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初探

时间:2022-10-22 02:06:17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初探

[摘 要] 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民营企业要克服对技术创新“神秘化”、“专家化”的错觉,化解民营经济发展的技术瓶 颈,要善于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有效的技术创新,并重视对技术创新的战略管理。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及不同发展阶段 的民营企业应采取相应的创新战略。

[关键词] 民营企业;优劣势;技术创新;战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3-0021-04

[作者简介] 马雪峰,防化指挥工程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和民营经济。(北京 102205)

一、民营经济的贡献及现状分析

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拓宽就业途径、优化所有制结构及拉动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但民营企业在进一步的发展壮大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这除了政策体制方面的原因以外,民营企业本身也不同程度存在着如自主创新能力弱、生产集约化不高、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等问题。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年,即使是民营高科技企业也难逃此厄运,中关村“电子一条街”5000家民营企业,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仅有430家,而超过8年的仅占总数的3%左右。

化解民营经济的发展瓶颈,有很多问题需要关注,但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显然非常重要。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差,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部分要依赖价格竞争的方式来获得,因此,在出口中不断遇到反倾销诉讼或遭遇技术贸易壁垒。即使在民营经济相对发达的江浙地区,也普遍存在着这种现象。为了增强我国民营经济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提高技术水平,加快技术创新已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二、对民营企业创新问题观念的更新和澄清

目前社会上对民营企业的创新存在着很多认识误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民营企业的创新热情及效果。本文对一些问题进行澄清,以消除笼罩在技术创新上的“专家化”、“神秘化”的光环,使民营企业敢于并善于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创新战略。

1.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的关系。学术界对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的关系研究主要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大企业是推动技术创新的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力量;另一派则认为竞争驱使下的中小企业更有利于技术进步。

关于大企业最适合于创新的假设,是由美国著名的制度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提出来的。总结文献,大企业的创新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只有大企业才有能力承担创新所需要的较高的固定成本;②只有占有较大市场优势的大企业才有能力把创新作为利益最大化的手段;③只有大企业才能通过分散化投资减少创新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④大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使新产品的引入更加便利;⑤大企业在过程创新中有优势。

而曼斯菲尔德及其同事于1968年考察了若干产业,并没有发现创新活动的规模经济效应。他们认为并没有事实支持大企业有助于创新。1977年,他们进一步得出结论:企业规模超过一定阀值后,在企业规模和R&D活动及创新产出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总结文献,中小企业在创新上的优势有以下几点:①小企业常在新思想、新发明上有重要作用;②小企业家更富有创业精神;③企业人员少,领导易于了解和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和特长;④小企业实施创新的速度快于大企业;⑤职工和企业容易保持一致;⑥小企业可以和大企业进行配合,形成协作关系;⑦“船小易掉头”的优势使得小企业在遇到困境时较容易收缩、转产。

近年来,随着高科技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技术创新和推广的时间间隔日益缩短,不少经济学家开始日益重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如,知识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可以只从事产品生命周期第一阶段的产品开发,通过转让来获得收益,然后再从事新产品的开发。

2.技术创新与高科技的关系。对创新的分类有很多种,其中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的科学政策研究所,基于多年的经验,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一种基于重要性的创新分类。他们将创新分为渐进的创新、根本性的创新、技术系统的创新及技术――经济范式的变更。渐进的创新是一种渐进的、连续的小创新,这些创新常出自于从事生产的工程师、工人及用户之手。这种创新虽是小创新,但它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回溯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正是学徒们发明的“小玩意儿”拉开甚至决定了工业革命的到来。而且大创新只有在小创新的辅助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另外,有些小创新虽然从表面上看并不具备什么科技含量,然而却可能带来很大的商业价值。尽管创新需要技术的参与,个别行业也需要高科技,但创新本身与高科技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有不少创新只是成功地组合了已有的技术和产品,实际上根本没有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创新既包括重大的发明创造和技术突破,也包括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对中小企业来说,后者更实际可行而且更重要。

3.技术创新、自主创新与原始创新的关系。企业创新主要有自主创新、模仿创新或合作创新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彼此间存在若干差异,但也有某些共性和互动性。企业往往不是选择某种单一的创新模式,而是三种模式的混合体,只不过是以哪种模式为主导而已,但选择的原则都是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竞争力,并要根据市场竞争状况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变动及时调整创新主导战略。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要与企业本身的技术实力、市场机会及技术市场发育程度相匹配。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类。原始创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的知识,以大学和研究院所为主。集成创新就是指把个别的知识或者技术,整合为新的系统,是新系统的整体创新。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是对引进的科学与技术,通过吸收、消化再研究,突破引进的科学与技术的成果。后两种创新以企业为主,产学研合作。过去我们的原始创新少一点,所以现在讲得比较多。事实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和消化再创新都是自主创新,不能偏废哪一类。原始创新的难度最大,把它放在首位也是企业长远发展必须的。但鉴于我国目前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原始创新不可能也不应该占很大比重。事实上,即使在发达国家原始创新在创新整体中也没有占到最大比重,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采取的方式。在我国现阶段,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应该是大量的。由于缺乏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我国企业只能不停地引进升级设备,造成了“反复引进”。因此,企业在确定技术引进项目时,就应该制定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制度及具体步骤,这样才能真正“买到”技术,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我国企业的创新力高低及产业分布。对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目前国内外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国外媒体和学者多认为中国的创新能力较高,中国科技发展已取得重要成就;而国内媒体和学术研究的主流观点却认为中国企业缺乏创新,科技能力较弱。据《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分布和竞争策略》分析,创新可以分为系统创新、核心创新和创新。目前我国企业在创新领域表现活跃,这也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但我国企业的核心创新能力提高缓慢,系统创新能力更为欠缺。国外学者一般采用专利数量指标来衡量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但我国企业所获授权专利中,大部分是外观设计专利。而目前国内学者和媒体之所以认为国内企业缺乏创新,则主要关注的是企业核心创新和系统创新的缺乏。

三、民营企业创新的优劣势分析

民营经济在经营体制、资源禀赋、经营特点及组织结构上具有不同于国有或大企业的一些特点,因此也拥有了一些不同于国有或大企业的优势和劣势,综述如下。

(一)民营中小型企业的劣势。中小企业在创新中的劣势主要在于缺乏资源。这些劣势分别包括:人才短缺、技术创新能力弱、自有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经营管理落后及政府政策扶持不足等。

1.人才、技术缺乏。目前很多企业中,除了人才数量严重不足、能力不够外,更严重的是现有的有限人才还在流失。许多企业的管理、技术人才流失率都超过20%。据广东省中小企业局2005年9月在广东省开展的民营企业人才状况问卷调查,民营企业的人才基本情况是:高学历的人才少;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更能吸引和留住人才;大企业对人才更具吸引力。而民营企业在人才需求方面,39.37%的企业回答最需要专业技术人才,29.98%的企业回答最需要高级管理人才,20.81的企业回答最需要销售人才,6.71%的企业回答最需要一线岗位人才,3.13%的企业回答最需要财务人才。这些都表明了人才特别是技术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影响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2.融资难。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包括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种,内部融资是将自身利润转化为积累,外部融资是指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和通过金融中介融资。从外部融资渠道来看,我国对公司上市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如要求公司连续3年赢利,总资产在5000万元以上,这对一般规模较小、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民营企业来说是很难达到的。而在债权融资方面,我国民营企业尚无发行企业债券融资的先例。民营企业从金融机构得到的支持也远远不够。中央银行每年新增贷款1.5万亿左右,非国有企业贷款仅占30%。另据调查,我国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没有一家对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企业发放贷款,仅广发行在有房产抵押或公司担保前提下对中小企业中个别优秀企业以“个人创业贷款”名义给予少量贷款,数额仅为10-30万元左右。在外部融资困难的情况下,民营企业资金来源中自有资金所占比例便显得较高。据统计,我国目前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金平均只有68.1万元,依靠利润留成途径增加的资金与民营企业发展所需全部资金相差甚远,许多民营企业只好借助黑市融资,资金成本负担很重,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除人才、资金劣势外,民营企业大多属家族企业,其中的大多数企业的治理结构落后,且其信息化程度低及民营经济在政府政策方面的“次国民待遇”等原因,使得民营企业在资源上相比较国有或大型企业处于劣势。

(二)民营中小型企业具有的优势。从熊彼特开始,经济学界对大、小企业的创新优劣势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罗斯维尔认为大企业比小企业有更复杂的管理结构及官僚体制,这使得小企业的创新相对而言更具开放性和对市场变化更敏感灵活。另外,大企业的行政等级制度常会窒息研究人员的创新热情,使得中小企业可以从其科研人才的溢出中得益。大企业对研究人员的最好奖励是将其调至管理层,而小企业则将创新视为战略核心。此外,大企业对小的、不太重要的创新往往不重视,而中小企业则对之充满热情,这也给他们一个机会。小企业在产业成长的早期、创新和熟练劳动力比较重要的行业以及近似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较大企业也具有相对优势。

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经济还有其特有的体制优势。它是一种全新的运行机制:决策独立自主、经营面向市场、经营与利益挂钩及人才优胜劣汰。这使得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与市场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具有对市场反应灵敏、科技成果转化快的优点。另外,高新技术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形势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投入结构的改变、信息的普及等,这些使得中小企业可以用比以往更少的投入获得更多的技术和信息,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企业的资源劣势,更易于其创新和成长。

现实也充分证实了民营中小企业在创新上的优势。我国民营中小企业提供了全国约66%的专利发明、74%以上的技术创新、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在国家确定的首批103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中,民营科技企业有77家,占75%。民营企业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四、民营企业创新策略

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及企业拥有的资源、管理水平及创新状况差异很大,在传统和高科技行业都分布着很多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及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采取相应的创新策略。

(一)区域创新竞争力的分布及不同区域内企业的创新策略。1.区域创新竞争力的基本情况。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几年来关于地区科技竞争力调查来看,我国不同地区的创新能力分布很不均匀。东部沿海地区的创新能力较高,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较低,中部的创新能力大体处于两者之间。东部技术创新综合能力远高于中部、西部,这主要表现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上,企业已基本成为东部地区技术创新的主体。中部也有类似倾向。而在西部,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表现并不突出。

2.启示与政策建议: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分布并不是偶然的,这是和当地的体制特征、企业发展及政府的作用分不开的,这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据此,本文对提高区域及企业创新能力提出若干建议。

首先,观念和制度对区域创新的水平影响巨大。东部地区之所以在改革开放后,创新能力迅速得到提高,由不及中西部到超越它们,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给其经济带来的活力,以及东部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相关的政府政策优惠,再加上东部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东部地区的创新能力及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其次,一个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产出能力强大的地区,其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可能不一定很强;相反,一个科技、自然等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能采取积极的政策手段,也能够为企业营造出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如广东的知识创造力在东部地区仅处于中游,但他在知识流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创新环境上却拥有突出优势,这使得他的技术创新综合能力相对较高。因此,各地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时,要认识到政策措施在弥补弱势、发挥优势上具有的重要的作用。

再次,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各区域创新能力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该区域内企业创新能力的大小。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是东强西弱,这基本上与我国民营企业、小企业、外资企业的布局相吻合。一般而言,如果区域内的外企、民企和小企业的数量多,那么该区域的创新能力就强。例如,浙江、广东的科技投入并不高,大企业也不多,但数目庞大的小企业、民企及合资企业的创新能力却很强,这些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大大增强了他们所处区域的创新能力。因此,一个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高低关键是企业有没有创新动力和能力。各地政府要减少不必要的干预,政策重点应放在积极为企业创新创造有利环境,在促进产学研合作中发挥引导及纽带作用。

最后,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打造适合区情的创新网络。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资源状况、地域文化也各有所长,应结合区情来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以促进中央与地方科技力量的有机结合及区域内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形势的发展,东部地区原有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将不断弱化,这就需要这些地区加大研究开发的投入力度,注意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努力提高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中西部地区应大力推进市场化进程,培育和完善市场体制,注重对中间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则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进行“二次创业”。

(二)不同行业企业的创新。技术创新决不仅仅是高技术企业的事情,不同行业的企业面临着不同的创新任务。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许多民营企业在其赖以生存的产品完成生命周期以后,也就开始走下坡路。一些民营企业开始注重技术创新和治理结构的调整及进行相关改进,也有不少企业无视新经济潮流,不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从此销声匿迹。所以,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企业,为了长久生存及持续壮大,都要根据自己的资源状况、产业特征并将技术和市场结合起来进行有效创新。

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时,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及该项技术的市场前景进行考虑,在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创新目标和创新行为,并适时转换创新模式。大力发展合作创新和集群创新,以克服自身创新能力不足的弱点,缩短创新周期及克服科研与生产脱节等问题,改善民营企业在技术和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另外,民营中小企业资源有限,应集中有效资源向“专、精、特”领域发展,运用市场细分策略,寻求大企业不愿或不能涉足的领域,从某一工序、某个零件生产入手,并利用自己在生产和服务提供方面具有的灵活性及多样性的优势,并善于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武装自己,形成有别于大企业的竞争优势。民营高科技企业,则应集中力量,在政府引导下选择少数关键性的核心技术,与其他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开发及技术转移,以实现在具有优势的产业技术领域寻求突破。同时,民营高科技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也要注意避开拥有核心技术的大企业,选择在其核心技术的下游进行创新,以避免巨大投入和市场的风险。

(三)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创新策略。本文以企业年龄、规模、成长速度等为划分依据,将民营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应采取不同的创新策略。

中小企业创业初期,资金、人才都比较缺乏,承受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所以一般应选择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策略;而技术力量比较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选择自主创新对企业的快速发展比较有利,当产品进入成熟期后就迅速转让出去,再去从事新产品的开发。中小企业进入成长期后,应选择适当的竞争策略,主要有产品差异化策略、“小而专、小而精”策略、优势互补联合竞争策略、寻找市场空白策略等等。有技术实力的企业则应继续进行科研开发,以降低产品成本。这时可采用自主创新策略,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并形成技术壁垒,阻止技术外流和新企业进入该领域。当中小企业进入成熟期后,则应将创新重点放在渐进式的工艺创新上,努力开拓市场,并根据市场变化着手进行新产品开发。而在衰退期,则应进行撤退战术,并开发新领域。在实际操作时企业要正确判断自己所处的时期,可以在同一时期综合采用两种或更多的适合企业发展的策略,并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四)创新战略的重要性。目前,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是靠模仿创新模式来开发新产品,在实践中很少运用战略管理的方法,由此在技术创新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忽视技术创新的市场调研,对市场发展趋势缺乏科学判断,导致新产品的更新换代难以跟上市场变化。或重视技术创新,却忽视对新产品的市场开拓,缺乏有效的营销战略,最终导致创新产品不为市场所知,积压严重。因此,民营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一定要有系统的创新战略,在对自己面临的技术、市场、产业机会,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及自己的技术能力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创新战略,并对技术、市场进行定位,合理选择技术开发、生产及上市时机及对配套组织与制度作出相应安排。

参考文献:

[1]刘卸林.技术创新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2]顾卫东.我国中小企业创新过程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02.

[3]朱高峰.自主创新:把技术与经济融为一体[N].光明日报,2005-11-13.

[4]谢伟.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分布和竞争策略[J].管理世界,2006,(2).

[5]剧锦文,李劲民.民营经济发展中的深层阻滞原因辨析[J].经济经纬,2005,(2).

[6]辜胜阻.六大对策推进民营企业自主创新[EB/OL].

http://www.省略 2006-09-18.

[7]柳卸林,胡志坚.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及其成因[J].科学学研究,2002,(5).

[8]陈德萍.我国民营经济成长条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4.

[9]沈运红,王恒山.中小企业不同生命周期发展策略选择[J].商业时代,2006,(4).

[10]杨栩.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6,(5).

[11]徐新华,叶春明.中小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问题探索[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12]广东省中小企业局综合处.广东省民营企业人才状况问卷调查报告[R].2006,(1).

上一篇:高技术扩散的基本特征及模式研究 下一篇:政府对企业的科技投入应采取有偿方式