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范文

时间:2023-10-01 22:50:20

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篇1

科技创新不但是企业和行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是辽宁企业能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并向“辽宁制造”转变的关键。白莉和郑文范提出,应依靠科技创新促进辽宁装备制造业由“加工基地”向“制造基地”转变,并依靠科技创新增强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加速发展辽宁新型装备制造业,大力开展集成创新和政府采购,发展装备制造业中场产业[2]。徐秡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状,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成果转化等方面分析了科技创新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积极作用[3]。王连靳与杨晓勇认为,随着辽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了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在辽宁区域经济发展中助推了从“辽宁制造”向“辽宁创造”的转变[4]。技术升级是装备制造业抢占国内外市场、提升效益的重要支点。林丹(2008)围绕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的条件和技术升级模式进行研究,找出装备制造行业技术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技术创新积累能力、走集群式发展道路等方面的对策建议[5]。韩冰在分析辽宁省内各市装备制造业企业基本现状的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和层次分析的方法,构建了评价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数学模型和指标体系,提出要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必须制定政府政策激励措施、建立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机制以及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等[6]。杨秀骞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及灰色关联度模型对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纽合强化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提出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纽合结点及纽合网络结构模型,得出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纽合后具有很好的辐射效应、成本效应、强化效应以及速度效应的结论[7]。国外的相关学者也研究了技术升级在相关行业中的影响作用。Jung和Mercenier在一个异质性主体框架下建立了一个模型,分析了发达国家企业国际外包与本国技术升级间的相互影响[8]。Daveri和Cecilia指出,在产品上国际分工与生产率之间存在双向的作用,生产率越高的企业越有可能实施跨国外包,产品内国际分工包含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两者都可较大程度地促进技术升级[9]。

二、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SWOT分析

将SWOT分析方法引入到辽宁装备制造业当中,把辽宁装备制造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从科技创新发展的角度出发,装备制造业自身技术升级和科技创新环境的吸引力就构成了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地位。这里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都是围绕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进行分析的。根据辽宁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不足,清楚地把握技术升级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研究其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的纽合机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优势

(1)基础实力雄厚,掌握一批核心技术。辽宁装备制造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形成规模经济和强大的生产力效应:辽宁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工人已经形成技术性群体和产业创新的优势,拥有一批产业优势明显的装备制造集团,如沈阳金杯集团、大连冰山集团、沈阳机床集团等。辽宁的通用设备制造业、造船产业、飞机制造、电子信息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先进装备制造技术及产品开发方面优势明显,比如攻克了AP1000屏蔽电动泵壳体制造的关键技术,研制出世界首台400MVA/1000kV特高压升压变压器、国内首支瓦锡兰系列82T超大型船用曲轴、国内首个12英寸PECVD设备[10]等,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批辽宁装备企业的著名品牌在市场竞争中起到重要引领作用。

(2)重大成套装备以及重要装备产品相对优势明显。辽宁省数控机床居全国第1位,造船产量居全国第2位,变压器、工业锅炉均居全国第3位,微型计算机居第4位,在国内装备制造业体系市场占有率达到第6位。此外,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医疗设备等都是辽宁省生产的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装备产品。

(3)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较多。辽宁作为装备制造业的大省,拥有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6178家;其中研发(R&D)人员131万人,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和省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培养拔尖人才450人,两院院士51人;省级以上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达到775个,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国第7位[10]。每年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进入装备制造业产业中,为辽宁装备制造业输入强大的创新动力,同时这些企业也注重加强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和规模,为企业发展提供科技创新知识源和人才库。

2劣势

(1)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关键技术需要引进。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辽宁省很多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的缺陷日益明显,表现为研发投入低、高层次研发人才短缺、创新投入不高、科技进步缓慢等,导致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自给率低下,往往需要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来弥补创新上的不足,这就造成了大型成套设备过分依赖进口的局面。

(2)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不足。由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重视不够,组织管理和产学研协同与合作不紧密,导致辽宁装备技术仍然停留在较低层次的国产化水平,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率较为低下,仍处于引进—利用—再引进—再利用的单向循环之中,未做到吸收和融合发展创新。(3)装备制造业创新产业结构机制不合理。辽宁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含量低及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力过剩,而高新技术产业严重缺乏创新能力,比如辽宁装备制造业进口的大都是成套大型设备,而出口的大多是普通机电类零件及产品[11]。由于历史遗留产业机制结构问题的羁绊,辽宁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产业机制改革的难度很大,单纯依靠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远不能形成有竞争力的强势产业。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值大、利润低,关键部件、技术受国外限制,同时装备制造企业申请专利虽多,但仍不能有效自我突破。因此,创新产业结构机制问题亟需解决。

3机遇

(1)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辽宁经济发展已由以经济增长为中心转向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社会、环境、产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和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理念提高了技术装备的需求层次,在生产中禁止使用落后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技术装备,要求装备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不仅是绿色的、清洁的、循环的,而且生产出来的设备也应该是环保型装备、节能型设备和清洁型配套设备。这为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升级提供了外在需要拉力。

(2)高新园区的发展为辽宁装备制造业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机遇。辽宁省正在实施的高新园区建设,特别是沈阳“大浑南”高新区的建设发展,为通信设备、IT产业、医疗设备等现代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沈大高速公路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思路的提出,也为辽宁装备制造业实现技术升级提供了机遇。(3)党的十报告中的相关政策为辽宁装备制造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的提出,为辽宁装备制造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动力;其次,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的提出,为辽宁装备制造业提升经济实力、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竞争力提供了战略支撑。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辽宁区域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辽宁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推动产业技术较快升级。4挑战(1)跨国公司的威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大幅度下调关税以及国外许多跨国公司的进驻,对辽宁本土低成本制造优势造成了强大的冲击。同时,装备制造业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纷纷被跨国公司所并购,高级人才、知识产权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已对辽宁装备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构成了很大的威胁,阻碍了行业技术升级的步伐。(2)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其技术上的垄断地位,将一些核心技术控制在手中而且严格限制对我国的高技术装备出口,很多制造业企业在关键技术上无法及时消化、吸收并创新,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升级进程。

(3)发展循环经济的挑战。辽宁很多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污染较大,特别是大量的电子垃圾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危害巨大。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以及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都对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提出了严峻挑战。通过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的SWOT分析发现,辽宁装备业企业要想凭借自己的优势,克服劣势,利用机遇,迎接挑战走“辽宁制造”的道路,迈向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企业的科技创新是关键,技术升级是途径。在自主研发的同时,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机遇加强消化吸收外来的先进技术,发展具有辽宁装备制造业自身特色的产业。

三、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纽合模型

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是装备制造业企业走向现代化、数字化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科技创新促使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进而从长远的角度提升企业的实力。技术升级是对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改进,以提高企业的产品附加值。装备制造业企业实施科技创新提升核心技术,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与综合实力,推动企业制定新的战略。同样,技术升级提高了企业的设备档次和技术水平,促进了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使企业战略得到进一步的体现与实施。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的关系主要包括3方面[12]:基于自主研发方面,即在企业技术自主研发的过程中,科技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技术合作方面,即通过与国内外企业或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的官产学研技术合作,学习先进的技术,通过协调与合作来进行科技创新;基于技术引进方面,即建立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消化吸收先进的核心技术知识,结合自身的研究开发,使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到自主创新和持续自主创新的水平。针对上述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的SWOT分析,本文提出了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纽合发展模型,为解决辽宁装备制造业所面临的创新问题奠定基础。

1装备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纽合的契合点与关联线纽合契合点是装备制造业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和科技创新纽合到一起螺旋上升的过程中两者紧密度最高的点,其作用为:使引进外来技术与自主创新研发协调发展,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纽合进一步发展,成为企业的发展战略。纽合关联线是企业在实行纽合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相关产品、技术、生产方式等所有相似或相同的点且没有达到最高紧密度的连线。关联线的作用为:衔接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在企业中相关联的方面,促使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纽合成为契合点。

2纽合周期中的阶段性特征装备制造业企业纽合发展周期包括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这三个阶段构成了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周期,装备制造业经过纽合周期的发展,最终确立了企业的发展战略,更好地推动和规划企业的长期发展。

(1)起步阶段纽合缓慢,阻碍较大。装备制造业企业采用新的策略时,要改变企业以往的策略往往要受到很大的阻力,也是最困难的阶段。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的两个因素经过缓慢的发展,纽合慢慢地达到了契合点,至此起步阶段开始;而随着纽合的两个因素慢慢磨合,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的关联线越来越多,纽合的初始状态越来越好。

(2)发展阶段纽合发展较快,关联线紧密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随着装备制造业企业纽合机制发展越来越好,装备制造业企业慢慢进入正轨,发展过程中的阻力也逐渐减少,企业的综合实力越来越强,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纽合过程中关联线越来越多,纽合的契合点也越来越多,带来的企业前景越来越好,最终进入了成熟期。

(3)成熟阶段纽合契合点越来越多,多目标纽合机制最终合一,变成企业发展的目标战略。此阶段的装备制造业企业生产方式和纽合决策已经初具规模,所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中已经占有相当的比重,最终在国际市场中将占有一席之地。纽合后的企业将带动所属行业的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绿色模式。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实行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纽合发展模式,虽然起步阶段优势不是特别明显,但在发展期和成熟期纽合机制给制造业企业带来的益处要大于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单独发展相加的总和,便于企业转变生产方式,抢占市场。

四、辽宁装备制造业“点—面—块—区”的发展过程

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纽合发展要以“以点带面”、“以块带区”为目标,最终带动辽宁装备制造业走上国际化的道路。辽宁装备制造业作为一个整体,在发展过程中各个产业所占市场比重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分为龙头产业、一般产业、劣势产业。借鉴中国改革发展的成功模式,龙头企业通过先进技术升级和科技创新纽合发展达到国内领先甚至世界领先水平,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在龙头产业发展成一定规模后,反过来带动省内其他产业的发展,首先是带动一般产业向龙头产业发展,龙头企业给予一般产业一定的技术支持和市场支持,推动一般产业向国际市场迈进的步伐;其次是带动劣势产业克服所在行业的不足,使劣势产业在同类产业中也具备相当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带动劣势产业的发展。一般产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支持劣势产业的发展。劣势产业在龙头企业和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一般产业的支持下,能够克服所在行业竞争力上的不足。三类产业进一步发展,进而带动辽宁装备制造业整个行业的发展。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纽合发展在“以点带面”的过程中,遵循“三点一辅线”的模式。所谓的“三点”即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按竞争力分类的三种类型即龙头产业、一般产业、劣势产业;“辅线”是龙头产业实施纽合机制向国内领先发展甚至走向国际市场后,反过来同时促进一般产业和劣势产业的发展。整个“三点一辅线”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其中龙头企业的带头发展是关键,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是核心。这一过程构造了装备制造产业企业的良性发展模式,为实施纽合机制最终目的“推动整个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服务。

五、辽宁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纽合的规范形式

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贯穿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全过程,也是这些企业始终追求的突破自我瓶颈的两个关键因素。一部分装备制造业企业重视技术升级,往往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直接实现升级,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和生产效率。而有的企业重视科技创新能力,重视自我发展和提高企业自我研发水平的同时,也与政、学、研合作创新。虽然后者短期的效率提高效果不够明显,但是长期来看却是企业良性发展的首选途径。将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纽合模型运用到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当中,形成纽合的规范形式。首先,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是整个企业纽合规范形式的核心,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吸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同时注重企业自我研发能力提升,是辽宁装备制造业基地首要的发展策略。纽合机制不仅弥补了单纯重视科技创新短期效率的不足,而且关注了技术升级中企业当前发展的竞争力和生产效率,两者取长补短,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兼顾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战略。装备制造业企业在纽合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内在与外在因素的影响,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支持纽合的机制规范形成。这里的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包括企业发展战略、生产方式、管理模式、管理者的喜好等因素;外部环境包括政府的政策、国内外市场产品占有率、消费者的喜好等因素。企业的纽合规范实施的过程中要联系自身的状况,结合所在的内部、外部环境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

六、辽宁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纽合的拟波士顿矩阵

波士顿矩阵(BCGMatrix),又称市场增长率相对市场份额矩阵、波士顿咨询集团法、四象限分析法、产品系列结构管理法等,是由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波士顿咨询公司创始人布鲁斯•亨德森于1970年首创的一种用来分析和规划企业产品组合的方法。借鉴波士顿矩阵模型,本文提出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纽合拟波士顿模型,如图5所示。图5中,横轴代表相对市场份额,从左至右的箭头表示技术升级从低到高;纵轴表示市场增长率,从下到上表示企业科技创新从低到高的变化。把所给的坐标分为4个象限:纽合前瘦狗型、纽合后问题型、纽合后金牛型、纽合后明星型。

(1)纽合形成前装备制造企业处于瘦狗型发展阶段。此阶段企业处在技术升级初始阶段,企业生产的产品相对市场占有率偏低;同时,在产品的创新方面投入较少,市场增长不明显、利润率低。此时的企业一般处于保本甚至亏损状态,无法获得足够的收益。此阶段通常采用逐渐撤退战略:装备制造企业对所生产的产品进行整顿、逐渐撤退,对那些市场增长率极低和缺少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则应立即从市场上淘汰。

(2)纽合成型后企业采用的科技创新多于技术升级时,企业位于纽合后问题型象限内。这时企业位于纽合后问题型发展阶段,市场机会大,前景好,然而在市场占有份额上存在问题。此时应采取选择性投资战略,首先确定对该象限中那些经过改进可能会成为明星的产品或技术进行重点投资,加大此类项目的技术升级力度,提高市场占有率,使之转变成“明星型”;对其他将来有希望成为明星的产品或技术则在一段时期内采取扶持的对策。因此,对纽合后问题型发展状态的改进与扶持方案一般均列入企业长期计划中。同时,在管理模式上应当采取智囊团或项目组织等形式,选拔有规划能力、敢于冒风险、有才干的人负责。

(3)纽合成型后企业技术升级多于科技创新时,企业位于纽合后金牛型阶段。此阶段由于引进大量先进的技术到企业中,企业销售量大,产品利润率高,可以为企业提供资金,而且由于增长率低也无需增大投资,因而成为企业回收资金、支持其他类产品引进技术的阶段。由于此阶段内大多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下降趋势明显,所以可采用收缩战略,即加大自主研发、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把设备投资和其他投资压缩,争取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利益,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对于此象限内市场增长率仍然有所增长的产品,需要进一步进行市场细分,维持现存市场增长率或延缓其下降速度。对于金牛型纽合机制,企业适合于用事业部制进行管理,其管理者最好是市场营销型人才。

(4)当纽合后技术创新与科技创新趋于同步时,企业处在纽合后明星型阶段。此阶段的特点是高增长率、高市场占有率。此阶段很可能会演变成金牛型,企业需要加大技术升级投入以支持其迅速发展。此时企业采用的发展战略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积极扩大经济规模,以长远利益为目标,加强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纽合趋于同步发展的稳定性,进而巩固在国内甚至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纽合后明星型企业最好采用事业部形式进行管理,此时,管理者对技术升级和研发创新两方面都很了解。

七、结论

把辽宁装备装备制造业看成一个整体进行SWOT分析,可以得出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生产方式要想从“辽宁加工”转变成“辽宁制造”,科技创新是企业增强综合实力的必要途径的结论。针对科技创新、技术升级以及企业战略三者关系,本文建立了三维立体关系图以及纽合机制阶段周期图,说明了三者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企业通过制定策略对技术升级加大投入力度进行调控,能够根据纽合发展特点发挥科技创新的优势,从而更有效地推动整个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通过建立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纽合发展模型和拟波士顿矩阵,本文认为当前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主要任务有:一是在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同时,努力提高现有产品质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二是要加大国外先进技术或设备的消化吸收力度,为企业的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提供有利的经验借鉴;三是要提高管理效率,全面提升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科技贡献率。所以,采用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纽合发展机制是辽宁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的理想策略。本文的研究结论也有着丰富的政策含义。首先,辽宁装备制造业要适应当前国际制造业发展的趋势,通过消化吸收外来技术、与政学研合作研发、自主创新等方式积极融入国内甚至国际装备制造市场,利用外部企业成功经验、创新模式提高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实力。特别是在尖端技术领域的龙头企业,更要强调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纽合发展的重要性,争取在某一个生产或研发环节上达到国际领先,并以此为突破口逐步向核心技术环节延伸,渐进式地实现纽合发展的目标。其次,在关键设备进口和相关技术转让过程中,应通过财政支持鼓励辽宁装备制造企业加大模仿与科技创新的力度,以尽可能少的资金投入缩小同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

装备制造业篇2

1979年年初,沈阳市公安局动用了20多辆摩托车开道,并出动了20多辆装载车,以每小时15公里的匀速将一位远渡重洋的“贵客”送到了沈阳鼓风机厂(以下简称“沈鼓”)。这位“贵客”就是IBM公司落户中国的第一台大型计算机――IBM 370/138。

沈鼓的个案具有代表性,可以看出,在中国制造业信息化的起步阶段,东北老工业基地处于领先地位。时至今日,经过了近30年的发展与变迁,在国家“振兴东北”、“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宏观形势下,信息化又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为此,记者调查采访了沈阳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装备制造企业。

从信息化的服务对象和使用者来看,可以大致将信息化建设分为两大层面: 一是面向业务层面,各应用系统都是为了提高业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并在此过程中伴随着联结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从而优化流程、改善管理; 二是面向管理层面,在各类业务数据集成之后,必然要通过商务智能(BI)等手段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为高层领导提供决策支持。

根据记者的采访所得,沈阳的制造业信息化大都处于业务层面,IT正在显著地改变企业的管理模式、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而促使企业实现版本升级。

合并、重组的IT烦恼

就像房子还没盖好,就无法进行内部装修一样。在管理模式、组织机构、业务流程的调整尚未确定之前,信息化建设也就无从下手。

2006年年底,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沈阳机床集团”)与沈阳鼓风机集团(以下简称“沈鼓集团”)先后搬迁到了位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厂址,搬迁之后,这两家行业龙头企业隔街相望,是面对面的“邻居”。对它们而言,搬迁并不是简单地从A地到B地的物理挪移,而是企业结构调整、业务流程优化的大重组式搬迁。

今年4月,由于整个沈鼓集团没有完成生产任务,集团高层领导们主动要求只拿1000元的薪水,沈鼓集团北方电脑公司(从沈鼓计算中心转变而来,成立于1984年)总经理马绍奎也只拿了一半工资。沈鼓集团的效益一直不错,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局面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近几年的合并、重组。”马绍奎说。

2004年5月,在政府的推动下,沈鼓集团以品牌和管理的优势对沈阳水泵股份有限公司、沈阳气体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战略重组。在搬到新厂址前,三家公司基本上只是宏观层面的重组,并未涉及到生产车间、进销存等具体业务层面的重组。可以说,在互不干涉的情况下,它们各自都正常运转。

但是,在集团整体搬到新厂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三家公司要进行业务层面的完全重组,包括管理模式、生产方式都要统一,而水泵和气压机的员工却尚未适应沈鼓的生产模式。沈鼓的信息化建设起步早、基础好,基本实现了全业务层面信息化;而水泵和气压机却基本没有信息系统,由此造成了双方诸多业务层面的“差异”。以车间生产的投产为例,沈鼓完全依靠信息系统自动投产,效率很高,只需要几个人就能完成全部投产工作; 而在原来的水泵和气压机两个公司,都是依靠工人手工投产,效率较低。

为此,今年沈鼓集团的信息化建设重点就是在全集团推广ERP,通过实施ERP,进一步促进三家公司的合并与重组。“但是,我们所说的推广ERP可比白手起家、从零做起的实施ERP还艰难。”马绍奎说,“主要是难在数据初始化,原有的三家公司对于产品结构的描述、编码规则及物料编码都不一致,首要难题是重新制定一套标准,统一编码。”此外,还要对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生产方式等进行统一变革,并彻底改变职工原有的工作习惯,这远非技术和“一把手”能够解决的。

与“鼓老大”的合并、重组相似,沈阳机床集团也面临着改制的IT烦恼。

沈阳机床集团于1995年通过对沈阳三大机床厂资产重组而组建,是国内最大的金切机床制造企业; 主导产品为金属切削机床,生产基地分布在中国的沈阳、昆明以及德国的阿瑟斯雷本,机床产销量、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同行业首位。2006年,沈阳机床集团实现销售收入78亿元,同比增长39%,名列世界机床第9位;全年机床产量 7.5万台,同比增长18%,其中数控机床产量1.5万台,同比增长50%。

为了满足业务规模不断扩张的发展需要,在2006年年底搬迁基本到位后,沈阳机床集团按照专业化的原则,对原有的企业进行了彻底重组,统一打造出六大体系: 技术研发、人力资源、财务、供应链、生产制造和销售服务,同时设立25个事业部,形成矩阵式管理格局。

“我们一直致力于剥离非重点环节,保留装配及核心加工部门,创新管理模式,建设现代数字化工厂,全面提升软实力。”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董凌云说,正是以搬迁为契机,沈阳机床集团进行了脱胎换骨式的彻底改造,“最终达到‘四位一体’的目标,即技术改造升级、企业结构重组、业务流程再造、信息系统建设”。

就像房子还没盖好,就无法进行内部装修一样。在管理模式、组织机构、业务流程的调整尚未确定之前,信息化建设也就无从下手,“譬如采购、外协、仓储等基本流程都要不断动态调整,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为此,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我们与Oracle合作的ERP项目进入了为期半年的‘半断期’。”董凌云介绍说,“所谓的‘半断’就是基础工作仍然继续,如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岗位手册及考核标准的制定等,而涉及到具体的业务流程的IT工作就暂时搁置起来。”

今年3月,沈阳机床的企业结构重组及业务流程再造工作基本告一段落,处于“半断”期的ERP项目重新启动,并计划于今年7月在3个事业部试点上线。据董凌云介绍,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多次强调:IT是彻底实现企业版本升级的手段。因此,在沈阳机床集团的规划中,“信息系统建设将推动新厂区成为数字化工厂,实现设计数字化、管理信息化、物流条码化、设备网络化、建筑智能化。”这也是沈阳机床集团迈向全球机床行业第一集团军的必要支撑。

定制化挑战标准化

企业不能被信息化牵着鼻子走,应该让信息化为企业服务。企业在实施信息化期间优化流程、适应流程的过程,就是管理水平提升的过程。

2005年年底,Oracle拿下了沈阳机床集团这张“大单”,让竞争者们羡慕不已。殊不知,这张“大单”却是好拿不好吃。

据董凌云介绍,机床行业可谓是离散制造领域中最复杂的领域,其产品具有高度的集成性、高度的离散性和极强的用户个性化,是典型的面向订单的单件小批量定制型与大批量库存型生产的混合模式。面对如此鲜明的业务特色,沈阳机床集团在几十年的历史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并希望软件厂商能满足这种业务需求。

而在Oracle看来,他们在各行业企业的各业务层面都有很多标准化的流程,沈阳机床集团应该尽量采用标准化的流程,否则将增加实施难度,还会影响以后的版本升级。于是,双方在标准化与定制化的博弈中不断较量。

董凌云为我们列举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拆箱改制”。订单A是一个普通的、正常的、库存型的产品订单,当把订单A的产品装配、调试完毕后,就包装好送到成品库等待发货; 然而此时公司又接了订单B,而且订单B是一个特殊加急订单,要求半个月内必须交货,理由是“如果这台样机能满足需求,那么后续很快就可以签订10台机床的订单”。但是,订单B所需的一种关键零部件已经没有库存,其采购周期至少需要1个月,而已经包装好的订单A产品中恰好包含了同样的零部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按照Oracle的标准流程,沈阳机床集团只能拒绝订单B;但是在现实的商业竞争中,沈阳机床集团为了后续的大订单必须接下这个订单,并如期提品,他们的通常做法是把成品库中订单A的产品拆开包装,将所需的关键零部件拆下装配到订单B中,迅速将订单B产品完成并发送给客户。然后再组织生产把订单A补齐。

这种“拆箱改制”、“插单”的现象虽然是特例但也时有发生,从满足客户需求的角度来看,Oracle必须按照沈阳机床集团的业务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定制开发。“不能被信息化牵着鼻子走,应该让信息化为企业服务,而不是企业为信息化服务,否则就是本末倒置了。”董凌云反复强调沈阳机床集团的ERP理念。

“我们和Oracle之间互相妥协、互相让步,虽然Oracle在国内的个性化实施能力比较强,但沈阳机床集团的要求已经跳出了它的经验之外,在此之前Oracle在也缺乏机床行业的成功实施案例,双方都在摸索中相互学习、相互进步。”董凌云说。沈阳机床集团的ERP项目堪称Oracle全球离散制造行业的“灯塔”项目,如果把沈阳机床集团这个项目做成功了,相当于填补了Oracle机床行业解决方案的空白,这是对双方都有益的“双赢”项目。

定制化与标准化的较量在制造业的信息化过程中非常普遍,尤其对于单件、小批量定制的离散制造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在沈阳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阳电机”)的信息化建设中,也不断遇到定制化与标准化较量的问题。

“国外的软件产品很难完全满足我们的业务需求,例如在进行采购入库时,我们有很多物料都是按照‘计划价’入库的,但是国外却根本不知道‘计划价’为何物。”沈阳电机信息化管理办公室主任孙广民说。所以,沈阳电机的管理信息系统是与东北大学合作开发的(时间是2001年~2003年),对方针对沈阳电机的业务流程和需求特色进行定制化开发。

但是现在,如果按照集成化、系统化的ERP理念来考察,当年与东北大学合作开发的这套管理系统已经“有些过时”了,因为当时为了缩短实施周期,软件主要是针对各部门的实际需求开发的,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孤岛”,从而削弱了软件的集成性和系统性。据孙广民介绍,沈阳电机现行的信息化系统主要包括四大部分,分别是工程设计、经营管理、制造自动化以及网络支撑。“下一步,沈阳电机准备与日本的NTTDate公司合作,上线一套名为SCAW的管理软件。”孙广民说,“我们对这套新软件有三大基本要求: 一是覆盖现行所有系统功能; 二是核心系统必须集成; 三是必须进行适当的定制化开发。”

抓制造业核心――生产管理

在制造企业的ERP系统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恐怕就是生产管理,尤其对于离散型制造企业来说更是如此。

很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终也就只应用了进销存和财务模块,而涉及到车间排产、调度的生产管理模块却很难用起来,这样的案例在记者的采访中屡见不鲜。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沈鼓集团的ERP系统并没有完全实施Oracle的所有模块,而是采用了“内外兼容”的模式。具体而言就是,采购、库存、财务等模块使用Oracle的产品,而生产、销售、售后、质量控制等模块都采用了北方电脑公司自己开发的软件产品,所有模块基于Oracle的平台实现集成。马绍奎认为,在生产管理方面,Oracle的产品并不能满足沈鼓集团的中国式管理需求,相反,我们自己开发的产品却更能适应沈鼓的管理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讲,在生产管理方面,国外管理软件的国际化、标准化本身却恰恰是其弱势。

沈鼓集团是我国最大的开发、设计和研制生产离心压缩机、离心鼓风机、电站轴流风机和各种大型通风机的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它有着让人骄傲的信息化历史:1979年,国内第一个引进IBM370/138计算机系统; 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最早进行了CAD、CAM、MRPII的开发和应用; 1990年,成为全国首批三家CIMS工程试点之一。长期为沈鼓集团信息化建设服务的北方电脑应用开发公司,也在多年的信息化实践中蓄积了力量,自主开发出了一套名为“北极星”的ERP产品,马绍奎将其描述为“装备制造业土壤中培育出来的ERP软件”。

沈鼓集团是历史悠久、信息化基础好的老企业,生产制造是企业的核心业务之一,其信息系统建设也是抓住了生产管理这一核心。而成立于2000年的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松机器人”)则是装备制造领域的后起之秀,现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每年以50%~60%的速度增长,他们同样紧抓生产制造这一环节。

新松机器人在AGV(自动导引车)方面,具有世界领先的自主技术,目前已形成工业机器人技术及装备、装配检测自动化技术及装备、仓储物流自动化技术及装备三大主导产业。

沈阳机床集团和沈鼓集团都面临着改制、重组的IT烦恼。

世界领先的自主研发能力、绝佳的市场机遇,这两大因素共同驱动着新松机器人的高速成长,但是,生产能力不足却成了制约企业高速发展的隐忧。为此,新松机器人正在扩大厂区,计划新增4个生产车间,并将ERP中的生产模块外包给北方电脑实施。与沈鼓的生产特点相似,新松机器人同样属于面向订单的单件、小批量离散制造企业,其产品差异化大约占零部件总量的60%~70%。北极星专注于离散企业生产管理的特点正好满足新松机器人的业务需求。

在生产管理方面,中国的离散制造企业有自身的管理特点,通常是以项目的形式按批量统筹下达,然后再在车间层进行分配。最明显的两大特点是材料定额、工时定额,如果工时算不准、物料需求的时间不准,就没办法准确地排产。“在这种情况下,面向订单的、单件、小批量的离散制造企业肯定不能将国外成熟的软件产品拿来就用。”马绍奎强调,“这是国外管理软件基本上无法满足的特色需求,即便是Oracle、SAP这样大型的、成熟的管理软件也很难满足生产环节的中国式管理特色。”

链接:数字化工厂的五大特征

沈阳机床集团的目标是,通过建设数字化“数控机床产业园”,建成一座名副其实的数字化工厂。数字化工厂具有如下五大特征。

一是设计数字化,以三维CAD/CAPP /CAM/CAE/PDM等为手段,实现各系统的数字化协同设计;

二是管理信息化,园区全面实施ERP管理,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三流合一;

三是物流条码化,以园区配送中心为主体,对出入园区的生产用物资全面实施条码化管理;

四是设备网络化,在重点加工车间实施DNC数控机床联网系统,实现数控机床的在线编程、远程传递、模拟校核、程序共享;

装备制造业篇3

[关键词]高新技术 装备制造业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末,高新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对经济的影响不仅是形成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以极大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传统产业,与之相融合,是传统产业发生深刻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同时,对我国的装备制造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改造的发展趋势

装备工业是高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要的手段和产业载体,具有高新技术化、集成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如大型计算机及其配件制造、航空航天设备制造、电信设备制造,等等。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设备制造业,能够形成新的高效生产力。利用高技术改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大致可以归纳为:

1.提高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是改造的主要宗旨

瞬息万变的市场,促使交货期成为当今装备制造业企业竞争的焦点。因此,许多与此相关的高新技术,如并行工程技术、快速原型成形技术、快速资源重组技术,将广泛应用于改造装备制造业中。

2.制造资源的柔性和可重构性是改造所用装备的显著特点

个性化的需求和不稳定的市场环境要求用柔性化和可重构的自动化设备、智能化的软件对企业进行改造,并制定企业柔性发展战略。

3.网络化和虚拟制造技术在改造中将广泛应用

采用网络技术可实现针对全球任何一地的用户订单而组建动态联盟企业,进行异地设计与制造,然后在距离用户最近的生产地装配成产品。采用虚拟制造技术可形成虚拟的环境、虚拟的制造过程、虚拟的产品、虚拟的研发机构、虚拟的企业,从而大大缩短装备的研制周期,提高一次成功率。

4.“绿色”是改造装备制造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日趋严格的环境与资源约束,使绿色制造越来越重要,它将成为21世纪装备制造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未来的产品必须具有在全寿命周期无污染、资源低耗和可回收的特征。用高新技术改造装备制造业,就是要实现产品生产、消费过程不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5.技术集成是改造取得成效的重要手段

要通过应用高新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仅采取单项技术往往不能见效,而多项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显得愈来愈重要。

三、利用提升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改造的对策

以提高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为宗旨,以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为手段,选择一批重点产业、重点地区、重点企业进行改造和升级。

1.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以体制创新为切入点

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重大装备制造业多为国有大型企业,体制问题、机制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对于那些未改制、机制不活的企业,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很难发挥作用,而且常常使企业又背上了新的沉重的债务包袱。因此,首先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在企业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按照全球化的专业化的思想,充分利用国内外两方面的资源,对企业进行重组。在激活了企业活力,企业组织结构实现合理化的基础上,再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以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为主要手段,以技术的集成应用为侧重点

据对一部分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技术需求调查,对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需求最为迫切,而对先进制造技术的需求中,现代设计技术占据首位。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单元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显得越来越重要。要发展重大装备、解决其中的关键问题,常常需要多项技术的综合应用;要通过高技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取得重大经济效益,也必须多项技术的集成应用,而且还要特别注重与采用先进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技术结合起来。

3.用高新技术改进产品与改造企业并重,提倡硬装备软提升

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包含两方面的内涵:

①改造企业的研发、设计、加工和装配、管理、销售、使用、服务乃至回收的全过程;

②将高新技术注入产品本身,实现机械、电子、信息的融合和一体化,特别要注重用软件技术对老设备,传统生产过程的改造。

4.围绕核心能力进行改造

所谓核心能力是指:一个企业在自己所从事的生产和服务活动中,拥有一组比其他竞争对手更优越的技能或技术,这些技术或技能可为客户提供某种特殊的利益。核心能力是支持企业赖以生存和稳定发展的根基。用高新技术改造企业应围绕核心能力不停顿地进行,使竞争对手在一个较长时间难以超越。而对于非核心能力,可以利用社会优良的资源去弥补。

5.选择若干行业、地区和企业进行示范是一种积极、稳妥的作法

选择若干重要的装备制造业、有代表性的地区及有活力的企业作试点,以便探索出一条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路子,这对于全面改造、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一种积极、稳妥的作法。

参考文献:

[1]刘俊.采用高新技术改造制造业的技术选择研究.价值工程,2003,1.

[2]李士梅.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0.

装备制造业篇4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 物流成本 控制  

 

长期以来,人们对装备制造业物流活动普遍重视不够,成本管理方式落后,只是将运输、仓储等对外支付的物流费用单列出来,而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许多物流环节的费用大多划入生产成本,致使物流成本在财务账簿中得不到真实反映。由于没有对物流成本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很难从物流成本和物流成本管理中发现问题,不利于物流的合理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管理,特别是把现代成本管理模式融入到物流成本管理中,不但能形成新的物流成本管理模式,实施有效的物流成本核算与控制,而且能消除物流成本的盲区,进而不断降低物流成本,以提高经济效益。 

 

1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的涵义与特征 

 

1.1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的涵义 

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一般包括:供应、仓储、搬运和销售环节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生产材料的采购费用,如运杂费、保险费、采购人员的差旅费、合理损耗成本等;产品的推销费,如广告宣传费等;仓库保管费,如仓库维修费、搬运费等;有关设备、仓库的折旧费等;以及物流信息费、贷款利息和回收废弃物发生的物流费等。 

1.2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的特征 

1.2.1乘数效应性 

物流成本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物流成本的下降通过一定的支点,可以使销售额获得成倍的增长。假使销售额为500万元,物流成本为50万元,那么物流成本削减5万元,不仅直接产生5万元的利润,而且因为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10%,所以间接增加了50万的效益,这就是物流成本削减的乘数效应。 

1.2.2隐含性 

我国物流科学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物流成本和物流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存在着许多空缺之处。目前装备制造业对物流成本没有单独核算,最多只是把运输、仓储等对外支付的物流费用单列出来,而在整个运营过程中,许多物流环节的费用大多划入生产成本核算,因此无法明确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 

1.2.3分散性 

物流成本的产生并不单纯集中在某个或几个职能部门,而是跨越了涉及装备制造业的全部物资流动活动的范畴,包括采购、生产、销售及其他的相关部门。由于物流成本的产生与物资流动密切相关,而物资流动的范围是跨越了装备制造业的众多职能部门,因此使得物流成本的形态呈现出比较分散的态势。 

 

2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2.1对物流成本没有分列记账 

物流在装备制造业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各企业基本上是根据会计报表的分类办法,将成本分为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将物流成本与销售成本混在一起。根据我国2001年8月颁布的《物流术语标准》的概念,物流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流等环节,各个环节都有相对应的物流成本。销售物流只是物流的一个环节,其成本仅仅是整个物流成本的一部分,这样就导致了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的模糊和低估,从而使得企业并不能对物流成本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控制。 

2.2物流费用的核算方法失误 

在通常的装备制造业财务决算表中,所表示的物流费用核算的是对外部运输业或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所支付的运输费用或向共用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费用,而对于企业内与物流相关的人力资源成本费、设备折旧费等各种费用则是与其它经营费用统一归集核算。因而,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装备制造业难以正确地把握实际的物流成本,这使得装备制造业较难对物流成本实施管理和控制。 

2.3物流成本控制的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 

装备制造业在进行物流成本控制时主要还是运用一些传统的方法,而价值工程、网络优化、计算机控制等现代化成本控制方法很少被应用,更谈不上系统应用,因而难以发挥方法、手段综合运用的最优成果,致使成本控制中科技含量较低。 

装备制造业篇5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 物流成本 控制

长期以来,人们对装备制造业物流活动普遍重视不够,成本管理方式落后,只是将运输、仓储等对外支付的物流费用单列出来,而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许多物流环节的费用大多划入生产成本,致使物流成本在财务账簿中得不到真实反映。由于没有对物流成本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很难从物流成本和物流成本管理中发现问题,不利于物流的合理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管理,特别是把现代成本管理模式融入到物流成本管理中,不但能形成新的物流成本管理模式,实施有效的物流成本核算与控制,而且能消除物流成本的盲区,进而不断降低物流成本,以提高经济效益。

1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的涵义与特征

1.1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的涵义

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一般包括:供应、仓储、搬运和销售环节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生产材料的采购费用,如运杂费、保险费、采购人员的差旅费、合理损耗成本等;产品的推销费,如广告宣传费等;仓库保管费,如仓库维修费、搬运费等;有关设备、仓库的折旧费等;以及物流信息费、贷款利息和回收废弃物发生的物流费等。

1.2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的特征

1.2.1乘数效应性

物流成本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物流成本的下降通过一定的支点,可以使销售额获得成倍的增长。假使销售额为500万元,物流成本为50万元,那么物流成本削减5万元,不仅直接产生5万元的利润,而且因为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10%,所以间接增加了50万的效益,这就是物流成本削减的乘数效应。

1.2.2隐含性

我国物流科学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物流成本和物流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存在着许多空缺之处。目前装备制造业对物流成本没有单独核算,最多只是把运输、仓储等对外支付的物流费用单列出来,而在整个运营过程中,许多物流环节的费用大多划入生产成本核算,因此无法明确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

1.2.3分散性

物流成本的产生并不单纯集中在某个或几个职能部门,而是跨越了涉及装备制造业的全部物资流动活动的范畴,包括采购、生产、销售及其他的相关部门。由于物流成本的产生与物资流动密切相关,而物资流动的范围是跨越了装备制造业的众多职能部门,因此使得物流成本的形态呈现出比较分散的态势。

2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2.1对物流成本没有分列记账

物流在装备制造业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各企业基本上是根据会计报表的分类办法,将成本分为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将物流成本与销售成本混在一起。根据我国2001年8月颁布的《物流术语标准》的概念,物流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流等环节,各个环节都有相对应的物流成本。销售物流只是物流的一个环节,其成本仅仅是整个物流成本的一部分,这样就导致了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的模糊和低估,从而使得企业并不能对物流成本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控制。

2.2物流费用的核算方法失误

在通常的装备制造业财务决算表中,所表示的物流费用核算的是对外部运输业或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所支付的运输费用或向共用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费用,而对于企业内与物流相关的人力资源成本费、设备折旧费等各种费用则是与其它经营费用统一归集核算。因而,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装备制造业难以正确地把握实际的物流成本,这使得装备制造业较难对物流成本实施管理和控制。

2.3物流成本控制的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

装备制造业在进行物流成本控制时主要还是运用一些传统的方法,而价值工程、网络优化、计算机控制等现代化成本控制方法很少被应用,更谈不上系统应用,因而难以发挥方法、手段综合运用的最优成果,致使成本控制中科技含量较低。

3装备制

造业物流成本控制的途径

3.1建立物流成本专门化管理组织

建立现代装备制造业物流组织结构要从根本上解决内部物流职能分散、物流活动难以协调的问题,必须从改造组织结构入手,建立现代的装备制造业物流组织结构。为有效地实行物流合理化,谋求物流成本的降低,必须建立个专门负责物流工作的独立部门甚至建立一个物流分公司,对物流成本实行系统控制和统一管理,这样才能创造出物流效益。

3.2制订物流成本预算控制制度

预算与控制密不可分,核定的预算是执行物流成本控制规划的基础,物流成本预算的编制既是一个计划过程,同时也是确定控制标准的过程,即预算控制。

3.2.1预算标准要细化和科学化

物流成本非常繁杂,覆盖到装备制造业的供应、生产、销售、回收等各个过程,它包括了供应、仓储和销售等环节人员的工资及福利,材料的采购费用,产品的广告宣传费,仓库保管费,有关设备和仓库的折旧费等等。这无形要求了物流成本预算必须根据物流成本的特点,详尽的划分各预算标准,细化到各个物流环节、各项物流费用,使物流成本预算科学化,具有可考核性,使预算落实到实处。

3.2.2建立物流责任中心,明确各自责任

物流成本预算管理必须同责任成本结合起来,在装备制造业内部建立起各级物流责任中心,将物流成本预算指标进行层层分解,随着预算数据的逐级分解,预算的物流责任中心的层次越来越低,预算项目越来越具体。通过建立物流责任中心,不断细化物流预算责任,从而达到指标分解、层层下达、落实到人、逐级考核的管理效果。

3.3实行物流业绩考核

物流成本控制体系需要有效的物流成本考核,通过物流成本考核,将企业整个物流过程划分为各种不同形式的责任中心,对每个责任中心明确其权力、责任及其业绩计量和评价方式,建立起一种以责任中心为主体,责、权、利相结合的机制,通过信息的积累、加工、反馈而形成的物流系统内部的一种严密成本控制系统。

3.3.1编制物流业绩报告

为了反映成本考核的结果,让领导知道考核体系运行情况,让被考核对象知道他们的业绩被衡量、报告和考核,也为了便于纠正偏差,改进工作,应形成一个正式的报告制度。考核部门定期编制考核报告,报送领导层及有关部门,控制报告显示过去工作的状况,提供改进工作的线索,也是实施奖惩的依据。控制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实际成本的资料反映,“完成了多少”;控制目标的资料反映,“应该完成多少”;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原因,反映“完成得好不好是谁的责任”。

物流业绩报告就是根据会计记录编制的反映物流责任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揭示物流责任预算与实际执行差异的控制报告。根据物流业绩报告,可以进一步对实际执行差异的原因和责任进行具体分析,以充分发挥反馈作用,使上层物流责任中心和本中心对有关物流活动实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促使物流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

3.3.2纠正偏差,实行奖惩

物流业绩报告出来以后,考核任务并没有结束,还要做两件事:一是根据责任者完成目标的情况给予奖惩,二是纠正偏差。

兑现考核结果,实施奖惩,是保证考核系统有效运行的关键。奖励完成任务好的人时应注意:第一,奖励的对象必须是为成本节支做出贡献的行为人。第二,员工事先知道成本达到何种水平,会得到何种奖励。第三,避免奖励侥幸取得好成绩的人,由于客观条件发生变化而节约成本的不应给予奖励。第四,奖励要前后一致。保持政策的一贯性。惩罚没有完成任务者时应注意:第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责任归属,尽快采取行动,拖延会减弱惩罚的效力,要保持政策的实效性。第二,员工事先知道成本超支多少,要受什么样的惩罚,只有这样责任者才能接受惩罚。第三,惩罚要一视同仁,前后一致。一视同仁体现公平性,前后一致体现一贯性。只有保持政策的公平性与一贯性才能获得员工的广泛支持。

参考文献:

[1] 黄炎波,张汉江. 物流成本控制的系统方式[j]. 系统工程,2004(1):11-12.

[2] 谢庆红. 制造业物流成本探析[j]. 商业研究,2003(4):160-161.

[3] 王丰,姜大立,彭亮. 军事物流学[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4] 王志华,陈圻. 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结构趋同与竞争绩效[j]. 统计研究,2005(3):

33-36.

[5]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5-2006)[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装备制造业篇6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 物流成本 控制  

 

长期以来,人们对装备制造业物流活动普遍重视不够,成本管理方式落后,只是将运输、仓储等对外支付的物流费用单列出来,而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许多物流环节的费用大多划入生产成本,致使物流成本在财务账簿中得不到真实反映。由于没有对物流成本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很难从物流成本和物流成本管理中发现问题,不利于物流的合理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管理,特别是把现代成本管理模式融入到物流成本管理中,不但能形成新的物流成本管理模式,实施有效的物流成本核算与控制,而且能消除物流成本的盲区,进而不断降低物流成本,以提高经济效益。 

 

1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的涵义与特征 

 

1.1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的涵义 

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一般包括:供应、仓储、搬运和销售环节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生产材料的采购费用,如运杂费、保险费、采购人员的差旅费、合理损耗成本等;产品的推销费,如广告宣传费等;仓库保管费,如仓库维修费、搬运费等;有关设备、仓库的折旧费等;以及物流信息费、贷款利息和回收废弃物发生的物流费等。 

1.2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的特征 

1.2.1乘数效应性 

物流成本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物流成本的下降通过一定的支点,可以使销售额获得成倍的增长。假使销售额为500万元,物流成本为50万元,那么物流成本削减5万元,不仅直接产生5万元的利润,而且因为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10%,所以间接增加了50万的效益,这就是物流成本削减的乘数效应。 

1.2.2隐含性 

我国物流科学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物流成本和物流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存在着许多空缺之处。目前装备制造业对物流成本没有单独核算,最多只是把运输、仓储等对外支付的物流费用单列出来,而在整个运营过程中,许多物流环节的费用大多划入生产成本核算,因此无法明确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 

1.2.3分散性 

物流成本的产生并不单纯集中在某个或几个职能部门,而是跨越了涉及装备制造业的全部物资流动活动的范畴,包括采购、生产、销售及其他的相关部门。由于物流成本的产生与物资流动密切相关,而物资流动的范围是跨越了装备制造业的众多职能部门,因此使得物流成本的形态呈现出比较分散的态势。 

 

2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2.1对物流成本没有分列记账 

物流在装备制造业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各企业基本上是根据会计报表的分类办法,将成本分为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将物流成本与销售成本混在一起。根据我国2001年8月颁布的《物流术语标准》的概念,物流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流等环节,各个环节都有相对应的物流成本。销售物流只是物流的一个环节,其成本仅仅是整个物流成本的一部分,这样就导致了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的模糊和低估,从而使得企业并不能对物流成本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控制。 

2.2物流费用的核算方法失误 

在通常的装备制造业财务决算表中,所表示的物流费用核算的是对外部运输业或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所支付的运输费用或向共用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费用,而对于企业内与物流相关的人力资源成本费、设备折旧费等各种费用则是与其它经营费用统一归集核算。因而,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装备制造业难以正确地把握实际的物流成本,这使得装备制造业较难对物流成本实施管理和控制。 

2.3物流成本控制的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 

装备制造业在进行物流成本控制时主要还是运用一些传统的方法,而价值工程、网络优化、计算机控制等现代化成本控制方法很少被应用,更谈不上系统应用,因而难以发挥方法、手段综合运用的最优成果,致使成本控制中科技含量较低。 

3装备制

[1] [2] [3] 

造业物流成本控制的途径 

 

.建立物流成本专门化管理组织 

建立现代装备制造业物流组织结构要从根本上解决内部物流职能分散、物流活动难以协调的问题,必须从改造组织结构入手,建立现代的装备制造业物流组织结构。为有效地实行物流合理化,谋求物流成本的降低,必须建立个专门负责物流工作的独立部门甚至建立一个物流分公司,对物流成本实行系统控制和统一管理,这样才能创造出物流效益。

.制订物流成本预算控制制度 

预算与控制密不可分,核定的预算是执行物流成本控制规划的基础,物流成本预算的编制既是一个计划过程,同时也是确定控制标准的过程,即预算控制。 

..预算标准要细化和科学化 

物流成本非常繁杂,覆盖到装备制造业的供应、生产、销售、回收等各个过程,它包括了供应、仓储和销售等环节人员的工资及福利,材料的采购费用,产品的广告宣传费,仓库保管费,有关设备和仓库的折旧费等等。这无形要求了物流成本预算必须根据物流成本的特点,详尽的划分各预算标准,细化到各个物流环节、各项物流费用,使物流成本预算科学化,具有可考核性,使预算落实到实处。 

..建立物流责任中心,明确各自责任 

物流成本预算管理必须同责任成本结合起来,在装备制造业内部建立起各级物流责任中心,将物流成本预算指标进行层层分解,随着预算数据的逐级分解,预算的物流责任中心的层次越来越低,预算项目越来越具体。通过建立物流责任中心,不断细化物流预算责任,从而达到指标分解、层层下达、落实到人、逐级考核的管理效果。

.实行物流业绩考核 

物流成本控制体系需要有效的物流成本考核,通过物流成本考核,将企业整个物流过程划分为各种不同形式的责任中心,对每个责任中心明确其权力、责任及其业绩计量和评价方式,建立起一种以责任中心为主体,责、权、利相结合的机制,通过信息的积累、加工、反馈而形成的物流系统内部的一种严密成本控制系统。 

..编制物流业绩报告 

为了反映成本考核的结果,让领导知道考核体系运行情况,让被考核对象知道他们的业绩被衡量、报告和考核,也为了便于纠正偏差,改进工作,应形成一个正式的报告制度。考核部门定期编制考核报告,报送领导层及有关部门,控制报告显示过去工作的状况,提供改进工作的线索,也是实施奖惩的依据。控制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实际成本的资料反映,“完成了多少”;控制目标的资料反映,“应该完成多少”;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原因,反映“完成得好不好是谁的责任”。 

物流业绩报告就是根据会计记录编制的反映物流责任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揭示物流责任预算与实际执行差异的控制报告。根据物流业绩报告,可以进一步对实际执行差异的原因和责任进行具体分析,以充分发挥反馈作用,使上层物流责任中心和本中心对有关物流活动实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促使物流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 

..纠正偏差,实行奖惩 

物流业绩报告出来以后,考核任务并没有结束,还要做两件事:一是根据责任者完成目标的情况给予奖惩,二是纠正偏差。 

兑现考核结果,实施奖惩,是保证考核系统有效运行的关键。奖励完成任务好的人时应注意:第一,奖励的对象必须是为成本节支做出贡献的行为人。第二,员工事先知道成本达到何种水平,会得到何种奖励。第三,避免奖励侥幸取得好成绩的人,由于客观条件发生变化而节约成本的不应给予奖励。第四,奖励要前后一致。保持政策的一贯性。惩罚没有完成任务者时应注意:第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责任归属,尽快采取行动,拖延会减弱惩罚的效力,要保持政策的实效性。第二,员工事先知道成本超支多少,要受什么样的惩罚,只有这样责任者才能接受惩罚。第三,惩罚要一视同仁,前后一致。一视同仁体现公平性,前后一致体现一贯性。只有保持政策的公平性与一贯性才能获得员工的广泛支持。 

装备制造业篇7

[关键词]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理论分析;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09-0038-05

培育和发展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是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体现,是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受产业集群发展基础较弱、适应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环境与“内生式”的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尚不完善等因素的限制,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还仅仅处于初级阶段,发展较慢、产业链短、创新能力不足、整体竞争能力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为了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学术界、政府和企业界人士对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这是本文研究的基本点。

一、产业集中度的测量与评估方法的选择

衡量产业集群是否形成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产业集中度。可是,如何测量与评估产业集中度,还没有固定统一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方法有:空间基尼系数法、产业分布指数法、产业区位熵测度法(又称地方专业化指数法)、网络测度法和综合能力指数法等。这些方法各有利弊,适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条件。

考虑本文研究目的和条件,我们将使用产业区位熵测度法,即通过计算产业区位熵对辽宁装备制造业及其细分产业的集中度进行测量与评估。产业区位熵计算方法是:

产业区位熵βij=(Eij/Ei)/(Ekj/Ek)

式中,βij为i地区产业j的产业区位熵,Eij指i地区产业j的企业数量或产出指标,Ei指i地区的企业数量或产出指标,Ekj国家k产业j的企业数量或产出指标,Ek指国家k的企业数量或产出指标。产出指标可以采用产值、收入、就业人数等总量指标。

产业区位熵大于1时,说明该产业在某一地区的集中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出现了产业集征。反之,说明该产业在某一地区的集中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具备产业集征。产业区位熵趋势越高,说明产业集中程度越高。反之,说明产业集中程度越低。

二、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1.装备制造业产业统计范围的界定

在我国产业分类标准、国际产业分类标准(ICIS)以及国际贸易分类标准(SITC)中,没有“装备制造业”这一行业。根据本文研究目的,考虑我国产业分类标准和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装备制造业产业范围的通常解释、界定与分类,我们对装备制造业产业统计范围界定如下:装备制造业是指机械工业和电子工业中各种技术装备制造产业的总称,其产业统计范围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

考虑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政策研究之需要,可以将装备制造业分为五种类型:基础类装备(装备制造业的核心)、通用类装备(传统的机械制造类产品)、成套类装备、安全保障类装备和高技术关键装备(前沿性核心装备)。针对不同的类型,可以采取不同的发展对策。

2.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现状的统计调查与分析

按照上述产业范围界定,首先从企业数量、资产规模、产出水平、经济效益和就业人数等五个方面,对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进行了统计调查和分析,见表1-表3。

观察表1-表3中数据可知,从2002到2008年,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产业规模显著增长,具体表现在企业数量、资产总额和职工人数等总量指标显著增加;二是产出或收益水平明显增长,投入产出效率有所提高,具体表现在营业收入、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等收益指标显著增加,总资产贡献率有所增长;三是产业结构发生变化,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的企业数量、资产总额、营业收入指标所占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职工人数所占比重增加不一;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企业数量与职工人数所占比重有所下降,资产总额与营业收入指标所占比重有所增长;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其他细分产业的相应指标所占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说明,辽宁装备制造业正在步入上升发展时期。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发展优于其他细分产业,具有集中化趋势。但这并不能说明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或某些细分产业集群已经形成,或已达到某种程度。要回答这一问题,还必须对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及其细分产业的集中度进行测量与分析。

3.辽宁装备制造业及其细分产业集中度的测量与分析

依据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指标,采用产业区位熵(地方专业化指数)法,对2002年和2008年辽宁装备制造业及其细分产业的集中度进行测量,其结果见表4。

表4中数据显示,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还不高,按照企业数量和资产总额计算的2008年产业区位熵都略高于1,按照营业收入计算的2008年产业区位熵略小于1,与2002年相比,略有变化。但从细分产业来看,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较高,按照企业数量、资产总额和营业收入计算的产业区位熵分别都明显高于1,比2002年明显增长;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次之,按照资产总额与营业收入计算的2008年产业区位熵明显大于1,比2002年明显增长,按照企业数量计算的产业区位熵小于1,比2002年明显下降;其他细分产业中,除了按照企业数量计算的2002年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2002年与2008年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设备制造业的产业区位熵大于1以外,其余的细分产业区位熵都远远小于1,并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说明,总体上看,辽宁装备制造产业并未在全行业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态势。但从细分产业来看,在辽宁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已经出现了产业集群雏形和集群发展态势;按照资产总额和营业收入的集中度来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也出现了产业集群雏形和集群发展趋势,具备了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他细分产业尚未出现企业集聚现象,暂不具备产业集群发展条件。

为了进一步认识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群规模、数量和地区分布进行了间接调查与分析,见表5。

表5中数据显示,在目前辽宁出现的重点产业集群中,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所占比例最大,集中在沈阳和大连两大中心城市。但是,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规模并不是很大,100亿元以上的仅有3个,占27%;30亿元以下的有5个,占45%。这与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集群规模小、产业链条短、相关支持机构和配套企业发展滞后、区域性集群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等问题必然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根源在于:一是辽宁国有企业比重大,政企分离难,市场经济成分发育缓慢,市场化程度不高,在体制机制上影响了辽宁装备制造业包括其他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二是计划经济时期所形成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发展模式,给辽宁留下了深深的历史烙印,导致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包括冶金、石化等重化工产业集群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三是思想认识有误区,通常把产业集群和企业集中相提并论,导致企业集中,但没有在一个产业链上形成和发展产业集群;四是风险投资机制不完善,制约了产业集群的自我发展。这些问题和因素,决定了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还任重道远。

三、加快发展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条件、思路与对策

按照波特理论,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具备了如下有利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大量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要素、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实力雄厚的装备制造业核心企业、产业集群雏形、时代机遇以及市场经济环境的改善等。同时,基于历史积淀和近年来的发展,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也具备了如下优势:主导产业优势、配套协作优势、基础设施优势、科技资源优势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等。凭借这些条件和优势,加快发展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应该具有一定的现实可行性。但是,借鉴国内外经验,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必须因地制宜,要客观地看待和利用政府行为与作用,要尊重市场规律,重视制度创新和市场环境创造,选择有利的产业集群模式与路径。

1.加快发展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总体思路

考虑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特征和产业集群形成机制,依据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条件以及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加快发展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总体思路应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现有的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为基础,按照比较优势原则,重点打造辽宁优势产业、新型产业和重大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以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培育和完善“内生式”的产业集群形成机制为核心,创新发展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建设工业园区为载体,以大中型骨干企业为龙头,以项目带动为抓手,以构建和完善主导产业与产品产业链为支撑,以改善市场环境、增强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为保证的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2.加快发展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对策措施

(1)对区域产业进行重新定位,结合工业园区建设与老工业区的搬迁改造,科学地制定和实施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规划中,要树立全局观念,遏制各地区产业结构同化趋势;要整合全省资源,培育和发展特色突出、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多个主导产业集群;要以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核心,制定和实施各种扶植和保护政策,重点发展正在形成或者已经粗具规模的产业集群;要支持科研院校参与产业集群建设,为新兴产业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持。

(2)推进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完善企业发展环境,形成有利于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机制与环境。辽宁各级政府既要大力推进企业制度、国有资产管理、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务环境;也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净化市场竞争环境,完善市场机制,形成有利于促进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发展模式变革的市场环境与市场机制。同时,还要加强产业技术人才培养,建立和完善高等、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和技术培训基地,增强人力资源供给保障条件。

(3)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提升专业化工业园区功能,使工业园区切实成为产业集群的孵化区和有效载体。为此要做到:其一,按类别设定整机和配套产品企业园区,在园区内构建产业联系,拉长产业链,形成专业化协作网络体系;其二,引导公共物品投资,建立健全公共设施共享网络;其三,有的放矢地引进大学、产品与技术研究机构、标准制定机构、职业训练中心、咨询服务机构以及贸易组织等有关机构,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技术和贸易支持系统,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条件。

(4)整合龙头企业,强化产业集群内核,加强产业链建设。在进一步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的强强联合与重组中,要鼓励龙头企业将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以便精干龙头企业,强化产业集群内核,培育和发展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使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在同一产业链上进行有效的分工与合作;要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企业联合与重组;要借助市场力量,优化资源配置;要注重发展辅专业化部门、协作配套部门和服务性部门,鼓励中小企业为龙头企业配套,引导大企业自身进行衍生。在建立和完善产业链过程中,要按照产业链形成规律,确定产业分工及布局,制定分类指导政策;要利用市场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围绕产业链“做大做强”;要充分发挥本地区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制定和完善相应政策,构筑资金和技术对接平台以及资源共享平台,加强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之间的经济技术联合与合作,提升集群内企业产品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要注重原有产业集群产业链的延伸,在原有产业链的上下游,培育出新的产业集群(原材料供应链、资金融通系统、用户群等),形成相关产业集群网络,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能力。

(5)营造区域创新环境,提升集群创新能力。要注重培植诚信、协作、创新、人本、互惠共荣的企业文化理念,营造有利于培养企业家、培育企业创新和创业意识的产业文化氛围;要制定以先进制造技术为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政策,加强制度创新,形成有利于引导产学研合作、迫使企业加快技术进步的制度环境;要加大对大学及科研机构的投入,缓解科研成果商品化的资金短缺问题;要依托产业园区和大型企业,创建产业工程中心,提供科技孵化基地;要推动产业标准化建设,实行标准化管理;要大力支持和引导科研机构进行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提供高水平的咨询服务;要引导和支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借助市场竞争、宣传手段和奖励政策等,增加企业创新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提升集群创新能力。

(6)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充分发挥民营资本和外资在发展产业集群中的积极作用。要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大力发展以民营资本和外资为主的中小企业,培育和强化产业集群建设中的新型主体;要尊重市场规律,基于市场竞争,吸纳和支持具有优势与活力的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参与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要引导和支持中小型企业从事专业化生产和特色经营,建立与维护大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要推动中小企业的专业化集聚,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加速集中到统一规划的产业园区内,形成一个专业化程度高、与大企业协调发展的辅机配件产业群体。

(7)建设集群型企业家队伍,弘扬企业家精神,充分发挥集群型企业家的主观能动作用。要重视集群型企业家队伍的培育,弘扬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尊重企业家的人力资本价值;要借助地方政府和中介机构组织作用,构建集群型企业家之间的公共网络关系(企业家协会、企业家沙龙等),扩大集群型企业家精神及其良好的示范作用;要创建比较宽容的社会文化和具有弹性的社会结构,促进集群型企业家创新思想的成长和传播,激发集群型企业家的主观能动作用。

(8)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完善中介配套服务体系,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条件。政府的定位是催化剂、剂和桥梁,让企业成为集群的主导者。政府不要刻意创造产业集群,而是要立足高点,适时调整策略,完善政府服务功能,由此避免创造产业集群的高成本、高风险,防止不同地区追求相同的产业集群重点而导致重复建设。除了政府支持,还需要中介组织的配套服务。要总结和推广各地建设行业协会、商会的经验,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条件具备时,可以成立政府派出的产业集群服务机构,与中介组织一起,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盖文起.创新网络――其余经济发展新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贾根良,张峰.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和地方化生产系统[J].中国工业经济,2001,(9).

[4]金荣祥,朱希伟.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J].经济研究,2002,(8).

[5]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辽宁装备制造业若干问题研究报告之四――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重点与对策[J].咨询研究摘要,2008,(12).

[6]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7]孙长宜,程永军.辽宁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辽宁经济,2007,(6).

[8]唐晓华.产业集群:辽宁经济增长的路径选择[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9]徐庆瑞,毛凯军.试论企业集群形成的条件[J].科研管理,2003,(1).

装备制造业篇8

1研究假设虽然以往有关负债融资的研究成果、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对本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在指导与解决装备制造业的实际问题时,应立足本行业行情,将装备制造业的现状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结合起来考虑。与一般企业相比,装备制造业企业具有高风险特征,竞争较激烈,且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对于一般企业而言更为严重。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主要来自技术研发者和投资者(股权人、债权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技术研发者往往掌握较多的技术开发项目发展前景及其可行性的秘密信息,而外部投资者往往不了解。信号传递理论认为,负债比率可以作为传递内部信息的一种信号,投资者将高负债看作是企业高质量的一种信号。在信息非对称条件下,高质量企业为了有效地将自己与低质量企业区分开,常常采用高负债策略。根据信号传递理论,本文提出假设1。假设1我国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负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为正。由于高比例的流动负债增加了高风险度,为了避免招致债权人的诉讼或接管,经理层通常会努力提高自身的经营业绩,增加自由现金流量用于及时付款。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长期性的债务主要由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两项构成,特别是向银行的长期借款。由于目前我国银行的国有性质,造成银行整体上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充当着消极角色,对公司治理的监督作用有限,从而影响企业业绩。由此,本文认为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长期借款率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为负。基于以上认识,提出假设2。假设2我国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流动负债对企业业绩影响为正,长期借款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为负。应付债券具有抵税作用,且可以保证公司的控制权,同时债券发行审核的程序为企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提供了相当的保障,应付债券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成本,促进企业业绩的提升。因此,本文提出假设3。假设3应付债券与装备制造业企业业绩呈正相关关系。商业信用是指企业利用其自身的良好形象,可以从与自己有业务往来的其他企业获得一定量的需求资金用以周转的一种融资方式。商业信用融资方式一般不需要办任何手续,非常方便,使用灵活、有弹性,且融资成本低,逐渐成为企业的重要负债融资途径。因此,本文提出假设4。假设4商业信用与企业业绩正相关。2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根据装备制造业企业创新基金的分类和我国《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共选出了273家装备制造业企业,通过对这些企业2007—2011年财务数据的分析,剔除了5年内被ST和ST的企业,最后得到224家A股上市装备制造业企业,2007—2011年共1120个样本作为研究对象。所有企业的财务数据主要来源于CCER数据库,同时借助巨潮资讯提供的年报信息对数据进行了补充和抽检。3变量指标的选取(1)装备制造业企业业绩指标的选取。衡量公司业绩的指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账面利润指标,如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另一类是市场价值指标,主要是托宾Q值。在以往对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研究中,不同学者采用的指标不尽相同,有总资产收益率、市盈率、每股经营现金流量净额和净资产收益率。本文结合装备制造业企业自身特征,选取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衡量装备制造业企业业绩的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是一个综合性极强、最具代表性的财务比率,是企业销售规模、成本控制、资本营运、筹资结构的综合体现,能够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和股东投入资金的获利能力,体现了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同时,该指标也是我国证券监督部门考察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关键指标。因此,无论对一般企业还是对装备制造业企业而言,用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经营绩效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计算公式为:ROE=净利润/股东权益平均余额。式中,股东权益平均余额=(股东权益期末余额+股东权益期初余额)/2(2)装备制造业企业负债融资指标的选取。关于负债融资指标的选取,本文主要考虑债务期限和债务种类,共选取5个指标衡量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负债融资。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市场价值数据难以取得,对于这些指标的计算都采用账面价值,具体如下:①总资产负债率D,本文选择资产负债率作为企业负债融资的替代变量。D=负债总额/总资产。②流动负债率S,为借入的尚未归还的1年期以下的借款在负债总额中的比重,反映流动负债中装备制造业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债权关系。S=流动负债/负债总额。③长期借款率L,反映尚未归还的1年期以上的借款在负债总额中的比重。L=长期借款/负债总额。④应付债券比率W,反映为筹集长期资金而实际发行的债券及应付的利息在负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W=应付债券/负债总额。⑤商业信用比率X,反映企业之间的债权关系。商业信用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及预收账款。X=(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负债总额。(3)控制变量指标的选取。①公司规模。公司规模是影响公司价值的一个主要因素。研究表明,用公司资产总额代表公司规模与用公司股权市值表示公司规模的回归结果没有多大差别。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大量的非流通股,公司市值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公司规模,因此,本文采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衡量公司规模,即SIZE=ln总资产,总资产取账面价值。②公司成长机会的衡量。一般来说,公司增长潜力越大,越有利于提高公司价值。但在成长性不同的公司中,债权和股权有特殊的作用机理。就装备制造业企业而言,由于外在竞争较激烈,公司的研发能力都比较强,成长性是影响公司业绩的重要指标。本文用无形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公司的成长机会,GROWTH=ln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取账面价值。4回归模型及检验方法根据以上对指标的选取和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本文建立以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ⅠYit=c+α1Dit+GROWTHit+SIZEit+ε模型ⅡYit=c+α1Sit+α2Lit+GROWTHit+SIZEit+ε模型ⅢYit=c+α1Sit+α2Lit+α3Wit+α4Xit+GROWTHit+SIZEit+ε式中:Yit———第i个企业在第t年的业绩;Dit,Sit,Lit,Wit,Xit———第i个企业在第t年的资产负债率、流动负债率、长期借款率、应付债券比率及商业信用比率;GROWTHit———第i个企业在第t年的成长性;SIZEit———第i个企业在第t年的公司规模;ε———随机干扰项。F检验一般用于检验平均值的差异性,是用标准正态分布的理论来推断差异发生的概率,验证一组数的均值是否与某一期望值相等,差异是否显著。t检验是对各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所进行3的检验,在多元回归分析中,检验回归系数是否为0的时候,先用F检验考虑整体回归系数,再对每个系数进行t检验。虽然本文样本数量较大,但研究的目的在于找出负债融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如何,重点在于检测系数的大小、正负等因素,因此选用了t检验。

1样本指标的统计性分析表1给出了装备制造业企业每年企业业绩及长短期债务指标的描述性统计。从表中可以看到,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从2007年的583%到2011年的374%,5年间企业业绩有升有降,起伏不定。长期负债率基本保持在约4%,说明装备制造业企业的长期负债融资相对比较稳定。流动负债率先升后降,总体大概在40%,说明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偏好流动负债融资。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负债融资方式有流动负债、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长期借款及应付债券。通过表2可以看到不同种类负债所占的比例。表2显示,流动负债占到30%左右,说明装备制造业企业在选择流动负债时,还是比较偏好于流动性强、风险较低的流动负债。商业信用由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和预收账款这3项指标来反映,其所占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2007年的326976%上升到2011年的430288%。而流动负债的比重却在逐年减少。可见,商业信用对流动负债有一定的替代作用。当企业的贷款额度达到一定的比例,企业无法进一步获取银行借款时,就会寻找新的融资途径,商业信用就成为银行借款的替代品。从表2中可以看出,债券融资的比重最小,很多年份都没达到1%。我国的债券市场发展不足,企业发行债券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发行成本和风险较大,使企业通过负债融资的余地非常小。和应付债券相比,长期借款的比重大一些,从整体上看,每年都在负债总额的10%以上。2实证结果分析(1)表3给出了模型Ⅰ的回归结果。从表3中可以看到,回归方程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的F检验,整体显著性较高,说明解释变量能够很好地解释因变量。DW值接近2,说明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资产负债率的系数为-0553,并且通过1%显著水平的t检验,说明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总体上的负债融资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为负,假设1没有通过。从表4可以看出,流动负债率的系数为-0196,并且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的t检验,说明流动负债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假设2没有通过。这说明我国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并不因为风险的加大而增加自有现金流量,而是酌情放弃了一定比例的流动负债,以减少企业所承担的风险,流动负债对公司治理的效应并没有发挥出来。长期借款率的系数为0035,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为正,长期借款对公司治理的效应并不显著。整体来看,我国应减少流动负债融资,增加长期借款融资。公司成长性与企业业绩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公司规模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为正,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的t检验。(3)模型Ⅲ将债务分为流动负债、长期借款、商业信用和应付债券,研究不同种类的负债与企业业绩的关系,具体结果见表5。从表5中可以看出,回归方程通过了显著性为1%的F检验,整体显著性较高,说明解释变量能够很好地解释因变量。DW值接近2,可以说明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在4种负债中,流动负债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为-0079,长期借款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为0061,分别通过了各自的t检验,假设2没有通过。流动负债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为负,原因可能是装备制造业企业本身就具有高风险的特征,再增加流动负债,企业的风险就更高,加之要支付利息、偿还压力大,使得增加流动负债不仅没有发挥负债的治理作用,反而对经营者产生了压力,降低了企业的业绩。这一结果和表2中装备制造业企业流动负债比例逐年减少的统计结果相一致。应付债券和商业信用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分别为0059、0018,均为正,假设3和假设4均通过,但是都没有通过各自的t检验。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不太成熟,并且我国债券发行审核条件要求严格,每年符合资格的企业样本太少,造成应付债券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和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相比,商业信用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作用最小。

本文通过建立3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从负债融资的总体、负债融资期限和负债融资种类3个角度详细研究了装备制造业企业负债融资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从负债融资整体角度的实证结果中,可以看到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负债与企业业绩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对负债融资期限的分析中,本文将负债融资分为长期借款融资和流动负债融资进行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得到装备制造业企业的长期借款率与企业业绩指标呈正相关,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说明提高长期借款率不会促进企业装备制造业业绩的大幅提升;流动负债与企业业绩指标呈显著的负相关,因而流动负债的减少会大大提升装备制造业企业业绩。在对负债融资种类的分析中,本文将负债融资分为长期借款、流动负债、应付债券和商业信用进行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流动负债和长期借款对企业业绩有显著性的影响,只是流动负债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为负,长期借款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为正。这和从负债融资期限角度得到的实证结果基本一致,装备制造业企业可降低流动负债、增加长期借款来提高企业绩效。应付债券和商业信用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均为正,系数过小,在统计上都不显著,说明应付债券和商业信用融资对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影响极为有限,并不会促进业绩的快速提升。根据实证结果,建议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妥善运用负债融资,合理安排债务结构,谨慎利用流动负债,适度利用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和商业信用,从而优化资本结构、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本文作者:张悦工作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上一篇:企业经济性质范文 下一篇:企业管理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