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业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时间:2022-10-22 08:48:42

我国银行业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金融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已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金融形势总的来说是好的,在有效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了国民经济适度、健康发展,但近年来积聚起来的金融风险正逐步暴露出来,不仅制约着金融业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可能危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成为有待解决的重大经济问题之一。

关键词:银行业风险 防范 化解

一、银行业风险的现状

(一)信用风险

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资产信贷质量持续下降,成为当前最为突出的金融风险。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逾期、呆滞、呆账、贷款)占全部贷款的余额超过20%。分地区看,不发达地区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明显高于发达地区,有的高达40%。据调查,2006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信贷质量仍在下降。特别是有许多地区银行上报的不良贷款统计数据是经过处理的,已将大量逾期贷款延期为正常贷款,实际统计数字还要大。信贷资产质量不断下降的另一表现是:国有商业银行应收未收到期本息大都增加,目前累计达数千亿元。

(二)流动性风险

主要体现在银行业、非银行金额业对客户提取现金和支付能力不足。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虽未显现,但潜在的支付困难日益增多,当前主要集中在中小金融机构上。一些城乡信用社和部分县、市信托投资机构因管理不善,不良贷款率高,随时都会出现支付困难。

(三)财务风险

主要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严重不足和经营利润虚盈实亏两方面。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60%,以及低于8%的国际最低标准。由于银行的资产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其资本的增长速度,资本充足变幻无常还将继续下降。另一方面,自2004年以来,财务制度将巨额的银行应收未收利息作为收入来反映,造成部分银行虚盈实亏。如建设银行反映,虽然从2004年以来账面上年年有利润,但若扣除应收未收利息划作收入的部分,实际是年年都亏损。资本金比例过低和经营上的虚盈实亏,导致国有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每况愈下。

(四)市场风险

主要是由于证券市场不规范和金融市场秩序混淆是非引发的种种风险。股市风险尤为突出,有相当一部分新股民渴望在短期内致富,投资风险意识不足,盲目投机行为严重。一些企业和机构存在乘机捞一把的侥幸心理,将大量银行信贷资金拆借纷纷进放股市,加剧了股市波动。近年来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计划内批准发行的企业债券,已经或即将到期。由于企业效益并不理想,不少企业无力偿还到期债券,企业经营的风险将转嫁到金融机构上。其中许多债券是由金融机构担保或发行,到期不能兑付时,往往要金融机构垫付,企业经营风险转化为金融风险。

(五)犯罪风险

金融业是巨额货币资金的集散地,容易滋生经济犯罪,也是抢劫、诈骗等犯罪活动的主要目标。目前,经济越发达地区,金融犯罪案件越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12月末全国金融业发案件,最高是广东省,其次是江苏省。犯罪分子内外勾结,利用银行承兑汇票,大额存单、信用证、保证单等进行资金诈骗。银行反映,他们在贷款业务中普遍遇到“十假”,即假信用等级,假营业执照,假贷款用途,假担保,假贴现,假图章,假财务报表,假承兑,假票据,假合同等。诈骗银行资金有的犯罪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以假乱真,使银行防不胜防。

(六)利率和汇率风险

目前我国银行存款利率不仅比国外银行高,有时甚至比国内同期贷款利率高,出现存贷利率倒挂现象。银行因存贷款利率变动带来的减少利润风险经常存在。当前比较突出的是一种不正常利率风险,即银行同业,以及其他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相互“挖墙脚”,竞相高息揽储。这种违规竞争,使利率风险大增。

此外,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变动频繁,特别是日元、马克与美元汇率近年来波动剧烈,直接影响外汇资产及负债的市场价值。使拥有大量外汇资产和经营外汇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面临高汇率风险。

二、我国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的对策

(一)改善外部经济环境,促进银行稳健发展

1,优化国民经济结构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经济结构现状,充分考虑世界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我们必须着眼于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减少能源消耗性企业,由劳动密集性企业为主的企业格局逐步调整为劳动密集性和技术密集性企业并重的格局。提高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使国民经济处于良性循环状态,要把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正确处理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和效益的关系,既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社会效益。在当前,特别是要深化企业改革,对地方政府所属企业进行改制,提高企业活力,这对消除银行不良资产,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在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前提下,国家宏观调控是银行平稳、健康运行的保证。这是因为宏观调控不仅能够使经济保持总量平衡,而且能够调节银行发展、资金投向和信贷平衡;要减少行政干预,增加间接调控,通过政策的调整来达到调控目的,一是国家要按照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确定支持、鼓励哪些产业,限制哪些产业,制定投资政策,通过调整产业政策引导银行信贷和外资的投向,以促进国民经济中薄弱的部门、产业和产品的发展,保持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发展。二是通过制定调整货币政策,直接调控银行。通过利率、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宏观控制目标。三是通过制定适合国情的对外经济政策,理顺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关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充分融入国际经济大环境,减少汇率变动和国际经济波动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通过引入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和合理引入外资,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3,健全和完善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各种货币资金活动的有形、无形的市场,是资金融通各种方式的集合,是资金供求双方运用金融工具进行各种融资活动的总称。金融市场不仅能有效调节资金供求和资金合理配置,而且是连接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纽带,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中间环节。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中的主要成员,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金融市场的波动对银行业影响也非常大,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否关系到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是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的重点。主要是健全和完善货币市场(包括同业拆借市场、贴现市场、短期信贷市场、短期证券市场等)、资本市场(包括中长期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等)、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包括现货交易市场和期货交易市场以及保险市场、租赁市场等)。对这

些市场,要按其性质特点,健全完善,规范运行,充分发挥它们调节、融通资金的作用。随着经济、银行的发展,银行全球化已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如果企图采取银行封闭的办法避免银行风险,那只能使自己的差距越拉越大,最终难免发生崩溃性的银行危机。放开银行、资本市场,允许外国的银行业进入我国市场,开展银行服务,参与银行竞争。这要从我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不能太急太快,一定要创造条件,做好准备,放开金融市场与银行管理、监控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确保我国银行在稳步发展中开放,在开放中稳步发展。

(二)提高监管能力,加强银行监管

银行监管是确保银行稳健运行的关键,银行监管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银行业是否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大力发展银行业的同时相应注重提高监管能力。从世界三次银行危机来看,虽然危机爆发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反映出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这些国家的银行预警、监管水平远不能适应银行发展的需要。银行监管的失控、漏洞和无力,使银行投机活动乘虚而入,成为引发危机的导火索,这从反面证明,伴随银行的快速发展,银行监管越来越重要;已成为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的关键所在。我国的银行监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历史短暂,监管的手段、方法、法规等都有待加强和完善。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银行监管工作,树立大监管的思想和理念,装备现代化银行监管工具,尽快与国际银行监管接轨,学习先进国家监管经验,引入国际先进监管方式,提高我国银行监管的整体水平。

1,完善国家银行监管,做好银行监管工作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是代表国家行使监管职能的宏观监管主体,其监管的内容是多万面的,但主要是制定健全的银行法规和银行监管标准化、系统化的指标体系和准则,采取非现场监控(即建立健全现代化的银行风险预警、信息批露系统与机制)和现场稽核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对银行机构实行全程监管。我国银行的市场准入制度已日趋完善,因此日常监管和银行业务创新的监管是其当前的主要监管内容。日常监管要坚持经常、有力的原则,银行机构准入以后的全部营运过程,都属于日常监管范国,日常监管要实现制度化和经常化。通过制度化和经常化,提高监管效率和质量。达到提早预见、及时控制,监管有力、切实有效的监管目的。在银行业竞争激烈、业务及产品创新层出不穷的今天,需要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及时跟进,加强对业务及产品创新的监管,防止形成监管盲区。如我国银行业开展汽车消费贷款,由于未及时进行监管,加上银行对创新业务的风险认识不足,已给贷款银行形成一定量的新增不良贷款。我国监管当局应适应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强与世界各国监管部门的联系与合作,提高监管机构的国际协作能力。同时要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2004年6月颁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监管原则和标准,大幅度进行监管的规范化、法制化和国际化,以适应新形势下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监管要求。

2,加强银行内部控制,提高内部监督水平

内部控制是防范化解银行风险的根本,在目前操作风险突现的情况下强化内部控制是银行业自身采取的必要的防范措施。一是在完全识别风险的条件下根据业务处理过程的风险环节建立系统、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起制度防线。二是建立自上而下且相对独立的内部控制机构,使其能完全行使监督权力,以达到必要的监督效果。三是加强对违规行为的处罚,达到处分一人,警示一片的效果。四是加强后续检查,把日常业务操作和日常业务监督纳入检查范围,便检查制度化、经常化。通过以上措施提高内部监督水平。

3,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增加银行监督主体

引入社会监督是强化银行监管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应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增加银行监督主体,形成立体监督。我们目前对银行的监督检查主要是由银行自身和国家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各地的分支机构组织并实施的,没有把社会监督纳入到银行的监督主体中来。因此,我们应转变思想观念,改变传统做法,通过以下途径和渠道引入社会监督:一是进行政府监督。政府的专业审计部门应定期对银行进行审计,并报告公布审计结果;二是实施执法监督。司法机关对银行机构进行执法、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堵塞漏洞,打击非法银行活动,减少银行的犯罪风险;三是顾主监督。企业、个人作为银行的顾主应从自身资金安全角度出发通过对银行机构信誉及支付能力的评价进行监督;四是舆论监督。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舆论工具,提高银行经营等信息的透明度,达到规范银行经营行为的目的。

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平稳发展已成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我们要结合中国经济的自身特点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有效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保障我国银行业的平稳、健康发展。

上一篇:内蒙古节能降耗任重道远 下一篇:积极应对 化解危机 力保内蒙古乳业健康稳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