轻重。

2002年中国装备制造业销售额1.85万亿元,到2012年达到了18.50万亿元,十年内增长了10倍,年复合增长率达26%。这十年,被称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黄金十年”,中国进而成为全球第一装备制造业大国。

2013年是中国装备制造业迷茫的一年。2013年上半年,机械装备业的产值增长速度下降到8%,平均产品销售净利润率从2012年的7%下降到4%;进入2013年下半年,行业产值增速下降到1%~2%,产品市场需求不旺,价格下降,销售收入净利润率急速降低。据预计,2013年全年,我国机械装备产业增速不到5%,销售收入净利润率平均不到3%,很多细分行业出现多年未见的“全行业亏损”。

由于市场需求的下降,产能相对过剩,投资增速开始降低。2013年,金融资本进入机械装备产业的脚步几乎停止了。考虑到产业项目的投资是“连续的”,当前投资计划是在过去10年高速增长时就已经确定的,所以产业资本还在继续增加投资。现在的投资是“惯性”投资。

其中,产业资本的投资分为两类:一是现有落后生产线的升级改造;二是新增产能生产线的建设。2013全年投资增速低于1~8月份的情况。相对前几年,投资增速降低了约25%。由于市场需求的下降、产品利润率的降低,估计未来几年产业投资金额会是逐步下降。

未来机械装备业的投资机会,将主要出现在两个领域:

一是产业集中带来的并购机会。过去10年,中国制造的装备产品主要是替代进口,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中国装备业产能提高的同时市场需求在下降,产品出口只能缓慢增长。未来几年国内市场的竞争肯定会加剧。在行业低谷中,更有机会去并购一些优秀的或者有特色的企业,通过注入资金,改善经营管理,产业整合让企业渡过低谷并进一步发展。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都将成为主角,甚至有可能联合进行大规模的并购。

装备制造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数控机床 制造强国 发展趋势

数控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中的一项核心技术,由数控机床组成的柔性化制造系统是改造传统机械加工装备产业、构建数字化企业的重要基础装备,它的发展一直备受制造业的关注,其设计、制造和应用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水平和竞争力。近年来,国内机床设备和技术的发展在市场需求旺盛的情况下,设备以满足市场和用户需求为主,在高性能加工的设备和技术上并没有进行很好的研究和技术储备,在市场趋于平稳的时期,我国的机床工业势必会更加缺乏竞争力。因此,国家将数控机床作为重点支持的产业项目,在发展规划中明确了发展高速、高精度数控加工设备作为主要的支持发展方向,将提升装备水平和核心技术放在重要的位置。

“机床是装备制造业的工作母机,实现装备制造业的现代化,取决于我国的机床发展水平。振兴装备制造业,首先要振兴机床工业,要大力发展国产数控机床”。振兴装备制造业,机床工业需先行,这是一条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拉动和国家产业政策的正确引导下,中国机床工业行业发展迅速,产销两旺,行业综合水平落后的面貌得到改变。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制造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制造业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还比较明显。有人坦言:“无论今后科学技术怎样进步,发展先进的制造业将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制造业也将永远是人类社会的‘首席产业’。”在当今世界上,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和先进的制造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最重要标志。制造业最重要的基础是装备制造业。现在我国已是制造业大国,但并不是制造业强国。目前我国的装备制造业水平有限,以至于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化机械生产的需要。而现代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体现在信息化制造方面,其中自动化、智能化制造则是装备制造业中的主导技术,这对于高速、高精度、低消耗的产品制造来说尤为重要。

数控机床是近展起来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型自动化机床,是高度机电一体化的产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产品的结构越来越合理,其性能精度和效率日趋提高,因此对加工机械产品零部件生产设备――机床也相应提出了高性能高精度与高自动化的要求。大批量的产品,如汽车拖拉机与家用电器的零件,以及航空航天、内燃机、军工、汽车、船舶等行业需要的重要加工设备,尤其是高刚性、高精度、高稳定性、高复合型的精密数控卧式铣镗床更是航天和军工企业急需的关键设备。

“十一五”期间,国家对装备制造业提出要求:变“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开发高档数控机床,提升行业水平。自主开发高速精密卧式机床,研究其相关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并取得突破,对国家在高端装备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将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对高速数控机床的需求也越来越多。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作为重点领域将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国家将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部长冯飞预计,未来十年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十年,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可望达到20%以上。机床工业由于技术含量和工艺要求极高,属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行业壁垒很高,无论在国内还是全球范围,行业格局变化都比较缓慢。机床本属于机械行业,而机械行业与下游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密切相关。下游行业每年固定资产投资中,约60%用于购买机械产品。设备工器具购置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例保持在20%左右,并长期保持稳定。因此在机床行业下游产业中,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部分都是用来购买装备制造工具――机床。通过统计发现,机床下游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远快于全社会平均增速水平。数控机床的需求来自于下游的机械行业固定资产投资,2011年汽车及零部件、航空航天设备、高速列车、军工、电子信息、电力设备、船舶、工程机械、模具等高端装备业崛起,行业产能高速扩张,继续带动数控机床消费的高速增长。罗百辉表示,2011年高端装备自主创新势头将更为强劲,继续带动机械工业15%以上的增速。目前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化时期,这是超脱于经济短期波动、在近几十年里对中国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的因素,对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它与长期向好的中国宏观经济一样,成为机械工业近30年来持续快速发展的最好注解。所谓重化工业化时期,也就是工业化的中期,即从解决短缺为主的开放逐步向建设经济强国转变,煤炭、汽车、钢铁、房地产、建材、机械、电子、化工等一批以重工业为基础的高增长行业发展势头强劲,构成了对机床市场尤其是数控机床的巨大需求。中国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机床市场。数控机床已成为机床消费的主流。预计2015年数控机床消费将超过60亿美元,台数将超过10万台。数控系统的发展趋势是:①平台数字化。②运行高速化。③加工高精化。④功能复合化。⑤控制智能化。⑥伺服驱动高性能控制。中高档数控机床的比例会大幅增加,经济型数控机床的比例不会有太大变化,而非数控的普通机床的需求将会大幅度减少。

参考文献:

[1]张江华.TK7640数控铣镗床的运动误差分析及其补偿(硕士论文),2007.

[2]畅越星.数控落地铣镗床主轴箱动力学分析与结构设计研究(硕士论文),2007.

[3]李军华,数控机床主传动齿轮综合啮合刚度研究(硕士论文),2007.

[4]张利平主编.液压气动技术速查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5]姚银歌.大型数控落地铣镗床CAE与主轴箱优化设计研究及应用(硕士论文),2010.

[6]姜华.高速精密卧式加工中心开发的关键技术研究(博士论文),2007.

[7]王跃宏.对我国高档重型数控铣镗床现状与发展的评述.

装备制造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生产服务业 先进装备制造业 产业发展 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Research on Industry Relation of Hunan’s Production

Services and Advance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WU Yan1,2

(1. 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Hunan 418008,China;

2.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Changsha,Hunan 410114,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putoutput model, direct consumption coefficient, complete consumption coefficient, sensitivity coefficient and influence coefficient of Hunan’s production services and advance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were calculated. The studies show that advance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s consumption intensity is greater than production services’, but the consumption intensity average of them is far lower than that in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studies also show that advance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makes great demand impetus and influence to production services, and producer services’ traditional sectors makes strong development thrust to all the industries. Another phenomenon shows that capital and knowledge intensive production service sectors are making a more obvious role in the society,and innovative sector is to be further developed. Thu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production services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and vice versa.

Key words production services; advance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relation research

1 引 言

尽管、三一重工、山河智能等多家装备制造企业带动湖南装备制造业跑在了全国的前列,然而,低于30%的零部件配套率、关键技术的缺乏、研发投入的不足,尤其是生产型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延缓了湖南朝向世界先进装备制造业快速迈进的步伐.产业发展经验表明,生产型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有机协调发展,可以促进彼此间产业升级和转型以及取得共同快速发展[1-3].2013年是我国深入贯彻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关键年,先进装备制造业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为此,在《湖南省“十二五”规划》及《湖南省机械行业“十二五”规划》中,均提出了以生产服务业提升装备制造业附加值和配套能力的发展目标.

装备制造业是促进一国经济增长和提供技术支持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从世界经济史来看,先进装备制造业亦是大国综合实力的基础与核心,随着技术革命的推进,国际装备制造业出现了分工全球化、产业集群化、制造信息化、服务网络化的重要特征.美国民间企业在海外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多达182个,美国硅谷和128公路是典型的电子产业群,电子商务和IT技术在贸易领域的应用引起了消费、流通方式的巨大变革,IBM、GM正以制造服务化诠释着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融合的全新商业模式.与东北老工业制造基地、沿海大规模制造相比,位于中部地区的湖南省装备制造业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正确处理好先进装备制造与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关系,通过这两大产业的有机协调发展,是促进湖南省装备制造业升级与转型,生产与服务业协同发展的关键.

2 湖南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及其与生产服务业发展关系置辩

2.1 湖南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十一五”期间,湖南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经济增长、技术创新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产业规模方面,2010年全省机械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2 324家,产销规模超过4 000亿元,工程机械产业规模达到全国总量的25.8%,、三一重工、南车株机等知名企业奠定了装备制造企业的领军地位.经济增长方面,行业规模工业总产值达4 287亿元,年均增长38.79%,工业增加值由216亿元增长到1 315亿元,年均增长31.13%,主营业务收入由634亿元增长到了4 075亿元.产业创新能力方面,拥有17家部级企业技术中心,7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吸收CIFA技术研制出了国际首创的碳纤维臂架泵车,随着国际标准化组织起重机技术委员会(ISO/TC96)秘书处迁往,其技术和标准制定话语权得到了大大提升.虽然湖南装备制造业正由“散、小、差”转向“专、精、特、新”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但仍存在着一定问题.

一是生产服务配套体系不完善.关键零部件发展滞后,主导产业本地配套率低,生产服务业发展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特别是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品牌运作、投资融资、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服务业水平不高,导致先进装备制造业非生产性成本偏高.

二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够.我国现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先进装备制造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装备制造业处于生产价值链附加值低端部分,行业增加值率仅为30%左右,而工业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37%~48%.

三是个性化产品供给不足.随着市场需求个性化发展,国际装备制造业正不断创新生产经营模式,柔性制造、敏捷制造相继出现,力求满足多品种高、小批量的柔性生产需求.单台设备与成套设备的交替需求、售后的优质服务要求如今的制造商不仅能快速高质量的生产,还能集成产品设计、信息系统、供应商快速响应客户从产品生产到后期服务的全过程需求.

2.2 先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辨析

Park[4]、Chan[4]、Shugan[5]、Bathla[6]认为,随着制造业部门扩大,对服务的中间需求会增加,制造部门效率会提升,服务业部门与制造业部门呈现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补性关系.贺正楚、吴艳、蒋佳林(2013)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服务业中间需求和中间投入的根源研究,通过对产业互动融合内在动力的探讨,通过对产业互动融合的宏微观分类,得出了生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的逻辑关系[7].譬如硬件制造商IBM、HP朝向软件服务商的转变,软件生产商微软抗衡苹果了“Surface”.和三一收购的CIFA和德国普茨迈斯特意在拓展海外市场,但并购成功之后,对方品牌仍在沿用,反观国外并购国内公司都是以消灭国内品牌为目标,其原因就在于品牌并购商务服务这一生产出了问题.所以,生产服务业与先进装备制造业,在我国工业化已经到了一定阶段,具备一定物质和技术基础情况下,应该并重发展,促进产业的互动融合性发展.

就现阶段而言:先进装备业虽然拥有了高端技术,但并未实现应用,中低端制造仍占优势,由于体制关系,生产服务业垄断性较强,市场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较低,产业价值链的重心在先进装备制造业上,具体表现为制造而非创造;随着产业发展,生产服务业得益于制造业需求,资金、信息、知识、物流方面的服务专业化程度提高,与先进装备制造的技术创新交互协作,配套能力不断增强,慢慢转入下一阶段.互动融合阶段:工业化进程后期,生产服务业得到了高速发展[8],产业价值链升级,高附加值产品由生产服务业提供,金融业提供金融创新服务,科学研究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商务、信息、法律行业提供信息服务.低端制造业转移至低端价值链地区,存留下来的是拥有核心制造部门和提供先进技术、金融、信息服务的先进装备制造部门,制造、生产服务实现真正的边界模糊.

3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湖南生产服务业

与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关系研究

赫连志巍(2013)、原毅军(2012)、王竹芳(2011)等学者对装备制造业服务创新路径、如何服务化进行了定性分析[9-11].郭晓丹与肖兴志(2009)、王泽宇(2008)等学者采用投入产出法对区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关系进行了研究[12,13].贺正楚(2013)研究表明[7],湖南省生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互动融合程度不高(投入融合均衡度为2.873 9;需求融合均衡度为2.348 5),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生产服务业融合力较强,而生产服务业囿于自身的产业投入和需求.为此,本文侧重于对产业关联的研究,在结合前人研究基础上,采用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指标从两大类产业、分行业来研究产业之间的发展关系[14].

3.1 投入产出模型与指标选取

依据论文对生产服务业与先进装备制造业价值链层面的分析,采取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分析法,由货币统一计量的投入产出物品进行研究.该投入产出表均衡模型为

里昂惕夫逆矩阵.当Tj>1时,表明第j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超过了其他产业部门的影响力水平,反之,则低于行业平均影响力水平,且Tj越大,对各部门产出的拉动作用越大.

3.2 实证分析

论文以2007年湖南省投入产出表为计算基础,结合上述模型及指标测度湖南省生产服务业与先进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发展关系.根据国家行业分类标准、《湖南省机械行业“十二五”规划》行业划分,借鉴文献[15,16]对新兴产业的划分:先进装备制造业统计范围包括金属制品业(记为A),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记为B),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记为C),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记为D),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记为E),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记为F);生产服务业统计范围包括:交通运输及仓储业(记为G),邮政业(记为H),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记为I),金融业(记为J),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记为K),研究与试验发展业(记为L),综合技术服务业(记为M).

1)直接消耗系数

先进装备制造业对自身产业直接消耗系数为0.290 29,对生产服务业直接消耗系数为0.050 11;生产服务业对自身直接消耗系数为0.136 52,对先进装备制造业直接消耗系数为0.051 91.所以,就总体而言,两类产业对自身价值消耗比较多,而对于另一方产业消耗则过少,特别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服务业的直接消耗比重只有5%左右,这远低于发达国家30%~40%的消耗比例.可见,就物质消耗层面来说,先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制造都未给对方产业形成有效拉动和消费,产业互动情况较差.结合表1可知:

1)先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都对自身产业物质消耗比较多.也有部分是对提供中间投入超过自身产业的关联产业消耗比较多,譬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E)对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B)的直接消耗比重就比较大;邮政业(H)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G)的直接消耗比重比对其他生产服务产业都要大,这一方面归结于邮政局本就属于交通运输部管理,再者与邮政自与储蓄分家后其承担的物流、出版发行、国际邮件寄递等功能不无关系.

2)在对其他产业消耗方面,先进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服务业中的交通运输及仓储业(记为G)消耗最多,这与目前我国生产服务业功能尚不够发达,更多承担直接的物质传递角色有关.但值得关注的是,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K)、金融业(J)的消耗相较其他生产服务业明显比重偏大,这说明我国生产服务业渐渐融入了先进制造业中,对生产服务业的消耗在朝资本、知识密集型发展.生产服务业对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消耗多体现在跟本产业物质需求投入相密切的产业,譬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K),由于其服务性质,需要对外租借成套、配套的、昂贵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D)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E),对二者的直接消耗就比较多.

2)完全消耗系数

就两类产业而言,先进装备制造业对自身产业完全消耗系数为0.514 60,对生产服务业的完全消耗系数为0.149 10;生产服务业对自身产业完全消耗系数为0.140 00,对先进装备制造业完全消耗系数为0.109 50.与直接消耗系数类似,两类产业都对自身产业消耗比较多,说明产业间的互动、推力并没形成一定效应;与直接消耗系数相比,完全消耗系数明显增大,这说明除了直接的物质消耗外,各类产业对双方产业都具有潜在的、间接的经济推动力.

从表2可知,产业对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与表1有所不同,这是由于间接消耗频率、消耗方式不同造成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分行业对先进装备制造业消耗系数中,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F)对金属制品业(A)的完全消耗系数排名就高于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E)的直接消耗系数(0.282,0.042)排名,这说明F产业与A产业在整个投入产出过程中联系更为紧密,A产业相较E产业提供的物质消耗更为基础、广泛.反观生产服务业分行业对生产服务业的消耗系数,除了交通运输及仓储业(G)完全消耗系数仍为最高外,其次就是金融业(J)的完全消耗系数比较重:这一方面与湖南省重视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在投融资上获得的金融支持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先进装备制造业作为湖南省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支柱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的扩大生产规模、调整生产结构也需要金融业的大力扶植.

3)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

此前研究表明,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感应度系数(1.299 4)、影响力系数(1.088 5)都高于生产服务业感应度系数(0.724 0)、影响力系数(0.865 5),这说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程度比生产服务业要强.论文对湖南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分行业进行了感应度和影响力系数的计算,见表3.

从感应度系数来看,金属制品业(A)、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B)、交通运输及仓储业(G)的系数大于了1,说明这些产业所受到的需求引力是比较强的,满足其他产业的需求能力较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I)、金融业(J)的感应度系数接近于1(0.900;0.928),说明知识、资本密集型产业对湖南省产业发展是具备了一定推动力的.但研究与试验发展业(L)、综合技术服务业(M)的感应度系仍比较低(0.494;0.594),说明对其他产业需求引力不强,这与我国产学研尚处开发阶段,科学研究与市场脱轨的现象比较契合.

从影响力系数来看,先进装备制造业各子行业及研究与试验发展业(L)的系数都大于1,说明这些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推力是比较强的.湖南省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政府鼓励发展新兴制造业,市场、基建对制造业需求亦比较大,故先进装备制造业渗透到了各行业中.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与试验发展业(L)、综合技术服务业(M)的影响力系数比较高(1.086;0.906),这说明湖南省科研创新类行业正逐渐渗透到其他产业,这与湖南省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注重生产与创新结合有一定关系.

4 湖南省发展生产服务业与先进装备制造业政策建议

通过投入产出模型及指标对湖南省生产服务业与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实证分析,发现两类产业互动融合现象不明显,但先进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服务业的需求推动力、影响力明显高于生产服务业对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需求推动力、影响力,所以,湖南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重工业、轻服务”的发展之路中.但根据研究亦可发现,湖南省生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动正日益明显,特别是对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需求推动,资本、知识密集型行业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创新型、研究型行业有待发展.如今的产业发展态势,不再只是制造技术的时代,服务理念,制造领域的服务革命正悄然发生.为推进湖南“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论文对生产服务业与先进装备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发展给出如下政策建议.

4.1 以生产服务业促进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生产服务业体制机制的完善.位于中部的湖南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生产服务业随着一、二产业的带动有所发展,但整体市场化程度偏低,竞争力不强,提供的服务类型多为传统的交通运输业,或是近些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的金融业.可以看到,生产服务业受政府严格进入管制、深度干预等体制性因素限制,垄断经营、管制经营或限制经营模式比较多,服务模式僵化、种类少、缺乏活力也不足为怪.由生产价值链也可以分析出,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中后期,所能创造高附加值的是品牌经营、产品设计、服务维护等技术密集型服务部门,即为制造服务化阶段.所以,要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势必要完善生产服务业的服务功能,这就涉及到了生产服务业体制机制的完善.应该简化合法资本进入生产服务业领域的手续,鼓励民间资本的进入,解决投资主体单一、市场竞争不规范的生产服务行业部门,从根本上改善生产服务业竞争机制不灵活、服务模式僵化的局面.

提供特色生产服务.与发达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缺乏创新竞争优势,但选择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方法在劳力成本日益上升的现在显然不合时宜.要想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还是得走创新之路.生产服务业的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特点就决定了所能担当的创新角色.首先,以产业价值链为导向,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建立精密铸造、零部件热处理、精密机械加工和设备再制造等配套协作服务中心,开设零部件外协加工中心,提高产业专业化协作配套能力和专业化服务水平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其次,湖南省制造类企业仍处于“小、散、乱”的局面中,面向中小企业提供针对性的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金融保险、管理咨询等多种中介式服务,努力的使中小企业转向具备特色制造功能的企业.

4.2 以先进装备制造业推动生产服务业的发展

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生产服务业布局.湖南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形成了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仅长沙麓谷生态科技产业新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企业数量就达5 000家.高新技术园区模式获得了一定成功,而随着产业链的不断衍生,相关服务业的对接日显重要.以长沙麓谷高新区为例,方正证券、湘财证券、华菱财务、中国移动电子商务项目等生产服务部门正驻入该产业集群基地,实现制造与服务的对接.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实现制造专业化、规模化的良好模式,也是生产服务业实现为制造业服务专业化、精准化、集成化的良机.政府应该合理引导和规划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群与生产服务业集群的布局,实现以制造带动服务、服务促进制造发展的集群对接模式.

由制造服务化剥离出生产服务部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承接了来自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多种产业转移,上述国家将产品设计、研究开发、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产业保留在了国内,而将低端制造转移到了拥有廉价劳动力国家.高附加值国家价值链不可能永远是低端制造的局面,制造服务化是一种趋势.IBM从20世纪90年代PC制造商转向现在的软件和服务提供商便是高端制造服务化的最好例子.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服务业互动的加深,产业环境的完善,制造核心技术产业链逐渐成熟,来自企业内部的核心研发技术部门、品牌营销部门、维护部门、资金运作部门可剥离出企业成立专业化的生产服务部门,实现制造的服务化.

参考文献

[1] 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3(4):46-52.

[2] 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0):65-76.

[3] 魏江.生产型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以浙江省为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 Sehark PARK , Kenneth S CHAN. A crosscountry inputoutput analysis of intersector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and their employment implications[J].World Development, 1989,17(2):199-212.

[5] Stephen M SHUGAN. Explanations for the Growth of Services[C]//RT, Oliver RL Service Quality: New Direction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housand Osks, CA: Sage Publications, 1994:72-94.

[6] S BATHLA. Intersectoral growth linkages in india: imlications for policy and liberalized reforms.[DB/OL].http://ieg.nic.in/dis_seema_77.pdf.

[7] 贺正楚,吴艳,蒋佳林,等.生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互动与融合的推演、评价以测度[J].中国软科学,2013(5):129-143.

[8] 贺正楚,吴艳.生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问题研究[J].管理世界,2012(12):177-178.

[9] 赫连志巍.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服务创新路径[J].河北学刊,2013,33(1):145-148.

[10]原毅军,任焕焕,张蒙蒙.装备制造业的耦合网络分析及升级路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9):58-61.

[11]王竹芳,缪文清.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设计方案[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1,4(4):315-318.

[12]郭晓丹,肖兴志.生产型服务业:突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瓶颈的有效路径[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4):30-35.

[13]王泽宇,韩增林.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8,17(3):140-148.

[14]张训,周震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评价及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2):55-61.

[15]张良桥.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以生物医药为例[J].经济数学,2010,27(3):79-84.

装备制造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装备制造业 科技创新 产业结构

一、引言

曾指出,东北地区工业结构比较单一,传统产品占大头、“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居多,这种状况改变得越快越主动。要推动辽宁经济发展大力向前,科技创新是必然选择,然而改变不等于,装备制造业是我省的传统鳌头产业,更是国家的命脉产业。要使推动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科技创新是重中之重。对此,本文从多面分析做出对科技创新大趋势下经济结构整合升级的探究。

二、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当前发展情况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根底健全,以政府的振兴政策为撑持,可以再次成为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在辽宁各类装备制造行业中,通用设施制造业的规模竞争力最强。2007年,辽宁通用设施制造业的资金利润率仅为6个百分点,约相当于全国平均利润率的1/2。辽宁专用设施制造业的规模竞争力有了初步的提升,与首位的差距在逐步减少,其差值由0.52下降到0.46。然而,辽宁专用设备制造业的效益竞争力出现了小幅下降,这主要体现在行业资金利润率较低上,其效益竞争力由2003年的第12位下降到第19位。但是,该产业的效益竞争力排名大幅下降,由第4位下降到第19位;同时,资金利润率呈现急剧下滑现象,由第9位下降到第23位。在全国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背景下,辽宁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规模竞争力相对削弱,在效益竞争力方面也没有一定的优势。

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产业规模显著增长,具体表现在企业数量、资产总额和职工人数等总量指标方面。

第二,产出或收益水平显著增长,投入产出效率有所提高,具体表现在营业收入、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等收益指标方面,总资产贡献率有所增长。

三、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型体系的构建

在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型体系中,原有的构成元素都有所变更,其调整内容有科技发展的变革、科创服务体系的完善以及科创环境的改善。装备制造业的科技创新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制造技术创新、设计技术创新、产品技术创新。制造技术创新,即采用最为先进的生产方法,可概括为用于生产制造的机械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以及生产组织的改革创新,进一步形成制造精密并且生产高效的技术平台。产品技术创新,即生产更高效的装备制造设备,更大功率的执行车间,更为绿色环保的生产技术。设计技术创新,即建立以多系统为基础的三维设计平台,多学科发展相互协同的平台,进而构建先进化、科技化、学科共通化三位一体的设计技术平台。

结构导向型区域创新体系的特点:

辽宁装备制造业创新体系以行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为前提,以国家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为背景,具有鲜明的辽宁地域特征。

第一,以经济结构调整需求为指引方向。经济结构状况是决定辽宁省整个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变动将直接影响到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按照经济客观发展趋势,在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时,要努力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

第二,以经济结构优化发展为发展核心。建设创新体系是对其作用及发展目标进行持续改善的行为,对创新体系实施模式和政策的确立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经济发展在不同发展时期经济结构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每个时期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作为产业支柱。

四、辽宁装备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重点任务

改革中的重点任务:

第一,绿色技术创新。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绿色技术创新包含两方面内容: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和绿色产品开发技术创新,涉及政策设计和实施、法律制定和保障、企业研发和生产、文化形成和塑造、社会公众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等。笔者认为,辽宁省装备制造行业发展缓慢,其原因之一是它还停留在“资源投入一产品生存一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线性经济中。因此,提升装备制造业产品科技含量,引入清洁生产技术,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装备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应实现生产全过程污染的最优控制,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模式。

第二,加大对后续教育产业的发展。在针对面向制造业的教育产业发展议题上,之前国内主流专家已定性的观点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两种:一是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推动企业基层细胞技术化;二是加大科研院所及顶尖高校科研的科研经费,在装备制造业的高精尖发展导向上做技术攻关。其中鉴于针对高校的发展国内已有大量专家学者做出详细概述,笔者在此不再赘述;而对于职业教育,国内主流观点尚无明调定论,且常常为公众所忽视,我组主要针对第一点展开合理性考量。

第三,发挥民族科技成果的最大化贡献,减少不必要的非自主科技成分。作为东北重工业发展基地,装备制造业作为经济支柱绝不能依靠进口技术。一方面我们要自主研发新技术,另一方面要将已落后的旧科技淘汰掉,逐步减少国外技术的成分,打造属于辽宁人自己的民族科学技术。

第四,主线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副线注重发展电子信息通信设备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保证龙头产业生产力的稳步增长,同时密切关注国内外电子通信设备制造的动态,紧跟市场趋势的步伐,与全国保持高度一致,让此类高新技术产业都能在创新中得到发展。

第五,逐步完善科技型企业创新资金供应链体系。降低门槛与要求并加大资金投入量,使更多有科技需要研发创新但无资金扶持的中小型企业得到发展机会。所谓形成资金链,就是让一部分实力雄厚的制造公司χ行椭圃旃司进行技术、资金上的扶持,中型制造公司对小型制造公司进行扶持,一切行动必须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为依据。

(作者单位为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

[作者简介:郝伟琪(1996―),女,河北衡水人,本科,研究方向:社会科学,公共管理学。王文杰(1996―),男,福建南平人,本科,研究方向:社会科学,公共管理学。刘清(1996―),女,新疆和田人,本科,研究方向:社会科学,公共管理学。]

参考文献

[1] 陈世海.基于科技创新的辽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

[2] 戢梦雪.印度FDI技术外溢效应实证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

[3] 梁启动.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

[4] 李行.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J].科技资讯,2013.

[5] 袁健红.绿色产业发展倒逼江苏经济转型升级[J].群众,2015.

[6] 王瑜.装备制造业企业基于二次创新的技术研发体系建设[J].杭氧科技,2015.

装备制造业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指出了制造业在提供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成为了污染的主要源头,分析了江苏绿色装备制造业的政策环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1 引言

当前全球环境的恶化程度与日剧增,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制造业在将制造资源转变为产品的制造过程中,以及产品的使用和处理过程中,会同时产生废弃物,形成制造业对环境的主要污染源。由于制造业量大面广,因而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很大。制造业一方面是创造人类财富的支柱产业,但同时又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如何使制造业尽可能少地产生环境污染是当前环境问题研究的主要方面,于是绿色制造的崭新概念应运而生。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装备制造业的绿色化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2 江苏装备制造业的现状

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地区分布结构大致分6大块,包括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京津地区)、东北地区、华中地区和西南地区。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总量最大、产品水平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的地区,正在成为国际机械装备制造业的中心之一。江苏机械装备制造业的经济总量已连续24年居全国前列。

进入“十一五”以来,江苏机械装备制造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2006~2009年的年均增速均高于20%以上的速度,高于江苏GDP的增长速度,江苏机械装备制造业无论是规模,还是产品的数量和档次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机械行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4 135.92亿元,销售产值13 813.28亿元,成为江苏省第一个工业总产值和销售产值过万亿元的工业行业。2009年江苏机械装备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工业总产值达到17 136.6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34%;工业销售产值16 774.9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49%,增长速度高出全国0.3%。

江苏省装备制造业总量规模很大,企业单位数、总资产和增加值总量均居全国第一,但仍然没有摆脱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不符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要发展绿色装备制造业就需要提高装备制造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从技术节能、培育清洁能源产业、淘汰落后设备3方面推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

3 营造促进江苏绿色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3.1 强化产业政策引导,加快发展绿色装备制造业

制定和组织实施绿色装备制造业产业政策,引导绿色装备制造业发展方向。根据中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采用先进绿色技术、工艺和装备,限制、淘汰技术水平低、役龄超过一定期限、耗能高、污染严重的工艺装备。加快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培育具有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调试运行和管理一条龙服务的总承包公司,提供专业化配套服务。依托省设备成套局、省装备集团和拥有核心技术的骨干企业或科研院所,对重大装备项目实行技术总承包,承建重大成套设备工程,提高成套装备集成能力。实施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实现绿色装备制造业规模化经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绿色装备制造业的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3.2 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扶持绿色装备制造业发展基金

鉴于江苏省装备制造业的现状,省级财政应拿出一定资金,建立扶持绿色装备制造业发展基金。对重大绿色技术装备研发和引进消化项目,省有关部门要在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按照“突出重点,集中使用,效率优先”原则,主要用于支持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或在国内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生产前景好的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重点项目的补贴;用于支持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研究开发资助及奖励基金;用于人才引进和培训,重点企业、引进重点人才的补贴,攻克重大科研成果人员的奖励。

3.3 实行积极的融资信贷政策

围绕绿色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设立重大绿色技术改造贷款财政贴息专项资金,并以此来广泛吸引银行和社会资金投入绿色装备制造业。鼓励企业运用资本运营方式,采取股权置换、债转股、发行企业债券等形式,多渠道募集发展基金。对于国有企业债务负担,采取打捆缩水还债方法,由政府出面一并与银行共同协商解决。对出口绿色技术装备给予优惠贷款和贴息贷款。改善融资渠道。除关系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的领域外,其余领域都允许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参与绿色装备制造业战略调整。国有、集体工业企业及国有、集体企业控股并从事工业生产经营的股份制企业、联营企业的绿色技术研发费不受比例限制在管理费中据实列支,并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鼓励企业通过加速折旧,加快自筹资本积累,提高投融资能力。

3.4 深化税制改革,用税收杠杆振兴绿色装备制造业

(1)借鉴国外经验,适当开征环境保护税种,扩大绿色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需求。可以开征垃圾税,促使企业更多地采用垃圾处理装备,比如垃圾发电装备、秸杆回收与利用装备等。垃圾税的开征,能够促使产生垃圾的企业更多地采用绿色装备,由此扩大了部分绿色装备的市场需求。还可以开征废气排放税、水污染税等,促使各类企业使用环保技术装备。

在开征这些环境保护税种的同时,各国政府也分别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激励环境保护的优惠税收政策。比如,荷兰政府规定绿色投资免税。美国税制中有一系列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直接税收减免、投资税收抵免、加速折旧等税收优惠措施上。我国也可以采取类似的优惠税收政策,这些优惠税收政策的制定更能刺激各类企业使用绿色装备。

(2)完善税收优惠措施。除继续保留原有的减税免税和零税率等税收优惠形式外,还应针对不同优惠对象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多种税收优惠形式。主要包括对于绿色装备制造企业要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适当地减免一部分增值税、所得税等相关税收。在增值税制度中增加对企业购置的用于消烟、除尘、污水处理等方面的环境保护设备、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发电设备等绿色装备允许抵扣进项增值税额的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中增加对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为治理污染而调整产品结构、改革工艺、改进生产设备发生的投资,给予税收抵免的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制度中增加对实行企业化管理的采用绿色装备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场)实行加速折旧的规定。在关税中增加与绿色装备有关的附加条款。其课税对象可分为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两类。进口商品征税主要针对有严重污染或预期污染又难以治理的机械装备,要增加其税负;出口商品主要针对风力发电、环保装备、秸杆回收利用装备等绿色装备,要全额退税,甚至给予适当财政补贴。

3.5 实行土地使用优惠政策

土地供应年度计划和建设用地计划应适当优先安排绿色装备制造业项目用地,对绿色装备制造业大项目、绿色技术项目用地实行更为优先原则。建议政府每年从经营性土地出让金收入中,按适当的比例提取绿色装备制造业用地成本调节资金,并设立专户管理,专项用于各类绿色装备制造业企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调节、补贴绿色装备制造业项目用地地价。

3.6 加快建立绿色装备制造业公共服务和支撑体系

支持重点绿色装备制造业企业建立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开展调查研究,搞好咨询服务,组织技术推广,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成立省绿色装备制造业专家咨询机构,聘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对全省绿色装备工业重点项目进行评估、论证和指导,搞好绿色装备制造业战略研究,有关技术、市场、政策等方面的信息,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服务。

3.7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绿色机械装备工业,人才是关键。针对现有机械制造业人才队伍的现状,应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主要环节,努力建设好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高技能制造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和调动现有机械装备制造业人才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挖掘现有人才的潜力。进一步强化岗位技能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建设一支绿色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工人队伍。尽快研究制定引进绿色机械装备制造业各类技术专才的政策措施,多形式、多渠道引进绿色装备制造业急需的人才与智力,特别是在引进绿色装备制造业急需的绿色产品技术研发人才,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创业和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马于晨.抓住绿色经济发展的命脉[J].创造,2005(2):17~18.

[2] 冯海波.利用税收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J].税务研究,2005(9):61~62.

上一篇:情绪与压力管理范文 下一篇:装备制造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