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要让学生不断感悟

时间:2022-10-22 03:31:09

语文阅读要让学生不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怎样在课堂中让学生感悟呢?叶圣陶先生言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阅读中感悟的关键便是“披文入境”,借助文本进而“明象体情”。怎样才能引导学生透过文本顺利地“入境”、“明象”、“体情”、“会意”,达到感悟的境界呢?下面就结合执教的《桥》一课,谈谈教学中如何依托文本,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感悟。

一、走进文本,初步感悟

语文的阅读教学必须由整体挈入,引导学生确定感悟的主线,教师万不可整体还没把握好就把课文内容“咬”得支离破碎,让学生进行感悟,这样的感悟,只能是停留在文本表面之上的。在教学《桥》第一课时时,我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读准读通读顺了课文,对文中易错的字词进行正音后,引导学生对全文进行了整体的把握。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人物,随即让学生默读课文,对故事的脉络进行了梳理,使学生对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明明了了。学生对文本的初步感悟,为接下来对人物、主题的感悟搭建了平台。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只有走进文本,让学生用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才能到位感悟。

二、 研读文本,深入感悟

要让学生的感悟深入,那教师必须给学生注入源源不断的源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就是要深入研读文本,只有深入文本,学生才能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世界,悟出些意来,悟出些情来,悟出些法来。在教学《桥》时,我让学生潜心精读课文,并画出描写老汉特点的相关句子进行了研读,那怕是一个字,一个词,一个标点,只要有研读价值的我也不放过,真正是做到了咬文嚼字。当引导学生感悟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时,文本中“老汉用沙哑的声音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这一句话是十分值得研读感悟的。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

师:哪些话语看出老汉像一座山?

生:我认为老汉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看出老汉像一座山。

因为村民们都乱哄哄了,而老汉面对灾难却不乱,镇定地指挥着村民撤退。他在灾难中屹立如山。

师:理解得多到位呀!会读书的孩子,不仅读进每个字里,还会读进每一个标点里。聪明的孩子,你发现了吗DD

生:我发现了老汉的三句话都用了感叹号。

师:同学们,你是怎样理解这三个感叹号的呢?

生沉默不语。

师:桥窄吗?

生齐:窄。

师:这是不可以改变的现实,所以DD

生:所以用了一个感叹号进行强调。

师:强调,好一个强调。(老师这一重复,引起了学生的注意,纷纷举手)

生:桥窄,所以一定要排成一队。拥挤必然导致桥毁人亡。第二个感叹号强调了必须排成一队,不要挤。

生:因为越是在危急的时刻,党员越应该起带头作用所以最后一个感叹号也强调了党员必须排在后边。

师:沙哑的声音喊出三句话,仅仅十五个字,字字千钧,千钧的重量重重地压在了三个感叹号上。用你的声音读出之十五个字的重量。

生读句子

师:此时此刻,你的声音里蕴含的是一位( )的老汉?

如果说文本是一个鲜活的灵动的生命,那么文字、标点则是生命里不可缺少的细胞。只有对生命组织进行深入研究,才会感悟出生命的精彩。回顾这一教学片段,我不禁感叹:语文课堂要进行有效的感悟,教师必须必自己走进了文本,哪怕是一个标点也不轻易放过,才能把学生也带进了文本,让学生深入文本潜心阅读,咀嚼品味,才能发现文本里边的无限风景,才能真正的被文本所打动,获得体验,感受思想。

三、再续文本,丰富感悟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少文本,具有供人想象驰骋的知识空间。而小学生想象力极其丰富,阅读文本后,他们总会牵挂着文中的事情,惦记着文中的人物。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在文本阅读后,引导追究,启发想象,延伸文本,可让学生在情节的延伸内容的拓展中,加深对文本内涵和情感的感悟。 教学《桥》时,在教学完成“品读言行,感悟英雄”这一版块后,我紧扣文本的特点,设计 “抒写真情,缅怀英雄”这一版块:

师动情导语:“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同学们,一位好党员,一位好父亲,村民们的好上级,离我们远去,让我们缓缓来到祭奠的行列来再读故事的结局来缅怀逝去的英雄。

生:读故事结局。

师边导语边投影:同学们,如果你就是祭奠英灵的一员,当时周围的环境怎样,众多前来为老支书送行的人们在干什么,说什么?想象当时的场景,请拿起手中的笔,用饱含深情的笔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你对英雄的哀思,对英雄家人的宽慰吧!

生练笔。

师:谁把真情表白?

生:我选择了《洪水退后》来写。

白花漫天飞舞, 远远地,远远地就看见一支黑色的队伍肃立在小溪边。人们低头肃立。

老汉的上级镇的党委书记深情道:“您安息吧,我们知道您是尽职的,在危急关头,您明明可以先走,但您没有.当只剩下您和您儿子的时候,您可以先走,但您还是没有.在此,我代表全体村民向您致敬!"

“走好……老头子,照顾好……儿子……”老太太已经是泣不成声了。

“爷爷,您在哪儿,快回来吧!”天真的孩子们齐声说道。

“爷爷……爷爷……爷爷……”稚嫩的童声久久回荡在空中。

生:我选择了《爷爷,您永远活着》来写。

一位诗人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老爷爷,您用您的躯体换了了全村人的性命,您伟大的精神永远海在我们心中。

……

透过学生朴实的文字,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学生用丰富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自己丰富的想象,而是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对文本内涵感悟后的表白。可见通过对文本的再续处理,可激发学生的体验,使学生卷入到文本的情感中,产生共鸣,逐步丰富自己的感悟。

四、深掘文本,升华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过程就是要有丰富的感悟作为支撑,脱离这个前提,任何的对话过程都显得苍白无力。要真正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在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必须深掘文本,通过精当而动情的语言让学生进行多元对话,使学生的感悟重新组合,并超越自我,从而完成由阅读教学向人生教育的升华。《桥》一课教学即将结束,我设计 “回归课题,深掘内涵,升华感悟”这一环节:

师:小村河上那座窄窄的木桥被洪水冲毁了,可一座暂新的桥却从此而生,并永远屹立在人们的心中,让我们回到课题,读一读这座暂新的桥。

生齐读课题。

师:再读。你是否有了新的感受呢?

生再齐读课题。

师:如果让你给这座桥命名,你会给它起个什么名字?请说说原因。

生:我会给它起名“生命桥”因为它挽救了村民们的生命。

生:我会给它起名“爱心桥”因为它体现了老支书对村民的爱,党员对群众的爱。

生:我会给它起名“心灵桥”因为它体现了一位党员的心灵。

师:同学们,其实只要心中有爱、有他人,那么我们每个人都会用高尚的心灵,美好的言行,架起一座座感动他人的桥!再读课题,读出你心中的那座桥,并让它在你心中永生!

生深情齐读课题。

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读懂了 “桥”的义,更读懂了 “桥”的情。学生的多元感悟,不但加深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感悟,而且升华了感悟,从而完成由阅读教学向人生教育的升华,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统一。

如果说语文课堂是一幅画,学生有效的感悟就是这幅画上最斑斓的色彩。只要我们本着一份为学生终身发展而努力的心,依托文本这一有利资源,就一定能勾勒出最为和谐而生动的图案!

上一篇:浅谈对石油化工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思考 下一篇: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思想主要内容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