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3 07:22:04

装备制造论文

装备制造论文篇1

技术产出指标选取了专利申请数(件)、新产品开发项目数(项)、新产品销售收入(万元)、新产品出口收入(万元)。技术创新效率离不开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具体来说,在投入方面,R&D人员全时当量对各个创新活动起决定性的作用;R&D经费和开发新产品经费体现了企业对研发的重视程度,可以反映出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能力。在产出方面,专利申请数反映了每个企业提出专利申请的数量;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反映了企业研发新产品的能力,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企业研发活动的最终结果;新产品销售收入反映了新产品受市场的欢迎程度;新产品出口收入反映了新产品在国外市场的情况。

2.实证分析

本文利用DEAP2.1软件将表2的数据代入CCR模型进行运算,得到了2012年我国七大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资源的利用率θ和各决策单元的松弛变量值和冗余变量值,经整理结果如表3所示。将表2的数据代入BCC模型进行运算,结果见表4,表4中的数据是2012年我国七大装备制造业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规模效益情况。对达到最佳状态。总体来说,这七大产业的资源投入产出效率大多处于最佳状态。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综合技术效率值θ小于1,说明DEA无效,存在投入过多或产出不足。投入指标的松弛变量表示既定产出水平下某一投入指标相当于其在有效前沿面上投影的冗余量,而产出指标的松弛量表示某产出指标相对其在有效前沿面上投影的不足量。如在投入指标上,金属制品业在R&D人员全时当量冗余了1621.018,R&D经费冗余了170085.42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R&D经费冗余了468308.954,在开发新产品经费冗余了408411.546。在产出指标上,专用设备制造业在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上离目标值还差87.759,在新产品销售收入上离目标值还差3558033.653,在新产品出口收入上离目标值还差3015147.663。由此可知,这些不为0的松弛量或者冗余量给出了具体的调整方向。从表4中可以看出,DEA有效的产业为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办公用设备制造业。其纯技术效率值和纯规模效率值都为1,这表明这4个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装备制造业中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具有相对最优性,投入资源的组合结构相对合理,不存在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规模效益处于最佳状态,即同时满足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另外三个综合效率值θ不为1的产业DEA无效。影响DEA无效的因素各不相同。具体来看,金属制品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纯技术效率值都等于1,但纯规模效率S<1,因此,这两个产业规模尚未达到最佳,从而造成这两个产业综合技术效率值小于1,即DEA无效。说明这两个产业要从规模大小的角度来对研发投入和产出进行调整,由此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规模效益角度来看,它们都处于规模递增阶段,因此还可以增加投入以达到目标产值。而专用设备制造业的纯技术效率值和纯规模效率值都小于1,说明该产业无论从技术角度来看还是从规模角度来看,都未达到最优状态,而且其规模效益处于递减阶段。说明投入存在冗余,所以应该减少资源投入,以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主要对产出中低的效率环节进行相应的调整,找出投入的合理比例。四个产业DEA有效,表明这些产业中的大中型企业已经调整了无效环节,有效地利用了资源,使得技术创新投入产出达到有效。

3.结论及建议

本文从CCR模型和BCC模型分析了2012年我国七大装备制造业中大中型企业的效率。发现七大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各不相同。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办公用设备制造业达到了综合效率最佳,应予以保持。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尚未达到DEA有效。金属制品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应该增加研发投入,扩大规模,同时加强企业间的产学研合作,共享创新资源,形成创新网络,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共担研发风险,提高行业整体技术创新效率,进而达到DEA有效。专用设备制造业应该减少研发资源投入,适当缩小规模,让研发人员和研发资金处在合理的比例水平上,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达到DEA有效。此外,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大部分企业是国家投资兴建并资助,尤其是一些军工企业,有很好的技术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适当将一些军用技术改造成民用技术,提高其普适性与经济性。同时要加大科研技术的投入,注重客户与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从而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

装备制造论文篇2

论文摘要:制造业人力资源建设在企业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过程中具有引领、示范、推动、凝聚作用。要把知识与技术创新体系和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培训体系紧密结合,为企业培养培训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提供知识和智力支撑。

一、上海电气人力资源基本状况

上海电气集团共有企业387家,其中资产管理公司277家、有限公司103家,总公司下属7家。

集团共有职工114709名,其中,在岗职工为74584名。所属企业中,资产管理公司拥有职工68211名,其中32899名职工在岗;有限公司拥有职工45467名,其中40654名职工在岗。

在岗职工中,有专业技术人员共18221名,占职工总数的24.43%;有技术工人35535人,其中技能人才33139名,占职工总数的44.43%。根据电气集团人力资源分类统计表,在岗劳务工用工总数13480人。集团在岗职工中,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职工1277名。占专业技术人员的7%,占在岗职工的1.7%,职工的学历学位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集团共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38名,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0.6%,占在岗职工的2.6%。集团共有高级技师202名,技师1685名,两者分别占技术型人才的0.6%和5.1%,占在岗职工的0.3%和2.3%,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型人才比例为5.7%,占技术工人比例为5.3%,占工人(含劳务工14066人)比例为3.8%。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型人才比例为24.4%,占技术工人比例为22.74%。

在职工教育培训投入方面,2006年。上海电气职工教育培训投入3501.6万元,在岗职工人均469.5元,其中,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总投入1049.8万元。技能人才人均316.8元。技能人才培训占总投入比例为30%。有限公司职工教育培训投人2313.5万元,人均投入569.1元,其中技能人才投入566.1万元,技能人才人均276.8元。有限公司技能人才培训占总投入比例为24.5%。

同时根据调查,45%的职工在过去一年中参加了企业组织的培训。但有77.5%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群体中有52.5%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有26.7%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3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群体中38.2%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其中有65.20%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企业高层领导中23.1%的人员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8.5%的人员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

综合上述情况可见,上海电气集团已经拥有一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人才队伍。近三年来。职工队伍建设态势良好。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在岗职工比例在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为1.87%、2.17%、2.28%,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比例在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为7.68%、8.8,%、10.03%,呈现上升趋势。

二、上海电气人力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级技能人才在总量、结构和素质上还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根据2006年西门子年度报表,2006年西门子共有员工474900名。其中173000人(36.42%)的员工具有本科学历。2006年,西门子在世界范围内新雇佣了75200位员工,其中36%具有本科学历,在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新员工中,有60%是科学家职务或者是工程师。西门子公司高级技术工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0%以上。而上海电气高级技能人才从质量到数量都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技师、高级技师人数偏少;二是学历结构上偏低;三是高技能人才年龄偏大;四是劳务工技能等级低。缺乏相应的培训。

2、高端、紧缺、关键人才不足。对集团人才队伍存在问题的反映主要有:一是高端管理和科技人才比例较缺乏。西门子公司大学本科以上员工占50%,而上海电气仅16%;二是适应战略发展需求的人才缺口很大:三是高级技术工人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大的差距。西门子公司高级技术工人占1/3以上,而上海电气高级技术工人只占技术工人总量的24.4%。值得关注的是,根据电气集团人力资源统计表不完全统计,党政管理人员中的本科及以上学历3223人,占党政管理人员总数的25.16%;同时党政管理人员的总量较大。共有12809人,占调查企业人员总数的22.93%。

3、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存在不足。调查显示,54.6%的职工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77.5%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技术人员群体中52.5%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76.7%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中基层管理人员中33.6%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8%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35岁及以下本科以上学历群体中38.2%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5.2%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企业高层领导中23.1%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8.5%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

三、进一步加强上海电气人力资源建设的对策

1、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工人队伍。上海电气作为是中国最大的装备制造业集团,技术工人的水平和质量应该走在全国前列。按照集团发展规划和先进制造业发展要求,到“十一五”末,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比例要超过30%,其中技师、高级技师比例要达到8%,45岁以下中青年高技能人才占高技能人才比重达80%左右,并涌现一批中青年领军高技能人才,带动中、初级技能工人队伍相间梯次发展。全面提升职工队伍整体技能、素质水平。

要加强劳务工的建设。参加教育培训、提升工作等级已经成为劳务工的迫切需求。上海电气集团职工队伍结构老化的矛盾较为突出,劳务工的加入使得职工队伍老化的状况大大改善。目前集团一线劳务工10175人,占一线职工的35.7%,占劳务工总数的75.48%。如在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电焊和冷作两个主要工种中。劳务工已占在职工人数的30%,10年内30%的在职焊工和冷作工退休。在职技术工人学历层次偏低,年龄偏大;劳务工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技术技能的掌握也比较粗浅。76.9%的劳务工比较希望和非常希望参加教育培训,目前有39.4%劳务工参加过技术培训,55.9%的劳务工没有参加培训。要立足上海、延伸国内外,在外省市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围绕企业实际需求,加强对技术工人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与计划工作,通过教育培训、鉴定考核、择优选拔,建立分层、分类实施的技术工人培养体系,造就一支高、中、低合理配置的技术工人队伍。

企业通过建立能级体系,制订相对科学的、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培训体系,推进企业各类技术工人队伍的建设工作。

2、实施科技专家、项目科技带头人、首席技师的选拔制度,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培养科技创新领军旗帜型人才。要实施上海电气科技专家、上海电气项目科技带头人、上海电气首上海电气席技师的选拔制度。以推进集团科技进步、技术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激发广大员工的创造激情,培养和造就一批科技和高技能领军人才。与高校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以加强上海电气人才资源的投资和开发,大力提高人才资源对上海电气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构筑上海电气人才资源建设,使之成为上海电气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3、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使人力资源建设与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一是要坚持和完善学习培训制度。建立培训——上岗——使用——考核——奖惩的配套制度。完善制度建设,为教育培训工作有序开展奠定基础。制定规范和促进教育培训工作开展的制度,《生产人员持证上岗及技能鉴定实施办法》、《师傅带徒制度》、《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四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生产一线员工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供电企业生产一线用工管理暂行办法》、《“首席岗位制”管理办法》、《员工培训考试考核奖惩规定》、《兼职培训师管理办法》、《首席工程师管理暂行办法》、《优秀人才管理办法》。《高级管理人员学习培训制度》、《技术创新人员学习培训制度》、《技术工人学习培训制度》、《劳务工学习培训制度》等。

二是建立培训激励制度。要完善的岗位任职资格要求,建立公平、公正、客观的业绩考核标准;公平竞争的晋升规定和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分配原则。

为充分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公司建立员工能力素质模型,实施职业生涯管理,设立管理、技术、技能人才三通道职业生涯发展体系。对优秀高技能人才,在晋升、工资、福利、带薪学习、休假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

三是建立健全学习成果考核、评价、认证制度。使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互沟通,学历教育以教育部门为主,培训以行业为主,建立完善对学习成绩、成果、成就进行考核、评估、发展的权威机构,定期考核,统一发证。要建立企业终身学习指导中心,设立各种联席会议制度。提出规划,制定目标想象,掌握动态,指导工作,总结经验。定期交流。成立“学习证件认证中心”,对各种学习、进修、培训的结果予以认可并办理学习证件的认证手续等。

装备制造论文篇3

1.1政府推动贯标型模式

在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初期,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企业的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主要是在政府的直接干预下进行,循环经济标准的实施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措施推进。企业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

(1)强化全员培训。通过大量的宣传、培训、研讨、交流等形式使企业员工熟悉国际能源和绿色制造准则,提高循环经济标准化意识,树立以发展循环经济、进行清洁生产为主线的大局观念,在注重循环经济标准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利用标准来规范生产过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实力。

(2)强化依法管理。认真学习国家有关加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贯彻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使之全面渗透于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设计、生产、投入、厂区环境、工作生活等重要环节。通过制定符合法律规定的管理制度来安排好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明确职责分工,调整好内部关系,规范工作流程。

(3)强化依法贯标。凡是国际上通行的、涉及同行业产品节能减排的技术标准,都要成为全员无条件遵从的标准。以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每个员工的贯标行为,扎实推进贯标工作,在企业内形成了解标准、重视标准、贯彻标准的良好氛围,以贯标改善企业运行状态,进一步夯实企业规范管理基础。

1.2市场导向采标型模式

在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中期,市场经济体制较为健全,企业积累了一定的循环经济标准化经验,逐步成为市场的主体。为适应发展的需要,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推动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企业主动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及国际上同行业先进企业标准。在市场导向采标型模式下,企业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

(1)重构企业经营目标。明确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主体地位和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彻底转变单纯追求利润额经营目标,更多关注生态安全与社会福利增进等目标,走绿色创造发展之路。重视标准化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将标准化和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相结合,使标准化工作卓有成效地为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服务。

(2)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以产品研发为切入点,将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贯穿于包括市场调研、开发设计、工艺工装、生产制造、检验包装、市场营销等产品生产销售的全过程。通过制定实施产品标准化策略,增强产品的适用性,使产品能够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延长产品生命周期,提高产品在生命周期内的销售收入水平,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3)建立技术标准体系。根据企业自身的技术张金梅: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模式研究水平和产品特点,建立起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工作标准、管理标准在内的企业技术标准体系,将标准化工作融入到企业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工艺制造、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中去,用标准来规范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坚持企业标准体系的持续改进和提高,以期达到企业标准化工作的不断进步。

(4)创新采标工作机制。摆脱为了采标而采标的带计划经济色彩的采标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实质性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技术标准。把采标与自主开发、产学研合作、引进技术消化创新、加速技术创新步伐等多种研发方式相结合,坚持科学采标、主动采标。通过采标工作,实现自主创新,从而获取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1.3标准主导参与型模式

在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后,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健全,企业成为市场的真正主体。在这一阶段,企业具有了较强的循环经济技术与标准化科研能力,也积累了丰富的循环经济标准化经验,能够自主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根据市场需求,企业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并及时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标准,促进技术的产业化和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已完全融入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和精益制造之中。在标准主导参与型模式下,企业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

(1)以持续采用国际最新标准为基点,创新并形成更高的企业标准。为适应企业技术进步及满足市场需求,利用各种渠道收集国外标准最新版本,在消化、理解、吸收和转化的同时,制定严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企业标准。加大企业标准的系列化、通用性研究和制修订工作力度,使企业标准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间的衔接更加合理。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标准创新与新产品、新技术研发联动。加强对国内外两个市场需求信息、产品使用信息和竞争企业产品实物质量信息的收集和研究,坚持以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为主导,把技术开发工作纳入到标准化工作的轨道上。重视研究和推广能够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与国内相关科研机构建立横向联系,形成各种形式的技术创新开发平台,推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其综合应用开发,促进技术与标准的融合。

(3)以提高研发能力为动力,参与制定国家乃至国际标准。不断提高每年投入标准研究和新产品开发、专利技术研究的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将人才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列为企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深刻认识企业参与标准制定的战略意义以及标准对企业形象提升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努力推动技术创新成果向国际标准转化工作,显著提高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方面的话语权。

(4)以质量持续改进为支点,不断优化产品标准。产品的演变与发展日新月异,标准必须及时适应市场与技术快速变化和发展的需求,不断注入新的、先进的内容,用以指导企业科学生产,提高产品性能,满足国家标准和市场对产品性能的要求,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5)以低碳设计促进标准创新,推进标准化工作逐步走向国际化。通过持续不断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标准质量,在实现企业可持续低碳化发展的同时,积极承担国内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提升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顺应国际化的潮流,抓住国际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打破国际贸易技术壁垒,掌握国际标准的发展趋势,实现我国从被动采用国际标准到主动引领国际标准制定的突破,为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2结语

面对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下造成的资源瓶颈和环境制约,倡导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排放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共识。建立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模式,以标准化为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让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模式成为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战略,将是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困境、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重要推动力。

装备制造论文篇4

关键词:测量船 装备 文化

中图分类号: U67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177-02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尺度的方面及其成果。测量船装备文化则是测量船在装备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价值理念、思想观念、工作态度、行为方式、基本制度、管理方法,以及测量船装备在设计、研制、管理阶段特有的质量要求及其成效。但由于对文化功能认识不足,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对文化探索不够系统深入,测量船装备文化没有形成清晰的概念和系统的理论,装备文化缺乏理论性、系统性和深入性,不能发挥其“魂”和“纲”的作用来统领测量船的装备管理工作。所以,研究测量船装备文化,大力推进测量船装备文化建设对科学化管装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 推进装备管理文化建设需沉淀形成鲜明的组织管理文化

人创造文化,文化也塑造人,在测量船装备管理活动中只有把装备文化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并举,才能起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作用。

(1)以系统化的方式统筹要素资源。装备管理是全系统、全寿命的管理。在管理中不仅涉及经费、物资、器材等有形资产,同时还涉及人力、信息、技术等无形资产。在这些资源中,人始终是核心,只有将人力资源与财力、物力资源统一起来才能实现真正的科学管理。如果人员的技术水平不高、力量薄弱,就很难确保装备质量和日常检查维护的效果;如果人员的事业心、责任心不强,落实制度不严格,再好的制度规章也只是一种虚设;如果组织文化不健康和谐、积极向上,就很难激发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其高质量、高标准地实施装备管理。所以,相对于“以物为中心”的“人本管理”需要在运用科学管理制度和方法的同时,更加重视人的作用发挥,营造良好的组织管理文化。

(2)以制度化的方式规范职责要求。在文化本身的领域中,文化一般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则是个体与他体、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文化产物,包括参与工作的方式、日常行为方式和基本的规章制度等。所以,要使所有的装备要素资源能协同工作,则需要加强对这些要素资源的合理分配,需要以制度化的方式明确各个要素在系统中的定位及相互关系。装备管理是具有严谨规律性和科学性的实践活动,没有规范就没有依据,只有健全装备管理法规体系,明确职责分工,才能确保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通过制度化的方式规范职责要求,以强化监督、督促各项法规制度的落实;通过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从而不断激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以专业化的方式提升人员技能。测量船装备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层面多、范围广、纵深大,专业素质要求高,既要有组织型的管理骨干,又要有专家型的技术能手。人员的专业素质决定着测量船的装备管理水平,只有拥有一支理论功底深、专业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多层次、多结构的装备专业人才队伍才能确保装备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加强组织管理文化建设就需要培训和发掘测量船中每个人的技能,以使每个人都能尽其天赋之所能,以最快的速度、用最高的劳动生产率从事适合他的等级最高的工作。

2 推进装备管理文化建设需挖掘形成独特的知识管理文化

知识是融入了人的智能的信息,知识管理是促进文化形成、传递必然途径。装备知识是装备文化的重要载体,要推进测量船装备文化建设就必须加强知识管理,通过知识集约汇聚文化资源,通过知识应用体现文化价值,通过知识创新展示文化魅力[2]。

(1)通过知识集约丰富学习资源。知识集约是知识管理的首要环节。知识集约过程是对现有的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和管理的过程,是隐形知识显性化和显性知识综合化的知识转化过程。知识集约就是要不断地搜寻、发现和挖掘装备学习资源,创新方法、开辟途径不断地汇聚、整理装备资料,并形成丰富的装备知识库。

(2)通过知识应用拓展管装方法。知识应用过程是利用集约而成的显性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显性知识内部化的过程。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用,只有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应用和创造才能体现知识的价值。在装备管理活动中,需要充分发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开创性地进行装备维护,不断提升驾驭装备的能力。

(3)通过知识交流提升能力素质。知识交流是扩展组织整体知识储备的过程。要丰富知识集约,要拓展知识应用,要激发知识创新就必须提供和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从而加快知识的流动,激发创新的灵感,碰撞智慧的火花。装备管理不能“闭门造车”,装备管理更不能“因循守旧”,在装备管理中要善于开启知识交流的大门,通过技术交流对话、管理经验交流、设备故障排查方法推广等形式相互借鉴,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开辟网上论坛、开发装备知识管理系统等,为知识交流开拓空间。

3 推进装备管理文化建设需培育形成先进的质量管理文化

装备质量管理工作中,不仅是要遵循装备维护规律,严格落实制度和标准,关键是要领会质量文化的内涵,把握质量管理的实质,精益求精,不断超越,追求卓越,形成全人员、全组织、全过程、多方法的全面质量管理氛围[3]。

(1)科学管理与质量理论发展同行。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而科学则是对客观规律的无限趋近,坚持装备科学管理就是实施装备质量管理。科学管理探索的过程就是质量理论发展的过程。随着我们对装备科学管理认识的深化,装备质量已扩展到装备工作性能、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保障性、经济性和服务保障的范围,同时也把装备生产过程延伸到论证、研制、生产到使用的全过程管理,预防性维修和风险控制已成为测量船装备管理的重点。

2)流程改造与质量标准改进并举。质量实践体现为确保实体与需要和期望有关的性质得到持续满足的完整过程。作为八项质量原则中的“持续改进”,强调对流程活动、项目的不断优化,是一个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在装备管理活动中要遵循PDCA和SDCA循环,不断地改进装备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不断改进影响装备管理的标准、流程和制度,并把“零缺陷”和六西格玛等理论引入装备管理过程中,以先进理念促进装备管理[1]。

3)质量实践与质量文化发展协力。文化具有信息传递功能、教化培育功能,同时还具有社会发展的动力功能。要促使装备管理持续改进,就要有持续改进的动力和机制,而这种改进的原动力就是要有与之适应的质量文化。质量文化是在质量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物质基础、技术知识、管理思想、行为模式、法律制度与道德规范等因素及其总和。质量目标没有尽头,质量追求永不停歇,质量工作永无止境,在装备质量工作中一方面要遵照质量规范,落实质量标准,另一方面还要有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和追求卓越的前进意识,不断确立新目标,不断超越新期望。

参考文献

[1] 曹永一.浅谈如何加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8(1).

[2] 蒋慧工.国家核心竞争力三元素[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装备制造论文篇5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市场集中度;CR4;CR8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1)06-0032-06

收稿日期:2011-04-1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路径研究”(08&ZD040)

作者简介:唐晓华(1956-),男,广西桂林人,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方面的研究。E-mail:xhtang818@yahoo.省略

李绍东(1983-),男,山东聊城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经济方面的研究。E-mail:装备制造业为各行业提供生产必需的技术装备和重要零部件,使生产要素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部门聚集,推动了其他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在技术层面上决定了众多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我国正处在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需求巨大,但这也带来了装备制造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偏低,而且我国的装备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低、自主产权少、单机制造能力强、系统集成能力弱、国内市场占有率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弱等问题,尚不具备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竞争的能力。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需求出现疲软,迫切需要通过加快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整合提高市场集中度,发展一批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融资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因此,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通过市场集中度准确界定装备制造业的市场结构,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产业政策的制定以及骨干企业的联合重组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引言

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国的战略产业,是整个工业的核心和基础。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87―2008年)的统计数据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可知,1994年之前,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机械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其他计量器具制造业6个两位数产业部门。自1994年起,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7个两位数产业部门。仪器仪表及其他计量器具制造业更名为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其内部所包含的部门不变。自2004年起,普通机械制造业更名为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更名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其内部所包含的部门分别不变。

二、文献回顾

市场集中度衡量的是某一类产品或服务市场中企业规模的分布情况,这一概念有时也被称为“卖者集中度”或“产业集中度”。从Bain[1]在1959年系统提出构成传统产业组织理论核心内容的SCP分析范式开始,市场集中度就作为重要的市场结构变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早期的经验研究中,最常用的市场集中度指标是m个企业集中度(CRm),即最大的m家企业的市场份额之和CRm=s1+s2+……+sm,其中最常用的是4企业集中度(CR4)和8企业集中度(CR8)。另一个常用的市场集中度的衡量指标是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srchman Index,HHI),即一个市场内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HHI=s21+s22+……+s2n,其中si为企业i的市场份额。计算市场份额时,衡量企业规模的指标有产出、资产、劳动力和增加值,一般来说,在产品市场中以销售量衡量企业规模;在劳动力市场中以雇员数量衡量企业规模;在物料市场中以物料数量衡量企业规模;在资本市场中则以资产衡量企业规模[2]。除CRm和HHI之外,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也被用来衡量市场集中度。

CRm适用于寡占程度的衡量,但却不能准确反映长尾型(Long Tailed)市场的竞争状况[3]。与CRm相比,计算HHI需要这个产业中全部企业,或至少全部大企业的信息,通常只有普查数据能够满足这样的要求。而且,HHI是一个纯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量,与CRm相比难以解释,但其优势是能够反映出更多市场结构的信息。许多学者使用CRm是因为它们可以从政府提供的数据中获得,许多研究已经发现各种替代的市场集中度指标与它高度相关,但即使在高度相关的集中度指标中做出选择也会影响所得到的结论[4-5]。

国内学者通过计算CR4、CR8或HHI对不同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了研究。孙玉梅[6]对保险业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保险业市场集中度过高,属于极高寡占型竞争态势,造成我国保险业市场集中度过高的主要原因是历史沿革、必要资本量壁垒和政策性壁垒。李艳等[7]利用修正后的HHI对2001―2006年高技术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制造业的HHI指数数值偏小且普遍呈下降趋势,高技术制造业市场集中度偏低,产业组织结构也较为分散。陈小毅和周德群[8]通过对1979―2008年我国煤炭行业市场集中度CR4和CR8的测算,发现2008年煤炭行业出现类似寡头竞争的趋势,并根据我国煤炭行业的特殊性,提出包含产业集中度、供需基本面和安全研发投入等关键要素决定产业绩效的理论模型。

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也同样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刘佳等[9]通过对2002―2003年的CR4和CR8实证研究发现,我国装备制造业6个子行业目前的产业集中度(CR8)基本都低于20%,刘佳等的研究并没有包含金属制品业。有些产业集中度甚至低于10%,属于原子型市场结构,并且指出寡占型市场结构才是适应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理想态势。胡静寅[10]通过测算2002―2006年装备制造业的CR4和CR8发现,装备制造业中除了交通设备制造业之外,其他行业的CR4都小于30%,CR8都小于40%,属于原子型行业或低集中竞争型行业,而且各行业中原子型产业的比重均较高,市场呈高度分散状况。郭春丽[11]对2007年4企业集中度的研究同样表明,装备制造业属于原子型的市场结构。从以上文献来看,虽然都得出了装备制造业属于原子型市场结构的相似结论,但计算的都是两位数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从市场界定来看过于宽泛,两位数产业内的产品并不满足替代性的要求,所以以上结论都大大低估了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水平。

三、实证分析

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市场集中度测算的一个严重问题是没有使用恰当的市场定义或产业定义而出现偏差,与一个产品相关的经济市场应包括显著约束该产品价格的所有产品[12]。产业定义的理论基础是需求的可替代性――产业似乎主要是一种需求意义上的概念――它是一组产出群体。Bain[13]指出,产业组织学所研究的产业是生产具有高度替代性的产品的企业群,对大多数买者而言,群体内各种产出之间一般都是高度的替代品,而群体内的各种产出是所有其他产出的低度的替代品。Bain[1]从其样本中抛弃了那些地理或产品边界看起来并不合理的官方定义的市场,将其样本数量从149个减少到83个,随后的学者大多数不愿意牺牲如此多的自由度以获取定义良好的市场。一个市场中应当包含所有相近的替代品,而不包含所有的非替代品。界定市场的关键变量包括可替代性、产品和地理位置,需求交叉价格弹性可用来定义可替代性,如果两种商品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高而成为相似的替代品,则被认为属于同一市场[14]。尽管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的概念明确而合乎逻辑,但实际应用这一标准需要估计被纳入某个产业的所有产品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也需要决定需求交叉价格弹性达到什么值时,才能把有关产品归到同一个产业中去。但前者的数据一般不可获得,后者的问题则需要一个价值判断,而理性的读者对此的价值判断也会不同[15]。本文选择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的4位数产业作为研究的基础样本来分析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内产品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高而成为相似替代品的市场界定要求。本文使用中国产业分析平台提供的每个4位数产业中前几家企业的市场销售额数据,计算2004―2007年装备制造业的200个4位数产业的4企业集中度(CR4)和8企业集中度(CR8),删去无法获得数据或无法计算的产业,最终选择176个4位数产业作为样本。

2.描述统计及变动趋势分析

(1)2007年装备制造业市场集中度描述统计分析

根据176个4位数产业的CR4和CR8数据分别计算装备制造业及其包括的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描述统计量,具体数值如表1所示。

表12007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集中度(CR4/CR8)描述统计表

由表1可以看出:第一,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的市场集中度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CR4超过50%,CR8超过70%,CR4和CR8都接近于对称分布,CR4的分布呈略微右偏态势,CR8的分布呈略微左偏态势;从变差系数和极差来看,CR4和CR8分布的离散程度都比较大。第二,从装备制造业的7个子行业比较来看,市场集中度最高的为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最低的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从均值和中位数的比较来看,基本都呈对称分布;从变差系数和极差来看,分布的离散程度最高的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最低的为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这也说明了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整体处于很高的水平。第三,从7个子行业CR4和CR8的最大值来看,每个子行业都存在等于或接近于100%的4位数产业,说明我国装备制造业中的一些产业部门企业数目很少(≤8),具有很高的市场集中度。

(2)2004―2007年装备制造业市场集中度变动趋势分析

我们以CR4为例,计算出每个4位数产业2004―2006年CR4的平均值CR4(04-06)与2007年的CR4(07)进行比较。其计算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CR42007年比2004―2006年有较大提高,由31.29%上升到55.13%;从装备制造业7个子行业来看,CR4都呈快速上升态势,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为专用设备制造业,由30.40%上升到62.61%,增长幅度最小的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由37.02%上升到50.96%。

3.装备制造业的市场结构类型界定

在产业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于1933年不谋而合地提出了垄断竞争理论,彻底否定了要么垄断、要么竞争这样一种极端和相互对立的观点,认为在现实世界中,通常是各种形式和不同程度的竞争与垄断交织并存,并根据垄断因素的强弱把市场划分成从完全竞争到独家垄断的四种不同类型的市场结构[15]。植草益[16]等著名学者在对本国不同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将不同垄断和竞争程度的市场结构进一步具体化为实用性更强的不同等级的竞争型和寡占型市场结构,并界定了与每种市场结构相对应的CR4和CR8的取值范围。由表2可以看出,植草益的分类较贝恩更粗略,从CR8的范围上来看两者基本趋于一致。

表2贝恩与植草益的市场结构分类标准比较[16-17]单位:%

市场结构类型贝恩的分类标准CR4CR8植草益的分类标准

CR8极高寡占型CR4>75―CR8>70高集中寡占型65

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结构的界定以贝恩和植草益的分类为标准,根据表1中2007年CR4 和CR8的均值来直观判断,装备制造业整体的市场结构判定结果如表3所示。

表32007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结构判定表当按照贝恩的分类标准进行判断时,会出现CR4 和CR8的界定结果不一致的情况,但两者差异不大,出现不一致时表3以CR8 的分类标准为主。

产业名称CR4CR8贝恩的分类标准植草益的分类标准装备制造业0.550.70中(下)集中寡占型中、高寡占型金属制品业0.540.69中(下)集中寡占型中、高寡占型通用设备制造业0.460.64中(下)集中寡占型中、高寡占型专用设备制造业0.630.79中(上)集中寡占型极高寡占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550.69中(下)集中寡占型中、高寡占型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440.59中(下)集中寡占型中、高寡占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510.63中(下)集中寡占型中、高寡占型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740.86高集中寡占型极高寡占型

根据贝恩分类标准中的CR4 和CR8的区间范围,利用装备制造业及其7个子行业下的4位数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数据,分别建立CR4 和CR8的联合相对频率分布表,如表4和表5所示。

表42007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集中度(CR4)联合相对频率分布表单位:%

表52007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集中度(CR8)联合相对频率分布表单位:%

虽然根据贝恩的分类标准,由表3可以看出我国的装备制造业的市场结构为中、高寡占型,但从表4和表5的相对频率分布可以看出,装备制造业及其7个子行业在每一种市场结构类型中都有一定数量的4位数产业分布。以表4为例,装备制造业中有27个4位数产业为竞争型市场结构,占总数的15.34%;有14个4位数产业为低集中寡占型市场结构,占总数的7.95%;有37个4位数产业为极高寡占型市场结构,占总数的21.02%;其余为中、高寡占型市场结构,占总数的55.69%。从装备制造业的7个子行业来看,大部分的4位数产业市场结构类型分布集中在中、高寡占型,与表3的判断结果基本一致。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应用176个4位数产业的4企业集中度(CR4)和8企业集中度(CR8)数据,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及市场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第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整体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176个4位数产业的CR4均值超过50%,CR8均值超过70%,而且CR4和CR8分布的离散程度较大。第二,通过计算2004―2006年我国装备制造业CR4均值,与2007年比较可知,2007年整体市场集中度比前3年有较大幅度提高,而且从装备制造业的7个子行业来看,市场集中度都呈现快速上升态势。第三,根据贝恩及植草益的市场结构分类标准,2007年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为中、高寡占型市场结构,从其7个子行业来看,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分别属于中(上)集中寡占型和高集中寡占型市场结构,其他5个子行业都属于中(下)寡占型市场结构,这与刘佳、李宏林、张舒、胡静寅和郭春丽得出的装备制造业属于原子型市场结构的研究结论有很大差异。

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市场结构来看,除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之外,其余5个子行业都属于中(下)集中寡占型市场结构,而从发达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经验来看,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是装备制造企业的未来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规模经济,发挥技术创新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目前国外的装备巨头如通用电气、西门子和三菱都具备总承包、集成和研发制造等综合服务能力,但国内大多数装备企业还以制造加工甚至简单组装为主,整体竞争力不强。对于我国的装备制造业来说,一方面迫切需要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利用信贷、税收、资本市场等支持和优惠政策以及必要的行政协调,根据国务院2009年3月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制定鼓励境内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重组的政策措施,妥善解决富余人员安置、债务核定与处置、财税利益分配等问题;对重组企业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中长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以及申请贷款等予以支持;对境内企业并购境外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可给予相关项目贷款贴息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开展境内外并购贷款业务。通过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提高市场集中度,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外延式收购来做大做强,鼓励装备制造企业之间、关联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联合重组,逐步形成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融资能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另一方面还要以市场为纽带,大力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积极引导专业化部件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参考文献:

[1]Bain,J.S.Industry Organization[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1959.

[2]乔治・J.施蒂格勒.产业组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唐晓华,苏梅梅.产业过度竞争测度基准及聚类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6):29-35.

[4]Kwoka,J.E.Does the Choice of Concentration Measure Really Matter?[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81,(29):445-453.

[5]Sleuwaegen,L.,Dehandschutter,W.The Critical Choice between the Concentration Ratio and the H-Index in Assessing Industry Performance[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86,(35):193-198.

[6]孙玉梅.中国保险业市场集中度的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81-83.

[7]李艳,罗能生,谢里,等.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的测算[J].统计与决策,2009,(11):109-111.

[8]陈小毅,周德群.中国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10,(2):80-89.

[9]刘佳,李宏林,张舒.中国装备制造业市场结构:理论和实证――基于产业集中度的探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2):17-19.

[10]胡静寅.市场结构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2):42-46.

[11]郭春丽.我国制造业集中度的变化趋势、影响因素与有序整合[J].改革,2009,(8):119-124.

[12]Carlton,D.W.,Perloff,J.M.Moder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M].Addison Wesley,2004.

[13]Bain,J.S.Relation of Profit Rate to Industry Concentration:American Manufacturing,1936―1940[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1,65(3):293-324.

[14]威廉・G.谢泼德,乔安娜・M.谢泼德.产业组织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5]斯蒂芬・马丁.高级产业经济学[M].史东辉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16]植草益.产业组织论[M].卢东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装备制造论文篇6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 Malmquist指数法 全要素生产率

一、引言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和国家安全的保障,具有产业关联度高、技术资金密集、技术含量高等特点。在国际竞争中,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和先进的制造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目前国内对装备制造业的研究大部分都建立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生产绩效的定量研究较少。王欣(2010)利用三阶段DEA法对我国装备制造业1999—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发现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11.8%,其中技术进步年均增长11.7%,技术效率年均增长仅为0.1%,并且各个行业的TFP有着较大差异。李星光、于成学(2009)运用Malmquist指数法对1995-2006年分行业的装备制造业测算,认为在不同的时期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对TFP的贡献程度不同,从分行业来看,电子及通信制造业的TFP增长最快,但文章仅考虑了劳动和资本投入,没有涉及到能源消耗。而薛万东(2010)用B&CⅡ模型对我国装备制造业1992—2004年时间序列数据研究,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得出劳动投入对生产绩效起反作用,而且技术效率对TFP的贡献要大于技术进步的贡献的结论,这和王欣(2010)得出的结论显然不符。

导致上述结论不一致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选取的样本或分析的方法不同引起的。由于面板数据可以提高自由度和有效性,增加变量的多变性和减少共线性,并且可以实现动态研究,基于上述优点,本文以1995—2011年分行业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在传统的投入要素劳动和资本的基础上增加能源作为投入变量,希望更全面真实的反映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绩效,并对TF的P变动进行测算,为产业发展提出建议。本文第二部分介绍了运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TFP并对TFP进行分解的理论方法,第三部分运用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对装备制造业分行业状况和TFP的分解分别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提出政策性建议。

二、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分解方法

目前关于TFP变动的测算,主要有四种方法:增长核算法、生产函数法、随机前沿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Malmquist指数法),( Hulten ,2000 ;Coelli ,2005) 。其中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由于具有不需要对生产函数结构做先验假定、不需要对参数进行估计、允许无效率行为存在、能对TFP变动进行分解等优点, 在近来研究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章祥荪、贵斌威(2008)) ,因此本文选择Malmquist 指数法。Fare等(1994)将Malmquist指数从理论指数变成了实证指数,并且进一步把Malmquist指数法进行了分解,将指数变动分解成技术效率变动、技术进步变动和规模效率变动。下面我们引入生产可能集、距离函数的概念对Malmquist指数的分解进行数学上的介绍:

显然St包括在t期的所有可行的投入x和产出y,距离函数在此基础之上定义。按照Shephard(1970),t期的生产活动相对于t期的生产可能集的距离函数为:

为定义Malmquist指数,我们需要定义两个不同时期的距离函数,则以第t期的技术水平为参考的第t+1期的距离函数为:

因为以t和t+1期的生产水平为参考定义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在经济含义上是对称的,为了避免选择生产技术参照系的随意性,按照Fisher(1922),基于两者的几何平均值定义产出角度的Malmquist指数:

TE是相对效率指数,代表技术效率变动,测度了从t期到t+1期每个观察对象到最佳产出的追赶程度。如果在t+1时期,由于非技术进步要素的影响,如企业的管理制度改善、国家政策的支持等使决策单元向最佳生产前沿面靠近,则TE大于1;反之,TE小于1。TC代表了技术进步,它测度了技术边界从t期到t+1期的移动,如机器设备或生产工艺的改善等会使TC大于1,技术退步会使TC小于1,技术水平没有变化,TC就等于1。

同时,技术效率变动(TE)还可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动(PEC)和规模效率变动(SE),即:TE= PEC×SE。纯技术效率反映的是决策单元在管理制度方面的情况,即决策单元的实际产出与最大可能产出之间的差距;规模效率反映了决策单元由于受市场不完全竞争、资金约束等问题的影响导致的实际生产规模与最佳生产规模之间的差距。

三、面板数据实证分析

1.数据说明

本文使用的样本为1995年-2011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分行业的产出、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能源消耗数据,有关基础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1)产出水平

目前,国内大多学者选用工业总产值或者工业增加值作为衡量产出的指标,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相比,缺少了中间产品转移价值。正是由于中间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反映了资源配置效率。用总产值代替增加值,改变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指标功能,所以是不合适的。本文选用各行业的工业总产值来衡量,并以1994年为基期的各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平减。

(2)劳动投入

衡量劳动投入的指标有很多,如:劳动者人数、总工时、工资总额,本文采用国内大多数学者的方法,用各年份装备制造业各行业的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数衡量。

(3)资本投入

衡量资本投入指标理论上应该采用物质资本的服务流量作为资本投入量,但实际中得不到这样的数据,国内大多学者采用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度量,本文也采用这一指标,并以1993年为基期的固定投资价格指数进行平减。

(4)能源消耗

衡量能源消耗的指标比较固定,以各年份装备制造业各行业的能源消耗总量衡量。由于2011年的能源消耗指数在201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报告,本文根据1995年-2010年的能源消耗数据用Eviews估计得到2011年的各行业的能源消耗总量。

2.TFP测算结果及分析

DEAP软件可以提供很成熟的基于Malmquist指数法的TFP分解,本文利用DEAP2.1软件计算1995年-2011年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指数并进行分解,下面分别进行分析。

(1)TFP指数变动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装备制造业各行业在17年间总体上TFP都大于1。从行业的角度来说,装备制造业17年间TFP平均增长最快的是电子及通信制造业,其TFP变动指数为1.097,意味着17年间平均增速为9.7%,其次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088)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1.076);17年间平均增长最慢的是金属制品业(1.029),说明装备制造业的所有行业17年间的整体TFP变动没有出现下降。所有行业的TFP变动指数都有所波动,但整体趋势都是增长的。

从时间序列来看,所有行业的平均TFP增长最快的年份是2003年-2004年,达到1.242,即比上一年增长24.2%。从表中还可以看出,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7年-2008年的TFP指数小于1。其中2004年-2005年达到最低0.903。17年间所有行业的TFP变动指数平均为1.065,即增长了6.5%。

2.TFP指数的分解

按照上面介绍的Malmquist指数法,把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动(EFF)、技术进步(TECH)、纯技术效率变动(PEC)和规模效率变动(SE)四项(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17年间所有行业的技术进步指数都大于1,说明装备制造业整体都有一定的技术进步。其中技术进步最快的是电子及通信制造业,达到1.097,即17年间每年平均增长9.7%,金属制品业的技术进步指数是7个行业中最低的。

17年间7个行业的平均技术效率指数小于1,说明装备制造业整体技术效率处于下降趋势。但是7个行业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的技术效率指数大于1,处于增长趋势,其他4个行业技术效率处于下降趋势。17年间规模效率变动指数基本上为1,说明规模效率保持稳定状态,所以技术效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纯技术效率的变动。

从表二还可以得出: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而技术效率的贡献比较小。

四、政策性建议

基于对装备制造业1995—2011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装备制造业各行业在1995-2011年总体上TFP都大于1,且所有行业的技术进步指数都大于1,说明装备制造业在这17年间有不同程度的技术进步。

2.装备制造业的不同行业的TFP之间存在差异,平均增长最快的是电子及通信制造业,平均增长最慢的是金属制品业。

3.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而技术效率的贡献比较小。而且规模效率保持稳定状态,所以技术效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纯技术效率的变动。

在以上结论的基础上,为改进装备制造业的生产状况,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我们提出以下政策性建议:

第一,能源稀缺是每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越来越严峻的问题,现在国际社会很多国家都在开发可再生新能源,我国也推出了新能源政策,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我国幅员辽阔,拥有丰富的风力、水力、太阳能资源的优势,提高能源利用率。

第二,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TFP的增长在不同年份有所波动,但是整体来说技术进步是我国装备制造业TFP增长的主要原因,从分行业的角度来看,电子及通信制造业的TFP增长最快。但是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技术进步较缓慢,大部分先进技术需要从国外引进,所以应该注重提高产业技术,鼓励自主技术研发。

第三,技术进步固然是好事,但如果大部分行业跟不上技术进步的步伐,就会拉大行业间的技术效率差距,导致工业整体的技术水平下降,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构成挑战。所以,各行业在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技术创新时,还要通过行业管理制度改革、提高竞争,以及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等方式提高技术效率,缩小与技术前沿面的差距,充分发掘劳动生产率增长潜力。

参考文献:

[1]王欣.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D].西南财经大学,2010.4

[2]李星光,于成学.基于Malmquist指数的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9(5)102-105

装备制造论文篇7

关键词:先进制造技术;现代装备;价值管理

中图分类号:TH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003-02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不断创新与应用,各种高效、低耗、绿色的现代化装备被广泛地应用和推广,使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迅速提高。同时对于越来越复杂、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的现代装备,其装备的价值管理也就越发重要。

1先进制造技术

1.1概念:所谓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业中将机械工程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计算机、网络通信等)、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以及材料技术等相关科学技术综合交融并应用于产品的计划、设计、准备、制造、加工、检测、管理、供销、物流、使用和售后服务乃至回收再生的全过程并注重考虑市场、价格、安全、美学、资源、环境等方面影响的集成生产技术的总称。它涵盖的主要内容有四大方面,即先进的制造工艺与装备、柔性与自动化的制造过程、先进的设计方法与手段、科学的组织与系统管理技术。它追求的目标,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效益为中心,实现优质、精确、高效、低耗、节能、省料、清洁、灵活和快速生产,增强对动态多变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从而满足社会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

1.2特点①“数”是发展的核心;②“精”是发展的关键;③“极”是发展的焦点;④“自”是发展的条件。“自”即自动化;⑤“网”是发展的路径。“网”即网络化;⑥“集”是发展的方法。“集”即集成化。它一是技术的集成,二是管理的集成,当然也是技术与管理的集成;归根结底就是知识与信息的集成,显然集成也包含了“交叉”;⑦“智”是发展的前景。“智”即智能化;⑧“绿”是发展的必然。“绿”即“绿色”。制造必然要走向“绿色”制造,这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1.3发展方向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向上:一是精密工程技术,以超精密加工的前沿部分、微细加工、纳米技术为代表,将进入微型机械电子技术和微型机器人的时代;二是机械制造的高度自动化,以CIMS和敏捷制造等的进一步发展为代表。

1.4发展趋势①全球化和网络化。由于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正在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产品设计、物料选择、零件制造、市场开拓与产品销售都可以异地或跨越国界进行,实现制造的全球化。②虚拟化。制造过程中的虚拟技术是指面向产品生产过程的模拟和检验。检验产品的可加工性、加工方法和工艺的合理性,以优化产品的制造工艺、保证产品质量、生产周期和最低成本为目标,进行生产过程计划、组织管理、车间调度、供应链及物流设计的建模和仿真。虚拟化的核心是计算机仿真。③自动化。自动化是一个动态概念,目前它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制造系统中的集成技术和系统技术、人机一体化制造系统、制造单元技术、制造过程的计划和调度、柔性制造技术和适应现化生产模式的制造环境等方面。④绿色化。绿色制造则通过绿色生产过程、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设备、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管理等生产出绿色产品。

2现代装备特征

随着制造技术的发展,现代装备具有大型化、高速化、精密化、电子化、自动化、连续化、环保化等特征。以上特征表明,现代装备为了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广泛地应用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正在向性能更高级、技术更加综合、结构更加复杂、作业更加连续、工作更加可靠的方向发展,为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提供了更强大的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①从价值上看,先进装备都非常昂贵。其价值往往占企业资产的很大比重,这些装备的利用率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②从生产上看,先进装备主要承担着重要零部件或有特殊质量要求的零部件关键工序的生产加工。设备的正常稳定运行对企业均衡生产、物流准时化、市场占有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③从管理上看,先进装备自身的监测能力强,灵敏程度高,同时其对维护、环境、操作及零件、水、电、气、汽质量的要求也大幅度提高,管理上的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造成自动停机、出现故障,甚至是重大故障。④从维修上看,先进装备一般都结构紧凑、复杂、精巧;机、电、液、气一体化和关联控制关系越加紧密;故障原因难于判定,维修时间长;刀具不断采用新材料,追求高性能;许多备件和加工工具靠当地或国内无法制造加工,必须走国际化采购道路;新的维修技术对修理工艺、清洁度、环境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3现代装备价值管理

从现代先进装备的特征不难看出,由于装备的先进性和复杂性,其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与其相关的费用也越来也高。如何提高装备利用率,减少停机损失和维修成本,发挥装备的最大价值是现代装备管理重要内容。对于现代先进装备的价值管理,必须实施设备管理现代化理念,设备管理现代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包含管理理论(或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管理人才等方面的现代化。

①管理思想现代化:实现管理现代化,要求用现代科学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指导管理实践。涉及设备管理的现代化管理理论有: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工程经济学、管理工程学、可靠性工程学、摩擦学等;现代化管理思想包括设备综合管理观念、战略观念、市场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安全与环保观念等。②管理组织现代化:要求不断适应经济体制改革,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建立合理的、高效的设备管理运行体制和组织机构。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组织中每个成员的作用。设备管理组织应当与推行设备管理现代化相适应,组织严密,体制健全、工作高效,充分协调,信息畅通,并具有良好的跟踪与反馈控制能力。③管理方法现代化:管理方法现代化要求一方面继承传统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另一方面应积极推广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确保各项管理工作标准化、系统化、科学化。设备一生全过程管理应实行定量与定性管理方法相结合,尽量以定量方法为主。推广应用的现代化管理方法有:价值工程、网络技术、ABC分析法、决策技术、预测技术等。④管理手段现代化:管理手段现代化是管理现代化的工具。如采用先进的设备诊断仪器对设备进行自动检测和控制,应用计算机辅助设备管理,采用精密检测工具提高设备修理精度等。⑤管理人才素质现代化:应按职责分工和管理层次对设备管理人员提出不同的要求,做到专业知识结构、知识层次结构、年龄结构等的全面优化。先进装备对管理、技术、维修、操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心理素质的要求也更高。要求管理、技术人员必须集技术与管理知识、能力于一身;维修人员要同时具有机、电、液、气、光的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倡导机电合一只是对人员素质要求的第一步;操作必需具备较全面的知识和能力,因为面对复杂且昂贵的设备必须有很强的判断能力才能胜任操作工作。

4结束语

装备制造论文篇8

【关键词】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

一、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的识别与分解归类

企业的价值链包括内部价值链与外部价值链。根据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对于装备制造企业来说,内部价值链涉及到技术的研发、设计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产品、售后服务等过程,也就是从产品的设计到销售保修的过程;而外部价值链指的是以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运营为基础,以给予满足顾客对产品的需要的体系为目标。外部价值链主要包括供应商价值链、购买商价值链以及竞争对手价值链。本文将从研究装备制造企业的核心能力的构建出发,主要是分析企业的内部价值链。

近几年来,在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价值链以及相关活动之间的竞争成为装备制造企业之间的主要的竞争,而这竞争就表现在企业内部价值链上可以创造价值的活动上。如果将价值链上的活动进行分解与归类,可以分为技术价值、组织管理价值、创新价值与资源价值。(1)装备制造企业在技术价值方面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它所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技术研发、可行性研究、产品设计、市场营销规划、售后服务等等,这些活动创造出的价值都可以称为是技术价值。(2)组织管理价值指的是装备制造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当中,对企业的管理以及企业的各个业务的流程管理所创造出的价值,其管理的范围广泛,例如:人力资源的管理、组织团队的管理、对相关企业的管理(例如原材料供应商)等等。(3)装备制造企业的创新价值包括技术的创新、产品的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活动所创造的价值。(4)企业中的资源价值包括人力资源价值、无形的资源价值和有形的资源价值。人力资源指的是在一定的时期内,企业中的人拥有的能力、经验、技术等,能够被企业利用且可以创造价值。无形资源指的是企业的商誉等。有形资源则包括厂房、资金、原材料等。装备制造企业可以利用上述资源为自身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分析

(一)价值链基本活动分析

1.内部后勤

内部后勤指的是在企业中与接收、储存和分配原材料相互关联的各类活动,比如,原材料的运输、原材料的接收、原材料入库等。对于装备制造企业来说,对于原材料及各类零件的需求量较大,为了令企业价值链的运行顺利,企业应该与供应商做好洽谈工作、实时做好库存控制、定期对仓库进行检查、协调好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等。

2.生产经营

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上的生产经营活动指的是将最初的资金、原材料等转变成最终产品的过程,这是企业形成最终产品的一个很关键的环节。不同的企业的生产方式、业务流程不尽相同,但总大致可以分成五个方面,包括:生产人员、生产能力、生产过程、生产质量、生产库存。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生产方式的特点,采取比较成本优势的原则,对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降低生产成本。

3.外部后勤

外部后勤指的是装备制造企业将最终产成品交付给客户时发生的相关的活动,比如,最终产品的库存管理、接收订单、送货服务等等。对于装备制造企业来说,一大部分企业生产的最终产品都是大型的设备或是精密的仪器,这需要企业做好相关的外部后勤工作,可以建立相关的制度来完善工作,保障货物被安全管理、运送等等。

4.市场销售

装备制造企业的市场销售是指向购买产品的客户提供一种购买方式以及引导客户购买产品的相关的活动,如促销、广告、专业的销售团队、渠道关系、定价等等。市场营销是满足客户需要的一种过程,是将装备制造企业的产品转换为现金的过程,是能够为装备制造企业实现收益的一项重要环节。

5.服务

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上的服务活动指的是企业为了保持或者增加产品的价值而提供各种相关的服务活动。装备制造企业的服务大致可以分为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和售后服务。装备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一般情况下成本高并且生产周期长,顾客在决定购买之前都会非常犹豫、慎重,所以装备制造企业良好的服务有助于促使顾客做出购买决定,帮助企业实现盈利。

(二)价值链辅助活动分析

1.企业基础设施

企业基础设施是价值链中的辅助活动,其包括大量活动,涉及的范围较广,例如日常办公管理、制度规范、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会计、质量管理等等。企业基础设施活动不同于其他的辅助活动,它不是通过单个的活动起到辅助作用而是通过整个价值链的活动起到辅助作用。

2.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对企业内的全部员工的管理的活动,是企业价值链中的辅活动,包括招聘企业员工、对其进行培训、培养及开发等各项活动。对于装备制造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管理也是其能够提升核心能力的一项重要因素,因为装备制造企业需要技术人员进行研发企业的关键技术,还需要相关的员工进行配合,才能帮助企业从技术开发到制成最终产品完善的实施。有助于企业实现自身的价值。

3.技术开发

技术开发指的是装备制造企业为了获取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及改善产品工艺而做出的各种努力。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开发主要包括:设备操作技术、专业的学科技术、办公自动化等。技术开发是装备制造企业提升核心能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能够使得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波特的价值链模型中,技术开发活动对于装备制造企业来说尤为重要,是企业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的因素之一。

4.采购

采购指的是购买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物品的活动,包括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厂房等等。在波特的价值链模型中,采购是辅助价值活动,但是对于装备制造企业来说,采购对于企业实现盈利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较晚且缺乏成熟的配套产品网络结构,有时许多核心零件依赖进口,企业的采购成本较高,所以装备制造企业应该充分认识采购活动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吴璞.基于价值链的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及构建[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1

[2]冯海龙.基本价值链与竞争优势―对波特观点的修正与完善[J].经济经纬,2007(05):100103

[3]张世魁.鹤壁链条公司价值链分析与管理创新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上一篇:装备模拟器范文 下一篇:装备制造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