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筑市场寻租活动分析及其治理

时间:2022-10-22 08:43:05

我国建筑市场寻租活动分析及其治理

建筑市场中的寻租活动是委托人――人――寻租人之间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互相博弈过程。在这一竞争过程中,由于国有资产的公共产权性、各利益主体的信息不对称性,使得我国建筑市场中各种形式的“设租”和“寻租”活动成为可能。

在我国建筑市场,寻租人即承包商(建筑企业)为了获得建筑工程项目的承包权,通过对招投标机构的决策者进行寻租活动,或直接对发包方(一般为政府部门)进行寻租,用政府的权利和影响对招投标机构进行各种形式的干预,最终获得承包权,赚取建筑工程收益与寻租成本的差额利润(只要建筑工程收益大于寻租成本,承包商就有寻租的动力和积极性)。

寻租现象对我国建筑市场的影响

寻租活动的突出特点是寻租者利用各种合法或非法的手段取得占有租金的垄断权。正是因为政府寻租对建筑市场制度实施的影响,导致了政府监管制度的失效。以下是寻租对我国建筑市场的相关影响。

一、建筑许可制度失效。由于建筑企业资质管理中的寻租,导致建筑企业挂靠现象十分严重,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市场中企业集中度过低。对我国建筑企业而言,大、中、小企业鱼龙混杂,规模界限不明显,致使大量企业经营领域过度集中,造成当前建筑市场的供需严重失衡,过度竞争加剧,建筑市场混乱,产业效率较低。

二、建筑招投标制度失效。由于招标过程中的寻租,建设工程公开招投标很多时候是名不符实的。集中表现在:

第一,投标中的走过场。形式上是招投标,实质上已内定了某一施工单位。

第二,招标过程中的权力干预。在招标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并不是建筑企业实力的竞争,而是企业背后权力的角逐。

第三,招投标变成炒标。一些单位或包工头参加竞标并不是为了工程项目本身,而是将工程项目作为一种稀缺的商品来看待,大肆炒卖倒卖,层层剥皮,使得建筑工程项目价格一涨再涨。

第四,劣质企业驱逐优质企业。招标制度的本意是为了培养优质企业驱逐劣质企业,但有时在寻租影响下已经变形的招投标制度却使得劣质企业驱逐了优质企业。

三、工程质量监督制度失效。由于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的寻租,致使政府质量监督制度失效。我国建筑业的超速发展和相关制度法规建设相对滞后,使得建筑市场不均衡的矛盾为各种贿赂、 回扣等寻租活动提供了广泛的空间。部分工程的承包者在实施寻租后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毫无例外地在工程材料上以次充好,在工程建设中偷工减料,从而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工程质量问题, 豆腐渣工程层出不穷。

四、工程监理制度失效。由于工程建设监理过程中的寻租,致使建筑市场需求方对监理的认知度较低,新时期建立起来的监理制度存在着诸多不完善和不规范的地方,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尚未形成完善的、配套的监理行业体系。虽然监理工作主要的技术标准、规范依据――《建设工程监理规范》于2001年5月1日进入实施阶段,但监理行业系统化、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程序化等几个重要方面与国外监理相差甚远。

第二,监理工作深度远未到位,监理服务内容单一。目前,我国的监理工作绝大多数仍停留在工程建设施工阶段,缺乏可研阶段、设计阶段监理,使用工程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不充分,设计方案不完善,设计图纸不完整,普遍处在以质量控制为中心的低水平状态。

建筑市场寻租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建筑市场作为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有寻租行为产生的一般原因,又有其特殊成因,尤其就我国建筑市场而言,其寻租行为有着更多的特殊因素。进一步分析可知,管理制度缺陷(政府失灵)是导致建筑市场寻租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

政府失灵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一、政府也是“经济人”。主张强化政府监管的理论有一个基本假设:政府是没有任何私利的,政府的信条就是利他主义,会按照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则办事。实际情况并非这样,政府依然是一个有着很强经济利益动机的“经济人”,在政府中掌管建筑市场资源配置、资质审查、项目审批权利的管理者并没有像学者们期待的那样成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圣人。

二、政府监管不力。政府的监管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方面,监管效应具有滞后性。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建筑企业资质管理政策的时滞效应。另一方面, 监管政策可能会被利益集团操纵。依据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为了正确投票,个人需要花费成本去收集资料,出于经济的考虑,个人往往怠于投票或消极投票。

三、监管效应被抵消(政企博弈)。按照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微观主体对政府政策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有相当理性的。 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人们会想尽办法预测政府的行为动向并据此做出反应,并且会采取各种策略规避监管。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其后果会使得政府监管效能降低。

四、目前的体制现状提供寻租实施的可能。现有的建设体制,政府投资项目法人都不是本质意义上的法人,它是各级政府(公共财政)的委托人,经常出现代建单位与使用单位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的划分不清晰,代建合同的签订方式和内容不规范等问题。

抑制寻租行为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根据以上的博弈模型分析和我国建筑市场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抑制寻租行为的产生:

一、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场法规体系,加大对寻租活动的惩罚力度。对寻租人和设租人而言,他们的根本目的是获得收益,如果加大对他们的惩罚力度,使得他们在寻租活动中得不偿失,寻租活动便可得到有效的抑制。加强法律和市场机制对寻租行为双重惩罚机制,切实保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

二、加强和完善信息的披露。尽可能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增强信息的透明,是防止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秩序的关键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努力加强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包括联合征信制度、公示度和评级制度。目前要做好的是建筑市场主体行为记录以及相关信息的公开,形成信息查询平台,增大信息的透明性和对称性。

三、注重建筑市场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引导企业加管理和防范意识,强化个人特别是各级政府公务员、企业主要经营管理者和中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观念,也能有效的控制寻租行为的发生。

四、处理好政府在制度建设过程中的定位问题。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熟,目前建筑市场制度建设需要政府来启动和推进,但要有长期规划,分阶段施。当然,守信也应从政府自身做起。在制度建设中,政府应以信用为立法基,制定并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扶持和推动市场化,推动与制度建设相关的机和部门加快改革步伐。

建筑市场寻租是个复杂的制度现象, 抑制建筑市场寻租更是个复杂的制度创新过程。 但是只要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一起着手,从不同角度来提高寻租的成本,降低其寻租收益,增强惩治寻租的严厉程度,增加寻租实施的风险,使寻租行为发生的环境得到有效的控制,那么,寻租不仅不能给寻租人带来更多利益,反而会使其承担极大的风险和成本,寻租行为便自然会被抑制。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

上一篇:中小企业市场战略研究与对策 下一篇:议拍卖法中的“不担保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